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试分析安徽省目前经济发展的概况及其为了经济发展趋势。谢啦!很急的。
近年来,安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发展正步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2003年,在“非典”和“洪灾”的双重影响下,全省经济仍实现了9.2%的增长,不仅保持了GDP增速连续几年攀升的势头,而且增速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显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正在不断增强。2003年全省财政收入突破400亿元大关,达到412.3亿元,增速创98年来的新高,显示经济增长的质量正稳步提高。工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全省工业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现已形成机械、家电、化工、能源、原材料等支柱产业,正在积极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改造、提升烟酒、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先导产业。其中,不少产品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经济增长的基础厚实。“十五”前三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75亿元,年平均增长19.5%,高出“九五”平均增速9.3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后劲十足。200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59.4亿元,同比增长42.1%,总量居全国第12位,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同比增长47.8%,对外开放呈现了新的局面。
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已发现 各类矿产130多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67种,已开发利用的有49种,保有储量居全国10位的矿产有38种。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全省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达1.92万亿元,居全国第10位。其中,煤、铁等11种矿产保有储量和潜在价格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均名列前茅。
安徽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开发规模较大的矿产有煤、铁、铜、水泥石灰岩、硫铁矿,已形成能源、建村、冶金、有色、化工五大基础产业,是国家级的材料工业基地和华东的能源供应基地。两淮煤田(淮南、淮北)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2003年全省发电量为547.8亿千瓦时。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名山胜水遍布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有黄山、九华山、天柱 山、琅琊山、齐云山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3个,有毫州、寿县、歙县三座国家 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凤阳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 遗址、歙县许国石坊、毫州花戏楼等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1997年,安徽就提出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方针。经历了六年多的努力,我省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到2003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8.9∶44.8∶36.3,同1997年比较,一产比重下降了8.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了7.3个百分点。与产业结构变动相适应,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1997年的59.6∶16.7∶23.7,调整为2003年的52.9∶19.2∶27.9。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农产品优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纯农业比重下降,在1997年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农业占57.2%,到2002年,农业占54.6%,下降了2.6个百分点。2003年,全省稻、麦、油三大农作物综合优质率达46.2%。
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带动作用明显,2003年,三大支柱行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9.3%。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省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也是扩大开放、更广泛地融入国内外经济的重要时期。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十五”期间要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左右,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4%、 9%和11%。到2005年,按20O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00亿元,人均达到70O0元;地方财政收入 268亿元,年均增长8.5%,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五年累计投资6000亿元左右,投资率逐步达到30%以上,民间投资的比例逐步达到5O%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5%。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产比重降低到20%以下,三产比重提高到 35%以上。初步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在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同时,使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5%以上。城乡结构有新的改善,市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每年提高1—2 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56亿美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 11%,其中出口达到35亿美元,年均增长10%;五年累计利用外资45亿美元以上。
人口和就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66O0万以内。20O5年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3750万人,“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6%;其中城镇从业人员750万人,年均增长2%。五年新增从业人员290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继续有所提高。以住、行为重点的居民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提高到20平方米以上,农村住宅砖混结构比重增加到85%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和城镇居民计算机普及率分别达到45%和17%左右。鼓励轿车进入家庭。
生态环境。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O%,全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O0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逐步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城市大气污染和长江沿岸酸雨得到控制,淮河、巢湖水质继续改善,确保长江、新安江水质良好。
社会发展。“两基”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十五”末高中阶段教育和省属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均比“九五”末增加1倍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0‰以内。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社会保险覆盖面有较大幅度提高,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后,为把这一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安徽省委、省政府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实际,进一步提出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阶段扎实建立八大产业基地和构筑六大基础工程,确保到2007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上(简称“861”行动计划),即,建立加工制造业基地、原材料产业基地、化工产业基地、能源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重要的文化产业大省,构筑防洪保安工程、通达工程、信息工程、生态工程、信用工程、人才工程。
② 安徽经济发展有哪些优势
安徽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的恢复和增长,主要得益于泛长三角发展战略实质性推动。随着安徽与江浙沪三地区域联合与分工日渐加深,其先发效应与示范效应也将日益显现!
③ 安徽省经济发展快吗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安徽因为“不东不西”的尴尬处境而与中国的几次经济发展良机失之交臂。当临近的江浙等省都已快步进入经济强省之列时,而安徽仍然以落后的农业大省的身份在艰难地发展着。
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这“三低”问题较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民间投资启动不快,农村市场销售不旺,经济增长的基础不稳固。
笔者作为一个安徽人,对家乡的发展现状感到心痛,于是笔者在分析了安徽经济发展滞后的部分原因后,对其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振兴轻工业
二,充分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
三 ,积极发展农业
四,大力发展旅游业
④ 安徽经济怎样才能发展好
浅谈安徽经济的发展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安徽因为“不东不西”的尴尬处境而与中国的几次经济发展良机失之交臂。当临近的江浙等省都已快步进入经济强省之列时,而安徽仍然以落后的农业大省的身份在艰难地发展着。
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这“三低”问题较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民间投资启动不快,农村市场销售不旺,经济增长的基础不稳固。
笔者作为一个安徽人,对家乡的发展现状感到心痛,于是笔者在分析了安徽经济发展滞后的部分原因后,对其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振兴轻工业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注重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轻工业迅速崛起,形成了以家电、电子、纺织、烟酒、日用化工为支柱的轻工业生产体系。轻工产品花色品种从约2万种增加到5万多种,涌现出如美菱集团、荣事达集团、丰原生化集团、芳草日用化工集团、古井集团、圣泉集团、红星宣纸集团、芬格欣药业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然而,近些年来,这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处于下风,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这些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就家电来说,美菱集团主要依靠冰箱,荣事达集团则更是完全依赖于洗衣机,如此单薄的产品结构,如何与海尔,TCL等家电巨头抗衡;其次,缺乏品牌打造,很少利用广告进行宣传,大多局限在省内,因而虽然它们在省内是响当当的牌子,对于外省人却很陌生,因而在巨大的省外市场中只有很少的份额。另外,轻工业产品利润较低,必须形成规模效应,而安徽的轻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终究难以快速增长。因此,要想成为真正的轻工大省,安徽必须先重点发展一批骨干企业,这些骨干企业则须进行适当的产品结构调整,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进而成为真正的名牌,不断壮大。依托这些骨干企业,安徽可以再着眼发展一批中小企业,这类企业要注意科技创新,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工业体制上,提高竞争力。
二,充分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
安徽省科学技术整体力量居全国前列,省会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市内设有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著名的科研单位和高等学府,全省现有国务院部门及中国科学院驻皖科研机构近20个,县以上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51个,高等院校办研究与发展机构4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420多个,民营科技企业3629家。全省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工程院院士2名,科技人员94万。拥有如此优越的科技条件,安徽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首先,要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2003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4542家,从业人员12.46万人,然而技工贸总收入只有207亿元,显然在科研产品成果化上效率较低;其次,要注意减少技术成果和人才的外流,2004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599项,金额7.54亿元;其中流向本省的技术1492项,金额3.7亿元,可见技术外流现象很严重,人才方面也是如此,因此政府方面还须进一步采取一些优惠政策以防止人才和技术的大量外流。最后,技术监督与质量服务工作需进一步加强,2004年共受理专利申请2311件,授权专利141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11%,两数字间的差距表明安徽省在技术监督与质量服务工作方面还有许多问题。
三 ,积极发展农业
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而其农业经济在全国仅居于第9位。
安徽农业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农作物结构不够合理,大多数地方停留在传统农业经济阶段。安徽耕地面积有433万公顷,农业人口比重大,因此农业的发展对安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安徽的东北边邻居山东与安徽有许多相同之处,而作为农业强省,山东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积累的经验是安徽所需借鉴和学习的,山东每年农副产品出口有60亿美元,山东省一直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农业产值现居全国第一,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花生、蔬菜、水果产区。山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一大批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使传统农业不断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安徽省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加大推行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全省农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并且调整种植业结构使之趋向市场化。安徽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因此应利用这一条件努力发展为长三角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如能充分发掘这一广阔市场,安徽的农业便找到了自己的正确定位。
四,大力发展旅游业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名山胜水遍布境 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现有黄山、九华山、天柱 山、琅琊山、齐云山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3个,有毫州、寿县、歙县三座国家 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凤阳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和县猿人” 遗址、歙县许国石坊、毫州花戏楼等9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继98年合肥市、黄山市、毫州市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旅 游城市,99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1999年度国际 保护管理文化景观奖,九华山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文明风景名 胜区。 然而安徽的旅游业还很落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都存在问题,2002年全年旅游总收入只有216.2亿元,在旅游品牌打造方面,只有黄山,九华山做得较好,其他旅游景点并未形成规模产业,宣传力度也不够,相应的交通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因此安徽需要做的有: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开发与配套设施建设,开拓大众旅游市场,保护旅游资源,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旅游接待能力。重点发展“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逐步建成世界级旅游胜地。同时大力发展以天柱山、琅琊山、天堂寨为代表的皖西、皖东和皖西南的观光旅游,以合肥、巢湖为中心的休闲旅游,以古文化为主要特点的皖北和沿江城市的专项旅游。强化旅游产品开发,围绕旅游办工业、办农业,开发旅游食品、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和文化产品,形成集观光、休闲、购物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立体化旅游产业,创出品牌。加快旅游企业体制改革,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
五,提高自己作为能源、原材料基地 的“含金量”
安徽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开发规模较大的矿产有煤、铁、铜、水泥石灰岩、硫铁矿,已形成能源、建材、冶金、有色、化工五大基础产业,是国家级的材料工业基地和华东的能源供应基地。两淮煤田(淮南、淮北)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年产原煤4677.77万吨。 全省发电量为319.3亿千瓦时。但仅仅依赖能源与原材料的初级工业,显然不利于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产业效益很低。因此,安徽应加大科技投资,充分挖掘资源的价值,并合理规划资源开发,防止不合理开采造成的浪费,总之,要努力从资源大省转变为加工业大省。
六,加速城镇化建设,努力构筑城市经济圈
“十五”期间,我国多数省区首次将加速城市化确定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之一,这将大大促进都市经济圈的成长和建设。特别是东部沿海省市,纷纷把都市圈的培育和壮大当作21世纪初期地区发展的重大目标。反观安徽发展历程,上述态势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安徽城市经济的建设任重道远,都市经济圈的构筑更应引起高度重视。历史上,安徽自然经济渊源流长,计划经济相当典型,工业化进程和市场经济发展迟缓,以致全省人口的城市化率与先进省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安徽的城市,一是在空间上几乎呈均态分布,不像有些省区拥有无可置疑的城市密集区;二是城市的规模不大,又差不多水平一般高,省会合肥的“首位度”也偏低;三是多数城市的“青春发育期”是在条块分割的体制背景下度过的,产业各成体系,相互关联薄弱,城市相互之间及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吸纳能力都不强。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情况虽有明显变化,但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观。
加紧构筑都市经济圈,不仅有助于改善安徽城市的上述缺陷,而且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省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也是扩大开放、更广泛地融入国内外经济的重要时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内需方针的继续实施为拓展市场提供了空间;西部大开发和东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有利于我省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速推进城镇化,将促进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物质条件,特别是各项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也为我省经济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前进。在工业化初具规模的基础上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在城镇化潜能积聚的基础上实现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体制的完善,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经济国际化,在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加快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⑤ 2017年安徽省的经济水平发展怎么样
2017年安徽全省生产总值275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11.7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13486.6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11420.4亿元,增长9.7%。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安徽农业生产实现了“十四连丰”,全年粮食总产695.2亿斤,比上年增加11.7亿斤,增长1.7%,为历史第二高产年;工业生产稳中加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2.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中部第2位,为近三年最高水平。
2017年,安徽省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40元,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58元,增长8.9%。就业保持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8.2万人,比上年增加1.4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3.7%。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2%,涨幅比全国低0.4个百分点,比年度控制目标低1.8个百分点。
⑥ 安徽经济发展情况
楼主你好 安徽现在的经济发展还是很快的,尤其在中部地区,2009年GDP还突破万亿,进入万亿俱乐部。有两个国字号,合芜蚌经济创新实验区,皖江产业承接示范区,再加上合肥经济圈,皖北皖南联动发展,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突破,皖江其实之前就发展的不错,芜湖马鞍山安庆等地,池州机场的建设将助推沿江旅游的大发展,皖北地区由于底子薄,发展速度也不容小视,亳州正成为中国最大的药材集散地和中药材市场,中部地区白酒制造基地,尤其国家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淮南淮北最近几年发展速度也很快,蚌埠在京沪和京福高铁的建设中起枢纽地位也在进一步提升。所以我觉得整个安徽都在发展,而且今后五年将更快。
希望采纳
⑦ 安徽的经济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以下是转自网络“安徽吧”的一个帖子: “有的安徽同志说,安徽经济发展缓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省会太弱了,这话粗听有些道理,但深入分析一下,又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实质是许多资源不是放在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而放在了省会,造成严重浪费。不信,我举几个例子:安徽有一个小小的远洋运输公司,这也是安徽唯一的一个远洋运输公司,这个公司在那儿呢?不在上海、不在芜湖或是安庆,在合肥。安徽省属科研院所有56家,其中46家在合肥,包括无法在合肥研究出名堂的水稻研究所、丝绸研究所、蚕桑研究所等。其他的10家,除蚌埠2 家、滁州2家、芜湖1家、安庆1家、宣、黄、马各一家外,有着3500多万人的阜阳、亳州、六安、宿州、两淮等地没有一家。安徽省有高校61所,合肥有24所(不含军事院校),而有2000多万人口的阜阳、亳州、宿州三市一共只有四所,安庆也只有一所。至2000年底,安徽省建成高速公路467公里,位居华东六省一市第三位,全国第十四位,密度居十一位,但所修的路段并不是安徽省原先确定的“一线两点开发”最迫切需要的沿江高速和蚌合芜南北通道,而是条条高速通合肥。铜陵长江大桥建设时,铜陵江北本无路,无路则无车流量,但安徽还是要强行上,不仅上桥,而且上路,专门修了一条合铜二级汽车专用路,现在又在上高速。安徽的经济心脏—“皖江芜马铜”至今没有一条通向江苏和浙江的完整高速。”
参考资料:http://tieba..com/f?kz=271867928
⑧ 你了解安徽省一些排名靠后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吗
黄山市。年均发展很稳定,内部结构优化,盈利水平提高,但是民营经济发展仍存在总量不大、效益不佳、后劲不足等问题
淮北市。粮食生产形势平稳。发展环境非常好
⑨ 安徽经济的发展现状
安徽现在的经济发展还是很快的,尤其在中部地区,2009年GDP还突破万亿,进入万亿俱乐部。有两个国字号,合芜蚌经济创新实验区,皖江产业承接示范区,再加上合肥经济圈,皖北皖南联动发展,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突破,皖江其实之前就发展的不错,芜湖马鞍山安庆等地,池州机场的建设将助推沿江旅游的大发展,皖北地区由于底子薄,发展速度也不容小视,亳州正成为中国最大的药材集散地和中药材市场,中部地区白酒制造基地,尤其国家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淮南淮北最近几年发展速度也很快,蚌埠在京沪和京福高铁的建设中起枢纽地位也在进一步提升。所以我觉得整个安徽都在发展,而且今后五年将更快。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