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学业 > 国际金融市场和中国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和中国金融市场

发布时间:2021-02-14 04:17:42

Ⅰ 国内金融与国外金融的区别

1、内容不同:

国内所说的金融是指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的是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它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是当时的金融学的主要内容。人民银行说我们是搞金融的,意思是搞货币银行。第二部分指的是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研究的是国际收支、汇率等问题。

国外称为finance的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corporate finance,即公司金融。在计划经济下它被称为公司财务。第二部分是资产定价(asset pricing),它是对证券市场里不同金融工具和其衍生物价格的研究。

2、领域不同:

国内金融属于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这些领域。

国外说的finance(金融),一定指的是微观金融。在美国,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通常设在经济系,而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通常设在管理(商)学院。经济系也会有一些研究公司金融的教授,因为这一领域与微观经济学,特别是产权和激励理论,有密切关系。

(1)国际金融市场和中国金融市场扩展阅读:

国际金融专业课程设置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金融市场与机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国际商业基础、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管理信息系统、合同法、商业法、税务筹划、保险学、财务报表、投资分析与管理、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和英语强化课程。

国际金融专业就业前景

国际和国内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各类工商业机构的财务和投资部门以及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等。

Ⅱ 中国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 中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下)

编者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改革与创新。金文撰写的《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一文,从历史的角度,全面阐述了金融业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的大趋势之下,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读后引人深思。人民网天津视窗将持续报道该文章。以下为在《新金融观察》第三十八期上刊载的“二十二、中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下)”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集中、统一、单一的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集管理职能与运营责任于一身,负责货币管理和信贷运营。除此之外,没有信贷市场、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也没有建立人民币价格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货币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发挥金融现代经济核心作用,支持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支持金融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对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实施分业监管,积极发展信贷市场、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业发展和金融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为实体经济服务中得到持续发展。

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建设

新中国高度重视货币体系建设。统一发行人民币,迅速完成币制改革,确立人民币作为独立的统一的国家货币地位;合理确定本币价格及其利率水平,合理确定外汇价格及其汇率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开发人民币的货币职能;根据国家发展和国际分工需要,积极发挥人民币的重要作用,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和平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民币发行及币制改革。人民币(RMB)是中国法定货币,为纸币本位制货币,没有法定的含金量,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职能。中国人民银行是人民币主管机关。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主币共有12种面额,包括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和50000元。人民币取代国民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以及外国银行发行的各种外国货币,结束了旧中国长期存在的币制混乱历史,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和恢复发展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遗留的恶性通货膨胀问题尚未根除,战后物质极度匮乏,导致物价节节上涨,第一套人民币沿用了面额巨大的主币币值设计。1955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初步胜利,物价趋于稳定,财经状况好转,当年3月1日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并根据经济发展要求进行货币改革。主币改为1元、2元、3元、5元和10元共5种面额,以1元兑10000元的比价,发行新币并回收旧币,5月15日停止流通第一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及同时实施的币制改革,奠定了新中国独立、统一、稳定的货币制度基础,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于1962年4月20日发行第三套人民币,1987年4月27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1999年10月1日发行第五套人民币,建立了中国独立统一的人民币货币体系。

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新中国成立起至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到1955年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在统一发行人民币的基础上,于1949年1月18日在天津首次公布人民币汇率,建立了以本币和利率为基础的外汇和汇率体系。人民币是纸币本位货币,与当时美元世界货币的金汇兑本位制没有直接联系,因此不能按照货币的黄金平价确定人民币价值及其汇率,只能采用物价对比法换算人民币的汇率。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货膨胀严重,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由1949年1月18日的80元(第一套人民币),调至1950年3月13日的42000元(第一套人民币),再调至1952年12月的26170元(第一套人民币)。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数量很少,对外贸易主体是私营企业。第二阶段,1955年到1972年的固定汇率制度。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外贸易主体改为国营企业,主要产品和贸易价格纳入国家计划,国家参照各国本币的汇率,确定人民币汇率,并使之与物价脱钩。1956年和1972年两个时点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分别为2.46元(币制改革后的新币,下同)和2.24元。第三阶段,1973年至1980年的一揽子货币加权平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又发生了严重的国际石油危机,很多国家将固定汇率制改为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频繁调整,并改用一揽子货币加权平均的汇价,作为人民币汇价调整变动的依据。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由1973年的1.98元变为1980年的1.49元。自新中国成立起至1980年,中国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内高度集权,对外高度封闭,国际贸易总量很小,国家外汇储备很少,适时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制度,不断调整人民币汇率,促进了国民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之后至1996年之前,国家对汇率制度进行了几次改革。第一阶段,1980年到1984年的双重汇率制度。1979年,中国推行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对外贸易由计划管理改为市场竞争,同时开始实行双重汇率制度,作为以市场手段管理外汇的制度试验。国家除规定官方外汇牌价之外,还规定出口结汇和进口用汇指标,以多结汇和少用汇的指标余额,适用于市场外汇价,官方外汇牌价和市场外汇价兑美元的汇率,分别为1.50元和2.80元。第二阶段,1985年到1990年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推行人民币双重汇率制度,对内加重了部分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对外造成了国际上的指责和非议。1985年1月,国家取消双重汇率制度,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定为2.80元。但此前实行的双重汇率制度已经打开了市场外汇价的人民币价格的汇率市场发现机制,重新恢复的单一汇率制不仅未能消除已经形成的市场外汇价,反而加剧了官方外汇牌价与市场外汇价的市差和价差,形成了新的双重汇率制度。第三阶段,1991年到1994年实行汇率并轨制度。1991年,开始实行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浮动制度,国家参照国际外汇市场情况,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地调整。1994年推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国家将官方外汇牌价和市场外汇价兑1美元的汇率,由1993年12月31日的5.80元和8.70元,统一定为1994年1月1日的8.70元,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直至2004年年底,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稳定在8.30元左右。

人民币经常账户项目可兑换。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后,国家进一步深化外汇制度改革,1996年4月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旨在消除经常账户非贸易非经营性交易的汇兑限制,不再限制不以资本转移为目的的经常性国际交易支付和转移,不再实行歧视性货币安排和多重汇率制度,当年12月1日实现了人民币经常账户项目的可兑换。主要的政策制度措施是:消除因私用汇的汇兑限制,扩大供汇范围,提高供汇标准,允许中国居民境内的合法资产收益以及驻华机构和来华人员的合法人民币收入换成外汇汇出;废除企业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制度,由银行结汇售汇,取消境内的外币计价结算,废除外汇券,禁止外币在境内流通;外商投资企业经常性用汇纳入银行结汇售汇体系,可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允许在华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办理结套汇等业务,取消经常项目汇兑限制;取消外汇收支指令性计划,建立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国家对外汇和国际收支进行宏观调控,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继续调整完善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政策,包括降低出口产品退税平均税率,支持企业在国外投资;国际金融机构可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跨国公司可以集中操作外汇资源;提高个人出国(境)换汇限额,移民和非居民的国内资产可以兑换外汇出境;放宽外汇账户开户和外汇账户限额管理,推行经常账户项目可兑换便利化等。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施人民币汇率改革。第一,建立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根据中国贸易顺差程度和企业国际贸易适应能力,确定人民币汇率升值2%,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为8.11元,同时调高境内商业银行美元、港币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价格,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格在中间价的千分之三内浮动,人民币兑其他货币的交易价格在中间价的一定幅度内浮动。第二,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参照国际外汇市场主要货币汇率,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降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中国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建立人民币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增强汇率等经济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理顺外汇供求关系,健全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为推进资本账户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政策支持。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开始至2011年4月29日,经历了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由8.30元降到了6.49元,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累计升值率超过25%;中国的外汇储备由8189亿美元增加到30446亿美元。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制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以人民币报关并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结算业务,包括进出口信用证、托收和汇款等结算方式。2009年7月先在上海等五个城市试点,2010年6月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试点,试点地区进出口量占全国进出口总量的90%。试点地区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010年为5063亿元,2011年1季度达到3603亿元。建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制度,增加了国际结算的货币币种选择,降低外汇汇率风险,减少国际贸易交易成本,适应居民和非居民以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实际需求;以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使之形成了以交易为基础的价格,增加了人民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的参照标准,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和完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开放,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Ⅲ 试比较中国金融市场与西方国家金融市场,中国存在哪些

中国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制度比较一国的金融制度一般包括三大要素,即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金融机构是指经营货币资金的各种金融组织。金融市场是金融机构和其他经济主体从事金融活动的场所和领域。金融工具则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并能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和价格的书面文件。由于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上的主体,而金融工具是金融机构进行金融活动的手段,对金融工具的交易构成了金融市场的主要内容,因此,一国的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下面我主要通过介绍美国、英国、德国三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与我国进行比较。
美国
《一》美国的以联邦储备体系为中心的金融机构体系美国的金融机构主要由联邦储备体系(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府金融机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所组成。
(1) 联邦储备体系美国的联邦储备体系由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和联邦储备银行以及几大顾问性质的机构组成。联邦储备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货币政策,监管12家联邦储备银行和联储管辖范围内的金融机构,确保美国支付体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负责执行有关消费信贷的联邦法规。同时,委员会还须向国会提交起经营情况的年报,以及一年两度的有关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联储货币与信贷供应增长目标特别报告。公开市场委员会是负责实施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的专门机构,即由他来决定联储在公开市场上应做何种交易。这些交易是指通过买卖政府和联邦机构的证券,以吞吐存款机构的储备,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公开市场委员会也规定和指导外汇市场上美圆对外汇的操作。美国有12个地区性的联邦储备银行,这些银行在本区内设立自己的分行。它们的职责有:提出有关贴现率的建议;存款机构的准备金,通过贴现窗口向其提供贷款;印制、保管货币;清算存款机构的支票,为其转帐;代理国库;对辖区内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
《二》商业银行美国的商业银行有两个主要特点,双轨银行制度和单一制。双轨银行制度指商业银行的注册分为联邦政府注册的国民银行和在州政府注册的州银行。单一制是指,美国政府一般不允许跨州设分支机构。还有美国对银行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除了50个州每州有一个银行管理机构外,联邦共有3个银行管理机构并存,即:财政部所属的通货总监、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银行进行检查监督。
《三》政府金融机构 这是指有美国联邦政府创办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住宅信贷机构、农业信贷机构和进出口银行。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在美国,将商业银行以外的所有金融机构统称为非银行金融机构。 包括,储蓄贷款社,互助储蓄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信托公司,金融公司、投资公司以及投资银行。在这些机构中有的可吸收存款,如储蓄贷款社、信用社等;有的则不接受存款,且资产的流动性较小,如保险公司、退休养老基金等。前者称之为非银行存款机构,后者称之为非存款金融机构。
《五》美国在国外的银行二战后由于美元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货币,美国垄断资本迅速扩张,海外投资激增,以及跨国公司的崛起,需要巨额资金支撑美国垄断资本在海外的扩张,这样促使了美国银行在国外的迅速发展。
以上这些主要内容就是美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的框架。
下面接着介绍英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的主要部分。 英国英国的金融机构由两部分构成,英国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英格兰银行是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主要的职能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英国的银行系统种类齐全,数量众多,按照英国最新分类,"英国的银行"主要包括零售性银行、商人银行、贴现行、其他英国银行和海外银行等机构。
英国的其他金融机构是指除了银行以外的各类金融中介机构,主要包括房屋互助协会、国民储蓄银行、单位信托公司、金融行、养老金基金机构、保险公司。分行制是英国银行体系的特色之一。
英国的银行最早普遍实行分行制,被称为英国模式,其特征是:总行设在大城市,然后在国内外广设分支机构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由此控制全国的大部分银行业务。英国银行制度另一重要特点是,存在着不少专门从事票据贴现业务的贴现所。英国与其它国家不同,企业一般不直接向存款银行要求贴现,存款银行也不直接向英格兰银行要求贴现,而是通过贴现所办理贴现与再贴现业务。
最后,伦敦作为世界上重要的金融中心,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因而就有大量的外国银行云集伦敦。
德国德国的银行体系是从19世纪中叶,随着国家工业化及其所引起的资本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德国的金融体系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组成。德意志银行是德国的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联邦银行被认为是欧洲各国中最具有独立性的中央银行,按银行法规定,联邦银行可以不接受政府对该行发布的指示。当联邦银行和联邦政府在处理问题上有分歧而不能取得协议时,政府只能提出推迟作处决定的要求,而不能否决银行的决定。
德国的商业银行资本雄厚,非常活跃,在金融市场上处于强有力的地位。属于商业银行的有大银行(主要三大家)、区域性银行、外国银行和私人银行。德国的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控制力较强,主要是采取参股办法进行控制,通过参股,形成许多以银行为核心的大的垄断资本集团,由于是同一集团,银行对企业资金的支持也是积极的。
还有德国的银行业务基本上是多样化和综合化。除了商业银行还有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储蓄银行、信用合作银行和保险公司。
以上就是这三个主要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体系结构,下面我主要写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从而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差别。中国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格局。具体结构是: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1)作为我国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订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国家机关。它具有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一般特征:是通货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而设立,作为派出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授权,负责其辖区内的金融监管管理,承办有关业务。
(2)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投资成立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向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它们的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根据具体分工的不同,服务于特定的领域,所以也叫政策性专业银行。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银行。在起经营过程中,贯彻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竞争,自主经营与保本微利的基本原则。
(3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主体地位的是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目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无论在人员,机构网点数量上,还是在资产规模几市场占有分额上,均处于我国整个金融领域绝对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以上三大板块以外,还有其他商业银行,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和在华外资金融机构。上面的四大部分主要是介绍了四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的主要部分。通过对它们的说明,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很大区别,我国可以借鉴它们的某些优点。

Ⅳ 国际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国际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的区别主要有:
(1)市场运作境界不一:

国内金融市场的活动领域局限于一国领土内,市场的参与者限于本国居民,而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领域则超越国界,其参与者涉及境外居民或多国居民。
(2)市场业务活动不一:
国内金融市场的业务活动一般不用外汇,也不必通过外汇市场进行;而国际金融市场的业务活动必然涉及到外汇交易活动,而且要通过外汇市场进行,外汇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中心市场之一。
(3)市场管制程度不一:
国内金融市场必须受到货币当局的直接干预(含暗地干预),市场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力量的左右;而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则基本不受所在国金融当局的管制,市场运行一般很少受到干预,甚至完全不干预。
国际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的联系表现:
(1)国内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得以发展的基础:
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国际金融市场,都是在原先国内金融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些国际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银行制度以及涉外业务与国内金融市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国内金融市场的货币资金运动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货币资金运动互为影响:
国内金融市场的利率发生变动,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到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化,国内金融市场上货币流通发生变化成币值变动,也同样会影响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的变动。
(3)国内金融市场上的某些大型金融机构,同样也是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主要参与者:
国际金融市场是随着国际经济交易的发展与扩大而产生与发展的,依托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相辅相成,联系紧密
参考国际金融市场:http://ke..com/link?url=_VBQ6W48xe5oSm42HrlIo7Dra

Ⅳ 境内和境外金融市场的区别

国际金融来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的区别自主要有:
(1)市场运作境界不一。
国内金融市场的活动领域局限于一国领土内,市场的参与者限于本国居民,而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领域则超越国界,其参与者涉及境外居民或多国居民。
(2)市场业务活动不一。
国内金融市场的业务活动一般不用外汇,也不必通过外汇市场进行;而国际金融市场的业务活动必然涉及到外汇交易活动,而且要通过外汇市场进行,外汇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中心市场之一。
(3)市场管制程度不一。
国内金融市场必须受到货币当局的直接干预(含暗地干预),市场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力量的左右;而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则基本不受所在国金融当局的管制,市场运行一般很少受到干预,甚至完全不干预。

Ⅵ 金融学和金融市场学的主要区别是

一、含义

1、金融学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本专业培养具有金融学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

2、金融市场学(Financial market) 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金融子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其各主体行为的科学。金融市场既是一个有形市场,又是一个无形市场;同时又是一个市场体系。金融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分类及结构

1、金融学

微观金融学:即国际学术界通常理解的Finance,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Securities Market Microstructure)

宏观金融学:国际学术界通常把与微观金融学相关的宏观问题研究称为宏观金融学(Macro Finance)。详细分类: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简称BF)

金融市场学(Financial Market,简称FM)

公司金融学(Corporate Finance,简称CF)

金融工程学(Financial Engineering)

金融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ics)

投资学原理(Investment Principles)

货币银行学(Money,Banking and Economics)

国际金融学(International Finance)

公共财政学(Public Finance)

保险学(Insurance Finance)

数理金融学(Mathematical Finance)

金融计量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etrics)

2、金融市场学

1)按期限划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2)交付方式分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

3)按证券的交易方式和次数可分为初级市场和次级市场;

4)按成交与定价方式可分为公开市场、议价市场、店头市场和第四市场;

5)按金融工具的属性可分为基础型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

6)按交易双方在地理上的距离划分为地方性的、全国性的、区域性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三、功能及比较

1、金融学相关比较

凯恩斯选美论

随机漫步理论(Random Walk Theory)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

有效市场假说(EMH)

2、金融市场的功能

1)转化储蓄为投资的功能;

2)改善社会经济福利的功能;

3)提供多种金融工具并加速流动,使中短期资金凝结为长期资金的功能;

4)提高经济金融体系竞争性和效率型的功能;

5)引导资金流向的功能。

Ⅶ 中国金融市场与日本的区别

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一国国内经济,经济的波动,或称为经济周期总是无可避免的。经济周

期的特点是往往伴随着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

与地

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

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如果蔓延到全球,则会发生全球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实质是虚拟经济问题,其对实体经济将或多或少产生影响,如果对实体经济影响

大,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实体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内放缓,则会产生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

越呈现出混合形式的危机。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最初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

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一

次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但这次危机最为严重,而且与其他金融危机有着本质区别,当前的危机

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以美元为全球储备基础之上的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以往其它周期性危机则

一般是规模较大经济周期的组成部分,而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持续了60多年超级繁荣周期的

顶峰。此次金融危机,是美国一贯的金融霸权惹的祸,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

组织等都是由美国主导并按照美国的意愿组织或建立起来的,有关国际金融或国际经济规则的制

定也是由美国主导的,体现了美国的意志。美国利用美元的全球中心地位,变相剥削其他国家,

无限地推动本国金融泡沫发展和超前消费,最终导致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必然削弱美国的

金融霸权,导致国际金融或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构。对我国而言,尤其是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危

机,从中寻求新的机遇,化危为机,值得高度重视。

一、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此次危机愈演愈烈,蔓延全球,影响深度也在一步步扩大,并且在向实体经济延伸,中国经

济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和冲击。但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所受的影响相

对较小,主要影响在于可能导致出口的负增长、投资增长的放缓以及外汇资产的贬值或损失。由

于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已经高达60%,我国GDP的40%左右是由出口拉动的,因此,在金融危

机阴影的笼罩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将受到最大冲击,但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受

到冲击的程度不同。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影响逐月增加,从11月开始首次出现了负增

长,11月份当月我国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中国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

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833.3亿美元,下降11.1%;其中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2.8%;进口721.8

亿美元,下降21.3%。根据我国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外贸总额达256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0.8亿美元,增长18.5%。贸易顺差2954.7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净增加328.3亿美元。从全年统计数字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出口名义增长率较高,实际增长率大幅回落。从名义利率来看,2008年出口增长17.2%

,但2008年人民币升值程度达到了近7%,同时通货膨胀也较高,扣除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出口实

际增长率不到10%。

第二,一般贸易出口增长速度快于加工贸易增长速度。2008年我国一般贸易出口6625.8亿美

元,增长22.9%;同期,加工贸易出口6751.8亿美元,增长9.3%。

第三,高新技术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影响较大。从出口统计数据

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与“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低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中国纺

织、房产、玩具、钢铁行业以及家具、卫浴、五金、电子等产品的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在出

口商品中,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

3420.2亿美元,增长13.9%;机械及设备出口2686.3亿美元,增长17.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4156.1亿美元,增长13.1%。同期,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纺织纱线

、织物及制品出口653.7亿美元,增长16.6%,加快1.6个百分点;鞋类出口296.6亿美元,增长

17.2%,加快1.2个百分点;家具出口269.1亿美元,增长21.5%;塑料制品出口158.3亿美元,增长

9.4%,小幅提高0.6个百分点。

第四,向美、日、欧出口明显减少。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受金融危机

影响,2008年向三个市场的出口明显回落。在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中,欧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

伙伴。2008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4255.8亿美元,增长19.5%,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

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同期,美国继续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337.4亿

美元,增长10.5%。日本仍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08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667.8亿美元,增

长13%。

第四,出口依赖型地区出口明显回落。据海关统计,广东、江苏、上海继续位列各省市对外

贸易进出口总值前三名。2008年,广东省进出口总值6832.6亿美元,增长7.7%,进出口规模位列

全国各省市之首。同期,江苏、上海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922.7亿美元和3221亿美元,分别增长

12.2%和13.9%。扣除物价因素以及人民币升值因素,广东的实际增长为负增长,江苏和上海的实

际增长幅度也很小。但新疆、广西、四川、重庆、宁夏增长速度一般超过40%,最高的是新疆,增

长83%。

二、2009年:我国出口面临的困境和风险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受金融危机影响,美、日、欧三大贸易伙伴需求急剧减少,国际市场萎缩。根据近几

年的统计,美、日、欧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但美、日、欧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经济滑坡

,需求必然减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回落1.5个百分

点,美国经济2009年将下降0.7%,欧元区2009年经济将下降0.5%,日本将下降0.2%,新兴和发展

中经济体经济将增长5.1%,比2008年回落1.5个百分点。此外,据IMF初步预测,2009年世界贸易

将增长2.1%,比上年的4.6%回落2.5个百分点;发达经济体进出口贸易均出现大幅回落,进口将比

2008年下降0.1%,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将达到1.2%,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新

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将增长5.2%,增速比上年回落5.7个百分点;出口将增长5.3%,增速比

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将受到极大影响。

其次,贸易保护主义猖獗,贸易摩擦将加剧。贸易摩擦与全球或一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很大

关系,但经济发展良好时,贸易摩擦会减少,当经济发展减弱时,贸易摩擦将加剧。2008年,受

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遭遇了大量贸易壁垒,贸易摩擦加剧。以贸易救济调查为例,2008年,美

国对中国的不锈钢压力管、管线管、柠檬酸、后拖式草地维护设备、厨房器具置物架和挂物架等

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涉案金额5.1亿美元。同时,美国对中国的床用内置弹簧组

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2.8亿美元。另外,美国还对中国的定尺碳素钢板发起1起反

规避调查。2008年,欧盟先后对华冷轧不锈钢板、蜡烛、钢绞线、盘条、无缝钢管、铝箔发起6起

反倾销调查。此外,欧盟还对华钢铁管配件、皮面鞋靴、糠醇、活页环发起4起反倾销日落复审。

另外我国还遭受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因遭受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每

年损失至少几百亿美元,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欧盟、日本、东盟和

俄罗斯,主要贸易伙伴影响我国工业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类型集中在认证要求、技术标准要

求、产品的人身安全要求、环保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和包装及材料的要求等六个方面;

影响农产品(000061,股吧)出口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类型集中在食品中农兽药残留要求、细菌等卫生

指标要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加工厂和仓库注册要求以及食品标签要求等五个方面。

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行业排在前五位的是机电仪器、橡塑皮革、农食产品、纺织鞋

帽和化矿金属。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省份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

、上海市、河南省。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遭受贸易摩擦将更加严重,增加出口的困

难。

最后,我国的出口还将受到生产成本升高、出口企业融资困难与融资成本上升、出口政策调

整不确定性、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上述影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大部分都是外部的。同时出口

企业遭遇的困境也与企业或行业自身的问题有关,如缺乏行业自律,企业间恶性竞争;缺少研发

、技术、设备的投入,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缺乏诚信、不注重企业自身的形象。这些因素

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产品出口。

三、出口企业的出路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企业面临着上述困境,它使出口企业销售困难,盈利水平降低,甚

至亏损,开工率下降,停产或倒闭,工人失业。同时,出口企业也面临着货款回收风险。由于进

口国经济衰退,企业和个人支付能力下降,信用降低,出现支付困难,产品出口到货后不能及时

收回货款,或根本无法收回货款。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出口困境,政府、企业

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采取多项措施,增加国内需求。目前,扩大内需是当务之急,只有增加国内需求,国

内过剩的生产能力才会被消化,从而也消除了制造巨额外贸顺差的根源。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推

进金融、教育、交通、环境等现代服务业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即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来扩大内需。

第二,继续加大出口促进政策力度。推进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政策,推动加工贸易转

型升级,支持中西部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的发展,促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协调金融部门改善出

口的金融环境,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企业融资担保条件,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

制。

第三,开拓新市场。我国出口企业一方面应该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寻求新的出口市

场,开发多元市场,走市场多元化战略,如企业应当努力开拓南亚、中东、中亚、南美、东欧等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

第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结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注重开发高技术、环保产品

,推动自主品牌产品和大型机械、成套设备以及优势农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加大对中小

企业技术创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扶持力度。

第五,大力发展外向型服务贸易。完善服务贸易促进政策,支持软件、文化和中医药等重点

领域服务出口。在航空、运输、金融、旅游等优势行业,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企业

,鼓励中小型服务企业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培育服务贸易品牌。

第六,为了防范出口货款回收风险,企业应该重视对进口商资信的采集和评估,重视出口信

用保险,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第七,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当注重引进和培养金融人才,防范汇率风险。在全球金融危

机和世界经济衰退中,各国所受影响不尽相同,汇率变动不可避免。如果人民币升值,出口所收

外汇贬值,会造成出口商的实际损失。通过金融人才的引进,企业才能避免因汇率变动造成的不

必要损失。

Ⅷ 国际金融市场的区别与联系

1.国际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的区别主要有:
(1)市场运作境界不一。
国内金融市场的活动领域局限于一国领土内,市场的参与者限于本国居民,而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领域则超越国界,其参与者涉及境外居民或多国居民。
(2)市场业务活动不一。
国内金融市场的业务活动一般不用外汇,也不必通过外汇市场进行;而国际金融市场的业务活动必然涉及到外汇交易活动,而且要通过外汇市场进行,外汇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中心市场之一。
(3)市场管制程度不一。
国内金融市场必须受到货币当局的直接干预(含暗地干预),市场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力量的左右;而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则基本不受所在国金融当局的管制,市场运行一般很少受到干预,甚至完全不干预。
2.国际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的联系表现:
(1)国内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得以发展的基础。
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国际金融市场,都是在原先国内金融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些国际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银行制度以及涉外业务与国内金融市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国内金融市场的货币资金运动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货币资金运动互为影响。
国内金融市场的利率发生变动,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到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化,国内金融市场上货币流通发生变化成币值变动,也同样会影响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的变动。
(3)国内金融市场上的某些大型金融机构,同样也是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主要参与者。

Ⅸ 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持续“亲密接触”了吗

2017年6月21日,明晟公司宣布将A股纳入MSCI指数,预计可吸引170至180亿美元投入A股市场。A股纳入回MSCI指数是答顺应国际投资者需求的必然之举,体现了国际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信心。

A股纳入MSCI指数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无论QFII、RQFII、沪港通、深港通,抑或是正在研究中的沪伦通,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到2017年7月底,共有311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获批额度933亿美元;222家境外机构获得RQFII资格,获批额度5842亿元。

阅读全文

与国际金融市场和中国金融市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