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后,日本用了多少年恢复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1、1945年—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美的扶植下,日本经济全面启动,恢复迅速。工业生产超过了战前和战时的最高水平,国民平均消费额也达到了战前的标准,生铁、粗钢、化纤、电子、汽车等产品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2、1956年—1973年,是广泛运用科技成果,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在这时期日本充分运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紧紧抓住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50—70年代)适时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工业生产大幅度跃升,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3、1973年至今,是在危机阴影笼罩下进行经济低速增长期。这一时期的日本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下来,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1971—1975年,平均年增长率达5.5%、1970—1980年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上升3.2倍,199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仍达到了5万亿美元。
(1)日本二战后人均gdp从130美元扩展阅读
经济学家预计,经济复苏以前,日本经济在第四季度将会进一步下滑,成为技术性衰退。瑞银财富管理公司的投资策略负责人乔治表示,对于日本经济复苏最好是全球经济发展。
乔治称,全球有大量由美国主导的经济刺激,这对日本来说是最好的贸易消息,只要欧洲的情况不是太差。
日本央行在10月份连续第二个月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扩大了1385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计划,但是收效甚微,市场中日元仍在上涨,出口压力巨大。
日元兑美元的上涨已经超过了3%。强势的日元使得日本出口产品更加昂贵,因此缺乏竞争力。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日本经济
2. 请大家帮个忙,小弟感激不尽!!日本在二战时的人均生产总值(GDP)是多少
1951年9月,美国不顾中国等国反对,片面对日媾和,同另一些国家一起签署了《旧金山对日和约》,承认日本是一个“主权国家”;日本有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同时,美日签订《日美安全条约》,规定美国有权在日驻军和设立军事基地,从而结束了对日本的占领,开始了半占领时期。至此,美国对日援助和贷款已达23.9亿美元。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日本法西斯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给日本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据统计,因战争原因死亡的日本平民和军人达300余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可以用于再生产的国家有形财富损失了约1/4。如果以1935年工矿业生产指数为100,那么,1945年工业生产下降到38,矿业下降到59。日本投降后,经济陷入空前的混乱和凋敝,物资奇缺,生产不足,失业人数剧增,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极端困苦。自明治维新开始的日本现代化进程受到挫折,现代化的物质成果损失惨重。
经过10年的经济重建和复兴,在实行产业合理化、美国扶植和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1955年,日本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在各项重要经济指标中,工矿业生产指数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已在1951年超过战前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55年超过战前水平。
尽管如此,日本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美国1955年的人均国民收入是1 960美元,为日本的9.3倍,即使同为战败国的联邦德国也是日本的2.8倍。在产业结构上,日本也落后于欧美国家,第一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比重偏高。
面对这种状况,1956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一方面指出“现在已经不是战后”,“通过恢复取得的增长已经结束”,另一方面确定“今后的增长将由现代化支撑”的目标。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56~1960年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准备阶段或起飞阶段。为了实现没有美国扶植和“特需”下的经济自立,实现充分吸收迅速扩大的适龄就业人口的“充分就业”,日本进行了以民间资本为主的大规模设备投资,其中1956年和1960年的民间设备投资增长率高达40%左右。这一阶段年平均经济增长率约9%左右,出现了两次长期经济景气,一次是1956~1957年的“神武景气”神武是日本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代天皇,“神武景气”意即自神武天皇以来未曾有过的经济繁荣。下文中的“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意同。岩户是日本古代神话传说中皇室祖神天照大神在天上栖身的岩洞。伊奘诺是日本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创世之神。,一次是1959年开始的长达42个月的“岩户景气”。通过大规模的设备投资,钢铁、电力、机械、石油化学业等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进行了技术革新,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能源也由石油取代了煤炭,为60年代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池田勇人就任首相,制定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提出,在今后10年内使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其目的在于通过高速增长推进日本经济的现代化。从此,日本经济由起飞阶段进入高速增长阶段。除1962年一度出现景气后退外,1960~1965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10%。在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中,对设备的投资继续保持高涨,重化学工业体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社会资本得到充实,交通、电信、地区开发等产业基础经整顿后更加完善。著名的高速铁路新干线就是在1964年正式通车的。此外,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推进农业的现代化,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为工业提供了大批劳动力。
1965年,日本经济出现短暂萧条。萧条过后,自1965年10月起出现时间长达57个月的经济繁荣。实际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11.6%,均超过了“神武景气”和“岩户景气”,被称为“伊奘诺景气”。带动景气的主要因素除设备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外,还有对外贸易的急剧增加,1972年的出口量是1965年的2.5倍;国内出现消费热,1966~1970年年平均个人消费实际支出增长率为9.2%,耐用消费品支出增长更快,为17.5%,彩电、空调、小轿车迅速普及,其中汽车拥有量从1965年的218万辆猛增至1970年的878万辆。1971年和1972年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实际经济增长率仍分别为7.4%和9.1%。
经济高速发展使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达到了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发达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维新开始的在世界体系中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
日本在经济上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折。1960年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纯生产额中的比重分别为15%、36%和49%,1970年分别为8%、39%和54%。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就业人口转移,城市人口激增,1970年占全国总人口的72%。其中新中间阶层比例不断增大,1975年达1 212万人,占就业人口的22.9%。
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一般职工家庭实际收入从1965年每户平均6.5万日元,1975年增加到23.6万日元。恩格尔系数从1955年的44.5%下降到1975年的30.6%。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推动了“消费革命”,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大众消费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缩小,农民的收入与工人相当。
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具有这种“中流意识”的人占1972年调查人数的73%。
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日本如其他发达国家一样,伴随着现代化的进展,出现了都市化造成的城市拥挤、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产业核心是石油、钢铁、化工等部门,而且这些企业多集中在人口稠密地区,造成对大气和水质的严重污染。
3. 二战后日本经济状况 数据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政府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政府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4. 二战结束后日本gdp占东亚第几
如果是刚刚结束后,中国第一,因为这时候日本失去了中国和东南亚的资源,再加上回前面的战争日本已经是举国答之力,在美国打算重新整顿日本,自1950年之后,日本已经没有一艘军舰在海洋上了,工业生产技术和一系列教育改革是在之后慢慢恢复的。
5. 日本历年(二战到现在)国民收入和人均gdp是多少哪里可以查到资料
http://hi..com/%BE%AE%D4%C2/blog/item/fe3169eeb492f8f8b3fb95ce.html
自己去看吧,只能找到这些。
6. 二战时日本的人均GDP有多高
二战后日本已经被炸成一片焦土,当时日本的人均GDP与刚解放时的中国大致相等,专很贫穷。但半个多属世纪后的今天,中国的人均GDP只是日本的三十几分之一。即便用日本1955—1973年近20年的发展与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二十余年比较,也会看到,1955年人均GDP与1978年中国相当的日本,在经过不到20年后人均GDP就达到4 000多美元,而中国经历1978—2001年长达23年的经济快速发展,2001年人均GDP还不到1 000美元。这种经济同样快速增长下显示的巨大发展差距,说明人口增长约束条件对发展的巨大影响。所以,中国还是要扎扎实实地做些事情,不要外国人一说什么“中国世纪的到来”,自己就当真地飘飘然起来,也跟着说些不着边际的“超越”大话。
7. 日本1950年至1990每年的GDP和人均GDP各是多少。(美元计算)
90年我们人均GDP只有343.7美元,
1991年中国人均GDP为1450美元
1994年中国人均GDP为2100美元
2000年中国人均GDP折合美元为856美元
2003年人均GDP为1087美元
2004年中国人均GDP为1490美元。“
2005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703美元。
2006年是2017.6美元
07年中国 总 30100 人均 2280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单位:%
国家和地区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世 界 2.7 0.3 0.6 1.5 2.9 2.4
低收入国家 1.9 2.7 1.5 5.1 5.5 5.6
最不发达国家 1.8 2.7 2.1 2.7 3.7 3.7
重债穷国 0.6 1.9 0.6 1.2 2.7 2.5
中等收入国家 4.6 2 2.7 4.2 6.3 5.4
下中等收入国家 5 3.8 4.8 4.9 6.6 5.9
上中等收入国家 4.1 -0.2 0.1 3.3 6.1 5
中、低收入国家 3.9 1.8 2.3 4 5.9 5.2
东亚和太平洋 6.6 5.7 6.9 7.9 8.1 7.8
欧洲和中亚 7 2 4.7 5.8 7.1 5.9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2.4 -1.1 -2.2 0.6 4.5 3.1
中东和北非 1.3 1.4 1.9 1 3.7 2.8
南 亚 2.4 2.9 1.8 5.7 6.2 6.4
撒哈拉以南非洲 0.8 1.1 1 1.7 2.9 3.1
高收入国家 2.8 0.4 0.7 1.4 2.6 2.1
非经合组织成员国 4.4 -1.7 0.6 2.7 4.6 3.9
经合组织成员国 2.8 0.6 0.8 1.4 2.6 2.1
欧元区 3.3 1.5 0.5 0.2 1.6 0.9
中 国 7.6 7.5 8.4 9.3 9.4 9.2
中国香港 9.2 -0.3 0.9 3 7.3 6.3
中国澳门 2.8 0.7 9.2 14.2 27 7.2
孟加拉国 3.9 3.2 2.4 3.3 4.3 3.5
印 度 2.3 3.6 2 6.7 7 7.1
印度尼西亚 3.5 2.5 3 3.3 3.6 4.2
伊 朗 3.5 2 7.3 3.7 3.8 4.9
以 色 列 4.9 -2.6 -3.1 -0.1 2.8 3.5
日 本 2.2 … -0.5 1.2 2.5 2.5
哈萨克斯坦 10.1 13.7 9.8 8.9 8.8 8.4
韩 国 7.6 3.1 6.4 2.6 4.2 3.5
马来西亚 6.4 -1.8 2.3 3.4 5.2 3.4
蒙 古 0.2 0.1 2.8 4.2 9.2 4.6
缅 甸 8.5 9.9 10.7 12.5 1.9 3.9
巴基斯坦 1.8 -0.6 0.8 2.5 3.9 5.2
菲 律 宾 3.9 -0.2 2.5 2.6 4.1 3.3
新 加 坡 8.2 -5 3 2.6 7.3 3.7
斯里兰卡 4.3 1.8 2.5 4.7 4.5 4.4
泰 国 3.7 1.2 4.4 6.1 5.3 3.6
土 耳 其 5.6 -9 6.2 4.2 7.4 6
越 南 5.4 5.6 5.8 6.2 6.6 7.4
埃 及 3.4 1.5 1.2 1.1 2.2 2.9
尼日利亚 1.8 0.7 -0.7 8.3 3.7 4.7
南 非 1.6 0.9 2.5 1.9 5.2 5.6
加 拿 大 4.3 0.8 2.5 1.1 1.8 2
墨 西 哥 5.1 -1.2 -0.2 0.4 3.1 1.9
美 国 2.5 -0.3 0.8 2.2 3.2 2.5
阿 根 廷 -1.8 -5.4 -11.8 7.8 7.9 8.2
巴 西 2.8 -0.1 0.5 -0.8 3.5 0.9
委内瑞拉 1.8 1.5 -10.5 -9.3 15.8 7.5
白俄罗斯 6.1 5.1 5.5 7.6 12 9.8
保加利亚 7.3 6.1 5.4 5.1 6.5 5.8
捷 克 4 3.1 1.7 3.2 4.5 6.2
法 国 3.6 1.5 0.5 0.1 1.7 0.9
德 国 3.1 1 -0.1 … 1.6 0.9
意 大 利 2.9 1.7 0.4 0.3 1.4 0.2
荷 兰 2.7 0.7 -0.1 -1.3 1.1 0.8
波 兰 4.2 2.2 1.5 3.9 5.3 3.3
罗马尼亚 2.2 7.2 6.7 5.5 8.7 4.4
俄罗斯联邦 10 5.3 5.2 7.9 7.7 6.9
西 班 牙 3.6 2.9 1.4 1.1 1.4 1.7
乌 克 兰 7 10.3 6.2 10.3 13 3.3
英 国 2.1 2.7 2.1 1.7 2.6 1.2
澳大利亚 0.8 2.5 2 2.6 1.8 1.5
新 西 兰 1.7 2.9 3.1 1.8 3.1 0.7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
8.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政府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政府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我的补充:看到188052422的答复了吧!这就是中国某些人的特点。正事不干(体现在这里正事就是回答楼主的问题),专门吹着浮土找裂纹;我国有些人就擅长于扒别人的豁子、告别人的黑状,并以次作为升官发财的职业,看到这位老弟可谓“后生可畏”呀,日后必定前途无量。不过,他到没有说错,我这篇文章就是转载的,此文就来自于白度搜索,我看后感觉不错,先下到了我的文档,尔后又奉献给了楼主。至于是不是侵权我不如这位老弟学术渊博(建议他先搞清侵权的定义),我只能等着打官司了,不知道最后能判几年刑。可我现在吓的心脏病都犯了,事已如此,只能听天由命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建议楼主选择这位老弟为最佳答案。我要分也没用,我有8000多分了您说有什么用。按网络用语,我其实就是一个“菜鸟”是初学者,眼下打字还不熟练。再说,他说的也不全错。好了,反正是练打字,188052422别介意。
9.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状况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政府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政府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我的补充:看到188052422的答复了吧!这就是中国某些人的特点。正事不干(体现在这里正事就是回答楼主的问题),专门吹着浮土找裂纹;我国有些人就擅长于扒别人的豁子、告别人的黑状,并以次作为升官发财的职业,看到这位老弟可谓“后生可畏”呀,日后必定前途无量。不过,他到没有说错,我这篇文章就是转载的,此文就来自于白度搜索,我看后感觉不错,先下到了我的文档,尔后又奉献给了楼主。至于是不是侵权我不如这位老弟学术渊博(建议他先搞清侵权的定义),我只能等着打官司了,不知道最后能判几年刑。可我现在吓的心脏病都犯了,事已如此,只能听天由命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建议楼主选择这位老弟为最佳答案。我要分也没用,我有8000多分了您说有什么用。按网络用语,我其实就是一个“菜鸟”是初学者,眼下打字还不熟练。再说,他说的也不全错。好了,反正是练打字,188052422别介意。
10. 二战时日本的人均GDP有多高富裕吗
二战后日本已经被炸成一片焦土,当时日本的人均GDP与刚解放时的中国大致相等版,很贫权穷。但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中国的人均GDP只是日本的三十几分之一。即便用日本1955—1973年近20年的发展与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二十余年比较,也会看到,1955年人均GDP与1978年中国相当的日本,在经过不到20年后人均GDP就达到4 000多美元,而中国经历1978—2001年长达23年的经济快速发展,2001年人均GDP还不到1 000美元。这种经济同样快速增长下显示的巨大发展差距,说明人口增长约束条件对发展的巨大影响。所以,中国还是要扎扎实实地做些事情,不要外国人一说什么“中国世纪的到来”,自己就当真地飘飘然起来,也跟着说些不着边际的“超越”大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