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苏联经济发展史

苏联经济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0-11-25 06:44:08

Ⅰ 俄国的发展历程

15世纪末,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

1547年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建立了沙皇俄国,并在1721年由彼得一世改称俄罗斯帝国,对外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俄罗斯帝国曾吞并欧亚多个国家,领土不断扩张。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苏联的最大加盟国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其绝大部分军事力量,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二,而且拥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库。

(1)苏联经济发展史扩展阅读

1697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欧洲各国游历和学习。归来后,他用强硬手段推行了一场社会变革。从穿衣、吃饭,到科学教育、商业活动、军队建设,彼得用野蛮的方式推进了俄罗斯的文明进程,他甚至亲自审讯反对改革的太子。

在打败了强敌瑞典之后,彼得下令建造起一个面向欧洲的新首都圣彼得堡。继承彼得改革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引进欧洲的启蒙思想,重视教育,并试图起草法律,但改革无法触动农奴制。

女皇的业绩最终只能表现在领土扩张上,在18世纪后期,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美的大国,并成为欧洲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但是,农奴制使俄罗斯很快在经济、技术领域落后于完成了工业化的英法等国。在战争—革命—改革的多次反复中,这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Ⅱ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十月革命后,为恢复和发展经济,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

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
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启示:经济政策要符合市场规律和本国的实际状况。

Ⅲ 苏联经济发展新模式

计划经济模式

计划经济(planned [command] economy●planning economy)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计划经济”这个概念出自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伊里奇先生在1906年写的《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

“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

这话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表达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第二层意思表达了一个辉煌的梦想。

在残酷的现实中,帝国主义演绎成为超帝国主义(如考茨基曾经预言的那样),制定规则,避免战争,开始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但世界上一部分人为了实现那个辉煌的梦想,先后破裂了第三第四国际,有了争夺利益的各类战事,如布达佩斯、布拉格、仰光等,曾经演义过的异国坦克进驻,以及科索沃与阿族之争,等等;也有了上百万上千万人的流血,如斯大林的肃反,波尔布特的清洗,等等。

列宁曾经自诩:俄罗斯人是世界上最富首创精神的民族。这话说得极是。

俄罗斯人,由彼得大帝开始,率先推行了西方化的政治制度,那时,贵族与宫廷官员们纷纷学习法国话(《战争与和平》开头就是一大段法过话),上行下效,从未有人说是崇洋媚外什么的。叶卡捷琳娜时代,又有了农奴解放运动,这是一个国家自行解决国内矛盾的伟大举措。随后,俄国有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尝试,二月政府的成立,脆弱而又纯洁。接下来,列宁领导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实行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实行过的计划经济制度。最后,又是这个俄罗斯民族,自行解体了这个国家,在惊心动魄的“休克疗法”中,埋葬了计划经济制度,完成了向自由民主的伟大过渡。

计划经济,是人类梦想中的产物。实现梦想,需要首创精神。

计划经济的最大优点是:
1所有的人都有工作。
2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的,是一种环保经济。
3贫富差距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

虽然计划经济尚未摸索出形成价格的最佳机制,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如MIS,ERP,网络投票)等的发展,计划经济很可能得以成功运行,迄今人类在这方面的实践不仅不不足以否定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相反
为其更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计划经济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由国家按照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统一计划来管理国民经济的社会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实行计划经济,必须从国民经济实际情况和自然资源特点出发,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发展比例关系,合理地分布生产力,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搞好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国从1990年初期开始,就逐步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他们的模式其实就是要用行政手段,使国家能够跨越资本主义,到达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政府在国家发展中应该是宏观调控的作用

Ⅳ 苏联在七十年代经济下降原因是什么

苏联在七十年代经济下降原因是:
一、七十年代,苏联经济增长率的迅速下降,是由于在经济电长期存在的、日积月累的矛盾和困难逐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们将着重分析八十年代苏联经济会遇到什么问题,有哪些因素制约着它的经济发展。
二、苏美军备竞赛对苏联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整个八十年代,仍然是苏美继续进行争夺、世界充满各种矛盾和不安宁的时代。美国加紧扩充军备,一心想恢复它过去所拥有的优势,成为世界上第一号霸主。苏联经过长期努力和巨大的消耗,已取得了对美国的军事均势,并一直想超过美国。而美国则决定加强同西欧和日本的“联合防务”,联合抗苏的势态在不断发展。这使苏联的战略地位遭到了严重挑战。面对美国的挑战,苏联不甘示弱,将继续沿着扩军备战的道路走下去,从而严重影响其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仍然是施国民经济后腿的薄弱部门
长期以来,落后的农业已成为苏联国民经济的一个战略弱点,它影响到经济、政治、人民生活和外交等各个方面,阻碍了一系列社会经济任务的解决。
苏联八十年代发展农业的目标是:保证稳定地向居民供应各种食品,改进食品结构,改善市场供应,并建立起足够的农产品储备,减少进口。将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全力推行集体承包制,继续保持七十年代的投资水平,以进一步加强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多地强调农业和国民经济其它有关部门协调发展,以便综合地解决农业问题。这些措施,对促进农业的发展会起一定的作用,但不可能在八十年代解决效率低的问题。也难以扭转大幅度波动的局面。苏联1979一1982年连续4年歉收,对今后的农业发展投下了阴影。据报道,1983年的农业前景也不妙。
四、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仍是影响苏联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结构畸形,比例失调,是苏联经济中长期未能解决的一个难题,也是使其经济活动不能获得良好的最终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八十年代苏联经济难以完成向集约化经营的过渡
长期以来,苏联主要靠粗放经营来保证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和达到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但到了六十年代末,特别进入七十年代以后,这种粗放经营的条件越来越受到限制,从而不得不转向集约化经营。这个方针是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上提出来的,现在苏联把它作为“经济.战略的核心”全力贯彻。苏联计划在八十年代完成向以集约化为主的发展道路的过渡。八十年代苏联经济发展,与贯彻这一方针取得的实际效果有很大关系。一苏联院士阿一甘别格扬认为,如果集约化因素在苏联经济一中的作用不能很快提高,今后的经济增一长率可能降到3%或3%以下。要估量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增长率,必须分析集约化方针在多大程度上能得到贯彻。
综上所述,八十年代的苏联经济,将在不断克服困难和矛盾中继续低速发展,一般能保持3%左右的增长率。另外,八十年代苏联虽然对美国不再具有很大的速度优势,但由于美国经济在八十年代难以从滞胀中摆脱出来,今后出现的回升亦将是微弱的和不稳定的,它的经济将在不断爆发的周期性危机打击下踉跄前进。因此,八十年代苏美经济差距会继续有所缩小,但变化不会很大,美国在经济上对苏联仍将占很大优势。

Ⅳ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货币政策是怎样的。

2010年7月5日登载西班牙《起义报》埃得蒙多·法亚纳斯·埃斯库埃尔的文章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给俄国人民带来灾难。这篇文章很值得一读,特转介如下:

苏联解体、俄国成立即将满十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又很难控制的过程,意味着巨大的分裂。一个庞大的帝国陨落了,俄罗斯则在混乱中崛起。苏联解体给俄罗斯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混乱。俄罗斯试图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捣毁一切具有社会主义和计划色彩的事物,并最终投入了所谓新自由主义的怀抱。这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胜利。
为建设新自由主义模式,俄罗斯提出对原苏联国有企业实行完全私有化。这个私有化过程是对国家财富前所未有、厚颜无耻的大抢劫,黑帮犯罪分子以极低的成本对各个产业、对全球最盈利的石油、天然气和钢铁企业实行了经济控制。
经过一番私人抢劫,俄罗斯国家拥有不到10%的资产,导致对生产系统的刺激变得更加困难。由此也为俄罗斯千万富翁的产生创造了可能,而大部分俄罗斯民众则陷入了比苏联时期恶劣许多的生活水平中。俄罗斯是世界上富翁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1991年俄罗斯10%的最富有者与10%的最贫穷者之间的收入比是4:1,而到2010年,为一对比差距扩大为41:1。
俄罗斯已成为全球第十大强国。但其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尚不到1万亿欧元,排在西班牙之后。俄罗斯食品供应上丧失了独立性,50%的食品依赖进口,很多耕地已经不再种植庄稼。相比1991年,2009年俄罗斯人消费的热量减少三分之一,消费的牛奶减半。
资本主义制度国家要正常运行,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的存在是必需且至关重要的,而俄罗斯这方面却有欠缺。俄罗斯也没有保护和鼓励企业家投资的相关法律。2006年实际平均工资、人均收入、养老金、学生奖学金等等都比1991年下降了不少。.

因为公共卫生条件不断恶化,对公共卫生的投入缺乏,从1991年开始,俄罗斯开始面对严重的人口危机。1993年俄罗斯的人口为1.489亿,而2009年俄罗斯的人口只有1.419亿。俄罗斯人口机构的调研预计,2008至2025年人口还将减少1100万。
俄罗斯人口老化也非常严重。目前超过17%的人口年龄在60岁以上,但更严重的是,有1250万俄罗斯人没有劳动力,还有600万人吸毒,大街上的流浪儿童超过400万,儿童入学率只有25%。
俄罗斯科学院妇科中心的报告显示,俄罗斯人口的死亡率比出生率高1.5倍,生育率也明显不足,平均每个妇女只生育1.49个孩子,低于世界1.6个孩子的生育水平。70%的俄罗斯儿童出生时患有疾病,18%的育龄妇女没有生育能力。
俄罗斯的社保系统遭到严重破坏。2009年俄罗斯用于社保方面的资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5%,而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为国内生产总值的8%到10%。
俄罗斯人的身高也减了1.5厘米,参军的青年15%的人营养不良。社会真实失业率在25%上下。
这些数据无不显示俄罗斯社会生活水平的下降。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从社会主义模式向资本主义模式转变给俄罗斯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方面带来了严重后果。
危机中总是有人输有人赢。少数俄罗斯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利益,因为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聚敛了大量财富,还有无数人的利益则遭到损害。”
这篇出自西方报纸的文章,作者试图对苏联解体后近二十年的历史做出了总括。它赞扬苏联解体,俄罗斯最终投入新自由主义怀抱“是资本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但也直率地承认:“从社会主义模式向资本主义模式转变给俄罗斯经济、政治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在私有化的过程中,黑帮犯罪分子对国有财富进行“前所未有、厚颜无耻的大抢劫”,造就了一个个俄罗斯的千万富翁;俄罗斯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1991年俄罗斯10%的最富有者与10%的最贫穷者之间的收入比是4:1,而到2010年,为一对比差距扩大为41:1”;“而大部分俄罗斯民众则陷入了比苏联时期恶劣许多的生活水平中”,等等。
苏联如此,东欧国家亦复如此。
我们不是常讲,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长期的全面的实践标准判明了什么呢?难道不是雄辩地判明了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提出的,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是客观真理?难道不是不容分辩判明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着阶级和阶级斗争,还存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的预见性和真理性?
在共产主义的历史发展中,那些逆历史规律而动的人,也可以得逞于一时,在苏联复辟资本主义的“天堂”,但终究只落得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叛徒的可耻下场!
历史是一面镜子。

Ⅵ 为什么新经济政策成为苏联发展历史的重大转折

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回足了劳动者的经济答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四,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Ⅶ 苏联的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些变化与发展

苏联的经济体制的变化与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而且与领导人密切相关。
1,列宁时期。国内战争期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顾名思义了。后来由于不适应生产力,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允许民间自由买卖和小型私有企业存在,还鼓励外国资本投资。
2,斯大林时期。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并逐渐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就是著名的“斯大林模式”。
3,斯大林后的经济改革。这部分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为主。赫鲁晓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所放松,但没突破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早期积极经济改革,但后来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拖垮了国力;戈尔巴乔夫改革突破太大,直接导致资本主义复辟,苏联解体。

Ⅷ 从多方面分析前苏联与新中国在 经济 发展中的异同

一 中苏两国在改革的起点、环境等诸方面均有所不同, 这些不同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中苏启动改革的初始阶段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点.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 是一个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超级大国.而70 年代末期开始改革事业的中国, 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相对闭塞的发展中国家.在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改革是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二位一体、同时发生; 而苏联改革的主要任务则是后者.
2 . 改革前两国承继的历史、社会和文化遗产有别.
中国的改革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苏联历史序列中已是第三波距离两国改革的最近的历史: 苏联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近20 年的“停滞” 时期.中国则是刚刚结束十年动乱的文革之后.
3 . 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在中苏两国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就中国而言, 它不仅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的资本积累手段, 也是推动新旧体制易位的现代管理方式.对苏联来说, 它的意义则更侧重于后者, 侧重于生产集约化的实现.
4 . 民族关系的基本面貌有差异.
中苏两国虽然都是多民族的国家.但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在中国各民族中占有绝对优势.少数民族进入中国版图的时间较长, 凝聚力较大.而俄罗斯族在苏联国家中不占有优势.与中国封建统治者“ 羁糜” 归化的统治手法相比, 帝俄时代对异民族的控制手段更加僵硬, 后者的离心倾向更大.在国家体制上, 中国是一个单一制的国家.苏联则是一个保持了联邦制许多特点的事实上的单一制国家.两国体制改革中都有一个核心问题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与苏联相比, 由于民族关系所形成的制约, 中国远没有苏联那样敏感.苏联改革的最终失败, 是民族分立主义的发展并以国家解体为标志的.民族问题在苏联改革中 所具育的尖说性和复杂性,是所有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所仅见的.
二 中苏改革不仅各自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还具备了很多共同性, 显现了许多共同的规律.这是因为它们政治经济体制基本上是同一模式, 许多弊病也是相同的.就综合国力和工业化发展程度而言, 两国有高下之别, 但就改革的总体目标而言,诸如建立有活力的面向市场的经济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等基本间题上, 两国处于同一起点.“后发展型国家” 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所面临的根本间题, 不仅适用于中国, 也适用于苏联.

Ⅸ 十月革命后至解体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十月革命后,1917至此1923年以列宁为首的苏唯埃俄国主要是恢复战争创伤,土地分配。

1924至1941年二战前,以斯大林为为首.实行两个5年经济计化政策,在全国各地建设5000多个重工企业为目标,两个5年计化的实现,经济为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41至1945年苏联经过漫长4年终于打败德国法西斯。

1945至此1953年,斯大林主要恢复国家的巨大战争创伤,修建校设。

1945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制成。

1949年,成为第二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1953年后有赫晓鲁夫挡任苏联最高统帅.为对抗美国,实饰同美国军备。

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抵达月球.苏联国家在赫鲁晓夫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开垦土地运动。

1954~1958年间,苏联共计开垦土地4 000万公顷,约占苏联全部耕地面积的1/5.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实施的农业大规模开垦荒地运动在初期见效。

1956年获得丰收。

1957年遇到寒流收成不佳。

1958年获得丰收,当年垦荒区所收获的谷物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但是好景不长,新开垦的土地出现了问题。由于垦荒区地处边陲,人烟稀少,无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不能使人们长期定居,而且开垦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物力.开垦荒地也破坏了当地原来的生态环境,风沙侵蚀日益严重,所以这种垦荒运动所获得的成果很难继续真正巩固下去。

1961—1970年,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劳动者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技术水平将大大提高,人人都将在物质上得到充足的保证;所有的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都将变成生产效率高、收入高的经济单位。

阅读全文

与苏联经济发展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