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旅游发展
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规划
《规划》明确提出,从现在开始,用12年左右的时间版,将海峡西权岸旅游区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极,成为中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并携手海峡东岸,共同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②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三纵八横
(延伸两翼、对接两洲)
第一纵
国高“沈(阳)海(口)线”福鼎(分水关)至诏安(汾水关)段,是沿海对接两洲、连接港澳的交通大动脉。线路起于福鼎分水关(闽浙界),途经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和沿海主要县区,终于诏安汾水关(闽粤界)。全长649公里,已建成通车,其中,福泉厦漳路段269公里正在拓宽。
第二纵
“沈海复线”福鼎(沙埕)至诏安(霞葛)段,是海西沿海区域内陆县市间的交通大动脉。线路起于福鼎沙埕(闽浙界),途经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和沿海山区县市,终于诏安霞葛(闽粤界)。全长690公里,其中分别利用福州环线连江浦口至闽侯南屿段90公里、第七横厦蓉线漳州长泰至天宝段23公里,实际规划里程577公里,福州湾边至南屿段4公里在建。北段新增宁德蕉城至福鼎沙埕路段,满足沿海公路主通道的交通量发展需要、浙江沿海公路主通道对接要求,解决福鼎分水关雾天交通瓶颈问题,并促进闽浙边界产业协作发展。
第三纵
国高“长(春)深(圳)线”松溪至武平段,是山区对接两洲的便捷通道。线路起于松溪旧县(闽浙界),途经南平松溪县、政和县、建瓯市、南平市区、三明沙县、三明市区、永安市、龙岩连城县、上杭县、武平县,终于武平岩前(闽粤界)。全长475公里,已建成南平至三明段74公里、建瓯至南平53公里、三明至永安51公里,永安至武平195公里(上杭至武平段42.59公里已于2009年9月29日通车运营)。 (纵深推进、连片发展)
第一横
国高“宁(德)上(饶)线”宁德至武夷山段,是宁德港通往赣北、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便捷通道。线路起于宁德湾坞,途经宁德福安市、周宁县、南平政和县、建阳市、武夷山市,终于武夷山分水关(闽赣界),通往江西省上饶市。全长300公里,其中利用第二横京台线建阳将口至兴田段4公里,实际规划里程296公里,宁德湾坞至福安段32公里已建成,武夷山兴田至枫坡路段4公里在建。
第二横
国高“(北)京台(北)线”浦城至福州段,是北京通往台湾的战略通道。线路起于浦城上巾竹(闽浙界),途经南平浦城县、武夷山市、建阳市、建瓯市、宁德古田县、福州闽清县、闽侯县,终于福州青口(与第一纵沈海线相接)。全长381公里,其中利用福州环线闽侯白头至下荷洋段3公里,实际规划里程378公里,已建成闽侯下荷洋至福州青口段30公里、浦城至建瓯191公里。
第三横
国高“福(州)银(川)线”福州至邵武段,是福州港通往南昌、湖北等中西部地区的主通道。线路起于福州青口,途经福州闽侯县、闽清县、三明尤溪县、南平市延平区、三明沙县、将乐县、泰宁县、南平邵武市,终于邵武沙塘隘(闽赣界),通往江西省南昌市。全长346公里,已建成通车,其中重复利用第三纵长深线南平跃村至沙县际口段36公里、第二横京台线闽侯下荷洋至福州青口段30公里。
第四横
海西网莆田至永定高速公路,是龙岩、粤北通往湄洲湾的便捷通道。线路起于莆田湄洲湾,经莆田市区、仙游县、永春县、泉州安溪县、龙岩漳平市、龙岩市区、永定县,终于永定下洋(闽粤界),通往广东省梅州市。全长362公里,龙岩、莆田段已开工建设。秀屿至莆田段24公里已于2009年11月30日建成通车。
第五横
国高“泉(州)南(宁)线”泉州至宁化段,是泉州港通往江西吉安、湖南等中西部地区的便捷通道。线路起于泉州晋江,途经泉州南安市、永春县、德化县、三明大田县、永安市、清流县、宁化县,终于宁化五里亭(闽赣界),通往江西省吉安市。全长338公里,泉州至永安段215公里已建成。
第六横
海西网厦门至沙县高速公路,是厦门港通往三明、江西南昌的便捷通道。线路起于厦门集美,途经厦门同安、泉州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三明尤溪县、沙县,终于沙县际口(与第三横福银线相接)。全长247公里,其中利用第五横泉南线新琼至蓬壶段6公里,实际规划里程241公里,厦门集美至田厝段6公里已建成,永春蓬壶至德化13公里在建。
第七横
国高“厦(门)成(都)线”厦门至长汀段,是厦门港通往江西赣州、湖南等中西部地区的主通道。线路起于厦门海沧港区,途经厦门海沧、漳州龙海市、长泰县、漳州市区、南靖县、龙岩市区、上杭县、连城县、长汀县,终于长汀隘岭(闽赣界),通往江西省赣州市。全长286公里,漳州天宝至长汀段228公里已建成。
第八横
海西网古雷至武平高速公路,是漳州古雷港区通往赣州、粤北的便捷通道。线路起于漳州古雷港区,途经漳州漳浦县、云霄县、平和县、龙岩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终于武平禾仓坑(闽赣界),通往江西省赣南地区。全长304公里,其中分别利用第一纵沈海线杜浔至云霄段11公里、第二纵沈海复线安厚至大溪段18公里、第三纵长深线上杭至武平十方段23公里,规划实际里程252公里。
③ 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哪些城市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 岛、西与江西、浙江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
截止目前海西经济开发区包括:
福建: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莆田市、漳州市、三明市、龙岩市、南平市、宁德市
广东:汕头市、揭阳市、潮州市、梅州市
浙江:温州市、丽水市、衢州市;
江西:抚州市、上饶市、鹰潭市、赣州 市。
共计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省为主体,地理范围包括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 州、莆田、宁德、龙岩、三明、南平,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汕头、梅州、潮州、揭阳等20个县(市)
④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划区域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是服务祖国统一大局、全国发展大局的积极步骤。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充分反映福建人民立足祖国统一大业、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的强烈责任意识,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
三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突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四是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集中体现。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战略机遇期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时期。
五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可以进一步拓展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
⑤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简介
“一带五轴九区”开发格局
《规划》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台湾地区和祖国大陆的结合部,邻近港澳,发挥着承南启北、贯通东西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沿平台和纽带。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于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都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规划》强调,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
《规划》明确,立足于各地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即东部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区,中部、西部集中发展区,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区。按照“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一带、五轴、九区”的网状空间开发格局。“一带”即“加快建设沿海发展带”;“五轴”即福州—宁德—南平—鹰潭—上饶发展轴、厦门—漳州—龙岩—赣州发展轴、泉州—莆田—三明—抚州发展轴、温州—丽水—衢州—上饶发展轴和汕头—潮州—揭阳—梅州—龙岩—赣州发展轴;“九区”即厦门湾发展区、闽江口发展区、湄洲湾发展区、泉州湾发展区、环三都澳发展区、温州沿海发展区、粤东沿海发展区、闽粤赣互动发展区、闽浙赣互动发展区。
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加快推进
《规划》提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能力,服务两岸直接“三通”。三是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四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五是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六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七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努力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地区。八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开放型经济的新跨越。
《规划》还首次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域范围,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温州市、衢州市、丽水市,广东省汕头市、梅州市、潮州市、揭阳市,江西省上饶市、鹰潭市、抚州市、赣州市,陆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⑥ (28分)材料一:2004年福建省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规划。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
(1)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与宗旨。(3分)
②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能够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正是体现了这一点。(3分) ③体现了科学执政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是在分析海峡西岸的特点,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的背景下做出的,是符合世界经济发的规律。(3分) (2)①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福建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拓宽“山海”协作;(3分) ②利用福建独特的地理位置,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加快出省通道建设、产业延伸对接,扩大边界贸易,同时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努力推动省际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密切合作和协调发展;(3分) ③发挥福建省对外开放的优势,更多更好地吸引外资,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全面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3分) (3)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的关系,一方面,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4分) ②海峡西岸经济区面对台湾,与台湾有着“地缘、血缘、人缘、商缘、”等密切关系,因此选择海西作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有利于谋求共识,实现共同发展。(3分) ③海峡西岸经济区,北承长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是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先试先行,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把两岸人民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向新的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分) ⑦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优势之一:壮大区域经济总量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到今天,经济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区域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是共生共荣的现象。因此,亟待有一系列的理念转换、体制变迁、对策措施和规划指导,以资源整合来提高城市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过去,福建发展思路虽然比较清晰,但更多地局限于福建省内部,没有把福建放到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中去认识,没有把福建放到沿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中去认识,没有把福建放到周边地区的分工协作、与长三角、珠三角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协调中去认识。福建这次重新审视自身战略定位,体现了对全国发展大局的科学判断和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的科学定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把福建放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上进行战略考量,去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政策;是把福建全方位地融入到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致力走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发展道路,以期在本世纪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准确的定位,正确的思路,必然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总量的壮大。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着浙江、广东、江西三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6000--8000万人,预计到2007年,经济区规模将超过10000亿元。再进一步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通过整合、协调和优化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的经济资源,必将产生1+3>4的经济效应,加速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使其经济总量提前赶超日本。 优势之二:形成对外交通枢纽 世界历史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转折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充满生气,实际上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而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正处于东亚经济走廊的中心地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内,福建的深水港资源在全国首屈一指,海岸线长居全国第二,分布着众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的海港。厦门、福州两港是我国重要的主枢纽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全国第七位和第十位。目前已经建成或即将建设的京福、龙(岩)长(汀)、宁(德)邵(武)、三(明)泉(州)等高速公路网,以及温福铁路、福厦铁路、漳汕铁路、龙赣铁路、横南铁路、梅坎铁路等铁路网,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必将形成以港口为起点,以公路、铁路为通道,连接两个三角洲,并辐射江西、湖南等内陆省份的现代交通网络,从而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西岸的高雄港、基隆港等共同构成中国通向西太平洋和世界各地的主要通道和枢纽。 优势之三:整合沿海优势资源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核是经济的互补与协作,表现形态上则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和互动相统一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经济迅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已经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三大经济增长极。在两大三角洲之间的福建和浙南、粤东则成了沿海经济链的一个断裂带。从区位地理看,这一地区是连接两大三角洲的咽喉,经济上对两大三角洲形成优势互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要进一步整合福建、浙南、赣南和粤东等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体系,构筑经济发展的良好平台,使之成为能和京津唐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一样重要的经济区,使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一条完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链条。在这基础上,把以中心城市为支点、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地区整合成为统一的区域竞争单元,着力推进相互间的产业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着力提升与台港澳的合作水平,必将使福建成为两岸三地经贸合作、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进而推动我国东部沿海繁荣区域的整体联动,实现国家关于东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积累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辐射带动中西部发展,更加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优势之四:构建两岸交流平台 海峡西岸是相对于东岸而言的,海峡西岸的特殊区位,赋予福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中的特殊职能和责任,也同样给予福建以特殊机遇。对于推动两岸经济的互动,无论从人缘、地缘、血缘、文缘来说,海峡西岸经济区都具有其他区域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海峡两岸因经济发展道路不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两岸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海峡东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本积累较多,科技产业基础较好,市场营销及管理经验较丰富,但市场狭小、资源有限、劳动力成本高,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将一些已经或正在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岛,以寻求与西岸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相结合,继续保持生产成本的竞争优势;而海峡西岸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充足,市场空间较大,但资金不足,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在未来发展中,需要大量资金、技术和管理注入,需要新的产业进入,以产生比较利益优势,形成强大的生产竞争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无论从经济整合还是从祖国统一来说,其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目前,福建及其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还不适应两岸经济合作交流的需要,经济发展水平与台湾还有相当的差距,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能力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为此,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发挥海峡西岸在资源、市场、劳动力、科研上的有利条件,结合台湾在产业、技术、资金、管理和国际营销网络上的优势,互动互利。这样必将提升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的水平和层次,缩小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两岸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最终成为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遏制台独势力的对台工作先行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必将对近在咫尺的海峡东岸经济资源产生强吸附作用,从而会使闽台经贸在台湾与大陆经贸中的地位得到恢复性巩固,其份额增量将对海峡两岸的经贸关系做出积极贡献。 ⑧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相关文件 【发布单位】国务院 ⑨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划区域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