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什么意思什么是国际收支
一、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即净出口与净资本流出的差额为零。即:国际收支净额=净出口-净资本流出;或BP=NX-F。
国际收支平衡和国际收支均衡
1、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差额,也就是自主性交易差额为零。但是在统计上和概念上难以精确区分自主性和补偿性,只是一种思维方式,难以付诸实现。
2、国际收支均衡: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即国内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状态。是一国达到福利最大化的综合政策目标。
二、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由对外经济往来、对外债权债务清算而引起的所有货币收支。
国际收支是由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往来活动而引起的。生产社会化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日益增多,国际交往日益密切,从而在国际间产生了货币债权债务关系,
这种关系必须在一定日期内进行清算与结算,从而产生了国际间的货币收支。国际间的货币收支及其他以货币记录的经济交易共同构成了国际收支的主要内容。
(1)国际金融国际收支平衡扩展阅读
持续的、大规模的国际收支逆差对一国经济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不利于对外经济交往。存在国际收支持续逆差的国家会增加对外汇的需求,而外汇的供给不足,从而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贬值,本币的国际地位降低,可能导致短期资本外逃,从而对本国的对外经济交往带来不利影响。
2、如果一国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不仅会严重消耗一国的储备资产,影响其金融实力,而且还会使该国的偿债能力降低,如果陷入债务困境不能自拔,这又会进一步影响本国的经济和金融实力,并失去在国际间的信誉。
持续的、大规模的国际收支顺差也会对一国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1、持续性顺差会使一国所持有的外国货币资金增加,或者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生抢购本国货币的情况,这就必然产生对本国货币需求量的增加,由于市场法则的作用,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价就会上涨,不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对本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不良影响。
2、持续性顺差会导致一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因为如果国际贸易出现顺差,那么就是意味着国内大量商品被用于出口,可能导致国内市场商品供应短缺,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3、一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容易引起国际摩擦,而不利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也就意味着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因其顺差而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从而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⑵ 国际金融 1、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帐户是( )
1、一国国际收支平复衡表中最制基本、最重要的帐户是( A) A、经常帐户 B、资本帐户 C、金融帐户 D、储备项目
2、德国某公司购买了美国的一套机械设备,此项交易应记入美国国承收支平衡表中的(B )A、贸易收支的贷方 B、经常项目借方 C、投资收益的贷方 D、短期资本的借方
3、吸收分析法分析的是(A )A、经常项目 B、资本项目 C.金融项目
⑶ 国际金融中国际收支平衡表,贷方代表货币供给,借方代表货币需求,为什么
贷方表示出口实际资源下降,你把货物卖给老美,在美国得到的dollar,但你要回国换汇,给员工开资,就向银行换,银行向央行换,就会使货币供给被迫上升,双顺差时代,不就是这样的猫,反之亦反之
⑷ 国际金融里,产出水平超过了能使国际收支平衡的水平为什么是国际收支逆差
产出Y增加,代表国民收入增加,IS曲线右移,会使进口增加,经常账户恶化,例如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虽然由于利率i的增加使得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但不足以弥补经常账户的逆差,整体就是国际收支的逆差
⑸ 国际金融的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收支即“一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品、债务和收益的交易以及债权债务的变化”。国际收支一般按一年、半年或一个季度计算。一国的国际收支不但反映它的国际经济关系,而且反映它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
长期以来,国际收支的主要问题是:许多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各国为调节、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常常产生许多矛盾和斗争。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经常现象,要做到收支相抵、完全平衡十分困难。但是,无论是逆差还是顺差,如果数额巨大且又长期持续存在,都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各国政府大都会采取各种干预措施,力求改善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一国采取措施往往会引起其他有关国家相应采取对抗和报复行动,从而减弱或抵消该国调节措施的作用。而且,有时调节国际收支的办法又同发展国内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譬如提高利率,若恰逢经济复苏时期,这一措施就会大大影响经济的恢复;而经济复苏受阻,又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增长。
一国的国际收支与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有所区别。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国的货币资金收付行为,国际收支平衡表则是将一国一定时期(一年、半年或一个季度)的国际收支情况分别按不同项目编制的记录和统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综合反映一国同外国在一定时期内货币资金往来的全面情况,因此各国都很重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工作。
⑹ 国际金融简答题:简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机制
(一)、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是指由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反作用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受价值规律的支配,一些经济变量就会出现相应变动,这些变动反过来又会使国际收支不平衡自动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自动调节机制也有所差异。
1、国际金本位制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现金(即黄金)的输出输入自动恢复平衡。这一自动调节规律称为“物价–现金流动机制(Price Specie-Flow Mechanism)。”它是在1752年由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大卫(Hume David)提出的,所以又称“休谟机制”。“物价–现金流动机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具体过程如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出现逆差,则外汇供不应求,外汇汇率上升,若外汇汇率上升超过了黄金输送点,则本国商人不再用本币购买外汇付给商人,而是直接用黄金支付给外国出口商,这样黄金就大量流出。黄金外流导致本国银行准备金降低,从而使流通中货币量减少,物价下跌,而物价下跌使得出口成本降低,本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直至国际收支改善。这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完全能够自发调节,用不着任何人为的干预。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其自动调节过程完全一样,只是各经济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而已。
上述自动调节过程可用图(8.1)表示如下:
图8.1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休谟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在理论上分析存在着一系列缺陷:第一,他是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的,因而得出物价仅因货币数量变化而变化;第二,在金币流通的情形下,黄金流动不一定会引起物价变动,因为金属货币可以自发调节到必要的数量;第三,他强调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忽视了产量和就业的变动;第四,黄金流动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自动联系起来,金融当局没有进行干预的余地。正是因为休谟忽略了上述4方面的情况因而过高估计了“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作用。
2、纸币流通条件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在不兑现纸币流通条件下,黄金流动虽已不复存在,然而,价格、汇率、利率、国民收入经济变量对于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平衡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1)价格的自动调节机制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由于外汇支付手段的增多,容易导致国内信用膨胀、利率下降、投资与消费相应上升、国内需求量扩大,从而对货币形成一种膨胀性压力,使国内物价与出口商品价格随之上升,从而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导致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使原来的国际收支顺差逐渐消除。
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由于外汇支付手段的减少会导致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国内总需求量减少、物价下跌,使出口商品成本降低,从而增强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进口商品在国内相对显得昂贵而影响其进口,于是,国际收支的逆差逐渐减少,恢复平衡。
(2)汇率的自动调节机制
汇率调节国际收支是通过货币的升值、贬值消除顺差或逆差,从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本币汇率上升,进口商品以本币计算的价格下跌,而出口商品以外币计算的价格上涨,因此,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顺差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衡得到缓和。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本币汇率下跌,出口商品的价格以外币计算下跌,而以本币计算的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于是刺激了出口,抑制了进口,贸易收支逆差逐渐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衡得到缓和。
(3)国民收入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民收入的自动调节机制是指在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该国的国民收入、社会总需求会发生变动,而这些变动反过来又会减弱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会使其外汇收入增加,从而产生信用膨胀、利率下降,总需求上升,国民收入也随之增加,因而导致进口需求上升,贸易顺差减少,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会使其外汇支出增加,引起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上升,总需求下降,国民收入也随之减少,国民收入的减少必然使进口需求下降,贸易逆差逐渐缩小,国际收支不平衡也会得到缓和。
(4)利率的自动调节机制
利率的自动调节机制是指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会影响利率的水平,而利率水平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对国际收支不平衡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即表明该国银行所持有的外国货币存款或其他外国资产增多,负债减少,因此产生了银行信用膨胀,使国内金融市场的银根趋于松动,利率水平逐渐下降。而利率的下降表明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下降,从而对本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减少,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上升,资本外流增加、内流减少,资本项目顺差逐渐减少,甚至出现逆差。另一方面,利率下降使国内投资成本下降,消费机会成本下降,因而国内总需求上升,国外商品的进口需求也随之增加,出口减少,这样,贸易顺差也会减少,整个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反之,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即表明该国银行所持有的外国货币或其他外国资产减少,负债增加,于是就会发生信用紧缩,银根相应地趋紧,利率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升,利率上升必然导致本国资本不再外流,同时外国资本也纷纷流人本国以谋求高利。因此,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逆差就可以减少而向顺差方面转化;另外,利率提高会减少社会的总需求,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贸易逆差也逐渐改善,国际收支逆差减少。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因为它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只有在纯粹的自由经济中才能产生作用。政府的某些宏观经济政策会干扰自动调节过程,使其作用下降、扭曲或根本不起作用。自西方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以来,大多数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2)自动调节机制只有在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较大时,才能发挥其调节的功能。如果进出口商品供给、需求弹性较小,就无法缩小进口、扩大出口,或扩大进口、减少出口,改变入超或出超状况。
(3)自动调节机制要求国内总需求和资本流动对利率升降有较敏感的反应。如果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迟钝,那么,即使是信用有所扩张或紧缩,也难以引起资本的流入或流出和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对利率反映的灵敏程度与利率结构相关联,也与一国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
由于自动调节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而在当前经济条件下,这些条件不可能完全存在,导致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往往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当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国政府往往根据各自的利益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⑺ 国际金融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哪些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临时性因素、收入性因 素、货币性因素、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 (1)临时性失衡。临时性失衡是指各国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 的国际收支失衡。 自然灾害、 政局变化等意料之外的因素都可能对国际收支产生 重大的影响。 (2)收入性失衡。收入性失衡是指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所引起的国际收 支失衡。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会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从而使国际收支 出现逆差。 (3)货币性失衡。货币性失衡是指货币供应量的相对变动所引起的国际收 支失衡。一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会使该国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在汇率变动 滞后的情况下, 国内货币成本上升, 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上升而进口价格相对下降, 从而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4)周期性失衡。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一国经济 处于衰退时期,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也随之下降,在短期内该国国际收支 会出现顺差,而其贸易伙伴国则可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 (5)结构性失衡。指一国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变化而出现的 国际收支失衡。结构性失衡分为产品供求结构失衡和要素价格结构失衡。例如, 一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因世界市场变化而减少时,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就 会出现产品供求结构失衡。 一国工资上涨程度显著超过生产率的增长,如果不能 及时调整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就会出现要素价格结构失衡。
⑻ 国际金融国际收支平衡表资本与金融账户
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贸易差额为2201亿美元,资本金融项目差额为1448亿美元,总差额是3984亿美元\r\n 这说明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双顺差。
⑼ 国际金融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金融国际金融研究对象是国际货币和金融关系,包括国际货币流通与国际融资方面,其目标是阐明国际金融关系的历史和现状,揭示国际货币流通和基本规律的国际融资。它可以在200多年前萌芽可以追溯到。它是基于生成的国际贸易。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二战结束后,生产和资本的发展,国家之间为宜,货币和金融关系的迅速国际化也在不断增加。 80年代以来,在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趋势加快,国际金融的新现象,新问题的出现,不断拓宽国际金融,领域进入国际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几乎每一个角落。在国际经济关系和国家经济的国际金融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个课件是介绍国际金融的基本问题。
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金融研究和国际货币和金融关系的操作;从国家角度看,国际金融研究外汇资金往来和经济活动自由化。作为一门学科,国际金融有很强的专业和全面:既有理论,又实用;微观的问题,也有宏观的问题;这两个专业自己独特的地方,而且还关系到其他经济学科的交叉领域。
一般,国际金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具体来说,有: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和编制原则;国际收支和外汇控制来调节;组成,作用和管理方法,如国际储备。
2.国际货币流通。具体来说,主要有:外汇,汇率,国际结算,外汇市场和外汇交易。
3.国际融资条件。包括:国际贷款和资金转移;国际金融市场。
4.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机构。包括:形成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性质和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