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学业 > SDR金融学

SDR金融学

发布时间:2021-02-10 22:00:23

① 从专业课程国际金融学的角度分析:人民币加入SDR

人民币加入来SDR的意义和影自响:

  1.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里程碑事件

  2. 中国金融话语权增强的表现

  3. 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地位上升

人民币加入SDR影响:

  1. 今后以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的量会明显增加

  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会被国际金融市场推动

  3. 外汇市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会增加

② 金融学中的 sdr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官方解释,课本解释

2009年4月,中国央行开始推动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幕就此拉开。过去六年多时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在以下三个维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一是跨境贸易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截至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将近四分之一已经用人民币来结算。人民币在全球结算货币中的排名稳居第4至5位。二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截至2015年11月底,离岸人民币存款存量已经接近两万亿元,其中香港的人民币存款达到1万亿元。三是中国央行与其他央行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截至2015年11月底,中国央行已经与近30个央行签署了总额约3万亿元的双边本币互换。2015年11月30日,IMF宣布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这无疑是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一种承认,是人民币国际化六年多时间以来取得的重要成就。
然而,自2014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似乎显著放缓,这突出表现在离岸市场上人民币存款停止增长甚至有所下降、人民币金融产品发行规模有所下降之上。若干证据表明,人民币国际化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平台期”。当前乃至未来几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面临着哪些主要挑战?中国政府又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本文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储备货币(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瑞士法郎等)之间,存在着一个持续的重复博弈过程。换言之,一种货币国际地位的上升,通常伴随着另一种货币国际地位的下降。事实上,2009年至2013年人民币国际化的突飞猛进,与美元国际地位的相对下降密切相关。而2014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入平台期,恰好也与美元国际地位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密切相关。
因此,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之一,是美国经济持续复苏造成的美元国际地位上升。尽管本轮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但由于美国政府在危机后及时实施了大规模财政货币救市政策,再加上美元与美国金融市场的独特地位,造成美国经济的复苏早于且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在2014年,美联储陆续退出了量化宽松政策。在2015年12月14日,美联储宣布首次加息。而在未来几年时间内,美联储可能以每年3至4次的节奏不断加息。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以及步入加息周期的行为,已经并将继续造成美元对全球其他货币强劲升值。换言之,美国利率的上升以及美元汇率的升值,将会提高美国金融市场与美元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这会造成美元的国际地位在未来几年相对上升,而这无疑会对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国际货币产生负面冲击。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之二,是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及其导致的人民币降息与人民币贬值压力。过去几年间,随着传统增长动力的衰减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国经济增速已经由9-10%降至目前的6-7%。人口老龄化压力、资本投资效率的下滑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下降意味着中国经济潜在增速的下滑。为了应对宏观经济下行。自2014年11月以来,中国央行已经6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4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并通过逆回购、MLF、PSL等工具向经济体内注入流动性。人民币利率的下调一方面降低了对全球资金的相对吸引力,另一方面也使得人民币汇率面临下行压力。尽管当前中国仍存在经常账户顺差,但非储备性质的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已经显著超过了经常账户顺差,这导致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面临持续贬值压力。自2015年8月1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已经由1比6.1左右贬值至1比6.45左右。在美元加息与升值的背景下,人民币降息与贬值无疑会降低后者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而这自然会导致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放缓。此外,当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存在一定高估,但中国央行出于多方面考虑,不愿意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次性大幅贬值,这就导致市场上出现了持续的人民币贬值预期。在人民币贬值预期得以转变之前,外国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动力就会趋弱。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之三,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正在上升,这增加了外国投资者投资中国金融产品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部门负债太高,如果不能妥善应对,未来可能陷入债务—通缩螺旋。根据不同的估算,中国企业债务占GDP的比重约在130%-170%左右,这在全球大国中是最高的。在未来内外需持续低迷、产能过剩凸显的背景下,企业部门去杠杆是必然的趋势,而这无疑将会造成银行体系的坏账显著增加。目前企业高债务与PPI持续通缩相互交织,企业去杠杆会加剧通缩,而通缩反过来会增加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从而进一步推高企业负债。如果不能通过货币政策等工具的调整来妥善应对,未来中国经济可能陷入企业债务与通货紧缩相互交织相互加强的循环;二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尽管目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有所反弹,但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压力依然巨大,关键在于商品房库存太多,而消化库存非常困难。如果不能通过一些创新方式(例如地方政府收购商品房,将其转为保障性住房等)来消化库存,那么未来几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可能继续下行,这不仅会加剧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而且会加剧地方政府预算压力;三是地方政府债务高居不下,未来解决前景仍面临不确定性。尽管目前通过43号文的地方债置换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取得了一定进展。而当前的地方债置换方案事实上损害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质量(地方政府发行低收益率的地方债,摊派给商业银行购买,而非对非银行之外的主体发行),如果大规模推广的话,商业银行的压力将会雪上加霜。综上所述,在上述三大潜在风险得以妥善处理之前,外国投资者可能对投资于中国金融产品抱以谨慎态度。
综上所述,在全球货币重复博弈的背景下,最终决定一国货币国际地位的,仍然是该国经济与金融的基本面。从这一意义上而言,货币国际化最终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政府人为推动的作用终究有限。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要在加入SDR之后更上一层楼,超越日元与英镑成长为全球第三大国际货币,就必须高度重视与正面回应上述挑战。
首先,中国政府应该克服既得利益集团阻力,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提振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从根本上增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信心。对当前的中国经济而言,传统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效力已经比较有限,关键是看能否尽快推动包括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服务业开放、要素市场改革等在内的供给侧改革(也即所谓的结构性改革),唯有这些改革才能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与创新,提振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供给侧改革的前景既是中国经济能否成功翻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能否更上层楼的关键。
其次,中国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手段来应对当前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潜在风险,避免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企业部门债务而言,一方面应该通过进一步的降准降息来缓解实际融资成本的上行,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通过债务重组来提高债务的可持续性。对房地产市场而言,中国政府应该通过一些创新方式来消化二三四线城市的商品房库存,例如政府以合理价格从房地产开发商手中收购商品房,再将其转化为保障性住房,又如大力推进公积金房贷证券化时点等。对地方政府债务而言,一方面应该通过财税体制改革(财权与事权更加平衡)来给地方政府开源,另一方面应该引入市场化的债务重组方式。由于未来几年商业银行体系的坏账大规模上升是大概率事件,中国政府应该未雨绸缪,引入多方协调处置银行坏账的方式,避免最终政府全额买单。
再次,中国政府应该继续推动人民币利率、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及更加审慎地开放资本账户。对利率改革而言,目前的重点在于尽快确定新的基准利率、建立利率走廊,以及通过加快债券市场发展来构建更加完善的收益率曲线。对汇率改革而言,目前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加及时与有效地释放当前的贬值压力,同时又避免汇率超调。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过快开放资本账户的风险巨大,中国政府应该充分吸收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验教训,继续渐进、审慎、可控地开放资本账户,必要时应该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测与管理。

③ 加入SDR 对中国来说有什么好处会对哪些方面有影响

“篮子”里装的是什么钱?

SDR(Special
Drawing Rights),意为特别提款权,又被称作“纸黄金”,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构建的一种“准货币”。它最早发行于1970年,由IMF根据会员国认缴的份额分配,是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

具体来讲,当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同时,SDR还具有一定的硬通货效力,可以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正因为它是IMF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以外的一种补充,所以称为“特别提款权”。

SDR的诞生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爆发的美元第一次危机。这次危机暴露出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重大缺陷,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亟需改革 。经历了多次谈判和利益纠纷,IMF最终通过了由比利时提出的折衷方案:增加各国向基金组织的自动提款权,而不是另创新储备货币来解决可能出现的国际流通手段不足的问题。自此,美元再也不能独立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其他国家货币没有条件作为储备货币的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

虽然具有诸多真实货币的功效,但SDR并非一种有形货币。它的作用就像是一个篮子,把符合条件的货币装进来,捆绑为整体进行交易。目前SDR仅包括全球范围内四种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分别占整个“篮子”的45%、36%、10%和9%。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权重不同于当前全球各国央行外汇储备中的货币配置比例,后者当中这四种货币的权重分别为 64%、20%、5%和4%,而SDR仅占外汇储备的3%。

作为一种保障国际货币流通的平衡手段,SDR自然也要紧跟全球经济形势的脚步。按照惯例,每隔五年,IMF都会对SDR货币篮子进行一次复审,重新评估篮子中的货币是否是国际交易中具有代表性的货币,以及各货币所占权重是否真实反映了其在国际贸易与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IMF的上一次审查时间是2010年,对篮子的货币权重进行了一定调整,其中美元和日元的权重略有下降。2015年是IMF又一轮评估审查的年份,SDR也自然而然成为了各大金融机构和媒体的关注热点。

“软妹币”强势进击SDR?
作为全球最活跃经济体之一的中国,怎么会缺席如此重要的年份?人民币有望于11月加入SDR货币篮子的消息,想必各位也都有所耳闻。事实上,早在五年前,中国就曾向IMF争取这一权益,但并未获得准许。按照官方标准,申请纳入 SDR 需要符合两项宽泛的标准:1)发行该货币的辖区在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中占有较高权重;2)该货币可“自由使用”,即可广泛用于国际交易的支付并在主要汇率市场上被广泛交易。毋庸置疑,中国完全符合第一条标准,但在第二条标准的“自由使用”上却备受争议。

横亘在中国与SDR之间最大的障碍,就是现阶段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是不可兑换的。简单来讲,国际收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汇)分为两部分,一项是“经常项目”,包括进出口外汇、劳务项目等等;另一项即“资本项目”,主要是直接、间接投资造成的外汇流动。目前我国仅开放了经常项目,而未开放资本项目。比方说你想要赴美留学,你可以在银行将人民币直接兑换为美元;但如果你只是想要把美元作为存款的一部分而并无实际用途,银行便不会接纳。这样的未完全开放状态一方面削弱了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成为了以美国为首的、对人民币加入SDR问题态度消极的国家的有力依据。

应该说,中国对于SDR问题是相当重视的。为了使人民币顺利成为“篮子”里的第五种货币,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出台的多项政策都在为人民币的SDR之路清除障碍:8月11日出台的人民币中间价汇率机制改革,使得人民币在岸和离岸汇率在近几个月逐渐靠拢,汇率偏差矫正已初见成效;10月24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人民币利率实现市场化;11月3日发布的《十三五建议》更明确指出,将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转变外汇管理和使用方式,推动人民币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

凡此种种,“软妹”此次为了“入篮”也是放大招啊!

“面子”还是“里子”?

如果你认真看了前面的这些“干货”,你可能对“SDR仅占外汇储备的3%”这一点印象深刻。诚然,SDR 很少被用于 “IMF范围之内各国货币当局之间交易”以外的领域,在外汇储备中占比也相当低。更有学者称SDR“背后没有一个主权国家支撑”,本质上只是一个以美元为主导的“花架子”。

在一片有理有据的质疑声里,我们不禁要问:SDR对于人民币,对于中国,究竟是“面子”还是“里子”?根据财新网专栏作家张涛的分析,SDR对于中国的主要红利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作为拥有最大SDR发言权的美国政府,在人民币加入SDR的问题上始终消极,甚至是抵触。抛开大国之间竞争遏制的因素,美国的态度实际上是在表明对于中国市场化机制的不完全信任。中国要想成为开放型的大国,普遍赢得的国际信任至关重要,而人民币加入SDR无疑是获得这种信任的重要标识,这个“面子”不能不要;

(2)
截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先后和30多个经济体签订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同时有消息称部分国家已经或准备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然而在多边互换方面,人民币的进展还十分有限。如果人民币加入SDR,无疑就拥有了参与多边互换机制的权利,这个“里子”在应对危机时刻硬通货的缺乏和汇率波动性方面是十分必要的;

(3)
纵观历史上大的金融危机,发展路径基本有这样一条规律:由金融机构的信用危机,到经济体的主权危机,再到国际货币体系的改变。目前,全球正处在国际货币体系改变的关键时期。如果可以顺利加入SDR,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将产生质的飞跃,在这场改变中的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这样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正是一个更重要的“里子”。

综上所述,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和人民币国际化历程而言,SDR篮子可以说既是“面子”又是“里子”。由于配置规模有限,短期来看加入SDR并不会对中国的资金流和汇率有太大的影响,但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角度看,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

按照计划,人民币是否纳入SDR货币篮子的答案将在本月揭晓。人民币究竟能否走上国际化、是否能成为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SDR货币、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是否将要翻开新的篇章,让我们拭目以待。

④ 人民币和sdr是怎样做到双赢的

“人民币加入SDR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它利在长远。它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成果的肯定,特别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肯定。这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事实上,在IMF北京时间12月1日凌晨宣布人民币纳入SDR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背后,中国此前已经做了大量筹备和推动工作。央行行长亲自挂帅,易纲牵头担纲,带领央行10多个部门和IMF相关部门多次开展技术会谈,并且和国内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妥善解决人民币加入SDR涉及的技术问题。
在中方和IMF的共同努力下,IMF执董会最终做出了人民币“入篮”的决定,SDR货币篮子由原来的四种货币相应扩大成五种,包括美元、欧元、人民币、英镑、日元,权重相应为41.73%、30.93%、10.92%、8.09%和8.33%。
自此,人民币成为SDR篮子份额第三大币种。消息公布后,离岸人民币短线上涨,美元走高,欧元和英镑下行。
对于为何人民币“初来乍到”,权重便超越了英镑和日元。IMF官员解释称,英镑的比重从11.3%下降到8.09%,这是考虑到过去5年间,英国出口下降的影响。
此外,尽管此次人民币权重位居第三,但排名第二的欧元未必会感到威胁。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潘英丽点评称:“欧洲的基本思路是扩大SDR作用,未来让IMF发挥全球央行的作用。2008年SDR增发主要用来救欧洲。这样大家就知道欧洲力挺人民币加入背后的利益所在了。”
之前的SDR篮子货币全部是发达经济体货币。目前新兴经济体的GDP增速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僵化的SDR篮子使SDR不能真实反映世界经济力量格局的变化,其代表性不断降低,合法性受到质疑。要使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充分发挥作用,亟待扩大SDR篮子以增强SDR的代表性和合法性。
促进中国金融改革
一方面,人民币“入篮”关系到IMF的代表性,另一方面,SDR对于人民币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IMF总裁拉加德在回答第一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将人民币纳入SDR是对中国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的认可,是对中国经济开放的认可,也是对中国政府未来将遵守市场化原则的认可,这对人民币和中国而言具有重要象征性意义,未来一系列改革将继续推进。”
言下之意即是,“入篮”并非终点,改革还将继续。
比如在汇率形成机制上,易纲12月1日表示,“我们长远的目标是汇率的清洁浮动,那时候的干预就极少了,但我们现在是有管理的浮动,有时为了稳定市场还有一些干预,从现在的体制到我们的目标,实际上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这个过渡的过程就是市场化的过程。”
2015年“8·11”汇改以来,外汇市场出现了比较剧烈的波动,有观点认为,央行此前努力保持汇率稳定旨在助力人民币加入SDR,人民币“入篮”以后,央行可能会退出干预,引发人民币贬值、资本外流的担忧。
事实上,尽管人民币“入篮”消息公布后,离岸人民币曾出现短线快速上涨,但好景不长。12月1日人民币在离岸市场表现出明显的下跌态势,基本抹去此前全部涨幅。12月1日的离岸市场上,人民币开盘价为6.4246,开盘后一路下跌,贬值势头始终未见扭转,最低曾下探至6.4504。截至记者发稿时,人民币对美元为6.4474,较上一交易日下跌0.35%。
对于离岸人民币的明显走贬,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对记者表示,部分海外投资者认为人民币加入SDR后,中国央行会放松对人民币汇率的管理,甚至认为人民币将重启贬值趋势,这一担忧反映在了12月1日的汇率走势上。
“关于人民币加入SDR后会不会贬值,我觉得这种担心是大可不必的。”易纲12月1日回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称,人民币加入SDR,让各界对人民币有了更高的预期和信心,可以预见人民币将会被广泛使用,国际认可度增加,人民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提高,这会带来跨境资金流动的增加。这种跨境资金的流动是双向的,人民币“入篮”对资本项目、对资金流动的影响是双向的,有流入的因素也有流出的因素。
至于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方面,国泰君安北京分部研究主管周文渊对本报表示,人民币在篮子中占比10.92%,据他测算,这将产生300亿美元的人民币储备需求,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提升明显,特别能够促进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功能的提升。
在周文渊看来,人民币支付功能提升,逐步成为世界支付货币之一,各国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外汇储备,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方面。人民币纳入SDR篮子,还将对资本项目的开放有促进作用。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人民币加入SDR将促进扩大资本项目双向开放。人民币的“可自由使用”是成为全球“硬通货”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中国对资本项目管理主要采取渠道和额度“双管控”的手段,比如,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资本市场主要有QFII、RQFII、沪港通等渠道。下一阶段,应继续在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外债和外汇市场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双向开放的规模和力度。
同时,人民币纳入SDR,将加快人民币境外离岸市场的建设,在现有的香港、新加坡、伦敦离岸金融中心市场空间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扩容,离岸金融中心将更加完善,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的互联互通。

⑤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考试金融专业主要考什么

人民银行的专业笔试分为经济金融类、会计类、法律类、计算机类及综合类,考试难度较大。以经济金融类为例,从题型、题量上来看,经济金融试卷包括20道判断、30道单选、10道多选、1道计算及1道论述题。其中,判断题的题量较大,但是分值较低,每题0.5分;单选题每题1.5分;多选题题量虽小,但分值偏高,每题2分;计算题8分,论述题17分。从难度上来看,考查的宏微观经济学及金融学知识点都是教材中比较专业、比较难的部分。
1、以经济学为例,微观经济学常考一些曲线的特点及曲线的移动,例如消费者行为中的效用理论、消费可能曲线的移动;生产者行为中的等产量曲线、等成本曲线、短期生产与长期生产行为中涉及的各种曲线等。宏观经济学常考一些模型,例如IS-LM模型、财政政策及挤出效应、小型开放经济模型、宏观经济现象、经济增长理论及经济增长模型,其中的索罗模型几乎是每年必考。近三年的计算题考查的知识点也都是来自宏微观经济学。金融学考查的重点集中在货币制度、货币供求理论、利率、金融市场、中央银行业务、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以及国际金融的部分知识点,其中近两年的论述题考查的都是金融监管方面的相关内容。
2、对于报考中国人民银行的广大考生来说,专业课的复习是一个难点,考生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做到全面、深入。广东中公金融人建议考生提早备考,现阶段可以全面复习,复习的资料主要是教材。西方经济学的两本教材较普遍的是高鸿业的第五版,其他版本只要是内容一致也可以作为复习备考的资料。金融学一般建议复习参考黄达的金融学第三版。另外,考生还应复习国际金融,国际金融近两年考的题目相对较少,在复习备考时不必面面俱到,可做重点复习,例如国际收支、汇率等内容。
3、人民银行的笔试一般是12月份,建议考生在考前一个月进行重点复习和题海战术,主要针对以往考试中的高频考点进行重点复习。根据以往的经验,有很多考点会重复出现,可能换个题型或者换种角度,但考查的知识点是一样的。题海战术建议考生认真做一下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做题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时间,在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合理安排答题顺序。
希望广大考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情况,早做准备,积极备考,广东中公金融人老师预祝广大考生在笔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

阅读全文

与SDR金融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