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美国新经济带来的影响

美国新经济带来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16 11:22:36

⑴ 美国大选走势带来哪些经济影响

2016 年美国大选是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产生新总统的首次大选,也是对美国政治和经济政策及其后果的一次重新检视。民主党最有可能胜出的希拉里 仍然面对奥巴马政策的延续性、“邮件门”事件及其强劲对手桑德斯等诸多因素 的制约。共和党最有可能胜出的特朗普在政策议题上持多元立场,而在移民和 反恐议题上持极端倾向,但却唤起了共和党中部分选民的民怨情绪。在外交政策方面,希拉里更可能延续奥巴马目前的外交战略,但也会适当调整包括中东事务、美以关系、美俄关系等对外政策导向。共和党阵营则将改变奥巴马的中 东政策,捍卫以色列权益。从选情发展的总体态势看,2016年大选明显受到以下环境的影响,即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美国内、外状况、总统政治周期约束下的奥巴马政治遗产。
由于在历次美国总统选举中,美国国内经济政策极为重要,我们对两个候 选人的经济政策做一简单对比。希拉里主要从强劲增长、公平增长和长期增长三个角度诠释她的经济政策。
首先她想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强劲增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清洁性能源、科学 与医学研究;为小型企业和工薪家庭减轻税负;增强尤其是女性劳动参与率、扩充就业机会、增加薪水。
其次,在实现公平增长方面主要考虑:鼓励企业和 员工分享盈利所得,一方面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和生产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得到 15%抵税;提议把联邦最低工资提升至 12 美元/小时,并鼓励各州根据 实际情况提升各州的最低工资;修补税法系统中的漏洞,确保富人缴纳足够比 重的税。最后,在长期增长方面,她希望通过下述方案终结短期行为---鼓励企业从薪资、培训方面为员工做长久性考虑,以及企业自身的长久性发展,不要 只关注短期利益;通过改善资本利得税来鼓励可持续发展性企业。
希拉里在对待金融改革上希望通过提早规避风险的方式防止经济危机再度发生:如通过各金融机构需根据规模大小和风险高低来支付一笔风险费用;通 过完善沃克尔法则以限制银行在对冲基金方面高额投资;通过金融机构的营收 或损失与其高管个人的奖金直接挂钩;通过给予监管机构更多权限来阻止“太 大不能倒(too big to fail)”的事件发生;对于对金融市场有伤害性的高频 率交易增加一项税款,并通过改变规则来使交易市场更公正、公开、透明。
她在华尔街问责制上有以下观点:当金融机构存在欺诈行为时,赋予司法 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直接起诉金融机构的主要责任人;当金融机构违规且需要支付罚款时,直接责任人需要从个人工资中支付相应份额。此外,企业也会面 临高额罚款,以防类似的违规再次发生。
特朗普目前并没有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经济政策,而是基于话题性表态,与经济相关的话题主要集中于税收体制改革、中美贸易战、美墨贸易战三个方面:
一是在税收改革方面,为中产阶级减税(个人年收入 2.5 万美元或夫妻两 个人年收入 5 万美元以下,无需缴税);简化税收程序;为各种规模、类别企业减税,最多至 15%,从而让这些企业留在美国本土,为美国人增加就业机会; 避免继续增加国债。
二是在中美贸易战方面,公开宣称中国为贸易操纵国;强调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阻止中国以要求分享科技产业核心内容来获得市场准入;阻止中国对 出口贸易进行非法补贴,特朗普决定以这种方式来给美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降低美国本土的企业所得税,从而防止美国企业把工厂和工作外包给中国。
三是在美墨贸易战方面,特朗普认为从墨西哥来的非法移民一方面抢夺美国人手中的工作机会,另一方面把挣到的美金汇回墨西哥,平均一年 240 亿美 元。所以提出了几个方案来制止这种情况:要求汇款机构(例如西联)查验汇款人的合法身份;要求墨西哥政府支付美墨边界围墙的费用;如果墨西哥政府 不同意,美国便对墨西哥贸易制裁;取消移民签证或者增收签证费。
从民调看,民主党的希拉里对共和党的特朗普占据略微优势,大选最终结果未定。美国政治经济热点交织,给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了潜在影响。在政治方面,总统选举谁能最终胜出将对美国国内和国际局势产生深远影响。自民主党的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国内的深层次矛盾并未得到有效 解决。两党争斗加剧,国会“否决政治”抬头。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经济复苏 周期超过 7 年,关于衰退的噪音越来越大。移民、控枪、堕胎、同性婚姻合法化等社会议题不断引发争议,种族矛盾、恐怖主义呈现出抬头之势。
与国内政经环境压力相比,美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仍尽力维持所谓“全球 领导地位”,持续强化亚太战略,实现美古复交、力促伊朗核协议,但面对叙利亚问题以及“伊斯兰国”(IS)等恐怖主义威胁抬头的现实,奥巴马政府却选择了“不做傻事”的廉价平衡,无法令国际社会信服。
根据皮尤民调显示,接受访问的美国民众中至少有60%对美国当前的发展 方向并不看好,认为国家急需改变的首要议题按顺序大致为经济与就业、反恐、 医改、移民以及外交政策。这就意味着,选民对本次选举仍然具有强烈的变革期待,而他们关注的这些首要议题也需要两党参选人认真应对、提出改变方案 的选举关键议题。从目前看,希拉里和特朗普两位候选人在上面各项议题上的 主张并不能使大多数选民信服。我们认为这次大选无论谁取的胜利,美国社会的深层矛盾仍将长期的存在下去,不进行深刻结构性改革的举措都是徒劳的。
在经济方面,美国经济在经历 7 年之久的经济复苏周期后,美联储于去年年底启动了利率正常化的首次升息。但由于美国国内经济增长仍然温和,以及 接踵而至的国外市场波动,将美联储利率政策的正常化过程整整拖延了 6 个月。 期间虽然美联储一度想加快升息步伐,但却由于最近非农劳工市场的数据疲软, 使得美联储进一步拖延了加息动作。美联储利率政策 6 月以来在鹰、鸽两派之 间反复摇摆不定性本身已给而且将继续给美元汇率带来较大影响,导致美元对 其它主要货币特别是对人民币离岸汇率的大幅波动。未来全球金融市场将继续围绕美联储利率政策以及美元的趋势继续波动。

⑵ 美国经济衰退对全球的影响

摘要] 美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经济的30%,是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它的减速将直接导致世界经济增长的减缓。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5%,预计今年仅为1.75%。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从2000年的4.8%降至今年的3%左右。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增长的条件下,美国经济疲软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超过以往,并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

美国世界贸易中心大楼被炸,美国股市全部停止交易,美国航空、旅游、保险等行业遭受巨大损失。恐怖袭击还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冲击。全球2/3的
资金流动受到影响,欧洲、亚洲、拉美股市已出现暴跌,国际石油价格、黄金价格开始飙升。所有这一切,对此前就显示出不断衰退迹象的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来说,简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美国经济从1990年到1999年持续发展,主要依靠新经济和高新技术的带动,从而打破了五年一个周期的经济周期规律,达到了较高的增长。但盛久必衰,美国股市自1990年起到1999年九年牛市的同时,也造成了泡沫经济,库存大量积压,IT产业盈利下降,种种因素造成美国经济进入衰退。

自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一直疲软不振,各家公司盈利欠佳、大量裁员已是见怪不怪

自2000年4月起,美国股市开始进入调整期。其实,早在1998年,道琼斯指数已有前兆,当年下调15%后回升,1999年下调20%后回升,波动加剧。2000年4月起纳斯达克指数暴跌,自2000年3月的最高5048点猛跌到最低的1620点,下调68%,现在在1791点上下波动,跌幅65%。道琼斯指数从2000年最高11723点高位下调,目前在9920点上下波动,跌幅17%。标准普尔指数比最高位下跌21%。这使长期持股者的巨大财富瞬间化为一场空欢喜,上升下跌乘了一回“电梯”,同时,也使对冲基金,如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和罗伯特森的老虎基金土崩瓦解。

美国企业盈利十年来首次下降,幅度约8%。2001年第2季度企业利润比去年下降17%,投资信心降到五年来最低水平。2001年7月投资者信心指数比上月大降22点。商业零售业萧条,制造业订单下降到4%,失业率4.5%。美国企业刮起了一股强劲的裁员风,英特尔、康帕、摩托罗拉、3M、思科、摩根银行等跨国公司无一幸免。

2000年美贸易赤字4500亿美元,占GDP10万亿美元的4.5%。1999年第4季度美GDP的增长率为3%
,2000年1季度为2.3%,2季度为5.7%,3季度为1.3%,4季度仅1.9%。美国2001年1季度GDP增长为1.3%,2季度增长仅0.2%。

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增长的条件下,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超过以往,并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

美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经济的30%,是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它的减速将直接导致世界经济增长的减缓。2000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5%,预计今年仅为1.75%。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从2000年的4.8%降至今年的3%左右。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增长的条件下,美国经济疲软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超过以往,并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

贸易联系

美国是世界初级产品的主要进口国,每年消费世界市场上的26%的原油,23%的原煤,25%的铁矿石和26%的精炼铝,经济疲软将抑制对初级产品的需求,以美国为主要出口产品市场的国家受到美国需求萎缩的影响。据美联储估计,美国人在股市上每赚一美元,就会增加0.04美元的消费,股市缩水4万亿美元,损失消费需求1600亿美元。加拿大、马来西亚和墨西哥受影响很大,因为它们对美出口额占到其的1/4到1/3。

世界IT产品供应链

东南亚国家对美国IT产品市场的依赖度很高。近两年来其经济复苏的主要外因是对美IT产品出口的增加,去年东亚GDP增长的1/4来自对美IT产品的出口。但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东亚地区对美IT产品的出口开始减少。据估计,今年美国进口IT产品的增长率将从去年的15%降到1%,这将成为制约东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证券市场

从证券市场看,美国股市占世界股票市值的46%,世界各国的股价跟着华尔街走,美国股市的大幅下挫,全球股市应声而落。据英国《经济学家》的资料,从去年最高点到今年3月21日,主要西方股市及一些新兴市场的股价跌幅均超过20%,其中日本下跌46%,加拿大下跌37%,瑞典下跌50%,德国下跌35%。英国下跌29%,意大利下跌30%,法国下跌27%。同期,全球股票市场“缩水”10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30%。

资本流动

从资本流动的角度来看,美国新经济的调整将引起全球范围的资本重组。首先是对各经济层面投资的调整。投资者重新认识新经济,投资理念发生变化,不再对信息技术盲目投资,这使得对新经济的投资向传统经济分流。

其次是资本在国家间的调整。世界经济的放缓凸显了美元的避风港作用,流入美国的资本可能增加,造就了目前的强势美元。而对拉美一些国家来说,如果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导致资本向安全的地方抽逃,有些国家将可能发生大规模的资金外流。

按整体上受美国衰退影响程度的大小为依据,汇丰银行对有关国家作了排序,墨西哥、加拿大首当其冲,日本和欧元区排在末尾。

世界经济下雨啦

日本:失业率上升

更少的工作,更多的失业

亚洲:对美出口减少

拉美:债务增加十亿

阿根廷、巴西、墨西哥GDP增长放缓

美国:私人投资减少

欧洲:消费者信心指数骤降

⑶ 纳斯达克对美国社会经济影响

纳斯达克效应与美国新经济周期
高新技术在新经济中形成的正反馈机制和"path dependence"现象只是解释美国新经济周期的最基本的层面,但这难以完整地解释新经济周期。因为新经济的本质并不仅仅由高新技术构成,以纳斯达克市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融资体系以及经济全球化也是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纳斯达克效应是解释新经济周期内在机理的另一关键。
所谓纳斯达克效应包括两个层次内容:一是在新经济中,TMT(Telecommunication,Media,Information Technology)股票市值或高新技术股票市值通过“财富效应”和“托宾Q效应”等机制越来越成为决定消费需求和投资规模的核心因素,即纳斯达克指数成为新经济有效需求形成的指示器;二是在国际范围内,世界其他股市运动与纳斯达克指数运动呈现强正相关关系,纳斯达克指数的变化成为国际股市运动的先行信号,并决定着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其中“财富效应”是指,由于来自股市的收益以及用股票表示的价值都构成了财富的一部分,股票市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居民财富的持有量以及可支配收入的大小,进而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托宾Q效应”是指,随着现有资本市场价格与重置资本成本的比率(托宾Q)上升,实际投资将增加(Tobin,1969)。或者简单地说,如果通过资本市场购买企业股票来获得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成本高于通过投资建立一个全新企业的成本,那么人们就不会通过股票市场上的收购和兼并来获取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而会进行实际投资,从而促进资本的形成。当然,企业家在托宾Q上升的时候,通过实际投资和新资本的形成组建新企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节省获得企业所有权的成本,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他可以通过组建新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以获取来自资本市场上涨的收益。
因此,股票市场价格的变化将通过“财富效应”和“托宾Q效应”影响消费和投资的规模。这种股票市场对经济基本层面的影响,在国际股市、国际投资和消费的相关运动的推波助澜下,以及股市自身具有的泡沫作用下,将使经济实体的波动加大。
所以,如果纳斯达克效应三大组成部分在美国新经济中显著存在,那么它将与技术层面的新经济市场失灵相互作用,形成具有独特性的新经济周期:一是在新经济的主流技术占领市场的过程中,主流高新技术在社会传播使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并使它获得高盈利,形成经济高涨,带动纳斯达克指数上涨。而纳斯达克指数的上涨直接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以及全球股市效应刺激美国消费、投资以及出口的大幅增加,进一步带动经济,出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并伴随一定程度的股市泡沫(纳斯达克泡沫),使高新技术投资规模过度扩张。当主流技术垄断局面基本形成之后,由于高新技术“正反馈机制”带来技术创新的“闭锁”和"path dependence"现象,以及在高新技术零复制成本特点的作用下,其盈利空间迅速压缩,高新技术企业各项经营指标下滑,纳斯达克指数在股市信心和“注意力转移”(Shapiro,2000)的作用下出现下滑,而这同样会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以及“全球股市效应”使美国经济的消费、投资以及出口出现下滑,继而形成经济的低迷,产生萧条的恶性循环。下页图1就是美国新经济高涨形成的机制。而当高新技术企业盈利能力在“闭锁”现象和零复制成本作用下急剧下降时,图1将产生反向作用和运动,用以解释新经济萧条的形成。

⑷ 美国的经济特征对美国未来经济的影响

解读新经济的价值形态

孙洪庆 孙浩康

新经济的兴起,对人类最大的影响可能是使人们对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对网络经济顶礼膜拜,到对传统产业的轻视;从对注意力经济狂热的追捧,到传统经济理论的怀疑;从对智力资本的高度认可,到对传统劳动价值的平视……人们在高新技术企业和网络企业那几乎高得离谱、几乎无法用传统价值评估理论评估的市场价值面前,对于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价值和价值形态有了新的认识。虽然由于美国经济在2000年以来陷入低迷而使“新经济”受到了怀疑,但新经济的精髓却在经济生活中扎下了根,其独特的价值观念理应受到重视。

新经济鼓励超越竞争战略,从而大大加速了价值创新的进程,扩大了人类对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范围,在新经济时代,一方面,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狭义产品更加丰富,而且性能价格比更加合理;另一方面,计算机、手机、音像设备等许多超生存需要的高科技产品,被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发出来,并快步走入平常百姓家。新经济时代是一个赶超的时代,不仅仅是规模发展的速度,更重要的是价值创新的速度和塑造竞争优势的速度被提到相当的高度,超越竞争战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超越竞争战略最大的特点在于自强而不是攻敌之弱,其核心在于价值创新,即用创新来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最终遥遥领先,获得价值垄断,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在超越竞争战略的指引下,顾客价值创新理念被发掘出来并为大器的企业所采用。价值创新理论认为:被动地、单纯地满足顾客的现实需要是平庸者所为,挖掘顾客的潜在需要即引导和创造顾客需要才是智者所为。因为受自身知识水平等很多因素限制,很多情况下,顾客往往并没有将自己需求什么弄得很清楚,而倚仗于市场引导。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满足顾客需要,创造、引导顾客需要,企业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并最终获得持续成功。

新经济以网络为媒介,开拓了一个虚拟的电子空间,这与当年人类发明蒸汽机、发现电和化学分子原子一样,都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革命性的进步。网络经济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其正在弥补实物经济的不足,节省实物资源,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给人类带来超额福利。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人们创造出富有想象力的虚拟产品,为人类带来极为丰富的价值附加,而且现实世界的几乎所有都可以在虚拟世界里找到映射,从而无限地增大了价值范畴。

新经济时代,知识价值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甚至占了主要份额,比如,由克隆技术或者基因工程创造的生物产品价值中,生物科学劳动创造的部分越来越多,人类的智力成分也越来越多。创制产品和服务的劳动可分解为三个层次:高智力劳动、一般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高智力劳动最大特点是其创造性,而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不必然具有这种特性,其更多的表现为对高智力劳动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复制和加工劳动,这类劳动的消耗所形成的价值表现为对科研开发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附加。在新经济时代,价值的创造将越来越依赖于高智力劳动,而体力劳动形成的价值比重必然越来越低。而知识含量越多,产品价值就越高;知识难度越大,产品越难仿造,竞争力越持久,产品价值越来越依赖于相应的知识投入。

新经济树立了信心经济的典范,观念价值渐占上风,无形资产成为价值构成的主要因素

由于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以信息或知识构成,因而新经济的价值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认识相联系,并以人们认识程度为价值标准。这将以前对于古董的价值认识无以复加地普遍运用。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几何,相当程度上在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因此,新经济产品和服务内含许多观念价值。在实物经济时代,许多商品中也包含观念价值,但到了新经济时代,观念价值更占了上风。经济运行的基础越来越建立在人们的信心之上,因为在证券市场上对于一个企业股票的评价,是建立在对这个企业未来获利能力的预期基础上的,当人们信心不足时,即使企业运行情况良好,股价也有可能被低估。

以人力资本类无形资产和品牌为代表的无形资产正成为企业价值构成的主要因素。其实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同一个概念,智力资本可以被认为是对无形资产本源的一种认识。

新经济使核心竞争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成为企业价值的源泉,它以其异质性表现为极强的价值优越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加优秀。这促使企业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确立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企业发展战略意图,并在其指导下构建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同时紧紧围绕着企业价值链来实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围绕企业价值目标进行企业流程再造,从而保证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 2002-06-20 李红权摘)

⑸ 当代美国经济对我国有什么启示急要!

来美国股市,特别是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持续走低,到2000年末,纳斯达克指数仅以2470点报收,道琼斯指数也比年初下跌了6.2%。2000年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降低,消费者信心指数等纷纷走软,使得人们对美国经济能否"软着陆"产生了担忧。美国经济要"硬着陆"并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警告也不时出现在媒体。美国的经济走势到底如何?如果是"硬着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又会怎样?

美国经济前景如何?

据凤凰网报道,通过对美国经济的理性分析,我们认为近10年内,美国经济的前景依然是看好的,主要原因是:

新经济的潜力仍未发挥出来。近几年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有相当大的成份取决于新经济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率,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所构成的新兴经济正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新经济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对经济的直接推动和间接带动作用也是目前的技术水平所无法估量的。因此,在未来的5-10年内,新经济仍是支撑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因素。美国具有世界上优秀的移民政策,能吸引全世界各领域最优秀的人才。在信息和高科技时代,经济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聚集大量优秀的人才,才能使经济立于不败之地。最近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又通过法律将其接纳移民(主要是技术移民)的限额从每年6万人提高到10万人。二是60年代是美国的一个生育高峰期(即"婴儿潮"),当时出生的婴儿大约有70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现在正是年富力强的阶段,收入高,消费也高,对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刺激力强,这种情形可能要持续到2010年。

美国仍是世界上对资金最富吸引力的地方。这是因为:美国法律健全,各种配套措施完善,投资者的利益可以得到最有效的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十分有利;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了能吸引各种优秀人才外,也利于各国投资者到美国创业;美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军事大国,美元仍是许多国家的主要的储备货币。

当然,美国经济中也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高额贸易赤字;美国私人储蓄率过低;美联储掌舵人的变更可能影响宏观调控的连续性;经济周期的不可逆性;美国经济“硬着陆”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虽然我们认为美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大,但仍有必要未雨绸缪,就“硬着陆”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一些分析,并拟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便在万一出现问题时,做到及时反应,减少冲击。

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来自贸易和资本两个方面。

1、贸易方面。中美贸易近年呈快速增长的趋势,1996-1999年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1999年中国对美国的进出口总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7%。目前美国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进口国,1999年中国对美国出口额为419亿美元,占总出口量的21%。如考虑经香港转口到美国的贸易,则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比重可达到25%左右。2000年这一势头继续得到加强,1-10月累计对美出口量达434亿美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对美出口总量。

从进出口结构看,1999年中国对美出口价值在1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有机电产品、鞋类、玩具、服装、服饰、皮革制品、家具、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其中机电产品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进口产品主要是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如飞机、机电设备、纸及纸制品、化肥、化工、石油设备等。

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美国经济情况恶化,贸易萎缩,将对中国对外贸易产生较大的影响。不仅中美直接贸易额会有较大的下降,中国对香港的转口贸易量也会有相应程度的下降,这是不利的方面。

但是,考虑到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点,这种不利影响的程度可能会低一些。一是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大部分为中低价产品,当美国经济下滑时,大众的消费水平下降,这类商品很可能在美国市场更受欢迎。二是中国的贸易方式具有特殊性,即“三来一补”(来料加工装配、进料加工、来料加工装配进口的设备、补偿贸易)等加工贸易仍是我国外贸的主要形式,占进出口总额的53.7%。这使得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表面上看起来很高,实际上中国在加工贸易中真正受益的部分为加工费,其占整个贸易量的比重极小。三是当美元贬值时,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也会随之相应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

2.资本方面。9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的投资增加幅度较大,1991-1999年平均增幅为54%,但到目前为止,美国投资在中国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仍不是很大,1999年为9.9%。如果美经济出现"硬着陆",美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可能会有所减少,这是不利之处。但另一方面,美国经济"硬着陆"后,将会有大量资金流出美国,中国如能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稳定发展和潜在市场的优势,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则可能会变不利为有利,吸收更多的外资。

间接影响。从间接角度看,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如果出现“硬着陆”,其影响无疑要波及全球。这一波动效应对中国、对整个世界经济来说都是不利的。只是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地区所受的影响和程度不一样。

在资本方面,1990年到1999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总量不断增加,1999年全球FDI的总量已达到8655亿美元(见表1),其中的近1/3都流向了美国。美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受资国,1999年吸收外国投资2755亿美元,预计2000年仍将保持这一规模。美国经济"硬着陆"的结果必然导致国际资本的重新分配,就目前的资本市场的格局来看,主要的资本流入地可能有欧盟、日本和东南亚三大块。

从贸易方面来看,美国也一直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世界商品进出口总量达113290亿美元,美国占15.4%(见表2)。美国经济"硬着陆"后,对外贸易必然萎缩,会影响到世界贸易的总量,但影响程度在各个地区不尽一致。

由于欧盟对美进出口量只占其贸易总量的8%左右,受美国贸易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小。而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所受的影响则会是巨大的。每年日本对美出口量占其总出口的30%左右,从美进口量则占进口总量的24%,如果美国经济情况恶化,美元贬值,则对日本出口的打击将非常沉重。由于日本是一个严重依赖出口的国家,因此,由净出口的减少带来经济增长的放缓甚至停滞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复苏也严重依赖出口的增长,而美国是东南亚国家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其中电子产品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目前,新加坡和菲律宾出口收入的近2/3来自电子产品,韩国、中国台湾省和马来西亚这一比例为30%到50%。一旦美国进口萎缩,将会导致亚洲国家的出口大幅下降。

目前中国对亚洲(包括日本)的出口约占总出口的53%,如果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则会进而影响到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

此外,占全球经济总量1/4的美国经济出现问题后,将会导致全球整个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这对于日益开放、日益融入世界的我国来说将会产生不利影响。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建议,为了防止和减少美国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我们应该有所准备。从根本上说,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应该而且也可以主要依靠国内的巨大市场把经济搞好。

1)应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采取措施改变人们的心理预期,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刺激民间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此外,可以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再为扩大内需增添一些动力。2)继续采取零税率和及时退税政策,鼓励出口,调整好出口结构,继续实行多元化战略。3)注意利用好外资。一方面要抓住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协议大幅度增长的机遇,做好协议的落实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来吸引外资;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创新,靠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工作和蓬勃发展的经济来吸引外资。4)从长期看,一要加强中日之间的理解与合作,力促"东盟+3"区域经济联盟的形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首先发挥作用的是区域经济联盟。

对亚洲而言,目前正在酝酿的"东盟+3"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关键在于中日之间的合作和努力。不彻底解决与日本的关系,要想形成一个有利的环境是不现实的。二要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涉外法律法规的建设。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加入WTO等现实都说明今后只有靠法律武器才能为我国争取到一个较好的外经贸环境。

⑹ 美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和对本国的影响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的资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亚财团,控制了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而南部的得克萨斯州由于战时石油开采和军事工业的扩建也形成了得克萨斯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在50年代就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财团,其实力仅次于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的实力虽然差一些,但是它经常和其他财团结盟与东北部的老财团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展开对抗。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历届政府的大权主要由东北部的财团操纵,但是这种政治局面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的财团逐渐在政治上与东北部的财团展开竞争。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开始分享政治权力。

再次,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跨国公司在20世纪上半期就已出现,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早期的跨国公司还是以局部地区为重点,其经济实力和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也没有达到现代跨国公司的地步。战后,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原因是:(1)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的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扩张,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扩大并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高额利润。(2)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兼并的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 19、20世纪之交,主要为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到控制原料的供应和加工,直至最终控制销售市场。第三次兼并浪潮就发生在二战后,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点为混合合并,即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互不联系的企业进行合并和吞并,从而形成混合联合公司。这样的混合联合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以争夺美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为世界市场设计商品,根据全球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分布情况,同时在几个国家生产,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销售战略瞄准世界市场。由此,通过战后混合兼并的美国大公司纷纷成为现代跨国公司。它们拥有巨额的资本、广泛的经营范围,并且其业务经营强调“全球战略”,因此可以获取庞大的利润。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先的主业是制造汽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除了制造汽车,还制造飞机发动机、洲际导弹、潜艇、宇宙飞船和家用电器等,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60年代合并了120个不同的工商企业,并将业务扩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个国家中建立150余家子公司,经营范围也扩大到面包和食品、人造纤维和纺织、建筑、旅游、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险等行业和部门,当然电话和通讯业依然是该公司的主业。

最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1929~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但是曾经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或者可以说发生过5次一般的经济危机)。战后美国经历的第一次经济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间工业生产下降了8.3%,失业率达5%。第二次经济衰退从1953年8月延续至1954年8月,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 9.1%,失业率达6.2%。第三次经济衰退从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时间虽比较短,但是程度却比较严重,工业生产骤然下降13.5%,失业率高达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四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6%,失业率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五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1%,失业率达7%以上。从上述一系列数字可见,虽然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周期性循环,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但是经济危机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这次持续的时间最短。另一方面,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危机都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即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大量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急剧攀升,稳定社会秩序。当然,美国政府的这些国家干预的办法,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通货膨胀有增无减,以至于积重难返,对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⑺ 美国新经济

“新经济”一词最初出现在1996年美国著名刊物《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篇文章上。该文分析了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发现了与七八十年代经济不同的特点,提出美国出现了新经济的观点。此论一出,引起了美国学术界的轩然大波。

(1)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从80年代开始,经历了战后以来最深刻的结构性调整,以信息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传统产业也得到了有效改造,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再加上政策的有效实施,赢得了美国经济的繁荣。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丰厚利润和高回报率造成了股市的繁荣,从而通过巨大的财富效应,刺激了美国的个人消费,并对其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使美国的就业空间得到了深层次拓展,从而美国的失业率也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高科技产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虽然投资巨大,但随着需求和产量的上升,高科技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都下降很快,从而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带动物价上涨,这对于美国经济在增长的同时伴以低通胀起了很大的作用。
(2)美国政府的有效调控机制。首先,财政赤字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美国经济发展的顽症。克林顿政府采取双管齐下的财政政策,即通过减税以刺激供给和通过节支以控制需求,并且同国会达成协议,计划用10年时间消灭财政赤字。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注重财政结构性调整的政策举措,不是一味地减少支出,而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有增有减。由此,1998年美国实现了30年以来联邦财政的首次平衡。其次来看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货币政策,格林斯潘坚决摒弃相机抉择的传统做法,谨慎地推行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稳定货币政策,使利率保持中性,即对经济既非刺激也不抑制,从而使经济能以其自身的潜在增长率,在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并存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增长。
(3)经济的全球化浪潮。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贸易、金融、生产、投资、政策协调等方面超越国界和地区界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进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为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高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世界各国在全球化中加快了市场化的步伐,美国企业利用跨国购并或直接设厂,向不发达国家转移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或其他成熟技术和产品生产线,利用他国廉价资源和生产要素,从而使美国可以集中力量发展高技术产业并通过进口满足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其他日常消费品。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市场更加开放,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和开拓销售市场更加便利,获取利润的渠道越来越广,这扩大了美国的世界市场份额及其贸易利益,也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此外,全球性的国际资本流动和各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更为美国资本谋求巨额利润创造了条件。
资料:http://www.2688.com/Shop/dProct.aspx?Pid=842731&Mt=book

⑻ 美国新经济出现的制约因素

2014年世界经济,美国“退出”量化宽松及其溢出效应、发达经济体的债务问题、区域贸易谈判进展、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等诸多因素值得关注,预计全球经济增长仍将维持在中低速的水平上2013年世界经济运行的特点当前,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继续巩固,美国和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通道,欧元区结束衰退并呈复苏迹象。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步入结构调整进程中,伴随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外需下降以及发达经济体“退出”预期提升等因素,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随着复苏的巩固,全球就业市场不断改进,失业率有所回落,物价低稳运行,财政平衡状况继续改善,但贸易增长仍然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亦明显乏力,部分发达经济体公共债务再攀新高。回顾2013年世界经济的总体形势,可以看出2013年世界经济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和变化。一是美国货币政策调整蓄势待发。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推出了一系列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为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2013年1月起,美联储实施了新一轮的数量宽松政策QE4。除了数量宽松之外,美联储继续将利率保持在0至0.25%的极低水平。美国当前的这些货币政策在客观上为美国经济注入了动力。一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缓慢提速,失业稳步下降,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家庭和企业资产负债表得到修复,美联储已经开始把实施“削减数量宽松规模”政策列入议事日程,具体做法是逐步缩减每月85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直至停止购买。鉴于美国在全球中的地位,这一拟议中的政策对市场已经带来冲击。二是欧洲一体化在曲折中继续前行。欧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说2013年负增长几成定局,但其经济收缩幅度在收窄,最后走出衰退也完全有可能。除了人口老龄化和不统一的社会经济政策外,掣肘欧洲经济增长的因素还包括银行金融系统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和各国间因国内政治矛盾而出现的政策协调问题。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应对债务危机过程中,欧盟和欧元区内部机制体制的一体化进展非常显著,尤其是财政和金融监管一体化进程得到了大力推进。三是发达经济体央行合作日趋密切且职能发生变化。传统上,中央银行的职能主要包括维持物价稳定、维护金融稳定和危机时融资。然而,金融危机以后,传统货币政策的空间日趋缩小,财政政策的作用也十分有限,这使得主要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职能发生了明显变化。2013年10月,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六家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决定将其“临时双边流动性互换协议”转至长期协议,实现货币互换协议常态化,继续作为“审慎流动性支持”,以防止全球金融紧缩。除了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间合作更加紧密外,金融危机爆发后央行职能发生的另外两大变化亦常态化,即货币政策主要由确定利率转向通过管理资产负债表来提供流动性,以及货币政策尤其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财政和收入分配的政策含义。四是技术突破使能源革命面临新的选择。页岩气革命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的新亮点。近年来,一方面,随着全球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技术发展遇到瓶颈,成本下降的空间变得非常有限;而另一方面,页岩气开发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带来了天然气产量的迅速提升。美国借助页岩气改变了能源结构,降低了其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尽管法国禁止使用水力压裂技术开采页岩气,但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潮流不可逆转,绿色、替代能源发展受到巨大挑战,全球能源发展模式重新回到依靠技术创新开发不可再生能源的轨道上来。五是中国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2013年以来,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扮演了更具建设性的角色,尤其是在创建更加公平开放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环境、加强国际货币金融合作、完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等方面,中国更加积极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9月,中国提议同中亚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进一步促进双方的经贸合作。10月,中国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7月,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多项重要共识,并确定开展双边投资协定实质性谈判,这是中国实施开放战略、加强与外部世界融合的又一重大举措。中国还积极推动金砖国家货币金融合作以及IMF、世界银行等国际货币金融机构的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影响2014年世界经济走势的因素展望2014年的世界经济走势,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值得关注。一是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时间、力度与速度。2014年启动的可能性很大。尽管美国减少资产购买将是一个渐进过程,但一旦实施就意味着全球风险资产的重新定价,加剧国际资本流动,引起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变动,进而为全球经济增添不确定性。二是新一轮美国的债务上限问题。尽管去年10月份美国两党在给予联邦政府临时拨款和提高公共债务上限问题上达成妥协,但美国的债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民主党和共和党对立依旧。三是尽管欧元区债务危机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缓解,但不排除个别国家债务问题暴露或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如果某些、尤其是个别系统重要性国家主权债务风险上升,欧洲的复苏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并会拖累全球增长。四是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经济硬着陆的风险。过去10年,印度以及巴西经济相对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在于全球流动性宽裕、政府支出扩张和新兴市场的整体繁荣。现今这些条件均在发生变化。严重倚重能源资源出口的俄罗斯、对外脆弱性高的土耳其、墨西哥及部分中东欧国家,其经济表现也特别值得关注。五是区域贸易安排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很可能在2014年完成谈判并缔结协定的TPP将会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TTIP谈判和RCEP谈判等也会成为影响双边和多边经贸关系的因素。这些区域贸易投资安排能否有效遏制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势头,仍是个不小的问号。六是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企稳,但仍会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出现波动。美伊谈判取得进展以及叙利亚问题达成暂时妥协,使得中东地区石油出口的阻碍因素将会减少,同时美国天然气产量的继续提高将成为能源价格稳定的积极因素。但在一定范围内,全球石油供应受阻的风险仍将存在,并且由于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引起的流动性变动,不排除原油价格进一步下降的可能。七是中国仍是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是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内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情况下的正常水平,也与中国当前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相符合。所谓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正常经济增长率。根据测算,未来十年中国的平均潜在增长率为7%至7.5%。这表明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有条件和有能力继续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势头,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将持续扩大,对外投资也将大幅增加,并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展望2013年10月IMF预测数据显示,2014年按PPP计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6%。这其中,发达经济体整体增长2.0%,美国2.6%,日本1.2%,欧元区1.0%;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整体增长5.1%,中国7.3%,印度5.1%,巴西2.5%,俄罗斯3.0%,南非2.9%。按市场汇率计算,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3.0%。2013年6月,世界银行预测2014年按PPP和市场汇率计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8%和3.0%。2013年5月,联合国预测2014年按PPP和市场汇率计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8%和3.1%,分别较2013年1月预测数据下调0.2个和0.1个百分点。2013年5月,OECD预测2014年按PPP计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0%。鉴于目前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以及发展趋势上所呈现的种种迹象,并基于2013年世界经济整体运行的描述与分析,本课题组认为,2014年全球经济复苏道路仍将十分曲折,经济大幅回暖的可能性不大,但相比2013年,经济增速很可能会出现小幅上扬,即按PPP计算的增长率为3.2%,按市场汇率计算的增长率为2.6%。

⑼ 美国新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伍。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目前这种“新经济”,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美国的“新经济”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经济持续增长

从1991年4月开始复苏至今,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远远超出战后美国经济平均连续增长50个月的期限, 成为战后美国第3个最长的经济增长期人自美国经济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日本、德国等主要竞争对手,从而扭转了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后于日本、德国的局面,使美国在全球经济的实力相对有所回升。

(2)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

伴随着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以裁员为其主要内容之一的“企业重组”,美国结构性失业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急剧恶化。美国失业率在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业形势仍继续恶化,全年失业率高达7.4%,失业人数多达900多万人。 从1993年开始,美国就业状况开始改善,失业率稳步下降,1998年12月降到了4.3%,这是美国30年来的最低水平。

(3)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过去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

消费物价指数从1992年降至3O后, 至今未见反弹,1998年仅为1%。国内生产总值的紧缩价格指数从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3年以来的2%,1997年第4季度,该指数仅增长了1.5%,全年则为1.8%,是1965年以来的最低点。

(4)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近10年来,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强了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1991一1994年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一共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超过了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增幅。在美国劳动生产率较快提高的同时,其单位劳动成本在90年代却增长缓慢,结果,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从而使美国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继在半导体和小汽车等领域重新夺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5)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

由于克林顿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增税减支政策,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亿美元逐步减少到1996年的1168亿美元,联邦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3%以下。1997年美国实际联邦财政赤字仅为226亿美元。1998年2月,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平衡方案,力争到1999年消除联邦财政赤字,而实际上,美国联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实现了728亿美元的财政盈余。

不仅美国如此,西欧经济也呈现出类似的迹象。长期以来,增长停滞、劳动力使用受限以及难以操纵的政府预算一直困扰着欧洲。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这里开始展现经济活力。多年的经济发展停滞之后,由11国组成的欧元区的增长率1999年超过3%。失业曾是困扰着欧洲大陆的一大社会问题,如今其失业率也降至10%以下。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其私营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达到30年来的最佳水平。从赫尔辛基到里斯本,各地的公司都在新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力投资。

因此,设在法兰克福的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托马斯·迈尔断定:‘毫无疑问,新经济正在欧元区形成。”他说,知识主导型企业快速增长、电信等市场全面取消管制就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它应该像美国那样提高资本和劳动生产力。”他补充说,“关键是,新经济能否在欧洲站稳脚跟,增长是否有足够后劲,像美国那样引发投资热潮。”巴黎的咨询专家圣艾蒂安估计,如果形成投资热,新经济将迅速壮大,并将取而代之“旧世界”,欧洲有希望迎来新的繁荣年代。

“新经济”在亚洲也露出曙光。虽然两三年前,东亚与东南亚各国与地区普遍地爆发了金融危机,但是现在已经从危机中摆脱了出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无不对新经济充满了乐观的希冀。在两年多的危机之后,大公司的经理人和决策者们都急切地期待着信息技术的扩展、因特网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商务行为能带来巨大的回报。许多董事会上最令人激动的话题就是集个人电脑、智能电话和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三合一及其对本地区的生产力和消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能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但是,亚洲也享有后来者的优势,那就是只需从美国引进那证明行之有效的新经济模式,从而大大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新经济究竟是什么

仿佛春潮一般,在对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到来之时,几乎全世界的经济界人士和企业共同把目光投入到这种经济现象中:发源于美国的新经济。能在如此短的时间被如此多的人们关注与研究,本身就已证明了新经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新经济到底是什么?它是否像潮水一般惊涛骇浪地涌来,又悄无声息地撤去?它是否如泡沫一样,刹那时充斥视野,转瞬间又灰飞烟灭?新经济的出现说明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揭示着什么?人们在探讨、在猜测、在寻找答案。

1.新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关于新经济内涵与实质的探讨,目前是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早宣传“新经济”思想的美国《商业周刊》,在界定这个名词时说:“‘新经济’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已经死亡了,也不意味着我们将不会有另一次衰退,或经济周期业已消灭;更不意味着股票市场必将摆脱自我调整而永远上升,就像(神话中所说的)豆梗将直上云天。自然,它也不意味着亚洲金融风波不会影响美国”,
“谈‘新经济’时我们的意思是指这几年已经出现的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第二种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

关于“新经济”的涵义,目前有很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地诠释“新经济”关键在于要抓住美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经济——工业经济向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转变之中。因为,当前经济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和转型。因而与传统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经济特征、经济概念和经济理论必然发生变化。美国的“新经济”已经开始表现出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
和发展上的可持续性。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新经济”,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

也有的学者认为,美国“新经济”的涵义有待深入探讨,首先,“新经济”既然是依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形成的,那么,这是现阶段美国独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还是发达国家都会逐渐形成的国际经济现象呢?其次,美国的“新经济”是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现象,还是长期稳定存在的现象?一旦发生经济增长滞缓,通货膨胀加剧或失业率大幅上升,“新经济”是否会随之消失?再次,就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开放程度来说,英国、法国都不亚于美国,为什么美国的失业率较低,而
英国、法国失业率较高呢?为什么美国形成了“新经济”,而英国、法国没有形成“新经济”呢?以上这些问题如不在理论上解释清楚,“新经济”的真正内涵还是难以揭示的。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新经济”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美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变化是由暂时因素促成的,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动力性的变化,经济周期仍会反复出现。

曾两次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首位走上哈佛讲坛的中国著名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所谓新经济,就应是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由新科技所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则认为:“新经济”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涵义。最初,新经济是用来指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这使传统上描述失业与通胀反向相关关系的所谓“菲利浦斯曲线”不再适用(因此是“新”经济)。但是后来,随着“网络股”的飙升,国内外的许多人正在许多场合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科技产业”或“科技板块”称为“新经济”,而把其他所谓的“传统产业”
称为“旧经济”。

综合以上各家所言,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所谓新经济,主要是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为基础所产生的概念,即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状态。

新经济虽然是以美国近十年来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而引申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其赖以依存和发展的两块基石:信息领域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全球信息化以及导致各国的经济边界日益弱化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其作用及影响早已远远超出了美国的国界,因此,新经济已并非是美国经济的专利,其深远影响及发展趋势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和运行模式。

新经济之所以“新”,源于推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义。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同,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虽然其影响所及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过改变人类信息的传输、储存方式来实现的。长久以来,在低下的劳动生产力的掩饰下,信息的不充分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被忽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次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信息瓶颈也逐渐拓展扩宽,
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以超前的眼光,最先将信息从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作为与物质和意识并列的世界构成的第三要素,这从哲学的高度证实了,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人类信息的传输与储存方式的革命,也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方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这些信息时代的产物,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今天,信息时代刚刚来临,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的影响也才刚刚露出端倪,新经济刚刚露出曙光。一个更新、更美、更快的信息世界不久的将来必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

⑽ 请问美国的”新经济”指的是什么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伍。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目前这种“新经济”,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美国的“新经济”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经济持续增长

从1991年4月开始复苏至今,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远远超出战后美国经济平均连续增长50个月的期限, 成为战后美国第3个最长的经济增长期人自美国经济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日本、德国等主要竞争对手,从而扭转了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后于日本、德国的局面,使美国在全球经济的实力相对有所回升。

(2)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

伴随着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以裁员为其主要内容之一的“企业重组”,美国结构性失业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急剧恶化。美国失业率在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业形势仍继续恶化,全年失业率高达7.4%,失业人数多达900多万人。 从1993年开始,美国就业状况开始改善,失业率稳步下降,1998年12月降到了4.3%,这是美国30年来的最低水平。

(3)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过去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

消费物价指数从1992年降至3O后, 至今未见反弹,1998年仅为1%。国内生产总值的紧缩价格指数从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3年以来的2%,1997年第4季度,该指数仅增长了1.5%,全年则为1.8%,是1965年以来的最低点。

(4)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近10年来,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强了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1991一1994年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一共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超过了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增幅。在美国劳动生产率较快提高的同时,其单位劳动成本在90年代却增长缓慢,结果,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从而使美国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继在半导体和小汽车等领域重新夺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5)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

由于克林顿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增税减支政策,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亿美元逐步减少到1996年的1168亿美元,联邦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3%以下。1997年美国实际联邦财政赤字仅为226亿美元。1998年2月,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平衡方案,力争到1999年消除联邦财政赤字,而实际上,美国联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实现了728亿美元的财政盈余。

不仅美国如此,西欧经济也呈现出类似的迹象。长期以来,增长停滞、劳动力使用受限以及难以操纵的政府预算一直困扰着欧洲。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这里开始展现经济活力。多年的经济发展停滞之后,由11国组成的欧元区的增长率1999年超过3%。失业曾是困扰着欧洲大陆的一大社会问题,如今其失业率也降至10%以下。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其私营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达到30年来的最佳水平。从赫尔辛基到里斯本,各地的公司都在新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力投资。

因此,设在法兰克福的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托马斯·迈尔断定:‘毫无疑问,新经济正在欧元区形成。”他说,知识主导型企业快速增长、电信等市场全面取消管制就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它应该像美国那样提高资本和劳动生产力。”他补充说,“关键是,新经济能否在欧洲站稳脚跟,增长是否有足够后劲,像美国那样引发投资热潮。”巴黎的咨询专家圣艾蒂安估计,如果形成投资热,新经济将迅速壮大,并将取而代之“旧世界”,欧洲有希望迎来新的繁荣年代。

“新经济”在亚洲也露出曙光。虽然两三年前,东亚与东南亚各国与地区普遍地爆发了金融危机,但是现在已经从危机中摆脱了出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无不对新经济充满了乐观的希冀。在两年多的危机之后,大公司的经理人和决策者们都急切地期待着信息技术的扩展、因特网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商务行为能带来巨大的回报。许多董事会上最令人激动的话题就是集个人电脑、智能电话和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三合一及其对本地区的生产力和消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能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但是,亚洲也享有后来者的优势,那就是只需从美国引进那证明行之有效的新经济模式,从而大大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新经济究竟是什么

仿佛春潮一般,在对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到来之时,几乎全世界的经济界人士和企业共同把目光投入到这种经济现象中:发源于美国的新经济。能在如此短的时间被如此多的人们关注与研究,本身就已证明了新经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新经济到底是什么?它是否像潮水一般惊涛骇浪地涌来,又悄无声息地撤去?它是否如泡沫一样,刹那时充斥视野,转瞬间又灰飞烟灭?新经济的出现说明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揭示着什么?人们在探讨、在猜测、在寻找答案。

1.新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关于新经济内涵与实质的探讨,目前是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早宣传“新经济”思想的美国《商业周刊》,在界定这个名词时说:“‘新经济’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已经死亡了,也不意味着我们将不会有另一次衰退,或经济周期业已消灭;更不意味着股票市场必将摆脱自我调整而永远上升,就像(神话中所说的)豆梗将直上云天。自然,它也不意味着亚洲金融风波不会影响美国”,
“谈‘新经济’时我们的意思是指这几年已经出现的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第二种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

关于“新经济”的涵义,目前有很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地诠释“新经济”关键在于要抓住美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经济——工业经济向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转变之中。因为,当前经济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和转型。因而与传统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经济特征、经济概念和经济理论必然发生变化。美国的“新经济”已经开始表现出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
和发展上的可持续性。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新经济”,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

也有的学者认为,美国“新经济”的涵义有待深入探讨,首先,“新经济”既然是依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形成的,那么,这是现阶段美国独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还是发达国家都会逐渐形成的国际经济现象呢?其次,美国的“新经济”是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现象,还是长期稳定存在的现象?一旦发生经济增长滞缓,通货膨胀加剧或失业率大幅上升,“新经济”是否会随之消失?再次,就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开放程度来说,英国、法国都不亚于美国,为什么美国的失业率较低,而
英国、法国失业率较高呢?为什么美国形成了“新经济”,而英国、法国没有形成“新经济”呢?以上这些问题如不在理论上解释清楚,“新经济”的真正内涵还是难以揭示的。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新经济”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美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变化是由暂时因素促成的,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动力性的变化,经济周期仍会反复出现。

曾两次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首位走上哈佛讲坛的中国著名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所谓新经济,就应是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由新科技所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则认为:“新经济”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涵义。最初,新经济是用来指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这使传统上描述失业与通胀反向相关关系的所谓“菲利浦斯曲线”不再适用(因此是“新”经济)。但是后来,随着“网络股”的飙升,国内外的许多人正在许多场合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科技产业”或“科技板块”称为“新经济”,而把其他所谓的“传统产业”
称为“旧经济”。

综合以上各家所言,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所谓新经济,主要是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为基础所产生的概念,即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状态。

新经济虽然是以美国近十年来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而引申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其赖以依存和发展的两块基石:信息领域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全球信息化以及导致各国的经济边界日益弱化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其作用及影响早已远远超出了美国的国界,因此,新经济已并非是美国经济的专利,其深远影响及发展趋势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和运行模式。

新经济之所以“新”,源于推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义。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同,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虽然其影响所及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过改变人类信息的传输、储存方式来实现的。长久以来,在低下的劳动生产力的掩饰下,信息的不充分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被忽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次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信息瓶颈也逐渐拓展扩宽,
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以超前的眼光,最先将信息从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作为与物质和意识并列的世界构成的第三要素,这从哲学的高度证实了,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人类信息的传输与储存方式的革命,也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方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这些信息时代的产物,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今天,信息时代刚刚来临,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的影响也才刚刚露出端倪,新经济刚刚露出曙光。一个更新、更美、更快的信息世界不久的将来必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

阅读全文

与美国新经济带来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