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gdp排名 > 人均gdp高是否意味着福利好

人均gdp高是否意味着福利好

发布时间:2021-03-03 02:51:26

㈠ GDP 是衡量经济福利的好指标吗

GDP即英文grossdomesticpro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P(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ct)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GDP的计算方法现在通常采用三种测算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1.生产法: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2.收入法: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3.支出法:GDP=总消费+总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C+I+G+X-M)。一般最常使用支出法或收入法。GDP的确定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计算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如美国在1929年至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总之,每个时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怀疑统计数据存在问题。当然,我国在GDP的计算体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国长期采用的原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附注:1、一定时期强调的是该年度内“新”增加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往年的不算。例如二手车,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2、中间产品可以认为是一种原材料产品,是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用的,也就是说本年度内它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该年度继续加工生产;如果它被摆到货价上直接销售,被消费者购买并直接用了,那另当别论,是特殊情况,计入总值,否则不能计入。3、这是一个流量的概念,而非存量的概念,并非今年公布的数字就是从建国到现在的总额,这是错误的,它仅指该时期内新生产出来的东西。4、市场价值意味的是用货币作为单位去统计形成的货币总额,因为商品种类太多,吨,个,件,台等等单位没法加总,所以用该年度的货币单位来统计并加总。所谓该年度的货币单位是指这些商品这一年的价格。GDP指标分析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人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反过来说,如果一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这时,该国中央银行将可能减息以刺激经济再度增长,利率下降加上经济表现不振,该国货币的吸引力也就随之降低了。因此,一般来说,高经济增长率会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涨,而低经济增长率则会造成该国货币汇率下跌。例如,1995--1999年,美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1%,而欧元区11国中除爱尔兰(9.0%)较高外,法、德、意等主要国家的GDP增长率仅为2.2%、1.5%和1.2%,大大低于美国的水平。这促使欧元自1999年1月1日启动以来,对美元汇率一路下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贬值了30%。但实际上,经济增长率差异对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收入增加,国内需求水平提高,将增加该国的进口,从而导致经常项目逆差,这样,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二是如果该国经济是以出口为导向,经济增长是为了生产的出口产品,则出口的增长会弥补进口的增加,减缓本国货币汇率下跌的压力。三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国产品的竞争地位而有利于增加出口,抑制进口;并且经济增长率高使得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被看好,因而该国货币汇率会有上升的趋势。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由商务部负责分析统计,惯例是每季估计及统计一次。每次在发表初步预估数据(thepreliminaryestimates)后,还会有两次的修订公布(thefirstrevision&thefinalrevision),主要发表时间在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国内生产总值通常用来跟去年同期作比较,如有增加,就代表经济较快,有利于其货币升值;如减少,则表示经济放缓,其货币便有贬值的压力。以美国来说,国内生产总值能有3%的增长,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经济发展是健康的,高于此水平表示有通胀压力;低于1.5%的增长,就显示经济放缓和有步人衰退的迹象。中国历年GDP-中国历年人均gdp(1978~2006)国内生人均国内年份产总值生产总值(亿元)(元/人)19783645.238119794062.641919804545.646319814891.649219825323.452819835962.758319847208.169519859016.0858198610275.2963198712058.61112198815042.81366198916992.31519199018667.81644199121781.51893199226923.52311199335333.92998199448197.94044199560793.75046199671176.65846199778973.06420199884402.36796199989677.17159200099214.678582001109655.286222002120332.793982003135822.8105422004159878.3123362005183084.8140402006209407.015931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一个国家常住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这个国家的常住机构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机构单位。同时,国外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机构单位。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有所区别,一是核算范围不同,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而国民生产总值对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都进行计算。二是价值构成不同,社会总产值计算社会产品的全部价值;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增加的价值,即增加值,不计算中间产品和中间劳务投入的价值,国民收入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也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价值,即只计算净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计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1)生产法(或称部门法),是从各部门的总产值(收入)中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民生产总值;(2)支出法(或称最终产品法),即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国内资产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库存净增或净减)+出口与进口的差额;(3)收入法(或称分配法),是将国民生产总值看作为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所创造的增加价值总额。因此,它要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资本消耗、间接税净额(即间接税减政府补贴)等形式,在各种生产要素中间进行分配。这样,将全国各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上述各个项目加以汇总,即可计算出国民生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1)生产法或称部门法,是从各部门的总产值(收入)中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公式:GNP=C+I+G+(X-M)GNP—国民生产总值C—消费支出又称个人消费支出I—个人总投资支出(设备的更新和净投资)G—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不包含政府补助、失业救济、退休金等福利支出及国债利息支出)X—出口总额M—进口总额(2)支出法或称最终产品法,即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国内资产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库存净增或净减)+出口与进口的差额;(3)收入法或称分配法,是将国民生产总值看作为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土地、劳动)所创造的增加价值总额。因此,它要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资本消耗、间接税净额(即间接税减政府补贴)等形式,在各种生产要素中间进行分配。这样,将全国各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上述各个项目加以汇总,即可计算出国民生总值。从理论上说,上述3种方式最后统计得出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现在国际上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通行方法为FPA,并将它得出的数据作为标准。计算公式:Q1·P1+Q2·P2+……+Qn·Pn=国民生产总值Q代表各种劳务与最终产品(FinalProcts),即不包括生产各环节中重复计算的部分。P代表劳务与最终产品的价格。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恩格尔系数的公式恩格尔定律的公式: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x100%总支出变动百分比或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x100%收入变动百分比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食物支出金额恩格尔系数=————————x100%总支出金额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05年的36.7%和45.5%。CPI=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Price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例如,在过去12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个月前平均上升2.3%。当生活成本提高,你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一年前收到的一张100元纸币,今日只可以买到价值97.70元的商品或服务。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Serious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DICKCHAN

㈡ 人均GDP高:有什么好处

你也是学习经济的?
很愿意回答你的问题,互相长进吧!
这个你得看什么是GDP,对于咱们国家来说,就是咱们国家在某一时期(通常是一年)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人均GDP 得联系到购买力平价指数,就是换算货币之间的等值指数。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国民收入会经常被比较,那什么来比较呢,除直接比较外,就出现了人均GDP的概念,亦会计算人均的国民收入,以增加其可比性。而不同地区的国民收入通常会以本地货币计算,所以需要以当期的汇率先作转换,另外亦有一些做法是以购买力平价作转换,以避免可能汇率的扭曲。
你所提到的拿美国的收入到中国生活,这个就是购买力平价的问题,是根本实现不了的,现在把你的这个模型简单量化一下:美国3000美元生活1个月或100斤土豆,中国6700元(1000美元)生活1个月或100斤土豆,按你说美国人可以拿这3000美元到中国生活3个月,买300斤土豆?现在解释为什么实现不了,因为3000美元的购买力是美国的100斤土豆,而中国的是6700元(1000美元)100斤土豆,这就涉及购买力平价转换了,这里其实做转换的话,美国的3000美元购买力跟中国6700元(1000美元)购买力是一样的,所以他来中国也是一样的,故不可能拿着美国工资过中国生活,如果可以的话也是单次消费,不具有长期性。
你说到“人均GDP高的地方买东西也贵,和GDP低的地方生活质量差不多?”,这个我还真没听说。你如果做这方面的研究,应该仔细看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核算这一章节。
希望我薄弱的了解,能够抛砖引玉,能够帮助到你!

㈢ GDP高一定意味着福利好

GDP是世界组织和各国官方普遍认可、广泛采用的重要经济指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感叹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之所以如此,当然是因为GDP自身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所决定的:GDP涵盖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各行各业,计算简便,可操作性较强。它采用“增加值”的概念,剔除了传统总量指标——社会总产值的重复计算,从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上分别统计的新增投入及附加价值,理论上说不重复、不遗漏,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总量,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各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经济实力比较的重要指标。
当然,GDP也存在不足和缺点。 一是GDP忽视了社会生产所消耗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成本;二是GDP不能度量经济福利和公平,GDP的增加与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三是GDP忽视了经济增长的内因和效率。仅从GDP总量指标,我们无从判断经济增长到底是财政投资输入型的还是社会投资内生型的,是粗放型的还是集约型的,是资本密集型的还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等等。
GDP的优点、缺点都十分突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不唯GDP论英谁,但这并不等于它不重要,目前还没有什么其他指标可以取代它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弥补在经济增长评价上的缺陷,政府和学术界也正在探索研究,并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希望能通过对GDP本身的改进和其他经济指标的采用,更好地反映经济增长的实质。没有任何一个指标是完美无缺的,GDP不能做到,其他指标同样也不能做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一般需要用多个指标综合分析。

㈣ GDP水平高是否一定意味着居民生活与福利水平高,为什么

中国经济高增长中的低经济福利问题 (仅供参考)

王树同/赵振军

原载《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

「作者」

「作者简介」

王树同(1972—),男,河北省徐水县人,经济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研究。河北,石家庄,050091

赵振军(1955—),男,河北省徐水县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副编审,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一直伴随较低的经济福利转化,表现为社会发展支出占GDP 比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量重复建设和银行巨额不良贷款。其根源在于产权不清以及过分注重经济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福利/重复建设/产权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经二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据统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从改革前(1953—1978)的6.1%,提高到改革期间(1978—1997)的9.4%;人均GDP增长率由改革前的4.0%,提高到改革期间的7.8%或8.3%。2003年,中国GDP为11万亿元,人均GDP 超过1000美元,排在美、日、德、英、法之后,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如此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尽管对中国经济统计数据仍存在一些争论和疑点,但是在更多的是感受到经济增长骄人业绩的同时,却忽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就被忽略的经济增长中的经济福利问题。笔者认为,结合经济福利水平来讨论经济增长,比单纯探讨经济增长数据的可信性更有现实实际意义,因为经济增长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全社会的福利水平。



(一)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讨论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问题通常要包括以下内容:经济增长的速度,投入和产出,消费和积累等问题。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国民收入核算体系(SNA )的一系列指标体现出来。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一个完整描述经济总体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核算框架,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净值(NDP )、国民收入(N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这些指标既相互联系,有各自所代表的具体的经济含义。GDP 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是一个流量概念;流量是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是相对于存量而言的。GDP 通常有两种计算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支出法计算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投资者、政府购买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和国外进口的本国商品的净值,可以表示为:

GDP=C+I+G+(X-M )

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是期内的要素(劳动、资本、土地等)收入,可表示为: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总”字,意味着在计算各个生产单位产出时,未扣除当期的资本耗费,是通常所说的“毛”值,而非“净”值;如果扣除掉资本耗费,即是国内生产净值。因此,国内生产总值不反映资本耗费量。这样,在一定时间内就有可能出现较低的国内生产净值和较高国内生产总值并存的状况,而较高的国内生产总值有可能是较高的资本耗费的结果。因此,国内生产总值不一定和经济福利同方向变动,因为资本耗费量越大,居民所得到的经济福利就越少。

国民收入(NI)是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即可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相对于总体意义上的国民收入(N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表示的是交纳个人所得税以后的个人收入,即人们可用来进行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以GDP 为核心指标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运行、以量化指标为特征的指标体系。它体现了在核算期内,经济总体中各单位、各部门及其之间的经济关系,如产出、投入、效益之间的生产关系,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关系,消费与积累的关系,储蓄、实物投资与资金融通的关系,资产、负债及净值之间的变动关系等。这些指标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构成完整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

然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对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度量。由于种种原因,并未使用这一完整的指标链,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使用了GDP 指标作为衡量经济活动的标准。单凭GDP增长来衡量经济活动是片面的,并不足以说明经济发展的有效程度,不能说明生产单位GDP所耗费的资本量的多少。如果不结合资产的数量及其结构变化,就会失去对增长成因的深入分析,不利于增长中经济福利的有效形成。

(二)经济增长和经济福利之间的关系

经济福利是一个存量指标,指经济增长过程中财富的持续积累。每一年的经济增长成果都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沉淀下来,成为居民所享有的经济福利。它包括居民所能够使用的社会公共产品和由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所带来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经济增长和经济福利相辅相成,密切联系。没有稳定而持续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持续的福利转化,也就不会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整个经济福利不断提高下的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福利提高是目的。因此,如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流量有效率地向经济福利存量转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片面地使用GDP 指标来衡量经济总体活动,把GDP 增长速度的快慢和经济福利提高等同起来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误区。在实践中导致由于过分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以速度指标代替福利指标,GDP 数字的高低成为衡量发展业绩的标准。然而,经济增长并非总是和经济福利同方向变动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世纪50—7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偏差和“超英赶美”等冒进思想的指导,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高,但是经济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未有大的改善,不少地区还呈现下降趋势。即便二者是同方向变动的,变动的幅度也不相同,一定量的经济增长可以转化成不同量的经济福利;反之,一定量的经济福利则完全可以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下取得。因此,经济增长并非完全等于经济福利的提高。



横向比较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福利转化水平是比较低的。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但是这些国家的民众从经济增长中所得到的福利相比中国要高许多。究其原因,这些国家的经济存量比较大,数百年前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存量(表现为店堂馆所、堤坝、公路、房屋等一些公共设施)仍然为现在的民众所享用。因此,尽管这些国家的经济年均增长只有2%左右,但是并不会对居民生活有明显的不利影响。中国则不然,经济高增长带来的经济福利存量一直很低;如果经济低增长,经济福利就更低。因此,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是中国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经济增长的福利转化度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表现出来。

(一)社会发展支出占GDP 的比例

社会发展支出是指用在文教、卫生、体育、科研等的事业费用和投资,这部分投资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国居民所能享受到的福利的多少,因此,每年GDP 的一部分应该用来进行社会发展投资。正常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越高,用来进行该部分投资的费用也应该随之增加,这样,广大居民从经济增长中获得的福利存量就会随之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社会发展总支出的绝对额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经济发展相比较,比例很低;而且,从“五五计划”一直到2002年,基本都保持在4%~5%左右,最高时的2002年也不超过6%。在2002年,全国1.7667万亿元的基建投资中,用于社会发展的基本建设投资仅有1643亿元,占总投资的9.3%。长期以来,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投资比例平均保持在1∶13左右,经济建设的投资规模远远超出社会发展支出规模,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不协调的状态。

(二)高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大量重复建设

一个经济体本期创造的财富总会有一部分用来进行投资,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以便为未来居民消费服务;投资越多,居民当前消费也就越少。如果投资是重复投资,意味着居民创造的价值的浪费,是一种福利损失。

1.重复建设的含义和类型。重复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包括业以形成的重复建设存量、即将形成的重复建设增量和重复建设项目与合理建设项目的动态转化。重复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过度市场竞争型重复建设和政府主导型重复建设。在这两种重复建设中,第二种重复建设造成的福利损失要高于第一种。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常态,过度竞争虽然可以在一定阶段内造成资源的浪费,但是最终那些没有利润或低利润的企业会从该行业中退出,是市场经济自身的一种调整过程,对消费者造成的福利损失不大,甚至还会提高消费者福利。政府干预型重复建设则不然,由于政府可以为已经是重复建设的项目进行融资,并且获得这些资金的企业存在预算软约束,没有还贷的压力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力,可以在没有正常利润或者低利润的情况下继续存在下去。

2.重复建设是一系列的事。说重复建设是一系列的事,是指由于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一直存在着内需不足,一旦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即新的国内需求,由于存在地方市场分割,就会出现一哄而上的情况,很快在该产业形成过剩的生产能力。如果该产业是下游产业,那么上游企业也相应出现过剩的状况。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目前存在着严重的汽车产能过剩——汽车整车制造业已经达123家,27个省市生产汽车,17个省市生产轿车,23个省市建成轿车生产线;作为上游企业的钢铁业,也相应地形成重复建设。房地产业过热,就会在钢材、混凝土等建材的生产上出现重复投资。当前,中国存在重复建设的行业除汽车外,还有机械、冶金、电子工业、医药、食品、纺织等,重复建设的范围较广。

3.重复建设的结果: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另一方面表现为较大数量的资源消耗。以2003年为例,国民经济增长达到8.5%以上,GDP 总量达到11万亿元人民币,而在这个增长过程中,所消耗的钢材是世界该年消耗量的1/3,所消耗的水泥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1/2,所消耗的煤炭占世界煤炭消耗量的30%,用电量为世界用电量的13%;而11万亿元的GDP 还不到世界经济总量的1/30[1].经济增长过程中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不仅是居民当前福利的损失,而且还是未来福利的损失。

(三)高经济增长、高储蓄率和巨额银行坏账并存

在每年的经济增长中,居民将收入的一部分存入银行,中国的储蓄率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也大大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截至2003年8月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接近国民生产总值。从跨期消费的角度来看,假定当前利率水平为r ,居民通过牺牲当前1单位的消费可以获得未来(1+r )单位的消费,是一种福利的增加。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中介银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银行能够通过贷款的方式将资金投向有经济效益的生产项目,那么,一方面居民能够在未来获得(1+r )单位的收益;另一方面可以将现在的经济剩余转化为未来的生产能力,保证使消费者持续获得经济福利,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将经济流量转变为存量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进行的顺利,居民才可能在将来得到更多的经济福利;否则,人们牺牲了当前的福利也未能得到未来的福利,这便成了净福利损失。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活动中形成的大量不良贷款即是经济流量向经济存量转变受阻的表现。银行不良贷款的数量规模即意味着居民福利损失的程度。根据中国官方的统计,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为25.37%。其中实际已形成的损失约占全部贷款的7%左右[2].



高增长和低福利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投资饥渴症,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从2000年开始加速,增长率由1999年的5.1%上升到10.3%;2001年上升到13%;2002年又升至16.1%;2003年前8个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2.2364万亿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32.4%[3],是近十年速度最快的时期,直接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明显上升。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也高于GDP 的年均增长率,1999—2000年间,固定资产的年均实际增长率高达14%,而同期的GDP 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仅约10%[4].

靠大量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由于福利转化率低,社会必须以高于正常的经济增长速度来得到正常的、或者低于正常的福利改进;维持高增长需要更高的投入;由于导致福利转化低下的根本原因没有得到解决,于是高投入变成了高浪费。如此循环往复,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造成高增长低福利的深层原因源自于不合理的产权制度安排,它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银行和企业三个层面上的产权约束上。

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控制下的可配置资源不断减少,地方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政府面临的约束条件是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包括任期内的经济增长速度、招商引资情况、财政收入等指标。这样的约束条件就决定了地方政府为了缓解地方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表现干部政绩等目标,往往以扭曲的价格将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源廉价提供给企业。比如,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土地近两年被大量征用并廉价转让给私人投资者,被称为中国式“圈地运动”;或者将征来的土地用于搞形象工程,修广场,建办公楼等,使得稀缺资源的配置完全按照地方政府的意愿进行,而非按照市场的运行规律进行。由于政府对资源的配置没有成本的概念,导致投资不以未来收益为标准而失去了合理性。

对于银行来说,其产权也是不清晰的。银行一直存有大量不良银行贷款,降低不良贷款数量是现有银行行为的约束条件。正常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减少对效益差的企业贷款来减少不良贷款数量;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不清,缺乏真正的所有者,在对银行行为监督成本很高的情况下,银行行为失去约束,银行不是减少贷款的数量,反而是增加贷款的数量。因为贷款数量增加后,不良贷款在贷款总量中的比重就会下降,银行的管理者还可以在贷款的活动中获得一定的租金收益。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在投资收益给定的条件下,投资规模决定于贷款和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源比如土地的成本高低。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不清,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不以追逐企业最大利润为目标,扩大企业的盘子是企业管理层获得收益的渠道。因此,国有企业一直存在投资最大化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在地方政府和银行的鼓励下变成现实。

这样,地方政府、银行、企业的行为逻辑达成一致:地方政府在政绩的约束下,向企业低价提供重要的生产资源;银行有做大分母减少不良贷款的需要;企业的最优选择是理所当然地增加投资。这就必然出现上面所论述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结果表现为较低福利水平的高速经济增长。

GDP 的增长是一种流量游戏,其增长完全可以建立在资源的低效使用、重复建设上;重复建设和过度投资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创造出很好的宏观数据,但是微观层面上的经济福利则很难得到保证。因此,从宏观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淡化GDP 指标,注重投资质量和效益;从微观上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经济走出高增长、低福利的关键环节,也是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姚景源。三大问题困扰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J].财经界,2004(2)。

[2]聂庆平。我国银行不良贷款与银行改革政策建议[J].经济科学,2003(3)。

[3]李善同,刘云中。对当前经济形式的判断和展望[N].中国经济时报,2004-01-13.

[4]秦朵,宋海岩。过度投资需求和效率损失[J].经济学季刊,第2卷4期,2003.

㈤ 如何理解人均GDP尽管不是一个衡量人类福利的完美的指标,但是正像美国经济学家

人均GDP还是非常好的衡量指标。
人均GDP高的国家,一般人民群众都比较幸福。

㈥ 人均gdp高就代表发达吗

发达应该看GDP总量

㈦ 人均GDP高:有什么好处 1

GDP高说明其国内物质财富每年的递增速度高,但这与人民生活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因专为高速的财富积累属能否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取决于个人财富的占有量,而这一占有量又取决于财富在政府与百姓之间的分配比例、普通百姓之间财富的分配比例等。所以,高GDP如果伴随的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高增长和个人贫富差距的迅速扩大,那么你的生活水平反而可能会下降。
通俗的讲,购买力平价转换是指同一个商品以不同货币所表示的交易价格,也就是说:如果同一个橘子,在以人民币计价时价格是0.5元,以美元计价时是0.1美元,那么我们认为0.1美元的购买力等值于0.5元人民币。

㈧ 人均GDP高代表人均收入高吗

可以代表,Gdp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就相当于人均生产了多少东西,生产越多,收入越高。

㈨ “人均GDP”意味着什么这能代表所有人吗

人均GDP是指人均国民生产的总值,通常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里面来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准则,也是人民了解一个国家或各个地方经济的运行状态的一种工具,所以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者地方在一定的计算期内所实现的生产总值和所属的一定范围内价值范围,也就可以看出这个国家或者地方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

就从别的因素考虑,就当今的科技确实发达但是呢我可以肯定的是,还有有的地方并没有计算的,就拿偏远山区来说吧,直到现在我国政策的开放,确实是百分之90甚至以上的人得到了福利,但是还有许多地方我们不能缺少的,所以就是意味着我们考虑不能太过片面,那么就导致我们所说的人数并不能全部的计算进来,致使得出来的值就会偏大,那么就不可以看出这个国家或地方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就失去了这个考察的意义。

㈩ 人均GDP能代表人均生活水平吗

不能的,GDP指标本身就存在缺陷。
第一:GDP不能完全反应一个国家的真实产出。
第二:GDP不能完全反应一个国家的真实生活水平。
第三:GDP无法说明收入分配状况。

参考文章 :高人均GDP≠高生活水平
根据世界银行[微博]的标准,人均GDP达到12616美元的国家就属于高收入国家。按照这一标准,我国目前已经有42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进入到发达行列。

这些城市首先包括天津、北京和上海三大直辖市,这也是中国各省份目前进入世界银行高收入标准的3个省份。在地级市里,新疆的克拉玛依高居榜首,内蒙古的鄂尔多斯(11.95, -0.16, -1.32%)紧随其后,类似的能源城市还有大庆、包头等。除能源城市外,其他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山东、辽宁以及中西部的一些省会大城,诸如深圳、苏州、大连等。

曾几何时,GDP的卓越表现令中国人骄傲,国人却不太敢直视该数值的人均水平。但“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29992元(以当年价格计算)”的消息,终于让国人挺直了腰杆。要知道,如果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总体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那么人均GDP则反映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

然而,这一看似让人欣慰的数据,却引来不少吐槽,不少网民在该消息发布后都表示,自己“拖了大家的后腿了”,因为“实在没有感受到中国如此高的人均GDP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变化”。由此,关于人均GDP是否真的可以和生活水平画等号的讨论频繁出现在公众视线中。

一项来自环球网的调查显示,74.5%的受调查者认为,人均GDP的增长与实际生活水平“没有太大关联”;20.7%的人认为“生活水平改善与人均GDP涨幅呈正比”,其余4.8%的人选择了“不清楚”。不少业内人士也纷纷表示,“经济总量上去了,人均GDP上去了,不代表生活水平提高了”。

人均GDP的纸面迅速扩张并没有带来纸面外的效应。问题恐怕首先出在统计上。不少城市GDP的人均数值如此高,是因为这些城市往往只统计当地的常住人口,没有把大量外来人口纳入统计范围。例如,据统计,广州的常住人口是1200多万,但实际居住人口已经超过了1600万,外来人口达3000多万,这部分人并没有享受到很好的公共资源。

不难想见,这很有可能是出于政绩的强烈需要。还有,这种统计不能在全国所有城市一刀切,应该把不同地区乃至不同行业区别对待,这样,数据在真实性上才更有底气。

更重要的是,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远远没有赶上GDP等类似统计数据的增长速度,这和人民生活水平真正富裕的国家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的衡量指标有人均GDP高、工业技术发达、科学技术先进、社会福利高四个方面,这一标准在我国同样适用,单纯考量其中一项都不够全面。

因而,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把国家财富在合理范围内转化为个人财富,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才是比晒数据更重要的功课。

撇去统计口径和分配制度的外因,最重要的,还要看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因。在一定程度上,产业结构决定着劳动者的收入状况,从而直接影响居民的富裕情况。

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因而发展成果不能直接惠及当地居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鄂尔多斯等能源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和很高的人均GDP水平匹配,因为地方GDP的拉动来自当地国企。

再来看深圳这样的投资较低的城市,经济动力来自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等,这些产业在地方经济增长中功不可没。这样的产业以及未来型产业布局,除了可以维持地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更有利于保证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其实,就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真的可以和当地较高的人均GDP匹配,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要知道,任何一个数据的价值,都远远没有居民在医疗、交通、失业、养老等方面获得政府“悉心呵护”来得实在。

http://ke..com/view/10147.htm?fr=aladdin&fromtitle=gdp&fromid=41201&type=syn

阅读全文

与人均gdp高是否意味着福利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