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用工荒的出现会带来什么经济影响

用工荒的出现会带来什么经济影响

发布时间:2020-11-24 23:52:33

Ⅰ 有经济常识回答:用工荒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什么机制

“用工荒”的出现是市场逻辑的结果,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

(一)农民工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劳动力要素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价格失衡
“用工荒”的出现固然是很多因素综合的结果,近日来报章中给出的大大小小原因可列出一个长长清单。但从微观经济理论出发,去年的大面积失业和今年的大规模“用工荒”,都是市场价格的结果,或说“用工荒”的出现,是因为农民工的劳动力要素价格过低造成的。
经济学假定,在完全竞争市场,劳动力要素的价格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汇处形成,这个均衡价格就是市场价格。在中国诸多劳动力要素市场上,农民工市场是一个竞争最充分的市场:从企业层面,全世界工会密度最低的农民工群体根本无力向企业主争取自己的权益;从市场层面,一盘散沙的农民工任由市场摆布;因此,农民工市场是垄断因素最小、竞争最充分、市场机制最完美的要素市场之一。
农民工价格之所以低廉,是长期以来农民工供给大于需求的结果:1982年“三普“时农民工仅为657万,1990年“四普”时达2135万,2000年“五普”时上升到1.44亿,2009年3月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统计结果已上升到2.25亿人;农民工占总人口比重在上述4个时点上呈快速跳跃式膨胀趋势(见图1)。由此看出,中国经济之所以高速增长、出口产品竞争力之所以战无不胜、外汇储备规模之所以位居世界之首,甚至“双顺差”(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和“四高”(高增长、高储蓄、高投资,高顺差)等均离不开廉价农民工的巨大贡献。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成功是市场经济的成功,是廉价劳动力的结果,没有廉价的农民工就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一方面,农民工规模呈跳跃式增长,另一方面,农民工价格偏低始终没有根本改变,农民工务工意愿逐年下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春节前在全国13个省的26个大中城市和27个省的90个县开展了2项调查即“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和“企业春季用工需求调查”,共涉及3239家企业和9081名农村外出务工的返乡人员。调查结果显示,有62%的返乡务工人员明确表示春节后要继续外出务工,与2008年同期调查相比降低了6个百分点;有30%的返乡务工人员表示要视情况而定是否再次外出务工,所占比例与往年相比增长6%;有8%的返乡务工人员表示不再外出务工,主要原因是务工工资太低、准备就地创业和家里有事等。其中,在准备外出务工人员中,74%的人员准备回原企业上班,不准备回原企业上班的主要原因有:收入太低占49%,加班太多占18%,没发展前途占14%,学不到技术占1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这项调查显示,就工资增长预期来说,企业主认为2010年平均工资收入将比2009年实际工资收入增长9%,而打算继续外出务工人员的预期则高达14%,就是说,务工人员的工资增长预期比企业主高出5个百分点--高出三分之一。

(二)“用工荒”是农民工价格自发调节的市场现象,是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周期性结果
发达地区用工需求较大,工资水平较高,农民工比较集中,例如,多年来,仅广东省就几乎集中了全国农民工的15%~20%左右;较高的价格导致农民工蜂拥而至,流入过多,反过来对其市场价格增幅具有压低的倾向,例如,2009年9月末的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农民工月均收入1455元,与第二季度相比,增幅仅为2.5%;中部地区为1389元,增幅是3.2%;西部地区1382元,增幅高达4.3%。由于用工价格增长在三个“台阶”中开始出现失衡趋势,农民工外出务工便出现此消彼长的状况,这个苗头早存2009年1月至9月便已出现:2009年9月底西部地区务工的劳动力增长4.7%,占全部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比重为18.9%,比6月底上升了0.7%,成为全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增长最快的地区,所以,1月至9月西部地区农民工就近就地务工的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而相比之下,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2009年6月底务工的劳动力比3月底下降1.2%;到9月底,珠三角务工的劳动力比6月底再下降1.4%;虽然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劳动力比6月底增长0.6%,但还未恢复到3月底的水平。就是说,在2009年前9个月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农民工总体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民工人数却在直线减少,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却不断加快,农民工的供给从东部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已经显现,特别是向西部地区的转移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这就是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价格台阶”中农民工供给情况此消彼长的基本图景:农民工向价格增幅稍高的台阶自发流动,价格增长较低的东部地区便出现“用工荒”;东部地区农民工的供给减少之后,其价格会自动反弹,于是,农民工的流人便开始增加;供给增加到一定程度还会再次导致价格增幅向下波动,于是,新一轮的“用工荒”便又出现。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用工市场价格自发调节的结果,是“民工荒”的周期性特点,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市场规律,这个规律最终将导致价格自动恢复到均衡价格水平。但是,价格恢复是有“时滞”的,“用工荒”便是这个“时滞”的表现。

Ⅱ 十八大以后,国内的趋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经济形势,就业形势! 跪求大神级回答!

经济好坏决定就业,所以就只说经济,经济由消费、投资、国家购买和净进出口组成,投资和消费等于储蓄。我国的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由于我国的储蓄率一直较高,因此国家有能力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加大投资促进经济发展。2012年经济发展的很差,大家都感觉和官方公布的7点多的经济增长有出入。实际上,国家是希望把经济增长率控制在8%以上的,但是这个数据我们也不掌握,要是实际低于8%很多,国家肯定是会出手加大投资、减税和刺激消费的。如果国家出手动作较大,那么经济形式就很好,否则堪忧。这届党中央上台后,说的话我感觉对经济还是比较在行的,但是前些年的改革有些倒退,不知道新的终于改革能进行到什么程度,如果好的话,凭中国人的竞争能力,跨越式发展不是没有可能的。2012年的经济真的是很差,如果在比今年差,真的是很难交代了,我预计形式要好过今年。

Ⅲ 大家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解决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副局长 李欣欣

2002年4月26日

对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所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建议和评论。但是笔者认为,目前影响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社会总需求总量不足和社会总供给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明显不足。去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市场虽处于平稳增长态势,但是今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4%的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却下降了1.9个百分点。按以往的经验,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走势均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状况。近年来,消费品市场所能呈现出的平稳增长态势,其中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的因素主要还是由政府政策性作用所至,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性作用仍不明显。如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工资的增加拉动了消费的较大增长;费改税在农村试点的扩大缓解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幅的下滑;住房、汽车和教育等个人消费信贷的持续增加带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增长。由于这些政策性因素的主导作用,才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持续增长。若排除这些政策性不可比因素,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将会面临着后劲不足的危机。当前,城市下岗、失业人数的增加和低保缺口的增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项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市场驱动力已在明显减弱。

2、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日益严重。据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对我国60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分析预测,今年上半年我国供过于求的商品达到86.3%,比去年下半年扩大了5个多百分点;供需平衡的商品只有13.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这种供给总量相对过剩的问题表面上表现为全国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走低的趋势,但实质是受到我国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等由现在的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转变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知识结构与就业需求的矛盾;要素、资源状况与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矛盾;重复建设、区域封锁与市场规则的矛盾等等。由于这种供给过剩的一系列矛盾的存在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步加大,将使未来几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前几年放慢,失业人数继续增加。因此,供给过剩的压力在未来两三年内仍会存在。

3、推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政府行为,缺乏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拉动,并且主要依赖于政府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而带动的贷款所拉动,社会投资增长相对缓慢。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2.1%,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8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为19.6%,增速高于上年同期7.2个百分点。其中,2001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8%,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1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1%。这些状况一方面说明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经济增长对政府政策性投资的依赖过大,社会投资明显不足。据统计,2001年城乡集体、个体、农户等其他投资同比仅增长了8.3%,比国有及其他投资低4.5个百分点,城乡集体、个体、农户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7个百分点,如果经济增长过渡依赖政府政策性投资而脱离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旦将来国债投资下降,民间投资若未能及时启动,我国经济增长将后劲不足,难以形成高质量持续增长的态势。今年,尽管一些有利于民间投资的“利好”消息已经在酝酿和实施中,但真正落到实处还需一个过程,社会投资不足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

4、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去年以来,我国价格走低的迹象越发明显,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加大。目前价格走低的具体表现:居民消费价格从去年第四个季度开始走低,到今年1月已连续3个月下跌,为近两年来的首次;工业品出厂价格于2001年4月开始再次下降,之后降幅逐月加大,今年1—2月,工业品出厂价格降幅加大,同比平均下降4.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001年比上年下降0.8%,2002年1—2月降幅进一步加大,同比下降1.5%,已连续9个月下降;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2001年同比下降了0.2%,2002年下降幅度明显加大,1—2月同比分别下降4.8%和4.6%;房屋销售价格虽在2001年增长了2.2%,但全年的价格走势前高后低、逐季下降,特别是第四季度增速回落明显,预计今年我国的商品房价格增速将不会有大幅度上扬;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在2001年虽同比增长了0.4%,但涨幅比上年却低0.7个百分点,今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开始下滑,2月比1月下降了0.3%,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我国加入WTO后,全球性生产过剩、价格下行的影响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到我国。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上升的态势。因此,预计我国在短期内价格走低的趋势不会改变。

5、金融贷款总量增速下降,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突出。从去年开始,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的增速已呈下降趋势,今年贷款增幅继续下降,1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上年同期的增幅下降了19.8%,其中工业短期贷款额少增了67亿元,导致短期贷款当月减少。此现状说明工业贷款资金供应渠道不畅的问题已更加突出。此外,还有几种金融现象应引起注意:一是现金净投放量增幅下降。从去年开始,我国现金流通量的增幅已呈现出同比逐月下降的趋势,今年1月,M0出现了几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比增幅为-1.7%;今年1季度,M0同比增长8.2%,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3个百分点。根据一般经济规律,在管制利率条件下,经济体系中的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变动趋势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是否适应的主要标志。目前,现金净投放量增幅的下降,可以说明商品和劳务市场的萧条。二是M1的增速慢于M2。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出现了M1的增速慢于M2的趋势。2001年底,M1的增速为12.7%,M2的增速为14.4%。今年,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大,1季度M1的增速为10.1%,M2的增速为14.4%。按一般经济学原理,在正常情况下,如果M1增长率在较长的时期中始终慢于M2增长率,则说明经济的增长势头开始放缓。

6、就业矛盾突出。目前,我国的就业矛盾已到了十分严峻的程度。对下岗、失业、待业、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大量的待就业大军,政府部门、经济学家们不仅对各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不一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对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的观点也不尽一致。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全国的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需求。近几年,为缓解下岗、失业人员的压力,我国政府在增加就业岗位、加大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尽管下了很大的力气,但就业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从中可反映出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某些体制性的弊端,如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问题、任用干部的标准问题、经济结构问题、产业结构问题、所有制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投资结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等等。这些诸多问题如得不到缓解,或者导致失业问题的加剧,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良性运行,而且可能引发政治问题。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管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存在上述问题,但同时也存在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是国际资本目前正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去年,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已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投资额增幅为10.4%。另一方面我国市场需求空间大、机会多。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扩大需求的机遇,从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财政资金的投入使用方向、增加就业、促进出口等方面入手,加大政策调整力度,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电话:86-10-63071372,传真:66079391,信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温家街2号,邮编:100031,

Ⅳ (5分)材料一:随着中国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用工荒’将会更多地表现为‘技工荒’。”当前,我国高端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分)重视蓝领工人创新,可以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1分);重视蓝领工人创新,可以提升劳动者素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2分);重视蓝领工人创新,有助于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的竞争实力。(1分)

Ⅳ 为何美国大型企业正在陷入一场高级人才用工荒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但是近些年来,美国的大型企业却陷入了一场用工荒的尴尬境地。我认为,这和美国目前实施的经济和政治政策有关。

除此之外,因为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优越,普通美国人的人均工资其实是很高的。高级人才的收入和普通技术人才的收入其实相差没有很大,在那样的情况下,本土美国人自然会选择相对轻松的工作,这样真的不利于美国大型企业的发展。

Ⅵ 2012年两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12年“两会”热点 ,“两会”主要内容 近几年来,由实体经济贫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正逐步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潜在风险。

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受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难、用工荒和高成本的生存困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二是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之间投资回报反差巨大,做实业不如做投机和投资赚钱多、赚钱快,比较利益诱导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将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资本投向非实体经济领域。

三是垄断行业投资无门,竞争性行业过度竞争导致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

据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2年)》称,在温州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投机和高利贷的资金占比高达60%。

四是随着企业精英大量移民或外迁,大量实体经济的发展要素流失。

五是企业家实业精神衰退,呈现出“赚快钱”的浮躁、急躁心态。

巩固实体经济基础是避免经济“硬着陆”的关键。

当前要高度重视如何巩固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营造实业致富的市场环境,防范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

一要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拓展,特别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二要努力减少投机暴利,限制投机暴富,挤压“炒”经济的空间,营造勤劳做实业能富、创新做实业大富的市场环境,高度重视上游产业过度垄断和下游产业过度竞争造成的“两极分化”。

三要推动政府和企业联手应对高成本,防止多种因素叠加,过快推高成本致使大量企业“硬着陆”。

积极财政政策要以减税为中心,增加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

四要改革金融体制,放宽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良性互动,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位。

五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支持企业创新的制度体系来解决中小企业“不想创新”、“不敢创新”、“不会创新”问题,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将自主创新的“国家意志”变为“企业行为”。

中小企业,尤其小微企业成为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其生存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据2011年中国企业调查系统调查显示,目前“停产”、“半停产”的中小企业约占15%—20%,约1/3中小企业主表示如果企业停产则退出“不干”。

为缓解当前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自2011年10月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先后两次以小微企业为专题研究扶持其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务院、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等部门也先后出台多项扶助措施。

根据近年来的调研发现,中小企业2008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融资难,2009年是没订单,2010年是用工荒,2011年则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交织影响造成的生存困境。

如果说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最复杂的一年,那么2011年中小企业是最纠结的一年,特别是小微企业正面临多重困境:第一,小微企业面临不断被压缩的利润空间。

生产原料和资源环境代价不断攀升,全方位的“高成本”和难以逃避的“高税费”两头挤压,利润微薄;第二,小微企业陷入更为严重的融资困境,难以从银行获得信贷融资,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第三,小微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用工荒,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造成当前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生存困境的深层原因是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和市场扭曲,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产业上游与下游的“两极分化”。

处于上游的“银根、地根、能源流、物流路桥”高度垄断,土地、资金、能源等关键性生产要素供应缺乏竞争,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处于产业下游的企业过度竞争,利润微薄。

二是实业与金融的“两极分化”。

实体企业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环境,承受着持续攀升的成本压力,利润“比刀片还薄”,而靠息差“以钱生钱”的银行则利润大好。

三是供应链上的大企业强势和小微企业弱势形成的“两级分化”。

部分大企业借助强势竞争地位,故意拖欠中小企业的货款资金,小企业难以为继,往往成为“三角债”中最容易受伤的群体。

缓解小微企业困境是保障经济后劲与活力的重要任务。

缓解小微企业生存困境,不仅在于通过财税、金融政策为其“输血”,化解“燃眉之急”,更重要是要加快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全面提升小微企业的“造血”功能。

为此,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提升小微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要将扶持“三农”的某些政策“移植”到小微企业,通过“减税、减费”等方式切实为企业减负,对其“少取多予”,帮助其轻装上阵。

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和导向作用,加大对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其经营的市场风险。

二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平等使用信贷资源的融资环境,鼓励民间资本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形成“门当户对”的融资体系,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三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减少小微企业升级阻力。

同时,小微企业也要苦练内功,借助市场竞争淘汰机制的“倒逼”压力,变被动为主动,变“生存压力”为“转型动力”。

温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温州“两多两少”纠结:民间资本多而投资渠道少、民营企业多而信贷融资少。

从民间资金供给方来看,由于楼市限购、股市低迷、存款负利率,民间投资渠道变得越来越窄,为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大量资金流向民间借贷领域;从民间资金需求方来看,借贷主体多是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体制内融资困难,不得不向体制外寻求融资。

正是因为民间资金供需双方各自面临的困境:供给方难以获得满意的收益率,需求方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导致供需双方转向民间借贷领域,较大的供需缺口使得民间资本呈现“高利贷化”。

民间金融的阳光化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一要引导民间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使民间借贷从地下无序的“灰色地带”走向地上“阳光”规范运作。

对民间金融不是打击取缔而是规范“招安”,要多疏少堵、因势利导,让其成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组成部分。

对高利率借贷不能让其在“地下”野蛮成长,而应在“地上”理性发展,既要严惩违法违规行为,更要重视民间借贷的法律制度建设、监管体系改革和金融体制创新。

二要引导民间资本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构建草根金融支持草根经济的“门当户对”的金融格局。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社区银行经验和我国村镇银行经验,逐步放宽民间资本组建地区性民营中小银行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立城市民营中小银行,将满足条件的现有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改造成规范化运作的民营中小银行,在市场准入和利率方面给予更大的灵活性。

三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努力消除官方利率和民间利率的双轨制,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完善以市场为基础、有管理的基准利率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减少民间金融“高利贷”化的生存空间。

四要创新金融监管机制,建立分层次的监管体系,实现金融监管的多元化和分层化。

要建立地方与中央相关部门的即时信息沟通机制,探索中央监管机构只监管大的金融机构,微小型金融机构放给地方的监管模式。

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在地市、县的监管能力优势,赋予其对地市、县域内草根金融类中小金融机构法人的监管权力。

早在2004年就已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到2011年全面升级并且越演越烈。

大量中小企业出现“招工难”、“用工贵”、“留工难”困难,不仅招不到人,留不住人,而且人工成本大大攀升。

2011年8月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监测平台对全国31个省市区4527家中小企业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51.8%的企业存在用工短缺。

与此同时,据《2011年千户民营企业跟踪调查报告》显示,79.4%的民营企业家认为2012年招工“有较大困难”或“有一定困难”。

2012年“用工荒”现象可能更加严重。

与以往相比,2011年的“用工荒”趋于普遍化和常态化,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涉及工种类别更多。

一些传统劳务输出大省也出现了用工短缺现象,不仅技工明显供不应求,普通工人也大范围短缺。

同时,用工荒呈现结构性、不对称状况:农民工短缺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年轻劳动力短缺与“4050”人员就业难并存,生产一线蓝领工人短缺与白领就业难并存。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用工荒更加明显,具有行业集中性。

当前我国“用工荒”现象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深刻变化,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挑战,也是倒逼企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力。

2011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2年经济发展定下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明确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

为此,政府需要服务当下、谋划未来,一方面充分认识到“用工荒”影响下中国经济转型的“远虑”,利用“用工荒”市场倒逼力量“促转型”,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用工荒”现象给企业生存带来困境的“近忧”。

当前,政府应采取多项措施帮扶中小企业应对“用工荒”:一要协调劳动力供需,加快区域产业布局调整,推动东部产业升级与向中西部转移并重。

东部地区要通过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减少低端劳动力需求,中西部地区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解决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求,让更多的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二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推动更多农业劳力转移,进一步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三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解决企业技工短缺问题。

四要因地制宜地推行渐进式的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民工与市民在住房保障等方面平权,解决同工不同权和权利缺失问题,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五要提升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专场招聘会、区域劳务对接、校企合作等途径,为企业招聘牵线搭桥,化解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所致的招工难问题。

六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减税力度,使企业有能力为员工加薪,加大对企业在员工培训、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税收支持力度,帮用工企业加薪和转型升级,降低企业“用工荒”压力。

近年来食品安全、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喝干净水,吸清洁空气,吃放心食物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期待。

一方面,空气和水污染引发社会广泛而深切关注。

据环保部2010年调查显示,城市空气污染是公众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但城市公众对空气质量满意率仅为55.2%。

2010年环境状况公报也显示,不仅全国地表水污染较重,且9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污染。

另一方面,食品安全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引起老百姓的恐慌,甚至“谈食色变”。

有统计显示,2011年前11个月共查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案件6.2万件。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减少了人们的安全感。

《2010-2011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显示,当前九成多人认为我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近七成人对食品安全现状感到“没有安全感”。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治食品安全问题,治理空气和水污染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客观要求,是缓解民生焦虑、提升国民幸福感的重要着力点。

在空气和水污染治理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监督体系建设,健全空气和水污染的应对机制;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科学制定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区域功能和产业结构,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要将环境质量指标纳入各级政府领导的考核指标,建立健全环保问责制度,通过制度化设计确保环保落实到位;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要以食品安全法为准绳,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诉讼制度,提高违法成本,重典治乱,给予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者最大震慑,抑制违法冲动;要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负责、社会监督互动的新型治理机制,实现外部他律与行业自律相结合,在法律威慑力的基础上提高道德约束力;要抓源头治理,解决好分段监管中的衔接问题,减少监管交叉做好全程全时“无缝”监管;要推进堵截与疏导相结合,既要重拳出击、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又要因势利导,构建食品废料的政府回收利用渠道,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引导小作坊小摊贩规范运营。

Ⅶ 用微观经济学解释用工荒和就业难涉及到什么问题

1.1二元化劳动力市场造成的工资差别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是典型的二元化结构,两个经济结构泾渭分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一个是现代化水平较高、资本雄厚、工资报酬高的工业体系;另一个是缺乏资金、朝气的传统农业体系。早在2006年,城镇的居民人均收入就是乡村居民的三倍多,这直接影响了居民劳动力的配置。深层次的分析,就可以发现整个经济体雇佣的制造工人的人数远远少于庞大的农业工作者,而原因就是前者的薪酬待遇远高于后者,这对生产的产值来说是一种损失。
1.2行业垄断导致的高工资对就业难的影响
由于现有的两极分化的劳务市场,农村的多余劳动力无法到城市进行劳动生产,白白浪费了生产力,并且两极分化的劳务市场继续存在势必造成劳务市场的分割,推进制造工业部门的垄断地位,最终使不同阶层的人均收入差异越来越严重。
其一,处于行业垄断地位的企业提供的高待遇破坏了劳务市场的人才流动,现有数据显示的就业量在不存在垄断企业的情况下是要下降几个百分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下的垄断企业统归国有,它的下属职工自主地形成了类似于公会的强大利益团体,以利益最大化为共同目标。为了达到这一共同目标,垄断企业工资的设定可以说就是打擦边球:游走于边际的收益和边际的成本间。不仅如此,垄断企业给职工的经济租金也是令人眼红的高福利、高薪酬。相对应的,其雇佣劳动力的数量远远低于自由的劳务市场配比量。
其二,令人眼红的垄断国企高薪、高待遇,误导徘徊在劳务市场的求职者,那种高待遇不是真正由劳务市场决定的,求职者面对远低于期望的低工资纷纷不愿意接受。垄断国企高待遇的出现是基于该行业由其职工所组成的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的团体不断“冲锋陷阵”,另一个原因是垄断国企本身,其在卖方市场处于垄断地位。
价格在自由市场中等于边际的成本,垄断企业违背自由市场规则,其所制定的价格和产量都服务于利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它的最终目的。垄断企业,占据其市场的主导权,垄断企业职工工资待遇远高于其他行业,在世界上这是中国独有的,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决定了这一切。垄断国企之所以能独占垄断所获得的利润,是因为国有资产的产权混淆,只是笼统地说是属于国家,根本就没有谁能行使它的所有权。现在被广为讨论的要为国有资产制定出资人就是因此引发的。截至目前,垄断行业的资产已明确属于国家,那么资产的收益权也要由国家制定所有权拥有者去行使,那么垄断企业的垄断利润要交付给国家不是企业,国家有义务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把丢失的利润收回。
1.3基尼系数偏高带来的微观影响
国家的贫富差距一般由基尼系数来恒定,其数值越高则贫富差距越大,代表社会的一大部分资金由一小部分人支配。其数值较高会直接导致经济不景气,人均消费较低,产品的滞销就又会增高失业率;消费品中生活的必需品对消费者的需求来说任何人都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大部分生活易耗品对不同收入的消费者来说是有差别的,一样的商品低收入消费者需求的弹性高于高收入的消费者。
当前国内,扩大内需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之一。对于大多数商品的购买,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后比高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后的效果更加惊人,这使得国内市场需求不断加大,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拉动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因此,基尼系数的降低,能缩小贫富间的差距,使社会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2.1用工单位的微观原因分析
用工单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用工难现象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待遇低,工资缺乏吸引力,并且用工者劳动权益缺乏保障,很多时候哪怕很低的工钱也拿不到手上。劳动力的价值和供需的关系用价格来表示。根据相关权威部门的调差:工资的高低、福利的好坏和该行业是否缺乏工人有着必然联系。划分标准:第一,实发工资1500元的企业肯定不好招收工人;第二,实发工资1500到3000元的,招收一般工人容易;第三,实发工资3000元以上招工简单。
现在部分职业缺少工人是因为该岗位的工资与现在生活成本不匹配,低于区域的人均收入,远没有跟上物价的上涨速度,这种境况劳动力供应下暂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在劳动力的实际价格下,劳动力的后续增长量便会下降,市场对工人的需求量便会上升,劳务市场就会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劳动力市场同样也符合价值规律的导向,而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它的高低自然也应该受到供需关系的制约。
对于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来说,不仅用工环境不好,工资也少,而且他们自身的合法权益也经常受到侵犯。部分地区用工短缺的重要原因是拖欠农民工的工资,使得农民工本就不高的收入也得不到保障。企业方面造成民工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欠薪行为和不能得到保障的工资制度。
2.2劳动者自身偏好的原因分析
劳动者愿不愿意接受某项工作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工资,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会让劳动者接受那些并不高的工资的工作。比如当前越来越热的“国考热”,一大批年轻人追逐着公务员这一工资并不很高的职业,其所看重的正是公务员较好的工作环境及其较高的社会地位。而这一微观现象也造成了部分专业人才的流失,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同时,很多企业却招不到所急需的专业人才。
另外一面,差的工作环境以及较低的社会地位会造成劳动者的不接受工作。在中国,民工在各个城市中承担了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但是没有得到“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很少有城市在公共服务中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以及住房医疗等需求加入其中,使得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他们最后都纷纷离开了城市。
2.3部分行业和地区劳动力短缺现象的本质原因
第一,劳动的供给行为会受到一些制度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劳动力市场有着城乡之分,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能由国家就业体制解决,得自寻出路。部分劳动力在农村流向城市的过程中受到了户籍等限制,劳动力配置机制无法运行,从而造成就业困难进而挫伤了劳动力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社会保障还不完善,由于部分社会保障标准高于国际标准,使的企业法定的参保成本大大提高,从而让大多数企业都不能承受,这不仅不利于就业的增加,也不利于职工工资的提高,对农民工进城就业也是一大打击。
第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影响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了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如果工资小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就会增加;反之,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就会减少。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劳动边际生产力较低,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劳动力过于廉价,使得企业产生了浓厚的依赖性,而不肯投入资金进行科技研发和创新,造成了生产率低下。这样,科技实力低下而面临严峻竞争的企业,就只能通过压低工资来降低成本。
第三,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卖方市场的火热影响着产品的产量刺激着厂商,间接地影响对要素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卖方市场越火热,产品获得的利润就越多,商家就越需要这种产品的生产原料和要素。
这几年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劳动力供不应求。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增长一直以9%的速度进行增长,全球的经济危机下依然如此。剖开这喜人的表象,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一方面靠低廉的劳动力和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出口;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国的房地产以及汽车工业在我国的工业结构比重上处于重要地位,两者的火热及其所带起相关企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发展的巨大动力。正是由于市场对汽车及房地产的需要刺激了消费,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Ⅷ 为什么从2009年初,我国相继出现“用工荒”的现象(请使用宏观经济学“劳动力市场模型”分析)

可能是金融风暴的影响吧,很多企业都需要摆脱困境,当然需要吸纳高技术性人才。“用工荒”我并不觉得,因为想你所说的普通工人的工资变动不大,而消费水平在提高(提高了就很难降下),人们始终停留在那个点上,所以很多人都是闲置的。再加上政府大力发展农业,很多人不再外出。

Ⅸ ●2011年的“用工荒”来势猛、缺口大。“用工荒”背后,中国经济社会悄然发生了深刻变化。十年西部大开发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创造价值,价值源于人的抽象劳动。提高劳动者待遇,体现对劳动者的尊重,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2)价值规律能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用工荒”的出现,是价值规律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结果。价值规律能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用工荒”中,企业为化解成本压力,将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优胜劣汰。“用工荒”中,竞争力差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资源将流向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

Ⅹ 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东南沿海地区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用工荒”。高薪能否缓解“用工荒”用微观经济学知识

首先这是一个失业的问题,宏观经济学中菲利普斯曲线可以有相关解释。
微观经济学中有一个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理论,当工资比较时,人们希望通过加薪来用闲暇换取工作,但是当工资高到一定程度时,人们用收入去购买闲暇会相应的减少工作时间。用工荒用高薪解决在一定时间是有效的。

与用工荒的出现会带来什么经济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