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gdp排名 > 珠三角城市群2018各市GDP

珠三角城市群2018各市GDP

发布时间:2021-02-27 15:58:44

⑴ 中原城市群和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差距有多大

2016年倒数第二天,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中原城市群涵盖河南、河北、山西、安徽、山东5个省30座城市。以河南郑州、开封、洛阳等城市和山西晋城、安徽亳州共计14个城市为核心发展区,联动辐射中原经济区其他城市。

中原城市群范围不仅包括河南全部,而且还包括山西、河北、山东、安徽个别地市。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8亿人,生产总值(GDP)5.56万亿元,生产总值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位居全国第四位,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从面积上看,中原城市群属于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群,但面积大说明发展潜力大,并不说明中原城市群在中国主要城市群当中优势最明显。和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以及京津冀相比较,中原城市群还存在巨大差距。

首先是城市发展水平较低,城市规模较小。长三角城市群中,有副省级以上城市四个,其中国家中心城市3个,全球城市1个。建成区在200万以上城市有7个,其中上海、南京、杭州超过500万。珠三角城市群有副省级城市3个,国家中心城市1个,全球城市2个。建成区在200万以上城市4个。而中原城市群,没有一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且建成区在200万以上城市只有2个。这说明中原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太低,导致优质资源无法整合行程规模优势。

其次是城市经济实力较低,发展持续性弱。长三角城市群26座城市中: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以上有上海、苏州、杭州、南京(2016年),8000--10000亿的有无锡、宁波,经济总量超过5000亿的有9个城市。珠三角城市群9座城市中: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有2个,5000--10000亿有3个。而中原城市群经济总量超过5000亿只有郑州一个。和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中原城市群还存在经济体量小,产业布局不合理,缺乏科学规划。发展持续性不强等问题。

第三城市产业布局不合理,地区协调不够。长三角26座城市,尤其是江浙沪地区,城市密集度高,产业布局合理,交通、基础等配套设施衔接程度高。发展呈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状态。已经具备国际一流大城市群的雏形。相比较长三角,珠三角9城市优势更加明显,城市发展水平高,城市功能完善,已经具备进入世界一流城市圈的条件。而中原城市群目前无论在产业布局,城市配套设施衔接上都大大落后长三角和珠三角,甚至还明显落后京津冀、成渝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圈。

当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水平低也说明中原城市群发展潜力大,提升空间高。其实在中原城市群当中,尤其是核心区的郑州、洛阳、邯郸、南阳、许昌、新乡、焦作、开封、周口、平顶山等城市都具有一定发展实力,欠缺的是发展思路的转变和发展布局的协调,而这一切除了地理资源等天然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是管理人才的缺乏。相信在未来,这些问题一定会不断被克服,中原城市群也必将成为中国发展新的强势增长极。

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国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13.55万亿元,总人口1.5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2.2%、20.2%、10.5%。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 、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惠州、清远、云浮、阳江、河源、汕尾共14个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2015年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区9城市以全国0.57%的土地面积、全国4.27%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占全国9.20%的地区生产总值。发展实力稳居全国第二。

⑵ 长三角VS珠三角:哪个城市群更具经济潜力

长三角优势分析 区域优势:该城市群具有面向海洋,依托长江、内陆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山水优美度居于所有城市群之首;城市劳动力数量同样令其他城市群难以望其项背。 经济优势:随着外资、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等城镇群发展机制的推进,上海的国际性城市职能日益凸显,南京、杭州、宁波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中心城市职能日益加强,苏州、无锡、常州等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南通、泰州、扬州、湖州、绍兴等以传统制造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基地基本形成,以舟山等以旅游职能为主的城市特色鲜明。 交通优势:随着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已基本形成,“同城效应”日渐凸显。沪宁、沪杭、杭宁、杭甬三条高速公路,已形成3小时快速交通圈,串联起长三角区域的4个中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此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加速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步伐,并且由单一的经济一体化向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等综合性要素的全面一体化发展。 ■ 珠三角优势分析 1、人口地域优势:它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它以广东30%的人口,创造着全省77%的GDP。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 2、地缘优势。珠三角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珠三角比邻港澳,且改革开放初期正逢港澳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需要依托大陆转移其成本日渐高昂的轻型产品加工制造业,于是大量资金流入珠三角城市;面临南海,与东南亚隔海相望,越过海洋能与整个世界连结在一起。 3、具备极大包容性的文化。岭南文化毫不排斥的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投资者、企业家和各方面的人才,也填补了本土很多资源的不足。综观珠三角的发展历程,外来人员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帮助珠三角形成世界级的城市群他们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4、足够的资金流入。珠三角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最多,与海外有天然便利的人文联系。珠三角吸引的外资中,港澳和侨资占绝大部分,这对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发展起了主导作用。

⑶ 珠三角经济圈PK长三角经济圈,谁更胜一筹


一、产业结构
【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由加工贸易导引,多以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近些年高新技术产品增速快,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长三角】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强力引领“长三角”经济快速增长。“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均呈现出明显的“二、三、一”特征。
二、竞争力
【珠三角】制度竞争力最高。广东步入是改革开放之“先河”,一批新城市随之而兴;港澳回归,“一国两制”的制度,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长三角】区位竞争力最高。以上海为核心,城市化水平整体较高。通过高新技术,打造世界性的新型制造业基地。
三、动力机制
【珠三角】外资推动型。吸引外资的绝对领先地位,外资主要来自香港、东南亚以及海外的华资。
【长三角】民资主导型。较早诞生以集体和私营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
四、增长源泉
【珠三角】出口拉动型。大量吸引境外投资,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长三角】投资拉动型。跨国资本正大举向长三角地区转移,朝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迈进。

五、科技
【珠三角】信息产业占了重要比重。在这个全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里,集中了6个国家级、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软件园,12个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以及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IC设计产业化基地。
【长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居全国领先地位。以微电子、光纤通信、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居全国领先地位。
六、发展特色
【珠三角】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爆发式”城市化;表现出多中心、高强度、聚集式的城市群发展形态。
【长三角】综合性产业基地;城市化呈现结构性大发展;城市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圈层特徵明显;城市与城镇工业化水平较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比较富裕,全国领先。

七、面临的挑战
【珠三角】随着改革能量的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的逐渐消失,出现外资转移、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缓的不利局面。
【长三角】与经济协作相配套的制度安排是难点;在区域内行政壁垒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八、其他方面
【综合经济实力】从国内生产总值角度看,长三角最高,远远超过珠三角。从人均GDP角度来看,珠三角实力最强,长三角差一些。
【人口城镇化】京津冀地区500万~80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1个(石家庄),而珠三角有2个(东莞、佛山),长三角有5个(苏州、杭州、南京、温州、宁波)。京津冀地区的超级城市与次级城市之比是2:1,珠三角是1:1,而长三角是2:5。
同是经济圈,差距怎么就这么大?
长三角的上海与杭州乃至苏州,珠三角的广州与深圳,形成了 "多核"的城市群发展模式,区域间的融合与互补发展相对协调。交通物流一体化落后 京津冀的交通一体化还远远未形成。而在长三角地区,从上海出发到周边各方向的县级市都有动车直达,3小时经济圈辐射效应明显。在珠三角,从广深出发到周边各市的高速公路也是四通八达。
相对而言,长三角、珠三角域内城市的合作气氛良好,分工协作效应已经呈现。
珠三角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区域,也意味着是最早实行市场化,区域内行政分割力量小,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而长三角作为外向型经济的另一代表,市场化程度也非常高。
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民企的聚集地。民企在区域间的协作上,会更灵活。

⑷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都有哪些城市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来扬运河源,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
珠三角属于广东省,其范围包括广州、深圳 、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门、肇庆、深汕特别合作区共10个城市。
京津冀是中国的“首都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石家庄、沧州、邯郸、邢台、衡水等11个地级市。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为中部核心功能区,京津保地区将率先联动。
成渝是中国的两个姊妹城 成都与重庆

⑸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或者珠三角城市群)2000年以前的历年人均GDP,亿美元计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城市、产业和市场三大集群,进入工业化成熟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分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留在上海,劳动密集的工业则到苏州、昆山等地区。这两个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因此,客观评价两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实力显得尤为重要,并通过比较,以求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各城市的协调发展。

一、研究的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选取

我们可以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城市经济的相关理论,选取综合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贸易、交通运输、对外经济、财政收入、人均收入7个分指标中11个反映城市经济实力的指标(GDP总量、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运量、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借助于一定的数量分析方法和模型,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出各城市若干个综合指标得分,再加以累计,从而得出各城市在经过数量模型计算后的排序情况。这里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利用2001年的统计数据,客观准确地评价长江三角洲15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珠江三角洲9城市(广东、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主成分分析的计算

(1)计算由Yij构成的数据阵Y的相关阵R,R=(X’Y)/N。

(2)计算相关阵R的特征值,并将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列成λ1≥λ2≥λ11,同时求出它们相对应的特征向量。

(3)计算各指标的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公式如下,结果如表1。可以看出,当K=2时,其累积贡献率达87.44%,因此,取前两个主成分,记为P1、12。

(4)计算由F1、12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的因子载荷阵和主成分得分系数,公式如下,系数如表2所不。

二、24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一)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城市经济实力总排名中位于前12名的两地区各占一半,即上海、深圳、广州、东莞、苏州、杭州、佛山、珠海、宁波、无锡、南京、中山。在珠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3位的东莞排在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2位的苏州之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经济实力较强。深圳、广州、东莞在24城市中排名居于前列。

综合经济位于前12名的两地区各占一半,上海位居首位,排在2—5位的是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无锡居第6位;C,DP总量超过1000亿元城市依次是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和佛山。上海最多达4950.84亿元;佛山最少1068.36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6个,珠江三角洲城市3个;人均GDP超过3万元的城市依次是珠海、深圳、东莞、广州、上海、佛山、无锡、苏州,珠海最高为48931元,苏州最少30384元,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3个,珠江三角洲城市5个且排名靠前;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0%的城市依次是广州、上海、舟山、东莞、南京、深圳、杭州、江门、无锡、珠海、佛山,广州最高为54.1%,佛山最少为40.4%。11城市中长江三角洲5个,珠江三角洲6个。可见珠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经济优势主要体现在人均GDP和产业结构上,尤其是人均GDP优势明显,而经济总量则不及长江三角洲城市。
表1 主成分的特征值及解释方差在总方差中的比重
初始特征值
修正载荷开方和
主成分
总值
总方差中的%
累计的%
总值
总方差中的%
累计的%
1
7.538011
68.52737
68.52737
7.538011159
68.52737
68.52737
2
2.080464
18.91331
87.44068
2.08046362
18.91331
87.44068
3
0.605777
5.507065
92.94775
4
0.335989
3.054441
96.00219
5
0.180194
1.638129
97.64032
6
0.112921
1.026551
98.66687
7
0.070328
0.639347
99.30621
8
0.047409
0.430991
99.7372
9
0.016436
0.149421
99.88663
10
0.007114
0.064675
99.9513
11
0.004991
0.045371
100
表2 主成分得分系数表
主成分
1
2
GDP总量
0.125222
-0.14087
人均GDP
0.092944
0.253179
第三产业比重
0.089175
0.031097
固定资产投资
0.124214
-0.16128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0.123108
-0.15729
货运量
0.112143
-0.22298
外贸出口
0.112914
0.18516
实际利用外资
0.125726
-0.04145
财政收入
0.123887
-0.13235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0.086453
0.33169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0.076488
0.362964

固定资产投资位于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广州、深圳和佛山,而且第2位的广州与第1位的上海相比,差距很大。2001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984.31亿元,广州为978.21亿元,不及上海的一半。前6名分别是上海、广州、深圳、苏州、南京和杭州,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两个,可见珠江三角洲城市的投资需求相对不足。

国内贸易位于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广州、深圳和佛山,前6名城市依次是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宁波,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两个。2001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61.3亿元,广州为1248.28亿元,深圳609.26亿元,深圳约为上海的1/3,广州的1/2。总的来说,珠江三角洲城市的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

交通运输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有广州、佛山,深圳居15位。位于前6名的依次是上海、广州、杭州、南京、佛山、宁波。2001年上海货运量5.4亿吨,广州2.49亿吨,深圳0.514亿吨,上海是广州的两倍多,是深圳的10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珠江三角洲城市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扩大交通流量。

对外经济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是深圳、东莞、广州、佛山、惠州,位于前6名的依次是上海、深圳、东莞、广州、苏州、佛山,其中外贸出口超过100亿美元的城市排序为深圳374.8亿美元、上海276.28亿美元、东莞189.89亿美元、苏州123.07亿美元、广州116.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亿美元的城市有上海、深圳、广州、苏州、东莞、无锡、惠州、佛山,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3个,珠江三角洲城市5个。可见珠江三角洲城市外向型经济发达,尤其是实际利用外资优势明显,但广州的对外经济排名不仅落后于上海、深圳,还落后于北京。

⑹ 经济区域的珠三角经济区

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包含城市(截止到2013年4月已有30座城市加入长三角地区)
2009年,有16座城市被列入“长三角”都市圈。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共8市,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7市。
长三角都市圈的这16座城市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5.8%,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8.7%,贡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2%和全国出口总额的28.4%。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典范,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
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嘉兴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正式宣布接纳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等6个城市加入长三角经济圈。
2013年4月14日,为期两天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3次市长联席会议在安徽省合肥市闭幕,这是该会议首次在沪苏浙以外地区举行,也是合肥加盟长三角后首次“做东”。芜湖、连云港、徐州、滁州、淮南、丽水、宿迁、温州等苏浙沪三省8市成为长三角最新成员城市。至此,长三角联席城市的规模扩容到30座,沪苏浙各城市已全部纳入长三角。
201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把长三角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城市群”作为发展定位。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个地理范围,已经超出地理整个长江三角洲的概念。
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15个城市:上海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南京市、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搿个范围有扩大个趋势。2003年8月,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四次会议,浙江台州市接纳成正式会员。首部《“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城市入会规程(建议稿)》当中,除现有16个长三角城市之外,江苏盐城、浙江温州搭金华、安徽马鞍山、芜湖、滁州、宣城、巢湖搭铜陵等9个地级以上城市侪拨包括勒长三角城市群当中。2004年,安徽合肥、马鞍山、浙江金华、衢州、江苏盐城、淮安6个城市先后递交入会申请书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
长江三角州城市圈是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一般把上海视为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南京、杭州视为长三角经济圈的两个副中心。
2010年3月在浙江嘉兴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宣布,协调会成员由此前16个增至22个,即长三角核心城市群扩容,不仅吸收盐城、淮安、金华、衢州等4个苏浙城市为新会员,而且让泛长三角区域内的合肥、马鞍山两个安徽省的城市也正式“加盟”。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圈,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全国GDP的20%,且年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三角洲的进出口总额,财政收入,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国第一。长江三角州城市圈是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

⑺ 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相比,谁的经济GDP更有潜力

谁的经济GDP更有潜力,短期看政策,长期看基础。
短期看政策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在改革开放后享受到了国家政策全力扶持,而且目前政策的红利仍在不断释放。与珠三角相联粤港澳大湾区目标是世界四大湾区之一,而长三角定位是建成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尤其长三角地区肩负着中国未来金融中心的期望。目前,长三角城市群的GDP是高于珠三角城市群的,但珠三角GDP数据港澳两地没有加入统计。应该说,综合各种政策,长三角获取的政策效应预期要略多与珠三角。
长期看基础方面,长三角坐拥中国的三大主要平原地之一,有更广阔的平原基础;而长江水运为长三角发展提供有更幽深的经济腹地;长三角拥有更开放的政策基础,新一代的改革试验田正从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潜力更加为人看好。
综合各方面看,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都潜力无限,相比较长三角略大。不过,政策与自然资源之外,一个区域的发展影响因素还有很多。近期一个中兴通讯的事例警示国人:任何区域,创造力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排除经济发展风险的固本支撑,否则经济发展无论靠政策,还是靠它国别人,都会受制于人。
相信发展健康的话,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会成为国内最早享誉世界的城市群。

⑻ 珠三角人均GDP比长三角高,为什么说长三角较发达

从整体经济实力来考察,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中,长三角地区占了10个;在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这一地区占有一半。长三角地区的钢铁、石化、汽车、纺织等产品的规模、技术水平、品牌优势等都高于珠三角地区。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400多家在这里落户,合同利用外资总数已超过1500亿美元。最近几年,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该地区正在逐步形成经济一体化,各地自觉地认识到上海的龙头老大地位,开始进行各自资源的整合和调配,主动接轨上海,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定位和分工。在外来投资方面,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制造业去江浙,商业服务业去上海;中小企业去江浙,大型企业去上海。这种具有不同功能和定位的城市群落,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和市场。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不仅高过珠三角地区,而且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苏州、杭州、宁波为次中心的城市带,城镇体系等级齐全,城镇规划质量较高,城市定位比较准确,省会城市和市、县、区及乡镇的规划和发展都比较协调。杭州市市长茅临生曾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未来的交通规划将把长三角地区连成一个大都市圈,晚上住在杭州九溪玫瑰园,第二天早晨乘坐高速列车或是磁悬浮列车去上海金茂大厦上班。”很难说这是玩笑话,但不管怎样,却透露出“天堂城市”也甘于在长三角的南翼做一个副中心城市。与此相比,珠三角无论在城镇的规划质量,布局的合理性,城市功能的发育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市场的辐射性也不如长三角。与浙江、江苏咄咄逼人的上升势头相比,广东省统计局将广东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概为“总量领先,差距缩小”8个字。这个结论是将广东与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4个经济发达省市去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进行横向比较后得出的。所谓“总量领先”,是指广东仍占有规模优势,经济总量仍居全国之首,尤其是外贸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20.9%,一马当先;所谓“差距缩小”,是指广东经济增长速度处于中游,部分经济指标增速过低,与后来者的差距日渐缩小。珠三角地区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原有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已逐步弱化,亟待创造新的条件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或许就是珠三角今天面临的最大挑战。与此同时,却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不但是国内、还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区域之一,并被公认为继伦敦、巴黎等之后的世界第六个大都市群。

⑼ (1)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城市众多,已成为目前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试说明珠江三角

(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好,农业发达,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历史上广州很早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近代工业起步早,基础较好;享受我国改革开放的许多优惠政策、市场机制比较成熟,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人才,技术力量较高;沿江靠海,有许多优良港口,且多条铁路交汇,对内对外交通便捷;位置优越,接近港澳台地区,面向东南亚,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面临东盟国家的竞争,结合我国稻米生产的特点,应采取的措施为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生产优质稻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商品率;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故答案为:
(1)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好,农业发达,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历史上广州很早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近代工业起步早,基础较好;享受我国改革开放的许多优惠政策、市场机制比较成熟,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人才,技术力量较高;沿江靠海,有许多优良港口,且多条铁路交汇,对内对外交通便捷;位置优越,接近港澳台地区,面向东南亚,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生产优质稻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商品率;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阅读全文

与珠三角城市群2018各市GDP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