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
事实上,由于企业文化和业务性质的巨大差异,两者进入对方的绝对优势领域反而都会有明显的不适应。因此,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在两个优势领域的交叠部分才是双方直接冲突的战场。其中,双边平台的竞争处于最核心的地位,没有平台资源的企业想要构建自己的平台,而拥有平台资源的企业则谋求建立自己的支付、贷款等功能。
双方的争夺主要集中在交叠的部分
金融机构的优势领域双方交叠的战场互联网企业的优势领域
存款、现金业务、国际结算、中低风险贷款、托管、投资、投行、复杂金融产品的销售、信托等互联网双边平台的建设、小微贷款和消费贷款、线上支付、代收代付、保险保障、担保承诺、经纪、简单金融产品的销售软件开发和出售、硬件设备的生产、处于初创期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开发
由此可见,银行和互联网企业都希望能够在双方交叠的部分取得更多的市场和利益。然而,如果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赢者通吃”的游戏规则的话,双方竞争的结果会变得非常的惨烈。所以对于非重量级的金融和互联网企业来说,面临的最优博弈策略却并非是自己独立开发和运营对方的优势项目,而是合作和外包。因此,对于一些中小银行来说,扔掉包袱,抓住时机,适时地与牢牢掌握网络入口及流量命脉的“BAT”类的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利用他们的平台获客功能,加上自身良好的金融服务业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不失为一个理想又现实的选择。
虽然银行被动进驻互联网行业打造自己的平台能否取得客户认可不得而知,但是只要立足于银行庞大的客户群,本着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角度,尤其是客户基数极大的银行,在银行的客户体系内形成资源的充分挖掘和使用,也未必不是不可行的道路,或许规模未必能做的很大,但是精细化生产之后的效益也会非常的明显,把最终的目标定位于优化银行生态体系,为客户提供更好的差异化服务,提高客户的粘性,而未必要电商盈利从而让客户更喜欢停留在银行体系内,如果真能以这个为目标精耕细作,或许也是条道路也未尝不可。
此外,在互联网技术大发展的年代,银行不仅要跟互联网企业争夺客户与市场,还要继续跟具备网络实力的银行进行争夺,在这个过程中,更好的应用互联网技术,融合互联网思维的金融机构,可能会有竞争性优势,因此如何实现这个转变,可能是未来银行业要去仔细考虑的核心点。综合以上所述,对于目前在互联网金融中间战场地带角逐中处于明显被动防守状态的银行来说,若要打造和发展自己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希望达到一定的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战略地位
在互联网企业金融渠道的冲击下,各大商业银行应尽最大可能将互联网金融上升到全行发展战略的层面,而非仅仅是年度工作报告中的一个小项目。银行管理层需要认识到的是,中国经济在日益互联网化,仅就现状来看,银行在互联网经济中的竞争地位就已经明显不如线下经济,而且互联网企业还在不断拉大对银行的竞争优势。互联网企业的平台在快速做大,相对于银行的先发优势在迅速积累。更何况有互联网企业已经实现上百亿的年利润,有些企业的股票市值已经超过部分银行。留给银行的空间和胜算也在随着时间而流逝。
二、加大互联网资源投入
目前,许多银行仍然在享受着高达20%左右的净资产收益率,而互联网业务是未来的增长点。用现金牛业务支持增长型业务,这是战略管理中一个很浅显的结论。目前银行仍有足够的财务实力参与竞争:若某家大行将每年在互联网金融上的投入增加20亿,这将仅降低银行利润不到1%,但就足以形成显著的优势(而阿里巴巴[微博]2011年全部的营业支出也只有47个亿)。此外,商业银行还拥有巨大的客户基础,若能够动员这些企业客户加入银行的互联网平台,就有望明显强化跨边网络外部性。
三、建立更具独立性的组织结构
从民生电商、陆金所的组织模式来看,这种做法还是值得其他银行效仿的。这种架构一是解决了合规性问题,使得未来的发展空间不再受到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二是解决了企业文化的冲突问题;三则可能突破银行的考核和薪酬体制,提供更有效的激励机制。即使是继续放在银行体系内,中资银行仍应通过更多地授权来降低银行既有的文化和考核、薪酬对互联网金融板块的制约。
四、品牌形象内涵的重新定位
由于过去国内多数银行的品牌形象并不突出,这对网络宣传较为不利。一来高度重叠缺乏辨识度,二来稳重有余而时尚感太差,三者不够立体和丰满,这些都会影响到对目标互联网客群的营销。如我国大部分银行的LOGO都是高度同质化的:红色、蓝色或者绿色的圆。
LOGO的高度同质化反映的是多重原因作用下,中国的银行不敢有特色。这似乎是出于这样一种担忧:一旦选择了某种个性,就意味着需要放弃一部分市场。但事实上商业模式本来就是不舍不得,任何一家银行都不可能在所有细分市场上都赢得绝对优势,而不敢放弃在外围市场上的资源投入,就不可能在核心目标市场上扩大优势。而在互联网领域,没有特色就更意味着被取代。
如果国内的银行对于全面更改品牌形象、LOGO和品牌内涵心存顾虑,那么完全可以考虑另一个替代方案,即推出互联网金融子品牌。这个子品牌不仅可以有全新的LOGO、口号和品牌形象,更可尝试推出吉祥物乃至于固定品牌代言人,让品牌建设更加丰满立体,最终目标是明显强化对目标客群的吸引力。
五、充分尊重互联网精神,遵循双边市场商业模式
1、设立?独立域名。在全新的子品牌下,银行的互联网平台应尽可能采取便于传播的独立域名。
2、按客户需求组织页面。
3、激发单边网络外部性。不论是评价、信用评级、论坛或其他形式,银行应尽可能地为客户间的直接或间接交流创造便利。
4、?对其他银行的客户开放。我们不认为这方面存在着技术或者监管的问题,善融商务、交博汇等已经实现了这一功能。
5、?在可能的情况下,可考虑与其他银行机构建立互联网金融联盟。
六、专业化和细分化
若无法在通用型的平台竞争中成为主要选手,银行也可以选择一些细分市场和专业领域。例如为某些产业链构建交易平台等,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开竞争压力。例如平安银行与eBay[微博]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择。
总而言之,互联网金融给银行业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认识不足、行动迟缓的银行未来将面临越来越窘迫的竞争局面:平台建设的后发劣势日益难以扭转。而对于成功把握互联网金融趋势的银行来说,接触客户的渠道能力将显著增强,其信用风险管理等业务能力将持续受益于大数据技术,从而帮助其深挖小微贷款和消费信贷这些蓝海业务的机会。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刚刚拉开帷幕,我们也难以判断中间战场的胜负输赢。但互联网金融历史性地提供了又一个银行业内的优胜劣汰筛选机制,通常来说这种机制会对更为市场化的银行有利。当然,如果自身实力不足时,选择与平台型电商企业合作,进行产业链式的嵌入发展也不失为一种互惠共赢的发展模式。
B. 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
提高服务质量,合理跟上互联网的利息。简化业务办理程序,扩大影响力,扩大合作支付平台(如互联网+实体店(如超市购物用手机的银行客户端刷)),另外也可增加一些对用户有吸引的功能,如交易担保(类似淘宝购物保障的方式)、如熟人借钱平台提醒还款……
C. 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挑战
作为传统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变革浪潮所带来的挑战,需要深回入的思考研究。答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模态中角色主体在商业模式创新、平台渠道建设、金融服务体验和监管政策导向等方面的举措思路,揭示了线上金融的本质与方向。进而在响应十八大关于深化金融改革和服务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破解银行在新金融模式下转型与发展难题的思路。
D. 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对了传统银行业的冲击
传统银行业目前的确处境艰难,除了年纪稍大一点的民众,许多人办理业务已经不去银回行柜答台了,前几年还风风火火的理财产品这几年已经被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差不多了,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银行业也需要不断创新,唯有创新才能占领市场。
1、传统银行业的优势在于风控,这是互联网金融的劣势,银行可与互金行业互相合作,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低门槛,操作便捷,透明高效,两者可互相结合。
2、银行业务也应逐渐互联网化,这个目前银行已经在慢慢推进,以后的营业厅都会是在掌上。
3、不断开发新产品吸引用户,除了储蓄贷款业务外,也应多发展其他理财业务,银行有很多存量用户,可对这些用户做分析,利用其大数据分析出不同用户的风险偏好,从而开发出适合用户的产品。
4、银行最大的功能是提供资金融通,支持实体经济,这个是互联网金融比不了的,应在这块做强做深。
E. 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向新常态转变,由此带来金融新常态。金融新常态下,金融机构身处的市场环境随之改变,并伴生着各种挑战,商业银行并无例外。
对商业银行而言,金融新常态下带来的变化已经是客观事实,如今需要着手思索应对各种挑,包括不良资产暴露、利润空间压缩、业务受冲击等。
个人觉得互联网金融的便利性和高效率低佣金等优点更适合于民间资本的流动和融资需求,但在风险管理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
虽然,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尝试给银行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是,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传统业务也是一种补充,它也覆盖了传统银行业务的一些盲区,因此还是有很积极的作用。
面对压力和冲击银行一定也不会墨守成规,一旦银行主动地去创新,不断地加大创新和变革的力度,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银行也一定能够在未来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过程当中,可能或者应当成为主力军。银行有着丰富的产品和从业的经验,有着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这有助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稳定。
F. 面对互联网金融挑战 银行应该怎么办
互联网相关企业携带着其电子商务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断扩大其涉足金融业务的范围,一步步切分银行金融服务的蛋糕,在金融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记得炎黄财经中提到过-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各大银行有以下策略:
第一,大幅降低交易成本。造成我国广义货币与资金价格双高现象的原因在于交易成本高、金融业转换机制效率低,而支付终端虚拟化、离散化的互联网金融降低了对物理网点和自助设备的依赖,能大幅度减少硬件的成本投入。它更多地运用网络化的社会资本,减少节点依赖型的专用资本,促使金融业向更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这必将提高金融转换机制效率,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第二,客户服务口径扩大。劳动法和办理业务客户群的双重要求使传统银行有营业时间的限制,但是有部分客户却有不同的偏好或者临时需求,而互联网金融打破了很多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为消费者大幅度节约时间和皮鞋成本,可以满足一直被忽视的“长尾”群体的金融需求,大大提高客户覆盖率。
第三,增强金融业风险控制能力。互联网金融强大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行为跟踪能力能够逾越一般财务报表,有效地调查、监督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有效地甄别异常状况,这在技术上解决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互联网金融基于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不断创新征信手段,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G. 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
把柜面业务转向互联网金融服务,但是柜面业务仍然要保留,因为从目前看来,银行柜面的物理优势还是存在的,毕竟一些业务仍然要到物理网点才能办理,而且40岁以上的人也愿意到物理网点办业务,但是随着发展,物理网点的优势将越来越少,未来的银行应该是互联网银行,所有的业务都可以通过网络办理,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认可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没有人愿意到物理网点办业务,人们的钱包里不再需要放人民币,只需要一张银行卡,或者用手机支付,甚至指纹支付,当然这可能是几十年后的事情,因为当今中国的金融服务还没有那么全面、那么到位。
银行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然会进行物理网点的扩张,因为这是银行历来的发展模式,通过开设物理网点来延伸自己的金融服务触角,以此来赢得利润。但这种模式是不长久的,是不可持续的,终将会被淘汰的。银行应该立即转变发展模式,转变固有观念,下大力气,花大价钱,投资建设银行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可能在开始的5到10年都不是盈利的,但是从长远来看,一个稳健的信息科技平台,对于未来银行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提升,以及互联网金融盈利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
H. 国有银行怎么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趋势一:进军直销银行。目前已有北京银行(601169,咨询)、民生银行(600016,咨询)、上海银行、兴业银行(601166,咨询)、包商银行等约20家银行推出在线直销银行。商业银行推出在线直销银行的直接推动力来自于以余额理财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因此,已上线运行的在线直销银行无一例外将余额理财作为主打和必备产品。不受地域限制可以跨区域开展业务,则是众多中小银行倍加青睐直销银行的主要原因。从更深层次来看,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深入应用,社会消费习惯和商业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从而引发金融行为模式进而商业银行服务模式的改变。在线直销银行正是商业银行的提前布局。
趋势二:搭建电商平台。截至目前,包括建设银行(601939,咨询)、工商银行(601398,咨询)、招商银行(600036,咨询)在内的主要大型商业银行,以及成都银行、上海农商银行等中小银行已开设网上商城。如果说商业银行设立在线直销银行的推动力来自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客户分流和业务分流,那么开设网上商城的推动力则来自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务模式的改变。阿里巴巴、京东等依靠网上商城所积累的大量商家和用户的交易数据,纷纷创新运作模式,进入金融领域,对商业银行形成挑战。依托大数据的创新,日益成为传统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中受到诸多制肘,无法获取第一手交易数据的情况下,自身主导搭建网上商城,积累交易数据,成为商业银行的最终选择。
趋势三:网上银行转型。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是国内最早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因其便捷、灵活、高效的特点,深受商业银行和客户推崇,近年来实现快速发展。但由于其设计理念是作为银行柜台的延伸和产品的销售渠道,网上银行更像一个操作平台,只是面向自身客户,资金在银行内部封闭运作,不具有获客和经营功能。这正是其与当前所指的互联网金融的最大区别所在。无论是操作的便捷性,还是产品的丰富度,以及所谓的应用场景,网上银行均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近年来,商业银行纷纷推动网上银行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一是开发针对网络客户的专属产品,丰富产品线;二是打造应用场景,寻找入口,增加获客功能;三是引入互联网思维,简化流程,提高便捷性;四是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形成网上银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