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学业 >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1-02-23 06:26:55

1.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会带来哪些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融资中介功能产生明显冲击。从贷款投放角度看,随着股票、基金、债券、信托等市场的发展,企业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多样化,大型优质企业在融资市场上具有更高的议价能力,可以选择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企业可以根据综合比较各种融资渠道的交易成本、融资成本和综合收益,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因此,金融脱媒的深化引起了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原来属于不同金融子市场的金融机构开始产生业务交叉和竞争,尤其对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贷款业务产生了巨大冲击。

(二)盈利增长放缓趋势加速显现。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总量效应。贷款规模相对下滑导致贷款利息收入总量相对下降;二是价格效应。金融脱媒致使商业银行优质客户流失,议价能力降低,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粗放式经营、扎堆“垒大户”的尚未根本转变形势下,将直接导致存贷款利差缩小,进而影响盈利能力;三是成本效应。优质客户的流失倒逼商业银行转向中小企业客户,而由于中小企业客户具有规模小、分散经营的特点,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信贷风险的管控成本上升。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尤显不足。金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的部分优质客户流失,为了做大资产规模,银行会选择资质相对较差,收益相对较高的客户,从而抬高了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此外,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商业银行通常试图寻求其他的业务模式和产品,甚至采取不审慎的经营方式选择高风险的客户和产品。总的来说,金融脱媒倒逼商业银行调高风险偏好,在客户定位上由低风险、低收益客户向高风险、高收益客户转移,造成风险积聚和增加,同时衍生出一些新的风险。针对此种状况,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水平已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尤其在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管理及贷款定价管理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四)信息技术加剧了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不断深化,第三方支付日渐壮大,同时许多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企业借助其广阔的交易平台和庞大的交易数据开始涉足小企业借贷。互联网的扩张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打破了传统行业经营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已经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形成直接冲击。由于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信息和技术优势,使其实质上承担了资金中介和信息中介的功能,并在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提供流动性、缓解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与商业银行相似的金融属性。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冲击通过商业银行实现金融活动的传统方式,使得商业银行不再是客户办理“存、贷、汇”业务的唯一渠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了金融脱媒的深化,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使得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尤其必要。

2.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有哪些

从长期上看,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替代是全方位的,二者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但是这种替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现实的角度上看,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支付、小微信贷和中间业务这三大领域:

(一)支付领域

支付是商业银行最原始的业务,商业银行由支付起家,当初客户出于支付的目的将钱存于银行,银行有钱之后才去放贷,可以说,银行现行的存、贷、汇等业务都是从支付业务衍生出来的。可见,支付业务在银行所有业务中的地位。然而,互联网金融正是以支付业务发端的,直接威胁到在支付领域商业银行的重要性,商业银行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互联网金融在支付领域的主要表现就是第三方支付组织,可以说第三方支付组织在网上交易中充当了类似于现实交易中商业银行的角色,是类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组织是IT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截止到2013年8月28日,共有250家第三方支付组织获得了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组织涉及的业务主要是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发行与受理这三类业务。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达到超过10万亿元,其中互联网支付金额6.89万亿元、银行卡收单3.75万亿元,预付卡发行575.55亿元,移动支付业务1811.94亿元。我国第三方支付组织以支付宝和财付通最为典型,占据了全国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网上支付业务本应由商业银行承担的,如今却由第三方支付组织承担,这是第三方组织对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影响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凭借在电子支付领域的强大优势,第三方支付组织对银行形成倒逼之势,使其能够在众多银行中获得更低的支付手续费,更有些第三方支付组织甚至要求银行在支付领域开放更多的客户、提供更多的系统接口。

(二)小微信贷

小微信贷业务是在支付业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产生影响的又一领域。我国互联网金融小微信贷的发展以阿里小贷最为典型。阿里小贷是指2010年成立的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和2011年成立的重庆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的合称,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淘宝店家等中小型企业和个人创业者。2012年7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阿里小贷的贷款业务发放对象拓展到除温州以外的长三角地区。截止到2013年5月20日,阿里小贷服务小微企业25万家,仅2013年一季度就发放120亿的贷款。阿里小贷的信用贷款额度为5万至100万元,日利率为万分之五到六之间,初步估算,年利率达达18%,这远远高于我国传统银行业的利率水平。作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领军者,阿里小贷的前景被业界一致看好,更有甚者还说出“若阿里小贷取得银行牌照,三年之内超过民生银行”这样的话。小微信贷业务虽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抛弃的业务,但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必须要发展的业务。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大型企业的存贷利差缩小,而小微信贷具有收益高的特点,这必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将开发小微信贷作为其发展方向。而互联网科技企业依赖其强大的平台和技术优势率先进入该领域必将对我国商业银行进入小微信贷领域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说,互联网金融进入支付领域更多影响商业银行的现在,那么互联网金融进入小微信贷则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未来。

(三)中间业务

2013年,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余额宝的推出。余额宝是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共同推出的货币市场基金,其具有收益率比活期存款高、风险小等特点,一经推出给我国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业务带来了巨大冲击。余额宝的推出是互联网金融涉足基金代销业务的经典案例。基金代销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一项。中间业务是一项表外业务,不用占用银行的资金,却能给银行带来丰厚的手续费收入,是银行增加利润的重要渠道。目前,中间业务已成为除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之外的第三项业务。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最大的优点在于网点分布广、信用度高。然而这些优势正在被互联网金融所取代,依托互联网这个平台,一些互联网科技企业已经开展了充话费、代交水电费等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渠道正一步步被互联网金融公司所挤占。

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商业银行赖以盈利的点在于贷款率以及存款利息之间的利差,要贷款出去首先必须吸纳存款,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导致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投资互联网金融平台,银行的利息抵不过通货膨胀率,手里的钱越存越不值钱,当然是要找投资渠道增值,而互联网金融平台是个好去处,发展虽才5年多,但其规模却在迅速扩大,有数据显示2016年网贷平台投资人数或将超过2000万人,2016年1-9月成交规模达到14110.05亿元。所以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就是存款越来越少了,营业大厅里来办业务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更多的人都现在通过移动终端来办理各种金融业务。
本来银行也有理财产品,只不过由于这几年的降息降准,还有外部投资的不确定性, 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越来越低,目前一年期的理财产品投资回报率在3%-4%之间,这跟互联网金融平台动择10%的年化差距太大,再加上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门槛相对较高,现在也越来越多人将钱投资到互联网金融平台。
当然传统商业银行也不是没有优势,其风控就是最大的优势,还有其庞大的存量用户存款,或许未来需充分利用其这两点优势,为实体经济服务。

阅读全文

与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