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加强国际金融安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国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经济金融关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形势严峻复杂。保持经济增长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基础。
1、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保持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
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克服困难。特别是在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时应该注意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避免加剧发展中国家的困境。国际金融组织应该通过放宽贷款条件等措施,建立更加便利化的机制,对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及时救助。应该支持新兴市场国家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努力。
2、切实保持和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发展方面面临严峻挑战,金融危机使他们的处境雪上加霜。如何既克服金融危机、又兼顾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这是全世界的共同责任。发达国家应该继续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承诺,推进国际减贫进程。对于最不发达国家,更应该减免其债务,对其出口产品减免关税,扩大技术转让,同时尽最大力量帮助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3、切实保持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稳定。
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防范金融危机能力,同时要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B. 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无危为安,无损为全。“安全”作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基本词语,在各种现代汉语辞书中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安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安全的状态,即免于危险,没有恐惧;另一方面是指对安全的维护,指安全措施和安全机构。没有了外在的威胁和内在的风险,即内外两个方面“没有危险”是安全的特有属性。安全不仅是没有危险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当安全依附于经济时,那么便是“经济安全”;当安全依附于国家时,那么便是“国家安全”。这样一些承载安全的实体,也就是安全所依附的实体,可以说就是安全的主体。
一、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国家安全学》对“国家安全”概念的解释如下:国家安全就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这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含义。但无论是“没有外部威胁”,还是“没有内部混乱”,都不是国家安全的特有属性,由此并不能把国家安全与国家不安全完全区别开来,单独从这两方面的任何一方面来来定义国家安全,都是片面的、无效的。只有在同时没有内外两方面的危害的条件下,国家才安全。
“国家安全”的内涵是由国家安全所受的威胁和各国由此制定的安全目标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利益范围不断拓展,竞争的领域和手段也在不断拓展,“国家安全”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也就是说,国家主体面临的威胁及实现安全的手段与途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今天“国家安全”的概念已不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而且涵盖了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以及政策安全等诸多方面。但无论考察哪些方面,都离不开它的经济方面。经济是社会、国家和个人最重要的活动和利益,在内外威胁的条件下,如果对经济的生存能力及其牢固程度没有一个判断,国家安全的概念就是一句空话。现代国家安全概念中,经济因素即使不处于核心位置,也是首先需要考察的内容。所以说,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二、国家经济安全的含义
国家经济安全的本质,体现在“发展”和“稳定”两个方面。发展是经济安全的要素之一。如果经济没有发展,那么经济的生存能力,抵御和适应内外威胁的能力就会大大降低。经济的稳定性则反映了经济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经济体系与其他系统之间联系的稳固性和可靠性,反映了经济承受内部和外部压力的能力。经济体系内各部门之间的结构越稳固、组织机制越健全,经济的生命力就越强。如果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遭到破坏,必然导致体系的不稳定,便有可能使得经济从安全状态转为不安全状态。国家经济不安全的特征包括:政府外债比例过高;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不能遵循本国政府的意志;出口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大量失业;金融利益受到侵犯,金融体系不能正常运转,金融体系管理混乱,而对各种金融危机失去抵抗能力;环境严重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信息技术的控制权掌握在别国政府手中,重要的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转,不能抗卸系统内外的入侵、破坏等。
国家经济安全涵盖的内容很广,理论上讲,国家经济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在一个阶段里,其核心内容处于一种本质安全的状态下,我们可以认为是安全的。现阶段,国家经济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财政安全、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资源环境安全、国有资产安全和民生安全,如果财政、金融、产业、资源环境、国有资产和民生等处于相对安全状态,国家的经济就基本安全。
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我国政府审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政府审计职能决定了政府审计必须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服务。
政府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审计职能的发挥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从本质上讲,政府审计主要致力于对“公平、正义”与“责任、绩效”的监督,这就要求政府审计应具有建设(促进)和制约(防护)两个作用,其中制约作用是直接的,建设性作用是提升,是高层面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对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问题的查处,促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处的问题进行整改,同时建立长效机制,进而改进管理,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防护作用体现在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法律、制度的落实和完善,推进深化改革,加强宏观管理,防范风险。
《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发展规划》也指出,当前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揭示存在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性建议,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二)与其它专业监督和行业主管部门相比,我国政府审计具有较高的法定性、独立性、综合性和监督领域的广泛性。
1.法定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务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宪法明确了审计机关的隶属关系、任务和职权、审计范围。与其它专业监督相比政府审计具有较高的法定性。
2.独立性。我国审计署设在政府内,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在国务院总理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其他部门和团体的干涉。在我国目前以行政管理体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与其它专业监督相比体现了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3.综合性。我国审计署按行业执行审计监督,分为财政审计、农业和资源环保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等,与其它行业主管部门相比,避免了监督过程中的片面性、局限性,显示了政府审计的综合性。
4.广泛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它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与其它专业监督相比体现了政府审计的广泛性。
(三)政府审计应当站在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深化审计监督,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作用,承担起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历史使命。
李金华审计长曾将政府审计形象的称为“国家财产的看门狗”,顾名思义,当时政府审计的职责就是确保国家财产的安全。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本国经济是否安全不能立足于国内,而要放眼全球。在2009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审计工作要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主线。从前些年“国家财产的看门狗”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说明政府审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重要理论观点。审计长深刻指明了这一“免疫系统”的形成机理:即国家审计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
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将国家审计监督、风险预警和风险防范职能前置,以风险为导向,创造性地把审计的功能由监督经济活动运行这样相对单一的初级层次,发展到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稳健安全运行这一全方位的高级层次。审计作为国家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有着不可替代的三方面的内在功能:一是预防功能,维护宏观政策的严肃性,维护法纪规章的严肃性,维护良好的财经秩序和发展环境。二是揭露功能,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违纪问题,揭露弄虚作假、损失浪费现象,“清除”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杂质。三是抵御功能,在揭露、查处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相关制度等方面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提高抗风险能力。上述三方面功能对促进国内经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防范外部风险将发挥积极作用。而国内经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状况和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是检验经济是否安全的重要标准。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全球经济都面临严峻挑战,中国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政府审计发挥与其地位相符的作用。温总理指出,今年审计工作要继续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这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克服经济困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具有特殊意义。刘审计长强调:“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范围,密切关注财政、金融、民生、国有资产、能源和资源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密切关注经济问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甚至演变为政治问题,及时提出对策性建议,防范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从政府审计特有的法定性、独立性、综合性和监督领域的广泛性来看,政府审计应当承担起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历史使命。
四、围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主线,充分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加强对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重点领域、行业进行审计监督
(一)关注国家财政安全,加强财政审计。财政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为国家提供重要的财力保证。财政安全就是保障以国家为主体所进行的合理的分配活动,财政危机突出表现为财政职能的严重混乱。国家审计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必须关注国家财政安全,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目标,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重点加强预算执行审计、转移支付审计、税收征管审计、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地方财政收支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农业资金审计、社会保障审计、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审计及专项资金审计。
(二)关注国家金融安全,加强对金融行业的审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最重要的方面。在金融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金融危机接二连三,致使金融安全问题凸现。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审计要更加关注金融安全,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国有金融业的审计。以维护安全、防范风险、促进发展为目标,服务国家宏观政策,推动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完善金融监管,推动建立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重点审计银行贷款业务、内控制度,关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并结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金融领域的腐败现象。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督促金融行业尽快建立中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强对跨市场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分析,提高整个国家和金融系统应对突发性金融风险的处理能力。
(三)加强企业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当前,国有经济的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已进入了关键阶段,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随之暴露出来,其中国有资产的流失已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国有资产流失主要在企事业单位转制、改制的过程中产生。政府审计应该以维护中央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国有资产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质量、责任、绩效”,按照“把握总体、揭露隐患、服务发展”的审计思路,监督国有资产安全,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促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关注清产核资、审计评估、不良资产核销、产权交易和土地资产处置。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总结其规律,从机制、制度层面挖掘其深层次的问题,为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四)加强资源环境审计,保护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项新内容。生态安全的提出是由于生态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广泛和严重的威胁,也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对资源环境的审计,要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标,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以及在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要抓住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研究解决办法,从宏观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关注民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就业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方面。关注民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是国家审计的职责和任务所在。在审计工作中要高度关注涉及民生的项目和资金,严肃查处损害人们群众利益的问题。如种粮农民直补资金、城市住房保障资金、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资金等。在揭示问题的同时,从社会保障制度、管理体制和基金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建立健全决策、监督机制,促进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审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第一要务就是要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只有保证了国家经济安全,才能保障国家利益,保证民主、民生、公平和正义,也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审计的最高目标来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只有维护国家利益或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审计才能有高度、有深度,才能真正完成其历史使命,也才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C. 通常强调国际金融安全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金融安全既包括金融体系的安全(例如金融机构的安全、金融资产的安全等),也包版括金融发展的安全。权
1、金融安全:要求的是一种宏观整体上的安全、金融安全是动态发展的安全状态。
2、金融运行:金融安全只是其中的一种客观状态和主观能力状态。
中国对金融安全的主要任务
1、研究和决策机构:成立专门金融安全研究和决策机构,制定金融安全政策和标准,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和金融安全政策,用国际化的标准来衡量执行的情况。
2、研究投入:研究开发金融电子化的软件平台和金融电子设备的核心技术,提高金融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夯实金融安全的基础。
3、安全法制:加强金融安全法制建设,提高金融监管机构监管水平,及时消除金融安全隐患。
4、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有序金融对外开放格局,既适应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世界潮流,又确保金融安全和国家利益不受损害。
D. 如何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的最新相关信息
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
如果把经济比作万物生长的大地,金融就是滋润万物的河流。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金融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引导得当,河水自可哺育一方,而如果不加约束,也可能带来灾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正是基于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保障金融安全,前提是准确判断大势,精准识别风险隐患。总体看,我国金融形势良好,金融风险可控,但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依然较为复杂,金融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转移到金融领域,金融机构出现自娱自乐、脱实向虚的势头,金融风险呈集聚态势。从国际看,国际经济金融风险溢出不断增大,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黑天鹅”事件频现,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些不确定性,都有可能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冲击。因此,防范金融风险,需要积极主动、耳聪目明,增强前瞻性。
防范金融风险,要坚持“守”。守住底线,才有底气。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是金融体系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应做好应对金融市场各种不利局面和极端情况的思想准备、政策储备和工作准备,对潜在风险隐患,要密切监测、早做预案,对已经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出手、有效应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非法金融活动一律禁止、非法金融机构一律取缔,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
防范金融风险,也要勇于“攻”。要以攻坚克难的姿态,靠改革推动风险防范。从深层次看,一些金融诈骗行为屡禁不止、违法违规案件时有发生,与我国金融体制未能更好适应金融业发展需要不无关系,而要想从根本上破除风险滋生和积聚的体制根源,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防范金融风险要标本兼治,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稳妥解决体制、机制和规制性问题,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深入研究并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
E. 国家审计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一)深化和完善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审计工作建设性作用的发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尤其是预防性和建设性等前瞻性职能作用的发挥。一要深化和完善审计“ 免疫系统”功能,实施主动、全面、动态的审计,提高事前、事中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二要合理拓展审计职能,进一步完善国家审计制度,实现从经济警察到经济助手的转变。三要推进 “责任政府、诚信政府”的建立,形成审计问责和审计追究制度,防止滥用权力、滥用公共资源,着力促进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四要加快审计结果公开范围、层次和水平的建设,着力形成审计“免疫系统”与社会公众舆论监控的互动机制,改善政府与民众的信息渠道,体现以人为本的审计理念。
(二)建立财政收支审计的宏观综合效益评价体系,跟踪政府政策运行的绩效。政府审计作为提高国家宏观调控效率和效益的重要工具,应当而且必须有一套适合政府审计提高调节、监督、管理和服务质量的宏观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推进政府审计对经济运行中的系统风险和共性问题的监督和反映,形成能够及时发现系统性问题的评估体系和宏观制约机制。特别是,要继续跟踪政府措施政策的实施情况和绩效,优化政府财政的有效支出,改善公共产品、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公平等增强国内消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
(三)建立财政与金融互通的数据预警体系,防止财政支出的金融化或是信贷投放的财政化。以财政审计与金融审计为核心,建立财政与金融系统互通的审计数据库,构造实时监控财政与金融风险的预警体系,形成针对政府预算所包含的或有债务风险在内的跟踪审计机制,及时反映预算中所包含的或有负债和隐性财政风险;推动各级政府预算和会计体系的建设,监控地方债务风险,促进政府债务融资、资金管理、投放范围和债务偿还等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提高政府抵御或有风险的能力。
(四)增强对现行经济状况的估计及若干政策的评估,通过审计提供给中央高质量的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及建议。要真正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就必须从政策层面加以关注和审计,促进制度机制和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此,要形成一个对政策执行结果进行监控的动态过程,对经济状况实施“预评估—选择—执行—评估—建议”的过程评价,从政策本身、政策执行效果、效率和政策的外部性来评估政策的优势与缺陷,查找一些具有普遍性、倾向性和典型性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注重对公共资源和公共资金的监督,促进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机制,防止公共资源和资金的滥用。首先,继续跟踪审计享有政府支持的项目,震慑高风险领域和环节的相关人员,避免公共资金的滥用。其次,用数量化的方法评估项目选择和建立规模的科学性,使得操作更具有效性。最终,要评价项目建设的效果和效益,推进公共资源公益化,反对泛市场化,特别是在解决民生问题的项目上,要促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益化。
(六)注重对国家经济安全薄弱环节的审计,促进经济运行的健康和持续。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对能源、环境、金融等领域的审计,促进政府支出投向的结构优化,保障经济安全稳定。建立宏观审慎反应机制,要对特定行业发展对经济稳定带来的风险进行审计,并加以评估和反馈,控制金融产品的杠杆化程度,防止房地产泡沫,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预警和消除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不利因素。
F. 面对金融危机如何维护国家安全
A 面对金融危机如何维护国家安全
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给国际安全形势带来严峻挑战:
国际战略格局朝着“一超弱化,多强易位”的方向加速调整,使国际战略摩擦和热点、敏感地区的冲突明显增多;恐怖主义、海盗愈发猖獗;社会动荡加剧且联动性增强,严重威胁各国的社会稳定;军事强国转嫁危机的战争冒险难以排除。
作为日益开放的新兴大国,我国的安全稳定难免受国际安全大环境的影响,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社会转型期凸显出的各种矛盾会被进一步“放大”,进而给国家安全稳定带来巨大压力。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必须制定有针对性的国家安全战略。
国家安全战略是通过建设和协调运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种国家力量,从全局高度谋划和指导维护国家安全的方略。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外安全形势造成的严重冲击,更加凸显出国家安全战略在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中的巨大作用。
一、突出维护国家发展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谋划中的地位
生存与发展利益是国家的两大根本利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使大规模战争对我国生存安全的威胁明显缓解。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表明,我国的发展安全仍面临严峻挑战:局部战争、他国战略遏制、海上安全威胁、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对我国安全的威胁始终存在;能源资源、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等问题上的国际摩擦日益增多。鉴于此,国家安全战略应将维护国家发展安全作为首要目标进行战略谋划。
当前,威胁我国发展安全的因素,多数来自经济、文化、信息、社会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它们具有很强的爆发性、扩散性和转化性,如国际金融危机,由美国向全球扩散,由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扩散,由非传统安全领域向传统安全领域渗透,其破坏性有时会超过战争,如科索沃战争使南联盟的生活水平倒退七八年,而亚洲金融风暴使印尼生活水平倒退15年。可见,非传统安全威胁已成为战争之外危害国家安全的另一主战场。为了维护国家发展安全,国家安全战略必须高度重视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判断,并据此做出有效应对。
二、恰当评估国家实力,为制订国家安全战略提供准确依据
在谋划国家安全战略时,应对我国的实力做出恰如其分的估计,不能被国际社会的一时“热捧”冲昏头脑。一旦过高估计自身实力,不仅目标难以实现,还有遭受他国“捧杀”的危险。因此,我国应继续保持内向姿态,将主要精力放在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和加快提升综合国力上。同时,要用好用足机会,提升国际地位,注意处理好与他国关系,让国际社会相信,中国是一个无意于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负责任大国。
三、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全方位、多手段维护国家安全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胁呈现多样性、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征。维护国家安全既要维护国家生存利益,又要维护国家发展利益;既要维护领土、领海、领空安全,又要维护海洋、太空、电磁空间安全;既要关注传统安全,又要关注非传统安全。一个领域产生的安全威胁,往往向其他领域渗透,进而全面冲击国家安全。因此,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应以主权和政治安全为前提,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安全为支柱,以信息安全为关键,统筹运用经济、政治、外交、舆论、军事等多种手段应对威胁。此外,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我国应更加重视通过国际安全合作来化解危机。这即是国际安全形势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拓展战略空间、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国际社会普遍希望我国在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国借机加强国际合作,不仅有利于通过国际合作降低危机对我国安全的冲击,而且可以借此加强与被援助国之间的关系,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对我构建安全的战略环境大有裨益。
四、从军事角度加强对新安全威胁因素的研究,提升军队保障国家安全的效能
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强柱石,随着国家利益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军队为国家和平崛起的保驾护航作用愈加凸显。但面对这场来势凶猛的国际金融危机,军外经济专家无法就我军在应对危机中的作用、准备、力量运用和建设等问题给出专业建议;军内的多数战略和军队建设专家由于对金融和经济缺乏深入研究,也难以就上述问题给出科学指导。这一现象表明,不加强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能力建设和运用方面的研究,军队的发展就会落后于国家发展的军事需求,就很难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力量支撑。随着社会的发展,金融、信息、环境、能源、灾害等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愈显重要,军队必须高度重视应对这些领域可能出现的危机。可以说,在军内成立专门研究机构,从军队建设、力量准备和运用的视角对这些领域进行专门研究,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G. 怎么维护金融安全才能算“安全”
国家安全。2016年,全国检察机关将把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作为工作重点,着力应版对政治安全、权金融安全、网络安全、公共安全等五大领域风险。最高检强调,各级检察机关要坚决贯彻国家安全法和反恐怖主义法,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摆在检察工作的首位。准确把握反恐怖斗争的新变化、新动向,全力投入严打暴恐活动专项行动,依法严惩暴恐犯罪和资助恐怖犯罪。
H. 维护政治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安全、公共安全等五大领域风险。第5个是指
国家安全。
2016年,全国检察机关将把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作为工作重点,专着力应对政治属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安全、公共安全等五大领域风险。
最高检强调,各级检察机关要坚决贯彻国家安全法和反恐怖主义法,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摆在检察工作的首位。准确把握反恐怖斗争的新变化、新动向,全力投入严打暴恐活动专项行动,依法严惩暴恐犯罪和资助恐怖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