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详细情况
问题: 美国房价下跌,利率上涨,次级贷的存在
问题2: 已经引起了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相对来说,日本和中国受到的影响小点.
问题3: A其实就是买房者, 中间的B,C,D....就是各个银行,投行等等.
第一种情况,就是那钱本来就不存在,只是一种预期而已.
A借入钱的担保是以未来的预期收入担保借入的.其实那钱本来就是虚拟的,现在A如果没有收入或收入下降了,就还不了贷款了,这样他贷款的基础就动摇了,就相当于他本来承诺的注入的钱不在注入了,而且以后也不会了,这个钱是从一开始的时候虚构出来,就好比一个没有兑现的诺言而已,本来就不存在了,也就不存在消失一说.
第二中情况,因为这次的金融危机是从房地产这一个环节引发的.所以如果有个房产开发商开发完一个楼盘,卖完后不做房产了,转做有色金属提炼业了,这样资金就从房地产流失了.相当于这个行业的流动资金减少了,这是另一种美圆的流失.
第三种情况,投资房产的交易都需要缴税,还有贷款要付利息之类的,这些都是美圆从房地产行业的流失,如果没有资金持续的进入房地产维持不断上涨的房价,房价必然要下跌的.而房价的下跌正是引起本轮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因素.
② 2008年金融危机全过程
金融危机从2007年就开始了,直到2008年,中国的影响才明显开来: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
金融危机是金融领域的危机。由于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强,因此,金融的国际性非常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可以是任何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等。
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
③ 2014年世界经济为什么还在总体呈下滑趋势
世界经济下行的因素:
1、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修复期。2014年,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过程中,各国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如:结构调整远未到位、人口老龄化加剧、新经济增长点尚在孕育、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都制约着经济发展。
2、全球需求不足。一方面,全球进口需求增长乏力。2012-2013年全球贸易量增速连续两年低于经济增速,2014年贸易量增速也仅比GDP增速快0.8个百分点,与国际金融危机前5年贸易量快于GDP增速1倍形成强烈反差;另一方面,在内需不振的情况下,各国均致力扩大出口,竞争性货币贬值的诱惑力增大,国际竞争趋于激烈。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区域贸易自由化有取代全球贸易自由化之势。
3、各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加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组织的政策协调成效并不明显,特别在维护金融稳定、恢复金融秩序与保持经济增长方面更是如此。在2014年11月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首脑峰会上,各方承诺在未来五年内将G20整体GDP由目前预测水平提高2%以上。但总体来说,具体实施效果不容乐观,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倡导的改革则一拖再拖。各国货币政策措施分化严重。美国于2014年10月份完全退出量化宽松;欧元区和日本年中以后仍在加大宽松政策力度;俄罗斯和巴西分别升息6次和5次,累计升息幅度全年达1150个和125个基点;罗马尼亚和韩国分别降息3次和2次,累计降息100个和50个基点。
4、国际金融市场再起波澜。2014年国际金融市场在年初出现一波震荡以后,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到了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出现了大幅波动,涉及股市、汇市等多个领域。
1)、股市。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在2014年屡创历史新高,而主要欧洲股市下半年来震荡加剧,全年总体走势平平。日本股市在2014年下半年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新兴市场则出现了明显的剧烈震荡走势,2014年2月初至9月初一路上扬,4季度急剧下跌,幅度超过12%,致使上半年成果尽失。
2)、汇市。美元走强,欧元和日元走弱。美元指数在2014年下半年上涨超过13%。受乌克兰危机影响,俄罗斯卢布全年贬值超过73%,仅2014年4季度就贬值了近43%。乌克兰格里夫纳全年贬值近48%。受经济疲弱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拉美主要国家成了货币贬值的重灾区,阿根廷比索全年累计贬值近23%,巴西雷亚尔贬值近14%,墨西哥比索贬值超过11%。
5、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油价格大幅下跌。
1)、大宗商品价格连续三年下跌。据世界银行统计,2014年,能源、非能源价格比上年分别下跌7.2%和4.6%,均连续三年下跌。其中,农产品价格下跌3.4%,肥料下跌11.6%,金属和矿产下跌6.6 %。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2014年全年平均为202点,比上年回落3.7%;12月份同比下跌8.5%。其中,谷物价格跌幅最大,谷物价格指数年平均为192点,比上年下降12.5%。全球谷物供应充足,2014/15年度世界谷物产量预计将再创纪录,达到25.32亿吨,比2013/14年度的原纪录再增700万吨,增幅为0.3%,为连续两年增长。
2)、原油价格暴跌。受全球原油供给增加、原油需求增长放缓、美元继续升值以及投机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全球原油价格出现暴跌。2014年,欧佩克一揽子原油价格为96.2美元/桶,比上年下跌9.2%;纽约期货市场轻质原油价格为93美元/桶,比上年下跌3.6%,均连续两年下跌。2015年1月12日,欧佩克一揽子原油价格更是创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43.55美元/桶,比2014年内最高点110.48美元/桶暴跌60.6%。
原油价格下跌对世界经济将产生较大影响:一是对世界经济产生正向拉动。据世界银行测算,油价每下跌30%,将拉动全球经济增长0.5%;二是对石油出口国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原油价格每下降10%,其GDP增速将大幅回落0.8-2.5个百分点,同时还导致财政收入下降、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等不利影响;三是拉低CPI涨幅,加大部分经济体通货紧缩风险。据分析,油价每下降30%,全球CPI将回落0.4-0.9个百分点。
6、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等地缘政治形势恶化,一方面造成了该区域的不稳定性,使国际投资、资本撤离该地区;另一方面,西方和俄罗斯经济上的制裁与反制裁,也打压投资者信心,抑制各自的进口需求和相互间的贸易,使欧洲和俄罗斯不稳固的经济雪上加霜。2014年,埃博拉疫情的扩散,也使相关地区的交通、旅游等行业遭受损失。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④ 史上历次金融危机分别是
1、美国金融危机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
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对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这样的危机。
2、香港金融保卫战
1997年香港回归伊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国际金融炒家三度狙击港元,在汇市、股市和期指市场同时采取行动。他们利用金融期货手段,用3个月或6个月的港元期货合约买入港元,然后迅速抛空,致使港币利率急升,恒生指数暴跌,从中获取暴利。
3、国际金融危机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国际传染并非近年方才出现的现象。1873年,德国和奥地利经济繁荣,吸引资本留在国内,对外信贷突然中止,导致美国杰·库克公司经营困难。
1890年,伦敦巴林兄弟投资银行对阿根廷债权发生支付危机,加之当年10月纽约发生金融危机,伦敦一系列企业倒闭,巴林银行几乎于当年11月份倒闭,只是在英格兰银行行长威廉·利德代尔牵头组织的银团担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幸免。
英国对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贷款因此事而锐减,致使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危机一直持续到1893年。
4、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5、环球金融危机
2007-2008环球金融危机
又称金融海啸、信用危机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
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⑤ 世界上一共出现过几次金融危机
历史上发生过的金融危机
1.上世纪30年代的全球金融危机
1922年至1929年是美国经济繁荣的7年,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极大地激发了华尔街投机商的野心,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1920年至1929年,美国股市的平均股价升幅达5倍,股价呈抛物线式的上升,股票市场急剧升温。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当纽约证券市场开市钟声响过之后,令大多数股民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交易场内显示的几乎全是卖盘,刹那间,股票呈价跌量增的背离之势,各个技术支撑点均无力抵抗先后被逐一击穿。至当天收盘时,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交股票近130万股,是平时成交量的4至5倍。在第二个交易周,股价仍然毫无反弹之意,连创新低。至1930年,25种有代表性的工业股票价格由1929年平均每股最后成交价格的366. 29美元降为96. 63美元。这次股灾引发了美国前所未有的金融、经济危机。
2.80年代美国金融信贷危机
80年代的银行危机是美国银行业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这场危机引起了美国立法当局对一些金融监管问题的深刻反思,加快了美国有关金融改革法案的出台和金融监管政策的改革与调整。
1980年至1994年美国出现了严重的银行危机,银行和储贷机构破产倒闭数量急剧上升,共有2912家银行和储贷机构被迫关闭或接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援助,其中银行1617家,储贷机构1295家,约占同期银行和储贷机构总数的14%,平均每两天就有1家被迫关闭或接受援助。倒闭机构资产总额9236亿美元,占银行和储贷机构资产的20.5%,银行平均每天要处置资产1.68亿美元。
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危机接近尾声,该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从而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台币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此后,香港恒生指数大跌,并于28日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11月中旬,韩国也爆发了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以上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
⑥ 1990到2012年一共国际出现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在那几年出现的
1990年代芬兰、瑞典、挪威银行危机 1997 亚洲金融危机 “剪羊毛” 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回国际投机商对东南亚答金融市场发动攻击,开始抛售泰铢,买进美元。目的在搅乱东南亚金融市场。银价跌到历史最低点 巴菲特在此年吃进了世界上1/3的实物白银存量。 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 雷曼兄弟破产、美林银行贱卖、摩根斯坦利寻求合并,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
⑦ 国际金融危机分别发生在哪一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西方国家一片混乱,七国集团(G7)和IMF等束手无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与巴西、印度等国家一起在二十国集团中发扬“同舟共济”的“地球村”精神,先后承诺近1000亿美元,扩大IMF的救助资金规模,并在国内率先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财政刺激方案。
但是,西方国家在金融和经济危机最危险时刻过去以后,便从“同舟共济”转向“同舟共挤”,好了伤疤忘了疼,不愿放弃在全球治理中的“既得利益”,压根儿也不愿接受全球治理从“西方治理”逐步转向“东西方共治”的现实。
金融危机是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等的总称,一般指一国金融领域中出现的异常剧烈动荡和混乱,并对经济运行产生破坏性影响的一种经济现象。
他主要表现为金融领域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如信用遭到破坏,银行发生挤兑,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股市暴跌,资本外逃,银根奇缺,官方储备减少.
⑧ 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爆发过几次各是什么时间
影响全球的较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有六次,分别是:
1、1929年至1939年:大萧条;
6、2007年至2011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
拓展资料:
1、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
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发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
2、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泡沫经济经常由大量投机活动支撑,本质就是贪婪。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因此其资产犹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经济学上称之为“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经常会由于支撑投机活动的市场预期或者神话的破灭,而导致资产价值迅速下跌,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泡沫破裂。
3、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指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于2007年夏季开始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
全球“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起的金融危机。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⑨ 全球有几次金融危机
从1788年来共有13次金融危机(大的有小的也有)
美美国的金融海啸引起了全球的金融危机,从1922年到2009年,全球经济有三次大的...50年以来我们也有几次小的经济波动,我们称为“三次经济紧缩国次贷危机是一场新型的金融危机,其产生的内在机理是金融产品透明度不足、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被逐步转移并放大至投资者。这些风险从住房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通过投资渠道和资本渠道从美国波及到全球范围。
国际经济界多数意见认为,虽然次贷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据此判断会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IMF最近表示,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形势尚在 "可控制范围内"。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次贷危机有可能导致本轮世界经济繁荣周期发生逆转。索罗斯认为,次贷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60年内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时代的终结。英国《金融时报》评论家沃尔夫 (Martin Wolf)将次贷危机视为盎格鲁-撒克逊金融体系的危机。美国经济学家罗比尼(Roubini)则认为,美联储的连续降息举措难以阻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来分析,笔者认为,世界经济衰退可能性是存在的,由于次贷危机尚未见底,其不确定性风险更值得警惕,其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流动性过剩与次贷危机
在经历了连续四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世界经济在2007年出现了调整迹象,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和通货膨胀的威胁同时出现给世界经济的前景蒙上了阴影。泛滥的流动性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也助涨了全球商品、金融市场的资产价格。价格的高涨使得通胀在全球蔓延;过于泛滥的流动性则放大了全球投资者的" 自信",带来全球信用的膨胀。就根本而言,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货币紧缩政策的时滞和全球的流动性过剩。
货币紧缩政策时滞
"9·11事件"发生以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 13次降息,逐次调低到1%。此举虽然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刺激作用,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实际利率过低令国内信贷尤其是房地产贷款膨胀,增加了美元供给;另一方面,低利率令美元贬值,为全球流动性泛滥埋下隐患。
事实上,次贷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在于美国货币紧缩政策的时滞效应。针对房价企高等经济过热表现,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基准利率从1%上调到5. 25%。伴随着美国利率的不断提升,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积累沉淀, 使得信用等级较差的客户开始出现无法承受贷款负担的状况。为避免坏账进一步增加,贷款机构收紧银根,从而使贷款客户的资金状况更加恶化,被激化的坏账通过证券化链条传导给全球金融市场和投资者,最终引发次贷危机突然大规模爆发。
全球流动性过剩
导致危机影响规模异常严重的原因则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全球经济的失衡、美元贬值、低息政策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使用则是全球流动性泛滥的主要原因。对于次级贷款市场而言,一般贷款机构出于谨慎考虑会采取"惜贷"的原则。本来其贷款客户是资信等级较差的,但是在全球资金供给过剩的背景下,通过次贷证券化的手段让贷款机构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来源,而房价的持续上涨则让贷款机构忽视风险,肆意降低了贷款审核标准。贷款标准降低,贷款规模过度扩大,再经由证券市场传导给全世界投资美国次级贷款证券的投资者,最终演绎成为全球的潜在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多米诺骨牌效应
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在多次降息的同时放松金融管制:一方面,降低信用标准,鼓励商业银行向信用等级低的借款者放款;另一方面,允许金融机构以低成本的借贷投资于高风险资产,允许投资银行为扩大利润来源不断设计结构复杂、高杠杆的衍生品提供给客户,对冲基金大量涌现。衍生品市场在提供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同时,也使得各类金融机构以流动性为链条捆绑在一起;一旦链条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便会引起连锁反应。
美国经济步入景气收缩期
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更多的骨牌开始倒下。市场也开始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充裕的资金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殆尽。美国经济面临通货膨胀、房地产市场萎缩、信贷紧缩等一系列问题。这场危机并没有止步于金融市场,而是通过多个渠道影响到实体经济。
美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终结
次贷危机标志着美国27年来以"美元扩张、资本市场扩张、双赤字扩张"的国民负债增长模式的终结。在过去五年推动美国地产价格上涨的因素既不是社会财富总量扩张、贫富差距拉大、两位数通货膨胀(如俄罗斯),也不是因为大量移民涌入(如新西兰),更不是经济高速增长、人口城市化、土地供给稀缺(如中国),而纯粹是因为金融创新所带来的"虚假需求",所以这次危机的爆发对美国的房地产需求无异于"釜底抽薪"。
表面上看,由次贷危机引发的衰退是信用收缩造成的消费低迷、经济减速。但危机背后反映的都是"全球金融机构借钱帮助美国中低收入者购房"的美国债务/ 消费模式的结束。长期以来,美国以双赤字为基础,不仅通过借钱来维持本国的消费,而且通过借钱来维持本国的投资,其财富总体消耗远远超出财富创造能力所能支持的范畴。次级债及相关金融创新虽然把负债增长的美国繁荣模式发挥到极点,同时也标志着从里根时代开始的以美元信用的外部扩张和美国资本市场的内部扩张为基础,通过巨大的财政赤字、贸易赤字以及吸引国际资本流入来推动的长达27年的繁荣模式,很可能难以为继。
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
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似乎已经确定无疑,惟一不确定的仅仅是衰退的程度。
2008年伊始,美联储在短短8天连续降息125个基点;3月18日美联储又降息 75个基点,使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2.25%,但是这种调控行为只能在短期减缓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长期内难以扭转美国的经济颓势。历史上这种连续大幅度的降息是很少见的,这说明美国经济的确是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目前较为客观的预测是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只有2%,远低于2007年年底 3.1%的预测值。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也显示,次贷危机仍在恶化,并正外溢至美国经济各个方面,冲击到美国经济整体走势。在楼市降温、次贷危机恶化、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近期美国失业率也陡然上升,成为美国经济不容乐观的最直接征兆。2007年12月美国的失业率升至5%,为两年来新高;而新增就业人口仅1.8万人,是2003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劳动部近期公布的2月份失业率为4.8%,仍居高不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和本世纪初两次经济衰退的历史经验看,在衰退发生之前,失业率都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从2007年3月份触底以来,目前美国的失业率已经上升了60%;从50多年来的情况来看,一年之内出现如此高的升幅通常都是经济衰退的征兆。美国供应管理学会(ISM)公布的3月报告显示,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在1月份小幅上升之后2月份转而下降至48.3,为2003年4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并且还伴随其他一些不利的情况。类似的情况曾在2001年预示了美国经济衰退的到来。
最令人担心的是,美国经济最糟糕的时刻可能还未到来。按照美国次贷放贷时间推算,拖欠还贷的高峰期应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因此现在所暴露出来的次贷损失,可能只是世界金融体系总体损失的一小部分,次贷危机并未触底。
全球经济面临滞胀威胁
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最根本的影响在于,它将改变全球政策目标结构并带来各国经济周期的错配,使得偶然的"优质博弈均衡"无法继续维系,如果没有深度的货币政策协调与合作,各自为政的货币政策调控将带来全球经济滞胀的"劣质博弈均衡"。
美国贸易进口萎缩
次贷危机酿成全球危机的渠道之一是国际贸易,美国经济下滑和市场疲软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影响全球经济。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进口市场,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将会降低美国的进口需求,这将导致其他国家出口减缓,进而影响到这些国家的 GDP增长。这对那些依靠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或地区如德国、加拿大、墨西哥、东亚新兴市场国家、石油输出国等的影响尤为显著。此外,美元大幅贬值将会损害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那些与美国出口商品构成同质性竞争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如欧盟和日本。
资本"乱流"
次贷危机会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从短期来看,为了弥补亏损,缓解资本充足率压力,美国金融机构纷纷从全球市场抽回投资;同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也加大了对美国金融机构的投资力度,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方向是从其他国家流入美国。
从中期来看,美国金融机构为了重新盈利,以及美联储继续降息和美国经济持续疲软,将会导致国际短期资本从美国流向新兴市场国家进行套利,从而助涨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价格。
从长期来看,一旦次贷危机尘埃落定,美国经济触底反弹,美联储重新步入加息周期,美元币值转跌为升,国际短期资本将会重新由新兴市场国家回流美国。最后这种情景尤其需要引起关注,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历次金融危机,往往发生在美元加息和美元升值之后。
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已成定局
从目前获得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机构的预测报告看,虽然对世界经济是否陷入衰退还存在疑问,但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减速已成为定局。
2007年,主要工业国家增长减速,由于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并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美国经济增长放慢的不利影响,世界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世界经济是否出现衰退主要看新兴市场经济的表现。
新兴市场金融风险加大
次贷危机下,新兴市场可能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部分亚洲国家1997年金融危机后的一些做法可能成为下一次危机的诱因。比如,亚洲国家当前的巨额外汇储备的确增强了抵御金融市场动荡的能力,但同时也给各国带来了资本大量流动的风险。亚洲国家的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在相对安全的西方发达国家投资。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雷曼兄弟公司等权威机构报告指出,最近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资本外流的危险有所显现,再次爆发货币危机的可能性上升。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东亚经济体(除中国、日本和中国香港以外)内部储蓄和投资金额占GDP的平均比重分别降至30%和25%以下,创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也认为,高风险抵押贷款就如同当年的互联网,可能" 刺破"全球的资产泡沫,而土耳其等高负债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可能首当其冲。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经济参与世界经济和全球化的程度也随之加深。因此,一旦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中国经济也将会有所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美国进口需求下降将会造成中国出口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和就业;其二,一旦美元大幅贬值,将会造成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缩水;其三,美国步入降息周期,将会加大中国使用加息来遏制通胀的难度;其四,美国经济衰退,将会加大国际短期资本出入中国的规模和频率,加剧国内金融风险。
全球性通胀
当前,无论是处于经济周期由高及低的发达国家,还是在经济周期持续上扬的新兴市场国家;无论是处于降息通道的美国,还是按兵不动的欧盟和日本,甚至在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中国,通货膨胀随处可见。不难断言,当前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总供给曲线移动带来的全球性通胀。
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都达到近年的最高水平。中亚地区2007年通胀水平已经接近9%,南亚的通胀水平达到6%,东南亚是5%左右。2007年11月美国CPI 环比上升0.8%,同比上升4.3%,创下2005年9月以来的最高升幅;而11月PPI更是上升3.2%,单月升幅达到1973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1月份又上涨1%,大大超过市场预期的0.4%。欧元的升值和石油价格上涨,也使欧洲的物价水平上涨频频突破2%的警戒线。在油价不断攀升的形势下,对通胀水平的下降似乎不能过于乐观。
同时,次贷危机后的应对政策也助长了全球通胀的发展。由于次贷危机产生的信贷紧缩,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等货币当局沿用了应对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和"9·11" 事件后的救市操作,采用了注入流动性和降息的办法。比如,2007年12月20日欧洲央行采取了最有力的一次行动,其向市场输入的3486亿欧元两周期贷款创下了单次"输血"的最高纪录。美联储则在次级信贷危机之后连续性降息,仅今年头两个月内就连续降低200个基点。美联储等西方主要经济体5家中央银行 3月11日宣布,决定采取联合措施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这是西方央行在过去3个月里第二次联手应对信贷紧缩问题。这种应对措施虽然在短时间内缓解了次贷危机带来的流动性急剧紧缩的问题,却助长了全球通胀的势头。
滞胀--全球经济的隐忧
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可能同时出现的局面引发了对于全球经济陷入滞胀的担忧。本轮的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由流动性泛滥引发商品价格高企所致,对于很多国家而言,主要表现为输入性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就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而言,经济衰退导致的有效需求下降将会使物价水平下调,从而使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增长之间权衡;而对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而言,衰退产生的需求下降则可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滞胀的产生。
接下来的几年内,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情况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还有可能持续上涨,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还会进一步上升。决定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美元汇率仍然可能支撑价格走高。如果全球商品价格继续处于高位,许多国家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格局将会延续,从而加大滞胀的可能性。
⑩ 2014年是金融危机的一年吗
总体来说,2013年不能说是金融危机,更不用说是2014年,银行系统缺钱不是因为危机回造成,而是中国经答济走向的适度微调,虽然去年的经济相对“平稳”,今年开局也算不差,但是可以看到PMI数据只是小幅起落,国内伴随着影子银行及地方债务的风险发酵,整体市场对经济走强的信心走弱,自去年以来经济已经开始有了复苏迹象,但是弱复苏的格局已然定性,一些公开的经济指标也证实了这些。如果国际经济环境没有大的坏事情发生,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不会发生,而且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继续向上仍为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