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gdp排名 > 近几年中国的gdp和人均收入

近几年中国的gdp和人均收入

发布时间:2021-03-10 15:40:59

⑴ 中国近十年GDP以及人均gdp,浙江省近十年GDP及人均GDP。

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数据表阅览——年度数据——点击2011数据——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内生产总值,可知十年的GDP和人均GDP。
同理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数据表阅览——年度数据——依次点击2001-2011年的数据——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指数,可知浙江省的GDP,但是没有直接给出人均GDP。这个可以点击人口目录下的各地区历年人口,你自己动手算算吧。

⑵ 我国近十年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具体的数据)

建议复你查询国家统计局的有关数据库制: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6/indexch.htm
其中的两张表可以回答你的人均DG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具体数据。请查看:
表:3-3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左面几栏是各产业的比例,但是请看最右边一栏/第十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表:10-2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最左边两栏分别是城乡居民和农村居民数据)

⑶ 近几年中国人均gdp

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数据表阅览——年度数据——点击2011数据——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内生产总值,可知十年的GDP和人均GDP。
同理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数据表阅览——年度数据——依次点击2001-2011年的数据——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指数
中国历年GDP-中国历年人均GDP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元/人)
1991 21781.5 1893
1992 26923.5 2311
1993 35333.9 2998
1994 48197.9 4044
1995 60793.7 5046
1996 71176.6 5846
1997 78973.0 6420
1998 84402.3 6796
1999 89677.1 7159
2000 99214.6 7858
2001 109655.2 8622
2002 120332.7 9398
2003 135822.8 10542
2004 159878.3 12336
2005 183084.8 14040
2006 209407.0 15931
2007 257306.0 18268 (2009.01)
2008 300670.0 22674.92 (2009.02.26)

⑷ 2011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和人均gdp分别是多少

两者不一样的,人均收入一般小于人均GDP
GDP(PPP)以下资讯是以2011年估计总计:11.316万亿美元[7](第2名)人均:8,394美元[7](第91名)

GDP(国际汇率)以下资讯是以2011年估计总计:6.988万亿美元[7](第2名)人均:5,184美元[7](第90名)

目前我国人均收入约为人均GDP的50%

⑸ 求中国近十年来的gdp总值和人均gdp

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统计(亿元)人口(截止2009年底) 人均GDP(约*元)排名
全国 397983
上海 16872.42 1673万 100851 1
北京 13777.94 1550万 88889 2
天津 9108.83 1100万 82807 3
江苏 40903.34 7740万 52846 4
广东 45472.83 9449万 48123 5
内蒙古 11655.00 2450万 47571 6
浙江 27226.75 5960万 45682 7
辽宁 18278.29 4350万 42019 8
山东 39416.20 9515万 41425 9
福建 14357.12 3650万 39334 10
吉林 8577.06 2750万 31189 11
河北 20197.09 7092万 28478 12
宁夏 1643.41 600万 27390 13
陕西 10021.53 3800万 26372 14
黑龙江 10235.00 3900万 26243 15
山西 9088.06 3500万 25965 16
湖北 15806.09 6100万 25911 17
新疆 5418.81 2158万 25110 18
青海 1350.43 557万 24244 19
重庆 7894.24 3400万 23218 20
河南 22942.68 9970万 23011 21
湖南 15902.12 6925万 22963 22
海南 2052.12 900万 22801 23
江西 9435.01 4430万 21297 24
四川 16898.59 8860万 19072 25
广西 9502.39 5100万 18632 26
安徽 12263.36 6700万 18303 27
西藏 507.46 290万 17498 28
云南 7220.14 4550万 15868 29
甘肃 4119.46 2700万 15257 30
贵州 4593.97 3930万 11689 31
综上,选40000。
希望采纳

⑹ 求中国近十年来的gdp总值和人均gdp 要美元

中国统计网 上都有这些数据啊

⑺ 中国GDP,多少、近几年的情况、

2007 246619 2006 209407 2005 182321 2004 159878 2003 116694 2002 102398 2001 95933 2000 89442 1999 82067 1998 78345 1997 74772 1996 67795 1995 57733 1994 43800 1993 31380 单位:亿元(人民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探析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 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 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 化道路。”[1](P163)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 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 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P225)至此,“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 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 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 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 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二、“两个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现了由片面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变。使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重新开始起步。起步后,首先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 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局面。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 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已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当作 社会主义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实际进程中,一方面由于改革开 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沿海地区, 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三大产业的 协调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追求变革、勇于开拓、讲 求实效形成潮流。实践中,使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任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 务是要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 代化。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当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 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但仍实现了国内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继续进行。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在“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使现代化 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还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提出了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从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加快推进, 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极大地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 具有重要意义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总结了近20 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抵制了 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规划了迈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实现工 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伟大构想。 三、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2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 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既承担 着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的产业革命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 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应用于生 产,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业方面,我 们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 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工业 方面,则必须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 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于国防现代化,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此外, 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 术。 2.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20多年前,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四个现 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 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 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 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1](P135~13 6)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革命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代化。2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论断的认识 。改革旧的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 路,改革使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全面改革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 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开放,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扩大了对外贸易,弥补了国内建设资 金的不足,这一切都是推动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被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动力而被继续坚持下去。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3.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和 困难,如众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相对短缺、交通运输紧张、就业压力大、生态 环境恶化等。在这样的国情下,如果全体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就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优势。反之,如果政治不稳定,社 会动乱、人民内部发生分裂,那就不仅会加剧原有矛盾和困难,而且会丧失我们的有利 条件和优势,现代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政治的稳定是实现现代 化的重要保证。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P284)为此,所有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设计都要把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首位,一切有关现代化的方针、政策、 方案都要服从于稳定这一最根本的大局。 4.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 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现代化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搞好,还要为我们 的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粮,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我们不能为谋求一时的发展而以牺牲长久利益为代价。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 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⑻ 中国的近几年GDP

国家统计局修正2004年中国GDP为16万亿,较原水平提高了2.3万亿元(16.8%)。增长主要体现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向上修正。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上调占调整总量的93%。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由原先的32%提高到41%。

●调整后,中国已超越意大利成为世界第6经济大国,并且05年将很有可能超过法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之后的第5经济大国。GDP数据的提高也使得中国距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人均GDP2500美元)目标的实现更近一步。我们预期政府可能上调2020远景目标。

●新数据显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进程有可能加速。一,修正后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降低,人民币升值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将更小;二、调整后的外贸顺差占GDP的比重依然偏高。此外,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地位的不断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并帮助纠正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将有更高的期望。三、人民币汇率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固定汇率制度常常让其他小型经济体获益,而今固定汇率制的名义“锚”作用对于规模不断扩大的中国经济而言已不再那么重要。

●一些结构性指标的改善可能给予政策制定者更大的运作空间,例如可能采用更加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放缓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以维持经济、就业率的稳步高速增长。我们维持以往中国经济“远虑大于近忧”的观点:尽管出口和私人部门的投资增速可能放缓,中国经济2006年依然可以保持9%左右的高速增长;短期内出现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和通货紧缩的风险小于中长期。

正文:

GDP修正主要内容:

国家统计局依据2004年进行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对2004年的GDP数据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2004年GDP约为16万亿元,比原公布数增加2.3万亿元(16.8%)。调整主要体现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向上修正。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5万亿元,上调了2.1万亿元,占GDP调整量的93%。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由原先的32%提高到41%。调整的具体内容及对一些重要经济指标的影响请参见表1。

过去二十年经济的增长率更高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起,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原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二十年中GDP的平均增速达9.4%。此次修正表明实际上GDP的增速将更高,因为第三产业业的增长速度比以往统计的增速更快。第三产业在2004年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1%,而这一数字在1984年仅为25%,是三大产业中比例最小一个。此次修正将过去二十年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提高了0.9个百分点。

上调居民收入水平

调整后,中国已超越意大利成为世界第6经济大国,并且05年将很有可能超过法国至少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之后的第5经济大国。

此次修正将2004年人均GDP从1,272美元上调16.8%达1,486美元,使中国距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人均GDP2500美元)的目标更近了一步。即使不考虑人民币升值因素,2005~2020年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仅需3.5%即可。这比调整前的水平所要求的增速低了1.1个百分点。因此,我们预期政府很有可能会上调这一远景目标。

行业结构更加合理

国家统计局GDP统计所使用的生产法把经济划分为三大产业:第一产业主要包含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采矿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各种服务业。以往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仅为32%,而在此次修正中,该数值将上调至41%,略微低于其他经济体在相同发展阶段的水平。例如,中国当前的人均GDP水平与60年代的韩国相近,而当时韩国的服务业比重为45%。第二产业占GDP中的比重由原先的53%降为46%。这显示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比原先数据显示的要更为合理。

尖锐的结构失衡问题有所缓解

中国经济向来被视为过度依赖出口,外部经济失衡的问题严重。贸易顺差从过去几年占GDP的2%迅速攀升到在今年三季度的6%(修正前数据),人民币升值压力凸现。而此次修正显示实际贸易顺差占GDP比重比原比重小约14%,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有助于缓解汇率升值的预期。但我们认为实际上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进程有可能加速。

1. 修正后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降低,人民币升值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将更小。服务业属于非贸易部门,上调服务业产值意味着汇率升值对于经济的冲击要低于以往预期。另外,修正后中国贸易顺差相对于GDP的比例依然较大,汇率加速升值的压力依然存在。

2.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地位的不断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并帮助纠正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将有更高的期望。

3. 人民币汇率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固定汇率制度常常让其他小型经济体获益,而今固定汇率制的名义“锚”作用对于规模不断扩大的中国经济而言已不再那么重要。

由于绝大部分服务为非贸易性,往往在国内消费,因此消费总量及消费率亦有所提高。上调服务业比重表明以往消费增速被低估。此外,由于服务业的投资增长率总体低于工业,因此我们估计2004年消费占GDP比例将从修正前的53%提高到55%,而投资占GDP的比例将从修正前的44%下降至42%。经过修正,投资比率过高、消费较低的结构性问题有所缓解。然而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的投资率依然很高,消费率依然偏低。

通胀数据也需调整

虽然修正后的数据似乎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整个服务业,但这亦有可能引发更多的问题。由于经济增长与其他宏观变量相互关联,特别是通货膨胀,因此经济总量(增长)的变动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率的变动。随之带来这样一个问题,是否需要调整通货膨胀以反映新的GDP数据,如何调整通胀数据? 近几年服务价格增速普遍快于货物价格,表明用GDP平减指数(deflator)或个人消费支出(PCE)平减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也要比以往预期更高。

对市场利好;但政策制定者需保持警惕

GDP数据的调整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更强大的中国,这对于市场而言无疑是个利好:投资者对于产能过剩或投资扩张过度的忧虑将有所缓解;境外投资者将在中国的消费领域——包括金融服务、零售和房地产业——开展积极投资扩张。

虽然此次修正使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看上去不如原先想象的严重,如货币、信贷、投资、贸易顺差、财政赤字、债务、单位产出能源消耗等指标所降低,但结构性问题依然尚未解决,有的还依然突出。政策制定者们仍需保持警惕。

结构性指标的改善更有利于政府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中国经济“远虑大于近忧”

然而,这些指标的改善可能给予政策制定者更大的运作空间,例如可能采用更加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甚至放缓结构性改革以维持经济、就业率的稳步高速增长。

我们维持以往中国经济“远虑大于近忧”的观点:尽管出口和私人部门的投资增速可能放缓,中国经济2006年依然可以保持9%左右的高速增长;短期内出现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和通货紧缩的风险小于中长期。
参考资料:http://www.eastmoney.com/051222,166609.html

阅读全文

与近几年中国的gdp和人均收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