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川省各市的经济排名
四川省各市的经济排名:
1、第一名、成都:成都是我国的十五个新一线城市之一,经济水平在不亚于重庆和天津这两个直辖市,成都的经济水平在国内一直排名前十。成都的经济水平能有现在的这个高度,和成都的旅游业是离不开关系的,成都的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望江楼这些都是带动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2、第二名、绵阳:绵阳也是四川的第二的城市,绵阳有我国唯一的科技城,绵阳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城市,这也是其经济水平较高的一个原因。虽然绵阳的经济水平在四川排名第二,但是绵阳的经济水平却连的成都的六分之一也赶不上,绵阳应该推进北川羌城这些旅游景点。
3、第三名、、德阳:德阳可以说是四川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因为在最近两年,德阳的经济增速一直四川最快的,德阳的未来发展肯定是不可预测的。德阳的经济发展有一个短板,那就是德阳的旅游资源不丰富,没办法大力发展旅游业。
4、第四名、宜宾:第五是南充、第六是泸州,然后依次是达州、乐山、凉山、内江、自贡、眉山等等。四川是一个旅游业相当发达的地方,拥有四川有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一都江堰、九寨、卧龙、黄龙、稻城亚丁等等著名旅游景区。
5、第五—十八名为南充、泸州、达州、乐山、凉山、内江、自贡、眉山、广安、攀枝花、遂宁、资阳、广元、雅安。
6、第十九名、巴中:巴中,四川省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陕西汉中,属典型的盆周山区,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倾斜;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7、第二十名、阿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川省辖自治州,紧邻成都平原,全州地表整体轮廓为典型高原,地势高亢,境内垂直气候显著;辖1县级市、12县,总面积84242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94.01万人。
8、第二十一名、甘孜: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康藏高原东南。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地级行政区。全州辖康定1个县级市,泸定、丹巴等17个县,325个乡(镇),2679个行政村。
2. 四川各市名称
四川各市名称:
18个地级市:成都市、绵阳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广元市、遂宁市、乐山市、内江市、资阳市、宜宾市、南充市、达州市、雅安市、广安市、巴中市、眉山市;
17个县级市: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简阳市、江油市、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隆昌市、峨眉山市、阆中市、万源市、马尔康市、康定市、西昌市、华蓥市。
(2)2017年度都江堰市gdp扩展阅读
四川,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西藏。四川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工业、农业、军事、旅游大省,拥有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等经济发展高地,是中国西部物资集散地,长江经济带组成部分,也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中的五粮液与剑南春原产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机关驻地。
四川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项,世界自然遗产3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1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项;国家5A级旅游景区12处,4A级景区185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1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8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0处。四川将实施“绿色四川”旅游行动计划,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3. 都江堰市最穷的地方
2011年,都江堰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6.7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位居远郊县内市第2位。其中:容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20.8亿元,同比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4.1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1.6亿元,同比增长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1.8亿元,同比增长15.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4%、46.7%和49.9%。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07.3亿元,同比增长18.2%,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0.7%。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经济总量还需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总量和规模偏小,对全市经济拉动不足;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需加速发展。由于都江堰是县级市,统计到各乡镇的发展状况不太容易,望楼主谅解。
4. 都江堰的经济
都江堰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49.3亿元,到2009年GDP达116.6亿多元。
2012年,都江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8.18亿元,比2011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99亿元,比2011年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17亿元,比2011年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0.02亿元,比2011年增长12.6%。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0.6:36.6:52.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47.6%和48.8%。都江堰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30.86亿元,比2011年增长16%,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2.9%。 2012年,都江堰工业完成增加值48.51亿元,比2011年增长17.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1%,拉动GDP增长4.2%。都江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家,完成增加值38.38亿元,比2011年增长19.3%。
2012年,都江堰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66家,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7.66亿元,比2011年增长17.7%,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13.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6.4%,拉动GDP增长2.2%。 2012年,都江堰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62亿元,比2011年增长12.3%,总量和增幅均位居三圈层第一位。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3.94亿元,比2011年增长18%;零售业实现59.51亿元,比2011年增长9.9%;住宿业实现2.08亿元,比2011年增长15.9%;餐饮业实现15.09亿元,比2011年增长20.4%。
2012年,都江堰接待游客1731.4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1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61亿元,比2011年增长21.8%,其中门票收入2.71亿元,比2011年增长12%。
5. 四川都江堰和射洪市比,哪个经济强
都江堰要略强一些。以2018年都江堰市和射洪市的GDP来看,都江堰市是384.8亿元,射洪市是377.4亿元。人均GDP方面,都江堰大概是5.54万元,射洪大概是3.88万元。
6. 请问都江堰人口多少,GDP多少,市区居民多少,有多少个区乡,相对较大的乡镇有哪些
都江堰市人口61万,具体如下: 2009年末,全市公安户籍户数23.53万户,户籍人口回60.9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答口16.73万人,农业人口44.23万人。
GDP:116.9亿
辖区:都江堰市辖17个镇:灌口镇、幸福镇、蒲阳镇、聚源镇、崇义镇、天马镇、石羊镇、柳街镇、玉堂镇、中兴镇、青城山镇、龙池镇、胥家镇、安龙镇、大观镇、紫坪铺镇、翠月湖镇.2个乡向峨乡、虹口乡,49个社区委员会、333个村委会;面积1208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95人/平方千米。市政府驻灌口镇。
灌口镇和幸福镇是最大的两个镇,其他都差不多。
7. 四川有哪些特色
1、有川菜,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在中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
2、四川有世界遗产6处,列居全国第二位。
其中:世界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1处(峨眉山一乐山大佛),世界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一都江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东风堰)。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保护区有4处(九寨、卧龙、黄龙、稻城亚丁)。
3、四川话
四川话是流行于川渝地区及周边省份邻近地区的主要汉语言,包括汉语西南官话中源自古蜀语。
四川话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4、川剧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5、文化区
川中文化区:成都、绵阳、德阳、遂宁、雅安、眉山、资阳、乐山。
川南文化区:自贡、宜宾、泸州、内江。
(7)2017年度都江堰市gdp扩展阅读:
四川为多民族聚居地,有56个民族。汉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为省内世居民族。
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
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被誉为“中国第二藏区”、“中国唯一羌族聚集区”、“中国第一彝族聚集区”。
8. 四川成都特色有什么
四川为多民族聚居地,有55个少数民族,490.8万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为省内世居少数民族。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
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被誉为“中国第二藏区”、“中国唯一羌族聚集区”、“中国第一彝族聚集区”。
彝族是四川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凉山与安宁河流域。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历法。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火把节。藏族人口中95%使用藏语和嘉戎语,其中有40%左右的人兼通汉语。彝族人口中95%使用彝语,其中约60%的人兼通汉语。
羌族人口中70%使用羌语,其中70%兼通汉语。世居的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外都使用本民族语言。洛带古镇其中85%以上都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涌入的粤、赣、闽客家人后裔,他们至今仍完整地沿袭着客家风俗,说着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的客家方言。
四川是西部客家大省,自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以来,逐步形成了以龙泉驿区为核心的西部最大的成都东山客家方言岛,客家人口总数达50万,较好保留了客家语系和生活文化。而在全川,目前约有70万人会讲客家话。
语言文化:
四川话是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巴蜀地区)及周边省份临近地区的主要汉语言,包括汉语西南官话中源自古蜀语。四川话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成渝话(成渝片)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
走人户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肉、点心、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春倌说春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
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说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拜把子
旧时汉族社会交际习俗。又称结盟、结拜、换帖等。流行于四川各地。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集团,以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方式结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
送节礼
汉族交际习俗。流行于四川和地。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
学三年跟三年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旧时投师学艺一般需三年时间。按习俗,三年之中,师傅只管徒弟伙食,会给少量衣鞋钱和剃头钱,不给工钱,徒弟出工得的工钱也归师傅。
川剧文化: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9. 都江堰市中兴镇的经济咋样了
都江堰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旅游城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49.3亿元,到2007年GDP达116亿多元。现有工业企业家,年工业总产值54.7亿元。旅游综合收入8.1亿元,年创利税超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8.5亿元。是四川省经济综合评价十强县市之一,位列第五名。1949年以来,陆续兴建了都江机械厂、青城造纸厂、都江造纸厂、宁江机床厂、都江电力设备厂、青城钢铁厂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正筹建总投资13亿元、年产100万吨的水泥厂。即将开工的紫坪水库电站,装机容量68万千瓦,总投资近百亿元。199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86亿元,利税过亿元。有耕地3.1万公顷,90%以上属自流灌溉,农业总产值11.3亿元。建成了5个高效农业示范区,粮食总产量2.7亿公斤,是国家确定的粮油生产基地县(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219元。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3.7%。植物种类繁多,有高等植物208科、1130属、3127种,其中木本植物1000种,有国家列为珍稀濒危的重点保护植物46种,还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猕猴、扭角羚等30余种国家保护动物。是全国植树造林百佳县(市)和全面绿化达标县(市)。市内交通发达,成汶铁路直达市区,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60公里,213国道(兰州至昆明)横贯市境东西,国省道、县市道、乡村道、专用道已形成都江堰市交通网络,通车里程近千公里,黑色化、水泥化的高等级和次高等级公路占1/3以上。市区开通4路公共汽车,20余家出租汽车公司拥有各种档次出租车700多辆。开通了国内数字分组交换网,建成全数字通信网。建成了900MAZ移动通信A网基站。程控交换机总容量23400门,每年以四五千门的速度发展,实现与成都028大网的联网升位,城乡全部实现国内电话直拨。全市小水电装机容量13万多千瓦,人均用电量是全国人均用电量的3倍多,是全国基本电气化试点县(市)。铺设了天然气管道,能源供应充足,结构合理,是全国农村能源建设试点县市。有国家科研机构5所,集科工贸于一体的民办科研机构76家,涉及电子、机械、医药、化工、轻纺、食品、建筑建材等行业和农业、林业、水产等,有数十项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获国家发明一、二等奖和四川省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有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都东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都江教育、学院、成都大学分部、宁江职工大学等,有省属中专3所,成都市属中专1所、技工学校4所,普通中学40所,职业高中2所,小学230所,在校学生8.6万名。其中都江堰中学为省级重点高中,徐渡职业高中为全国重点职业高中。有各类卫生机构112个,医院35所,病床3000张,卫生技术人员3000多人,是全国牙防先进县(市)和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市),还消灭了血吸虫、地方性甲状腺肿、疟疾等地方性疾病。1995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保持了全国卫生城市称号。1949年后,曾先后5次制定市政建设规划。1978以来,先后投资20多亿元,建设了共27平方公里的新市区,形成了旧城区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新城区体现现代化城市风貌的城市建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