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方法论包括
【方法论一】努力把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打造成一个第二银行,适应网络需求的一个特定的银行
第一是坚守安全的底线,永远不能动摇,如果不安全了银行业就没了。
第二是放下身段去服务,你就得面对那些“屌丝”,这个词儿我不大用,怕读不准,你对基层老百姓对小型客户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服务他,否则这些一旦离开你的时候对银行的挑战是很大的。它的聚集效应很强。
第三是我们要学会针对互联网特点来优化自己的产品,大家可以想想实际银行以前有很多产品,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宝宝”,比如原来银行推的定活两便,原来有的零存整取,原来也有过7天通知存款,都是银行在努力通过一种变相的改变周期期限来提高收益的产品,但是商业银行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把这些产品按照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和客户需求去整合提升。这些东西有很大的空间是可以做的,倒不是为了应对谁,我们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也是应该做这个。
第四是客户细分,可能在座的人希望网络的服务功能更强,但你们知道中国还有7%的人家里没有电脑,有些人也需要银行做柜面的面对面的服务,这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五是作为银行的从业者也好,管理者也好,一定要学会从客户的投诉批评声中发现商机,投诉和批评我们的客户将来都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商机
【方法论二】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应该寻求优势互补
第一,因为互联网金融,特别是大量的第三方支付的发生,它这个模式的第三方支付的客户完成已经离开了银行的账户,实际上它切断了银行和客户之间原来的直接联系。所以,我们可怕的不是第三方支付夺取了你多少份额,而是它把你银行和客户之间的联系切断了,我觉得这是我们首先感到危险最大的。如果一个银行失去了对客户直接的联系,就没办法分析客户的习惯和需求,一个金融机构如果不了解需求的话,它可能是最危险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的消费方式,比如柜台、客户经理介绍,它是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和移动支付,使金融服务的可获性、及时性、便利性成为消费者的主要选择。这样互联网金融就进入了消费者日常的生活。现在互联网金融有一个应用场景化,就是把看起来似乎没有关系的应用跟具体的场景结合起来,以场景为出发点,把用户的需求改变成为他们很有趣的,很有吸引力的这种方式。比如腾讯的抢红包,背后实际上是绑定信用卡账户。所以,它这种场景化的营销就使客户体验大大增强,这就远远比银行的柜台和客户经理的介绍更能使客户的黏度增加,这个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第三,互联网金融因为互联网是互通互联的,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开放性,它这种开放性就使客户和我们的银行能够直接的进行交流,我们过去传统的银行内部的渠道还是比较封闭的。为什么现在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有众筹、众建、众创,这个平台是开放的,银行跟客户同时可以设计产品,可以同时开发产品。所以,这样的话就使他的产品更加符合市场,这比银行封闭的产品再去营销市场要更加符合客户的需求。这也是我们传统银行应该看到的。
第四,互联网金融,可能我们觉得它更加普惠,更加民主,更加考虑到小众。所以,它可能更广泛的联系各种各样的客户,过去传统的银行实际上一块钱绝对不会理财吧,互联网就把一块钱的这些零星的集中到一起,实际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团购吧。但是它就满足了这些普惠金融的需要。所以,它能更得到社会广泛的大家的拥戴。我觉得我们现实的份额的分流,现在不足以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但是这几个方面,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商业模式给你带来的挑战却是值得我们传统银行深思的。我觉得我们现在需要在这个方面受到启发。
所以,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应该寻求一个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道理,不要过多的把对方看成敌人,应该看成是一个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
【方法论三】财付通未来要公布的类似微信红包的产品方向
场景一、小黄大学刚毕业,加入一个企业,他还没拿到他第一个月的工资,但是他家里妈妈生病了,他很急着用钱,但是在银行征信系统没有任何的记录,因为他没有信用卡,我们愿意结合我们互联网大数据有一定的能补充到银行征信系统征信的能力给到小黄第一笔他用来周转,为他家里妈妈治病的一个产品,给他发工资之前可以给他一笔应急使用的很需要的基金,这个钱可能是通过P2P的公司来提供,但是腾讯财付通,我们腾讯金融的方向就是希望结合我们大数据能力能为小黄来顶他在征信上,在传统数据上的欠缺,我们能顶他这个需求,能解决他眼前的资金需要,出到一份力,并且用一种比较社交化和照顾到安全的方式来提供,这个我们会在很快的时间点里推出这样的一个服务。
场景二、在广东有一个小企业的老板,他需要20万到50万的应急的钱才能把一个生意接下来,他因为已经用尽所有授信的额度了,很紧急的情况他拿不到授信,我们也会用我们大数据的一些能力,结合我们一些银行的合作伙伴,可以给他提供一个很紧急的他需要的一个融资的服务。这些是我们觉得在普惠金融理解和互联网很多的数据能够提供一个很好很有价值的面向未来的一个很重要的一项服务,这个也是我们在推出微信红包,推出理财通,推出微信银行以后,其中一个我们在互联网金融一个很核心的平台性的产品,有关征信系统,解决很多普惠金融里草根用户拿不到授信这样一个需求。
【方法论四】第一,互联网应该进一步的人性化;第二,互联网金融本质是金融;第三,互联网的精神是伟大的。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不管互联网发展到哪一步,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期货、资管、财富等等本质特征不会发生变化。因为互联网本身永远不会也不可能创造出金融。但是互联网只是努力把金融要换一个玩法。金融与互联网的文化本质是对立的,金融更多强调的是理性与谨慎,而互联网是自由开放。
尽管金融与互联网都十分强大,但当理性谨慎的金融与自由开放互联网真正全面融入的时候,整个世界将发生变化。金融最大的成本是人工及交易成本,这点又是互联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我们把巨大的人工交易成本降到最低,并让利于客户时,社会的实体经济将活力大增,金融的力量呈现几何倍数放大,这是无疑的。但是互联网草根金融不能代替真正的互联网金融,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一定是互联网金融在全产业链的运营和渗透,现在这只是一个皮毛的东西。
我坚信十年以后如果中国有十家伟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至少七家是现有金融机构对互联网的渗透和发展,另外可能有三家是现在互联网企业,最重要的是他们通过收购和设立金融机构来达到和实现。否则不会出现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因为如果没有金融人才和金融风险的认知,一定不会出现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缺乏风险与谨慎原则的金融互联网,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意味着金融体系的崩溃。
【方法论五】有效控制的效率下的两种业务模型
第一种模型,你从人们手里收集到存款,许诺的他们一定的回报,然后你把存款给借方。
第二种模型是创造一种平台让借方与贷方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当然不像我画的图这么简单,他们直接的能面对面的对接。在你们把借方和贷方真正面对面对接之前,相对的模型、估值等等才能把他们安排坐在一起,所以,为了能让技术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你必须先要发展左手的业务模型,这样我们能做的更多,如果你业务发展创新过多,监管者又会觉得加强监管,所以,我们希望采取一个全新的方式。
这两个模型的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左边的这个模型你是通过利率来赚钱的,你的利率越高你赚的钱就越高,而右边的模式是靠利率赚钱的,左边的模式不管利率是高是低对你来说都是一样的,所以,这是我们今天向经济,向一个更加健康的经济提出的方案。所以,我们任何的技术,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不是赚钱,我们任何的技术最终的目的如果是赚钱的话,这个技术就不是一个好的技术。
【方法论六】如何建立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网络信任体系
一是可以基于银行领域成熟的网络身份认证体系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认证体系。
具体操作上,我认为,一方面可以将这些资源延伸到新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对交易主体进行身份认证;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电子认证服务的应用范围,电子认证方面的技术成熟、政策支持,将对身份认证体系的完善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是基于现有的银行业征信体系,整合资源建立全社会的征信体系。目前,尽管银行业的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已经建成,但在这以外,还有大量的征信信息散落在其他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等处。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设计全社会征信体系的总体架构,探索征信产业的发展模式、建立征信相关数据的共享机制、研究科学的信用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应持开放的态度,促进资源共享。
第一,充分借鉴银行业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针对业务模式的特点,参考或采用现有的互联网信息安全体系,例如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等,制定配套的管理规范、技术标准、技术手段,以此来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数据安全管理水平。
第二,信息安全服务机构是中坚力量。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机构应该对互联网金融中的各类业务形态及其特征进行研究,提供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咨询测评等产品,形成专业的信息安全服务方案,满足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安全需求。
第三,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是关键环节。应该加强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防御手段,定期对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在涉及关键业务环节采用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
【方法论八】互联网金融中可靠电子凭证的应用问题
一是要大力推广可靠电子签名应用。目前,基于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的电子签名在网上银行中已有较成熟的运用,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电子签名进一步向供应链融资、网络微贷、P2P、众筹等其他业务形态中推广。
其次,进一步规范电子签名应用规范。根据互联网金融各种业态的具体业务模式,研究制定电子签名应用规范,确保电子签名的可靠性。
三是完善电子凭证司法鉴定体系。各种互联网金融业务形态都会产生频繁的网上交易活动,这必然会出现交易纠纷。完善现有的电子凭证司法鉴定体系有助于保障各方的权益。
㈡ 互联网金融四个制高点哪个更重要
(1)基础设施:最有可能产生颠覆性创新
此处的基础设施主要指支付体系、征信体系和基础资产撮合平台。
支付体系是互联网金融的不二法门,且竞争刚刚开始。支付是人们对金融最朴实的需求,也是应用场景最为丰富的一种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的诞生和发展首先起源 于支付。例如,17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的诞生最早是为了满足荷兰强大的航海贸易在支付结算方面的需求;19世纪后半期中国山西票号的诞生也与山西盐商 的支付结算需求紧密相关。如今,互联网金融巨头们同样以支付为金融的切入点。
支付的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经过特定的加工和整理就能够成为信用基础。未来,随着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数据的种类、数量及时效性也将得到极大提高,对个人的信用互联的评价体系也将更为多元、立体和即时。
2014年6月,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的发布,我国社会征信的法律基础和标准体系有望在未来几年逐步完善。征信体系将会继续维持政府主导的中心化格局,还是逐步向市场化、多元化发展?这一切也同样值得期待。
基础资产撮合平台是指股权、债权、产权、林权、地权、碳排放权等基础资产的交易和撮合平台。此类平台的发展主要源自中国社会融资结构的改革。目前中国间 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例是6∶4,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手段较为单一,而在美国这一比例是3∶7,金融危机前一度达到过2∶8。未来中国必将改变社会 融资结构倒挂的局面,去中介化是趋势所在,而互联网金融新型业态的发展也将加速去中介化的实现。
(2)平台:互联网模式在金融领域的延续
平台是指连接两个或多个特定群体,为其提供行为规则、互动机制和互动场所(常常是虚拟场所),并从中获取盈利的一种商业模式。拉卡拉公司创始人孙陶然在 《平台战略》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一个成功的平台往往需要做好几件事,一是选择平台战略的企业需要有能力积累巨大规模的用户,二是需要提供给用户有着巨大黏 性的服务,三是需要有合作共赢、先人后己的商业模式。成功的平台商们正在纷纷践行以上准则。
平台模式在互联网行业被广泛应用,因此当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业务时也自然地延续了这一战略。但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平台仍是相对陌生和抽象的概念,如何改变思路及试行平台化运营也可能是传统金融的又一突破点。
(3)渠道:多渠道整合是关键
渠道则是互联网时代对金融机构传统核心资产的重新审视,也是互联网企业线上线下整合的重要阵地。渠道的核心议题是多渠道整合,即客户能够自由选择在何时 通过何种渠道获得怎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其背后是机构的不同渠道在产品和服务、流程、技术上的无缝对接。这一点对于拥有较多实体渠道资产的传统金融机构来 说尤为重要,需要通过两方面的转型来实现:一是渠道定位从“以我为主”向“以客户为主”转型,二是实体渠道功能和布局的转型。
渠道定位向“以客户为主”转型:传统金融机构对渠道互联网化的尝试由来已久。从1997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一网通”至今,几乎所有的银行、证 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建立了互联网渠道。但传统的网银或手机渠道更多的只是将网点的流程电子化、网络化,仍是从金融机构流程管理的角度进 行设计,而非从客户需求和便利的角度进行改造。因此,金融机构多渠道整合的难点并非在于技术,而是在于思维的转变。
实体渠道功能和布局的转型:虽然实体渠道对金融机构来说是重资产、高成本,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客户对实体渠道的心理依赖,尤其是针对复杂产品和服务的面 对面交流的需求不会消失,因此实体网点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实体网点需要转型,比如更多地将目前低价值的简单交易(如现金存取、转账汇款等)转移到ATM 和电子渠道中,从而使网点人员有更多时间来进行销售和咨询工作。
互联网企业大多依托于电子渠道,较少具备实体渠道资产,但仅仅依靠单一的线上渠道可能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客群和场景。因此,多渠道整合同样是互联网企业值得思考的方向。
(4)场景:找准客户生活的主场景
场景是金融“生活化”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体现。互联网金融版图的扩张实际上依靠两个维度的扩展,一是扩大目标客群,二是占领客户的生活时间。扩 大客群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地域的扩张、年龄层的扩张、财富层的扩张等等。而占领客户的生活时间则需要占据尽量多的应用场景,即流量入口。占据用户上网时 间流量最多的是娱乐、沟通、信息获取和电子商务这四大类活动,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统计,中国网民2011年每周的上网时间中,9.3小时用于娱乐,7.6小 时用于沟通,5.1小时用于获取信息,5.3小时用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巨头们对客户时间的争夺也紧紧围绕这几大领域展开。
个人认为这四点是相互依靠的!离开任何一个都是不能独立存活的!另外,还要根据你的发展进度而言!每个阶段的重点都是不一样的!
㈢ 互联网金融都包括什么具体分几类
互联网金融简单的讲就是把金融业务放在网络平台上来做,目前最主要有六专大模式:
1、第三方支付属 如支付宝
2、P2P网络贷款平台 如拍拍贷
3、大数据金融 如阿里小贷
4、众筹 如创投圈 天使汇
5、信息化金融机构 如各大银行的电商平台
6、互联网金融门户 如银率网
㈣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有哪些分别由谁监管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包括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客户资金必须由银行存管。
监管:《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㈤ 我想了解一下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
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
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与传
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1] 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多阶段,并且越来越在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
㈥ 2015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图谱 下一个独角兽在哪儿
我个人的看法是, 社区O2O金融。
为什么呢?
因为你提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我理解的是个人零售类消费,比如餐饮,娱乐,休闲,网购等等。
但现在电商,商圈类O2O已经很成熟了,基本没什么增长空间了。然后,社区类消费金融确是异军突起,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因为我国城市的老城区改造,城镇化,新的楼盘社区不断涌现,社区居民消费力旺盛。所以我围绕社区类的消费金融是一大市场。
现在很多行业都在涉足这个社区消费金融领域,比如银行,互联网,电信运营商。
㈦ 30张图秒懂互联网金融怎样钱滚钱
这个您可以网络搜索里面有您要的30张图,这个上面不方便发上来!
互联网金专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属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ITFIN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㈧ 2020年的互联网金融什么样
你好~
2020年的互联网金融会是什么样的?
2020年的互联网金融会是怎样?如果能够站在未来回看现在,自然就能更好地指导从业者制定战略,占有先机。然而有趣的是,不同的市场参与者所看到的其实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两种思维的碰撞
下图以一种图像化的方式形象地描绘了这两种不同的思维。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㈨ 求一张网络三层架构的图
三层网络架构是采用层次化架构的三层网络。
三层网络架构设计的网络有三个层次:核专心层(网络的属高速交换主干)、汇聚层(提供基于策略的连接)、接入层 (将工作站接入网络)。
(9)互联网金融架构图扩展阅读:
三层网络结构短板
1、不断地改变的三层网络结构数据中心网络传输模式。
2、网络收敛:三层网络结构中,同一个物理网络中的储存网络和通信网络,主机和阵列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过储存网络来传输,在逻辑拓扑上就像是直接连接的一样
3、虚拟化:将物理客户端向虚拟客户端转化,虚拟化服务器是未来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它使得三层网络结构的网络节点的移动变得非常简单。
4、如果三层网络结构上主机需要通过高速带宽相互访问,但通过层层的uplink口,会导致潜在的、而且非常明显的性能衰减。三层网络结构的原始设计更会加剧这种性能衰减,由于生成树协议会防止冗余链路存在环路,双上行链路接入交换机只能使用一个指定的网络接口链接。
5、横向网络(east-west)在纵向设计的三层网络结构中传输数据会带有传输的瓶颈,因为数据经过了许多不必要的节点(如路由和交换机等设备)。
㈩ 跪求金融系统监控远程联网中,网络架构方案及及架构图,
一、金融系统联网架构
金融系统安防联网系统总体架构应采用:省级分行一级监控中心,二级分行监控中心,区县支行三级监控中心内网结构,一级监控中心要求在各省级分行设立,二级监控中心要求在各地、市二级分行设立,三级监控中心在各区县支行设立。为确保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以上三级联网架构均必需建立在银行内网系统中(或租用网通、电信、移动线路建立安防专网)。
安防联网系统应以银行内联专网为依托,即应符合内联网技术体制和现状要求,不能对内联网产生过重的信息流量,更不能形成引发网络崩溃的因素,并要实现安全监控信息的准确、及时和安全的传输和共享。
银行内联专网分多层结构,各营业网点监控为一层,各地、市监控中心为一层,各省级分行监控中心为一层,地、市监控中心到辖区营业网点内部办公网络通常为2Mbits带宽,考虑到网络协议及业务数据的其他开销,实际监控联网可分配带宽约为50%(即1Mbits),每个营业网点可以向上级监控中心传输2路CIF分辨率的视频。
联网系统应以银行内联网为基础网络平台,实现银行系统范围内基于不同网络平台构成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控制,联网系统的整体基本功能如下:
a. 实现已建视频监控系统中各个厂商设备的互联;
b. 统一视频压缩格式和前端控制信令格式,实现视频监控视频流的实时传输;
c. 提供电子地图功能,在终端上通过电子地图页面来查看监控视频;
d. 提供录像文件上传,录像回放功能。供远程调看监控录像;
e. 提供视频矩阵和云台的控制功能;
f. 设立各级监控中心,处理突发事件的报警;
g. 进行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保证信息安全和数据的安全。
1.1营业网点监控系统基本构成
各地营业网点监控系统通常由以下设备构成:各类前端摄像机、各类前端报警探头、各类硬盘录像机或监控主机设备、各类在行或离行ATM监控主机设备、金库门禁系统等。
1.1.1 营业网点监控系统拓扑结构示意图
1.1.2 营业网点监控基本功能要求
完成模拟视频监视信号的采集和传输;接受监控中心发出的云台、镜头等控制指令,控制现场镜头的光圈、焦距、变倍,云台的上、下、左、右运动等。提供RS232、RS485、I/O接口,采集报警信息、现场信息,并将相关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到上级监控中心。
1.2二级监控中心基本构成
二级监控中心系统通常由以下设备构成:中心管理服务器、数字矩阵服务器、监控电视墙、流媒体服务器、监控管理工作站等。
1.2.1 二级监控中心系统拓扑结构示意图
1.2.2 二级监控中心基本功能要求
a. 管理本辖区视频监控点;
b. 能实现对前端设备的控制;
c. 能实现对远程图像的记录、回放及上传;实现本辖区内重要数据的集中存储。
d. 报警接入及处理(报警上传、与摄像机联动);受理本辖区内的监控设备的报警事件,进行录像记录,处理;
e. 允许被授权的其他客户端进行远程访问;
f. 实现流媒体数据的转发服务,当一级监控中心需要查看或回放营业网点图像时,二级监控中心流媒体服务器,进行营业网点视频图像的转发和分发;
g. 对于前端营业网点的监控主机设备,除了能获取其分布区域、数量等基本数据的存储信息外,还通过巡检功能检测其运行状态。
h. 实现对用户的管理包括用户权限(用户名、密码、权限、优先级)的设置,支持三级权限管理模式,可将用户分为超级操作员、操作员、普通用户三级权限。最大权限的用户行使主控权力,负责对支行内的所有监控主机设备进行操作,较小权限的用户则可限定其对相关设备的部分操作权限。
1.3一级监控中心基本构成
一级监控中心系统通常由以下设备构成:中心管理服务器、数字矩阵服务器、监控电视墙、监控管理工作站、集中存储服务器等。
1.3.1 一级监控中心系统拓扑结构示意图
1.3.2 一级监控中心基本功能要求
a. 管理本辖区视频监控点;
b. 管理所辖的二级监控中心;
c. 接收、处理二级中心主动上报的报警事件;
d. 对所辖监控点重要录像进行集中存储;
e. 能实现对前端设备的控制;
f. 允许授权的其他的客户端进行远程访问;
g. 提供电子地图服务,给用户一个直观的电子地图的操作界面;
h. 通过电子地图实现对所有下级监控点的管理。
二、金融系统联网系统要求
金融系统安防联网系统要采用开放式架构,选用标准化接口和协议,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系统建设必须遵守国家和公安部行业有关标准与规范,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抓准备、抓调研、抓指导、抓试点,依据本地区的经济情况,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开展各地金融系统安防系统联网建设工作。
在规划组建新的安防联网系统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利用现有的报警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及传输资源,自下而上,先内后外,坚持先进,兼容传统,实现系统集成和系统互联、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必须把实用性放在第一位,边建设、边整合、边应用、边完善,把系统建设成“实用工程”。
安防联网系统所涉及的设备必须满足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设备选型不能选试验产品,要选先进的市场主流产品,不求最先进,要求最可靠,要能保证系统不间断运行。对关键的设备、数据和接口应采用冗余设计,要具有故障检测、系统恢复等功能;网络环境下信息传输和数据存储要注重安全,保障系统网络的安全可靠性,避免遭到恶性攻击和数据被非法提取的现象出现。
安防联网系统应用要体现资源共享、快速反应,形成打防控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必须加强对系统运行、应用的监督管理,对系统运行、应用管理原则如下:
a.采用统—的用户授权的权限认证管理,系统各级用户只要在自己所属的共享平台开设帐号、经授权分配权限后才可浏览其权限范围内相应监控点的实时图像和历史图像。
b.应采用多级用户权限管理机制,防止用户越权操作。服务器设备应能单独设置拒绝远程用户使用某些功能,这样即使管理员密码被盗,重要的服务器不会受影响。
c.服务器设备应能够限制或只允许来自某些IP或IP段的客户端访问。为了防止用户名和密码被非法用户猜测到或穷举法破解,设置只允许来自有限的IP地址用户访问是非常有效的安全策略。
d.用户的日常操作和系统的重要事件都记入日志中,日志资料分类保存在数据库中。数据库定时备份,以防硬件故障造成数据丢失。数据备份可以跨服务器进行,出现灾难性故障,数据文件也能恢复。
联网系统中视频监控系统要与报警联动系统相配合,根据联网系统的建设、应用和管理的现状,工作流程分为日常管理流程和报警联动与视频监控流程两类。
a.日常管理流程:二级监控中心(支行监控中心)接收各报警点与监控点传输的巡检信息、事件信息和视频信息等日常管理信息,二级监控中心对以上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处理,对要求上传的重要信息上传至一级监控中心(分行监控中心),一级监控中心再做出相应处理。
b.报警联动与视频监控流程:一级监控中心(支行监控中心)接收到移动点报警、固定点自动报警或人工报警信息,通过自动联动或手控联动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对警情进行复核,确认后对警情进行处理,对要求上报的重要警情上报至一级监控中心(分行监控中心),一级监控中心再做出相应处理。处警完毕后,恢复系统正常状态。
2.1视频传输要求
2.1.1 网络带宽
网络带宽指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带宽要求,根据视频监控系统同时传输的视频的多少而定,一路CIF视频图像,最小带宽需求为 256Kbits/s,一路D1(4CIF)视频图像,最小带宽需求为 768Kbits/s。
各级监控中心的网络带宽需求包括两部分:接收前端数字监控视频所需要的网络带宽、转发相关数据所需要的网络带宽。各级监控中心总带宽的最小需求,根据接收前端数字监控视频的数据与转发数据之和来计算。各级监控中心需要的正常网络带宽应该是最小需求的1.5倍。
每个接入系统的用户终端的最小带宽需求,采用CIF格式,必须根据(监控视频总路数)×256Kbits/s来计算;采用D1格式,必须根据(监控视频总路数)×768Kbits/s来计算,正常网络带宽应该是最小需求的1.5倍。
2.1.2 图像格式
系统支持图像格式大小为CIF,可以扩展为 D1 (4CIF)。CIF图像大小为 352×288个像素;D1 (4CIF)图像大小为 704×576个像素。
2.1.3 视频帧率
本地录像时视频帧率不低于25帧/秒。图像格式大小为CIF时,网络传输的视频帧率不低于15帧/秒。图像格式大小为D1(4CIF)时,网络传输的视频帧率不低于10帧/秒。
2.1.4 视频传输时延
从营业监控网点到二级监控中心的系统视频图像网络延时应小于1.5s,从二级监控中心通过流媒体服务器转发至一级监控中心的视频图像延时应小于3s 。
2.1.5 录像存储时间
普通的视频录像在监控主机设备中应保存30天以上,重要部位的监控录像应保存60天以上。突发事件或有案件发生的录像则需要传输到一级监控中心的集中存储服务器中进行备份保存。
2.1.6 音视频同步
音视频同步差应小于 500ms。
2.1.7 报警响应处理时间
二级监控中心在接收到监控营业网点报警时,响应处理时间应小于 60s, 报警信息在未得到及时处理时经由二级监控中心传输到一级监控中心的时间应小于5s。
2.2安全技术要求
2.2.1 网络安全
外网隔离
为确保联网系统的绝对安全性。联网系统应严格建立在银行内联网平台之上,与外网实现完全的物理隔离,确保无法通过任何外网及公网系统对该安防联网系统进行连接访问(也可以采用VPN专网方式)。
内网隔离
总行内网子系统、各省级分行网络子系统、各地市分行网络子系统在互联时,必须通过防火墙予以隔离。防火墙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有:非纯软件实现、支持地址/协议过滤、支持数据包过滤、支持安全身份认证及远程管理,支持1024个或以上的并发网络连接,单个连接的最大带宽不低于2Mbits/s。
2.2.2 信息安全
授权
联网系统应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必须支持对下列操作进行分别授权:
a.客户端工作站访问一级监控中心服务器(包括:登录、浏览、读取、修改、删除等);
b.各级系统中应定义多个用户级别。每个级别应具备不同的权限列表。每个子系统中须另设安全管理员,专门负责为本子系统的每个合法用户分配以相应的级别。
c.系统必须实施强制访问控制。除安全管理员外,任何用户不得擅自更改其权限、不能越权操作、不能将其权限转授于其他用户。安全管理员除完成授权功能以外,不能浏览、修改、删除系统中的任何其它数据。
d.系统中的所有权限变更操作都应被相应的日志系统记录并安全地保留,以备查阅。
认证
a.系统所使用的身份认证系统包括三个方面:计算机系统对使用者的身份认证、使用者对计算机系统的身份认证、计算机系统对其他计算机系统的身份认证。
b.对使用者的身份认证应采用双因子认证,即口令与认证设备。用户必须同时正确地出示口令和相关认证硬件设备,方可通过身份认证。
c.系统中应尽量支持一次认证,即用户只需要进行一次身份认证操作即可使用本系统直至退出,而无需在访问不同子系统时,反复进行认证。
d.所有认证操作(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都应被相关的日志系统记录并安全地保留,以备查阅。
访问控制
在系统成功地认证了访问者的身份后,根据授权数据库,获取该用户的当前授权列表。根据授权列表决定该访问者的请求是否可以被接受。如果可以接受,则进行服务,否则拒绝。所有数据操作(包括读和写)都应被相应的日志系统记录并安全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