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gdp排名 > 2018年新兴经济体gdp增长率

2018年新兴经济体gdp增长率

发布时间:2021-01-26 15:52:45

A. 以中、印等国为首的11个新兴经济体的GDP已经占全球GDP的20%,这一变化影响到世界格局

答案A
③说法错误,④中的国际竞争没体现,材料强调的是合作

B. 近20年经济增长率

1980年 4546 11.89%
1981年 4892 7.61%
1982年 5323 8.81%
1983年 5963 12.02%
1984年 7208 20.88%
1985年 9016 25.08%
1986年 10275 13.96%
1987年 12059 17.36%
1988年 15043 24.75%
1989年 16992 12.96%
1990年 18668 9.86%
1991年 21781 16.68%
1992年 26923 23.61%
1993年 35334 31.24%
1994年 48198 36.41%
1995年 60794 26.13%
1996年 71177 17.08%
1997年 78973 10.95%
1998年 84402 6.87%
1999年 89677 6.25%
2000年 99215 10.64%
2001年 109655 10.52%
2002年 120333 9.74%
2003年 135823 12.87%
2004年 159878 17.71%
2005年 183217 14.60%
2006年 211923 15.67%

我这个是名义的哦 一楼是实际的

C. 求2008-2014年世界主要经济体GDP增长率

回顾2013年,全球工业生产和贸易疲弱,价格水平回落,国际金融市场持续波动,世界经济增速继续小幅回落。其中,发达国家增长动力略有增强,发展中国家困难增多。预计2014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会继续分化,欧洲和亚洲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增长动力不足;尽管世界经济整体增速将略有提高,但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

一、2013年世界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世界经济增速回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1月份估计,按照购买力平价法GDP汇总,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3.0%,比上年放缓0.1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2014年1月份估计,按汇率法GDP汇总,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2.4%,比上年放缓0.1个百分点。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1.9%,比上年放缓0.9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增长1.6%,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英国共识公司2014年1月份预计,2013年欧元区经济下降0.4%,降幅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经济增长1.6%、4.7%和1.9%,增速分别比上年放缓1.9、0.3和0.6个百分点;巴西经济增长2.4%,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

(二)世界工业生产低速增长。2013年,世界工业生产增长2.7%,比上年放缓0.6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增长0%,放缓1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增长5.9%,放缓0.1个百分点。

(三)世界贸易持续低迷。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估计,包括货物和服务在内,2013年世界贸易量增长2.7%,增速与上年持平。其中发达国家进口量增长1.4%,比上年加快0.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进口量增长5.3%,放缓0.4个百分点。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回升。2013年,波罗的海干散货运指数波动中明显回升。1月4日为706点;9月24日回升至2021点,这也是2011年11月以来该指数首次突破海运业盈亏临界点(2000点);12月12日升至年中高点2337点;年末略降至2277点。

(四)三大经济体中美国、欧元区居民消费略有起色。2013年,美国零售额增长4.4%,连续4年实现增长。欧元区零售量下降0.9%,降幅比上年收窄0.8个百分点。日本零售额增长1.0%,增速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

(五)全球价格水平走低,但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加大。2013年,世界消费价格(CPI)上涨3.2%,涨幅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发达国家CPI上涨1.6%,涨幅回落0.4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CPI上涨5.8%,涨幅扩大0.5个百分点。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和俄罗斯CPI分别上涨10.1%、7.0%、6.2%和6.8%,涨幅比上年扩大0.3、2.7、0.4和1.7个百分点。

(六)三大经济体中美日就业市场持续改善。2013年,美国失业率为7.4%,比上年降低0.7个百分点;欧元区失业率为12.1%,比上年升高0.7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数据以来最高点;日本失业率为4.0%,比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

(七)国际金融市场继续波动。发达国家股市回升,而发展中国家股市停滞甚至下跌。2013年,摩根士丹利(MSCI)发达国家指数累计上涨24%,而新兴市场指数下跌近5%。美国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2013年50次创新高,全年累计涨幅为26.5%;德国股市涨幅为24.6%,日本股市上涨54.0%。汇市明显波动。与年初相比,2013年底美元兑欧元贬值4.2%,兑英镑贬值2.3%,兑日元升值22.1%。2013年5月下旬至年底,印度、印尼、巴西、南非及土耳其等“脆弱五国”(Fragile Five,简称BIITS)货币兑美元分别贬值了13.6%、25.5%、15.4%、10.7%和15.1%。

(八)景气指标总体向好。据OECD统计,12月份,以长期趋势为100,OECD国家整体先行指数达100.9,连续12个月上升,其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分别达101.0、101.1和101.4,均呈上升趋势,表明今后半年左右时间内发达国家经济前景看好。第四季度,全球及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及其中的新订单指数和出口新订单指数均有所回升,新兴市场制造业这三个指标均重回景气区间;全球服务业PMI受美国服务业PMI大幅下降的拖累比第三季度有所回落,但仍处于景气区间且显著高于上半年。12月份,全球制造业PMI升至53.3的近32个月最高水平,已连续第13个月高于50的临界点。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4.7,仅比11月份的近33个月新高略低0.1个点。

二、2013年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世界经济格局悄然发生变化。一是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首超发达国家。IMF最新估计,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13年发展中国家GDP占

D. 近几年全球的经济增长gdp情况

回顾2013年,全球工业生产和贸易疲弱,价格水平回落,国际金融市场持续波动,世界经济增速继续小幅回落。其中,发达国家增长动力略有增强,发展中国家困难增多。预计2014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会继续分化,欧洲和亚洲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增长动力不足;尽管世界经济整体增速将略有提高,但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

一、2013年世界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世界经济增速回落。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1月份估计,按照购买力平价法GDP汇总,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3.0%,比上年放缓0.1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2014年1月份估计,按汇率法GDP汇总,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2.4%,比上年放缓0.1个百分点。2013年,美国经济增长1.9%,比上年放缓0.9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增长1.6%,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英国共识公司2014年1月份预计,2013年欧元区经济下降0.4%,降幅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经济增长1.6%、4.7%和1.9%,增速分别比上年放缓1.9、0.3和0.6个百分点;巴西经济增长2.4%,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



二、2013年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世界经济格局悄然发生变化。一是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首超发达国家。IMF最新估计,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13年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的50.4%(汇率法为39.4%),历史上首次超过发达国家,预计2018年将提高到53.9%。二是发展中国家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2012年下半年高达91.9%,2013年上半年降至82.4%,预计2013年下半年降至74.6%。

(二)主要经济体形势继续分化。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分化主要表现为新兴经济体和美国强、欧日弱;2013年则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分化扩大:发达国家内部继续分化,美国继续温和复苏、进入持续复苏轨道,量化宽松政策(QE)迎来转折点;日本货币和财政刺激“猛药”起效,经济复苏加快;欧元区艰难摆脱衰退,但全年仍为负增长;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而脆弱五国(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南非)受制于内、外经济失衡,加上资本外流的冲击,经济发展较为困难。

(三)贸易保护加剧。2013年,不仅诸如保障、双反、进口关税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以及政府采购、自动配额等新型贸易保护措施有增无减,主要经济体还竞相组织排它性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并力争主导权成为贸易保护的新手段。从2008年以来,美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为代表的“东线”,以TTIP(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谈判为代表的“西线”和以TISA(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服务贸易协定)谈判为代表的“中枢”。从截至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TPP有望于2014年上半年率先达成,TTIP和TISA谈判也在积极进行中,美国主导的新型贸易规则的影响力已经初步形成。以GDP占全球份额衡量,TPP、TTIP和TISA分别高达40%、50%和65%,其对于全球贸易的影响巨大。

(四)发达国家去杠杆化取得进展,发展中国家进展迟缓。“过度的杠杆化”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发达国家家庭、企业、金融业、政府部门“去杠杆化”均取得不程度的进展。其中,美国企业和家庭部门债务负担已降至长期水平之下,政府财政赤字已从2009财年10.1%的二战后峰值降至2013财年的4.1%。欧盟通过严厉的财政紧缩措施遏止了财政赤字上升势头,通过财政联盟、银行业联盟以及欧洲稳定机制等措施打破了主权债务危机-银行业危机的传播链条。欧元区15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从2009年的6.4%降至2013年的2.9%。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杠杆刺激后,正在逐步转变宏观策略,朝着去杠杆化的方向发展,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才刚起步。

(五)发达国家政策调整是导致世界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一是美国政策调整牵动国际金融市场。2013年初,美国政府面临“财政悬崖”,2013财年后7个月850亿美元的“预算自动削减措施”于3月1日正式生效。2013年5月下旬美联储释放可能提前削减购债规模(即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信号,由此至8月份,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逐步退出QE的预期导致发达国家长期利率上升,促使国际投资者对于资产重新估价并调整资产组合,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脆弱五国流出。由于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未能在9月30日的最后期限前就政府预算方案达成妥协,陷入国债上限僵局,美国联邦政府被迫在10月1日-16日关门16天,这是17年以来的首次停摆。10月17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提高债务上限、为政府拨款”的议案,该协议将美国举债能力延长到今年2月7日,并为政府机构提供资金到今年1月15日。12月17日,美联储决定从2014年1月起,将月度购债规模从850亿美元减少到750亿美元。二是日本激进措施和欧元区稳定经济措施起效。“安倍经济学”政策已经实施一年,其内容包括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三支箭,其中前两支箭效果显著,推动日元快速贬值(以带动出口增长)、价格稳定上涨进而提振民众信心。欧元区实施稳定经济的各项措施,包括放宽对部分成员国财政紧缩的要求,于5月3日和11月7日将主要政策利率(再融资利率)分别下调25个基点至目前的0.25%,7月5日欧洲央行承诺在较长期内维持超低政策利率的前瞻性指导;年末欧元区推出将银行业纳入统一监管的计划。三是美国政策动向对发展中国家外溢效应巨大。美联储提前削减QE的预期已使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脆弱五国”撤出,造成相关国家本币大幅贬值、输入型通胀压力上升,五国央行在经济疲弱的情况下被迫连续升息来加以应对。其中,巴西在5月30日起的半年内5次升息,累计升息250个基点;印度在9、10月份两次升息,累计升息50个基点。

三、对2014年世界经济的初步判断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经济增长动力略有增强。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发展将有所加快。

(一)经济增速将略高于上年。按照汇率法计算,世界银行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2%,比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英国共识公司2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1%,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7%,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

(二)全球贸易增长将有所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4.5%,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世界银行1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6%,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

(三)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略有上升,但初级产品价格低位徘徊。英国共识公司2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消费价格将上涨3.0%,比上年扩大0.2个百分点;世界银行1月份预测,2014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将下降0.6%,非能源价格将下跌2.6%。

(四)美国和日本失业问题将继续缓解。英国共识公司2月份预测,2014年,美国失业率为6.5%,比上年降低0.9个百分点;日本为3.8%,降低0.2个百分点;欧元区为12.1%,与上年持平。

E. 如何估算未来中国几年经济的潜在gdp的增长率

未来5~10年影响中国潜在增长率的因素

基于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评估在未来5~10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出现的变化。在基本情形假设下,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在下一个五年计划(2016~2020年)会下降到6.5%左右。人口红利的消失是其中一个因素,但笔者认为这一因素的作用被部分学者夸大了。影响潜在增长率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来自投资体系的改革,这意味着投资增速较前几年会出现明显放缓,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投资的效率会逐步得到修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部分弥补投资增速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先来看看人口因素对于中国潜在增长率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中国适龄劳动人口(15~59岁人口)的绝对数在2012年首次出现下降。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要转为人口赤字。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的人口结构的变化(适龄劳动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也屡屡被提及,认为中国将很快进入人口赤字时代。
毫无疑问,人口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在以上分析中,中国人口变化的负面因素被夸大了。我们认为人口红利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是也有一些因素可能会推迟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首先,中国的就业结构仍然存在大量的农业就业人口。1990年,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为60%。到2013年,这一比重下降至32%。但是,日本的农业就业人口比重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降至个位数。因此,在日本,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导致总就业人数减少(就业人口比重基本不变),从而必然导致非农就业人口减少。而在中国,劳动人口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的持续转移仍然提供了一定的人口红利空间。
其次,目前中国城镇化的水平远低于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城镇化水平。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为53%,而其中户籍人口比重仅为35%。也就是说,超过两亿的人口属于半城镇化人口。他们生活在城市而没有城市户籍,因此无法享受相应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如养老、教育、医疗、住房等)。从就业的角度,这群人中的大部分只在城市工作10~15年,然后返回到农村地区。这在劳动力资源上是个极大的浪费。所以,未来以人为主体的城镇化改革,一方面可以带来更多的农民进城,另一方面可以使已经进城的农民真正在城市落户。这两方面的变化意味着人口红利在短期内并不会变为人口赤字。
最后,人口政策和教育体系的改革有助于解决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宣布放宽独生子女政策,为长期人口恢复增长均衡生产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而教育体系的改革对于解决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更是至关重要。因为目前每年7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出现了巨大的脱节。对此,我们建议尽快将部分高校改革为高等职业培训学校,以应对在制造业升级和发展服务业中可能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我们再来分析投资对中国潜在增长率的影响。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投资的变动是决定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最主要因素。关于投资的争论很多,焦点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目前的投资是否过度,二是中国是否应该由投资为主导的模式转为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两个问题从本质上其实是相互关联的。
关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区分投资存量和流量的问题。从流量而言,中国每年新增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在近几年接近50%。这一比率不仅高出中国历史上的水平(2001~2007年中国高速增长时期的投资比率为40%左右),在全球也是遥遥领先。日本、韩国等经济体在其高速增长期,投资占GDP比重最高也仅在35%~40%。
但是,中国投资流量如此之高的背景是投资存量的起点较低。根据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而言,我们估计这一比率目前大约为275%左右,与日本相当。换句话说,中国的资本总量与目前的经济总量大致相当。而如果中国未来仍然要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的话,投资的增速也相应地要保持在中高水平。
这一判断有助于我们对于第二个问题的理解。一方面,中国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投资需求,如基础设施、技术创新、新能源、医疗以及进一步城镇化中带来的需求。我们不宜过分强调由投资驱动转为消费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型,而应该投资和消费两条腿并重。从国际经验看,仅仅以需求推动的经济体很难维持中高速的经济增长,而一些提前强调以消费为主导的新兴经济体陷入过度消费和中等收入陷阱的例子却并不罕见(如一些拉美国家)。
另一方面,最近几年高投资的增长模式同样不可持续,因此需要逐步地将投资比重降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如未来五年内将投资比重降到40%左右)。高投资的负面影响在过去几年体现得非常明显。由于短期内大量的投资行为,往往伴随着大量资源的浪费和投资效率的下滑,也增加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风险。在2008年之后,投资比重的快速增长伴随着投资回报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下滑,绝不仅仅是一种巧合。我们强调投资对于中国长期增长的重要性,但这里指的是有效投资,并非简单的投资数量。
因此,未来改革的核心是在适当调整投资比率的同时,通过供给端的改革重新提振劳动生产率。这是保持中国经济在未来5~10年维持健康的中高速发展的关键。供给端改革的核心,如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所指出的,是改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乐观的情形下,如果改革能够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到2006~2010年3%的平均水平,那么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将有望高出我们的基本假设情形,政府提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也有望早日实现。

F. 中国经济增长继续稳中向好上半年GDP增速多少

据报道,2018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418961亿元,同比增长6.8%。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指出,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经济上半年的运行情况:

第一,经济运行平稳。从增长速度来看,上半年GDP增长速度是6.8%,其中一季度增长6.8%,二季度增长6.7%,连续十二个季度稳定运行在6.7%到6.9%这样一个中高速区间。从就业来看,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三个月都低于5%,5、6月份是4.8%,这个水平是2016年国家统计局建立全国劳动力月度调查制度以来最低的水平;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是4.7%。从价格来看,居民消费价格CPI上半年是上涨2%,呈现温和上涨的态势,这也说明整个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了3.9%,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7个百分点。3.9%左右这样的水平还是比较合理的,一方面能够保证工业企业利润保持比较合理的增长速度,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对下游产品的成本传导压力。

第四,质量效益提升。从质量来看,今年上半年,按照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清洁能源消费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5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同比下降3.2%,降幅要高于3.0%的预期目标。从效益来看,三大收入增长都不错,今年上半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6%,和一季度持平,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人均计算,快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企业利润保持比较快的增长,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5%,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利润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势头也不错,增长10.6%,今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了10万亿元。

此外,毛盛勇还强调,从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态势在持续发展,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态势良好。而且,这种成绩的取得,是在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多、国内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扎实推进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应该说,成绩来之不易。

G. 中国人均GDP高达6.5万元,为什么从2005-2018年上升的最快呢

最近30年,不论全球经济如何变化,但中国的经济整体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速。从GDP总量来看,中国GDP由1989年的不到1.72万亿元人民币(具体为17179.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0.03万亿元,增长了51.4倍。仔细回顾这30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总量在1991年突破了2万亿元人民币,在1995年直接迈过5万亿登上了6万亿元,在2000年突破了10万亿元,在2006年突破了20万亿元,在2012年突破了50万亿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GDP--国家统计局

H. 中国历年gdp一览表

中国最近5年的GDP为:
2019年14.34万亿美元,
2018年13.89万亿美元,
2017年12.31万亿美元,
2016年11.23万亿美元,
2015年11.06万亿美元。

注:以上数据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0-08-1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车主贷] 有车就能贷,最高50万

https://b.pingan.com.cn/station/activity/loan/qr-carloan/loantrust.html?source=sa0000632&outerSource=bdzdhhr_zscd&outerid=ou0000250&cid=bdzdhhr_zscd&downapp_id=AM001000065

阅读全文

与2018年新兴经济体gdp增长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