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简述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与作用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先行和基础产业,其主要作用表现为:
1、经济作用。交通运输中的五种运输方式,既要完成国家下达的客货运输任务,还要根据市场商品需求调节各自的运输,自身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十分可观的。
2、社会公益作用。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必须不分昼夜、季节、全天候地从事正常运输,是与国家政治、经济休戚相关的。遇到非常时期,发生灾难时,如地震、洪水、大火、海啸等;或在战争时,或国家财产受到威胁时,交通工具都会用来抢救危亡,恢复社会正常秩序,这种超经济的社会公益作用会显示得更为突出。
3、宏观调控作用。当国民经济失调而需要调整或治理整顿时,交通运输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工具的作用会更显得突出,如
煤炭抢运、全国性粮食调运等。五种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的宏观调控作用尤为明显。
4、促进国家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除了中心城市的作用外,要以交通要道为依托,充分发挥公路、水运、空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依靠若干条通过能力强的南北向、东西向的运输大通道,引导形成若干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浪费,交通运输将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点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和人民都认识到“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业要先行,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5、国防意义。运输是国防的后备力量,战时又是必要的军事手段。运输业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安危,决非用经济尺度所能衡量。
『贰』 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从世界范围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除了像摩纳哥、安道尔那样的袖珍国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区域问题,特别是美国西部与中国西部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和对本国的重要性等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中国大力开发西部的今天,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的成功经验,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国对西部大规模的开发,准备于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于南北战争时期,完成于 20 世纪中叶,前后经历了 100 多年时间。美国西部的开发,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在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工业化所提供的先进物质技术手段,开发各种自然资源,促进美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就其性质来说,它是一种带有典型意义的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美国西部开发基本上实现了美国政府的战略目标,即完成东西部之间政治经济的一体化,对美国国民经济的起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经验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既坚持市场经济原则,又充分发挥政府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在美国西部开发史上,政府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政府对西部开发事务的介入,不仅涉及到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特属政府部门的建立,而且涉及到政府对西部发展的资金投入与收入所得的再分配。除此之外,州、县等地方政府具有相当灵活的自主权,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企业的进入,巩固了美国西部开发的经济基础。美国西部开发开始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展开的,由于是以自发性的开发为主,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虽然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现象,但资本和人力资源的解决没有遇到大的困难。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经过上百年的开发,西部实现了与东部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2、鼓励移民和人才的流动。在美国西部开发史上,移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和淘金热的兴起,吸引了欧洲大量移民,仅1848-1860年的十余年中,这里就从一个西部小镇发展成为拥有 38 万人口的著名城市——旧金山。如果说淘金热兴起时的移民是靠利润的诱惑和市场的自发作用吸引的话,那么到后来,政府的引导对西部地区的移民起了重要作用。土地的廉价出售和低价租赁吸引了大量移民去西部定居。移民队伍中不仅有普通的劳动者,而且有掌握各种技艺高素质的人才,有商人、资本家和各种手工业者。他们富有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对美国西部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3、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19 世纪末基本形成全国铁路运输网,对西部开发和国民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经济学家称 19 世纪的美国历史基本是一部铁路成功史。交通运输业的优先发展,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地区专业化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了,也为西部其他部门、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重视科技的推动作用。在美国西部的开发中,科学技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西部地区土地价格低廉、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非常适合高新技术工业的发展。二战以后,西部和南部抓住美国大量军事工业转为民用的契机,迅速发展了宇航、原子能、电子等高科技产业。美国几个最著名的高新技术工业科研生产基地,如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北卡罗来纳州的“三角研究区”、亚特兰大的计算机工业区等都位于西部和南部。 5、以增长中心带动区域开发。所谓增长中心是指能促进相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增长的经济中心地区,大都表现为由规模不同的大小城市组成的城市网络。在美国长达 100 多年的西部开发过程中,兴起了一大批层次不同的增长中心。增长中心对美国西部开发的影响,既表现在通过商品流、移民流、文化流、信息流的扩散对经济施加影响的扩散效应上,也表现在通过中心城市的经济文化联系使经济活动趋向增长中心的聚集效应上。
『叁』 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作用是什么
交通运输是指利用交通工具完成人员或货物的空间位置移动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根据交通工具的不同,现代交通分为公路运输(汽车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5种运输方式。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纵观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史,以主导运输工具为标志,世界交通运输业可以划分为水上运输阶段(从原始社会到19 世纪初)、铁路运输阶段(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公路和航空运输阶段(从20 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和综合运输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每次运输工具的革命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经济、贸易以及人员往来的增多和彼此依赖的加深,交通运输业必须通过更多、更快的技术创新以适应不断增长的需求和不断变化的形势。
影响世界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世界交通运输业的不平衡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影响。世界各国间交通运输业的差距是较明显的,在这种情况下,其经济贸易交往会受到很大限制。相应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也必然受到限制。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致使当前世界交通发展不平衡性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相互制约。这一现象已为许多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所警觉,有些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已开始援助有关相对较落后国家的交通发展,许多地区合作组织内部也开始协调交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预计在21世纪前15年,一些地区有可能建立相应的国际组织机构或政策引导交通运输业发展。短期内这种不平衡性还很难得到根本改善,需要多方长期共同协调、合作和努力。
第二,国家利益因素对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交通运输的布局是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联系的基础之一,在此基础上的各种政治因素,如国家主权、国家利益、政府政策等,都会影响和制约交通运输业,成为一定政治目的和政治意图的反映,也是实现国家统一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历史上来看,我国古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迅速统一修筑全国道路并统一车轨,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驰道;隋代的大运河工程,也对促进我国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与经济繁荣、南北的交通起到积极的作用;罗马帝国对其广大的领土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手段是国家公路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在当今社会,国际航班飞越他国领空,也必须要得到主权国家的许可,否则只能改变路线,花费更高成本绕道飞行。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国际利益因素对世界交通运输发展与布局的影响作用也将不断加强。
未来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预计将会形成以下几种趋势:
一是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广泛采用新技术,特别是通过原有系统的信息化改造,提高交通运输设备现代化水平和运输管理决策的科学水平。
二是各国各地区交通运输效率将有不同程度提高,承担高速和专业化运营任务的机构将不断出现。高速铁路、超音速飞机、大运量油轮就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三是各种运输部门将得到分工协作、协调配合的重新整合,形成运输方式多样化、运输过程统一化的综合运输体系。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有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布局合理、联结贯通的技术经济特点,涵盖了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等运输方式,体现了各种运输方式的协作、协调和协同,提高了运输效率和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
『肆』 可以简单叙述一下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哪几方面的影响吗,谢谢!!!急需!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3年底,我国拥有地铁的城市增长至19个,运营里程达到了2366公里。据媒体报道,2014年3月28日,兰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开工建设;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计划于4月底全面开工建设;长春地铁2号线5月全面开工;重庆2014年新开工轨道交通大学城---璧山段;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将于2014年底全线开工;宁波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开工在即;郑州市2014年开工的地铁项目最多,分别是郑州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郑州地铁2、3号线一期工程和郑州地铁5号线工程。
『伍』 交通的革命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交通通讯变化的原因:
1、工业革命影响:可以说这些交通工具的出现是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冲击的产物,例如火车和轮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就已发明,汽车和飞机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
2、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是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客观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伴随着野蛮的侵略掠夺来到古老孤寂的中国,那时,不管中国人是否情愿,西方科技的先进性以不可阻挡之势,将沉睡的中国拖进了高速旋转的科技大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交通、通讯方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逐渐被先进的交通,通讯方式所取代。
3、洋务运动的推动: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内部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掀起洋务运动,客观上也推动了交通通讯方式的转变。
(十) 交通运输变化的概况:(识记)
<一> 陆上——铁路运输的发展
铁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因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孙中山先生也说:“铁路是交通之母,交通又为实业之母。”但是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却是曲折的。
1、19世纪70、80年代,铁路开始出现但受阻挠。
在西方国家1825年出现了第一条铁路之后,时隔51年,在1876年中国才出现了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这是英国人无视中国主权擅自建筑的一条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为1881年唐胥铁路。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但是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受顽固派的阻挠发展迟滞。
原因:
(1)清政府的迂腐。
(2)封建迷信对人的毒化。
2、19世纪90年代末,反对之议已波澜不兴了
虽然顽固派认为铁路的修筑有很多弊端,但是他们发现不修筑铁路比修筑铁路危害更大。19世纪末,列强加强资本输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给中国带来巨大危害。
外国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对中国有何危害?
列强利用修筑铁路,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从经济上掠夺中国财富,控制沿线的矿资源,便利了其商品倾销,此外用铁路可以运兵,便利了军事上侵略以及镇压人民的反抗。
总之铁路修到哪里,列强的侵略势力就扩张到哪里。因此,修铁路,修更多的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京张铁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成的。
3、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二> 海上——新式水运的发展
1、概况:
(1)鸦片战争后,外国的轮船就挤占中国航运业,在《天津条约》中规定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也造成了中国旧式航运业的衰落。
(2)受列强刺激,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中国近代新式水运业开始诞生,它是洋务运动民用企业,它承担了洋务军事工业运输,承运漕粮和商货,成为当时中国民族航运业的领头羊,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的经济侵略。
(3)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艰难求生。
2、特点:
中国水运业的艰难求生,发展缓慢;发展不平衡。原因是外国航运公司排挤;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 空中——航空的发展
世界上最早制造飞机的是莱特兄弟,中国在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造了中国自己的第一架飞机并驾驶成功,并在1910年参加国际比赛获一等奖。
1、概况: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拟订五大民航线路。
2、特点:航空事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
『陆』 21世纪交通对21世纪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然有了,
想一下就知道啊!21世纪肯定主推节能,环保交通工具,对资源有影响啊!
假设都用太阳能汽车,那汽油拉,柴油拉不都用的少了!
石油使用肯定降低...........................
『柒』 交通运输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 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团结奋进,振兴新乡,加快全市改革步伐,促进了全市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服务业、财政金融保险业、文教卫生、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改革的 深入发展,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增长,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二十年是全市经济发展最快,人民得到的 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
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 增长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据统计,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48亿元,增长4.7倍,年均递增8.4%,第二产业增加值101.97亿元,增长10.2倍,年均递增13.0%.其中工业增加值90.35亿元,增长10.4倍,年均递增13.1%,第三产业增加值81.52亿元,增长10.8倍,年均递增13.3%。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据统计,1997年全市粮食总产已达283.4万吨,增长106.7%,年均递增3.9%,棉花总产3.3万吨,增长81.3%,年均递增3.2%,油料总产18.6万吨,增长23.16倍,年均递增18.2%.
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为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 物质文化的需要,满足市场,保障供应,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成效显著。据统计,1997年全市大畜牧存栏67.09万头,增长108.4%,年均递增3.9%,生猪存栏148.77万头,增长53.7%,年均递增2.3%.肉类总产22.79万吨,增长6.33倍,年均递增11.1%.其中猪牛羊肉18.67万吨.增长5.35倍,年均递增10.2%。同时山羊存栏和家禽存栏,也有较快的发展,大幅度的增长。
三、工业生产为国民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业生产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挖潜和改造,充分发挥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据统计,1997年,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326.497亿元,增长14.3倍,年均递增15.0%.在工业总产值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205.48亿元,增长10.2倍,年均递增13.0%.其中轻工业产值91.38亿元,递增14.3倍,年均递增15.0%,重工业产值112.3亿元,增长21.6倍,年均递增17.6%.从改革开放二十年全市工业生产的总体情况看,发展是快的,形式是好的。但是,由于受市场、资金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使1997年全市工业生产出现前所未有的下滑方面。面对市场,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在党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加快企业改制,搞好企业的改组和组建,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通过改制,使全市工业企业增强新的活力,焕发新的生机,展现新的面貌,跨入新的世纪。
四、交通运输邮电业发展迅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业多种经营蓬勃发展。据统计表明,全市旅客周转量已从1978年的32606万人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140447万人公里,增长3.31倍,年均递增8.0%,货物周转量已有1978年的11421万吨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697163万吨公里,增长60倍,年均递增24.2%.邮电业务总量46415万门,增长123.8倍,年递增28.9%,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9.07万门,增长71.4倍,年递增25.3%.电话机年末拥有量24.74万部,增长21.7倍,年均递增17.9%。
五、社会不断发展,市场更加活跃
市场经济的建立,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经营方式的灵活多样,活跃了市场,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据统计,199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已达83.59亿元,增长14.3倍,年均递增15.4%.按所有制性质划分:国有经济25.19亿元,增长8.23倍,年均递增12.4%,集体经济16.29亿元,增长4.97倍,年均9.9%,其它经济42.10亿元,增长100%。由此可见其他经济(包括个体、合作和股份等)在三种经济类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特别是个体经济的大量涌现,不仅活跃了,也方便了群众,为促进全市商品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开辟了新的就业门路。
六、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外商投资逐年增多
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是全市对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截至1997年底全市进出口总值为11050万美元,其中:出口总值9730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1080倍,年均递增171.3%,进口总值132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216完美元,比1986年增长344.3倍,年均递增70.1%.出口创汇2948万美元,完成销售收入39亿元,实现利税6亿元.其中:入库税金2.84亿元.对外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不仅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文教卫生事业稳中求进
文教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全市教育普及,卫生机构人员增多。据统计,1997年全市小学在校学生达71.79万人,增长17.1%,年均递增0.8%,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8.42万人,减少3.3%,中等专业在校学生1.27万人,增长9.58倍,年均递增13.2%,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45万人,增长3.26倍,年均递增7.9%.卫生机构床位14717张,增长106.4%,年均递增3.9%,卫生机构人员2.01万人,递增1.6倍,年均递增5.2%,医生7003人,增长75.6%,年均递增3.0%.
八、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多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据统计,199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2.82亿元,增长26.51倍,年均递增19.1%.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投资15.42亿元,增长27倍,年均递增19.2%,城乡个人投资14.35亿元,增长15.88倍,年均递增16.0%。从投资情况来看,二十年来得发展变化是大的发展速度是快的。形式比较乐观。但是,应该看到每年投资的多少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由于1997年工业生产的下滑,不仅影响了全市经济的增长,同时也直接影响投资的增长。
九、财政金融是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财政金融是反映全市经济效益和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据统计,1997年全市财政收入为11.49亿元,增长5.46倍,年均递增10.3%,财政支出15.11亿元,增长10.1倍,年均递增13.5%.国家银行各项存款155.91亿元,增长63.96倍,年均递增24.6%,国家银行贷款143.29亿元,增长17.18倍,年均递增16.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9.13亿元,增长208.4倍,年均递增32.5%。
十、城乡居民,城镇职工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据统计,199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154元,增长11.24倍,年均递增14.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721元,增长12.8倍,年均递增14.8%.城镇职工人数56.7%万人,增长82.9%,年均递增3.2%.城镇职工工资5179元,增长7.46倍,年均递增11.9%。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全市社会经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工业生产下滑,一些企业的停产或半停产,造成下岗人员增多,就业与在就业压力加大等问题。在目前情况下,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还很多。因此,我们要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加快企业改制和经营机制的转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企业的改革力度,加快企业改制的步伐,适应两个转变,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实现第二次创业,开创全市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城乡人民生活全面提高
城乡人民生活摆脱“贫困”,普遍实现“温饱”,正向“小康”迈进。20年来,我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善。
1、城乡居民收入在经济发展中快速增加。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间增长了8.6倍。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97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长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年来,多数居民生活水平已达温饱,部分家庭已迈进“小康”,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变化,已比较注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97年,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已达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长14%,农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收入的增加,推动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引起了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居民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四月份发布的信息,我国商品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猪牛羊肉30.5公斤,粮食9.2公斤,作为主食的精米细面占粮食消费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个百分点,人均消费鲜蛋17.5公斤、鱼12.9公斤、鲜奶1.7公斤、干鲜瓜果59.8公斤,分别比90年增长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着向“成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生活中人们印象最深刻、最直观、最生动的变化莫过于衣着服饰的变化。十几年前,人们服装主要以“灰白”、“军绿”为格调,样式陈旧。可如今,居民穿着成衣化大大提高,97年市区民民人均购买成衣6.6件,比90年增加4.5件。
住的方面,住房成套率明显提高,居室环境大为改善。随着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房建设速度的加快,一批“安居房”、“解困房”和居民小区相继建成,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97年底,市区住楼房户数已达73%,城市人均居住面积7.44平方米,住楼人数占总人口比重为72%,百户居民拥有单元式配套住宅达65户,拥有单元式的已占总人口比重为63.9%,截止97年底,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19.6平方米,93.7%为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
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个在六、七十年代曾代表富有标志的“老三件”,曾经是多少人的向往和梦寐以求,并且成为人们追求的奢侈品,时过境迁,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演绎了两次更新换代。8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三件”取代了“老三件”,如今电话、空调、音响又取代了“新三件”。
居民在日用消费品上呈现出“跳跃式”发展态势,据抽样调查,97年底我市城市百户居民拥有洗衣机87台,电冰箱77台,彩色电视机99台、空调器8台,淋浴器21个,录相机25台,电话65部,农村百户农民拥有洗衣机13.5台,电冰箱7台,摩托车4.6部,电视机102台,录音机24台,音响6套,燃气具4.3套。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队伍不断扩大,科技成果硕果累累。截止97年底,市属企事业单位共有科技人员41700人,具有中级职称的15000人。我市还以科技为先导,抓好“科技兴企”,在企业开展了创建科技先导型企业活动,加强对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的指导,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4年的33.6%提高到97年的44.2%。
穿戴习俗
清代男留发辫,女裹“金莲”。服式一般为大襟布纽,袖口裤脚宽大。男的冬日多数穿长衫,夏着短服,戴八棱(瓜皮)帽工纱帽,少数老人戴风兜。秀才举人有“蓝衫顶戴”作礼服。女衣长过膝,有的襟边袖口饰以带状纱织花边,俗称“栏杆”。未婚女梳辫子,已婚女梳发髻,中老年妇女则系包头或绉纱。
辛亥革命后,男去发辫,剃光头或留短发。女解缠足,青年妇女渐兴短发。穿戴随之渐变。男性公教人员多数穿中山装(小翻领,上下各两个明袋)。学生多穿学生装(无翻领,左胸与腰两侧各一暗袋)。还有军便装,工人装,也为广大青年普通衣着,富家妇女和女生多穿旗袍,农民衣式沿旧无大变化。旧时劳动群众衣着主要是蔽体保暖,很少讲究款式美观。
五十年代,中青年妇女曾一度风行列宁装、大翻领、双排纽、腰两侧斜插袋,并束布腰带。六十年代,一度受“红卫兵”穿着影响,普遍喜穿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衣着讲究美观、舒适,款式繁多且变化快。以往注重服饰厚实耐穿的观念,遂嬗变为追求衣著新颖雅观,部分高收入阶层的妇女日就华丽。黄金项链、脚手镯,以至袒肩露胸的上衣和超短裙,已在部分青年女子身上出现。
『捌』 交通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城轨交通路网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现代城市需要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交通体系,要形成一个与城市发展布局相协调的综合交通格局。近期应做好与城市交通量基本相应的道路网络系统,有机配合好综合交通规划,扩展空间、利用条件、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络,逐步改变以常规公共交通为主
现代城市需要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交通体系,要形成一个与城市发展布局相协调的综合交通格局。近期应做好与城市交通量基本相应的道路网络系统,有机配合好综合交通规划,扩展空间、利用条件、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络,逐步改变以常规公共交通为主的客运方式,引入大、中客运量的地铁和轻轨交通方式。远期应逐步实现多层次、多平面、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大部分地区实施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分流行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设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城市有晚以来最大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的建设和实施是城市的百年大计,对城市的形成及发展模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怎样做好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编制原则及需求条件,以及预测项目按规划建成后能否充分发挥城市交通与市际交通的整体效益,促进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都是当前亟待探索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我国城市考虑修建轨道交通系统的历史还很短,仅从80年代以来,有些城市才进行策划。在此以前,总体规划中很能少吸纳轨道交通网络,有些城市甚至边综合交通规划也不够完善。因此,编制轨道交通规划对于城市规划人员和建设者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哪一些城市可修建地铁?哪一此城市应修建轻轨?都要经过充分论证和规划,才能使我国城市的轨道交通事业做到健康有序地发展。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定位,对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线路网络的规划是快速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建设的主要技术依据,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交通结构的合理性和工程投资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所以每一个城市在修建第一条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之前,首先应按规划设计年限认真编制好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经专家评审后,报有关政府机关审批立法。
『玖』 交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影响有多大
从宏观层面分析,政府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就业水平提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单位投资额引致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先提高后逐渐减弱,呈现一个倒U型的趋势,即存在边际经济增长最大化的最优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水平。
在2012年,我国政府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乘数还未到达分水岭,甚至也还没有出现投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此时如果在一定幅度内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水平,将强有力地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9)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扩展阅读:
从中观层面分析,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有助于提高各产业经济主体的生产能力,政府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电热水气业和非公共服务业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这是本文与以往研究结果一个很大的不同。从微观层面分析,政府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对增加居民福利具有扩张性影响,但在投资边际效益递减和福利边际递减的双重因素制约下,每单位投资额增加带来的居民社会福利的改善,总体呈现出逐步减弱的非线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