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读<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读<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最近的生活真的有点宅的感觉,整天在家里面,我对外宣称我在家看书,居然有100%的人持怀疑的态度,难道是我的生活作风让人感觉不踏实,或者前科太多劣迹了,读读后感。不管各方面的声音是怎么样的,我要负责地告诉每个人,我真的是在看书,除了看看新闻和死神,偶尔也在pplive上看看电影,不过其他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看书。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买了十几本书,在很短的一个月当中,基本上当当网上面近期畅销的财经类管理类图书我都买了。当然当中有些图书确实写得不怎么样,例如《西点军校》。总体上感觉物超所值吧,就是经济上面拮据了一些。今天把《金融的逻辑》一口气给看完了,感触很大。
于《货币战争》最大的不同就是,作者陈志武从一种理性思维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金融,金融的发展历程,剖析近代的重大金融事件,对未来的金融市场宏观的预测,在尊重市场规律的理性前提下,让一个对金融一点概念性认识都没有的人轻松地触及了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
对于我个人,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觉得金融业界是上层人玩的游戏,对股票证券这类金融产品有着一种神秘感和三分敬畏。从这种层面上多少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无知,更准确的来说是,我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是多么的无知,至少我能不能代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这个论断还需商榷。
什么是金融?金融就是跨时间和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包括一些不动产,“死”的资产,如房产,汽车这些都能通过金融市场的只能将其进行转换。极大程度上活跃了资本市场。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活跃程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金融市场的成熟度。欧美等国之所以经济发达,原因不仅仅在于他们每年有上亿元的军费开支,也不仅仅在于他们人均的gdp,更重要在于他们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在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中活跃的金融市场不疑就是经济的发动机。
以股票为例,股票就是对一件事物未来的估值,也就是说他体现的不是现在的市值,而是未来几年的市场价值,是一种价值的提前兑现,也就是说微软本来现在的市场价值没有那么多,阿里巴巴、网络等这些都是这样,没有股市,恐怕也没有马云、李宏彦这些商业传奇。或许更准确来说马云这些人要缔造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要经过公司一个漫长的积累,而有了股市,梦想提前兑现了,把一个好的东西未来十年二十年的价值都提前展现出来了,股票的价格是相对的。应该说,在金融市场中,所有的价值都是相对的。
在其他金融类的书当中没有这通俗的表述过,让人一下子知道了金融市场的本质,一种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转换,把未来的东西变现,把死的资产的价值变现。使一个市场中可用于交换的东西多了起来,而不是单单靠一种货币。
这就是觉得这本书第一点写得好的地方,让一个菜鸟知道什么是金融。
第二点他说到了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有多么重要,为什么美国的债务经济能够持续强势这么多年呢?
很多读过货币战争的人都知道,美国等发达的西方国家,国家都没有货币的发行权的,货币的发行权都掌握在私人财团手上,如美联储这些精英组织手上。国家的开支只能以国家的税收和信用做抵押发行政府债券,美联储买入后相应地发行一定比率的货币量,或者他国来购买,像中国和日本这些外汇大国。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像美国这些大国没有有效对抗通胀的能力。
但是为什么负债累累的国家的经济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呢?原因有两点:一个跟西方发达的金融技术和文化背景有关。另外一个就是跟投资回报率有关。
先说第二点吧,再强调一下,在金融的领域所有的价值都是相对的,也就是说资产有可能成为负债,债务也有可能是资产,债务资本不一定不好,关键是要看这笔债务的投资回报率,也就是说当这笔债务投资的回报大于债务本身,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增值的,对于整个社会的总资产来说是增值的,只不过是钱在社会上和在政府的手中的区别。在美国,人民很富裕而政府负债连连;在中国,政府非常有钱当时人们贫富差距很大。这就是一个本质的区别。下面举两个例子,在05年布什白宫政府财政赤字创历史新高,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很大,但是那一年很奇怪的是,布什政府并没有通过增税和减少政府债券的发行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和舆论压力,相反的,一连串的减税措施出台和增发了美元债券。从这一点就看出了西方人的理财理念,赤字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如果通过发行债券融到了资本,用于各种投资和开销,如果用于投资的那一部分的回报高于政府的债务总额,那么这次融资就是正面的。也就是说当投资回报率在理性的范围内,那么政府的财政赤字又算什么,只要社会的资产总额是增长的正面的,政府有钱跟民间有钱有什么区别呢?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定要是增长的,面对舆论压力,只能是减税。
事实上证明了一个负债累累的国家在持续的走强,人民越来越富裕,政府的赤字是相对的,国家的债务也是相对的,政府穷了,人民富了,政府的一分一毫开销只能通过税收和债券融资的形式,花的是人民的钱,当权者也要非常谨慎,读后感《读读后感》。同时也培育着公民民主意识,整个社会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法治各个角度都往良性的角度发展。
而在中国,中央政府是富到流油,表面上国力蒸蒸日上,社会主义国家令行禁止,政府一呼百应,从中央到地方组织架构很清晰。金融危机一到,政府立刻就启动了4000亿资金给下面的企业过冬,国难当头有这样一个政府民众不禁为之欢欣,但是当一切回归理性之后,这些巨额资金大多投放到效率低下,腐败连连的国有企业和制造数不胜数的呆坏账的国有银行身上,与其说是政府的一场大规模救市活动不如说是一场政府的一场自救活动。就好象古代的政府在保护自己的皇家产业一样。而对于那些对社会有创造性推动的民营企业很多很多都饿死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政府在大规模的发救济粮,而自己却饿死在黑夜中,而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他们只是需要一点点资金,几十万几百万他们就是度过这个难关扭亏为盈,多么讽刺的一场救济活动啊。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资产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贡献是创造性的,很多人的智慧的加上国际上很多的金融环境,外资的进入把民营资本带入了一个春天,在很多人抨击外资,大肆宣扬资本主义阴谋论时,我很漠然,作为一个快离开大学的学生,我用较为理性的角度宏观的看待这个问题,由衷地我要感谢外国资本,是他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发展契机,并且挖掘出了他们,但同时我也不否认他们是有利益驱动的。当时中国政府在干什么,政府去民生工程去到了地方成了腐败的肥料。中国是关系社会,那些民营资本靠什么生存,在互联网最冷的冬天,如果没有国际风险基金的介入,相信我们今天看不到网络、携程、阿里巴巴、腾讯、网易新浪一个一个互联网传奇。记得在今年的APEC峰会上面马云明确就呼吁各国的中小民企要立足自救,不要对政府的阳光政策抱太大的希望。
所以说,政府有钱国民穷不一定好,政府太有钱了容易滋生强权和腐败,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不一定是积极的。
第三点、中国的金融市场现状和前景
在以前我阅读过的金融类书中经常说到中国A股等,之前对于A股的概念老是很书本化,原来中国的股市还是一个基本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市场,帮助国有企业融资的一个平台,民营资本很难进去,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很多有名的民企选择在纳克达斯上市,在香港上市。像网络、搜狐和阿里巴巴这些,之前一直认为马云李宏彦那些人怎么那么不爱我,现在知道了。如果我是马云,遇到这样一个提问,我可以大声回答道:我非常爱我的国家,但是我的国家能不能像他说的那样爱他的子民一样的爱我。。”
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商人在中国永远是最悲情一个阶层,即便是在商业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国人向来仇富,商人是创造财富的一个阶层,商人商人,无奸不商。在今天,富商犯法,政府无情地惩戒,社会舆论无情的指责;贪官犯法,政府顾及形象和社会影响,来一个体面的内部双规,民众固然切齿,但是愤怒过后更多的是识像的敢怒不敢言或者的理性的司空见惯。整天社会的道德秩序就在这样维持着,靠传统的观念在维系,法治永远是那么脆弱,隐性的规范更起到主导。
在普通的家庭当中,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好好的读书,找一份稳定工作,去大国有公司,去考公务员,中国是崇尚强权的社会,而不注重资本价值和法治。整个社会体系至上而下都不利用发展健全的金融体系。
忙碌的十一月份,有一位50多岁的长者对我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80年代是激情燃烧的时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宽;90年代是产业化的时代;2000年以后是信息化,自动化的时代;而现在是金融时代和法治化的时代。年轻人你准备好了没有.
从意识的层面上,我真的没有意识到这场挑战的到来,何其具有讽刺性的就是,一个大学毕业生连股票都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甚至乎有点恐惧,觉得他是一个可怕的金融产物,觉得他在攫取我们创造的价值,成为投机者掠夺的工具。在中国,很多人认为股市是一个投机的市场,无数人带到幻想涉险去豪赌一把,很多人血本无归。一种原始的赌博文化的延伸。实际上,在美国,国民把股市当作一种投资,理性去对待他,从市场规律的角度去分析,去理财。当一切回归理性,中国股市的无序,是必然的,市场有它固有的供求规律,跨越了这一层,接下来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股市泡沫。
夜很深,给人一种安逸,仿佛喧嚣和攘攘都离每个人很遥远,窗外的漆黑,似乎在暗示着什么。是宁静背后真正的躁动,当我们走出这番宁静之后,或许恐惧的现实就是接踵而来。
我们为什么要恐惧危机?
或许一切都像我们对股市的不了解一样,一切都是因为无知
很多时候,知道自己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自己无知之后还不知道去悔改,去学习和充实自己。
喧嚣的十二月,有一如既往忙碌的上班族,有招聘会血腥的人肉市场,有挤在独木桥上的公务员大军。置身其中,不能说是坦然自若,还是那样把,不管做什么,人不能贬值,同时还要通过做事,为身边的人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读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⑵ 金融危机读后感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当前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市崩盘,也给出其它国家经济带来极大危害。那么为什么华尔街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确背景,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其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到2006年末,次贷涉及到了500万个美国家庭,目前已知的次贷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
2.以房产作抵押是造成风险的关键
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房价缩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杀手锏。
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3.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加重了危机的扩散
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
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投资机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也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了分摊。但事物都有两方面,金融创新制度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次贷这样一种创新使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变成次级债,将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买了美国次级债的国家,就要被迫为美国的次级危机“买单”。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贷款人还不起贷时,不仅抵押贷款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无力向那些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回报,而且那些买了次级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失去了高额回报,同样调进了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自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金融机构开始报告大额损失,反映了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的价值大幅下跌。
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实际上是资产组合和信用增级的一个过程,也是多种资产叠加、多个信用主体信用叠加的一个过程,在资产证券化后,这种资产证券化组合的信息和相关风险信息披露可能趋于更加不透明,导致市场中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读懂其中的风险,更不用说对其进行实时的风险定价了。由于对资产真正的价值和风险认知不足,投资者严重依赖评级公司的报告作出决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信用评级也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环节。信用评级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着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本来是从一些低质资产发展而来,“金融创新”则使这些低质资产通过信用评级公司评级获得了高等级标号,事后证明价值被严重高估。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损失不明,一旦次级抵押贷款出现了重大风险和损失,构筑在这些证券上信用增强和信用叠加也会如同沙漠上的空中楼阁一般会“瞬间倒塌”,由此必然会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恐慌,规避风险的本能加速了投资者的抛售,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灾难也就在劫难逃。在次贷、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这个风险传递链条中,如果没有信用评级公司的参与,次按危机或许根本就不能发生。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国应引以为诫。
1.认识和防范房贷的市场风险
房贷有房产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向好时,房地产价格上扬会提高抵押物的市值,降低抵押信贷的风险,会诱使银行不断地扩大抵押信贷的规模。但房地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无休止地涨下去,因为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无视其生产与生存的成本。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走低,银行处置抵押物难,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这不仅给贷款银行带来大量的呆账坏账,还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及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银行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中做出理性的选择,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认识和防范信用风险
次级贷款违约率高,原因在于贷款机构在放贷中没有坚持“三C”的原则,即对借款人基本特征(Character)、还贷能力(capability)和抵押物(collateral)进行风险评估。从国外的经验看,借款人的基本特征(年龄、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职业)、购房目的(自住还是投资)、婚姻家庭状况,还贷能力(房贷房产价值比、房款月供收入比、家庭总债务收比、资产负债比等)和抵押物(房产价值、新建房、二手房、使用期限、地段、独户、多层高层建筑等)都与违约率密切相关。
香港在东亚危机中资产价格大幅缩水,许多购房者承受负资产的压力,但银行却没有出现违约率大幅上升的问题,就是因为香港银行业自身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个人住房贷款有严格资格审查标准,借款人购房多是自住,职业稳定,收入现金流不变,房产使用价值不变,仍会按期还贷。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扩大个贷业务中应避免“政绩目标”等非经济和非理性色彩,减少行政手段介入信贷资金配置,加强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审查,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借款人实施不同的风险定价、借贷标准,包括自有资本金、首付比例、利率、期限等,以促进银行从服务风险定价向客户风险定价转变,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个性化转变,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3.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贷款规范
监管部门应监督从事住房信贷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让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规范银行贷款行为和贷后的服务。
4.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
既然金融风险在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监管部门的职责就是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预测、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提高风险的可控性。因此,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是迫在眉睫,它将对银行体系的安全,房地产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5.政府部门应从危机中得到警示
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政府的职责,但“人人享有适当住宅”并不意味人人都要买房,让无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购房市场,拔苗助长不仅事与愿违,还会产生许多负效应。特别在我国抵押担保、抵押保险等相关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无形中让银行承担了许多政策风险。因此,一个优化的住宅市场结构应是新建房与存量房,出售房与租赁房,商品房与政府提供公共住房多样化的统一。政府应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改变经济适用房“只售不租”为“租售并举”;并通过信贷、税收、土地政策引导房地产企业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在开工许可审批中优先考虑普通商品住宅。
6.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
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完善住房信贷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和政策性担保的机制,有利于促进抵押贷款营销的规范化、合约的标准化,抑制商业银行盲目放贷的冲动;合理的保险风险定价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风险。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⑶ 《华尔街》观后感,500字左右。
华尔街的历史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纪录片《华尔街》提到华尔街的历史长达三百多年,与美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很大的联系。我想主要谈下华尔街经历了三次战争,因为这三次战争在华尔街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在三次战争前期和后期给美国经济所带来的历史性意思也是写不完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正反两面的,及时在某个时期美国曾一度繁荣但是有繁荣就必有衰退。历史的发展是我们不可改变的。是很多问题积累在一起的爆发,我们不能回到过去重新选择,所以在美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它所付出的代价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要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修正预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错误。
华尔街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在国际金融业占据显赫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看完这个十集的片子让我受益良多,华尔街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作为一名学习金融的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必须更加懂得金融市场的运作和金融的价值。
资本这个词在这两集中出现的次数尤其多。每周,每天,每时,每刻,资本都在不停息的流动。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早已不是一块印第安人的土地,也不是荷兰人的一道墙而是一张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网。华尔街人也完全成为了贪婪而奋斗的人。
我们可以借鉴它的过去,吸收许多经验教训。虽然,地理上的华尔街非常小,但在真正的意义上,华尔街是美国的资本市场乃至金融服务业的代名词。这条街上的联邦厅曾是美国第一届国会的所在地,首任总统华盛顿就是在这里宣誓就职的,如今大门前耸立着华盛顿像以纪念此事。不过华尔街作为政治中心只是短暂的一瞬,而作为金融中心却一直辉煌夺目,经久不衰。
参考网络文库http://wenku..com/view/660587345a8102d276a22f6f.html
⑷ 哈尔滨金融学院观后感
哈尔滨,黑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地处中国东北平原东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南部。截至2015年,哈尔滨总面积约为5.31万平方公里,市辖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辖9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户籍总人口961.4万人。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是国家战略定位的“沿边开发开放中心城市”、“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1]及“对俄合作中心城市”。[2-3]
2015年,哈尔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1.2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72.6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62.8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215.8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7:33.4:54.9调整为11.7:32.4:55.9。[4]
⑸ 求一篇关于金融类书籍的读书笔记。2000字左右。例如《金融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之类的。
你去读《操作手回忆录》吧
⑹ 金融超限战读后感
[金融超限战读后感]
陈志武也不太喜欢郎咸平,这种不喜欢,不是个人好恶层面的,而是学术切磋层面的,金融超限战读后感。陈志武也很较真,可对政府较真的比较平和,对经济学同事较真的比较严谨,因为陈是潜心学术的,学术必须严谨的较真。《金融超限战》虽然把问题说的很严重,但关键是说出了问题。看完之后,再来回顾2006年-2007年这一波牛市,或许真不能简单的以为是经济向好在资本市场里的回应表现。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初已经破产的冰岛,股市也就跌了90%而已,中国从6124-1664,跌去了多少?将近70%%,在亚洲仅次于越南。这是一个金融体系还没有受到冲击的发展中大国的股市表现吗?郎咸平把06-07年的股市暴涨归结为危机前的回光返照,什么危机?制造业危机。简单梳理,就是从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升值近20%,劳动合同法在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情况下仓猝推出,导致人力成本增加,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也导致资源要素成本增加,制造业在此轮金融危机蔓延之前其实已经捉襟见肘,度日勉强,只是当时外需还算可以维系,但已经有大量实业资本被迫撤离,寻找更高利润渠道,哪里利润更高?股市,楼市。如果以此观测,股市作为虚拟经济,上轮股市暴涨和实体经济到底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股市暴涨需要大量资金流动性助推,这种流动性如果是民营经济投资经营环境恶化而流出的闲散资金,股市虚高是实体经济繁荣还是危机前兆?再一个是国际金融炒家问题。郎教授认为,和日本1989年以后股市长期萧条比较,我们的股市和楼市已经就差半步就将堕入深渊。楼市继续暴涨,结果很容易明白。拿股市说,日本在股指最高点之前,也推出了股指期货,然后更关键的是,允许国际金融资本进入成为日经会员,我们现在也刚刚推出股指期货,现在差什么,就差允许国际金融资本进入这一个门槛。一旦这个门槛放行,中国之前股市的所有经验都将作废。将有一大批技术派股神们被消灭。一个股指期货已经足够改变之前的单边市经验,更何况国际金融资本兴风作浪的诡异威力。国际金融炒家,陈志武说不能太过放大这种阴谋论,而应该看到金融开放的很多正面因素。但这一点我对陈志武持保留的赞同意见。金融市场肯定需要逐渐开放,但我们不能低估国际投机势力的威力。以国际油价为例,全球股市狂泻之初,为什么国际油价却能飙升到147美元,然后急转直下,沉沦到35美元以下,这一波大震荡难道是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这一经济学永恒论调,到现在是不是需要矫正,加入新的变量?国际油价飙升那段,我们的国有企业算是损失惨重了!现在中石油中石化到处海外抄底,一时风光无二,当初亏损时候的焦头烂额又有谁去问责呢?中石油,中石化,南航,深航,中信泰富,中铝,单单国际油价这一波冲击,套期保值合同,就让很多国企亏损巨大。(暂别提次级抵押债券)怎么赔的?或者中国企业怎么进套的??郎咸平描述的是很浅显和形象的。油价涨到80美元了,高盛摩根这些国际金融炒家马前卒,就来怂恿我们了,你看现在油价80美元,你可以跟我签个套期保值合约,半个月后,油价会涨到90,你就会赚很多,读后感《金融超限战读后感》。国企高管们会想,油价这么高,他忽悠我,不能上当。结果半个月后,真涨到90了,高盛又来游说了,你看现在90,你跟我签个套期保值合约,半个月后,就涨到100。国企高管们又想,80我都没有买,真是亏了啊,可现在90更高了,怎么敢买。结果半个月后,油价真涨到100了,高盛又来了,你赶快跟我签吧,再不签,油价半个月以后就涨到110了,我们已经有些胆儿颤了,买还是不买,这是个问题,结果还是没有买。结果半个月后,油价就真涨到110了,看着油价从80美元涨到110美元,应该是一件十分折磨人的事情吧。高盛这时候又来了,还没开口,国企高管就说:您不用说了,我买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赶快签掉了。很多国企在油价110美元,120美元,130美元附近签了套期保值合同。油价果然冲到了147美元,最初确实感觉赚翻了。结果呢,奥巴马突然风雷一转,集结高盛摩根这些投行高管们,开会批判,油价涨到147美元,你们这些国际金融炒家是反了天了吧?还让不让老百姓开车?还让不让我这一届政府混了??其实这是十分双簧的事情,因为奥巴马的民主党背后的支持财团正是华尔街金融资本。结果从那天开始,油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了。当油价跌到100美元时,我们多少或许还有触底反弹的幻想,当油价跌到70美元的时候,就只有减少巨亏的希冀了,可油价仍然一泄千里的来到了35美元下方。郎咸平觉得,国际金融炒家的力量是不可轻视的。他们能帮助日本1990年之后失去10年,帮助泰国韩国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濒于破产,帮助冰岛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初走入冰窟,帮助迪拜09年成为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帮助希腊现在直接用债务危机拖垮欧元,他们也就有能力帮助中国进入水深火热之中。就股市看,6124到1664的一轮,有数以万计的中产家庭,已经感受到了什么是水深火热,那么是否中国的民间财富在过去30年中积累的足够富裕,还能不能抗住下一轮?而在股指期货推出以后,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如尚福林所说的,更加稳健的资本市场。我们看到的是兄弟阋墙,一个个杀红眼的期货空头们,贪婪垂涎散户们手里仅剩的闲余资金,借着外围市场混乱和国内楼市调控,将股指砸向了更低点。而这些所谓的期货空头们,他们或许根本不知道,国际金融大鳄们正在无时无刻睁着更血红的眼睛,密切盯着包括基金经理在内的万千勤劳中国人的口袋。在美元已经开始绞杀欧元的时候,中国也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所谓自助者天助。如果从此痛下决心,真正站在民生角度,严控国进民退,放开民营经济,提高百姓收入,坚决打压楼市投机,狠心整抓党风党纪,真正推进法制和市场的实际意义上的完善,让普通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中国内需才会提速,财富积累才会继续不断扩大,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才会不断增强,这样,跟国际金融资本大决战的时间,或许将会推后,我们也还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完善和发展自身的金融体系。如果仍然满足于4万亿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高投资下11.9%的虚幻数据,继续恶化民间资本的生存空间。或许,我们在能够遇见的未来里,根本看不到下一个6124的出现。《金融超限战》是郎咸平的书。我不知道是他自己编的,还是书贩子编的。基本上是他的演讲稿。章节里重复的内容不少,让人感到罗嗦。好多内容我以前在网上看过,即使在这个博客里也有收藏。除了讲金融,还有一大章讲食品行业,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抓住行业本质。还有一本书《郎咸平说》我也在看。因为买的都是盗版书,也不知道是不是书贩子乱编的,有些内容和《金融超限战》是重叠的。我觉得郎咸平是个资产阶级的学者,对资本主义的运行还是有心得的,所以他的一些预言尤其是对中国经济的一些预言还是准确的。最欣赏的是他的微观经济学,外科手术刀式的解剖企业,让人叹服。以国际化为旗帜,用金融做后盾对别国进行颠覆和掠夺,是当代国际资本大鳄程式化的手段了。美国,现在这个世界上最贪婪、最虚伪、最无耻的国家就是金融战的策源地,华尔街的大鳄就是幕后的黑手。
⑺ 世界是部金融史读后感什么是金融
《世界是部金融史》读后感
两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足以颠覆我金融观念的书,虽然本身对金融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更多的读的都是一些比较正统的教科书,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公司金融》、《投资学》等,所以当看到这本以金融史冠名的书的时候,瞬间有了极大的兴趣。
当看到作者直击金融的本质:“永远用你的钱,为比你更有钱的人服务”的时候,心灵还是受到不小的震撼的,原来金融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光鲜亮丽,但同时也正是由于资本那种天生的逐利性驱使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那个叫做“钱”的东西前赴后继,不是人们不长记性,忘却了历次金融危机的带来的巨大灾难,也不是人们对金银、代表货币的一个个薄纸片多么情有独钟,而实在是因为这些东西背后所代表的巨大利益。作为一个俗世中的凡人,来世间走一遭总会追求点什么,很多人的追求无非是权势、财富、荣耀、美色,而这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在这个物欲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所以那些代表金钱的纸片、账户上的数字也就成了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因此我也更一进步理解了股市上的追涨杀跌、银行挤兑等一些看似非理性的行为,因为当时在他们看来那就是最理性的做法,你永远不可能要求人们为了集体的、长远的利益而放弃眼前的利益,这也许就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看似完美实践却屡遭挫折的原因。
⑻ 跪求 电视剧《华尔街》的观后感 3000字左右
昨天一口气看完了10集的纪录片《华尔街》,然后就有写些东西的冲动。虽然我本身学的不是经济金融方面的专业,以后可能也不会去华尔街谋职,但华尔街一直是非常吸引我的一个概念。相比于中国的股市,华尔街给美国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场,更多的带来了一种模式,一种利用资本市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通过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在客观上以非常高的积极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于全社会的大事情,而不是通过政府拍板从全国人民的财富中强行拿出一部分来干政府认为正确的事情。这样的模式的好处在于实际上这个决策过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项目能够筹集足够的资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项目被足够多的人认可了。而且通过华尔街的参与,不仅国内人民的财富能够帮助政府来做事,国外的资本也能通过资本市场流入国内,帮助本国进行建设,这也是一种创新。
以连接美国五大湖和哈德逊河的伊利运河为例,本来纽约州时任州长德威特·克林顿希望通过财政部拨款七百万美元、在十年之内建成的巨大水利项目,被财政部拒绝了,于是他转而求助华尔街。与政府官员犹豫不决到最终拒绝克林顿的建议相反,华尔街的经纪商们想方设法帮助克林顿实现这一提案在议会中的通过,因为如果他们帮助克林顿成功筹集这700万美元,那么按照当时的佣金率1%,他们就可以得到7万美元的收益。最终由于工程的确过于巨大,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工程分期进行,华尔街发行伊利运河的分期债券,通过向全社会集资的方式成功地为伊利运河的工程筹集到了大量资金,当伊利运河一期在投资100多万美元却能够得到每年25万美元的收益的结果公示之后,伊利运河的债券成为了整个资本市场追逐的金融产品。甚至在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伦敦,伊利运河债券都是炙手可热,最后十年的工期由于资金的重组被整整缩短了两年,伊利运河也为美国东西部运输节省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和四分之三的运输成本,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美国后来的发展更加离不开华尔街,有了之前的成功案例,美国后来的大型工程很多都放弃了政府筹资的方式。正如同美国开国元勋、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说过的“国债,如果不太多的话,将是一种对国家的恩赐。”,一定程度的工程债务对于整个工程的建设来说也是一种恩赐,因为这种融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给出了一个承诺:只要工程的确在长远利益上有利可图,那么就能够保证资金链的稳固。因为工程债券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是可以进行实时买卖的,不同于国家投资,在投资之后很多年可能才会获得相应的回报,购买债券的人可以随时通过资本市场将手中的债券套现,所以只要之前的工程表现良好,债券受到市场追捧,那么投资下一期债券的资金就会有了保证。美国在19世纪末出现的石油大王、钢铁大王、铁路大王等巨大财富和企业的拥有者身后都是华尔街的摩根财团,而摩根个人的资产也不过六千万美元,却能够帮助卡耐基实现个人财富超过四亿美金,帮助洛克菲勒突破十亿美元大关,这完全是华尔街的融资手段所表演的魔术。在这种资本力量的带领下,美国逐步从一个刚建国就背负六千万美元(当时的天文数字)债务的穷国,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一经济体。
华尔街的魔术不仅在于为政府筹资,纳斯达克——很多科技企业的梦想之地,也为新经济中大量中小企业的创业提供了一个融资的平台。从1971年纳斯达克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开始,它已经帮助微软、思科、google、ebay等众多今天耳熟能详的高新技术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而中国的网络、携程等互联网企业也在纳斯达克登陆,品尝到了国际金融市场给初创企业带来的资本力量。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源于纳斯达克本身的宽松环境,公司只要过了12个月的存活期,就能够在纳斯达克上市。在此之前,其他的上市要求都极其严格,甚至说苛刻,对于初创企业几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国内的上市要求最低要有连续三年的盈利)。而正是纳斯达克这样一种全新的交易平台的出现,让美国再一次在全球高新技术竞争中占得优势。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也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金融体系,有了自己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的股市尚有不足,并没能够承担一个国家加速发展的最大源泉,我们还是太依赖政府投资、吸引外资投资。我们的资本市场也没能够给创业公司带来真实的好处,虽然有了创业板,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成功,最后很多高新企业还是选择去国外上市,避免被国内的较为盲目的投资带来的波动所干扰。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在这三十年有了飞速的提高,但是与此对应的制度建设和文化观念转型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需要一个健全成熟的投资市场,同时我们也需要民众形成投资的理性,而不是一味盲目跟风。虽然现在的股市又一次沉寂了下去,没有了前几年的狂热。但以史为鉴,当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碎后的几年,美国的资金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导致房地产的价格飞涨,最后一连串的投机行为最后导致次贷危机,全球金融恐慌的历史尚未过去很久,中国却初现这种端倪。很难说历史是否会在中国重演,在房产泡沫破碎的那一天,不知道又会让中国的经济受到怎样的拖累,如果这个泡沫永远不被抹去,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来说是否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虽然华尔街有很多不成功,甚至很多人觉得非常黑暗,但作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全球相对最为完善的资本市场之一,华尔街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研究,其经验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还有更多的教训值得我们去反思。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必然会转移到亚洲,无论是上海、香港,抑或是新加坡,可能会逐步取代纽约成为世界新的金融中心,到那个时候,我们又将如何利用好自己的金融地位,让我们国家的发展突破现在的模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值得我们这些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们关注和思考的。
⑼ 找下温涛著作的《国际金融》读后感
如何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