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对外贸易战略有哪些,中国现阶段适合哪种战略,理由是什么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情况
建国至今,我国对外贸易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转变,1949年开始主张闭关自守战略,1972年主张进口替代战略,1978年主张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并存,1994年主张出口导向战略,2005年主张完全开放战略。
2010年,商务部发布《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提出要在2030年之前分阶段实现贸易强国目标,即2020年之前,巩固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并不断向贸易强国奋进;2030年前后基本实现贸易强国目标。这份研究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国向贸易强国发展的决心与策略,并指出了相对应的政策;2010年,“第二届贸易强国论坛”在北京工商大学成功举办,该论坛提出要成为贸易强国必须具备六个条件:一是经济高度发达,二是参与国际分工,三是拥有大规模货物贸易,四是对外开放力度大,五是可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六是服务产品的贸易额占有较高比重。
此外,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相关研究综述中,有两个值得重视的高潮阶段,一是在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的大范围开启对中国外贸造成了较大影响。当时的外贸战略研究多围绕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进行,如耿丽萍于2008年提出调整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急迫性,张连成于2009年探讨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应如何选择,刘芳于2010年指出实施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苏汾于2010年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中大国效益的影响等;二是在2013年美欧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开始之后,中国地区主义的大范围开启又再次对中国外贸造成了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如翁爱云于2013年强调要实施自由贸易战略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前提条件是中央政府享有独立主权,胡鞍钢于2013年提出要打造一个能在和平发展的基础上,互利共赢的战略。
二、英美对外贸易战略的回顾及对中国启发
随着部分国家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外贸发展愈加迅速,现阶段几乎已经成为了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渠道。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外贸易战略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有英国与美国。因此,深入研究英美对外贸易战略对于中国转变外贸发展策略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英国对外贸易战略回顾
两百多年前,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航海时代随之开启,此时欧洲开始流行重商主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是在当时发表。在重商主义的影响下,英国在制定外贸战略时更加重视出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进口贸易,并且通过外贸管制对外贸活动进行控制。英国渔业与航运业逐渐成为其后备海军力量,殖民地成为了宗主国的资源被不断剥削。当时的英国对外贸易战略不仅将重商主义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更是全面启用军事力量对外贸进行护航。英国逐步稳定了自己在海上霸主的地位,奠定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领导地位。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预示着其将全面开展自由贸易战略,将自由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手段。《国富论》中强调了经济与贸易的自由,亚当·斯密虽然并不支持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是却从未对军事力量保护外贸的行为作出否定。他认为,保护社会安全,防止其他独立社会的入侵与暴力,是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如果有必要,就必须依靠武力手段进行。由此可见,英国之所以成为了海上霸主,并进一步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离不开其军事力量给予外贸战略的全力支持。
(二)美国对外贸易战略回顾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美国建国初期制定了相关外贸政策,他认为美国属于年轻国家,无法直接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制造业国家竞争,因此十分支持李斯特的贸易保护观点,主张进口关税的实施与原材料出口的限制,并且出口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相应的补贴与赞助。虽然当时美国支持贸易保护主义,但是也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一,美国式贸易保护战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即该保护战略仅针对英国等老牌制造业国家,而在面对美洲国家时更体现出自由贸易战略,这一行为带有浓重的门罗主义色彩,将美洲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重视与美洲国家的合作,反对欧洲对美洲事务的干预;其二,在主张贸易保护主义的基础上,重视“区域合作”与“进口替代”,这一特点并非取决于其经济情况,而是受到美国的国土面积与地理位置影响;其三,重视军事力量与法律力量。在这一点上,与英国相同,汉密尔顿十分看重美国的海军和商船队。但是同时,他主张利用法律力量为外贸战略保驾护航。汉密尔顿希望能在西印度群岛及周围海域展示美国海军力量。虽然最后,这一想法并不是由汉密尔顿亲自完成,但是这些思想仍旧在很长一段时间对美国的外贸战略造成影响,并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战略。美国的外贸战略与外交战略都将军事力量与法律力量并重,这不仅是美国的进步,同时也值得作为中国外贸战略的参考依据。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许多城市、人才、工业、农业等都被摧毁,美国几乎在一瞬间成为了超级大国。之后,美国经济实力的发展极为快速,不仅将外贸战略范围扩大,同时还彻底转换为自由贸易战略。美国利用北约在军事方面对西欧进行控制,利用国际货币基金会与世界贸易组织在金融方面对世界经济进行控制,甚至全球金融体系的建立都将美元作为中心。美国不仅是国际贸易规则的主要制定国家,也是在世界贸易中获益最大的国家之一。虽然在许多领域美国都主张“自由贸易”,但一旦涉及高科技等与美国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美国又会主张“保护主义”。新世纪以来,美国对外贸易战略主要有两个较大的特点:一是转移自己主导的部分产业及控制产业两端。受到产业升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美国为继续维护自由贸易战略,主动放弃了电视制造、锅碗瓢盆、衣裤鞋帽等产业,并将其转移到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区。从中可以发现,美国放弃的主要是制造业,但是对于农业、能源、资源及高科技等产业,美国仍旧掌握在自己手中,因为只要将产业两端控制好,即使某些产业需要转移,美国仍旧可以控制整个产业链条;二是高度重视利率、汇率等金融手段的运用。美国在1992年采用汇率手段提升了自己的贸易竞争力,在1998年继续采用金融手段控制了东南亚的经济命脉,在2008年再次采用一系列金融手段将美国次按危机转化为欧洲经济危机。
三、中国的新外贸战略内涵及政策建议
(一)新外贸战略内涵
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中,出口导向型战略延续时间较长,给中国后续经济发展带来了长久的影响。虽然由于受到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推动作用,中国的整体经济较为繁荣,但是在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许多问题被暴露出来。中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新的战略目标,在不断调整与改善贸易条件的过程中,实现国际贸易的利益最大化。中国的新外贸战略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确定目标。中国外贸战略的首要目标是“国强民富”,即外贸不仅要促使“国强”,还要惠及到中华13亿人民,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使“国强”与“民富”都实现,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其二,选择方式。在一般情况下,若各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繁荣时期,则贸易战略会具有较强的自由性,若处于衰退时期或萧条时期,则贸易战略会具有较强的保护性。由于中国属于生产大国,并且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已经形成相互促进作用,中国经济离不开全球经济,全球经济也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加速发展。因此,中国应侧重于自由贸易战略,在充分发挥WTO规则的基础上,反对利用环保、低碳等绿色旗帜实施保护贸易行为;其三,选择手段。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经济大国在外贸战略上都会选择自由贸易战略,即使一开始会由于条件限制选择贸易保护战略,但是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最终还是会转变为自由贸易。中国外贸发展在转变策略的过程中,需要获得自由贸易政策的支持,将金融力量与法律力量相结合,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政策建议
首先,应当根据中国的实际经济情况与外贸情况建立完善、有效地市场经济体系,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有关部门应摒弃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不合理政策,并进行市场秩序的重新制定,引导产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得到良好发展;同时地方政府也需对相关产业给予足够支持,使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例如美国的硅谷与意大利以机械生产闻名的摩德纳,在初始阶段由于缺乏政府主导而表现出一定的混乱状态,经政府引导后恢复积极发展。此外,还应从多方入手进行协调,使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求同存异,达到更好的配合效果。
其次,要重视跨国公司的强大作用,并同时发挥金融作用,通过调控人民币汇率及相关工具,将外贸战略从根本上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应对银行及其他资本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使企业投资所获得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并对实力强大跨国公司予以政策支持,鼓励其在国内积极进行投资活动,以便为对外贸易发展提供更充足的资金来源。
再次,要实现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均衡发展,营造有利于贸易发展的国内环境。可通过不断落实加工贸易升级战略,延长贸易产业链,使我国的对外贸易事业并不局限于少数沿海地区,而将其与内陆地区的产业结构改革相结合,讲传统的加工贸易产业向内陆转移,使沿海地区更侧重于产品的优化升级。
最后,重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性,将对外贸易的竞争优势落实在技术、质量、品牌及服务等方面。时代的发展使高技术导向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实现技术革新与品牌创新将进一步促进贸易事业的发展、增大对外贸易量及经济效益。应通过加大对重要科技的研发、在环境科学、信息科技等基础学科方面积极应用新技术等策略,为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更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战略性贸易对于中国而言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作为一种干预贸易政策,在中国加入WTO的前提下,自由贸易战略与贸易保护主义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调和性。现阶段,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行方面具有必要性,同时也存在许多的制约因素。笔者认为,应结合中国经济与世界贸易等实际情况,谨慎地选用局部性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更多专业分析可参考相关专业报告:《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② 中国国际贸易策略的特征
谨供参考:
中国需要主动对国际贸易策略进行调整
参与世界分工和世界贸易是发展中国家经回济发展成答功的必由之路。我国对外开放包括对外贸易发展取得的成就,在世界上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我国与美国一起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是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在世界话语权提高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不容置疑,对外开放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既不能由于当前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失去历史地、客观地评价这个伟大进程的前提,也不能不论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仍然固守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发展模式和政策体系上。这是关系到国家整体利益... ...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5007134.html
③ 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
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与国际...
希望采纳
④ 国际贸易中的品牌战略
一、品牌战略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构建贸易强国的重要措施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短短四、五年间,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已上升至世界第三位。在保持外贸数量和规模迅速发展的同时,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质量提高取代数量扩张,为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从外贸大国走向外贸强国,成为了当前的重大课题。
自有品牌、中国民族品牌的创立与推广,在当前外贸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际效应。在中国强劲的出口中,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外资企业占据了中国出口产品58%以上的份额,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和IT产品,外资企业占到出口总额的74%至88%。很多技术密集或高新技术领域里,出口产品都由跨国公司以品牌、商标、专有技术、专利、销售渠道等方式占据。
实施品牌战略,对于积极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具有以下积极意义:一是有助于提升出口商品单价,增加比较利益;二是能够积极推动我国外贸产品从代工的OEM为主向ODM、OBM升级的进程;三是以民族品牌为先导,培养和建立我国海外营销网络,改善目前中国企业虽然具备强大的国际化生产能力,但普遍缺乏国际市场能力的局面;四是有助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向高端和多元化发展,拓展特许权使用、许可经营店专业服务等与品牌直接相关的服务贸易种类;五是为我国“走出去”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提供更为成熟的基础条件。
二、品牌战略是打造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知识经济”或“信息经济”已经取代“工业经济”,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
在知识产权体系中,品牌主要以商标、商号名称、专有技术、经营管理的方法与经验等方式表现出来,形成巨大的商业价值。例如:中国是耐克运动鞋的主要加工地,同样一个定牌加工制造耐克运动鞋的厂家,制造的同款式、同档次、同质量的运动鞋,如果采用不知名商标在国外销售,与耐克运动鞋的售价比大约是1:10。
品牌是知识创新和知识产权商业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之—。品牌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识别性,它己成为产品、服务质量和企业形象的载体,是企业经营状况、市场信誉和消费者认可程度的体现。当市场竞争由产品竞争逐渐转向品牌竞争时,品牌战略就成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有学者将此战略定义为:“企业为获得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商标制度提供的保护手段,达到树立企业形象,促成产品或服务占领市场的总体性谋划。”
跨国公司几乎都拥有自己的知名商标,在培育自主品牌时往往不遗余力,投入了巨额资金和大量智力成果,凝结着企业的全部智慧结晶。在经营策略上,跨国公司通过商标战略来占领市场的制高点,扩大自己的行业领先优势。他们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已经形成了从品牌设计、品牌选择、品牌注册,到品牌经营、品牌管理和品牌保护等一整套成熟的品牌战略运营体系。而我国外贸企业,则因为自有品牌的缺乏,经常陷入知识产权的国际贸易纠纷,处于不利的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知名品牌产品在国外也屡屡遭遇商标抢注、仿冒等侵权(据国家工商局不完全统计,已有15%的中国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这与中国企业境外知识产权保护手段薄弱有极大关系。我国企业申请国际商标的比例很小。中国50个著名品牌在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5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的未注册比例高达53.2%,其中有10%的品牌是以非中国商标所有人的名义注册。
适时提出品牌战略具有相当的针对性,这是我们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提升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政府应该在品牌战略中有所作为
品牌虽然是以企业为主体创造的,并且只有在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才能孕育和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品牌战略中无所作为。知识产权虽然属于私权范畴,但政府为了保护创新动力,促进科技发展,规范市场竞争,必然要进行干预和保护。民族品牌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推动。
我国正在开展的“品牌万里行”活动,在品牌战略推广,提升企业品牌意识,树立民族品牌信心等方面,正在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作为品牌战略的滥觞与发端,其更为广阔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将在未来品牌战略的深化中逐渐突显。政府在国家品牌战略中的作为,至少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制定品牌战略推进计划,设立具体目标,有步骤地推进国家品牌战略。
2、创造良好的品牌孕育和促进环境,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大力向企业普及、宣传品牌创造及保护的相关内容及制度体系,积极引导与推动企业、行业建立与完善自有品牌的创造及发展机制、品牌的管理与保护机制。推动企业成为品牌发展与保护的主体。
3、在遵守WTO相关规则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公共产品的投入;采取政策扶持措施,积极培育和推广中国民族品牌,进而推动中国品牌的国际化。
4、构建包括品牌在内的对外贸易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障品牌在市场中的正当权益与公平竞争环境。对内完善立法和执法体系,形成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以及政府联动的知识产权协调管理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的进出口预警和监测机制;对外强化我国商品和服务品牌与商标的海外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争端的解决机制,积极维护我国企业的品牌利益。
5、培养专业人才,普及品牌知识。
⑤ 国际市场营销中的主要竞争策略有哪些
1、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策略是实现有效出口营销的关键之一,我国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条件与特点,避开与强大竞争对手的直接抗衡,根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调整企业产品项目的宽度、长度、深度。
2、出口产品还需要注意产品的差异化策略,利用其小、快、灵的特点,生产满足顾客特定需求的产品。
如温州人做徽章的精细工艺,起初做小校徽,逐步扩展到国外的大生意,连美国的警徽都在温州定做。
(5)国际贸易策略扩展阅读:
竞争策略一般战略
波特认为,“当影响产业竞争的作用力以及它们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确定之后,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辨明自己相对于产业环境所具备的强项和弱项”。据此,他提出了可应用于任何性质及规模的企业,其涵盖面甚广的一般竞争战略。
较低成本
较低成本战略(Lower Cost):面对庞大的市场、消费者众多,企业可考虑采用成本领先(cost leadership)战略去建立竞争优势。
此种战略的要诀是通过规模经济以减低平均支出,同时借大量生产(mass proction)取得专业化的工作效率,使整体成本下降,产品价格得以定位于较同业低,竞争优势由此产生。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利用匠心独具的构思,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程序,新奇奥妙的原料配方,别具一格的服务形式,企业可以设计出一种与众不同的产品,即使产品本身并无稀奇之处,通过广告及包装也能树立产品的独特品牌形象,达到差异化的效果。
差异化战略可实施于广阔范围市场或狭窄范围市场。在狭窄范围市场的情形下,差异化战略付诸实行的对象是一小群有特别需要或嗜好的消费者,所以有称为聚焦式的差异化战略。
应当指出,虽然采用一般战略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但此种优势能否有惊无险地长期维持下去,都不是绝对可以如愿以偿的。
原因是唯妙唯肖的模仿能够打破差异化的优势,而低成本的优势也会因技术转变而烟消云散。因此,要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应密切注视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和产业中的各种变化,结合实际情况,有的放矢。
日本式
大前研—是著名的日本管理学者和资源企业管理顾问,在日本享有“战略先生”(Mr.strategy)的雅号。他钻研日本的企业竞争战略多年,对其运作过程及精义所在了如指掌。他认为日本企业之所以在世界各地商业竞争中取得空前的成功,实有赖于日本企业家的独特战略思考模式。
说得简单一点,日本企业家非常重视与竞争对手比较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competitive position),因此,日本企业的经营方针无一不以增强本身的竞争地位为依据。从这个大方向演绎出一套完整的竞争战略。
一、强化企业的经营职能性差异(Intensity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集中稀有的宝贵资源重点出击,使之用于某一关键性的经营职能,是此项战略的核心指导思想,一家企业,即使其人力、物力与竞争对手相差无几,也可获得竞争优势。
办法就是事先确定什么是提高市场占有率及盈利能力的成功要素,然后明智地将资源重新调度分配,借以改进在该成功要素方面的表现。一般来说,在不同的产业领域中,成功要素分别维系于竞争者如何发挥最具决定性的经营职能。
二、利用对手的弱点(Exploit competitor’s weakness)
如果在同一产业领域中,所有竞争者都懂得分析成功要素,努力施行强化经营职能性差异的竞争战略,那么结果将会是没有任何竞争者可以取得相对优势,因为同等的活动会互相抵消,使各竞争者无法凸显其独特优胜之处。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尽量看准对手的弱点,乘弱而入,才有建立竞争优势的机会,要清楚掌握对手的弱点,企业务必将自己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作一详尽的比较,这样做可以提供线索,为企业定价和成本构成方面奠定竞争优势的基础。
⑥ 我国外贸策略 是什么
首先,中国现在是个以原材料输出和加工成品出口创汇为主的国家,实际上这算是很糟糕的一个主意,为什么糟糕稍后解释。我们现在还不能摆脱这种主体经济模式,所以你所谓的闭关锁国是在理论上错误实际上也不能成立的。好了,下面我说说我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第一,我们引进外资。这是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发展时决策层想出来的主意,他们很想用我们的大陆市场换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于是前赴后继的外资企业涌入中国。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为什么一个中国倒闭的企业潦倒的不像样了,还有外企收购它???收购了以后年年亏损为什么还一直维持运营,难道外国人傻了吗?实际上,如果你放眼宏观就可以很快发现,在整个产业链当中中国这个亏损的企业只是占据着产业链价值的最低端,换句话讲,有很便宜的劳动力,制造出成本低廉的东西,但是在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上它的价值会百倍增长。举例说明,比如生产个PRADA的杯子,一个杯子在生产先上下来的成本加上原材料和管理成本总共可能才几毛钱,但是一个PRADA的杯子在欧美市场上会卖到20美元一个,在中国市场是可能更贵,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他们要我们的破公司了吧。所以第一个问题结束后,你会明白,中国在整个国际商贸流通领域里始终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就是不停地为人家赚钱。这也是中国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你到南方可以看看很多公司老板很有钱公司也不小但是公司里没几个是正规大学毕业的,为什么?做衣服的,做纽扣的,做皮鞋的,在整个产业链当中有几个环节是需要人才的,包括订单管理,批发零售等,这是最有价值的,但是我们偏偏处在产业链的制造环节,这个环节恰恰是不需要技术含量的。所以不是大学生多,而是需要大学生的岗位非常少,都是些他妈制造业需要什么大学生??好了,主体人才缺失又是另一个问题,这个引发的诸多问题不想多说了,社会什么样子我想你也看到了。我只想多说一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纯粹是个混账想法。
我们来谈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缺失中产阶级。我现在跟你谈的都是让你了解中国现状之所以诸多问题的成因,至于策略一会儿再说。为什么要说中产阶级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可以给你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我以前从某人的博文里看到的,发现很能说明问题,但是是谁的博文已不记得,姑且提一下。比如说现在在美国,有一个地方有金矿,来了一个矿主,他雇了一批工人,给他采矿,在这个过程中,他支付工人足够的报酬,于是工人在吃饱饭的情况下还有富余,就这样过了几年,金矿没有了,工人手里剩下了点钱都想结婚了,于是这个矿主又在当地开发房地产,于是工人开始拿钱买房子(在这个过程中又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在生活安定后,酒足饭饱的人们开始希望有娱乐,于是以前的矿主又开始在当地做起娱乐业,开电影院,开酒吧(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又同时刺激了消费)。中产阶级在本地越来越多,这个地方从原来的小矿地逐渐发展成一个多方位增值的城市。好了我们来看看同样有一个金矿发生在中国,中国的矿主,雇了一批工人给他采矿,他要拼命地剥削这些工人,一个月发给他们的酬劳刚能糊口饭吃,然后不久后,金矿采光了,余下的工人还像以前一样贫穷,这个地方也再也没有了支柱性产业,矿主卷走了大批财富拍拍屁股到下一个城市去,留下了一大堆的下岗人员,一个从此失去生机的地方。
好了以上的例子我觉得你是可以看明白的,不发展中产阶级是不会有消费的,内需从何而来?说到这让我想起了打击盗版的事情,如果老百姓都有钱的话,谁去买盗版啊?周星驰在武状元苏乞儿里的最后对话说的很对,如果人人安居乐业,鬼才愿意当乞丐去。
好了,我已经和你说明了中国人均收入和人均创造GDP和人均消费水平的问题,我没跟你大刀阔斧的谈数据,我相信你也明白了。所以你也要明白你的所谓转型是不正确的,人民最需要什么?我可以回答你,人民什么都需要。转型应该按照经济的硬性规律来,不尊重规律,我只能毫不客气的说,你的想法只是在天马行空,凭自己的意识妄图强行扭转市场,所带来的后果,将会非常糟糕。在者我还想强调一点,我国的出口其实一直没有实质上的优势,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我们只是用了廉价劳动力并用以剥削中产阶级形成的资本来创造廉价的东西倾销出去(美国什么时候告我们倾销飞机了?跑车了?还是高端电子设备了?还是奢侈品了?不就是衬衫和袜子吗?我们丢掉了制造飞机的心,却一心只想织袜子挣钱,这就是中国的现状,不承认也不行。),我们只是从自己身上挖下肉便宜卖给人家,这不叫优势。优势是我可以占用别人的地盘,用别人的工人,消耗别人的资源,制造肉,然后高价卖给你,你还不得不买,这才叫出口优势我亲爱的朋友。年年贸易顺差不代表你厉害!!!
一谈到这些问题我就有点控制不住情绪,多少有点激动。
说说策略,其实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好的策略了,我说这个话可能多少有点消极,但是这是实在话,也是有根据的话。从国际环境来看,几乎是全世界都要在未来的两年之内孤立中国,并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方法很简单,要求人民币再升值,我想人民币再升值已经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了。至于危害,我实在是不想再说了,我已经回答了很多人危害是什么了,我估计你是有一定宏观经济学基础的,我就不废话了。还有人跟我说人民币升值是好事,我实在是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想的。然后,请允许我套用郎教授的一个概念,“二元化经济”。二元化经济就是以土木建设会中心的相关产业属于热门,其他诸多行业均属于冷门。正处于二元化经济的中国,在受到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热钱套现压力的同时,必定会再次用缩进银根的政策应对,到时候本来就属于冷门的中小型企业自然就拿不到贷款,于是更不用活了,而可以凸显地方领导政绩,形象工程,现实GDP的土木工程相关的产业依然受到支持,所以我的产业结构会越来越不健康。再说现有的转型机制,国有制企业转型为民营后,老板接收了以前亏损的国企怎么办??(大部分国企都是常年亏损)要是你是老板你应该怎么办?哈哈,当然是变卖资产,打发工人滚蛋回家,然后拿着变卖的资产炒股票,炒房地产,那么多投机行为等着他呢。这就是现状。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问题解决不了,策略是没有用的,至少在中国,医改教改房改,样样都改,改完了,怎么样了呢?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可笑的是我们原本就有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自由,可是现在却到头来拿着我们纳税人的钱造出来住的地方,再让我们掏钱去买,真是······无话可说。
所以你不要再去想什么转不转型的事了,不切实际,而且国家那么多年那么多经济学者前赴后继,屡败屡战(虽然屡战还是屡败),他们都没有好的策略我们就更不可能有了。我提出一点理想化转型建议吧,那就是转型为以农业建设和服务业建设为主的国家。这是眼下最实际的转型策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第一个指标,就是农业。在这里我要提一个数据来说明问题,我国现在黄豆有80%是从美国进口的。好了我问你,你可以不臭美,甚至不穿袜子,那你要不要吃饭?你现在连最基本的生存都需要去进口别人的,像老赵头说的,吃的都没了你还臭美啥?人家从二战时期就开始了飞机高空喷洒农药,有了收割车,什么支持着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说白了基础的就是农业。好了,再说服务业,服务业的概念我就不说了。现在仍作为第三产业在中国发展,实际上发展的也很差。我不知道你们的经历,反正一提到“服务”这两个字,我就可以想起一张中年妇女的一副不耐烦的臭脸。这就是在中国服务给我的印象。实际上美国为什么可以有很强的抗货币冲击能力,就是因为他有占比90%的服务业,而不是什么原材料加工。
好了,以上仅代表我个人观点,综上所述,仅为本人生平所学,没复制也没粘贴,用WORD查了一下,共计:3212个字符(加标点)。懂我的意思吧,我对得起你的100分了,甚至更多。
⑦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楼主你好。中国对外贸易战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出口商品战略。含义:是一国根据本国在一定时期内比较与竞争优势的状况和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对出口商品构成所作出的战略性安排。二、以质取胜战略。含义: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创名牌出口商品。三、科技兴贸战略。含义:大力推动新技术产品出口,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传统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含义:根据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充分发挥我国的优势,有重点、有计划地逐步建立起我国出口市场合理多元化的总体格局。五、进口商品战略。含义:根据国内生产、消费的需要,对一定时期进口商品的构成所作战略性规划。
⑧ 国际贸易战略与政策是什么
1、研究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和货物进出口发展战略,拟定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
2、研究制订货物进出口配额管理制度,编报下达全国货物进出口配额(包括各种贸易方式)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3、负责制订货物进出口许可证管理制度,确定货物进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品种。
4、负责制订货物出口配额招标政策并组织实施。
5、研究制订并组织实施边境贸易政策。
6、组织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加强对进出口商品质量管理的指导,推动“创名牌出口商品”的活动,指导出口广告宣传;负责委托有关单位制订、调整《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种类表》,负责发布《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种类表》。
7、研究和推广各种新的国际贸易方式。
8、负责拟定加工贸易(含来、进料加工贸易,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政策并组织实施。
9、研究制订市场多元化战略并组织实施,宏观指导和管理境内对外经济技术贸易展览会、洽谈会、交易会等贸易促进活动,宏观管理出国办展工作,指导广交会有关工作;协调管理来华经济技术类展览。
10、制订各类企业外贸经营权的资格标准,负责全国各类企业(包括企业集团)外贸经营权的资格审定工作;管理外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常驻商业代表机构的核准业务;国家实行指定公司经营的出口商品企业和重要工业品、农产品进口经营企业的资格审定。
11、研究、分析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制订我国国际物流发展的政策。研究制订并完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政策,制订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资格标准,负责货运代理企业资格的审定;参与供应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鲜活冷冻商品“三趟快车”运输的组织协调;参与政府及国际多边运输协定的谈判职责,指导外经贸仓储行业管理。
12、指导全国旅游产品小额贸易经营权审批工作。
13、联系进出口商会、货代协会。
外贸司内设处室及其职能
外贸司内设10个处室。
1、办公室
负责全司人事、行政、党务等。
2、综合处
负责全司综合和信息工作;起草全司综合性文件和报告;联系进出口商会,推进进出口商会的改革工作;负责边贸进出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履行国际环保公约等。
3、制度处
牵头组织研究和汇总外贸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全司外贸法规综合,牵头负责全司的清理法规工作;制订全国进出口商品许可证制度和目录;牵头制订进出口商品招标政策和边贸政策;《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种类表》的相关工作等。
4、农产品出口处
研究拟定农产品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负责全国农产品出口商品的宏观管理;负责农产品出口商品配额管理及供港澳商品管理;组织农产品出口招标工作;研究拟定农产品国营贸易制度和出口自动许可制度的实施方案;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濒危动植物出口管理工作;参与供应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鲜活冷冻商品“三趟快车”运输的组织协调等。
5、工业品出口处
研究拟定工业品(机电产品除外)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负责全国工业品出口宏观管理;负责工业品出口的配额管理;组织工业品出口招标工作;研究拟定工业品国营贸易制度和出口自动许可制度的实施方案等。
6、纺织品出口处
研究制订纺织品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负责纺织品出口双边谈判及协议执行;负责全国纺织品出口宏观管理,制订纺织品出口配额管理办法,指导地方的纺织品配额管理工作;组织纺织品出口招标工作;根据双边协议,制订被动配额出口许可证制度;制订敏感纺织品出口的经营协调管理办法等。
7、进口处
负责全国进口商品(机电产品除外)的宏观管理;研究优化进口商品结构的政策措施;负责进口商品的经营协调管理;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进口商品配额、登记等管理;研究拟定进口商品国营贸易制度和进口自动许可制度的实施方案等。
8、加工贸易处
负责管理全国加工贸易业务;负责研究制订加工贸易政策;协调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制订的加工贸易相关配套政策;宏观监控和分析加工贸易发展动态和问题,研究制订解决措施;规范加工贸易经营秩序,查处加工贸易中的违章行为等。
9、贸易促进和国际物流处
研究制订市场多元化战略;组织实施以质取胜战略;负责出口商品商标工作;宏观指导和管理境内对外经济技术贸易展览会、洽谈会及交易会等贸易促进活动,指导广交会有关工作;研究、制订我国国际物流发展政策,负责货运代理相关工作;参与政府及国际多边运输协定谈判等。
10、贸易秩序处
研究制订企业外贸经营权改革方案,制订企业进入和退出标准;参与打击走私;负责制止低价出口行为工作;负责外贸企业各种违规、违章行为的查处;协调管理境外常驻代表机构的核准;负责易制毒化学品进出口和全国旅游产品小额贸易相关工作等。
⑨ 什么叫做国际贸易纯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主编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注释】保罗·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注尾】在全球经济学理论界享有盛誉。该书是美国商务部在20世纪80年代初召开的一次研讨会的理论成果,初版于1986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发行,至1995年已重印七次。该书共收录了15位经济学家撰写的12篇有关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力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思路”。
一、新贸易理论的基本思想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的“绝对优势说”堪为自由贸易理论之滥觞。鉴于亚当·斯密“地域分工论”存在着明显缺陷,大卫·李嘉图对其进行了修正,创立了“相对优势说”,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的重大突破。但该理论仍然不能完全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机制。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及其学生俄林以“资源禀赋说”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战后国际贸易理论成了赫俄理论的一统天下。
(一)战略性贸易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贸易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际上已经不再是古典理论所设想的那种交换了,如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倾向于出口资本密集性产品,有熟练劳动力的国家倾向于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而不发达国家则出口原材料,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的技术差异和资源禀赋仍然主要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基本模式,但相当部分国际贸易不可简单地归因于出口国的自然优势,相反,越来越多的贸易来源于规模经济和因技术创新而形成的人造优势。
这说明国际贸易形态的历史性变迁对经济学家提出了挑战。只有在现有贸易思想基础上发展一套新理论,才能重新解释国际贸易领域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迁。70年代发展起来的产业组织学提出了分析寡头竞争产业的新方法,从而催生了国际贸易新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市场不会偏离“完全竞争”太远的假设之上,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每个生产者力量都很小,不会试图去影响价格或其竞争对手未来的行为。然而,战后以来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迅速增长说明完全竞争的假设是不合适的,现在相当一部分贸易是由大规模生产的优势、积累的经验和通信技术的创新所决定的,由众多小企业之间展开的原子状的竞争已经难以看到,而少数几家大型企业之间的不完全竞争却随处可见。例如,大型客机市场基本上由“波音”和“空中客车”两家寡头航空公司所垄断,每一方都有影响价格的能力,它们做出战略性的行动,以期影响竞争对手的行为。
古典贸易理论在于证明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古典理论假定市场竞争是完全的。一国在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是贸易发生的根本原因,每个国家都因其各自的要素禀赋而参与国际分工。因此,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经济中,“租”非常少,因而经济中不存在“战略性”部门,自由贸易政策是各国最好的选择,在各国都支持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每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获益,且一国的收益并不以他国的损失为代价,自由贸易不是零和博弈。古典理论甚至认为,即使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奉行自由贸易原则,其他国家都一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该国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因此,自由贸易是古典理论的铁律。
在产业组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贸易理论对古典贸易理论提出挑战。新理论既是对古典贸易理论的继承,又有所超越。它认为,国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历史的偶发性,是一国特定的历史、某个偶发事件和经济政策的产物,并不是完全由各国资源禀赋差异所决定的。新理论最有意义的创新在于引入了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从而使国际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这一假定条件的束缚下摆脱出来,市场中不完全竞争是普遍现象,完全竞争才是特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产业领域存在着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的现象,这个理论有力地挑战了古典贸易理论所认为的规模经济报酬不变的传统观点。由于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租”不可能因竞争而完全消失,在一些产业,资本和劳动有时会获得比其他产业高得多的回报率,因而经济中存在着“战略性”部门。如果政府能够识别出这些战略性部门,就有可能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的产业予以扶持,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政府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显然会从根本上改变国际贸易的通行规则,因而被视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活动。
(二)选择战略性产业的基本标准。如果说经济中存在着战略性部门,那么企业家或经济学家该怎样识别它们?克鲁格曼提出了识别战略性部门的两项标准,一是看该部门是否有大量的“租”存在,即该部门的资本或劳动回报率是否特别高;二是看该部门是否存在着外部经济,即某一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或经验对其他企业会产生技术外溢。然而,由于外溢是没有市场价格的,根据这项标准去衡量战略性部门有一定难度。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几种形式。一旦选定某些产业为战略性产业,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保护这些优选产业的发展呢?克鲁格曼和詹姆斯·布兰德(James Brander)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几种可能的应用形式。
1.以转移利润为目的的补贴。这项战略性政策涉及到运用补贴来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其基本思想是要把利润从国外厂商转移给国内厂商。政府补贴可能使本国厂商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在有利可图的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份额。由于成本补贴迫使外国竞争对手削减产量,使本国厂商得到额外利润,这些利润超过政府的补贴数额,即厂商的受益超过纳税人的损失。这说明出口补贴(或生产补贴)增加了国内经济福利。
2.保护本国市场。比较典型和普遍运用的是国内市场保护政策。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对国内进口竞争产业的保护政策历来基于出口鼓励政策。保护政策的古典版本是有名的“幼稚产业”理论,最早由汉弥尔顿提出,李斯特加以发展和完善。克鲁格曼在1984年提出了一些与幼稚产业论相似的论点。一种观点认为,在规模经济情况下,随着总产量上升,边际成本递减,阻止外国厂商进入国内市场,不仅可以帮助本国厂商占领被保护的国内市场,也会使本国厂商在出口市场上获利;另一种观点基于“干中学”思想,“干中学”在结构上与边际成本递减的情形是类似的。在一个受保护的国内市场上,本国厂商生产得更多,比外国竞争者学习得更快,它的“学习曲线”向下移动。
二、新贸易理论在美国兴起的深层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在美国兴起,不是偶然的。
首先,它与同时代美国经济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欧洲的复兴、日本的崛起,美国逐渐丧失了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特别是日本作为经济、科技和金融大国的崛起,成为在国际竞争中对美国具有较大威胁的经济大国。80年代,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相当于美国的60%,在高科技方面,日本已在不少领域明显超过西欧而对美国构成巨大挑战,日本的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惊人,1979年日本的进出口总额较1955年增长了46.5倍,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随之从2.3%提高到6.5%,而美国在同期则从14%下降到12%。【注释】方连庆、刘金质和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上册,第524页。【注尾】当时,美国各界正在为国际竞争力开始下降而担忧,日本和欧共体国家却通过政府补贴或保护等手段对高科技产业实行扶持政策,由此,在美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美国是否也应该对自己的目标产业进行扶持的争论。欧共体对农产品的长期补贴政策,使得美国有时也考虑运用补贴或其他优惠政策促使其他国家购买美国而非其竞争对手欧共体的农产品。而日本、韩国的汽车和家电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的产业政策。为了重建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美国经济学家开始考虑要么采取对抗性的贸易政策,在政府保护下发展一些支柱产业同日本和欧共体竞争,要么,对日本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施加政治压力或展开贸易谈判,迫使他们降低在经济领域的国家介入程度。在这种背景下,里根和布什两届政府在贸易理论、贸易思想上逐步背离了自由贸易原则,开始转向所谓公平贸易和管理贸易。
其次,贸易政策在美国经济政策中的地位日益上升。直到1960年,美国制造业仍然主要是向国内消费者提供产品,企业的竞争对手基本上局限于来自国内的厂商。此后,贸易的重要性开始上升,据统计,1960至1980年期间,进出口占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增长了一倍多,这表明国际因素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伴随着企业竞争由纯国内性质的问题转变为国际性质的问题,贸易政策也不再被视为仅仅是美国的国内政策,而成为对外经济政策的一部分。美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提高了国家贸易政策对国内经济变量的影响力,贸易政策作为达到国内目标和反击外国企业的不公平贸易的手段也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第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迅速,以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已难以对此做出合理解释。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这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古典理论的比较优势说和新古典理论所秉持的要素禀赋论的解释力降低,国际政治经济学需要发展新的分析框架。罗伯特·吉尔平认为“80年代的种种事态发展,已经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注释】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页。【注尾】克鲁格曼说得更明白:“一直可以用来说明1880年甚至1950年的经济状况的古典的自由贸易理论,已不适用于解释1984年的世界经济”。这在客观上要求理论界重新思考国际贸易理论,创立新学说,对战后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贸易新模式做出科学解释。
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学家们试图解释战后发达国家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这一国际贸易领域的新现象,于是出现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思想”,新思想的“内核”是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卖方寡头公司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中的日益重要性,这种公司可能利用越来越多的利润、实践经验和阻碍竞争对手的壁垒加强自己的地位。【注释】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第201页。【注尾】 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各国政府有可能代表本国公司执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即通过财政补贴或国内市场保护等手段增强本国公司的国际竞争优势,使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
三、理论特色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安排了一系列由美国贸易代表的官员和贸易、产业政策专家参加的会议,散发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当前贸易政策问题的案例材料,希望学者们能提供与这些问题有关的合适的分析框架。不少美国经济学家开始投身于新贸易政策的理论研究,试图藉此为美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辩护。新贸易理论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领域,战略性贸易政策也成为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讨论的热门话题。
保罗·克鲁格曼主编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汇集了80年代美国学者关于战略性贸易政策及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该书有三大特点:
首先,无论是经济学家们对新理论的探讨还是研究成果的结集发表,都反映了美国学术研究的实用传统。可以说,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它们试图解释战后国际贸易的三个基本事实:一是战后60%的贸易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北北”贸易压倒了“南北”贸易;二是它解释了产业内贸易迅速扩大的原因;三是它说明,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在由卖方寡头公司相互竞争的经济中,政府干预有可能改变战略博弈的基本结构,从而为本国厂商赢得国际竞争优势,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不少学者将战后日本在一些重要的经济部门所取得的成就归之于日本政府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
其次,保罗·克鲁格曼为本论文集撰写的“导论”提出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新思路”。他重在提出问题,比如,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经济依据是什么?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怎样识别战略性产业?政府能否成功地实施战略性政策?日本的经济成就与战略性政策有何联系?日本的产业政策值得美国仿效吗?假定美国根据新贸易理论采取更积极的、掠夺性的贸易政策,外国政府将做何反应?等等。论文集的其他14位学者则见仁见智,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回答。
第三,该论文集并没有就新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达成共识。从政策建议角度来看,多数学者不赞成美国政府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也不赞成政府对任何特定产业进行扶持。美国有着相当发达的资本市场和劳务市场,各种生产要素都是高度流动性的,市场导向仍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市场在引导资本和劳务向高技术部门转移过程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学者们建议,美国政府应对实行干预主义的产业政策抱慎重态度。部分学者指出,战略性政策只有在缺乏其他更好的政策时才能应用,而且只能是临时性的。
尽管战略性贸易政策难以付诸政策实践,单从理论上来说,它注重把有关公司和工业组织的理论应用于贸易关系,强调学习曲线、规模经济和外部性,是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古典经济理论把重点放在解释“南北”贸易上,而新理论着重解释“北北”贸易;古典理论认为贸易只是在公司之间进行,新理论认为存在着政府与公司合谋以攫取“租”(超额利润)的可能性;古典理论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租”是不存在的,新理论假定市场竞争是不完全或垄断的,在某些产业中存在着大量的“租”;古典理论假定资本和劳动是不流动的,比较优势是静态的,新理论假定资本和劳务都是流动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和人为的。
克鲁格曼主编的这部《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国际经济学》是目前国外关于新贸易理论的权威文献之一。它正式确立了战略性贸易政策所倡导的政府干预可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论断的学术地位,不仅反映了经济学知识的新进展,而且从实际出发,比较合理地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模式。
⑩ 奢侈品国际贸易策略的介绍
《奢侈品国际贸易策略》是2010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