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经济学后,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胡说八道的西方经济学,让学子们连呼上当,高等数学成了,西方经济学胡说八道的遮羞布。
2. 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影响
在1999年出版的《中国发展报告: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研究》第4章中,胡鞍钢博士(1999a)使用回归分析技术,根据我国30个省区市1979-1994年的有关数据(共16×30=480个样本点),测算了发展的初始条件(即1978年的人均GDP)、区位条件、基础设施、资本投入、人口增长、人口质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用人均GDP增长率表示)的影响。在4个多元回归方程中,人口增长率作为自变量之一,其回归系数均为负值,在-0.59至-0.36之间,于是得出结论:人口增长率每降低1个千分点,人均GDP增长率可提高0.36~0.59个百分点,并进而推论:“人口自然增长率只要降低几个千分点就会明显促进人均GDP增长”(胡鞍钢,1999b)。这个结论随即被大量引用(如田雪原,国家计生委《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口与发展问题研究报告》等)。
我们试用1998年的数据来检验上述结论。1998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比1997年下降0.53个千分点(注:从1997年的10.06‰下降到1998年的9.53‰。),那么,根据上述推论,1998年的人均GDP增长率应比1997年有所提高(1998年固定资产投资比1997年增长13.9%)。但实际情况是,按可比价格计算,1998年人均GDP增长率为6.7%,反而比1997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注:1997年人均GDP增长率为7.7%。)!由此看来,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绝非如此简捷明了,更不会“立竿见影”。胡鞍钢博士的上述结论值得商榷。
2 经济学理论的“矛盾”
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定量分析手段,回归分析应该以定性分析为先导,回归分析的结果也应该用正确的理论来解释。在发现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为负数后,由于胡鞍钢博士没有分析二者之间内在作用的因果关系,因而从经济学的意义上看,所得出的结论缺乏说服力。
迄今为止,人们对人口与经济关系之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对人口增长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及作用幅度与方向)还没有达成共识。关于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马尔萨斯派和反马尔萨斯派。
马尔萨斯派的主要观点是,人口增长会导致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态环境退化,社会总储蓄减少(投资率下降),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尽管技术进步可以加速经济增长,但是,如果人口无限制地增长下去,那么,技术进步的步伐将最终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从长期的观点看,人口增长阻碍经济的增长。
反马尔萨斯派则认为,人口增长可能在短期内会不利于经济增长,但从较长的时期看,人口增长将最终促进经济增长。首先,人口增加将增加劳动力供应,增加人口密度,人口压力的存在将激发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第二,“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较多的人口可能产生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科技进步正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第三,人口多也是资源优势,较大的市场规模必将产生“规模效应”(注:前些时候,有的学者曾在某大报上著文,强调人口多对我国当前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
3 统计方法应用的“陷阱”
统计分析,尤其是基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数据(所谓时间序列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充满了“陷阱”。
在胡鞍钢博士的回归分析中,有一个潜在的基本假设条件: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单向的,人口增长本身不受经济增长的影响(注:用计量经济学的术语讲,人口增长应该是一个外生变量.在以经济增长为因变量,以人口增长(及其他变量)为解释变量(或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由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相互的,得到的人口变量的回归系数必然是有偏估计,不能反映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真实影响。)。很显然,这个假定靠不住。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双向的,人口增长必然要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最终取决于经济增长(注:例如,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发展严重受损,人口增长率因此急剧下降,甚至负增长。),人口自身的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因此,把人口增长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作为因变量,进而计算得到的回归系数是不正确的,不能正确反映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方向与强度。因此,胡鞍钢博士的4个回归方程并不必然支持“人口增长率每降低1个千分点,人均GDP增长率可提高0.36-0.59个百分点”这个结论。
从统计学的意义上讲,任何两个变量在数量上的变化都可能呈现某种“相关”的关系,但如果不对这种“关系”的内在作用做认真科学的分析,很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规律性的现象”并不就是规律本身!“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改革开放以来,教师收入增长很快,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教师收入与环境污染这两个变量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但是,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进行回归分析,那么就会得到教师收入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荒唐结论。
4 统计水分的“迷雾”
统计数据存在系统误差,使分析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困难。
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的人口统计数据和经济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均存在较大误差。据估计,计划生育统计报表的水分约为30~40%。有人认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出生和人口增长数据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漏统。
与人口统计数据相比,经济统计数据的水分更大。据2000年2月3日的《中国经济时报》,连续两年获湖北省“十强县市”的丹江口市的经济统计数据水分极大(见下表),GDP和乡镇企业产值高报幅度分别在100%和160%以上。毋庸讳言,这种虚报经济增长指标的现象在全国非常普遍。
表1 湖北省丹江口市经济数据统计水分
附图{图}
说明:“1998年统计水分”的计算中有一个假定,即:1999年有关经济指标的实际值与1998年相同。如果1999年经济有所增长,那么,实际的统计水分将比以上计算值更大。
经济统计数据高报、人口统计数据低报,势必人为造成(或加剧)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目前,我们还很难计算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的数量关系。换句话说,即使我们能够确定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定性关系,在计算定量关系时也没有太大的把握。
5 实证分析的“反例”
1992年11月,为迎接开罗“人发”大会的召开,联合国秘书处经济和社会事务司(注: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atariat.)在巴黎召开了专家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法国学者Blanchet运用世界各国的历史数据做过类似的分析。
其回归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率与人均GDP增长率出现强烈的负相关,而在60年代到70年代,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著联系。虽然这项研究结果得到许多其他研究的验证,但是,Blanchet认为,这些分析并不必然表明8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负作用。相反,他认为,回归系数为负,意味着增加经济活动人口(注:总人口与经济活动人口高度相关。)将使社会总产出下降,这很难从理论上得到解释。因为在较短时间内,大致可以认为资本总量、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其他因素基本不变,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不可能为负值。Blanchet还用实例说明,即使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不变,人口增长率的回归系数的符号和数值也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一定时期为正,在另一时期为负,在某一时期甚至接近于零。
6 结论
在我国(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发展,这一点毋庸质疑。但是,现有的研究还不能完全揭示人口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尚不能准确反映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有关指标的数量关系。正如一些学者(注:如Srinvasan;Johnson and Lee。)所指出的,目前所完成的研究经常出现样本有限、数据质量不佳、定性分析失当、定量分析欠妥等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人口增长率下降的后果(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还很不够。因此,从提高人均GDP的愿望出发,提出人口增长的控制目标,是不合适的。
胡鞍钢博士的这项研究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我们愿意与胡鞍钢博士一道,继续探讨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后记:在本文刚刚完成后,我们看到了西部某地计生委的一个立项报告。该报告说明项目实施后,每年可使当地的人口增长率降低2个千分点。因为“人口增长率每降低1个千分点,人均GDP增长率可提高0.36~0.59个百分点”,所以,控制人口增长可以使当地每年的GDP至少增加xx亿元(这个GDP的增加值=人口增长率下降幅度×0.36×总人口)。未来几年,这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仍有下降的空间,但GDP是否能增加xx亿元,我们期待着结果。
3. 人口增长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长期以来人口经济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只是不同时期争论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有些文献强调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有些则强调积极影响。
对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的讨论最有影响的文献当推马尔萨斯在1798年发表的《人口论》。马尔萨斯的先验假设是,粮食生产充其量以算术级数增长,而人口(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制约)将以几何级数增长,其结果是产生大量的“过剩人口”。这种过剩人口只能以饥荒、瘟疫、战争等消极手段或独身、节欲等积极手段来消除。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隐含:1)人口增长受到粮食供应或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约束,当因人口增长过快造成失衡时,只能通过消除过剩人口的办法实现平衡;2)从动态来看,如果经济发展,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人口的加快增长会将消费水平重新拉回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水平,即所谓的“贫困陷阱”。一方面,马尔萨斯主义的理论被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补充和发展;另一方面,马尔萨斯的理论也受到很多人的批判,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马尔萨斯的假设也未能得到实证数据的支持。
4. 数字经济对人的影响
从时间角度来说,数字经济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概念,早在信息时代开端的时候,数字化就已经是时代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了,珠算到计算器,手工记账到电子记账,这都是带有数字经济意味的变化。数字经济的发展非常漫长,因为数字化本身就一个很难攻破的点,之所以到今天数字经济被广泛的提起,除了媒体和资本的力量以外,我个人认为还有两个最核心的原因,一个原因是数字化本身已经足够普及,基础设施的搭建基本完毕,这其中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计算机,互联网,移动网络,IOT等等,另一个原因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可以大规模利用数据的可能性。所以数字经济不是现在才有,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建设,数字经济今天进入到了发展的拐点。
5. 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区别与影响
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区别主要在于假设前提不同,而这种假设的不同影响着管理者的决策。
(一)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区别。一是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假设前提有很大不同,经济人假设把人当作"经济人"来看待,认为金钱是刺激人的积极性的惟一动力;而社会人假设则指出影响人的劳动积极性的除了物质利益外,还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个体的观点和个性都会影响个人对上级命令的反应和工人中的表现。二是经济人与社会人概念不同。经济人是指职工是经济人,是承担社会工作主要是为满足经济方面需要的人,而社会人则是指职工是社会人,是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的人。三是经济人和社会人管理理论不同。由于“经济人”都是唯利是图的,是以利益为驱动力的,所以必须采取经济上的激励和约束措施去管理;而“社会人”因为受到经济利益影响的同时,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人的思想、情感、态度、动机、行为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不但要考虑人的经济需求,还要考虑其社会需求,而去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上,“经济人”理论提倡者会侧重从“人”的外在特性出发去看待和研究管理中的人的问题,而社会人理论者会着重于对“人”的内在特性的研究去看待和研究管理中的人的问题。
(二)经济人与社会人不同假设的影响。由于经济人与社会人假设前提不同,也导致企业管理中对人的管理决策与实践的差异。认可人是“经济人”的企业,采取的激励策略主要加强管制,严格工作规范,用金钱提高士气,用经济手段严惩对待消极怠工者,并通过对大多数人实行管、卡、压,使他们努力去完成企业的目标。而认可“社会人”的企业,会考虑人的社会方面、心理方面的需求,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因此会侧重从社会及心理方面来激励职工提高生产率,而不是单纯从技术条件来着眼。事实上,人是千差万别的,经济人与社会人的理论争议,本身说明了不能绝对依赖某一种假设和管理理论去管理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必须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人的需求和动机,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和措施,以便获得最佳激励效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6. 经济能人是什么意思
经济能人指的是经济强人。强人有三种事业,性生活性事业生活坚定性,要成为强者或者相对容易的多,不知道你要成为哪种类型的强人。
7. 城市经济发展好坏与个人的影响有哪些
经济发展好,必然是对社会,对国家有很好的印象的,但是如果经济膨胀的话,那么对于个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因为我们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8. 简述经济人行为对公共福利的影响
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众多理性人的自利性抉择将会驱动市场到达最优情况,专自动实属现公共福利最大化。然而,对于大部分公共福利问题(如基建、环保等),由于存在外部性,单凭市场之力,无法实现市场最优,需要政府使用税收-补贴以及限量等各种政策,达到公共福利的最大化。
9. 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有哪些
自然因素,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对国家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10. 经济危机个人了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1、因经济危机而失业的人比较多,如沿海城市许多大中企业破产关门,造成许多工人失业。 2、农村的影响也比较明显:粮油价格下降是取明显的例子。农村产品适当调整,生产受市场影响不是太大的产品,保证收入。 3、最基础的农民工影响相对小一些,他们做工一般是季节性的,有事做出去做,没事伺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4、在目前情况下,最好不要急躁,经济危机会过去的,日子会一天天变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