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均gdp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单位: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B时段来中国处于农耕经济源稳定发展的阶段,生产力水平变化不大;而欧洲经历了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均有较大幅度的发展。 (2)C时段中国人均GDP大致经历了升、降、升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平稳发展,但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赔款和外国资本的入侵,使中国经济遭受重创,直至20世纪前叶,南京国民政府恢复发展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赢得独立的新中国迎来了经济发展的良机。 |
②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
囧!2007年比2011年增长了多少倍?这个问题中,要考虑到通胀率水平,考虑到汇率(刚改革开放时专是人为干预属汇率,根本没有参考价值,就好比如按缅甸现在官方汇率其人均收入比日本高一样),还有一个货币超发的问题,土地估值问题等。根本没有实际意义。
③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是
鄙人来帮您回答吧,鄙人对经济十分在行,坚持原创手打,望阁下尊重
这道题明显应该选D
首先,总量对于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有意义,而作为纵向对比衡量发展水平(development)就没有意义了,故而A,C并不正确。
其次,收入和消费水平并不能完全体现发展---发展的可持续性,对环境影响,对健康的影响这些不能简单的通过收入和消费来反映,故而B不正确
只有D是正确的---后者即standard of living,是目前发展经济学非常强调的一个衡量标准
具体量化生活质量的方法很多,这里就不具体讲了。
我在补充两句: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很多方面,就从数量上而言,就有数量GDP和真实GDP的区别---因为要考虑到物价因素;而消费额大也并不能说明问题,还要看消费的产品的等级,选择的多寡,更要考虑环境问题,健康问题,以及人均的负债水平---是否是在透支未来的经济发展等等
希望阁下满意
④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什么作为标准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标准。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可以从其规模(存量)和速度(增量)两个方面来进行测量。所谓“经济规模测量”是指对一个国家在特定时间范围里能够生产出来的财富总量,包括从基本的生活用品到复杂的生产资料,再到各种文化和精神产品等财富的总量。
在对经济规模的 测量中最常用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综合性地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财富(物品和服务)的总和。此外,对经济规模的测 量又分为对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测量。
绝对规模只是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的GDP总量,而不论这一规模的GDP是多少劳动力创造出来的。而相对规模指标则要关心一个国家的人口(或劳动力数量)与其GDP总量之间的关系。在相对规模指标中,最常用的是“人均GDP”指标。在经济发展速度方面,最常用的指标是“GDP年增长率”。
(4)人均gdp不能反应发展水平扩展阅读:
经济发展水平意义是衡量经济发展状态、潜力的标志。包括:
1、GDP/GNP总值、人均值和变化率:
是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据联合国和经济学的资料,当人均GDP/GNP值超过3000美元/年时,经济发展趋向稳定上升,即可持续发展。
2、科技在GNP/GNP中的贡献率:
是判别是否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落后经济或生产发展方式。凡是科技贡献率越高的,经济越可持续发展,是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指标。
⑤ 1998—2008年福建各地市人均GDP变化 福建省九地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演变
全国的人均GDP倒是有,但福建就没有了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元/人)
1978 3645.2 381
1979 4062.6 419
1980 4545.6 463
1981 4891.6 492
1982 5323.4 528
1983 5962.7 583
1984 7208.1 695
1985 9016.0 858
1986 10275.2 963
1987 12058.6 1112
1988 15042.8 1366
1989 16992.3 1519
1990 18667.8 1644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99 89677.1 7159
2000 99214.6 7858
2001 109655.2 8622
2002 120332.7 9398
2003 135822.8 10542
2004 159878.3 12336
2005 183084.8 14040
2006 209407.0 15931
2007 246619.0 18268
注:人均GDP反映一国人们的富裕程度
总量GDP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
⑥ 人均gdp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哪个个更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是总收入中扣除应缴纳的所得税和个人交纳的各种社会保障支出以后的收入。含未成年人。 方法:由于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物价上涨的因素,使得相同的货币所能购买到的生活消费品和社会服务的数量与基期相比相应减少,造成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因此,计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时,必须要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在目前国家统计部门所编制的各种价格指数当中,最能反映物价对人民生活影响程度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计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时,都是扣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具体的扣除方法,用公式表示为:* 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 (报告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1)生产法或称部门法,是从各部门的总产值(收入)中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民生产总值;(2)支出法或称最终产品法,即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国内资产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库存净增或净减)+出口与进口的差额;(3)收入法或称分配法,是将国民生产总值看作为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所创造的增加价值总额。因此,它要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资本消耗、间接税净额(即间接税减政府补贴)等形式,在各种生产要素中间进行分配。这样,将全国各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上述各个项目加以汇总,即可计算出国民生总值。从理论上说,上述3种方式最后统计得出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现在国际上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通行方法为FPA,并将它得出的数据作为标准。计算公式:Q1·P1+Q2·P2+……+Qn·Pn = 国民生产总值Q代表各种劳务与最终产品(Final Procts),即不包括生产各环节中重复计算的部分。P代表劳务与最终产品的价格
⑦ 发达国家主要从哪些方面衡量
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y),又称已发展国家,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又称作工业化国家、高经济开发国家(MEDC)。已开发国家大多具有较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er capita GDP)。
以前人们界定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发达国家,都是用人均GDP来界定,但单独用人均GDP显然存在很多缺点,首先是人均GDP很不稳定,受汇率、物价等影响而波动很大,其次人均GDP也只代表了经济水平,而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全面发展水平。对此,联合国的开发计划署编制了“人类发展指数”,用以取代单一的人均GDP衡量体系,以此来界定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发达国家,就相对全面客观了。目前的具体标准是:人类发展指数不低于0.9即为发达国家。
什么是人类发展指数呢?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人类发展指数由三个指标构成: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的对数。这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人的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 教育获得: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2010人类发展报告》中对其进行了修改,利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取代了识字率,利用预期受教育年限(即预期中儿童现有入学率下得到的受教育时间)取代了毛入学率。 生活水平:用实际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衡量。《2010人类发展报告》中采用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取代GDP来评估。
每个指标设定了最小值和最大值:
出生时预期寿命:25岁和85岁;
成人识字率:0%和100%;为15岁以上识字者占15岁以上人口比率。
综合入学率:0%和100%;指学生人数占6至21岁人口比率(依各国教育系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实际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100美元和40000美元;
HDI指数的计算公式:
指数值=(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
预期寿命指数 = (LE-25)/(85-25)
教育指数 = (2/3)XALI+(1/3)XGEI
成人识字率指数(ALI) = (ALR-0)/(100-0)
综合粗入学率指数(GEI) = (CGER-0)/(100-0)
GDP指数 = [log(GDPpc)-log(100)]/[log(40000)-log(100)
其中,以上出现的字母缩写含义如下:
LE: 预期寿命 ALR: 成人识字率
CGER: 综合粗入学率
GDPpc: 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
⑧ 什么是人均gdp 人均gdp的意义作用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即“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为了更加客观的衡量,经常与购买力平价结合。
人均GDP的意义:
一、除资源国以外的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人均GDP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定国家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一方面,就中日比较而论,人均GDP虽不能正确反映中日两国综合国力,但确实表明日本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人口寿命以及环境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要高于中国,尤其是日本城乡发展的相对均衡以及农村农业基本上“水旱无忧”的抗灾能力与抗灾水平,更是让中国望尘莫及。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农业的滞后发展恰恰拖了我国人均GDP的后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最终也深刻影响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以阎教授提出的2009年人均GDP排名前八位的卢森堡等经济体为例,尽管它们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能与排在第137位的印度相比,但是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指标而言,卢森堡等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城乡均衡发展程度却是印度所不可企及的。
二、人均GDP本身具有社会公平和平等的含义。人均GDP虽然不能直接等同于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构成了一国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参照指标。事实上,强调人均GDP的国家,一般也比较注重提高本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社会公平程度。人均GDP观念及其人均GDP状况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及其社会建设方面的投入取向、投入能力与投入水平。
三、人均GDP与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稳定,具有一定内在联系。据亨廷顿分析,在一定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社会安定、社会和谐成正比。发展理论也把人均1000-3000美元认定为工业化起飞阶段,4000-6000美元为工业化中期。工业化起飞后,相对于传统社会,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尤其在人均GDP达到4000-6000美元时,一些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往往进入高危阶段。但人均GDP一旦达到6000-8000美元,尤其在8000美元以后,除阿根廷以外,基本都进入一种新的社会稳定状态。阎文提到人均GDP在3万美元以上的法国和意大利似乎并不比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36个国家更稳定,显然混淆了国家基本政治稳定与领导更换政府更迭之间的巨大差别。不论左派还是右派,只要不抱偏见,应该承认,包括西欧国家在内的这种民主政治条件下的某些不稳定表现,与转型社会民主化进程中的社会不稳定,存在本质不同。
⑨ 人均GDP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也称作“人均GDP",常作为 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
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为了更加客观的衡量,经常与购买力平价结合。
(9)人均gdp不能反应发展水平扩展阅读: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总产出(即GDP总额,社会产品和服务的产出总额)/总人口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核算期内(通常为一年)实现的生产总值与所属范围内的常住人口的比值(当前流动人口成为全国或地区经济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能忽视,故用户籍人口作为比较指标是不科学的)。
人均GDP虽然不能直接等同于居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构成了一国居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重要参照指标。事实上,强调人均GDP的国家,一般也比较注重提高本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社会公平程度。
人均GDP观念及其人均GDP状况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及其社会建设方面的投入取向、投入能力与投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