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学业 > 国际金融经济危机

国际金融经济危机

发布时间:2021-02-04 15:00:40

『壹』 国际金融危机事件

经济危机大概每10年经历一次,最近的一次是1997年的金融风暴,今年的危机涉及到全球为有历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之一,按照经验来判断危机结束可能到明年,但是对经济的影响有一定的缓冲时间大概在5年左右,

『贰』 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爆发过几次各是什么时间

影响全球的较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有六次,分别是:

1、1929年至1939年:大萧条;

6、2007年至2011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

拓展资料:

1、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

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发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

2、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泡沫经济经常由大量投机活动支撑,本质就是贪婪。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因此其资产犹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经济学上称之为“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经常会由于支撑投机活动的市场预期或者神话的破灭,而导致资产价值迅速下跌,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泡沫破裂。

3、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指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于2007年夏季开始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

全球“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起的金融危机。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叁』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是全球金融危机还是经济危机怎么界定

经济包括金融,金融是经济学的应用型学科。

『肆』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1.改变未来世界中的经济格局,未来世界的经济增长中,中国将越来越重要

2.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在国际金融方面的话语权将增多

3.各国都将会加强金融方面的监管,不会放任贪婪的投资家胡搞

4.金融危机让一些一向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国家转型,包括中国,扩大内需越来越重要

5.美元的地位将会下降,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寻找可替代美元的货币来进行国际贸易

由于金融危机向欧洲和新兴金融市场持续蔓延,特别是随着全球信贷渠道的干涸,欧元区等许多国家银行希望利用美联储货币互换工具获得急需的美元,美元成为避险资产和应急资产,美国出于为后续向国际社会发债融资也极力稳定美元,这些因素有望支撑美元短期走强。然而美元近期的价格反转并不能改变美元中长期的价值下跌趋势,决定美元长期走向除了经济基本面和美元策略外,还有三大根本性因素。
美元在全球货币储备中的地位。尽管美元仍占全球24%战略储备,占11%世界贸易份额,然而全球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1995年到2008年第2季度,美元比重降至62.48%,欧元从8.54%大幅升至26.99%。

美元享有的铸币税特权。在1977-2006年,铸币税对经常项目逆差的覆盖比率高达86.2%,美国绝大多数的经常项目逆差通过国际铸币税得以“抵消”,这也解释了巨额经常项目逆差和财政赤字为何没有导致美元大幅快速贬值的原因。而在近两年随着美国经济走软,美国的国际铸币税减少,使美元贬值逐步丧失了制动阀,国际铸币税已无法挽救美元信心的危机,表现为美元的加速贬值。随着近年来美国国际铸币税的抵消能力的降低,美元趋向疲软是大势所趋。

美元走势受制于日益严重的双赤字。双赤字始终是决定美元走势的长期根本性因素。随着美国大规模救市行动的展开,财政赤字持续扩大,美国负债率急剧上升,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日益失衡,主权违约风险加大,据统计,2008年联邦赤字将达到创纪录的4550亿美元,2009年更会攀升至7500亿美元,因此美元救市债的发出极有可能成为美元贬值的导火索。

综合以上判断,美元走势的逆转和币值内在的不稳定性将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新的动荡,加剧实体经济恶化的风险。

金融大乱之金融大治。短期来看全球金融局势岌岌可危,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在美国财政状况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旨在缓解金融危机的救助政策将对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长期政策产生“挤出作用”;而货币政策自2007年9月以来8次降息的效果也逐渐减弱,联邦基准利率无力引导金融市场利率,再加上金融危机期货币乘数的杠杆收缩,消灭货币购买力的速度极快,货币政策也面临失效。

然而从长期看,对国际金融秩序进行全面改革的时机因为这场危机的加深而提前成熟。亚欧首脑会议和即将召开的G20全球金融峰会,就是重建新体系的萌芽。可以预期,这些会议的召开将在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制约主导货币国家本币扩张,建立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与协调机制;以及平衡国际收支格局三个方面,对未来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全球金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为全球化向结构均衡发展创造条件。

但是必须认识到国际金融新秩序和金融货币体系的重塑是一个全球性的博弈过程,美国为了维持在全球国际金融体系中的独霸地位,显然不肯轻易将美元的发行权拱手转让,欧盟也正在寻求欧元势力的上升,未来针对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的改革,金融制度的重大难题并非短期内能够解决。

由于本轮世界经济金融周期面临的长期结构性问题已经累积了大量风险,当经济危机对金融危机的“反冲击”时,很可能使全球经济步入一个时间为3~5年含有两次衰退的“W”型调整期。

金融大动荡需要金融大治理。结构性失衡问题不仅是全球金融体系也是中国自身所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中国如何因势利导借这次金融危机参与重塑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格局?中国需要采取怎样的金融改革战略?如何完善现行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面对未来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调整和中国发展转型的趋势,中国要有长期的准备,仅仅为了应对危机和经济下滑频繁地动用货币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我国利率下调空间已经不大,财政赤字逐月扩大9月份 732亿元人民币,为8月份的3.89倍),应该转向更为坚决的结构性治理模式,将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问题的解决统一起来,从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高度,将“促进发展转型,深化金融改革与维护金融安全”通盘考虑,思考全方位金融发展与稳定的总架构.
.

『伍』 国际金融危机分别发生在哪一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西方国家一片混乱,七国集团(G7)和IMF等束手无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与巴西、印度等国家一起在二十国集团中发扬“同舟共济”的“地球村”精神,先后承诺近1000亿美元,扩大IMF的救助资金规模,并在国内率先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刺激方案。

但是,西方国家在金融和经济危机最危险时刻过去以后,便从“同舟共济”转向“同舟共挤”,好了伤疤忘了疼,不愿放弃在全球治理中的“既得利益”,压根儿也不愿接受全球治理从“西方治理”逐步转向“东西方共治”的现实。

(5)国际金融经济危机扩展阅读

金融危机是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等的总称,一般指一国金融领域中出现的异常剧烈动荡和混乱,并对经济运行产生破坏性影响的一种经济现象。

他主要表现为金融领域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如信用遭到破坏,银行发生挤兑,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股市暴跌,资本外逃,银根奇缺,官方储备减少.

『陆』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有什么区别

金融危机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出现新特点: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国际传染并非近年方才出现的现象。1873年,德国和奥地利经济繁荣,吸引资本留在国内,对外信贷突然中止,导致美国杰·库克公司经营困难;1890年,伦敦巴林兄弟投资银行对阿根廷债权发生支付危机,加之当年10 月纽约发生金融危机,伦敦一系列企业倒闭,巴林银行几乎于当年11月份倒闭,只是在英格兰银行行长威廉·利德代尔牵头组织的银团担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幸免,但英国对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贷款因此事而锐减,致使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危机一直持续到1893年;1928年春,纽约股市开始繁荣,汲干了本可投向德国、拉丁美洲的信贷源泉,导致上述国家和地区陷入经济萧条。中止发放海外信贷很可能加速海外经济衰退,后者又会反过来对导致这一切的国家发生影响。20世纪 90年代,伴随着国际游资的膨胀,国际货币、金融危机频繁爆发,根据巴里·艾森格林和迈克尔·博多在2001年完成的一项研究,现在随机挑出的一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国际货币、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也大大增强,往往爆发不久就如同传染病一样迅速从最早爆发危机的国家或地区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舆论界留下了许多描绘这一现象的词汇:1994年墨西哥危机的“龙舌兰酒效应”、“亚洲流感”、 “俄罗斯病毒”等等不一而足,而对货币、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研究也迅速兴起。由于多种危机传染机制需要在资本项目和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才能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我国依靠资本项目的适度管制和金融服务市场低开放度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但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尽管我国资本项目仍未完全开放,危机传染的风险已经大大上升,震撼国际金融市场的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出现了新特点。 广义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渠道可以划分为非偶发性传染渠道、偶发性传染渠道两大类,前者指在危机爆发前的稳定期和危机期都同样存在的传染渠道;后者指仅出现于危机爆发后的传染渠道。由于第一类传染渠道源于国家或地区间实际的经济金融联系,危机的传染来自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动,因此又称为“真实联系渠道”,或“基于基本面的传染”,主要包括贸易联系与竞争性贬值、政策调整、随机总需求流动性冲击等途径。偶发性传染与经济基本面无关,仅仅是投资者或金融市场其他参与者行为(特别是非理性行为)的结果,因而又有“真正的传染”、“纯粹的传染”之称,主要包括内生流动性冲击、多重均衡和唤醒效应、政治影响传染等途径。但这些传染机制往往是建立在贸易联系和“中心”国家对“边缘” 国家投资的基础之上,是因为来自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纷纷弃新兴市场资产而追逐母国优质资产所致。而就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而言,贸易联系与外国对华投资机制的作用可能并不十分关键,反而是中国对外投资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可能成为最主要的危机传染途径,而且这样的危机传染途径的重要性还会日趋提升。
求采纳

『柒』 世界上出现了几次经济危机啊!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次危机开始之间的这个期间,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或称经济周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每一个周期都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不同的阶段。战后的周期虽然发生了某些形态变化,但四个阶段的交替仍然是周期的基础。 关于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有两个问题需要研究。一个是周期性的原因,一个是周期长短的原因。 关于周期长短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没有占统治地位的时候,主要是由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决定的。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必然会引起对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大量需求,从而促进生产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这反过来又会增加就业,提高劳动群众的购买能力,扩大消费资料市场,从而促进消费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因此,固定资本的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危机准备了物质条件。同时,它又会引起新的一轮生产过剩,为下一次经济危机提供物质基础。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把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合起来看,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固定资本,平均大约10年左右就需要实行更新,固定资本的这个平均的生命周期,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创造了物质基础。 不但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没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在资本主义的早期,其经济危机也是不规则的。当时,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还不够发达,固定资本的再生产还没有能够成为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当时的英国频繁出现过1788年、 1793年、1797年、1803年、1810年、1815年和1819年的经济危机,但它们的出现和交替是没有规则的,而且从整个社会来看,危机还是一种局部性的或地方性的。只有当大机器工业发展到对整个社会生产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程度时,地方性的、局部性的危机才逐渐转变为波及一切主要工业部门、震撼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1825年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危机,就是最早一次这样的危机。 固定资本的更新固然是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对危机间隔时间的长短有重大影响,但也不能把这一点绝对化了。上述论断,对于1825年以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及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是有效的。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决定周期长短的因素,除了固定资本的更新以外,还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延缓或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在当代,不能只用固定资本更新这样一个因素去解释经济周期的长短。自1825年英国开始出现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期间就要发生一次。除了上面谈到的19世纪发生的几次危机以外,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到目前为止,就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看,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是: 美国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联邦德国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国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国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2008年爆发的目前仍处于金融危机阶段)

『捌』 世界上一共有几次重大的经济危机

1、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1857)

1857年秋季,美国还爆发了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瘫痪了,美国的货币危机在10月中旬达到了顶点,当时纽约63家银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贴现率竟然超过了60%,股票市场行市则下跌了20-50%,许多铁路公司的股票跌幅达到80%以上。

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1857年经济危机波及面很广,之后,爆发了美国的『南北战争』。其后,奴隶制的消灭、宅地法的实施、重工业的发展,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企业破产倒闭的数目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工人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一般高达30%以上。物价和股票价格猛跌。

3、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这便是“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上午9时30分,纽约股市一开盘,道·琼斯指数经过一段颤动后突然下跌,截至休市,道·琼斯指数暴跌508.32点,跌幅达22.62%,超过了1929年10月29日纽约股市暴跌的纪录。

如果将抽象的指数折算成货币,这一大纽约股市下跌使市场丧失了5000亿美元的市值。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

4、2007-2008年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于2007年夏季开始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

为缓解次贷风暴及信用紧缩所带来的各种经济问题、稳定金融市场,美联储几月来大幅降低了联邦基金利率,并打破常规为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直接贷款及其他融资渠道。美国政府还批准了耗资逾150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

另外放宽了对房利美、房地美(美国两家最大的房屋抵押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融资、准备金额度等方面的限制。2000亿美元的可能代价,接管了濒临破产的房利美和房地美。

(8)国际金融经济危机扩展阅读

经济危机的后果可能是:

1.社会动乱;

2.国民经济调节和经济恢复;

3.政变。

经济危机爆发,加剧了社会各种矛盾的深化。

主要表现在:

1、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

2、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4、经济危机加剧了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表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经济危机是矛盾激化的产物,反过来它又促进经济在起伏波动中继续向前发展。

在当代,经济危机加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转嫁危机与反转嫁危机的矛盾;加剧了国家相互之间的争夺商品市场和输出危机的矛盾。总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的各种矛盾,它是世界动乱的重要经济根源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经济危机

网络-世界性经济危机

阅读全文

与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