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1、全球化。
全球化的本质是全球范围内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讲,全球化背景下各类要素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重新配置,但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看,要素流动格局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均衡和不对称性。
具体而言,高端人才的流动性远远高于中低端人才;资本的流动性远远高于劳动力的流动性;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消费模式、生产模式、产业结构、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影响,总体而言大于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方面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2、技术进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带动了上一轮全球范围内的高速增长。2008年底发达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展望未来,能够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根本力量,仍然是新的重大技术突破。
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普及和应用,清洁能源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生物技术的发展等,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技术突破点。目前有学者提出,人类社会正在启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是能源和信息技术发展所带动,也可能是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制造业升级所带动。
3、全球治理模式和治理议题的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许多议题越来越超出主权国家的治理范围,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协调,才能够有效解决。诸如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政治、经济和金融稳定、控制传染病等全球性公共产品,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新的重大议题,相应的全球治理结构也在孕育着新的深刻变化。
4、各国民众权利和平等意识的普遍增强。
美国著名战略思想家布热津斯基把这种现象称为“全球政治觉醒”()。这种趋势对于一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难以预计、难以把控的重大影响,对国际关系也有重要影响。
(1)经济发展程度还是其他考虑因素扩展阅读:
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2]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5、经济全球化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日益紧密运动的进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度报告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互相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
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城市不断增长)、相当集中(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相当分散(郊区增长超过城市)、绝对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
Ⅱ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自然因素: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
2、人口数量: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人口发展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
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一定的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适当的人口增长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又是有条件的,不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还要受年龄、体质和技能的限制。
3、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4、文化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是通过人力投资实现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力投资,一是智力投资。教育是对人的智力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各种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
(2)经济发展程度还是其他考虑因素扩展阅读:
经济发展的财富增长体现在国民生产总值,费用与时间在流通、管理、服务等环节的分配与效率直接影响生产的质量与效率;因而,管理、服务与流通等环节越是精简、廉洁和有效率,就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生产要素变化包括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还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经济发展是通过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达到经济量的增长。
Ⅲ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为什么是影响家庭消费的根本原因
主要因素 1、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和预期的可支配的收入与消费水平成正比;人们的收入差距与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成反比。
2、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能力,与居民消费水平成反比。
根本因素 3、生产决定消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只有生产发展,人们的收入才能增加,社会消费品才能日益增多,更好的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Ⅳ 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和不利,是缘着人们生活上的欠缺,在市场上的反应而定的。也就是说:经济的利、弊是看国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来把握的。好点子、好发明、好产品,永远是经济的纲。目前看,不利因素就是国人的劣根:凑付、满足、文明高质量生活的漠视、破烂陈旧物品满家等等原因造成的不思上档次。除了国家的大建设担着部分市场活力外,真正的经济活力,永远在百姓的生活质量要求中。推荐、宣扬世界在生活各领域里的先进用品,使国人产生对比感之下提升要求的关键。这点必须由国家倡导、媒体担当才会活起来。
Ⅳ 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
有利因素:每一个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往往采取奖励垦荒和扶持自耕农的政策;不利因素:封建国家加在自耕农身上的负担沉重,自耕农经济难以抵抗自然灾害,封建官僚地主的土地兼并.
Ⅵ 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哪些因素高度正相关
城市的经济发展,与人口、科技水平等因素高度正相关。
Ⅶ 2.为什么说影响消费水平的最根本因素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发展至为重要的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消费就没有经济发展。
经济学对于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作了深刻论述。马克思认为,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只有产品或者商品进入最后消费环节,实现了“惊险的跳跃”,整个生产过程才算完成,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在这里,作为起始阶段的投资是启动环节,最终要接受社会即消费的检验。这种检验有的是直接检验,例如直接生产消费品的行业,其产品能不能被消费者所接受;有的是间接检验,例如对生产资料生产的检验。虽然生产资料没有直接出售给消费者,但无论其中有多少环节,最终都是为生产生活资料服务的,如果大家不消费,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也会中断。这是一个由下游产品向上游产品不断进行的传导过程。如同我们当前看到的,一旦直接进入消费的产品出口受到影响,对与之相关产业的影响就会一波接一波地接踵而来。马克思把消费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用消费不足来说明经济危机的产生: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提高剩余价值率,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压低工人工资。然而,由于工人不仅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当作为消费者的工人消费不起时,相对过剩的危机就爆发了。
凯恩斯一反古典经济学把生产置于第一位的范式,而是把消费放在了第一位。他发问道,如果不消费,生产还有什么意义呢?由此出发,他对危机的判断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有货币购买能力的需求不足。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没钱消费;一是由于预期挣不到钱,即使有钱也不敢消费,而是把钱存起来以防不测。于是,凯恩斯主张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且发挥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解决就业和收入问题,振奋人们的信心,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最终遏制经济下滑,推动经济发展。在这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只是一种手段,最终还是要落在消费上。
消费需求之所以是重要的,还在于如果投资不能最终转化为消费,就会造成产能过剩、债务增加、经济萧条。消费是市场行为,是社会经济循环的最终环节。投资虽然具有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GDP的作用,但依然是中间环节。也就是说,由投资所带来的产品和GDP的增加有可能转化为最终消费,也有可能最终不被消费环节所接受。如果投资形成的产品最终不被社会所接受,就会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债务增加、经济萧条。因此,在启动内需时,投资项目的选择一定要从消费出发,服务于消费、落脚于消费。在制度安排上,应有利于消费拉动而不仅是投资推动。
Ⅷ 区位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引起了广泛关注,伴随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同时,中国的金融发展在区域层面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距(赵伟、马瑞永,2006)。研究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对于解释和控制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就解决这个问题做初步尝试。 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中,地区差异化的原因主要是由地区的地理位置(如距离港口的远近)、自然条件等因素决定的。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并不能解释一些地理位置不是很优越的地区经济金融也能发展得很好。
正是这个原因促使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崛起,新经济地理学的关键是Krugman(1991)提出的规模收益递增,核心思想是两个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非常接近的地区,也可能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历史事件)导致产业开始在其中一个地方集聚,从而产生地区差异。同时新经济地理学开始考虑经济、历史、文化和制度及其他一些传统地理学未涉及的因素对于经济的影响(Yeung,2003)。但是常常将政策因素和传统地理因素一样视为偶然事件来分析,认为它们对于经济金融起的是间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金煜、陈钊、陆铭,2006)。在中国经济政策和传统地理因素往往不是间接影响经济和金融发展,而是起直接作用。中国的“让东部地区先富起来”的一系列政策对于东部地区的发展起了不可否认的直接作用。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中纳入了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
在新经济地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融地理学秉承了新经济地理学超越传统地理学框架分析问题的特点,并且发展出了更加综合分析问题的视角,强调跨学科的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多个角度来研究区域金融的发展。在这个视角下,传统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都被包括在内。金雪军、田霖(2004)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已经作了初步尝试,从金融地理学的综合视角构建了区域金融竞争力评价体系,其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区位等多个方面。本文试图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一个金融地理学分析地区金融发展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将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经济、科技、历史等多种因素主要分为三类: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经济政策
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描述性分析
我们分别采用金融相关比率(FIR)和金融市场化率(FMR)来衡量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地区金融发展状况的指标已经被广泛采用,由于我国的国有金融长期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为了更好地反映影响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我们特地还采用另一指标金融市场化率(FMR)来反映非国有金融发展状况(周立,2001)。FIR的定义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这是衡量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最广义指标。
FMR是非国有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值。如果用S代表存款、L代表贷款,以FIR表示金融相关率,那么计算公式则为:FIR=(S L)/GDP。本文下面也将采用这种方法计算金融相关比率。相对应的金融市场化比率FMR就为非国有银行的存贷款之和与GDP的比值(周立,2001)。
中国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明显的变化,表示非国有金融发展水平的FMR的变化相对表示总体金融发展水平的 FIR更加明显。我们将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变动的影响因素
三、实证分析
我们采用混同回归模型和非观测效应模型来对所获得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将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和区域非国有金融的发展水平分别建模分析。
(一)变量和数据 根据前面的分析,把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分为三类: 1.传统地理因素。按照地理位置和区域研究的传统,我们把30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设立两个虚拟变量region2、 region3来分别代表中部和西部地区。 2.新经济地理因素。根据Henderson(1974)、Krugman(1991)、金雪军、田霖(2004)等前人的研究和金融地理学的特点,对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因素我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外溢效应。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GDP的比重(insratio)来表示。(2)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我们采用当地每百人中高校大学生的数量(hcap)来表示。(3)信息化水平。我们用当地年度邮政和电信业务的总量(comm)来表示信息化水平。(4)交通运输状况。我们用地区公路里程总长度(highway)来反映。(5)科技水平。我们用当地年度专利审批通过的数量(patent)来反映。(6)文化因素。我们用当地城镇居民除衣物、食品和居住消费以外的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consu)来反映一个地区的消费文化(金雪军、田霖,2004)。(7)历史因素。用该地区1997年的人均GDP指标(pergdp97)水平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经济状况。 3.经济政策。本文主要从以下角度考虑政策的影响:(1)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我们用当地财政支出中除教育、行政管理和基本建设之外的支出所占份额(government)来表示(金煜、陈钊、陆铭,2006)。(2)对外开放程度。研究对外开放程度较多采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但是为了避免内生性问题,我们选用中国的对外开放优惠政策指数(Sylvie Démurge,2002;张学勇等,2006)来反映开放程度。(3)货币政策。中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于不同的地区却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宋旺、钟正生,2006),我们采用央行基准存款利率水平来反映货币政策力度。 我们选取1997-200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非国有金融在90年代初以前发展趋势不明显,另一方面从1996年以后利率政策使用较为频繁,对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可能产生影响。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的地区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各期,以及《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传统经济地理因素中的地理位置对于中国各地区的总体金融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非国有金融却有显著影响。中国金融中国有金融占比较大,行政色彩浓厚并非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经济发达地区并非金融发展程度高,经济落后地区也未必金融发展水平落后。但是非国有金融相对而言市场化程度较高,处于不利地理位置的西部地区其地理位置必然对其非国有金融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2.新经济地理因素对于区域金融发展有重要影响。(1)其中的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和历史经济基础对地区总体金融发展和非国有金融发展都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的影响。(2)地区的消费文化只在混同回归模型中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表现出显著的正的影响,但是在随机效应模型中并不显著;其对区域非国有金融发展也没有显著影响。(3)科技发展水平只在随机效应模型中表现出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的正影响,其他模型中统计结果均不显著。说明我国区域金融的发展对当地科技发展并不存在明显的依赖性。(4)交通运输状况对区域金融发展没有显著影响,由于金融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化水平,而对于交通运输条件的依赖已经很弱了。(5)产业外溢程度在随机效应模型中表现出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的正影响作用,即第三产业越发达,对区域金融发展越有利。 3.经济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1)政府对经济的参与对于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和非国有金融发展水平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东部地区非国有金融的发展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对西部地区的非国有金融发展无明显影响。(2)对外开放的地区优惠政策在对地区金融总体发展水平的影响方面,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有显著的负影响,中部地区没有影响。在影响非国有金融发展方面,对外开放优惠政策对于东部地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于中部地区没有影响,对于西部地区却具有负影响。东部地区享受到的对外开放优惠政策力度最大,而且取得了卓著的政策实施效果;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较小,且未起到明显的效果。(3)利率政策对于区域金融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效应。利率水平与区域非国有金融发展成负相关,但是这种负的影响东部地区最强,中部其次,西部最弱。东部地区由于投资意识相对发达,对于利率较中西部地区更加敏感,所以利率政策作用也更加明显。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的框架,并且结合中国地区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经济地理因素中地理位置对区域非国有金融发展有显著影响;新经济地理因素中区域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历史经济基础等都对金融发展有显著正影响,而科技水平和交通运输条件影响不显著;经济政策有着差异化的区域效应:对外开放政策对于东部地区非国有金融发展影响显著,对于中西部地区促进作用不明显;政府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参与有利于区域金融的发展,尤其对于市场化程度高的东部地区;利率政策的敏感程度按照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得到以下政策启示:第一,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对外开放政策对于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化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可以继续保持,但对于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未见明显,因此,促进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应该采用其他方式。第二,要促进地区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对于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尤其要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第三,为了更好地促进地区金融发展,需要实行差别化的利率政策。较低的利率水平对区域金融发展有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利率水平最为敏感,因此利率可以作为调节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得很好的政策工具。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其影响程度依次减弱,但是影响仍然显著。所以如果要利用差异化的利率政策促进区域金融发展,利率水平应该按东、中、西部顺序依次提高才能发挥出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9:483-499, 1991 [2]金雪军,田霖.我国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态势: 1978- 2003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8):24-30. [3]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贾伟)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地理环境与经济政策 卢 佳 金雪军
Ⅸ 发展区域经济应该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这是为什么
区域经济是在抄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袭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Ⅹ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因素有哪些
区域战略与区域政策因素;
人口、资源与环境因素;
发展基础与产业结构水平因素;
区域市场化程度与制度创新能力因素;
信息化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