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5世纪法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luis11[1461-1486]
城市经济转变巨大的时期
水陆商人成了仅次于贵族跻身于上流社会的群体内,但贵族和当上商业的领导容者鲁昂的商人不睦,商人为了自身生命财产的安全,纷纷迁到其他地方居住,
交通运输业方面由于巴黎地区法制体系的崩溃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布匹业的产销极大下滑
政府规定所有工匠必须在自己工作,影响了工业集约化,
金融业和商业也远不如其竞争对手
当时能算得上兴盛的行业只剩下玩具业和帽业
纺织业方面由于巴黎纺织师傅拒绝改进新技术,而法国城市圣马赛更新了技术,结果作为旧日法国纺织中心的巴黎大批纺织商人破产
但是布匹润饰业印染业和丝绸业确由于贵族的支持而发展的很好
整个的经济形式就是动荡不安之中
❷ 巴黎的发展史
巴黎简介
法国首都巴黎(Paris)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地处法国北部,塞纳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峡)375公里。塞纳河蜿蜒穿过城市,形成两座河心岛(斯德和圣路易)。市区人口217万。城市本身踞巴黎盆地中央,属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1月平均气温3℃,7月平均气温18℃,年平均气温10℃。全年降雨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619毫米。
巴黎是法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北部诸郊区主要为制造业区。最发达的制造业项目有汽车、电器、化工、医药、食品等。奢华品生产居次,并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各区;产品有贵重金属器具、皮革制品、瓷器、服装等。外围城区专事生产家具、鞋、精密工具、光学仪器等。印刷出版业集中在拉丁区和雷米街。大巴黎(都市)区电影生产量占法国电影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三。巴黎大部分银行、保险公司的总部(包括法兰西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均设在“市场”(1183—1969年为当地的中心市场)的西侧。
巴黎是法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也是世界文化名城。法国著名的法兰西学院、巴黎大学、综合工科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桥路学校以及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均设在巴黎。巴黎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创建于1253年。巴黎还有许多学术研究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
巴黎有75个图书馆,其中国立图书馆规模最大。该馆创建于1364—1380年,藏书1000万册。
巴黎拥有50个剧场,200个电影院,15个音乐厅。巴黎歌剧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歌剧院,位于市中心的奥斯曼大街,占地11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兼有哥特式和罗马式的风格。法国国家音乐学院和舞蹈学校也设在这里。
巴黎的“街头艺术”十分活跃,城市西北部的泰尔特尔艺术广场是世界闻名的露天画廊,每天都有不少画家在这里即席作画出售。在市中心的沙特莱广场和圣·日耳曼德伯广场等地,青年学生和市民经常自带乐器举行音乐会,表演各种节目。
巴黎是一座世界历史名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爱丽舍宫、凡尔赛宫、卢浮宫、协和广场、巴黎圣母院、乔治·蓬皮杜全国文化艺术中心等,是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美丽的塞纳河两岸,公园、绿地星罗棋布,32座大桥横跨河上,使河上风光更加妩媚多姿。河中心的城岛是巴黎的摇篮和发源地。塞纳河畔圣米歇尔林荫大道有绵延数公里的旧书市场,每天都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游客来这里选购心爱的古籍,形成塞纳河畔古老的文化区——拉丁区的一大特色。
巴黎还是一座“世界会议城”。它以明媚的风光、丰富的名胜古迹、多姿多采的文化活动以及现代化的服务设施,迎来了众多的国际会议,据统计,1987年在巴黎共举行了365次国际性会议,超过了纽约、伦敦、布鲁塞尔、日内瓦,居世界首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总部均设在巴黎。
❸ 法国的农业等经济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法国农业极度发达,是世界主要农业大国。主产小麦、大麦、玉米和水果蔬菜。葡萄酒产量居世界首位。有乳、肉用畜牧业和禽蛋业。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机械化是法国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手段,法国已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率很高。农业食品加工业是法国外贸出口获取顺差的支柱产业之一。欧洲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24家在法国,世界前100家农业食品工业集团有7家在法国,法国的农副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市场的11%。
法国商业十分发达,创收最多的是食品销售,在种类繁多的商店中,超级市场和连锁店最具活力,几乎占全部商业活动的一半。电子商务在法国异军突起,2009年法国网购销售额达250亿欧元,与2008年同比增长了26%。据FEVAD预测,2010年电子商务的营业额有可能超过300亿欧元,增长24%,2012年将达450亿欧元。巴黎是世界性的消费中心,大量的高档时装、香水、化妆品以及波尔多红酒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前来购物消费。
法国旅游收入占GDP总量的7%。平均每年接待外国游客8200多万人次,是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超过该国人口。预计到2015年达1亿。旅游从业人员达84.4万人,旅行社5324家。全国有20533家旅馆和14879家各类小旅店、野外宿营地、青年之家等。有餐馆和咖啡馆187066家。2010年,法国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球最适合居住的国家。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风景区及阿尔卑斯山区都是举世闻名旅游胜地,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卢瓦尔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的渔村、科西嘉岛等。
服务业在法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以上。
法国是世界贸易大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五;其中出口总额位列世界第六,进口总额位居世界第四。进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业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机械、汽车、化工产品、钢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和军火等;另一是非产品化的技术出口增长较快,纯技术出口在整个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显要。
❹ 巴黎具有什么特点,要5点.
1,它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2,巴黎是法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它的北部诸郊区主要为制造业区。最发达的制造业项目有汽车、电器、化工、医药、食品等。奢华品生产居次,并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各区;产品有贵重金属器具、皮革制品、瓷器、服装等。外围城区专事生产家具、鞋、精密工具、光学仪器等。印刷出版业集中在拉丁区和雷米街。大巴黎(都市)区电影生产量占法国电影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三。巴黎大部分银行、保险公司的总部(包括法兰西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均设在“市场”(1183—1969年为当地的中心市场)的西侧。
3,巴黎是法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也是世界文化名城。
像法国著名的法兰西学院、巴黎大学、综合工科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桥路学校以及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均设在巴黎。此外巴黎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创建于1253年。巴黎还有许多学术研究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
4,巴黎的“街头艺术”十分活跃。
城市西北部的泰尔特尔艺术广场是世界闻名的露天画廊,每天都有不少画家在这里即席作画出售。在市中心的沙特莱广场和圣·日耳曼德伯广场等地,青年学生和市民经常自带乐器举行音乐会,表演各种节目。
5,巴黎是一座世界历史名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
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爱丽舍宫、凡尔赛宫、卢浮宫、协和广场、巴黎圣母院、乔治·蓬皮杜全国文化艺术中心等,是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美丽的塞纳河两岸,公园、绿地星罗棋布,32座大桥横跨河上,使河上风光更加妩媚多姿。河中心的城岛是巴黎的摇篮和发源地。塞纳河畔圣米歇尔林荫大道有绵延数公里的旧书市场,每天都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游客来这里选购心爱的古籍,形成塞纳河畔古老的文化区——拉丁区的一大特色。
6,巴黎还是一座“世界会议城”。
它以明媚的风光、丰富的名胜古迹、多姿多采的文化活动以及现代化的服务设施,迎来了众多的国际会议,据统计,1987年在巴黎共举行了365次国际性会议,超过了纽约、伦敦、布鲁塞尔、日内瓦,居世界首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总部均设在巴黎。
7,巴黎有“花都”之美称。
它既保留着许多闻名世界的历史遗迹,又有许多宏伟壮丽的现代化建筑。
8,是法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都市之一。
❺ 巴黎经济会议的背景及其内容和影响是什么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前苏联在欧洲展开了争夺。
1946年,希腊爆发内战,同时前苏联正在向土耳其施加压力。美国为了阻止希腊共产党和左翼力量取得政权,防止土耳其成为前苏联的势力范围,接受英国的建议,决定援助希腊和土耳其。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他在这次演说中提出的观点,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他向国会议员们描述了这两个国家局势的“严峻性”,说少数人和外来势力,意图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希腊和土耳其人民,这将破坏美国的安全。杜鲁门主张通过经济和财政援助,帮助希土两国维持稳定。
美国国会经过两个月的辩论,批准了杜鲁门提出的援助希腊、土耳其法案,同意拨款4亿美元援助这两个国家。
备受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摧残的欧洲各国,经济一蹶不振。1946年冬季,西欧各国又遭受百年不遇的严寒,低温持续两个多月,低迷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燃料、粮食严重匮乏,人民生活极度困难。法国居民每天的口粮仅为半磅面包,英国居民的粮食也开始定额供应。意大利和德国更为糟糕,物价飞涨,货币严重贬值。
经济的严重困难,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带来社会的动荡不安。西欧各国共产党的力量,在这种经济和社会状况中,逐渐强大。法国共产党在大选中成为第一大党,意大利共产党在大选中成为第三大党。
面对西欧各国的困境,美国政府无比焦急,担心西欧各国的共产党会成为执政党,并最终倒向前苏联的共产主义阵营,使美国与前苏联在全球的力量对比不利于美国。另一方面,西欧各国经济不振,大大减少了美国产品的出口,对美国本身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美国政府认为,对希腊和土耳其的援助,仅仅是维持欧洲稳定问题的一个部分。1947年3月,美国政府组建两套班子,开始研究全面恢复欧洲经济的方案。
4月28日,国务卿马歇尔发表广播讲话,他说西欧这个“病人已经奄奄一息”,而美国这个“医生还在踌躇”,呼吁马上采取行动,援助欧洲。
5月8日,副国务卿艾奇逊受杜鲁门总统委托,在密西西比州发表演讲,强调美国必须紧急援助欧亚两洲,否则这些地区将“破产”。
5月23日,凯南领导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向马歇尔递交报告,提出只有向西欧经济“输血”,才能控制西欧。
5月27日,助理国务卿克莱顿向马歇尔提交报告,建议3年内向欧洲提供60~70亿美元的援助。
国务院经过一番研究,确定了援助欧洲的方针。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借哈佛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的机会,发表了12分钟的演讲。他首先分析了欧洲的困境,指出欧洲经济结构处于崩溃的边缘,需要大量的外部帮助,否则就会在经济、社会、政治方面出现严重后果,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混乱、动乱,从而也会影响美国的经济发展。因此,马歇尔提出“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关系”。但是,马歇尔又提出,欧洲应该主动、积极地起草复兴计划,而且应该是得到大多数欧洲国家同意的联合计划,然后由美国提供支持。
马歇尔演讲提出的援助欧洲方案,后来被称为“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在马歇尔发表演讲的前一天,副国务卿艾奇逊特意约见3名英国记者,告知马歇尔即将发表重要演讲的消息,希望他们在演讲发表后,立即将演讲内容全文发回英国,并务必要尽快送到外交大臣贝文手中。6月5日夜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收到报社送来的马歇尔演讲记录稿,他主张欧洲应该立即行动。法国获悉消息后,也表示要参加马歇尔计划。6月17日,英法两国外长在巴黎举行会谈,双方商定邀请前苏联外长参加会谈,三方共同研究如何响应美国的倡议。
6月27日,英法苏三国外长汇聚巴黎。美国政府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并不愿意援助前苏联,但是为避免背上分裂欧洲的罪名,又不便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英法两国邀请前苏联参加会谈,也只是故作姿态。因此,三国外长会谈期间,英法有意设置障碍,以迫使前苏联主动退出马歇尔计划。
会谈中,英法两国迎合美国提出的条件,主张制订欧洲统一的经济计划。前苏联则予以反对,认为统一的经济计划是干涉别国经济和内政。英法外长态度强硬,并向外界散布前苏联破坏会议的舆论。7月2日,前苏联政府决定退出会议。
次日,英法筹划召开巴黎经济会议,邀请除德国和西班牙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参加,讨论向美国申请援助问题。东欧国家受前苏联的影响,没有接受邀请。7月12日,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丹麦、挪威、瑞典、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冰岛、瑞士、爱尔兰、葡萄牙、希腊、土耳其等16个国家,在巴黎举行经济会议。会议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并向美国提出4年内提供224亿美元援助的计划。
1947年12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美国支持欧洲复兴计划》咨文,要求国会在1948年到1952年共拨款170亿美元援助欧洲。1948年4月2日,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案》,批准政府的援助欧洲计划。美国政府随即成立经济合作署,负责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西欧16国也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执行马歇尔计划。到1952年6月,马歇尔计划实施完毕,美国向西欧共计提供131.5亿美元的援助。
马歇尔计划促进了西欧的经济复兴,推动了西欧的经济联合,马歇尔本人也因此荣获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
前苏联对马歇尔计划迅速作出反应,1947年夏与东欧国家分别签订贸易协定,同年9月又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称世界上已经形成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和反帝民主阵营。
两大阵营的“冷战”格局就这样正式形成了。
❻ 巴黎经济会议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前苏联在欧洲展开了争夺。
1946年,希腊爆发内战,同时前苏联正在向土耳其施加压力。美国为了阻止希腊共产党和左翼力量取得政权,防止土耳其成为前苏联的势力范围,接受英国的建议,决定援助希腊和土耳其。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他在这次演说中提出的观点,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他向国会议员们描述了这两个国家局势的“严峻性”,说少数人和外来势力,意图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希腊和土耳其人民,这将破坏美国的安全。杜鲁门主张通过经济和财政援助,帮助希土两国维持稳定。
4月28日,国务卿马歇尔发表广播讲话,他说西欧这个“病人已经奄奄一息”,而美国这个“医生还在踌躇”,呼吁马上采取行动,援助欧洲。
5月8日,副国务卿艾奇逊受杜鲁门总统委托,在密西西比州发表演讲,强调美国必须紧急援助欧亚两洲,否则这些地区将“破产”。
5月23日,凯南领导的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向马歇尔递交报告,提出只有向西欧经济“输血”,才能控制西欧。
5月27日,助理国务卿克莱顿向马歇尔提交报告,建议3年内向欧洲提供60~70亿美元的援助。
国务院经过一番研究,确定了援助欧洲的方针。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借哈佛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的机会,发表了12分钟的演讲。他首先分析了欧洲的困境,指出欧洲经济结构处于崩溃的边缘,需要大量的外部帮助,否则就会在经济、社会、政治方面出现严重后果,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混乱、动乱,从而也会影响美国的经济发展。因此,马歇尔提出“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关系”。但是,马歇尔又提出,欧洲应该主动、积极地起草复兴计划,而且应该是得到大多数欧洲国家同意的联合计划,然后由美国提供支持。
马歇尔演讲提出的援助欧洲方案,后来被称为“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
6月27日,英法苏三国外长汇聚巴黎。美国政府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并不愿意援助前苏联,但是为避免背上分裂欧洲的罪名,又不便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英法两国邀请前苏联参加会谈,也只是故作姿态。因此,三国外长会谈期间,英法有意设置障碍,以迫使前苏联主动退出马歇尔计划。
会谈中,英法两国迎合美国提出的条件,主张制订欧洲统一的经济计划。前苏联则予以反对,认为统一的经济计划是干涉别国经济和内政。英法外长态度强硬,并向外界散布前苏联破坏会议的舆论。7月2日,前苏联政府决定退出会议。
1947年12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美国支持欧洲复兴计划》咨文,要求国会在1948年到1952年共拨款170亿美元援助欧洲。1948年4月2日,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案》,批准政府的援助欧洲计划。美国政府随即成立经济合作署,负责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西欧16国也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执行马歇尔计划。到1952年6月,马歇尔计划实施完毕,美国向西欧共计提供131.5亿美元的援助。
❼ 关于法国经济和前景
一楼纯属瞎掰。
二楼比较中肯。
但都仅局限于工业经济增加值的发展。
法国经济的最显著特点就是:靠科技富国、靠金融强国、靠殖民地支撑、靠不争气的人民把一切优点化为乌有。
科技,法国的核能工业和飞机制造业是世界上最能创造利润的工业,与之相比美国的军火工业和德国的机器工业简直就是小洋娃娃。但可惜利润太过集中,而且上下游的产业都不在国内,很难带动整体经济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国有这么多的神奇富人。而且法国人很懒,相比起在大企业做叱诧风云的人物,他们更倾向于无所事事地打几份零工,泡几个妹妹。因此在大学里硕士以上几乎就是外国人的天下,这种学习的态度导致他们无法把高科技领域变成增长点。
金融,法国的服务业拥有强大的传统,在法国,没有什么东西不是用投资利润来抽象的。尽管世界上第一家银行不在法国,现在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也不在巴黎在纽约。但法国仍然绝对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银行财团势力(中国教育界称之为“高利贷帝国主义”),他们不如美国强悍,因为他们更为成熟而保守,因此尽管次贷危机之后他们是世界上出了美国之外损失最为戏剧性的国家,但整体仍然没有伤筋动骨。CAC40仍然在中高位盘桓,整体经济信心也并没有被倾覆。我举个例子,家乐福并非是个零售超市公司,其背后是个大型的金融运作集团,他们靠中小额信贷给低端的产品供给商并进行市场套利运作,因此他们的采购成本接近于零。而75%以上的法国企业都是采取这种形式运营的。资本杠杆率超高,而风险极小。
另一方面,法国虽然不是所谓“日不落帝国”,但他是世界上最懂得利用殖民地资源的国家,远远超过英国和西班牙。直到今天,他仍然通过多种优惠方式把过去的殖民地国家牢牢地拴在自己手心里,比如在非洲有阿尔及利亚、多哥、摩洛哥、塞内加尔,在亚洲有越南、寮国、柬埔寨,这给他们提供了数以千万计的低价劳动力和便宜的批发自然资源。而在这些落后地区的援助性大型工程项目则养肥了类似Veolia、Vinci、EDF等这些句型工程企业和类似Bouygue之类的技术服务企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几年中国于非洲很多国家技术工程服务项目增多引发了法国政界媒体乃至人民的极大不满。
上面有人提到的旅游业和酒产业还要加上一个奢侈品产业,是法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因为这能给懒惰的法国人一点不劳而获的满足感,他们可以因为是法国人本身而提高一点价值,所以他们更多倾向于在这个产业发展。而本身这个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我不想评价这个市场上的消费者是不是有足够理性,但我绝对持保留意见。而现实是,每年巴黎市奢侈品贡献巴黎市政总体1/6的产值,其中中国游客贡献1/3。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如果要抵制法国,只要都取消去法国旅游的计划了,他们不出一年就得下跪。
另外,法国最大的痼疾就是社会的不和谐,尽管历任政府都要对民众进行很大幅度的让步,但其民主政体的复杂内部矛盾使得没有人真正从任何一个改革中得到满足。法国的社会问题和劳资国三方矛盾我们可以写厚厚的一本书来讨论这个问题。但简言之问题就是:国家让一步,人民就进逼三步,失业率从而上升,投机资本从中渔利,国家财政每年亏空,企业精神缺乏,热衷于既得利益而放弃发展前景,使得发展缓慢,税收不足。
当然了,上面提到的资源涨价、欧元强硬、增速缓慢,这是今年困扰整个世界的普遍问题。而不巧的是,法国在这中间并没有吃什么亏。首先,法国是石油资源使用最少的发达国家,因为他们的核能能源系统实在是太强悍了,因此,他们更多的是炒作能源价格而渔利;另外,欧元强硬,其实应该强调的是美元的疲软,法国经济增长模式还是属于内向型工业经济,出口的贡献率非常有限,在强硬的欧元下损失最大的应该属德国、希腊和意大利;而在增长方面说,其实怎么说法国增长也不会太快,为什么强调萨科齐上台后增长不如预期呢?其实是比较的结果,因为在次贷危机发生前,欧洲发生了一轮强有力的经济反弹浪潮,在经济复苏的形势下,萨科齐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人民对他报以很高期望,而非常不幸,改革还没开始,经济已经彻底走向深渊。因此在很高期待下,当然失望就会更大。但法国今年的增长预期还要超过2%,属于逆势冲高,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他的表现令人失望吧。
和中国横冲直闯的经济发展比起来,整个西方经济世界都是一个懒懒散散没有希望没有动力的暮色。但这并不能否认他们异常复杂成熟的市场结构和增长模式。楼主引用的那种说法国吃老本的说法那是没有一点经济学常识的人说出来的昏话。和英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起来,法国的模式更聪明,而且风险较小,于英国妄图依靠军事工业带动基础就业的天方夜谭比起来,属于稳健成熟型。而英国由于基础工业太过雄厚,现在似乎有点显得尾大不掉了。他们的经营模式有些不得不太过死板,不适应现今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形式,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这要视其所经营的产品性质而定。
经济不是这么简单的。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不要轻易地说一个经济好与坏,即使要比较,也要进行有机地比较,而不是粗暴的实施语言暴力。
大家共同进步。
❽ 上海和巴黎哪里繁华发达
如果你去过巴黎你就不会这样问巴黎繁华发达的程度相当于上海的5倍以上人家人口只相当于上海十分之一经济总量全额基本与上海相当
❾ 法国在二战之后的经济是如何发展的
。法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二战前后加剧,各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为解决这一问题,二战后法国历届政府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法国的地区发展差距主要表现
(一)东西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差距
法国东部包括10个大区(科西嘉除外),约占国土面积的45%,全国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二,包括巴黎、马赛、里昂、里尔等大城市,沿海还分布有许多重要的港口城市。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500家最大的企业和集团中,476家分布在东部。东部工农业都较为发达,还拥有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西部地区则资源比较贫乏,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居民收入也大大低于东部地区。据统计,西部家庭平均收入比东部低20-30%。
(二)城乡人口分布严重不均
二战后,法国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动,形成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据统计,1949年,法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5.4%,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减至8.5%,30年间减少了三分之二。仅1960-1978年间,就有约一半农业劳动力离开农村。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就业、交通和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则人口日趋老化,劳动力严重不足。
(三)传统老工业区产业萎缩,日趋衰落
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新兴工业和制造业的兴起,作为东北老工业区三大经济支柱的冶金、煤炭和纺织业开始走下坡路,企业亏损严重,大量工人失业。1973-1974年的经济危机使老工业区的“结构性危机”空前加剧,经济日趋衰落。
二、法国解决地区发展差距的主要做法
(一)将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问题纳入国家计划,并建立一整套相应机构
20世纪60年代,法国先后成立了“国土整治和区域行动评议会”及“国土整治全国委员会”等常设机构,负责协调地区整治行动,解决地区发展差距问题。80年代初社会党执政后,又进一步改革了计划的实施方式,由各地区成立“地区计划委员会”,制定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计划。中央政府则通过签署“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合同”,以多种方式扶持地区经济发展。
(二)实施国土整治政策
所谓国土整治,主要是指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在政府的推动下对国土进行平衡整治。这是二战后法国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之一。
国土整治行动始于1950年,时任法国建设部长的珀蒂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国土整治计划”,首次提出“国土整治就是要依据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来寻求人员在全国范围内的最佳分配”。1955年,根据国土整治的需要,法国政府将本土划分为22个大区,以加强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推动区域发展。这一时期,法国政府重点加强了北方、中央高原等区域的经济发展,着重解决这些地区的就业问题。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现象更加突出。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国政府加大国土整治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远景规划,重点整治西部、西南部、中央高原和东北老工业区等区域。80年代初社会党执政后,国土整治计划将过去缩小地区差距的目标,扩展到了教育、就业、培训、环保等各个方面。
事实证明,二战后40多年来,法国国土整治政策的实施,对缩小地区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某些发展中的农村地区和外省大城市的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三)二战后,法国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城市发展、农村改革、山区开发和保护及老工业区结构改造政策,对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快落后地区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城市发展政策的主要方针是控制大城市的发展,鼓励地方中小城市的发展,建立中心城市,以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改变欠发达地区落后面貌,主要内容有:采取措施严格限制巴黎等特大城市的发展;调整全国城市结构,改革旧有城市体系,加速发展里昂、马赛、里尔等地区中心城市,促进人口和经济活动向这些城市流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鼓励发展中小城市和卫星城镇。
第二,农村改革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农村实行结构改革,重点开发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欠发达农业区,主要内容包括: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法国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地区交通相对落后,缺少通讯手段。为迅速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法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交通和通讯的计划,并投入大量资金。20世纪70年代初,专门制定了有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特别条例,由中央同地方合作,兴建基础设施大型项目。经过努力,历史上形成的东西部之间交通网络分布不均的状况正在逐步消失。
2、加速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起,法国政府把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作为改变地区落后面貌,促进农业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制定相关法令,推行农业现代化开发计划。政府通过低息贷款、财政补贴等形式,鼓励欠发达地区农场进行设备更新和现代化投资。开发计划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欠发达地区农牧业的发展,对稳定这些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当地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3、鼓励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法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还十分重视扶持适合各地区特点的工业、手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经营活动,尤其在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重点改革区,实行了一系列财政激励和扶持政策,鼓励这些地区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4、稳定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20世纪70年代以来,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不足和农业劳动力老化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法国政府把稳定农村人口作为执行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目标,采取多项奖励措施,鼓励人口向农村流动。
5、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政府不断增加农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贷款和补贴。到80年代中期,这方面的支出约占国家农业拨款的3%。政府还通过补贴等措施,普及落后地区的视听和影像教育。政府还同地方签署文化教育合同,促进农村地方教育的发展。
第三,实施山区开发与保护政策。山区约占法国国土总面积的2%。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政府提出应根据山区的不同特点,在保护山区自然资源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繁荣山区经济。80年代初,又出台了保护和开发山区的四条方针,包括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经济活动,尤其是扶持山区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有效保护资源;重点改善人烟稀少、偏僻山区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发展服务业,改善山区生活条件等。
第四,推动老工业区结构改造。1979年以来,法国政府对老工业区采取了一系列结构调整措施。20世纪60-70年代是改造的第一阶段,先后提出了“钢铁工业改组计划”和“拯救钢铁工业计划”,主要通过增加投资来推动企业现代化,但未取得预期效果。80年代初社会党执政后,对老工业区的改造进入第二阶段,初期实行扩大煤、钢生产的“振兴”计划,结果加剧了原有的“结构性危机”;后由于经济严重不景气,又转而实施“紧缩”政策,加速结构调整,使生产由“低效数量型”步向“高效质量型”转变。
(四)实施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财政和税收制度
20世纪50年代起,法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财政奖励制度,先后设立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地区开发奖金、手工业企业装备奖金、农村开发与国土整治部际基金、工业现代化基金等,为巴黎和其他大城市外迁企业和机构提供补贴,并重奖在边远、落后地区进行投资的企业主。80年代初社会党执政后,将这些名目繁多的奖金和补贴一律改称“国土整治奖金”,并对资助手段作出重大改革。此外,对参与区域发展的企业,政府还根据地区和就业人数予以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
(五)实施地方分权政策,调动地方积极性
二战后,法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但中央权力主集中,限制了地方积极性,造成地区之间条块分割,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开始实施向地方分权的政策,中央政府行使的部分权力下放到大区和省。80年代起,进一步下放权力,实行自治管理体制,扩大地方自主权,各地区可按本地区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发展规划,从而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右翼政府2002年重新上台执政后,于今年3月在议会通过有关地方分权的修宪法案。右翼政府强调,地方分权是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将使各地区释放出可达国内生产总值1%的新的经济活力。
❿ 巴黎和柏林哪里更发达繁华
巴黎市(法语:Paris)是法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法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巴黎同时也是法国的第75省,属于法兰西岛大区。截至2007年1月止,巴黎市内人口为219万人,都会区的人口则超过1,183万人,为欧洲最大的都会区之一。巴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西方主要城市。
巴黎商会是欧洲第一大商会,巴黎也是法国多数国际大企业的总部所在地,主要的商业区为拉德芳斯(La Défense)。 2007年巴黎大区的GDP约为5336亿欧元,这使得巴黎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之一.巴黎大区有着欧洲最高的GDP之一.巴黎如若是一个国家的话,它将排到世界第十七大经济体的位置,几近荷兰国家的经济总量.巴黎是法国经济的中心.尽管它只占法国都会人口的18.8%,但其GDP量却占法国都会的28.7%.尽管巴黎都会区的经济活动多种多样,却没有一个领军的专门工业.比如洛杉矶是娱乐业的中心,伦敦和纽约除其它活动外还是金融中心,但巴黎却不是这样的城市.近来,巴黎的经济开始向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如金融,IT等)和高科技制造业转换了.
巴黎有两个国际机场:位于巴黎东北方的夏尔·戴高乐国际机场以及南方的奥利机场(Aeroport de Paris-Orly)。巴黎地铁是巴黎市内交通的主力军,共有14条主线、2条支线,地铁站遍布市内,其中最新建成的14号线非常现代化,是一条全自动无人驾驶的线路。公交线路有五十余条。连接市区与法兰西岛其他地区的交通由区域快铁(Reseau Express Regional, RER)和远郊铁路(Transilien)负责,其中区域快铁亦贯穿巴黎市内。巴黎市区的四周还围着4条有轨电车线路(Tramway)。巴黎是法国的交通中心,故此前往法国各地极为方便,法国国家铁路公司已经建成多条高速铁路线(TGV)连接巴黎,从巴黎前往里昂只需2小时,去马赛3小时。2007年4月巴黎与斯特拉斯堡之间的TGV也正式完工。从巴黎乘坐高速铁路前往其他欧洲国家也很方便。例如从巴黎开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高速火车(“大力士”Thalys 国际高速列车)每天会从巴黎北站开出25班,行车时间仅为1小时22分钟。而从巴黎开往阿姆斯特丹的火车则每日开出约八班,行车时间为4小时13分;巴黎来往科隆的列车班次则每天六班,车行时间为3小时50分。
柏林(德语:Berlin,德语发音: [bɛɐ̯ˈliːn]是德国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现有居民约340万人。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维尔河流经该市。柏林也是德国十六个联邦州之一,因此也称为柏林州,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仅有的三个的城市州。
柏林是欧盟区内人口第2多的城市以及城市面积第8大的城市。它是柏林-勃兰登堡都会区的中心,有来自超过190个国家的5百万人口。
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该市经济主要基于服务业,包括多种多样的创造性产业、传媒集团、议会举办地点。柏林扮演了一个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运输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欧盟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主要的产业包括信息技术、制药、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光学电子、交通工程和可再生能源。
柏林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大多是东德时期遗留下来的落后企业。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加工、食品、日用消费品生产。德国政府对东柏林的企业采取政府拨款、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西柏林是一个消费城市,长期依赖来自西德的大规模投资。统一后的柏林立足于发展为商业、金融和服务业为主,辅以手工制造业和食品等轻工业的城市。
柏林拥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柏林地铁共有9条线,170个车站;柏林城铁则有15条线,166个车站;而柏林也拥有世界上历史最久的有轨电车系统之一,拥有398个车站。
柏林有3个商用机场——泰格尔国际机场(TXL),坦佩霍夫国际机场(THF)以及舍奈费尔德国际机场(SXF)。在2007年,三个机场共接待了超过2,000万旅客,航班可到达世界上的173个目的地。坦佩尔霍夫机场近年仅处理国内短程航班,已在2008年关闭。同时舍奈费尔德机场已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扩建,至2012年,柏林所有的商用航班都会转移至该机场,而届时泰格尔机场也将永久关闭。
从上可见,两个城市各有千秋,只从经济和人口还有我们国人的眼光看,巴黎更显得繁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