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GDP是什么意思
GDP,英文名Cross Domestic Proct,国内生产总值,通常指一年内,该国国境内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值。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但不适合衡量一个地区或城市的经济状况,因为每个城市的生产总值上缴上级或国家的量都不同,所以在每个城市留下的财富就不一样。
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理论上计算结果相同。
(1)人均gdp与消费结构的关系扩展阅读:
GDP的主要特征
局限性
(1)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特别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2)GDP没有包括环境质量。设想政府废除了所有环境管制,那么企业就可以不考虑他们所引起的污染而生产物品与劳务。在这种情况下,GDP会增加,但福利很可能会下降。空气和水质量的恶化要大于更多生产所带来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没有涉及收入与分配。人均GDP告诉我们平均每个人的情况,但平均量的背后是个人收入的巨大差异。
由此可见,就大多数情况,但不是对所有情况而言,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
(4)GDP概念是源自于交换产生财富的原理。这个原理的基本条件是:一是交换必须自愿,二是交换必须不妨碍第三人,三是交换必须在两个清晰的产权主体之间真正发生。
假定不符合这三个条件,那么所得出的GDP数值的准确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说GDP的数据就会有瑕疵。如强制交易的GDP、妨碍他人的GDP、出口创造的GDP、投资产生的GDP 、消费带来的GDP等等都会影响GDP的总有效积累。
可比性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采纳了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因而GDP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
在开展全国经济普查或计算方法及分类标准发生变化后对季度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因此1992年1季度以来的季度GDP时间序列具有可比性。
发展态势
经济运行发展态势稳中有进,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新兴动能加快积聚,一些主要指标出现积极变化,国民经济开局良好。
一、农业生产形势平稳;
二、工业生产缓中趋稳;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中有升;
四、市场销售稳定增长;
五、进出口总额下降;
六、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七、居民收入增长平稳;
八、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我国正处在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结构调整阵痛仍在持续,下行压力不容忽视
②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 说明什么
GDP:
2010年,福清GDP为474.65亿元,同比增长13.5%。
产业结构:
第一产回业增加答值64.78亿元,同比增长4.5%;
第二产业增加值242.01亿元,同比增长18.6%;
第三产业增加值167.87亿元,同比增长8.7%。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13.6 :51.0 :35.4
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955元,同比增长11.0%;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147元,同比增长9.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5.68亿元,同比增长18.6%。
固定资产投资: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9.03亿元,同比增长38.0%。
详细信息参见:
③ 跪求2011年秦皇岛昌黎县生产总值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结构份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
GDP:
2010年,福清GDP为474.65亿元,同比增长13.5%。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增加值64.78亿元,同比增长4.5%;
第二产业增加值242.01亿元,同比增长18.6%;
第三产业增加值167.87亿元,同比增长8.7%。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13.6 :51.0 :35.4
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955元,同比增长11.0%;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147元,同比增长9.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5.68亿元,同比增长18.6%。
固定资产投资: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9.03亿元,同比增长38.0%。
详细信息参见:
④ 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时 发达国家和地区消费结构
按照联合国统计数据,人均GDP只要超过9550美元的地区即为高收入地区。所以一般人均10000美元以上的消费结构首先就体现在恩格尔系数下降,即吃饭消费占总消费比例大大下降,仅占总消费额的30%以下。其他的基本都是花在服装,房屋,旅游,教育等等方面。
但是随着美元的贬值,当今人均GDP10000美元可不比20年前了,现在的18000美元的实际意义才相当于20年前的人均10000美元。
⑤ 外部环境分析包含哪些因素
一、政治和法律因素(Political factors)
一般来说,一些政治因素对企业行为有直接影响,而法律规定会间接影响企业的活动。
1、政治和法律因素分析包括以下方面:政局稳定状况、政府行为、路线方针政策、各政治利益集团、法律规定、国际政治法律因素。
2、政治法律因素特点:不可测性、直接性、不可逆转性。
二、经济因素(Economical factors)
经济因素分析包含以下方面:社会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经济体制(国家经济组织的形式)、宏观经济政策、当前经济状况、其它一般的经济条件。
三、社会和文化因素(Social factors)
社会和文化因素分析包含以下方面:人口因素、社会流动性、消费心理、生活方式变化、文化传统、价值观。
四、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 factors)
技术因素分析包含以下方面: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科技发展趋势。
(5)人均gdp与消费结构的关系扩展阅读
有竞争力的战略必须出自对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则的深刻理解。迈克尔·波特战略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优势和劣势)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外部环境分析的重点是识别和评价超出公司控制能力的外部发展趋势与事件。
成功的战略必须将主要的资源用于利用最有决定性的机会。通过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可以很好地明确自身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从而决定企业能够选择做什么。对外部环境的未来变化做出正确的预见,是战略能够获得成功的前提。
⑥ GDP与GNP的区别
这里列举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的5点区别:
1、定义不同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是一定时期内本国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占有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2、核算方法不同
国内生产总值:在中国的统计实践中,生产法计算GDP分为四项,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生产税和进口税扣除生产、进口补贴(来自国外的净额)+雇员报酬(来自国外的净额)+财产收入(来自国外的净额)
3、侧重点不同
国内生产总值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是“生产”的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
4、引致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同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策上更为关注GDP,那就会更注重本国产业的成熟和发展,而不在乎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
如果在经济政策上更关注GNP,则不仅本国产业要发展,而且应当是本国企业支撑了本国产业的发展,不仅要增加税收,而且要有实实在在的盈利。
5、被用于不同的国际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仅关注GDP,以分析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世界银行则既关注GDP也关注GNI(GNP),一定程度上讲更为关注GNI(GNP),以分析世界各国的贫富差异。
⑦ 据统计,我国人均gdp已达到多少美元,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的提速阶段
“十二五“期间复指2011年—制2015年。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在976至385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856至1190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2011年我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第二,人均GDP4283美元,排95位,同期发达国家人均GDP达4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