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试述中国国际贸易的历史 347720904 求帮助
建议抄在百袭科里看看:http://wenku..com/view/8a0e8abbc77da26925c5b0cb.html
Ⅱ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过程:
1、国贸起源: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它是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由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
由于对外贸易是一国与别国之间发生的商品交换,因此,把对外贸易按商品分类和按国家分类结合起来分析研究,即把商品结构和地理方向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查明一国出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去向和进口中不同类别商品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资本主义方式准备时期,实行的是保护政是重商主义下的强制性贸易保护政
3、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出现了两种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4、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推行带有垄断性质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5、二战后,出现了两中倾向,一是20世纪50年代带70年代出现了贸易自由化。二是70年代中期以后,出先了新贸易保护主义。
6、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协调管理贸易政策。
7、当前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2)中国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选择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的方式变革:
无纸贸易(简称EDI),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代替传统的纸面单据进行贸易活动,将标准的经济信息通过通讯网络,在商业伙伴的计算机之间进行传输和处理,以实现买卖双方交易的目的。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利用EDI,可以大量减少甚至消除在传统贸易过程中的各种纸面文件和单据,避免数据的重复输入,简化工作程序;
这不仅能加快信息的反馈速度,可及时得到大量的商业信息,减少差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便于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可提供更有利于企业的贸易机会和条件。
无纸贸易始于60年代,但到80年代才逐步扩展到国际贸易领域。从1992年开始,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报关都采用EDI;日本结合EDI的应用开发了“战略信息系统(SIS)”;韩国也建立了EDI服务系统――韩国贸易网(KT―NET);
中国政府已成立“中国促进EDI应用协调委员会”,负责推动EDI的应用工作;联合国也提出了应用EDI的贸易服务促进项目――ET2000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正在制定有关EDI应用的国际法,为EDI在全球范围内普及使用创造条件。
Ⅲ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贸易政策有什么特点急需
主要是对外开放啊,邓爷爷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开始试点的,就有了后来南方对外贸易相对发达
Ⅳ 关于中国国际贸易政策的建议
论点,
从经济的角度和长期来看,中国应该实施较大的自由贸易政策,有利
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获得成本优势,优化资源配置
自由贸易是全球化趋势
但从政治的角度和短期来看,中国应该实施适当的保护贸易政策,有利
扶持落后产业,维持稳定就业率
关系国计民生产业,国防产业,处于政治需要
适当实施保护贸易政策
Ⅳ 论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历史、历史背景、理论依据及当时产生的重要影响
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1,重商主义
2,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3,超保护贸易政策
4,贸易自由化
5,新贸易保护主义
Ⅵ 简述中国古代社会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原因
中国社会对外贸易在汉唐时期是注重的,比如丝绸之路的开启。明清开始闭关锁国,导致衰败。
Ⅶ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及中国目前的关税政策,希望看见的达人给点资料或者见解
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政策
突出特点是:强制性的保护贸易政策
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政策
特点是:英国推行自由贸易主义政策,法国、德国推行保护贸易主义政策。
三、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政策
特点是: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垄断国内市场和争夺国外市场,纷纷要求推行超保护贸易主义政策。
我国现阶段的关税政策
2005年是我国履行入世关税减让承诺,大幅度降低关税的最后一年。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我们再次降低了900多个税目的关税税率,关税总水平从2004年的10.4%下降到9.9%。
就不同的进口商品来说,2005年的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5.6%降低到15.3%,工业品平均税率由9.5%降低到9.0%。其中,水产品平均税率为10.5%,木材、纸及制品平均税率为4.6%,纺织品和服装为11.4%,化工产品为6.9%,交通工具为13.3%,机械产品为8.0%,电子产品为9.1%,信息技术产品等部分产品将降至零关税。同时,还将对200多种商品实行最惠国暂定税率,继续对小麦、豆油等10种农产品和磷酸二铵等3种化肥实行配额管理,对冻鸡、啤酒、摄像机等商品继续实行从量税、复合税。
就不同的进口产地来说,2005年将对原产于东盟、巴基斯坦、泰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行比最惠国税率更优惠的协定关税税率,同时,还将对原产于老挝、柬埔寨、缅甸、孟加拉国、非洲部分最不发达国家的部分商品实行特惠税率。
就出口产品来说,我国从2005年开始对外衣、裙子等六类纺织品从量征收出口关税,对尿素从量征收3个月的出口关税,对电解铝、铜、镍等部分高耗能产品和资源性产品恢复征收出口关税。
Ⅷ 中国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
把你的邮件地址告诉我,我给您推荐一篇文章.
Ⅸ 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历史分析
一些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起诉一波高过一波,其根本目的是保护其国内就业市场。只要中国出口产品威胁到进口国的就业率,那么倾销还是照反不误,“第三国价格”只是进口国或WTO关于反倾销苛刻条款中的一条,当这一条款不能限制中国产品进口时,一些国家还会用其他若干带有弹性解释的条款阻碍中国产品进口。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反倾销及其相应的条款,是进口国保护本国市场的借口。当一个借口失效,就马上会寻找另外一个借口。因此,积极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应该是我国贸易战略的一个目标,而不是一个战术目标。 为此,长城金融研究所所长徐滇庆教授提出的“出口企业应另辟蹊径,发展海外工业园区,绕开反倾销障碍,让利于人,共同发展”却可以作为我们贸易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一条长期可走的道路,这条道路,也是贸易出口剧增国家遭遇反倾销后普遍走的一条道路。如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为了避开反倾销,日本采取了建立海外工业园区、大量零部件出口、国外组装、与第三国合作等方式,让利于人共同发展。 而我们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造成了极少的贸易额但被反倾销起诉案件却很多的怪现象,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威胁了进口国更多的就业职位。如果这样的产品走出国门,与第三国合作,那么我们的劳动力优势就会丧失殆尽,中国产品将不会再具有如此的竞争力,这也是事实。但是,商品生产一般经过购买、生产、销售过程,这些过程可能还有许多的中间链条,我们可以将一些链条让给产品进口国,从而增加反倾销难度。 就我国出口商品看,除彩电外,小商品遭受严重反倾销的是温商产品,这和温商的经营方式有关。温商几乎在全世界都有一个自己的销售网络,即温州产品只要进入温商的销售网络,就会便捷、快速、低成本地进入世界市场。但是,正因为如此,给进口国反倾销提供了便利:如果一个国家对这样的产品反倾销,那么,这个国家没有一方利益被侵害,反而会保护本国就业职位。浙江义乌商品批发市场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有许多外国进口商从浙江义乌批发市场进口中国产品,由他们组织国外销售,由于他们的利益是进口国国民利益的一部分,因此当进口国准备对这些产品反倾销立案或反倾销裁定时,会充分考虑这些进口商人的利益,反倾销的力度就会小得多。统计表明,温商商品遭受的反倾销投诉或制裁要远远大于从浙江义乌市场出口的商品。 由此,笔者很赞同将让利于人、共同发展,作为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的方针。争取国家或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各企业积极应诉反倾销投诉、各企业应建立健全会计制度以应付反倾销调查、加速我国的市场化进程等等,都是积极的反倾销措施。尤其是对于遭受反倾销的企业,更应该积极应诉。因为应诉还有一线希望,而放弃则没有任何希望,当然,企业应诉成本也是相当高的,高昂的法律成本或许是企业放弃应诉的一个最主要的条件。但是,这些措施都不是应付反倾销的根本性措施,理论和实践证明,要避开反倾销或增加反倾销成本,企业贸易战略必须由封闭型变成开放性,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寻找第三方共同合作,这才是防止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的一条出路。
Ⅹ 国际贸易政策的选择与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贸易组织,都与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其发展必然要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贸易组织(WTO)坚持以市场经济为体制要求、以贸易自由化为原则,任何一个国家的贸易保护都会带来双重伤害:不仅伤害了出口国的利益,也会伤害那些本想保护自己的进口国的利益。美国国会通过的新经济刺激方案,被世人认为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不仅难解当前美国的就业困境,而且对外贸易必受严重打击,并将进一步加剧经济危机的全球蔓延。美国如果放弃贸易保护主义,低价的进口产品不仅使国民大受其益维持旺盛内需,而且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可以弥补国内储蓄率低下之不足。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
对我国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正面临越来越多来自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总体来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市场份额、贸易机会、企业和商品信誉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国外消费者对我国部分产品尤其是农产品食品信心下降,对我国出口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具体地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从产品出口的市场范围来看,我国目前的主要出口方向仍然是日本、美国、东南亚、欧盟、韩国等国家,对它们的出口份额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80%,而这些国家(或地区)多数是环保主义倡导者和拥护者,也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发源地。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销路极易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从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来看,由于我国的出口市场相对单一、固定,一旦目前的市场销路受到影响,出口的增长速度必然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专门针对我国的某些商品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情况下,该商品的出口会立即出现停滞,如不及时采取对策,就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从企业的出口成本和出口效益来看,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多数是以环境标准和标志的形式出现,要想实现其环境标准、获取其环境标志,就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环境质量;同时还将增加有关的检验、测试、认证和公关等手续以及相关的费用,从而使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价格优势大大削弱,丧失了国际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出口效益日渐下降。从我国的对外贸易关系来看,由于遭遇了越来越多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因此,必须恰当处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