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
重大意义:
①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在更大空间整合版优化配置资源,形成权 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支撑带。
②有利于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好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挖掘沿岸地区经济发展潜力,扩大内需,进一步拓 展经济发展空间。 从而构建东、中、西联动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格局。
③有利于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提高开放型 经济水平,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开放新局面。
④有利于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 绿色生态的新路。
2. 为什么要建设长江经济带
为什么要建设长江经济带
●表明在提升东部沿海发展质量的同时,重视内陆开发开放
●经济发展格局或由目前的“沿海一竖”转变为“T”型结构
●将以上海带动全流域、以武汉带动中游、以重庆带动上游
据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
为什么要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经济带对中国经济稳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和转型升级有怎样的意义?
“中国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必须寻找新引擎,长江经济带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如是说。
侯永志说,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建设长江经济带表明我国在提升东部沿海发展质量的同时,重视做好内陆开发开放。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要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大力度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城镇化。
据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介绍,长江经济带上有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发展轴线。
会议上传递的信息显示,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新棋局,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侯永志说:“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发挥长三角城市群的龙头作用,通过产业、资本、技术向中西部转移,推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从而构建东、中、西联动发展的经济增长新格局。 ”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说,“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使我国经济发展形成“T”型结构:30多年来“沿海一竖”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形成中国经济发展支撑格局,而现在“沿江一横”长江横向经济带,贯穿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将打造成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他认为,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要以上海带动全流域、以武汉带动中游、以重庆带动上游地区发展。
“长江经济带和别的经济区域最大的不同是把东、中、西部天然连接在一起,可以加快正在推进的产业梯度转移,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还可以继续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形成开放新局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王军指出,目前东部地区的很多产业正在向中部地区转移,比如安徽正在发展的皖江经济带。而成渝地区现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新产业,还打通了开往欧洲的铁路线。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可以加速这一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侯永志认为,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发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沿江城市科技、人力资源丰富和制造业发达的优势,做大、更重要的是做强我国的制造业,改变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局面。
3. 长江经济带拉动大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是什么战路!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专之一。在属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发展面临诸多矛盾的背景下,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引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4. 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状况
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近50年来,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沿江两岸和四川盆地,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分别以上海、武汉、重庆为中心的下、中、上游经济区。
5. 上海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能为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什么
提供市场,服务,机会。上下游人财物整合,共同发展。
6.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三级是指什么
《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
“一轴版”是以长权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
“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这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通过促进交通的互联互通,增强南北两侧腹地重要节点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
“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7. 长江经济带如何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长江经济带已经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大格局。今年上半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超过8%。
交通运输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长江沿江地区已形成了以冶金、电子、机械、汽车、原油、化工等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布局,全国500强企业有近200家分布在沿江地带,是我国最富活力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8. 长江经济带如何“领跑”中国经济增长
2018年上半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有10个经济增长表现优于全国6.8%的增速,其中贵州、云南、江西等7个省份跻身全国增速前十,组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方阵”。
过去近1个月时间内,中新社记者从云南出发,一路沿长江蜿蜒向东,至浙江收尾,探寻“领跑”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江经济带,如何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新理念的效益
告别过去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培育新动能创造条件和空间,这正在成为长江经济带各大城市的共识。
长沙,湘江新区,远大住工集团的生产基地里,不见汗流浃背的建筑工人,只有一台台智能机械在忙碌;老牌龙头企业中联重科在2017年实现了28款样机下线的“智能制造”产品升级。
武汉,东湖新区,8公里的左岭大道沿线,分布着国家存储器基地、武汉华星光电、武汉天马微电子等总投资额超过4000亿元的人民币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就在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野之地。
芜湖,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埃夫特智能装备公司生产的机器人已在金属加工、打磨抛光、搬运码货等多个岗位“就业”。
上述城市都拥有一批以创新为动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企业。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巡视员周虎说,在培育长江经济带新动能方面,官方正推进沿江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已命名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380多家,长江沿线占45%左右,对于整体的工业集聚发展、绿色发展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喜新不厌旧。在腾退化解旧动能、破除无效供给的同时,也要为传统行业插上新的翅膀。
以长江岸线治理,通过搬迁改造助化工企业入园为例,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忠认为,“入园”可促进化工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搬迁还可淘汰一些小的、落后的、不环保的产能和工艺,推动兼并重组,以此做大做强化工产业。
9. 长江的作用
长江作用:
1.长江是中国主要的运输河流,客货运输密集,将内陆和沿海的港口与其他主要城市连成一个运输网;
2.水力发电;
3.丰富的渔业资源;
4.灌溉农田;
5.长江流域目前形成了长江经济带,对于长江沿岸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97km。
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青海、四川、西藏、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20%。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
(9)长江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长江经济带战略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转型实施新区域开放开发战略,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参考资料
网络-长江经济带
10. 长江经济带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布局上的特点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第一,地区差距扩大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有更多的政策措施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但是,由于地区差距的扩大是多重因素导致的,地区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会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将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地区竞争日益表现为地区城市间的竞争。
第三,跨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今后10年到20年,全国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京津——呼包银经济带和大东北经济区构成的“四带一区”的经济协作基本格局。
第四,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将通过资产重组和市场扩张,推动地区间资源重新配置和分工与协作。
第五,随着沿海地区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变化,沿海地区产业将向内地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但是由于制约中西部发展的因素(包括客观环境、体制、市场、配套产业等)短期难以弱化,中西部地区难以很快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
第六,随着“十五”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骨干工程的相继完成,全国各大区域之间的联系将更为便利,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第七,有不少城市群可望发展成为大城市圈,大城市圈将成为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
第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阻碍产品和要素区域间流动的障碍将不断被突破,国内市场一体化趋势增强,但是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
第九,中央政府更加关注问题区域的协调发展,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中西部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振兴战略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可能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