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说2018年GDP增长率为6.6%
去年GDP82万亿,今年90万亿,比上年增长10%,注意这里面是包含了通货膨胀的,如果按可比价格扣除价格变动因素的价格计算则为6.6%
可比价格:可比价格(又称可比价值)指计算各种总量指标所采用的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价格。不变价格主要是为进行历年对比和地区之间对比而设,它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所以又称可比价格。不变价格主要用于统计工业总产值而由国家统一编制的。
可比价格可进行不同时期总量指标的对比。是为了计算不同时期的价值指标而采用的某一固定时间的价格。又称“固定价格”或“不变价格”。这种不变价格计算的总产值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5%;
2018年GDP总量是90万亿人民币,2018年单纯看物价涨幅,就要比2017年高出好个几个百分点,这不是增加值再计算增长率时应该扣除。
『贰』 如何看待中国GDP世界
中国的经济再一次靓丽的表现,在连续六年减速之后,2017年的实际GDP增速似乎正在回升。第二季度刚公布的6.9%的年增长率超过了2016年的6.7%,远高于国际预测机构的共识,预计今年的增长率将接近6.5%,到2018年将进一步放缓至6%。
宏观层面分析: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GDP忽略了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深层次问题,那是因为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非同寻常的结构转型之中 - 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生产者模式正在让位于日益强大的以服务为导向的消费模式。
这就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从投资和出口的快速增长转向内部私人消费相对较慢的增长,整体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放缓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方面需要考虑对中国脆弱性的认识。
中国在危机面前都有深度的复原力,例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全球收缩最严重的情况下,2008 - 2009年中国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为9.4%。
近年来总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悲观情绪主要集中在去杠杆化和相关的房地产市场紧缩两者之间 ,认为这是日本式的停滞。他们不知道我们中国是一个高度节约的经济体,如果出现日本式的停滞,中国有比日本有更多的手段,毕竟我国战略空间广大。
中国的国民储蓄在2017年可能达到GDP的45%,远高于日本28%的储蓄率。就像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39%的政府债务能够回避主权债务危机一样,中国拥有更大的储蓄缓冲和更小的主权债务负担(占GDP的49%),情况要好得多形状来避免这种内爆。
微观层面分析
中国的企业债务问题不容忽视 - 2016年末非金融债务占GDP的比重估计达到GDP的157%(而2008年末为102%),这使得大部分负债上升的国有企业要做势在必行的改革。
担心中国房地产市场总有充分的理由。毕竟,一个崛起的中产阶级需要经济适用房。随着中国人口的城市份额从1980年的不到20%上升到2016年的56%以上,到2030年最有可能达到70%,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但这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市场 - 与其他完全城市化的主要经济体不同 - 在需求方面得到充足的支持,未来10 - 15年,城市人口可能保持年均增长1-2%的增长轨迹。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房价上涨近50%,几乎是全球规范的五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住房手表),可承受性显然是一个合理的担忧。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审慎地管理满足城市化需求的住房供应增长,而不会造成过度的投机和危险的资产泡沫。
同时,中国经济在2017年初也受到强劲的周期性复苏力度支撑。六月份出口同比增长11.3%,与前几年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受到后危机较弱的影响全球复苏。同样,到2017年年中,通货膨胀调整后的零售额年增长率为10%,比总体GDP增长6.9%的速度快45%,这反映了家庭收入的显着增长以及日益强大的。
悲观主义者一直视中国经济为自己的经济观点 - 重复了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森·斯宾塞(Jonathan Spence)多年前的开创性评估的一个经典错误。普遍认为打破日本和美国的资产泡沫在中国构成了同样的威胁。同样,中国近期的债务密集型经济增长高潮预计也会和其他地方的情况一样。
预测人士发现,难以抵制重大危机冲击的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的影响。过去一直是错误的做法,今天又错了。
『叁』 究竟该怎样看待GDP
2016年辽宁GDP负增长,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截止目前,全国31省区2016经济数据全部出炉。除了重庆、贵州两省市以两位数增速吸引眼球之外,辽宁省的负增长更是令人大跌眼镜。我们不禁要思考,辽宁省到底是怎么啦?对于我国今后经济发展又有何影响?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这种情况将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了真正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我们既要忍受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剧烈阵痛,又要保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要有绿色GDP的强烈观念,在特定条件下经济发展放缓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
2016年辽宁GDP负增长,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情?
『肆』 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当前gdp增速放缓的现象
1、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看,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永远保持高速增长。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削弱;越来越多的产业达到或接近世界技术前沿,后发追赶空间缩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环境、生态约束日趋增强。与十年前相比,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的数量明显不同,实现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增速下降在所难免,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2、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有利条件。譬如,经济体制改革将释放新的增长动力与活力,城镇化潜力依然巨大,居民消费升级方兴未艾,竞争优势并未根本动摇,全球化孕育新机遇等。去年以来,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我国政府保持了足够的定力,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上,这也必将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是就业状况。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单位GDP增长的就业拉动能力明显扩大。2008年以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加不足100万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万人。因此,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就业基本稳定。
4、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由于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增量占全球的份额保持基本稳定,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2010年以来,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在20%左右,也就是全球五分之一左右的经济增长来自于中国,对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伍』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GDP
1.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平均增速大约为9%。按照经济学的70法则,就是说中国经济平均每8年翻一番,增速为世界之最。(美国大约4%,平均每18年翻一番; 而日本平均才1%,进入90年代经济增长基本停滞了。)按照这个速度,中国在今年年底就可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在未来20年就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从这个数据上看,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2.但从人均来看,中国2008年人均GDP仅为3100美元,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尚不到美国人均GDP的1/10,世界排名百名开外。尽管其中有人民币汇率偏低以及中国物价水平相对较低等因素,但与西方强国相比差距相当明显。
3.尽管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正在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快速转变,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依然是不高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为中国创造了60%工作岗位的中小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能从事低端产品制造,经济附加值很低,所以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的含金量并不高。
4.中国在过去的经济增长大约有一半是靠出口创汇实现的,(美国仅仅为15%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国民的消费水平是很低的,仅能购买中国生产的一半产品。这个局面可能造成2个严重后果:1)外国对中国产品的涌入深感恐慌,与中国的政治与经济摩擦将不断增加。2)一旦出现全球性经济危机,外国消费者消费能力下降,将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5.由于经济的追赶效应以及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在未来30年里中国经济想要依然保持每年9%的增速基本上是不可能。想要让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产业升级和扩大内需是两大关键。
以上为本人拙见,希望对楼主有用。
『陆』 如何看待我国连续几年的GDP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正运行在7%~7.5%的增长区间,这种增长尽管远比2000~2008年平均10.2%的增长降低一个台阶,但也正在经历一个“提质增效,挤出水分”的新阶段。
高增长之后需要“换挡”
最新公布的中国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同比增长7.3%,增幅创下22个季度以来的新低,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拖累继续放缓,发电量也出现内年首次同比下跌,但这些数据的下滑并不代表中国经济“衰退”,“硬着陆”,甚至是“崩溃”。
的确,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下滑18个季度,为改革开放以来时间最长的下滑周期。但全球范围看,高增长之后的“增速换挡”是一种必然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不到10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小国,而其余经济体在经历过20年的发展后均开始减速,并且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大幅减速。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走过的道路也都说明,一国经济在经历一段高速增长之后,需要有一个调整期。增长速度会回落一些,但这种回落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动式的。
过去中国增长模式的鲜明特点是“高速增长”和“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高投资”和“强出口”。从动力转换的角度看,旧增长动力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动力的发力也不是平稳的,因此,未来三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会出现波动,这并不奇怪。在这种新常态之下,中国一方面需要接受经济数据的波动,一方面需要尽快完成结构的优化升级。那种经济下行压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烫平”周期的论点和做法是一种短视,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并无裨益。
世界需要以新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增速变化
世界需要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来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变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有两大发展目标: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高收入发展阶段;二是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形成内生性增长机制。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700多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或者说中高收入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的战略性任务就是防止经济发展中出现增长动力“真空”、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升级困难、技术创新缓慢、社会矛盾激化等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于如何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替代动力,而不是短期依赖于政策刺激。
事实上,增长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为什么不为?中国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意味着必须刺破过去GDP导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挤出经济增长的水分。中国宁可发展速度慢一些,也不再依赖过去的外延式增长。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去杠杆”,“挤水分”的过程从未停止过。
首先是挤投资水分。去产能的过程中,新政府通过收缩非标融资、信贷窗口指导等方式断了产能过剩领域的水源,实际上相当于挤出投资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资源更多的投向有利于转型升级和服务民生的领域。其次是挤消费水分。2013年以来,反腐浪潮大大压制了政府消费和奢侈品消费。再有就是挤出口水分。从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号文开始,主管当局严打隐藏在经常账户下的套利资本流入,虚假贸易的水分被大幅挤出,中国经济增长也回归理性和常态。
1、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看,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永远保持高速增长。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削弱;越来越多的产业达到或接近世界技术前沿,后发追赶空间缩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环境、生态约束日趋增强。与十年前相比,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的数量明显不同,实现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增速下降在所难免,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2、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有利条件。譬如,经济体制改革将释放新的增长动力与活力,城镇化潜力依然巨大,居民消费升级方兴未艾,竞争优势并未根本动摇,全球化孕育新机遇等。去年以来,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我国政府保持了足够的定力,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上,这也必将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是就业状况。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单位GDP增长的就业拉动能力明显扩大。2008年以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加不足100万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万人。因此,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就业基本稳定。
4、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由于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增量占全球的份额保持基本稳定,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2010年以来,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在20%左右,也就是全球五分之一左右的经济增长来自于中国,对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柒』 如何看待“2020年中国GDP突破100万亿元”
2020年中国GDP突破100万亿元,说明我国各方面的实力正在逐渐的变强。
其实这个数据是非常有意义的,少些2020年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可能会被拖延,但是随着我国医护人员和国家的努力,终于把新冠疫情给缓解住了,很多企业工工厂也已经复工复产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根据最近国家数据局的统计,我国GDP已经突破了100万亿元,这说明了我国各方面的实力越来越强,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越来越强,我国经济发展非常的迅猛,已经稳居世界第二。
三、 GDP突破历史,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而发展。
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下一个目标必须完成的,只有实现这个目标,我国各方面才能越来越强,才能进一步的发展,人民才能进一步的过好日子。
『捌』 如何看待GDP
GDP是衡量复一个国家发展情况的重要制标准之一,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的标准,但是GDP有时候并不能有效的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比如一些地区以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经济龙头,GDP的很高但是对于以后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以GDP为唯一评价标准,应该GDP和其他标准结合看待如GPR等。
『玖』 如何看待我国经济gdp增速放缓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正运行在%~7.5%的增长区间,这种增长尽管远比2000~2008年平均10.2%的增长降低一个台阶,但也正在经历一个“提质增效,挤出水分”的新阶段。
高增长之后需要“换挡”
最新公布的中国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同比增长7.3%,增幅创下22个季度以来的新低,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拖累继续放缓,发电量也出现内年首次同比下跌,但这些数据的下滑并不代表中国经济“衰退”,“硬着陆”,甚至是“崩溃”。
的确,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下滑18个季度,为改革开放以来时间最长的下滑周期。但全球范围看,高增长之后的“增速换挡”是一种必然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不到10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小国,而其余经济体在经历过20年的发展后均开始减速,并且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大幅减速。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走过的道路也都说明,一国经济在经历一段高速增长之后,需要有一个调整期。增长速度会回落一些,但这种回落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动式的。
过去中国增长模式的鲜明特点是“高速增长”和“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高投资”和“强出口”。从动力转换的角度看,旧增长动力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动力的发力也不是平稳的,因此,未来三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会出现波动,这并不奇怪。在这种新常态之下,中国一方面需要接受经济数据的波动,一方面需要尽快完成结构的优化升级。那种经济下行压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烫平”周期的论点和做法是一种短视,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并无裨益。
世界需要以新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增速变化
世界需要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来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变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有两大发展目标: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高收入发展阶段;二是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形成内生性增长机制。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700多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或者说中高收入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的战略性任务就是防止经济发展中出现增长动力“真空”、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升级困难、技术创新缓慢、社会矛盾激化等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于如何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替代动力,而不是短期依赖于政策刺激。
事实上,增长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为什么不为?中国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意味着必须刺破过去GDP导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挤出经济增长的水分。中国宁可发展速度慢一些,也不再依赖过去的外延式增长。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去杠杆”,“挤水分”的过程从未停止过。
首先是挤投资水分。去产能的过程中,新政府通过收缩非标融资、信贷窗口指导等方式断了产能过剩领域的水源,实际上相当于挤出投资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资源更多的投向有利于转型升级和服务民生的领域。其次是挤消费水分。2013年以来,反腐浪潮大大压制了政府消费和奢侈品消费。再有就是挤出口水分。从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号文开始,主管当局严打隐藏在经常账户下的套利资本流入,虚假贸易的水分被大幅挤出,中国经济增长也回归理性和常态。
将从“规模红利” 转向 “效率红利”
增长速度放缓的背后,人们很少关注到结构失衡的纠正。一是官方数据已经反映而学者也大都接受的变化,如经常项目盈余缩小;二是官方数据有反映但一些学者不接受的变化,如收入分配的改善;三是官方数据没有反映但部分学者根据分析猜测的变化。比如,在生产领域,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明显好于传统制造业;在消费领域,网购、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增势明显。2013年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到9.9万亿元,2017年有望超过20万亿规模;在投资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投资明显高于工业平均投资增速。第三产业比重在2013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三产占GDP的比重是46.6%,增速持续快于工业,占GDP比重继续提高。中国东部沿海许多地区基本完成工业化,需要向后工业化阶段迈进,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这些新的结构性变化都在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
当前,中国经济的确有很多值得担忧的问题,但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也许经济增速放缓恰恰是中国经济转型也必须经历的代价,以及迈向新增长模式的开始。“新常态”之下,中国经济增长将从“高速”转为“常规”,而增长的动力也将从“规模红利”转向为制度和生产力的 “效率红利”,发挥生产率对提升总供给的根本作用,才能打破影响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真正释放生产力。
『拾』 怎么看待2019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4%
说明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前期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一季度GDP增长6.4%,与去年四季度持平,但明显好于市场预期。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平稳,积极因素逐渐增多,为全年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不仅仅是企业,国内外许多方面也都体现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增强了。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还是有条件、有支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