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摘要]中共十六大对刚迈进21世纪的作出了两个清晰而准确的基本判断:一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二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从两个基本判断出发,全面客观地审视我们当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关键词];国内外环境;机遇和挑战刚迈入21世纪之时,在十六大清晰而准确地作出两个基本判断:一是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党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二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人深刻地理解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必将在前进路上不迷失方向;清醒地牢记自己的历史任务,必将为实现奋斗目标而不动摇。从上述两个基本判断出发,全面客观地审视我们当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发展、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稳中有变、和中有斗、缓中有紧、喜中有忧,对我国利多于弊。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历了56年的建设,已经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第7位,中国进出口贸易居于世界第3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国际形势黄皮书《2006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已超过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从整体实力看,中国仍属于国力次强国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一)发展需求劲头足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老四件”(即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持续了几十年,80年代逐步兴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高级音响)现在已司空见惯,进入21世纪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车、通讯、旅游)正迅猛发展。随着居民消费结构逐年升级,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费开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达7180元,增长达3.3倍;2000年农村居民消费开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达2185元,增长4倍多。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据2005年12月经济普查第三号公报发布,我国2004年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第一产业为13.1%,第二产业为46.3%,第三产业为40.7%。这表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仍未达到完全合理和优化。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将对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大动作,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二)发展基础较好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2006-7-2516:25jerry(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二、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一)两个基本情况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以2002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73名。美国等18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现在美国等6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进程;其他12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当今中国,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相当于1870年美国、法国和德国的比重水平。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二)七大主要问题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这个问题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就提出来了,到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强调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4.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从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达1亿亩。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8.3%,天然气只有4.1%,铜是25.5%,铝是9.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十六大后党中央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近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第一,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2006-7-2516:25jerry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和解决好建立现代企业的途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制度。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第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作者:陈雪薇(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B. 消费对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据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上半年的消费,一如既往地扮演了经济发展第一驱动力的角色;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后劲足,也将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年中回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已成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巨大的内需增长潜力、完善的宏观调控政策工具手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释放的红利,也将有效对冲经济运行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可以肯定,通过深化改革、持续创新、改善供给,消费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更加重要的拉动作用。
C.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探讨
(1)需求拉上说。需求拉上说主要从需求的角度来寻求通货膨胀的根源。它的基本要点是:假定在生产量或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变动,使得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过多的需求拉动了价格水平的上涨。通俗地讲,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2)成本推动说。这是一种侧重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的假说。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成因分析者们认为,由供给因素变动形成的通货膨胀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工会力量对工资提高的要求;二是垄断行业中企业为追求利润制定的垄断价格;三是汇率变化导致的成本推进。
(3)供求混合推动说。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的原因究竟是需求拉上还是成本推进很难分清: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
(4)结构性通货膨胀。它的理论基点是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来分析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机理,认为部门间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源。
D.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王见定 李颖伯
{摘要}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变量是以标量的形式出现的。本文提出: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但又不同于物理学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规律。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实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一种形式。本文以一些实例对经济矢量合成的法则进行说明,并进一步阐述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内容简介:经济学新理论)
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一个5吨的混恁土构件;一个缸的发动机、一个底盘、一个车身构成一辆轿车;一个显像管、一个复杂的线路和一个壳体构成一个精美的电视机;一个美容师半个小时的劳务加上对各种美容美发器械及化妆品的使用,产生了一个时髦的发型;一位外科大夫4个小时的手术以及四个同事的合作、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个心脏手术....这些都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吨和1吨盘钢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变量,像这样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经济变量,我们定义为经济矢量。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了一个5吨的混凝土构件,可以看成两种经济矢量的合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构件的用途决定的,而且这种比例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现在有5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也只能构成5吨的混凝土构件,多生产的1吨混凝土在这一组合中是无用的。这就是经济矢量的合成法则。这个法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矢量之间是不同的。这种经经济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个经济矢量中进行。例如一个发动机、二个车身、二个底盘也只能构成一辆轿车,其中的一个车身、一个底盘是多余的。以上例子已说明了经济矢量概念是客观的,也说明经济矢量是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种法则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取决于合成商品和劳务的质量要求,也取决于届时的生产水平。
通常,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见到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也可看成是一种经济矢量合成的实例,有效的含义就在于不进行多余的生产。当然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否是有效的,还取决于价格和周围的环境。例如:一辆奔驰轿车,就它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设施都是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万美元的价格,相对一般市民来说,就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却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环境而言,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美国、西欧它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而在那些经济正处在发展中乃至落后的地区,它就不能算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国家,不管它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不同程度的无效开发和无效配置,将造成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经济危机。
近2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实质而言,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进行的下岗再就业工程实质上就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活动。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某些地区、某企业、某产品基本上达到了某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认为,当这种有效配置的覆盖面达到50%的时候,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全国经济将出现全面好转,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整个经济活动达到80%的有效将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美国也至少有20%的无效生产,它需要通过调整,甚至破产来达到有效。
E. 运用经济知识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为什么要靠消费来推动
1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势在必行
有助于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满足人民消费新要求。伴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广西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从生存型消费阶段到发展型消费阶段的历史性转变。食品、衣着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支出比重大幅下降,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传统家用设备支出比重下降,汽车、电脑、手机、高档电器等新兴耐用消费品成为消费需求新的增长点,住房需求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居住方面的消费比重大幅上升,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成为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目标。为了顺应广西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推动消费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形成一个更大规模、更多品种、更高质量和档次的消费市场,培育消费需求新热点。
有助于推动需求结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增长新动力。改善需求结构,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过去10 年,广西保持着高强度投资,投资对经济增长起着主导作用,但投资比重过大,投资结构有待优化,投资效率有待提高,长期高位投资难以持续。与投资率高位运行形成鲜明对比,广西消费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消费率相对偏低。由于居民消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导致整体消费需求动力不足,不仅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更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加快需求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机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结构不仅决定着需求结构,也决定着产业结构。在生产型消费阶段,基本生活必需品相对匮乏,农业扮演重要角色,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与低端消费需求相适应的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基本生活必需品不再紧缺,农业比重持续下降,部分工业产品出现过剩,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与需求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当前广西处于工业化中期,制造业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面临着市场需求疲软、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问题,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符合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趋势,代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广西产业发展过于倚重工业特别是传统的资源型产业,服务业仍然滞后于工业。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必然有效地缓解工业品的产能过剩,有力地带动工业品的高端发展,极大地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2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富民优先,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需求总量,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前提。要确立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释放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让更多的农民、农民工转化为市民,培育壮大新的最大的消费群体。制定和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制定和实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增计划,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形成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的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缩小地区和行业工资差距。努力增加低收入者的转移性收入,完善扶贫济困的制度安排,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民间投资发展,优化全民创业环境,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促进消费升级,挖掘消费热点,拓展消费市场。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的新变化,善于把握消费发展趋势,分析消费目标市场,捕捉消费市场热点,完善消费促进体系,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要扩大汽车、家电、家居等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使之成为扩大消费需求的主攻方向。积极拓展信息产品、电信服务等信息消费市场空间,培植壮大家庭信息服务产业链,使信息消费成为新一轮居民消费的热点。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满足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发挥好房地产对于消费需求的重要拉动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高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消费中的比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满足全面快速增长的教育需求。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满足全面快速增长的健康需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努力建设美丽广西,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的更高需求。
改善消费预期,转变消费方式,优化消费环境。扩大消费需求,必须让人民群众愿意消费、放心消费、便利消费、安全消费。要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人们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形成良好的消费预期。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尤其是保持食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相对稳定,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影响人们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正常消费。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科学文明、低碳绿色的消费方式,反对奢侈消费、铺张浪费,加快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增加节能环保产品的生产销售。制定和完善促进中低收入者消费需求的财税和收费方面的优惠政策,给予财政补贴,施行减免收费。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逐步扩大消费信贷的服务领域,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发展无店铺销售业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提升居民消费的便利性。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社会养老、医院护工、社区服务等各类家庭服务业,扩大服务规模,完善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产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
F. 为什么增加消费会带动经济增长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减弱甚至为负带动,消费重新成为最为关键的带动力量。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经济增长周期,其动力源于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而消费结构升级则依赖于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和崛起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目前初步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经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消费升级也随之呈现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
第一个阶段:1949—1978年
这一阶段,中国从农业大国过渡到初步工业化国家。1978全国工农业总产值5869亿元。中国依靠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建立起了工业体系的基础框架,奠定了汽车、造船、飞机、航天及核工业发展基础。1953年-1978年,我国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增长了6.26倍和3.53倍,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则由34%上升到62%。
如果用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来分析,1978年我国人均GDP虽然只有205美元,但制造业比重却高达31%,这比人均GDP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高13个百分点,甚至比人均GDP1200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还高近9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人民是在极低的收入水平上以极高的代价达到较高的工业化水准的。这个代价就是全国的老百姓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此阶段,是非常典型的高积累低消费阶段,国家基本包揽了城市居民所有的生活消费,全体中国人都过着整齐划一的“票证”生活(或者叫准配给制生活)。当时人们省吃俭用追求的家庭财富梦想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也就是俗称的“老三件”。“老三件”的消费量级基本上是“100元”左右。这一阶段属于“供给决定型”,即百姓的消费需求受限于整个社会能够供给的产品种类、数量的刚性制约,在消费与供给的博弈中,消费完全处于弱势地位。
第二个阶段:1979—2000年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这20年中国从初步工业化国家过渡到新型工业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从6175亿元上升到89404亿元。消费需求的急剧扩张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变化是我国居民消费史上的第一次消费革命。从消费的内容和性质,特别是居民选择偏好的变化来判断,1984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拐点:在此之前可以称为消费数量的扩张阶段;此后则是消费质量的提升阶段。
在数量扩张阶段,居民消费的基本特点是解决温饱问题,对改革前长期未能得到满足的消费需求进行量的补偿。因此,人们几乎对所有品类的必需品都有着强烈的需求,集中表现为在原有消费结构下进行平面型的数量扩张。
居民的消费扩张有力地促进了1979年-1984年国民经济的转轨和结构性调整。其中比较突出的事实,一是恩格尔系数由0.56上升到0.59;二是居民消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65%上升到70%;三是受需求拉动的强烈影响,农业和轻工业产值份额分别由22%和26%上升到25%和27%。此外,居民储蓄率由3%上升到12%,居民储蓄份额,即居民储蓄占社会总储蓄的比重由9.6%上升到21.4%。这表明:
第一,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积蓄的潜能,特别是必需品生产方面所积蓄的潜能,也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并由此带来了发展模式的全面转轨;第二,中国开始从重视国家积累走向“藏富于民”,居民的消费需求得到公正的待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开始彰显。
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居民的消费需求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拟合度”最好的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足以令人自豪的黄金时代。
1984年以后,我国居民开始进入以追求消费质量、档次为中心内容的质量充实阶段。这一阶段以恩格尔系数持续走低为特征,2000年,恩格尔系数降至39.2%。正是在这个阶段,居民的消费选择真正具有了独立的意义:它不仅摆脱了传统体制强加的行政性约束,也摆脱了数量扩张阶段由于收入水平低而形成的生理性约束。
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和选择空间的不断扩大,消费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消费成为产业结构升级、国民经济结构变革的基本力量,并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决定性的带动作用,如80年代消费对GDP的贡献平均高达68%,90年代后,投资和外需增加很快,消费需求的作用下降,但消费需求依然举足轻重,平均达到55%。
这一阶段是中国居民向小康生活跃进的一个重要阶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成为这个时代的财富宠儿,消费量级已经上升到了“1000元”是第一阶段财富宠儿的10倍,这也意味着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效应增加了10倍。
第三个阶段:2001—2020年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减弱甚至为负带动,消费重新成为最为关键的带动力量。经济学家们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的经济增长周期,其动力源于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而消费结构升级则依赖于中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和崛起。
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GDP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人均GDP超过800美元,整体上已从“八五”时期的世界低收入国家行列跃入世界中下收入国家行列,与意大利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中国社科院和国家统计局都曾经做过全国社会阶层抽样调查,调查结果基本上认定,中国的“中间阶层”人群数量大量增加,已经占总体人口的15%—18%左右。
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中国消费率(消费占GDP的比率)将不断上升,从2002年的58%上升到2010年的65%,并于2020年达到71%,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迅速增长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是购买高端、新型商品,从而推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去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正是消费升级的起跑线。目前在人均GDP逾3000美元、中等收入阶层“扎堆儿”的沪、京、粤、浙等沿海发达地区,消费升级表现尤为明显,这些地区已经率先进入小康阶段。
2000年上海因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而引人瞩目。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计算,上海已经跻身中等发达城市。2002年4月份,上海一家报纸公布了对该市家庭收入进行的一次社会调查分析:1%的居民“很富有”,年收入超过12万元;5%的居民比较富裕,年收入为5万~12万元;71%的居民属于“小康”,年收入接近5万元。上海市提出今后五年人均GDP要达到7500美元,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费能力将达到10万元。北京在2002年3月的调查结果是,城镇居民家庭资产总值户均达到47.5万元(其中金融资产达到13.2万元)。
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支出中,2002年与1992年相比,食品、衣着等生存型的消费倾向下降了22个百分点,而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文化教育、居住等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消费倾向却显著上升,提高了17个百分点。不动产、金融和保险类投资成为时尚,城市投资者渐次浮出水面。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群人已经开始追求经济安全、享乐和发展,一个稳健的投资理财计划对他们会很有吸引力。中等收入阶层的储蓄性支出正向投资性支出转变,股票、教育、保险等成为他们的消费热点,而且他们普遍对品牌的忠诚度较高,消费理念非常成熟。最近,零点调查公司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理财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理财工具价值的认同方面,风险较低的保障类工具如子女教育基金、保险、国债等增长幅度最大。
中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等于消费增量/收入增量)最高,为1.1,即每增加1元收入,可带动1.1元的消费。其后依次为:中高收入人群、最高收入人群、最低收入人群、中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成为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力量。国家统计局预测,如中等收入群体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20年后就可达到38%。全国约有2.5亿多从业人员达到中等收入群体。20年后中等收入者个人的年收入水平大体应在5万-8万元,个人金融资产应在30万元以上,恩格尔系数降至25%左右。
中等收入人群的成长势必带来消费的转型,即生活质量越加受到关注,从追求数量型向讲求质量型迅速转变;在可支配收入中,消费开支绝对量增长,投资类消费(保险、住房储蓄、债券、股票)比重上升。这些积极变化会反过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特别是将提升第三产业,迅速增加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改变中国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不合理状况
G. 为什么消费对经济起增长作用
这个道理很简单,消费了,公司生产的产品才能够卖出去,公司卖出了产品才能够实现资金的回笼,才可以发工资,发了工资,才能够消费,消费了公司生产的产品才能够卖出去——————
如此循环下去,消费促进生产,生产总值增加!具体的数学证明在这儿就不写了!
消费乘数理论:第一个人花出去的钱买第二人的东西,第二人又买第三个人的东西,以此类推每层的消费都赚钱,这个消费链可能传遍全球,这就是经济带良性循环。消费乘数的变化即乘数效应可以认为是一种经济量的变动,引起另一个经济量的更大的变化的现象。
这是西方经济学主流的凯恩斯学派的理论,你若希望了解可以买一本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这些内容在宏观经济学部分!
H. 刺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就说你的例子。这个歌星赚钱了,那就一定会再露天唱歌,不会就唱一次。那老百姓就会再来听,可是没钱了,怎么办?努力工作挣钱阿。这不就从某个方面刺激经济增长了。继续,这个歌星肯定会想继续挣钱,那除了露天唱歌,会出唱片,她一个人肯定不行,就要请人帮忙。这样,就带动了唱片业这方面的发展,这也从某个方面刺激经济增长了。
…………咳咳…………
不知道你明不明白。我是这样理解。就是一个循环。
I. 消费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说实话,我也没太搞懂你们老师的意思,或者说,我怀疑你们老师要求的只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贡献率,和中国官方统计计算出的贡献率会有相当大的偏差。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一步一步说来看看。1、按标准的经济学定义,贡献率=分量的增量/总量的增量。也就是说,投资的贡献率=投资的增量/GDP的增量=(今年的投资-去年的投资)/(今年的GDP-去年的GDP),消费和净出口也是一个道理。2、按国家官方的统计制度,分子和分母的两个增量都要求必须是不变价的,也就是说,投资贡献率=(不变价的今年投资-不变价的去年投资)/(不变价的今年GDP-不变价的去年GDP)。3、不变价GDP比较好,因为国家统计年鉴表2-3就是不变价GDP,直接查询就可以。可是不变价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就不好了。因为计算这三者的贡献率,要求必须使用支出法GDP中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这三个指标作为分子,而年鉴和其他公开数据渠道均不提供这三个指标的不变价数据,也不提供不变价的增长率,所以完全没有获得或者进行推算的可能。4、所以综合上述推论,我只能认为你们老师要求的经济学意义上的贡献率。那就简单了,直接找年鉴上两年的数据,减出增量来一除就可以了。和年鉴上现有的贡献率数据差距会有多大,就不好说了。5、对你公式里的一点小纠正。GDP去/a这个东西是完全错误的。(1)你给定的a是个增长率,也就是8%这样的概念,用去年的数据推算今年的数据要使用发展率1+a,就是108%这样的概念。(2)去年GDP、今年GDP和a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不考虑物价因素即理想状况下,去年GDP*(1+a)=今年GDP,今年GDP/(1+a)=去年GDP;考虑物价因素即与现行统计制度一致的情况下,去年GDP*(1+a)=以去年价格计算的今年GDP,今年GDP/(1+a)=以今年价格计算的去年GDP。除非去年或者今年刚好有一年是基期年,否则后一种计算出来的数据基本无用。6、顺便提一下楼上的和你评论里的不太正确的地方。因为按照GDP核算的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常说的GDP=投资+消费+净出口,或者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就是从这里来的。你说所的政府购买,在GDP核算中被归在消费中。你看国家统计年鉴表2-18《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构》,就能看到最终消费支出被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两大类。这里的政府消费可以理解为经济学上的政府购买。既然GDP=投资+消费+净出口,那么增量投资+增量消费+增量出口=增量GDP,(C今-C去)/(增量投资+增量消费+增量出口)计算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贡献率,消费贡献率再乘以GDP增长率,这计算的是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点数,公式可以见国家统计年鉴表2-20的表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