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请各位高人指点。
1、大白菜等农产品,显然是可以用蛛网模型去分析的,第一年价格提高,带来的一定是第二年的价格下降。但是对于白菜的价格和卖不出去的原因,我们就不能单单从简单的蛛网模型去分析所谓的供需关系了。
农产品的价格机制应该分很多种,比如粮食价格,生鲜农产品等等,所以应该分类讨论他们的定价机制。一般来说,在中国,生鲜农产品,如大白菜,粮食流通机制对他的价格影响占很大部分。我们现在的粮食流通方式比日本等国家要落后很多,没有完全的实现农超对接,没有相应的期货避免风险的方式。还存在很多批发商,集贸市场,零售商,等这一系列的流通方式。大量的中介转入使得价格信息传递很不流畅,中介部分牟取了大量的利润,从而导致我国农产品价格较高,但是供给地区的农民却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利益。
楼主回想一下年底的时候,只是听说蔬菜多了,可是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价位却没有降下来。中间零售商的存在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改变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必要的。希望楼主多查阅相关资料,从这一方面着手。
2、第二个无非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宏观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我比较倾向于凯恩斯学派。相信楼主会分析这个。
但是我想说的是在这里我们不能单独的只考虑政策的直接影响。在资料中,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其中价格双轨制,私有化等等一些政策都会给我国的经济造成相当大的影响,虽然由体制外开始的渐进式改革相对保守,但是这个因素我们一定要考虑在内。。
2. 各国证券犯罪的典型案例有哪些
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美国:
证券交易委员会诉中国统一慈善协会案
证券交易委员回会诉爱德华兹答案
证券交易委员会诉电影公会公司案
杰夫公司诉证券交易委员会案
美国诉穆勒伦案 等
英国及欧盟:
白星航线有限公司案
霍华德史密斯有限公司诉艾姆珀石油有限公司案
史密斯新发行证券有限公司诉斯克瑞姆治奥
3. 关于金融学的书推荐几本。
楼主你好,这方面的书很多,我给楼主介绍几本国外教材吧,国外教材比国内的简明易懂,比较适合楼主学习,不过楼主也不用学太多,因为大学里都是会学的~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肯定是要的,楼主也知道了,另外就是克鲁格曼的《国际经济学》,这个建议楼主看上册国际经济部分,下册国际金融部分有点小难,可以以后再看;还有一本博迪/凯恩/马科斯(这是三个人合著的)的《投资学精要》,这个要前看完前面两本才能看懂,也很适合楼主。这几个都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书都是写得很不错的,建议楼主精读。还有就是普通的教材,戴国强的《商业银行经营学》、王萍的《财务报表分析》这两个都是简单的应懂科目,推荐楼主看看。此外推荐楼主额外阅读一本本杰明的《心理学导论》,这个书通俗易懂,对金融学尤其是经济现象的分析有帮助。
4. 写一篇与金融有关的案例:a.引出一个经济学原理b.用一个故事说明这个原理
(Z)关于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事件
所谓的“金融工程”,最初是为了有效管理组合的风险,现在已变为利用金融、数学、物理等知识,处理金融产品的分解与合成。这种技术是洞悉金融商品内部风险的基础,所以,组合的风险管理技术应是
高明投资专家的有效工具。
金融工程师可以处理的是技术活,但很多投资专家处理的却是艺术活。艺术能否与技术完美的结合?并不取决于一些简单的辨证规律,技术可以很美,艺术也可以很美,但成功却还需要部分“运气”。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1998年的故事应了中国一句老话:“常在水边走,哪能不湿鞋”。
一、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背景
1994年2月,John Meriwether创办了宏观数量化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当时的核心人物包括:David W. Mullins(前美联储副局长)、Myron Scholes(1997年Noble 经济奖得主)、Merton Miller(1990年Noble 经济奖得主)。
当时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主要投资者是欧洲最大的银行瑞士联合银行(UBS)和美林证券(Merry Lynch),成立时,总资产为13亿美元,投资期限不少于为3年,就是说,客户在三年内不能赎回。1994年到1997年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 42.8% 40.8% 17.1%
到1997年底,资产增值为75亿美元,在1997年12月,客户赎回了27亿美元,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1997年底,实际管理资产为48亿美元。
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投资策略
1.资金放大(高财务杠杆)
投资人总希望用最少的资金,产生最大的投资报酬,故对于利率市场的投资品种而言,采用高财务杠杆战术是达到上述目的的手段。由于资产管理人的品牌声赫加之往年的绩效卓著,LTCM获得各家银行机构给予最高等级的贷款优惠,对于其所提出的担保品,往往给以100%的融资额度。就是说LTCM在金融商品市场所取得的资产,可再进行的100%融资,这表示理论上LTCM的放大倍率可以是无穷大,或者说其融资额度几乎是无限大。于是,虽然LTCM资产总值不到50 亿美元,却向各银行、券商机构借贷了将近1250亿美元,负债与资产的比例高达20多倍,最后,LTCM的财务杠杆比率甚至高达26倍。
2.投资品种与相对价值套利策略
LTCM利用上述融资手段得到的庞大资金主要在利率互换市场(interest-rate swap market)做风险中性套利策略(market neutral arbitrage),即买入低估的有价证券,卖空高估的有价证券。
首先,我们看一下利率互换市场的特点与在该市场中的套利策略,假定某公司现在想发行一笔长期的浮动利率债券,由于现在利率处于低谷阶段,如果预期未来市场利率可能会上升,将来该公司支付的利息将会增多,显然未来该公司的利息成本将会加大,该公司如何规避其利率风险呢?如果该公司在发债时,同时买入一份利率互换和约(利率的衍生工具),就可以转变为支付固定利率的利息(不用担心利率上涨的风险了)。(1)利率互换和约
接上例,该公司通过利率互换和约转嫁了利率上涨的风险,该和约把浮动利率掉换成固定利率,这种标准的利率互换和约是一种协议,协议一方为“固定利息支付方”,另一方为“浮动利息支付方”,双方约定利息时,利息支付日和名义本金均约定好,特别是双方只交换利息,而不进行本金交换。
下图1给出和约双方的现金流量,图中实线表示固定利息支付,虚线表示浮动利息支付,箭头向上表示现金流入,箭头向下表示现金流出。
图1:双方典型的现金流量
(2) 风险中性套利策略
上述标准互换协议的任一特征可以发生变化,从而创造出非标准的互换协议。LTCM的互换协议就是典型的非标准的互换协议:
LTCM与其交易对象签约,如果发展中国家发行的债券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国债之间的收益率差距(yield spread)在未来变大,就必须支付对方一笔金额。反之如果利率价差变小,对方必须支付LTCM一笔金额。
LTCM认为在1998年初的时候,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流动性较低的债券(例如发展中国家发行的债券)与流动性较高的债券(如美国国债)之间的收益率差距过高。LTCM预期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将逐渐恢复稳定,市场会走向平稳,届时二者的利率差距也就会缩小,LTCM的交易策略将因此而从中获利。上述策略的本质就是赌收益率价差变小。
关于收益率价差概念见图2。
三.市场不测与LTCM的投资风险分析
1. 市场不测
在1998年初,LTCM从事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买价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约70%是属于利率互换。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差距些微的缩小,都会给LTCM带来巨额的获利。同样的,利率差距些微的增加,也会让LTCM立即破产。
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卢布采用大区间浮动汇率(1美元兑换6.0~9.0卢布),直接导致卢布剧贬,叶利钦政府宣布无限期延缓债务清还,引发信用风险,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债券无人问津,收益率差距也急速增大。见图3的信用风险变化示意图。LTCM由于利差的快速扩大,导致投资损失呈几何级数増加。到了1998年9月中旬,LTCM的损失超过40亿美元,资产总值只剩下6亿美元。
图2:信用价差(收益率差距)示意图图3:信用风险变化示意图
2.风险分析
(1)组合仓位
1998年初,LTCM管理的衍生商品达到约12000亿美元,其中利率交换为6970亿美元,其他期货为4710亿美元。
(2)高杠杆风险分析
资本市场是高风险的,但未必是高利润,高杠杆是两面刃,这正是LTCM失败的主因。LTCM由于从创立以来持续的辉煌业绩,以及拥有数位知名的人物,故能轻易的获得贷款的援助。于是LTCM利用这些借来的资金,从事巨额的金融衍生商品的买卖。透过利率交换协议,使得LTCM可以利用少量的资金,从事大量的交易活动。
* 利率上升将会导致整体债券价值下降;
* 流动性降低造成债券价格下降。
事实上,LTCM手中的俄罗斯政府债券因流动性的下降(债券市场最终因卢布贬值而停止交易),造成剧烈亏损。例1:俄罗斯政府债券的价值仅为原来市价的1/3。
(3)流动性风险分析
亚洲金融风暴导致的流动性风险,成为LTCM破产的导火线。源自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到了1998年春,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稳定。LTCM在此犯下更致命的错误,其持有的资产当中,有许多部位是流动性不大的金融商品,甚至LTCM本身就是该商品于市场中之最大的持有者。因此一旦LTCM必须变卖资产来偿还损失时,LTCM本身的资产总值也会跟着急速缩水,亦即变现行风险。1998年8 月,俄罗斯卢布事件发生,引发信用风险,使得国际投资者对于发展中国家债券投资风险意识提升,要求更高的内部收益率,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发展中国家的债券无人问津。
例2:LTCM持有10多亿美元商业不动产抵押债券,1998年不动产行业受经济不景气影响,导致这种债券价格的大幅下跌。
(4)817俄罗斯卢布事件对于套利策略影响
LTCM早期观察德国国债利率偏低,其他欧元国家利率偏高,两者的收益率价差过大,LTCM卖空德国国债(因利率偏低,价格偏高),买入其他欧元国家国债。显然过高的收益率价差将会走向回归,LTCM预期德国利率回升,其他欧元国家利率下降。如果预期正确,过高的收益率价差将会回归正常收益率价差,上述套利将会成功。
俄罗斯卢布事件发生后,欧洲大量资金逃到安全性高的德国债券市场,导致德国国债价格上升(不是预期的下跌),内部收益率下跌(不是预期的回升)。
例3:1998年8月17日前,意大利10年期国债利率比德国同期利率高30基点(base point),卢布贬值后,欧洲资金流到德国,导致德国利率下跌,意大利国债利率与德国国债利率差距扩大到50基点,导致LTCM的套利严重亏损。
1998年8月,LTCM的基金共损失44%,其中82%是做利差套利造成的。
(5)方向交易失误
交易,更多的是基于判断,方向判断失误,将导致致命的错误。
例4:LTCM预期欧元整合后,丹麦偏高的利率将会因之下降,预先买入丹麦的抵押贷款证券,如果预期正确,可以获得价格上升的资本利得。俄罗斯卢布事件发生后,国际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内部收益率,导致丹麦的债券仓位损失很大。例5:LTCM预期美国利率将会上升,债券价格将下跌,所以采用了卖空美国债券的策略,但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导致美联储调低利率,债券上涨,结果LTCM放空债券,损失巨大。
四.美联储的技术手法与警示
1.美联储(FED)伸出援救之手
LTCM的巨额亏损,严重影响了许多金融机构,所以美联储必需设法解决此问题。在资产管理的历史几乎没有任何一支基金能像LTCM一样,几乎亏损了所有的资本,其欠下的债务,甚至比很多国家的债务还多。该公司积欠的债务,高达800亿美元,并与银行及券商间有订立复杂合约,所以没有人能准确计算出其衍生债务之规模,甚至有估计可能累积达一万亿美元的债务。因此,FED的副总裁Peter Fisher,于1998年9月22日,在其纽约自由街的总部内召开会议,包括旅行家、UBS、Merrill Lynch、J.P. Morgan等主要金融机构首脑均列席参加。结果最后大家同意出手拯救,由16家公司组成的银行团,同意增资36.25亿美元给LTCM,而避免其倒闭。
以下为1998年9月事件流水记录:
(1) 1998年9月初,(2) LTCM公司致电FED官员Mc Donough,(3)申述其公司困境。
(4) 1998年9月18日,(5) LTCM无法取得其所需资金;
LTCM 致电FED官员Mc Donough,请求其安排召开会议;
Mc Donough联系上FED主席Alen Greenspan和美国财政部长Robert Rubin。
(6) 1998年9月20日,(7) FED官员Peter Fisher带队造访LTCM总部,(8)考虑LTCM的潜在部位平仓对于市场的影响。
(9) 1998年9月22日早上
? Peter Fisher会晤Goldman Sachs、Merrill Lynch、J.P. Morgan,? 随后UBS加入讨论;
? 在评估了平仓对于市场的影响后,? 各投资银行被迫援救;
1998年9月22日晚
? 四大券商在纽约FED开会讨论援救方案;
? 13家券商随后开会,? 通知LTCM准备? 文件。
(10) 1998年9月23日,(11) LTCM获得增资36.25亿美元,(12) Mc Donough宣称这是为了避免基金破产及全球股市崩溃的唯一方法。
2.LTCM的启示
启示1:银行与其说救人不如说是自救。
若无人出面拯救LTCM,而放任其倒闭,会发生什么状况呢?首先,LTCM必须被迫变卖其资产以偿还亏损,且扩展到所有与LTCM从事交易的对象。因此无可避免的,将导致这些资产价格剧跌。于是其他与LTCM持有相同资产组合的投资人(如银行、避险基金等),则会因这些资产价值缩水而蒙受损失。最后,所有借钱LTCM的法人以及其交易对象,也会因为LTCM的倒闭而面临破产威胁。拯救LTCM的行动,其实就是银行机构不得已的自救方案。
启示2:计量化管理工具的缺陷
LTCM的投资策略,还是非常杰出的,卢布事件导致的“运气”上的问题,使其损失难以控制住。然而其战术使用上,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高杠杆操作同时,甚至买入流动性不好的金融商品。价格风险虽然可以利用软件加以分析,但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却很难评估。当整体市场出现流动性风险时,原先对应的避险策略,都被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所抹杀。
从俄罗斯经济崩溃到LTCM的衰亡
从俄罗斯经济崩溃到LTCM的衰亡,看似是两样毫不相干的事情,近日当几个朋友重新整理思路的时候,却发现了惊人的联系,我们不的不做出"一切都是美国的阴谋"这一令我们自己都惊讶的结论,结论之所以惊人并不是因为又一次揭露了美国为了维系霸权不惜动用一切力量打垮敌人的行为,而是这个阴谋确实太大太大了.
LTCM全称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gagement),曾经与量子基金(Quantum Fund)、老虎基金(Tiger Fund)、欧米伽基金(Omega Fund)并称当时国际四大"对冲基金".而他的管理层更是令人瞠目,也许你不认识这些名字,但仅仅是看见这写头衔,你会有什么感觉:华尔街债务套利之父梅里韦瑟(Meriwehter),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Robert Merton)和舒尔茨(Myron Schols),前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及美联储副主席莫里斯(David Mullis),还有前所罗门兄弟债券交易部主管罗森菲尔德(Rosenfeld).
在这样一芝"梦幻团队"的领导下,LTCM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1994年成立之初,其资产净值只有12.5亿美元,而到1997年末,却已经上升到 48亿美元,净增长达到2.84倍.1994到1997年的投资回报率分别为:28.5%、42.8%、40.8%和17%.甚至1997,股市每一美元票面上的红利达到2.82美元.
但这个辉煌的金融帝国主义崩溃也只在一瞬间. 1998年LTCM把一项赌注下在美国30年国库券和29年国库券的价格收敛上(卖空前者,买入后者),本以为可以不论价格升降都稳操胜卷。不料,亚洲和俄国的金融危机使惊恐的投资者一窝蜂地涌向似更安全吉祥的30年国库卷,结果造成30年国库卷和 29年国库卷的价格发散,而非收敛。类似的其它几个“收敛交易”,也都以发散而告终,故“长期资本”这家著名的对冲基金不得不求助于美联储的“软预算约束”以免破产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1998年秋,LTCM步入险境。LTCM原以为风险股票与低风险股票之间的差价会缩小,加大了豪赌的力度。但事与愿违,受俄国债务危机影响,两者间的差价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加大了。8月,LTCM持有的各类股票价值下跌44%,价值约20亿美元。9月13日,LTCM 的股本金 43亿美元几乎全部赔光。9月23日,美联储出面组织安排,以美林、摩根为首的15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了LTCM的90%股权,共同接管了该公司,从而避免了它倒闭的厄运。
也许我们可以把一切归咎于风险,归咎于对冲基金的本身就只能算是投机而不是投资,我甚至用巴林银行的例子安慰自己,但是我们不难在LTCM的兴衰过程中发现一些很细微的值得我们感兴趣的东西。
LTCM的成功是建立在一个公式的基础上的,这就是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从广义上说,这个公式为整个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定下来了基调,试图将金融衍生品分析与交易系统化,计量化,理性化.这个看似优秀的公式也使他的创立者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一个问题立刻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本质是什么?是投机,是赌博,当赌博的结果可以预期的时候,赌博本身的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朋友一句话,令我猛醒:"格老(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什么任凭他们胡闹而不制止??"何止是一个不制止啊,当时波恩女士曾警告过柜台外交易的风险,格林斯潘和莱维特(当时美国政权交易中心主席)却一直以市场已经有了足够的监管为理由要求波恩女士保持缄默,要知道这位波恩女士也不是一般的人,除了身为美国商品期货交易会主席之外,她还和格林斯潘,莱维特,美国财政部长鲁宾,都一起在总统的金融工作小组里任职,格老为什么要这样?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看俄罗斯的经济.苏联解体了,庞大的帝国噗哧一声消失在地球上,渐渐演变成了历史书上的一个"前"字.美国的经济学家们曾经自豪的说,我们没有使用一枪一弹就剥夺了一个大国的行动自由.是啊,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了休克疗法的阵痛,确实到了该反省的时候了,乌克兰的独立使俄罗斯被挖去了欧洲左心,剩下的圣彼得堡到莫斯科这根脊柱和乌拉尔工业区这个右心支撑着俄罗斯这个欧洲病夫,在这个时候外汇成为了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相比东南亚国家能喊出:"牺牲一带少女的青春,换取国家经济的腾飞"的口号,这对于俄罗斯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俄罗斯在一九九七年中经济逐渐转好之际,曾吸纳巨额的外国投资,外国对俄罗斯持有债务和股票超过两千亿美元,其中主要债权人是德国,瑞士与美国的银行,当时俄国政府所积欠的外债超过一千三百亿美元,短期的就有六百亿美元,光是要支付利息,每年所需要的资金就超过二百亿美元.可是外汇,谈何容易啊.
据资料记载,当时的俄罗斯, 80%的外汇来源来自于武器和石油的出口,前者属于特殊产品,受制于显而易见原因,其出口的规模受国际政治风云变换的影响很大,而靠出卖资源也不是长久之计策.我们无法想象俄罗斯的石油工业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艰难前行的苦痛,要知道俄罗斯石油开采成本也已经达到了 12至18美元每桶,也就是说俄罗斯现在的石油出口价格应该高于25美元每桶才能赢利.而1998年1月7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原油平均价降至每桶14.69美元,比该组织规定的每桶21 美元的内部参考价低6美元以上.俄罗斯的工业完了,1996年,俄罗斯石油产量达到创记录的最低点3.1亿吨,即使相比于1991年的5.16亿吨也是少的可怜的,但是俄罗斯的石油出口却是在增加的.......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你能理解俄罗斯的痛苦吗?
在这样的情况下,另一条消息袭击了俄罗斯,美国人宣称,石油的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跌.犹如晴天霹雳,然而仿佛美国人先知先觉,国际原油价格在1998年5月 28日得出的上半年加权平均价格仅为717.58元/吨(不含税),跌破每桶12美元,12美元每桶的原油价格俄罗斯当时连起码的粮食进口都不能满足了,只有中国处于人道主义以及地缘政治的考虑,当时紧急向俄罗斯输出农产品.
一个曾经如此横行的帝国竟然破落成此番田地,怎能不让亲近者珊然泪下呢?何况也许这个帝国在1997年还看见过复兴的火焰.
从1997年到1998年,我们以俄罗斯经济崩溃为目标,很清晰发现许多"巧合":当俄罗斯最需要外汇的时候,国际原油价格一跌再跌;武器出口也一再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挠.1998年01月01日,俄罗斯新卢布开始流通,1月底,因为世界石油价格持续下跌造成俄罗斯政府财政状况急剧恶化,为弥补财政赤字,国家发债规模急剧膨胀,致使股市和债市引发又一轮下跌行情,继尔就发生了货币大贬值.俄罗斯再度爆发金融危机。回首看看从94年LTCM成立到98年卢布崩盘,其间有多少千丝万缕的联系啊.俄罗斯缺少外汇,石油,武器挣不着钱,美国佬就把一个用"完美"公式建立起来的投机公司摆在他面前,本身是赌博,但是现在的赌博已经能稳操胜券了,谁不会动心呢,何况还是手上缺钱的人.但我想问,这个世界上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谁制定的? 操纵金融危机的是些什么人?? 能操纵石油价格的又是什么人??? 请问,现在还有人怀疑这仅仅是一场巧合吗?
LTCM输了,表面上,他输在理论出现漏洞,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时候,也就是赌博预测失败的时候.但是为什么美国政府明知道理论有漏洞,明知道公司终有一天会衰亡,却不制止. 原因很简单,可怜的LTCM从一开始就是吸引俄罗斯上钩的诱饵,它用足够吸引力的期望值吸收了俄罗斯那可怜的为数不少的最后一点美元储备.等到卢布崩溃, LTCM的存在价值也就消失了,而最终摆脱不了垂死的命运.
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波恩女士的警告,因为作为阴谋,这套崩溃俄罗斯经济的计划太庞大了,作为美国总统金融顾问的波恩女士不可能不知情,她的警告无非就是为了证明自己,证明美国政府的清白罢了.
1998年09月3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在于今年9月30日结束的1998年财政年度里,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预计将出现约700亿美元的盈余。这是美国政府自1969年以来首次实现财政盈余。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是其他国家人民的血汗
5. 说几个著名对冲基金的金融案例
著名的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及朱里安·罗伯逊的老虎基金,它们都曾创造过高达40%至50%的复合年度收益率。采取高风险的投资,为对冲基金可能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为对冲基金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最大规模的对冲基金都不可能在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量子基金
乔治·索罗斯1969年量子基金的前身双鹰基金由乔治·索罗斯创立,注册资本为400万美元。1973年该基金改名为索罗斯基金,资本额跃升到1200万美元。索罗斯基金旗下有五个风格各异的对冲基金,而量子基金是最大的一个,也是全球最大的规模对冲基金之一。1979年 索罗斯再次把旗下的公司改名,正式命名为量子公司。之所谓取量子这个词语是源于海森堡的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此定律与索罗斯的金融市场观相吻合。测不准定律认为:在量子力学中,要准确描述原子粒子的运动是不可能的。而索罗斯认为:市场总是处在不确定和不停的波动状态,但通过明显的贴现,与不可预料因素下赌,赚钱是可能的。公司顺利的运转,得到超票面价格,是以股票的供给和要求为基础的。
量子基金的总部设立在纽约,但其出资人皆为非美国国籍的境外投资者,其目的是为了避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量子基金投资于商品、外汇、股票和债券,并大量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和杠杆融资,从事全方位的国际性金融操作。凭借索罗斯出色的分析能力和胆识,量子基金在世界金融市场中逐渐成长壮大。由于索罗斯多次准确地预见到某个行业和公司的非同寻常的成长潜力,从而在这些股票的上升过程中获得超额收益。即使是在市场下滑的熊市中,索罗斯也以其精湛的卖空技巧而大赚其钱。至1997年末,量子基金已增值为资产总值近60亿美元。在1969年注入量子基金的1美元在1996年底已增值至3万美元,即增长了3万倍。
老虎基金
1980年著名经纪人朱利安·罗伯逊集资800万美元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老虎基金管理公司。1993年,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对冲基金——老虎基金攻击英镑、里拉成功,并在此次行动中获得巨大的收益,老虎基金从此名声鹊起,被众多投资者所追捧,老虎基金的资本此后迅速膨胀,最终成为美国最为显赫的对冲基金。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老虎基金管理公司的业绩节节攀升,在股、汇市投资中同时取得不菲的业绩,公司的最高赢利(扣除管理费)达到32%,在1998年的夏天,其总资产达到230亿美元的高峰,一度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
1998年的下半年,老虎基金在一系列的投资中失误,从此走下坡路。1998年期间,俄罗斯金融危机后,日元对美元的汇价一度跌至147:1,出于预期该比价将跌至150日元以下,朱利安
6. “什么是货币危机货币危机如何冲击国际金融市场”
量身定做! 这篇论文我也过!
货币危机是金融危机的一种,是指对货币的冲击导致该货币大幅度贬值或国际储备大幅下降的情况,它既包括对某种货币的成功冲击(即导致该货币的大幅贬值),也包括对某种货币的未成功冲击(即只导致该国国际储备大幅下降而未导致该货币大幅贬值)。对于每个国家而言,货币危机的程度可以用外汇市场压力指标来衡量,该指标是汇率(按直接标价法计算)月变动率与国际储备月变动率相反数的加权平均数。当该指标超过其平均值的幅度达均方差的三倍时,就将其视为货币危机。
或者,从另一个通俗的角度说,货币危机,是人们对一国的货币丧失信心,大量抛售该国货币,从而导致该国货币的汇率在短时间内急剧贬值的情形。例如,1994年墨西哥比索与美元的汇率和1997年泰国铢兑美元的汇率骤然下跌,都属于典型的货币危机。
为了解释货币危机如何冲击国际金融市场,
我们先来看3个例子:
例1 九七的泰铢风波。它的严重性表现在两方面:国内一面,泰国经济将要在短期内面临一系列紧缩措施,加税、物价控制、收缩银根等手段都将启用,已降低的经济增长率还要进一步降低;国际一面,泰铢风波传至邻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这些国家皆出现股市汇价双跌的局势,且历时已过两月。比较六月底对美元汇率水平,九月初,泰铢跌逾36(落幅为33%),马来西亚林吉特至2.94(落幅为17%),菲律宾比索达31.70(落幅为20%),印度尼西亚盾过3000(落幅近24%)。一石击起千层浪,波及泰国内外经济的方方面面。
例2 1992年秋英镑与欧洲汇率机制的基准汇率受到投机性攻击时,相伴随的还有意大利里拉。在史称“黑色星期三”的当年9月15日,英镑与里拉双双退出了欧洲汇率机制。随后,仍留在欧洲汇率机制内的爱尔兰镑和法国法郎等都遭到攻击,汇率发生急剧波动。
例3 1994年底墨西哥比索大幅贬值时,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及东南亚的菲律宾等国货币对美元汇率发生强烈波动。稍后,远在非洲之角的南非也出现了汇率动荡。
结论:以上例子看出,当代国际经济社会很少再看见一桩孤立的货币动荡事件。一国货币危机常常会波及别国。
货币危机在国际社会中的这种扩散现象被称之为“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
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货币危机如何通过“传染效应”冲击国际金融市场,而导致金融危机的:
第一 汇率总是关系到两个以上经济的事情。一国货币对外贬值后,比如说对美元贬值,该国商品的对外价格竞争力就增大了,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对手国便处于不利位置。后者若想改善自身处境,随之也会促使本国货币贬值。
第二 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投资者是有分析头脑的,并了解各国经济信息;一旦看到某国发生货币危机,他们会联想到具有类似宏观经济状况的国家,从这些国家撤出资金,以防不测;结果,他们的撤资行为真的导致了货币危机的扩散。
第三 一国发生货币危机时,必有一些机构投资者和国际公司遭受损失,或至少使它们的资产流动性受到影响;为抵消这种影响,它们会在别国他处的市场上抽出资金,即抛售当地货币,换取高流动性的国际货币;其结果跟第二种行为一样,导致更多的货币市场出现动荡。
当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人们将更加悲观地预期经济未来,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就会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当中将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这就是货币危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导致金融危机的过程。
结论:货币危机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助动力。
7. 美国次贷危机,各国联动解决金融危机的某一典型事例(一定要两国以上联合)
面对目前的全球金融混乱,各国的应对策略并不统一而且代价高昂。这促使萨科奇、布朗和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现任德国总统克勒呼吁召开新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以设计一个新的全球金融体系。但对这个新体系的需求,取决于各国对这份即将讨论的新协议是否有清楚的认识。
不难看出,人们普遍呼吁遗弃今天的这座全球金融大厦,因为它明显已经摇摇欲坠了。剩余的部分在正常时期看起来越来越不合潮流,而在危机时期则完全不起作用。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了一些让人沮丧的精确数据,指出美国房地产崩溃可能造成的损失,但该组织在解决目前的危机方面几乎没有扮演任何角色。这是自从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以来,该组织首次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作为旁观者。
取而代之,这次扮演主角的是7国组织,一个由世界上具有中型势力的欧洲各国支配的组织。而在7国组织里,充满活力的亚洲新兴经济体,作为目前全球储蓄的来源,并没有任何发言权。
布雷顿森林会议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其集合了所有的国家,也不是因为各国渴望参与到一个巨大的国际体系中去。凯恩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构者,他认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在1933年伦敦大型世界经济会议上,各方意见却无法统一。凯恩斯总结道,要想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只有坚持“由一个大国,或几个目标一致的大国集团来领导”
凯恩斯说的基本上正确,但他还应该再补充一点,一个大国与另一个大国如果能够协商,也可以起作用。在过去,通常由两大势力来代表参与国际经济的不同国家,来进行高效的金融双边外交协商。
这是布雷顿森林会议真实的准备情况。虽然有44国参与,其实真正拍板的,只有两大国:英国,及势力更大的美国。协议框架通过英美对话来达成,偶尔由法国和加拿大参与斡旋。
双边对话随后成为每个广泛金融外交协商成功与否的关键。上世纪70年代,固定汇率制度终结,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似乎还可以发挥作用。新的协议条款由美法重新谈判,美国寻求更灵活的体系,而法国则希望建立更固定、更可预测的体系,比如金本位。
上世纪70年代晚期,欧洲的货币关系陷入绝望,法国、德国和英国都尝试开展对话,但最后只有法德进行了谈判。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浮动汇率的波动产生了对新贸易保护措施的需求,美日协商后用稳定汇率来解决问题。
那么,今天这种双边谈判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进行?
从国家方面来说,明显的一对组合是美国——世界最大的债务国,以及中国——世界最大的储蓄国。从理念方面来说,会议需要解决一个新型的问题:各国该如何应对过去40年都是由私人部门调整的巨大的流动性问题。
到2008年,已经有两个似乎比较有效的模式。一种是美国模式,这种模式依靠众多受正规监管的银行,受宽松监管的投资银行,以及几乎不受监管的对冲基金来进行资本流动。另一种就是中国模式,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由主权财富基金管理,积极寻找并参与海外战略投资。
这两种模式都存在缺陷——并且容易引发政治口角。美国模式的失败,是由于一旦精密的新型金融工具变成了冰山一角下危险的、无法消化的损失,银行体系就容易陷入恐慌。今天的巨额救市也无可避免地在政治上充斥着争议,比如要救哪些银行;在为谁的政治利益服务。关于高盛在财政部的影响力,已经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同样的,巨额欧洲救援计划也因为费用的分摊问题引起争论(合计占德国GDP的20%)。
同时,中国模式增加了人们对民族主义的顾虑,担心主权财富基金可能被滥用,以至于控制重要的战略行业或者经济体的整个战略部门。
起初决定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基于该组织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主运行,服从规则管制的机体,这是一个可以用较少的政治力参与稳定市场和预期的方法。到今天仍然如此:暂时接管银行股权以进行资本重组。为了保障资本提供者的利益(例如那些有盈余的亚洲国家),需要在国家与私人部门机构之间,设立一个中立的、非政治的缓冲机构。
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构想在1944年被提出,那时世界还没有出现大量的私人资本流动,一国足以承担所有的国际交易。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责扩大到为某些私人部门提供救助是当前最首要的任务。同时,接受规则管理的国际机构可以减轻政治对银行资本重组和干预市场货币行动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