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普惠金融什么意思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回需答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1)互联网普惠金融指扩展阅读:
普惠金融重视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普惠金融就是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公益活动。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潘光伟指出,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助。
而是为了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要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发展可持续。
普惠金融需要讲究市场性原则,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既要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也要让供给方合理受益。
『贰』 “互联网+”推动普惠金融的核心是什么
核心分析:
『叁』 互联网金融又称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这是两个一个意思吗
一个是互联网金融的目的是普惠,一个是互联网金融通过技术手段来普惠。
金汇金融坚守合规运营,一直稳步前行。
『肆』 有人了解 互联网普惠金融么靠谱不
互联网普惠金融其实可以拆分开来理解,金融是一个产品,互联网是一个平台,普惠是一种方式;互联网普惠金融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个开放、透明、公平的大平台来降低金融投资理财金额的门槛,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理财投资的乐趣和收益!
顺便给你介绍几个互联网金融平台吧,就互联网普惠金融来看,我所了解的有银客网、有利、爱投资都还不错;但真正的普惠应该是银客网,投资门槛比较低,十元起投,且收益还不错,是一个比较稳健型的P2P金融理财平台;爱投资和有利在普惠这方面做得没有银客好!
希望得到楼主采纳!!!
『伍』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普惠
普惠字面含义是普遍惠及,要谈互联网普惠金融,首先要了解下传统金融的大致情况。
金融的本质是实现价值的时空转移配置,核心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简单说就是如果一个人向你借钱,但你不认识这个人,也完全不了解他,你不会借钱给他,因为你不知道他情况如何,信用怎样,能否还钱。这就产生了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这笔金融交易(借钱)无法产生,或通常只能在熟人之间有限产生。
后来出现了金融机构(银行为主),金融机构的主要作用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当然还有降低交易成本等),因为机构有专业人员、专业技术去产生和获取借款人的信息,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机构又以其信用对出借人做信用担保,从而促成了金融交易。
我国银行体系发展较晚,很多技术并不成熟,因为传统银行贷款主要以是否有抵押物为主,又主要是不动产即房产为核心,因为不动产具有价值较大,易于评估,且易于管控(无法移动)等特征。以不动产作为抵押,实际上是一种风险缓释的手段,即将借款人的信用风险通过抵押物进行了缓释,就可以降低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标准和难度。银行贷款中90%以上是抵押或担保类贷款。但现实中,大多数小微企业、农民或城市中低收入人群,都没有房产,因此大量这类用户就被阻挡在银行门槛之外,无法获得银行融资。
当然银行不对这类用户贷款,还因为我国信用体系发展较为滞后,大量人群缺乏信用数据(央行征信体系中无信用记录),银行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信用评估。同时又因为这类小微贷款金额很小,银行传统的贷款模式以人工审核为主,需要单笔贷款金额足够大才能覆盖其运营成本,无法满足这类小额高频的贷款的需求。
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以数据驱动,利用系统进行贷款审批或替代部分人工环节,既扩展了信用评估的信息边界(电商数据、交易数据、通讯数据等均可纳入信用评估),解决了信息不足的问题;又使得单笔贷款成本可以大幅下降,使得贷款融资由过去的金额规模效应(单笔大金额),向数量规模效应转变(多笔小金额)转变,从而使得金融的服务人群边界向下拓展延伸。
因此,互联网普惠金融可以简单理解为通过新的互联网技术,让金融服务更多普惠人群(小微企业、中低收入人群、农民)。
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逻辑的本质,技术也并非万能,但通过技术替代了传统金融中低效的部分,大幅改善了金融的成本效率,同时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从而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
——纯手打——
『陆』 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有哪些千丝万缕的关系
互联网金融可以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弥补普惠金融发展的短板。普惠金融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由于成本和收益的不匹配,导致传统金融资源分配上的扭曲,将中小微企业排除在主流金融市场之外。互联网平台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了资金融通效率,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局限,能够通过整合大众、小额的资金需求形成规模优势,这与普惠金融的发展内核是相契合的。
『柒』 普惠金融是什么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以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
五大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国有大型银行要率先做到,实行差别化考核评价办法和支持政策,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7年5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大型商业银行2017年内要完成普惠金融事业部设立。
“金融机构不能光看重大企业、忽视小企业,更不能‘晴天送伞、下雨撤伞’!”李克强在2017年5月3日的常务会上指出,“要通过发展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可得性,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支持。”总理说:“大型商业银行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成为普惠金融的骨干力量。你们责无旁贷!”
(7)互联网普惠金融指扩展阅读:
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于2018年1月25日全面实施
2018年1月17日12时30分,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在其官方微博“央行微播”发布消息称,2017年9月30日,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银发[2017]222号)。目前,有关金融统计工作正在抓紧进行,预计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可于2018年1月25日全面实施。
2017年9月30日,央行宣布从2018年起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为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聚焦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以及农户生产经营、创业担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助学等贷款。
统一对上述贷款增量或余额占全部贷款增量或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政策。
定向降准考核机制,2014年由央行引入,目前已经实施超过三年。通过对满足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标准的商业银行实施优惠准备金率,并按年根据商业银行“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情况动态调整其准备金率的方式,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商业银行改善优化信贷结构,增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
与原来的定向降准政策相比,即将在1月25日落地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是根据国务院部署对原有定向降准政策的拓展和优化,以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7年9月30日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后,市场曾预测此次定向降准或将释放8000亿流动性,但后来市场又普遍认为,实际规模可能在3000-3800亿,远低于此前的预测。而3000亿的资金规模,甚至低于近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投放规模。
对于市场最为关注的本次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的影响,一些市场研究者在政策出台时认为“接近全面降准”“相当于普降0.5个百分点”,随后央行直管的《金融时报》撰文称,此次定向降准只是政策微调,不是变相全面降准。
央行有关负责人早前亦表示,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并不改变稳健货币政策的总体取向。同时,定向降准政策释放的流动性也是符合总量调控要求的,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基本稳定。
根据央行规定,此番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保留了原有的两档考核标准:凡前一年上述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 1.5%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在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档基础上下调0.5个百分点;前一年上述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0%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按累进原则在第一档基础上再下调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档考核标准基本适应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的实际投放情况,有助于鼓励其将信贷资源持续向普惠金融领域倾斜。
对于第二档考核标准,央行直言,“这一档标准相对较高,只有在普惠金融领域贷款投放较为突出的商业银行才能达到,但这有利于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也属定向降准政策题中应有之义。”
按照央行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都有资格参与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实施定向降准政策的考核。同时,想要享受定向降准,银行还要符合宏观审慎经营标准:上年三个季度(含)以上宏观审慎评估(MPA)评级均在B级(含)以上。
『捌』 互联网金融是什么
那么现在大家探讨的互联网金融到底是什么呢?事实上,目前业内存在的各种互联网金融的探讨,其实也一直处于概念模糊之中,各种模式,千差万别,很难用一个统一的定义来进行界定。所以有必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梳理,否则大量的讨论都建立在基础定义不同的基础之上,很难有实质性的意义。
总体而言,目前市场上,习惯把所有涉及到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经营模式,都定义成“互联网金融”,当然业内还有一种倾向,其实是更直接、简单的理解,就是只有互联网企业,介入了金融领域,才是互联网金融。
而金融企业使用互联网手段,则不是互联网金融,而习惯性界定为“金融互联网”。这种划分,单纯的其实就主体划分,习惯性将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对立起来,这种对立的后果是引发了业内大量的口水,实质的意义却非常有限,因为人为排斥了两者融合的可能性。
暂且撇开定义,我们就现象来看,目前最普遍定义为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大概区分其实是四个模式。
第一个模式是线上P2P模式,(当然P2P背后也开始了很大的分化,拍拍贷模式,人人贷等模式,陆金所、有利网模式等,至于宜信模式,我个人认为是属于P2P模式,但是更多是线下运作的概念,跟互联网关系不大,所以暂不为定义互联网金融。)还有一系列众筹网站(这个模式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发展有一定的成绩,国内暂时没看到太多的实质性业务网站,点名时间是个代表,但是带有一定的公益特征,还有待观望)。
第二个模式是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介入金融领域,所形成的各自互联网金融模式,阿里最具代表性,衍生的金融模式也较多。
第三个模式其实是涉及到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上存在了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200多家支付企业。
第四个模式则是大量的互联网企业介入的金融服务领域,他们更多还是以服务金融机构为主要运营模式,本身不介入金融领域,例如东方财富网等基金代销网站,还有如融360、好贷网的金融信息服务模式的网站。
如果还有一块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话,那就是比特币的出现,很多人把比特币跟Q币等同,我认为两者是截然不同的。Q币背后是等值人民币作为信用基础的,所以Q币的诞生过程是不创造信用的,社会总体货币体系是均衡的。无论你怎么玩Q币,都不会给社会货币总量产生冲击。
而比特币不是,比特币其实理论上是创造了一种货币体系,他存在的信用基础是人们基础于对恒定货币总量的预期,这种货币体系,创造了信用,理论上可以理解为发行了新的货币,规模如果足够大,对社会会产生各种冲击。
我自己对金融的理解,金融背后第一属性绝对是政治属性,也就意味着社会不可能产生脱离政治属性的金融体系,比特币的悖论就出现了,如果自娱自乐,那跟金融本质是无关的,一旦影响社会货币体系,必须纳入监管。去中心化的比特币,也就只是政治体系里发行多元化货币的一种,所谓的颠覆也就无从谈起。
目前市场上,最热门讨论最多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是P2P模式和阿里模式,P2P的发展从07年开始,到09年之后发展非常迅速,引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由于进入门槛较低,监管空白,使得这个模式从一开始就处于了充分竞争的格局,为了保持各自的竞争优势,P2P开始了出现各种分化,分化的背后使得大量的P2P模式。
总体而言,已经脱离了其最早诞生时候的初衷,现在的P2P的本质其实已经是批了互联网外衣的金融机构了,只是这样的金融机构没有牌照准入,也没有监管涉及,通过这一次金融改革的方向后,未来肯定不仅会发展得很好,而且也会有相应政策来维护这个新新的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