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基础是契约架构与个人权力的保障,因为价值的跨空间、时间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去确保交换的公平性!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其实就是一种规避未来风险的隐形投资,而血缘关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约架构!典型例子就是养子防老,父母担心老无所养,在年轻时会把大量时间、金钱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养,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资! 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如上所说,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隐性来说是为了规避未来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养孩子的目的是防老无所养,因此,小时候孩子必须对父母服从,要不长大还了得!这种情况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种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压制,整个社会缺失创新气氛。儒家的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从道德上给与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仅家庭内部,社会方面也会给与不孝子女以巨大压力。这样,家文化带有很重的责任与义务感,极大地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压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以就要找另一种方式去规避家庭风险,那就是现代金融! 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如果老年人也能经济独立,那么他们将不会对孩子的行为过分干预,退休基金、养老保险等为规避未来风险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老人参与这些金融活动就会在年老时享受金融投资带来的回报。 上面的描述只是从家的角度分析金融的存在以及其重要性,那么对于社会而言其存在性以及发展的必要就不言而喻。 金融初期主要形式是银行以及保险。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是其发展的摇篮。这些国家为了拓展其海外贸易,维护海上霸权地位,大力发展银行以及保险业务,后来为了维持战争需要,又大量发行国家债券,从而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英国是最早发行股票的国家,但由于缺乏相关监督契约制度,发生南海股市大泡沫,英国决定限制股票发展,从而逐渐在竞争中失去金融霸主地位而被美国取代。证券,保险,基金,债券,说到底,就是为了优化资金的配置,将未来收入流现金化,也即资本化! 人们一般在青壮年时期消费需求最大,但此时的钱也最紧张,而到老年时最不需要花钱却最不缺钱,为此利用金融,他们可以通过借贷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来满足消费的需求,这样做的好处:1、优化资金的配置,使资金能按需分配,避免出现没钱时消费需求最大而有钱时消费需求弱的现象;2、减轻一次购买时的压力,提前享受生活;3、促进社会消费,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因此美国式的消费模式是一种合理理财与投资的模式,是先进的!那么,为什么美国还会成为经济危机的源头呢?这是否说明美国式消费的终结? 答案是:不是!美国的金融危机的确来源于这种借贷消费,但不是模式本身所带来的,读后感《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举美国住房按揭贷款为例:A想买一套房,但他付不起全额资金,于是他向银行借贷,以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买下这套房。假设还款期限为30年,那么银行就只能在30年后才能连本带息收回所有钱,这就存在流动性风险,如果银行中间需要钱或者30年后收不回来这笔钱怎么办?这势必影响银行的借贷,影响金融的发展!伴随这个问题的产生就有了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协会(FM),他的作用是专门买那些银行想转手的按揭贷款(现金支付),于是死钱又变活钱了。银行承担的风险小了,贷款量也多了。接下来的挑战是FM的钱也不是无限的,于是70年成立了GM,专门将从美国买来的各种住房按揭到款打成包,然后将贷款包分成股份,以可交易证券的形式向资本市场投资者出售,即按揭贷款证券。这样就将风险分担到社会中,同时使活钱的来源无限变大,但同时借贷者与资金提供者的距离越来越长,交易链长了,风险就大了,中间夹杂着很多的代理商、代理机构,他们很多只负责收取中介费而不管其他的,一环坏了,那么全环就可能出问题。从而引发次贷危机,又因为房贷已经同众多金融产品及其衍生物密切相关所以导致金融危机也就不足为怪了! 每次发生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会暂时性地接管大公司,也即救市。通过政府自掏腰包替这些公司承担损失,金融危机过后又会以某种缓和方式进行私有化。每次危机都促使保障金融的体系制度发生一些变化,使之更适应金融的发展,所以美国式的消费模式不会改变。 而中国的金融洋务运动之所以步履维艰就在于相应契约执行机制,权利保障机制的缺失与不健全。其中以证券市场的发展最为艰难。初期上证的建立就是为了给国有企业融资,现今虽说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也在增加,但在规模上远不如国有企业。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让当地国企上市就虚报利润,欺骗大众,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相应也缺失责任感,反正损失的也是国家的,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有限,因此虚假信息充斥着股票市场,炒股有时还不如赌博! 与证券相关的法律的发展也是步履维艰,很多上市公司是国有的,如果让违法上市公司赔偿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股民来自全国各个地方,如果收到虚假信息的损害那么可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提起诉讼,各个法院不好判决,若判决不一样有失法律的威严,因此中国对证券诉讼是有严格规定的,且不受理集体诉讼。但证券诉讼又具有两大特征:1、股民的损失计算快捷清晰,2、受害人利益相关性强,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法律发展;因此证券民事诉讼在中国的发展还是较快的,至少比与消费品相关的法律发展快! 另外作者还主张放开并鼓励民间借贷的发展,他认为金融越发达,利息就越低! 以下是陈志武的经典语句: 1、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 2、 千万不要因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中国必须学会游泳,即使要交学费,也应该去学; 3、 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养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 4、 金融证券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尊严; 5、 证券金融技术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么就不要,要么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购物那样只挑自己喜欢的; 6、 当一种经济交易夹杂着其他因素---友谊、情感和亲情---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交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到现在其实对金融也有大致的了解,但从不同书本中得到的结论又不同,惭愧自己看完《货币战争》就不假思索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以后会继续关注金融以及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有选择性地学习别人的观点。
『贰』 金融的逻辑txt全集下载
金融的逻抄辑 txt全集小说附件袭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痛击时弊
第二部分:审视传统,展望出路
本站提供的小说《金融的逻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金融的逻辑最新章节以及文字均由小说阅读网网友上传和维护
金融的逻辑的作者为:陈志武 ,阅读更多陈志武 的书籍,请到各大书店或网店购买阅读。 金融的逻辑全文阅读适用于在PC电脑中阅读,金融的逻辑TXT版下载适用于在掌机、PDA、商务通、手机中阅读。
《金融的逻辑》探讨金融发展和一般市场发展对文化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作者从理论到事实对西方金融的发展正本清源,追溯财富基因,解读资本密码,剖析金融危机。作者还创造性地从金融作为“大社会”中一分子的角度研究金融,对儒家文化进行金融学反思,直言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作者长期关注社会转型问题,痛击时弊,观点振聋发聩。“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西方的兴起主要靠制度而不是掠夺”、“消费驱动型模式不会改变” 等观点启发了更多人思……
『叁』 求完整版 金融的逻辑 作者:陈志武
金融的逻辑 陈志武的
『肆』 金融的逻辑思维陈志武电子书下载
『伍』 《金融的逻辑》PK《货币战争》
按:拿《金融的逻辑》PK《货币战争》,会产生两种奇妙的反差。从销售方面讲,尽管《金融的逻辑》一上市,已有不少读者追捧,特别是在机场的销售两者不相上下,但是从总数来看,《金融的逻辑》是难以望《货币战争》项背的。但是,从内容、品质讲,《金融的逻辑》PK《货币战争》,就像是用牛刀杀小鸡,用重炮打蚊子,两者完全不是在一个档次上。不过,基于《货币战争》谬论百出,且流布无穷,这个PK也就有了正本清源的意义。
一、金融、国债对民主制度真的没有免疫力吗?
按:读过《货币战争》的读者都知道编者在其中揭露了一个“阴谋论”,这个“阴谋论”一口咬定国际银行家们不只是操纵政治、制造战争,更频频制造金融危机。《货币战争》的编者几乎采用了侦探小说的手法,加上一大堆的野史秘闻,模模糊糊地勾勒出了近二百多年来的金融政治。因此,《货币战争》的作者,看不到金融的对普通人的生活的改善,更看不到金融催生民主、自由的贡献和意义。
宋鸿兵:新生的民主制度对于“国际银行家通过控制货币发行权来控制整个国家”这一战略主攻方向的判断和防御出现了重大漏洞。民主制度的设计和建立几乎是全身贯注地防范封建专制势力的威胁,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是,民主制度本身对金钱权力这一新生的、致命的病毒,却没有可靠的免疫力。
陈志武:负债累累的政府是一个权力难以扩张的政府,因为负债后,一方面政府就得面对债券市场,另一方面就得征税,就得面对纳税人。或许,负债、债券市场、征税、纳税人,这都是民主宪政的砖瓦。看来,金融不只是能帮助一个国家平摊一时的支付压力,还能促进制度的良性发展。
二、中国金融的开放是“取乱之道”,还是势在必行?
按:陈志武教授认为,中国金融的自由开放刻不容缓,中国要实现创新,并学会抵御金融风险,只能先去尝试。《货币战争》的编者则认为需要先建立完备的监管机制。中国自古就奉行“中庸之道”,兼听则明。不过正如陈教授所说,关在屋子里是学不会游泳的。如果永远学不会,中国的金融是不是要永远自闭大门呢?
宋鸿兵:金融的开放面临的战略风险远不是金融企业本身那么简单,它涵盖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稍有闪失则后果不堪设想。金融安全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远比战略核武器更需要严密监督的领域。在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金融安全监管机制之前就贸然全面开放,乃是取乱之道。
陈志武:在美国,金融创新可以说是完全放开的,出了问题再说,没出问题可以完全自由。而中国则是,如果没有政府批准,任何创新都不行。我们必须知道,监管从本质上是反应性的,是针对已经熟悉的事情而为的,但创新顾名思义是以前没有的,是创造出以前不熟悉的东西,所以,从本质上,创新是不应该监管的,否则逻辑上就有矛盾。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如果在金融方面的创新不显著,那么其他行业也不可能实现创新。中国式的监管,并不能够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打个比方,把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让他去学游泳,他当然不用担心被水呛住,但他也学不会游泳,等他下次掉进水里,他就会淹死。
三、次级贷危机是否说明美国人对未来的透支能力已消耗殆尽?
按:关于次贷危机,《货币战争》的编者分析得很详细,很多说法也不能说毫无道理。但是,《货币战争》的导向是有问题的,宋编者是不能真正认识到发展金融对于深化中国市场的重要意思的。我们且看看陈志武教授的说法。
宋鸿兵:华尔街的金融创新的规律是,赢了银行家拿天文数字的奖金,输了是纳税人和外国人埋单。而无论输赢,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被银行系统反复、循环和高倍抵押的债务所创造出的巨额债务货币及通货膨胀这一必然结果,则悄悄地重新瓜分着全世界人民创造出来的财富。难怪这个世界的贫富分化会越来越严重,也就难怪这个世界会越来越不和谐。
这就是债务货币驱动下的经济发展的规律:债务创造货币,货币刺激贪婪,贪婪家中债务,债务发生内爆,内爆出发紧缩,紧缩导致衰退!
陈志武:像美国历次金融危机一样,这次危机不会改变美国的经济模式,也没有人要终止金融证券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面对的挑战仍然是一个如何改良的问题,如果说“借债消费”过头了,那是量的问题,属于改良的范畴。更确切地讲,是如何找到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以减少多环节委托代理关系链所带来的道德风险,使每个环节的交易方都能勤勉负责,保证“花别人的钱也心疼”。
不发展金融自然不会有金融危机,只要发展,就必然时常碰到问题。今天中国因为没有那些五花八门的按揭衍生证券,所以没有金融危机,而美国有了这些才时常出现金融危机,这本身并不说明中国的金融欠发展是正确、是对中国社会更有利的事。而如果中国或任何国家从此限制金融创新、过度强化金融管制,那会像因噎废食一样地错。只有进一步鼓励自发的金融创新、放开金融市场的手脚,中国的金融市场才能深化。
四、金融危机后,“寅吃卯粮”的借贷消费模式是否需要终结?
按:任何深刻理解并已参与到现代社会的人,都能发现现代金融的好处,也能理解借贷消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但是,宋编者还停留在投资驱动模式的框架里,所以用了中国的老话“寅吃卯粮”来讽刺借贷消费。陈志武教授则针锋相对,指出“金融证券能提高我们整个人生的总体幸福水平,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福利”。 其实在《金融的逻辑》一书中,陈教授还讲到,金融危机之后,消费驱动模式仍不会改变。
宋鸿兵:人民借钱越多,就必须借更多的钱,债务和货币死锁在一起,其逻辑的必然结果就是,债务永远增加,直到其债务货币遭人彻底抛弃或其利息重负压跨自身经济发展,导致整个体系的最终崩溃。债务,债务,还是债务。人民币正在迅速滑向债务货币的深渊。债务的货币化是现代经济最严重的潜在不稳定因素之一,它是通过透支未来以满足现在的需要。中国有句老话,“寅吃卯粮”,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陈志武:我恰恰要说明,有没有金融市场的发展,最后就会决定是不是在你最能花钱、最想花钱的时候反而是你最没钱的时候,而你通过花钱得到的效用最小的时候又恰恰是你钱最多的时候。住房按揭贷款的效果是如此,很多其他金融证券发展的效果也会如此,都可帮助我们把一辈子中不同时期的收入流做些更好的安排,使我们不至于在最能、也最需要花钱的时候没钱花,而等到年老不想花钱也不需要花钱的时候又偏偏钱很多。金融证券发展的好处是帮助我们摊平一辈子的消费水平,让我们不至于一会儿饿得要死、一会儿钱多得无处花。金融证券能提高我们整个人生的总体幸福水平,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福利。
五、金银货币是否意味着“实际拥有”? 金银真的是“定海神针”吗?
按:《货币战争》的编者是黄金货币的铁杆粉丝,一心主张恢复“金本位”,并建议中国应该变“藏汇于民”为“藏金于民”(P277),通过抛售美元买进黄金和白银,将人民币与黄金白银挂钩,实行金银本位制。以致有网友怀疑宋编者可能是金矿厂商的代言人。宋编者的这一言论,又一次让他成了金融学的门外汉。恰好陈志武教授有一篇叫《西方的兴起是靠制度而不是掠夺》的文章对此进行了批驳。陈教授此文从制度的角度解读西方的兴起,对许多还迷信黄金白银的人是一记深刻的耳光。
宋鸿兵:黄金被世人公认是财富的最终形式。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绝不是凯恩斯等人几句轻飘飘的“黄金是野蛮的遗迹”就能化解的。黄金与财富的必然联系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逻辑。……从本质上看,黄金是唯一的、高度敏感的、深负历史传承的“政治金属”,处理不好黄金问题,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金融风暴。……黄金和白银作为货币是自然进化的产物,是真正的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人类信赖的诚实的货币。
陈志武:作为一种金属,白银本身没有太多的工业价值。但正因为许多国家在不同时期用白银作为货币,所以它就特别值“钱”。而之所以白银被用作“钱”,就是因为没有发展出支持票券信用的制度。换言之,只要有了便于金融票券交易的制度,金银作为“钱”的价值就没有了。这也是为什么随着现代政治法律制度的兴起,金银作为“钱”的价值越来越低。
因此,一个国家有没有“钱”取决于它能不能将各种未来收入流和“死”财富作证券化、票据化,不取决于它有多少金银。而能否进行广泛的证券化和票据化交易又受制于它的制度。所以,制度的优劣决定一个国家“钱”的多寡。
『陆』 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我学的是经济学流通系统的专业,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都学过一些皮毛,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因此,读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并不是觉得困难。
这本书也是2010年销售榜上100位以内的畅销书,看过之后,推荐大家看看,是本能改变世界观的好书。
读完这本书是在2010年年中左右,近日又把这本书借给了别人——好书要大家分享,呵呵。
简单的总结一下陈志武《金融的逻辑》的读后感: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空间的价值交换。在古代社会,因为交通、生产的不发达,金融的发展没有社会土壤,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的不存在。
世界各地的人都会把家作为基本单位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发展。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基础是契约架构与个人权力的保障,因为价值的跨空间、时间交换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因此需要相应的制度去确保交换的公平性。
家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其实就是一种规避未来风险的隐形投资,而血缘关系就是人格化了的契约架构。典型例子就是“养子防老”,父母担心老无所养,在年轻时会把大量时间、金钱投在孩子身上,以期待老有所养,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格化了的金融投资。“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金融学方面也可以得到解释。
如上所说,以血缘关系为依托的家隐性来说是为了规避未来风险,是经济交易的初期形式。父母养孩子的目的是防老无所养,因此,小时候孩子必须对父母服从,要不长大还了得。
这种情况就削弱了家的另一种功能---情感交流,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压制,整个社会缺失创新气氛。儒家的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从道德上给与限制,是孝文化的制度保障,如果子女不孝,那么不仅家庭内部,社会方面也会给与不孝子女以巨大压力。
这样,家文化带有很重的责任与义务感,极大地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压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所以就要找另一种方式去规避家庭风险,那就是现代金融。
经济独立是个人自由的基础。
如果老年人也能经济独立,那么他们将不会对孩子的行为过分干预,退休基金、养老保险等为规避未来风险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老人参与这些金融活动就会在年老时享受金融投资带来的回报。上面的描述只是从家的角度分析金融的存在以及其重要性,那么对于社会而言其存在性以及发展的必要就不言而喻。
金融初期主要形式是银行以及保险。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是其发展的摇篮。
这些国家为了拓展其海外贸易,维护海上霸权地位,大力发展银行以及保险业务,后来为了维持战争需要,又大量发行国家债券,从而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英国是最早发行股票的国家,但由于缺乏相关监督契约制度,发生南海股市大泡沫,英国决定限制股票发展,从而逐渐在竞争中失去金融霸主地位而被美国取代,读后感《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证券,保险,基金,债券,说到底,就是为了优化资金的配置,将未来收入流现金化,也即资本化。
人们一般在青壮年时期消费需求最大,但此时的钱也最紧张,而到老年时最不需要花钱却最不缺钱,为此利用金融,他们可以通过借贷以及分期付款的方式来满足消费的需求。
这样做的好处:
1、优化资金的配置,使资金能按需分配,避免出现没钱时消费需求最大而有钱时消费需求弱的现象;
2、减轻一次购买时的压力,提前享受生活;
3、促进社会消费,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因此美国式的消费模式是一种合理理财与投资的模式,是先进的。
那么,为什么美国还会成为经济危机的源头呢?这是否说明美国式消费的终结?
答案是:不是。
美国的金融危机的确来源于这种借贷消费,但不是模式本身所带来的。
举美国住房按揭贷款为例:A想买一套房,但他付不起全额资金,于是他向银行借贷,以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买下这套房。假设还款期限为30年,那么银行就只能在30年后才能连本带息收回所有钱,这就存在流动性风险,如果银行中间需要钱或者30年后收不回来这笔钱怎么办?这势必影响银行的借贷,影响金融的发展。
伴随这个问题的产生就有了联邦住房按揭贷款协会(FM),他的作用是专门买那些银行想转手的按揭贷款(现金支付),于是死钱又变活钱了。银行承担的风险小了,贷款量也多了。
接下来的挑战是FM的钱也不是无限的,于是70年成立了GM,专门将从美国买来的各种住房按揭到款打成包,然后将贷款包分成股份,以可交易证券的形式向资本市场投资者出售,即按揭贷款证券。这样就将风险分担到社会中,同时使活钱的来源无限变大,但同时借贷者与资金提供者的距离越来越长,交易链长了,风险就大了,中间夹杂着很多的代理商、代理机构,他们很多只负责收取中介费而不管其他的,一环坏了,那么全环就可能出问题。从而引发次贷危机,又因为房贷已经同众多金融产品及其衍生物密切相关所以导致金融危机也就不足为怪了。每次发生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会暂时性地接管大公司,也即救市。
通过政府自掏腰包替这些公司承担损失,金融危机过后又会以某种缓和方式进行私有化。每次危机都促使保障金融的体系制度发生一些变化,使之更适应金融的发展,所以美国式的消费模式不会改变。
而中国的金融洋务运动之所以步履维艰就在于相应契约执行机制,权利保障机制的缺失与不健全。
其中以证券市场的发展最为艰难。
初期上证的建立就是为了给国有企业融资,现今虽说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也在增加,但在规模上远不如国有企业。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让当地国企上市就虚报利润,欺骗大众,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相应也缺失责任感,反正损失的也是国家的,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有限,因此虚假信息充斥着股票市场,炒股有时还不如赌博。
与证券相关的法律的发展也是步履维艰,很多上市公司是国有的,如果让违法上市公司赔偿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股民来自全国各个地方,如果收到虚假信息的损害那么可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提起诉讼,各个法院不好判决,若判决不一样有失法律的威严,因此中国对证券诉讼是有严格规定的,且不受理集体诉讼。
但证券诉讼又具有两大特征:
1、股民的损失计算快捷清晰,
2、受害人利益相关性强,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法律发展;
因此证券民事诉讼在中国的发展还是较快的,至少比与消费品相关的法律发展快。
另外作者还主张放开并鼓励民间借贷的发展,他认为金融越发达,利息就越低。
再列举一些陈志武的经典语句:
1、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是一个有财富但没有资本的社会;
2、
千万不要因为美国的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中国必须学会游泳,即使要交学费,也应该去学;
3、 只要股市还不对民营企业真正开放,培养中国的创新文化要么是一句空话,要么就只能继续依赖香港和美国的资本市场;
4、
金融证券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尊严;
5、 证券金融技术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么就不要,要么就全要,而不能像超市购物那样只挑自己喜欢的;
6、
当一种经济交易夹杂着其他因素---友谊、情感和亲情---那么,只会污染人类关系的灵魂。从人类的经验看,经济交易交给市场,感情交流留给家庭,这是最好的一种安排,也是市场化分工发展的总趋势。
〔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柒』 求金融的逻辑TXT陈志武
发到哪里去
『捌』 陈志武老师写的都哪些书 除了《金融逻辑》
陈志武: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非理性亢奋(中信出版社);金融的逻辑;24堂财富课;陈志武说中国经济
你可以上买书的网站上看看,输入作者,就能看到他都写了那些书
『玖』 你如何评价陈志武的《金融的逻辑》
《金融逻辑》这篇文章具有通俗的语言,还是有着独到的观点。总得看起来就像是一篇网络的文章,不像是一本经济类的书籍。这本书总得来说并没有什么严谨的逻辑和知识体系。看完这本书,可能会有一种洗脑的感觉,有可能会刷新自己的三观,改变自己对金融经济的认识。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本书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且涉及到了许多国外的经济发展历史。
对于我个人,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觉得金融业界是上层人玩的游戏,对股票证券这类金融产品有着一种神秘感和三分敬畏。从这种层面上多少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无知,更准确的来说是,我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是多么的无知,至少我能不能代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这个论断还需商榷。
『拾』 请问:谁有 书 名: 金融的逻辑 作者::陈志武的全文啊
发过去了哦 请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