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金融发生了怎样的变革
五六百年前,由于受到交通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限制,人类的金融贸易活动通常还无法突破国界。但这一状况在此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迅速得以改观。发生在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和18世纪的工业革命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原有的时空距离。跨国性质的贸易交往、债权债务清算以及资本转移等活动不仅演绎出了最初始形态的国际金融现象,而且从一开始就包涵着有关国际金融纷争与协调的跌宕起伏。此后,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网络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金融协作尽管长时间内都处在较低层次,但总体进程则不断呈现出加速趋势。特别是进入20世纪,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先后两次世界大战以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之后,为了重建国际货币金融秩序以求生存和发展,不同主权国家之间展开了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协调与合作。从1922年4月的热那亚世界经济与金融会议,到1936年10月的“三国黄金协定”,再到1944年7月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以及其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成立,都是典型的例证。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国际货币金融秩序进入了“无制度”时代。美元等各主要国际性货币的汇率经常出现巨幅波动,便捷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使得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形同“幽灵”、在全球范围内“四处游荡”,不同国家金融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破坏性急剧攀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利益冲突日渐明显……这些问题构成了现阶段国际金融领域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决定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的协作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升级。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欧洲中央银行和单一货币欧元的出现,象征着20世纪人类社会将国际金融协作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② 论述及评价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以美英等国为首的国际社会通过多边协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主要内容包括:
(1)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特别是对各国的汇率政策实行监督;
(2)实行以黄金为基础、美元为中心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3)在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IMF可提供短期信贷,以补充其国际流动性。在最初的近20年里,该体系运行比较顺利,有效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重建、发展和繁荣。但由于该体系的基础是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并要求其他各国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因此,当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无法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时,它的继续存在便受到明显挑战。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停止向各国政府兑回美元后,各国纷纷放弃本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崩溃。1976年在IMF的提议和组织下,国际社会达成牙买加协定,宣布黄金非货币化,同时承认各国实施的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这标志着国际金融体系再次进入了一个不受全球性多边协定约束的动荡的时代。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充分说明了国际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乏力。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一系列严重弊端:首先是作为储备货币的美元,其发行不受任何限制,实际上是一种“信用”本位,美国几乎可以无约束地向世界倾销其货币,但其偿还却因为汇率的“浮动”而得不到保障。其次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缺乏平等的参与权和决策权,仍是建立在少数发达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制度安排。因此,构建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至关重要。
③ 马来西亚世纪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毕业证中国认可吗
教育部有认证的目录,但其实政府认不认可事其次,主要是单位,这个大学知名度还是不够。
④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呈现出哪些重要的发展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世界各国金融业发展已明显呈现以下十大特征和趋势:一是金融管制放松化;二是金融创新化;三是金融市场全球化;四是融资证券化;五是银行经营国际化;六是银行业务全能化;七是银行资本集中化;八是金融业电子网络化;九是国际货币结构多元化;十是金融监管国际化。
⑤ 请列举20世纪90年代一些重大国际金融事件,并说明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影响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
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则几乎不受影响。
影响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
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5)世纪国际金融扩展阅读
影响
(一) 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一国货币的对外贬值有利于该国增加出口,抑制进口。反之,如果一国货币对外升值,即有利于进口,而不利于出口;汇率变动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如同其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二)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一是对贸易品价格的影响;二是对非贸易品价格的影响。
(三)汇率变动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汇率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本币对外贬值后,单位外币能折合更多的本币,
这样就会促使外国资本流入增加,国内资本流出减少;二是如果出现本币对外价值将贬未贬、外汇汇价将升未升的情况,则会通过影响人们对汇率的预期,进而引起本国资本外逃。
(四)汇率变化对外汇储备的影响。货币贬值对一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储备货币的汇率变动会影响一国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汇率的频繁波动将影响储备货币的地位。
⑥ 国际金融 和 国际经济与贸易 都是学什么的 有什么区别啊
国际金融学,研究的对象是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包括国际货币流通与国际资金融通两个方面,其目标是阐述国际金融关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揭示国际货币流通与国际资金融通的基本规律。它的萌芽可追溯到200多年前。它是在国际贸易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形成于本世纪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迅速发展,与之相适应,国家之间的货币金融关系也日益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化和一体化趋势加速,国际金融的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国际金融的领域不断拓宽,几乎渗透到国际经济和各国经济的每个角落。国际金融在国际经济关系和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本课件就是向大家介绍国际金融的基本问题。 从全球视角来看,国际金融研究国际间货币金融关系和运行;从一国视角来看,国际金融研究经济开放中对外货币金融关系和活动。作为一门学科,国际金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既有理论,又有实务;既有微观问题,又有宏观问题;既有自己独特的专门领域,又有与其他经济学科相关的交叉领域。 一般来说,国际金融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具体而言,有: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与编制原理;国际收支调节与外汇管制;国际储备的构成、作用和管理方法等。 2.国际货币流通。具体而言,有:外汇,汇率,国际结算,外汇市场与外汇交易等。 3.国际资金融通方面。包括:国际借贷与资金转移;国际金融市场等。 4.国际货币制度与国际金融机构方面。包括:国际货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国际金融机构的性质与作用。 国际经济与贸易 英文名: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或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rade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涉外经贸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具有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1. 正确理解并执行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和为人民服务、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2. 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3. 具有经济管理、经济贸易、市场营销、进出口贸易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知识; 4. 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5. 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贸易政策; 6. 了解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发展动态; 7. 能够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利用计算机从事涉外经济工作; 8. 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4年,本科一般实行3~7年弹性修业年限。 四、主干学科 经济学、统计学 五、主要课程 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国际结算、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 六、毕业与学位 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并达到毕业条件者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509所院校开设了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本科专业。另有沈阳药科大学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专业;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开设的专业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文)”;东北电力大学开设“经济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海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开设的专业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方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新闻方向)”。 3. 沈阳药科大学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专业为理学类,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与其他本科院校开设的该专业(或该专业方向)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不同。 4.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文名一般译作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但也可用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rade 。前者着重于该专业要学习经济学专业理论知识、为开展国际贸易实务或从事研究奠定基础;后者实为“国际商务与贸易”,名称上着重于该专业主要学习开展商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因此,建议本科层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译为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专科层次的该专业用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rade 或者直接用International Business似更为贴切
⑦ 世界金融发展史世界金融发展史
五六百年前,由于受到交通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限制,人类的金融贸易活动通常还无法突破国界。但这一状况在此后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迅速得以改观。
发生在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和18世纪的工业革命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原有的时空距离。跨国性质的贸易交往、债权债务清算以及资本转移等活动不仅演绎出了最初始形态的国际金融现象,而且从一开始就包涵着有关国际金融纷争与协调的跌宕起伏。
此后,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网络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际金融协作尽管长时间内都处在较低层次,但总体进程则不断呈现出加速趋势。特别是进入20世纪,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先后两次世界大战以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之后,为了重建国际货币金融秩序以求生存和发展,不同主权国家之间展开了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协调与合作。从1922年4月的热那亚世界经济与金融会议,到1936年10月的“三国黄金协定”,再到1944年7月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以及其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成立,都是典型的例证。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国际货币金融秩序进入了“无制度”时代。美元等各主要国际性货币的汇率经常出现巨幅波动,便捷的电子化交易系统使得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形同“幽灵”、在全球范围内“四处游荡”,不同国家金融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越来越明显,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破坏性急剧攀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的利益冲突日渐明显……这些问题构成了现阶段国际金融领域的鲜明特色,同时也决定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的协作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欧洲中央银行和单一货币欧元的出现,象征着20世纪人类社会将国际金融协作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⑧ 21世纪的重大国际金融事件有哪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2008年由欧美经济的影响导致全球金融危机 2011年的希腊债务危机 欧洲经济衰退
⑨ 世界金融发展历史
世界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初形式,是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早在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国际间的商品交换较前频繁。16世纪~18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地理大发现、殖民地的开拓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国际商品交换有了相当发展,并出现了国际分工的萌芽。18世纪中叶~19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产业革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机器大工业的出现,需求一国国内的生产和市场已无法满足。一些先进国家迫切需要到海外去寻找销售市场、原料和生活资料来源。而这时,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因此,形成先进国家向落后国家大量销售工业品;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逐渐被打破,变成先进国家倾销工业品的市场和提供原料、粮食、劳动力基地的格局。原来一国内部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分工和对立,开始转化为世界范围内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和对立。由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都卷入了国际分工的范围,通过国际商品交换,各国经济开始建成一个整体,世界经济初步形成。
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以电力的应用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一系列规模巨大的重工业部门的形成和发展,交通运输的长足进步,使国际经济的联系更加频繁和紧密。这个时期,垄断的形成加速了生产扩张和资本积累,出现了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的溶合。势力庞大的金融资本必然要对外扩张、输出资本。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也展开了争夺世界市场、瓜分殖民地的斗争。这样,不仅交换关系国际化空前发展,而且生产过程也国际化了。各国国民经济的相互依存和紧密结合,形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世界经济最终形成。这一阶段的世界经济主要由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殖民地、附属国经济两大部分构成。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新生的社会主义经济出现,打破了世界经济的旧格局。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40多年间,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因而形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民族主义国家经济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并存的格局。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以原子能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0~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自70~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加剧,出现了滞胀(见停滞膨胀)长期存在的局面。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战后初期美国一家独霸的局面,逐渐演变为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70年代以后,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贸易战、投资战等日益加剧;它们之间经济往来和互相依赖也同时加强,所有这些已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内容。
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曾长期遭受殖民掠夺,生产力水平低,经济畸形发展。在战后几十年,它们依据各自不同的条件逐步发展民族经济,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旧的国际分工的束缚,在全面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一些国家还受到债务问题的困扰。这些国家都积极地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开展相互合作南南合作)和同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南北对话),争取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的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不但要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和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经济联系,而且要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关系,在广泛的国际经济联系中发展本国经济。当今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事务,在与他国互利合作中发展壮大。
世界经济是国际分工、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并将随着各国经济的国际化而进一步发展。表现在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空前深化,各国经济联系的形式日趋多样化,乃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欧洲共同体、美、加自由贸易区等。它们已构成今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