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了解上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行业发展新情况
围绕科教兴市主战略,上海各区县的优势科技产业在合理布局与快速发展之中,频现具有区域特色的新亮点。内涵:源自地域优势崇明、南汇等区县独特的地域优势,使其科研产业发展有一种“量身定制”的鲜明内涵。定位于“生态岛”的崇明,随着越江通道工程的启动,翻开了历史的新页。该县已确定生态、观光农业,清洁型先进工业,度假旅游、户外运动产业,现代办公、会展、科研产业和生态型房地产业为未来的“五大产业”。今年将进一步致力于用科技手段推进生态岛建设,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开展科技绿化造林、滩涂湿地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等研究。年底,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将正式完工,因港而动的南汇提出“以港兴区”。其目标是要打造一个以国际一流现代装备制造业为主,综合发展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出口加工、内外贸易、教育培训等产业的现代化综合型滨海城市。据悉,今年南汇用于基建的财力投入安排将超过22亿元,以加快集聚核心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同时依托深水港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物流产业。目前,南汇区已在积极推进科技孵化平台建设、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知识产权培育与保护等六项工程。地位:依托科技战略浦东新区、长宁区等依托明确的科研战略,已在科研产业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聚焦张江”战略的实施,使浦东成为软件、微电子和生物医药发展的“风水宝地”。据统计,世界500强著名跨国公司中已有180多家进入浦东,有3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浦东;仅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就已落户了70多家研究机构。去年“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在浦东新区安家,使浦东新区的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占全市57%。今年浦东新区又启动“慧眼工程”,举数千万资金资助科研项目,并请资深专家指导科技型企业发展,以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历经10年发展、3年飞跃,位于中心城区的长宁区已成为多媒体制作、软件产品、通信产业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旺地”。依托高校科研优势的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由风险投资企业为主运作的多媒体专业孵化器,政府搭台并探索高校、科研院所“无形资产”占30%形式入股的上生慧谷生物科技园等,提升了“数字长宁”这张名片的含金量。目前长宁区“3+6”的科技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3”即东、中、西三大都市型科技园区;“6”即多媒体内容制作群、软件企业群、主题科技商务楼群、都市科技工业园群、技术创新基地群和产学研联合体群。结构:在集群中优化早已形成特色产业优势的宝山、金山等区,在集群中进一步优化结构,同样“老树绽新花”。围绕着宝钢精品钢基地和长兴造船基地建设,宝山区不但聚集起国内外钢铁和造船延伸产业的企业、人才,还大力提升现代生产服务业,赋予“工业重镇”新的内涵。过去分布相对零散的钢铁延伸业,集中到宝山工业园;技术创新延长了企业的产业链,相配套的信息服务业和物流业也同步跟进;重视周边环境整治,更是着眼可持续发展。未来,精品钢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纳米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宝山区的五大支柱产业。以实现产业优化为抓手,以吸纳大公司、大项目落户为重点,金山东西两翼沿杭州湾畔正在掀起新一轮石油化工建设和发展高潮。东翼正在建设的上海化学工业区,预计今年总面积将达到29.4平方公里,目前区内90万吨乙烯工程已正式开工;西翼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将在2010年达到2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和30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特色:在创新中显现以创新思路拓展发展,使杨浦、黄浦等区的科研产业显现出与众不同的亮色。建设楼宇型科技园区,是位于市中心寸土寸金地段的黄浦区探索“科技楼宇经济”的特点。目前该区将上海科技京城定位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的基地,形成了一园、三基地、八中心的楼宇型科技园区。据统计,上海科技京城入驻企业1300多家,注册资金达到35亿元,创下单幢楼宇年度上缴税收超过3亿元的纪录。此外,黄浦区还在新黄浦金融大厦内,与有关部门合作开辟了3万平方米的都市工业设计孵化基地,初步建立了具有世界水平的技术研发平台。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是杨浦打造知识创新区的亮点所在。据不完全统计,杨浦已有1500多家科技企业,预计3-5年内,各园区内的科技企业将达到5000到10000家,具备原创性知识产权的达30%以上。据悉,去年启用的知识产权园,又将于本月建立专利交易技术中心;而今年将进入实质性运转的版权公共服务平台,还将园区建设与版权产业紧密结合,力图把版权产业推向新高潮。
Ⅱ 谁能简述一下上海社会经济文化的历史
原来的上海只是一个以渔业和棉纺织手工业为营的小镇,19世纪,由于它良好的回港口位置使得上海迅速发展。答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后,上海成为中国开放对外通商的口岸之一。上海很快因成为东西方贸易交流的中心而蓬勃发展。20世纪30年代,上海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开展贸易和商务的枢纽。但在1949年建国之后,外国人几乎全部离开了上海,上海迅速没落。改革开放后,1990年,上海又开始重现往日的繁华,成为了今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全球最大的贸易港口。
上海目前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由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如上海的地标——浦西的外滩和新天地。除此之外,在一江之隔的浦东,却呈现出另一番繁华景象:上海的天际线是全球第四大天际线;东方明珠电视塔与金贸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在建的全国最高楼——上海中心成为陆家嘴最负盛名的建筑。
今日的上海,不光是全国重要的科技、贸易、金融和信息中心,更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地方。上海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全球重要的经济和贸易中心。一些提案也提出上海会成为未来的全球城市。国际主流媒体更将上海形容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典范”。
Ⅲ 上海现时经济发展状况
上海
经济状况:
GDP 5408.76亿元 排全国第8位
GDP 构成比
第一产业1.6%排全国第27位
第二产业47.4%排全国第11位
第三产业51%排全国第1位
人均GDP 40646元 排全国第1位
居民消费水平 14295元 排全国第1位
恩格尔系数 39%
乡镇企业营业收入 3834.4亿元排全国第12位
城市人均收入 14395.8元 排全国第1位
城市人均住房面积 28平方米 排全国第3位
城市人均绿地面积 6.1平方米 排全国第8位
人均生活用水量 城市405.52升/日 排全国第2位
农村105.1升/日 排全国第13位
职工平均工资 农,林,牧,渔业, 17184元 排全国第2位
建筑业 21820元 排全国第1位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33110元 排全国第1位
金融.保险业 37087元 排全国第2位
房地产业 28474元 排全国第1位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26476元 排全国第3位
文教.艺术和广播影视业 24585元 排全国第3位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26710元 排全国第4位
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 26199元 排全国第3位
进出口总值 7225129万美元 排全国第3位
外商直接投资 427229万美元 排全国第4位
Ⅳ 近代上海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
1、外省人口的迁入。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上海开埠后至1920、30年代,逐步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在此期间移民的数量远远超过世代居住于此的原住民。
2、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的进入上海自开埠以来,向来是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进入近代中国的窗口。各种新派人物在这里创办、经营报纸、杂志和出版机构等文化事业。
3、租界的设立使上海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与金融中心1912年以后,上海的租界却有如国中之国,独享着一份特别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经济、人口等各方面都进一步加快了其发展的速度。
(4)上海经济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上海,春秋属吴国。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
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今松江区)。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Ⅳ 分析上海具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的经济因素
其一,便利的水陆交通。
,现在已经有了海港。这是上海的重要经 济发展优势。
导致的便捷出海口,是上海从小鱼村,变 成大城市的重要原因。也是外国租借上海 部分地区,的重要原因。
上海在逐步发展中,积聚吸引了大量外来 人口,这促进了上海经济发展,也加强了 上海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上海 陆路交通,迅速发展的时期,比如修建了 铁路与公路,这也加强了上海的交通优势 。
提高,上海出现了飞机场。
展,进一步加强了,上海综合交通的优势 。就是现在,具备海陆空交通条件的城市 ,在大陆也不多。
其二,密集而众多的人口。这是一个难得 的优势。在大陆,上海是占此优势最多的 城市。
。
人口密度可以达到3000人每平方公里, 是中国整体人口密度的20多倍。
人口的高密度,可以导致许多优势或经济 效益。
,电信产业,以及工业运行的效率。效率 的提高意味着收入的增多。这是上海比较 富裕的一个重要因素。
机,要比苏州人,便捷。这种便捷意味着 ,省钱、省时 间。这就是上海交通优势 的部分体现。人口众多而密集,有利于吸 引企业的到来。
那么多世界500强企业。这确实得助于上 海的综合优势,既人口众多而密集,导致 的综合交通优势、市场优势、
势。
其三,上海有雄厚的人才实力。
才密度比较大,上海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 ,也比较高。
经济比较发达,自己培养的人才比较多, 以及吸收了大量的外来人才,比如吸引了 大量来自农村的人才。人才优势是上海的 重要优势,也是上海比较富裕的重要原因 。
Ⅵ 求问近代上海经济的发展
1.19世纪50年代后:上海集中了数量众多的洋行、银行、钱庄、栈号等商业贸易组织和机构,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开始了近代经济的发展进程。
2.约在19世纪80年代: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工业,并进一步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一大批面粉、棉纺织、火柴、卷烟、肥皂等民族资本工厂纷纷建立。
3.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城市人口的增加,基础设施的完善,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等,使得30年代中叶的上海跻身于东亚以至世界大都市的行列。
Ⅶ 上海是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
契机:
从全球范围看,这轮新经济发展呈现出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的架构。“互联网+”和产业跨界是这轮新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智能经济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创业是这轮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出现高成长的瞪羚和爆发式成长的独角兽,是这轮新经济的最佳结果。上海只有探索新经济、打造创业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互联网+”平台,才能够真正走向全球经济的前沿。
Ⅷ 在上海开埠以前,全国经济最繁荣的是哪一座城市
上海开埠前,全国经济最繁荣的是扬州。在隋唐之后,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突然有了飞速发展的势头,各个城市慢慢开始崛起,而其中,发展速度最迅猛,发展效果最好的非扬州莫属了。扬州经济有多繁荣呢,这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古城,那时候闻名全国,无论谁说到了扬州,都称赞不已,心生向往之情,扬州物产丰盛、富饶美丽,经济方面更是碾压其他城市。他的繁荣程度甚至超过了长安以及洛阳,几度辉煌。
有句话叫盛极而衰,繁荣昌盛到巅峰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没落,古代文明的扬州遇到现代文明的撞击,最后也无法幸免于难。但昌盛时期的扬州,留下了许多瑰丽的历史文化和宝贵经验,这些对后人都具有独特的借鉴意义。
Ⅸ 近代上海经济的变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缩影。 问题:(1)上述照片折射出近代上海经济的哪些历史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