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宁波100强企业
宁波2007年百强企业排名耪
收入 (亿元) 法人代表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 691.51 孙伟君
2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23.84 楼国强
3 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74.05 李如成
4 奥克斯集团有限公司 108.33 郑 江
5 杉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101.39 郑永刚
6 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 98.10 戴志浩
7 浙江远大进出口有限公司 85.12 沈志宏
8 维科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4.05 何承命
9 龙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1.58 赖振元
10 宁波市慈溪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70.05 柴晨穗
11 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 67.40 徐立华
12 中海石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 66.89 李茂林
13 宁波海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64.84 李猛进
14 宁波银亿集团有限公司 62.10 熊续强
15 宁波宁兴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59.81 吴以刚
16 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 56.50 吴宗万
17 宁波轻纺城股份有限公司 53.84 吴敬良
18 浙江广天日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1.32 王宇凌
19 宁波联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9.79 何大元
20 世纪华丰控股有限公司 45.33 王祉絖
21 浙江前程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44.05 王文杰
22 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 42.04 竺韵德
23 宁波神化化学品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38.08 袁维芳
24 浙江北仑发电有限公司 35.89 沈志云
25 浙江利时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0.99 李立新
26 宁波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 30.88 张静章
27 宁波博洋纺织有限公司 30.69 戎巨川
28 宁波市工艺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29.85 李富国
29 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 29.80 马建荣
30 中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9.70 胡家定
31 浙江广博集团 27.09 王利平
32 罗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6.15 盛静生
33 浙江兴润建设有限公司 25.01 沈才兴
34 浙江华鑫化纤有限公司 24.83 张静智
35 宁波浙东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24.16 邱兴祝
36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 23.89 李书福
37 宁波宁兴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23.83 林宗祥
38 太平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3.71 张江平
39 宁波兴业电子铜带有限公司 23.61 陈建华
40 浙江造船有限公司 22.53 梁小雷
41 中化宁波(集团)有限公司 22.06 潘正义
42 宁波中华纸业有限公司 21.21 黄志源
43 金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75 陆汉振
44 浙江振邦化纤有限公司 20.60 陈泉锋
45 宁波万华聚氨脂有限公司 20.50 丁建生
46 宁波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18.43 章国毅
47 宁波新桥化工有限公司 17.96 廖有章
48 浙江巨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7.29 陈 照
49 台化塑胶(宁波)有限公司 16.90 吴建安
50 洛兹集团有限公司 16.67 罗奇华
51 宁波宁电进出口有限公司 16.36 时利众
52 浙江华联商厦有限公司 16.10 杨 军
53 宁波市蔬菜有限公司 15.89 崔吉甫
54 宁波百隆纺织有限公司 15.79 杨卫新
55 宁波富达股份有限公司 14.53 白小易
56 帅康集团有限公司 14.50 邹国营
57 宁波云环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14.28 崔登来
58 宁波滕头集团有限公司 14.02 傅企平
59 宁波博威集团有限公司 13.63 谢识才
60 宁波市鄞州对外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13.59 洪兴隆
61 余姚市电线电器厂 13.53 李立峰
62 浙江华润慈客隆超市有限公司 13.50 筱焕超
63 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 13.13 吴忠宝
64 宁波市家电日用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12.49 周 波
65 宁波一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12.43 张文阳
66 宁波双鹿电池有限公司 12.42 宋汉平
67 宁波布利杰针织集团有限公司 12.39 滕伟杰
68 宁波世贸铜业有限责任公司 12.17 李象高
69 华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78 徐万茂
70 天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11.53 蒋保民
71 宁波萌恒工贸有限公司 10.88 王春华
72 舜宇集团有限公司 10.69 王文鉴
73 浙江金甬腈纶有限公司 10.56 徐志伟
74 宁波国骅集团有限公司 10.39 丁国年
75 浙江卓力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10.04 张建杰
76 浙江恒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9.84 杨 剑
77 宁波八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9.76 毛伟芳
78 贝发集团有限公司 9.73 邱智铭
79 宁波东方集团有限公司 9.58 夏崇耀
80 得力集团有限公司 9.53 娄甫君
81 徐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9.35 徐其明
82 宁波卓成化纤有限公司 9.21 陈建飞
83 惠康集团有限公司 9.13 陈启惠
84 宁波富田集团有限公司 9.13 陈杉中
85 奉化市爱伊美服饰有限公司 9.10 傅志存
86 双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89 邬永林
87 宁波通润五矿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 8.64 金小龙
88 宁波摩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59 李 罡
89 浙江球冠集团有限公司 8.55 陈永明
90 宁波亿泰控股有限公司 8.49 何大元
91 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8.41 黄新华
92 宁波欣达(集团)有限公司 8.19 赵吉康
93 宁波富邦精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16 郑锦浩
94 宁波太一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8.00 徐国荣
95 宁波海螺水泥有限公司 7.70 任 勇
96 宁波市中达石化有限公司 7.55 周建立
97 宁波新乐电器有限公司 7.54 孙建新
98 宁波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52 章家道
99 宁波宏利集团有限公司 7.42 王核清
100 宁波埃美柯铜阀门有限公司 7.39 沈国强
Ⅱ 宁波市前100强企业
宁波2007年百强企业排名耪
收入 (亿元) 法人代表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 691.51 孙伟君
2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23.84 楼国强
3 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74.05 李如成
4 奥克斯集团有限公司 108.33 郑 江
5 杉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101.39 郑永刚
6 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 98.10 戴志浩
7 浙江远大进出口有限公司 85.12 沈志宏
8 维科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4.05 何承命
9 龙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1.58 赖振元
10 宁波市慈溪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 70.05 柴晨穗
11 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 67.40 徐立华
12 中海石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 66.89 李茂林
13 宁波海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64.84 李猛进
14 宁波银亿集团有限公司 62.10 熊续强
15 宁波宁兴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59.81 吴以刚
16 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 56.50 吴宗万
17 宁波轻纺城股份有限公司 53.84 吴敬良
18 浙江广天日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1.32 王宇凌
19 宁波联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9.79 何大元
20 世纪华丰控股有限公司 45.33 王祉絖
21 浙江前程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44.05 王文杰
22 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 42.04 竺韵德
23 宁波神化化学品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38.08 袁维芳
24 浙江北仑发电有限公司 35.89 沈志云
25 浙江利时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0.99 李立新
26 宁波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 30.88 张静章
27 宁波博洋纺织有限公司 30.69 戎巨川
28 宁波市工艺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29.85 李富国
29 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 29.80 马建荣
30 中达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9.70 胡家定
31 浙江广博集团 27.09 王利平
32 罗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6.15 盛静生
33 浙江兴润建设有限公司 25.01 沈才兴
34 浙江华鑫化纤有限公司 24.83 张静智
35 宁波浙东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24.16 邱兴祝
36 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 23.89 李书福
37 宁波宁兴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23.83 林宗祥
38 太平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3.71 张江平
39 宁波兴业电子铜带有限公司 23.61 陈建华
40 浙江造船有限公司 22.53 梁小雷
41 中化宁波(集团)有限公司 22.06 潘正义
42 宁波中华纸业有限公司 21.21 黄志源
43 金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75 陆汉振
44 浙江振邦化纤有限公司 20.60 陈泉锋
45 宁波万华聚氨脂有限公司 20.50 丁建生
46 宁波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18.43 章国毅
47 宁波新桥化工有限公司 17.96 廖有章
48 浙江巨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7.29 陈 照
49 台化塑胶(宁波)有限公司 16.90 吴建安
50 洛兹集团有限公司 16.67 罗奇华
51 宁波宁电进出口有限公司 16.36 时利众
52 浙江华联商厦有限公司 16.10 杨 军
53 宁波市蔬菜有限公司 15.89 崔吉甫
54 宁波百隆纺织有限公司 15.79 杨卫新
55 宁波富达股份有限公司 14.53 白小易
56 帅康集团有限公司 14.50 邹国营
57 宁波云环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14.28 崔登来
58 宁波滕头集团有限公司 14.02 傅企平
59 宁波博威集团有限公司 13.63 谢识才
60 宁波市鄞州对外贸易股份有限公司 13.59 洪兴隆
61 余姚市电线电器厂 13.53 李立峰
62 浙江华润慈客隆超市有限公司 13.50 筱焕超
63 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 13.13 吴忠宝
64 宁波市家电日用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12.49 周 波
65 宁波一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12.43 张文阳
66 宁波双鹿电池有限公司 12.42 宋汉平
67 宁波布利杰针织集团有限公司 12.39 滕伟杰
68 宁波世贸铜业有限责任公司 12.17 李象高
69 华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78 徐万茂
70 天安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11.53 蒋保民
71 宁波萌恒工贸有限公司 10.88 王春华
72 舜宇集团有限公司 10.69 王文鉴
73 浙江金甬腈纶有限公司 10.56 徐志伟
74 宁波国骅集团有限公司 10.39 丁国年
75 浙江卓力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10.04 张建杰
76 浙江恒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9.84 杨 剑
77 宁波八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9.76 毛伟芳
78 贝发集团有限公司 9.73 邱智铭
79 宁波东方集团有限公司 9.58 夏崇耀
80 得力集团有限公司 9.53 娄甫君
81 徐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9.35 徐其明
82 宁波卓成化纤有限公司 9.21 陈建飞
83 惠康集团有限公司 9.13 陈启惠
84 宁波富田集团有限公司 9.13 陈杉中
85 奉化市爱伊美服饰有限公司 9.10 傅志存
86 双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89 邬永林
87 宁波通润五矿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 8.64 金小龙
88 宁波摩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59 李 罡
89 浙江球冠集团有限公司 8.55 陈永明
90 宁波亿泰控股有限公司 8.49 何大元
91 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8.41 黄新华
92 宁波欣达(集团)有限公司 8.19 赵吉康
93 宁波富邦精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16 郑锦浩
94 宁波太一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8.00 徐国荣
95 宁波海螺水泥有限公司 7.70 任 勇
96 宁波市中达石化有限公司 7.55 周建立
97 宁波新乐电器有限公司 7.54 孙建新
98 宁波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52 章家道
99 宁波宏利集团有限公司 7.42 王核清
100 宁波埃美柯铜阀门有限公司 7.39 沈国强
Ⅲ 宁波东外还连接鄞县大道还是鄞州大道
■总体介绍自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宁波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明确了跳出老城区,构筑大都市的规划思路。发展定位:把宁波建成一个以宁波中心城为核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依托,由郊区及周边城市群组成的,具有很强的综合功能和合理的城市形态,辐射面广、影响力大,在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和东北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化都市区域。城市总体规划:宁波市域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生态发展区,北部则全部纳入都市区范围,并由滨海线与沿海国道主干线构成T轴。未来的都市区包括宁波中城及余姚、慈溪、奉化的部分区域,呈双核组团式布局结构,而未来的中心城区则要形成“一心”(城市中心)、“两带”(沿海产业带和三江六岸生活带)、“三片”(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多点”(各具特色的十几个卫星城镇)的空间形态格局。目标要求:根据中共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400亿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万元;进一步完善城市体系,形成特大型组团式的都市格局,城市化率2010年达到65%,2020年达到75%。中心城市规模扩大,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建成区面积300平方公里,人口300万。“四区三园、江湖港桥”全面建成,城市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基本现代化,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建成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的国家园林城市和最佳人居城市,成为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东部新城东部新城区西起世纪大道,南至铁路,北到通途路,东临东外环路,总用地面积近16平方公里,包括新城核心区和现邱隘镇区,是城市向东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和相对完整的一个区域,规划居住人口约15万人。规划要求将东部新城建设成为集商务、会展、行政、文化、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地区,成为富有江南水乡特色、设施完备、生态良好的现代化新城区和新世纪宁波大都市的象征。东部新城将承接老城的部分功能,缓解老城的人口、住宅和交通压力,弥补老城公共设施的不足,逐步解决城市化中的各类城市问题,降低旧城更新成本;引导城市人口、产业集聚,创造一流的居住、工作和社会文化环境;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宁波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规划结构上创造了都市轴线与生态走廊“十”字交叉的城市轴线,沿中山路、后塘河、宁穿路,贯通三江口和新城区,向远处群山辐射的都市轴线是联系城市历史与未来的纽带。这条轴线自西向东连接中心商务区、市政办公区、生活居住区等重要功能区块。围绕轴线将形成宁波东部新城核心区最具活力的公共生活地带,其中世纪大道门户区设想为标志性水岸娱乐建筑,河道北岸为休闲娱乐区,南岸与中山路商业街组合为商业休闲广场。往东依次为艺术中心区、自然科学区等。在城市架构上,核心区呈现由门户区———甬新河道、中央走廊和生态走廊组成的“H”空间关系,以及商务中心与市政中心双核心布局。商务区是商务办公、宾馆酒店和会展服务等功能的集聚发展区。市政办公区位于新城区中心,东临南北生态走廊,30米宽水道环绕其间。生活居住区包括主要集中在百丈路以南的成片住宅区和分布在百丈路与中山路之间及商务办公区外围的与商业办公联系更加紧密的公寓类住宅。鄞州新城鄞州新城区即现在的鄞州中心区,位于宁波南面,距市中心不到2公里,其定位为鄞州未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该区域规划总面积33平方公里,近期计划开发12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区5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约12万人。鄞州新城区远景规划年限一直到2010年,届时计划容纳20万人口;同时根据市里“南居北工”的发展战略,到2010年鄞州新城区将成为一个现代化、生态型、园林式的国内一流中等城市,充分发挥其宁波城市副中心的优势,分担宁波主城区的城市功能,减轻中心城区的城市负荷。鄞州新城区的核心区域结构规划由澳大利亚Hassell公司设计,呈两轴型分布。其中,沿鄞州路以南河道的两岸布置的东西轴,为休闲文化商业景观轴,今后将建设高档酒店、单身公寓、艺术展览馆、酒吧区、中西式餐饮区、演艺中心、健身中心及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活动场地等。南北轴则沿平行于天童南路的河道设置,办公楼、入口广场和一批住宅小区将落户其间。在两轴的交会处,即鄞州路和天童北路交叉口西南的一个区块,是大型的城市公园。根据这个规划,鄞州新城区空间环境特色可概括为:“一心”,即鄞州新城区的中心,为区行政办公大楼所在区域,它不仅在功能上是城市行政商业区,在空间景观上也是视觉中心,它的特殊性将通过控制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及城市肌理、景观介质变化和视觉走廊设计体现;“两轴”,即新城区核心区域内的南北和东西向两条绿化轴;“三环”,即通过整合现状河流绿化,形成3道以核心区为核心的绿环;“四廊”,即利用现有4条主要河流,形成宽约100米的空间通廊;“三十六点”,即在绿环、绿廊相交点、城市出入口以及其他主要景观节点,布置城市公园。江东片规划范围东至世纪大道,西北到奉化江、甬江,南至杭甬高速公路,总用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远期总人口约43万人。规划将从城市整体考虑,从更开阔的视野研究江东区的发展,同时积极稳妥地开展旧城更新和城中村改造,并利用滨水优势,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提高区域住宅吸引力。规划设想中的市级商业金融用地布置在滨水核心区和中山路、百丈路沿线,区级商业金融用地布置在中兴路和滨江路沿线。同时初步考虑形成滨江大道旅游休闲商业街、江东南路特色餐饮街、朝晖路特色餐饮街、彩虹北路-箕漕街特色娱乐餐饮街。兴宁路和宁穿路现有市场将逐步搬迁,整合后集中到中兴路以东、兴宁路以南区域。按照规划思路,公共服务设施将主要布置在三江口城市核心区,江南公路与中兴路节点、中兴路与兴宁路节点,中山路、百丈路、滨江大道和兴宁路沿线等地带。居住社区包括BOBO城、常青藤、百丈、东柳、白鹤、钟公庙、明楼-东胜、幸福-福明等区域。工业用地不再独立设置。在规划中,沿甬江、奉化江的生态景观绿带将控制在100米到300米宽。规划区内将结合河流、道路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连续绿地系统。到2020年,公园绿地要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以上,区域绿地率将超过35%,人均公共绿地将不少于12平方米。江东核心滨水区江东核心滨水区位于三江口城市核心区,北临中山路,南临百丈路,西临奉化江和江东南路,东以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十九中学为界,总用地面积约22公顷,包括中信国际大酒店和香格里拉酒店用地。根据规划,江东核心滨水区将主打商务功能,但在强调商务办公空间开发的同时,引入多用途辅助性商务设施,包括酒店、商业、市民文化建筑和商务式公寓,创建一个24小时活跃的城市中心区。这个区域的公共空间开放体系目前规划包括,一座步行桥、一个中央公园、一条步行林阴道以及连续的沿街建筑,这将构成江东核心片区主要开放空间体系和特色。主要包括跨奉化江连接片区和天一广场的步行桥、占地3.4公顷的中央公园和连接中央公园与七塔寺的林阴步道。规划中,区域内部有两条南北走向主街、东西走向林阴步道和为建筑物提供交通和停车出入的服务型道路,区域外围交通仍将依靠中山路、百丈路和江东北路。区域的基本功能定位为商务办公。设计中还包含一个“宁波多媒体中心”,西北角江厦桥与江东北路交叉处拟建多层地标性市民建筑,提供24小时零售、娱乐服务;沿中山路地块为混合商业与商务办公区,并计划建造一座约175米高的办公塔楼和一个结合地铁站的零售中心;紧邻中央公园东侧是连接中山路与百丈路的娱乐商业街,与拟建地铁站和零售中心相连;中央公园南侧规划为酒店式或服务式公寓;沿百丈路地块同样为商业、商务混合地块,但零售业比重相对较低。鄞奉片区鄞奉片区是海曙与江东、鄞州的联系纽带,也是三江文化长廊的标志地段。整个片区东滨奉化江,南临杭甬高速公路,西界南塘河,北至铁路附近,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初步考虑分四期开发建设。鄞奉片区规划的功能定位为:宁波CBD的扩展基地,以商务和居住为主,兼容商贸、娱乐和文化的具有滨江特色的综合性区块。根据规划布局,片区将由鄞奉路、滨水步行系统、水系、绿脉等串连交织成一个复合的有机整体,呈现“两区、三轴、四组团”。“两区”指规划中的南区、北区两大区块。“三轴”即分别以沿奉化江、南塘河和鄞奉路为轴。“四组团”指商务组团、文娱组团、居住组团、混合功能组团。商务组团大致包括铁路线以南、北抵南郊变电站附近,东西由奉化江和南塘河界址。组团中心为广场,外围为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高层建筑。文娱组团北至南郊变电站,南到加油站,沿鄞奉路,由南塘河与奉化江之间的狭窄地带组成。这个组团将结合“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神韵,布设特色零售店、餐厅、酒吧、艺廊、剧院和博物馆。居住组团北至新典路加油站,东、南、西三面分别由奉化江、南二环路、南塘河围合而成,居住用地面积21公顷。其中跨鄞奉路设置社区核心区,沿奉化江发展高层住宅区。混合功能组团由南二环、南塘河、奉化江、南部小河围合而成。规划区域内水系面积22万余平方米。规划在北区开辟串连历史街区、商务广场、生活区,自南塘河向奉化江延伸的环状小河道,同时自南塘河引入中央水岸区,并扩展成湖。规划区域总绿地面积27万多平方米。片区北部地块东西向交通主要以尹江岸路为主通道,以解放路延伸段为补充。南部地块东西向交通主要以新典路和南外环路为疏导通道;片区南北向交通大部分由鄞奉路承担。江北西区江北西区总面积36.9平方公里,西起绕城高速公路,东、北至萧甬铁路,南临余姚江,包括洪塘街道和部分庄桥街道土地。区域规划功能有行政办公、商业商务、居住、工业、休闲文化和体育等,到2020年人口将由现在的2.4万人增加至6万到9万人,远期达到20万人。区域规划布局:江北西区行政办公中心位于余姚江北岸、江北大道西侧。商业文化中心位于洪裘公路南端,与梁祝公园隔江相望。原北外环路和余姚江分别是片区的空间发展轴和自然人文景观复合轴。片区除江北投资创业中心和洪塘东两个工业组团及一个体育组团外,还有裘市和邵家渡、洪塘、谢家3个居住组团。其中,邵家渡远期拟建设高档生态住宅区。江北西区的市级商业金融用地位于原北外环路以北、前洋立交以东。文化娱乐用地在洪裘公路以东、原北外环路以南、云飞路以北。医疗卫生用地在云飞路南侧、机场路东侧和裘市村南侧、甬金高速连接线西侧。沿余姚江开放滨水生态廊、沿3条南北向主要河道的带状绿地和沿次干河道、快速路、主干道的绿地组成了片区的绿地系统,规划绿地面积680多公顷。规划还将扩建至诚学校和现有中、小学,新建江北职业技术学校和6所中学、8所小学。根据规划,江北西区今后5年主要考虑江北区政府迁建、商业设施和江北投资创业中心建设、洪塘经济适用房建设、已出让和拟出让地块房产开发及部分旧村改造等。6条快轨沟通三江六岸规划以三江片为核心,以跨三江、连三片、沿三轴为指导思想构成主体骨架,形成三主三辅六条线、双模式放射状的轨道交通线网。其中,三片指三江片、镇海片和北仑片;三轴分别为以百丈路—中山路为轴心的东西向商业轴;以奉化江—甬江为轴心的东北—西南方向水轴;贯穿镇海骆驼—庄市—高教园区北区—东部新城—高教园区南区—鄞州工业区的南北向公建轴。1号线:1号线为东西向的基本骨干线,由主线和东延伸线组成。1号线主线起于宁波市西部的高桥镇,止于终点站东货站。1号线东延伸线由东货站引出,至终点站长江路。线路西起高桥镇,贯穿三江片,东至北仑区,连接了城市西部的工业园区,通过高桥地区、望春桥地区、汽车西站、大卿桥、西门口居住区,天一广场、三江口商业中心,东部新城中心区、北仑中心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主要解决东西向城市商业发展轴客流的交通需求。2号线:2号线为西南-东北方向的基本骨干线。线路沿奉化江、甬江城市发展水轴布置,贯穿三江片,经镇海直至北仑,连接了栎社机场、段塘客运中心站、火车南站、三江片商业中心、汽车北站、火车北站、汽车市场、宁波大学、镇海中心区、小港及北仑中心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主要解决城市西南-东北方向沿城市水轴的商业客流及对外交通枢纽的交通需求。3号线:线路自澥浦起以高架线形式向南延伸,经骆驼街道、铁路北站,过甬江后入地,沿中兴路向南,过杭甬高速公路后,向西转入嵩江路并出地面形成高架线,之后沿天童路向南一直以高架的敷设方式直至陈婆渡。4号线:线路自慈城北起,采用高架线,至姚江北岸进入地下,以地下线形式穿姚江、奉化江,至杭甬高速公路南转入嵩江路后出地面形成高架线,其后线路均采用高架线形式直到东钱湖南。5号线:起始于机场北部工业区的金房,沿鄞县大道高架敷设,沿鄞县大桥北侧跨过奉化江,进入鄞县大道路中隔离带高架敷设;过世纪大道后线路向北转入鄞州工业区,过南外环路后线路入地,经过东部新城后在会展中心前出地面形成高架,在东部科技园区斜穿规划地块后转入院士路,跨甬江后线路高架向北进入骆驼工业区,沿高压走廊转入世纪大道,直至贵驷车辆段。庄桥支线由院士路站引出,高架沿规划路转向西,经庄桥镇,在铁路庄桥站东侧落地,与4号线形成换乘。6号线:线路由集士港中心区规划主干路高架向东,跨沪杭甬高速,沿道路路中隔离带高架敷设至徐家漕,之后继续向东高架延伸,跨过机场路沿通途路路中一直向东高架延伸,过世纪大道后,高架沿现状河道向东北方向转入江南公路,过东外环路至小港和2号线交汇,其间线路局部落地。机场北区支线高架沿工业区中心规划道路东侧绿化带向北高架敷设,与集士港支线交会于徐家漕站。沿线土地得到较大升值轨道交通沿线高强度开发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使沿线原有劳动密集型工业用地向商业、居住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用地转换。同时,商务中心区的扩展将进一步促进商住用地的再度开发;二是使轨道沿线的老住宅区特别是一些低于现行标准的住宅区再度开发。轨道交通站点特别是大型站点多位于重要的客流集散、换乘枢纽或繁华热闹的社区购物休闲活动中心。轨道交通刺激土地利用的高强度开发,沿线两侧各1公里范围内的土地应调整为居住、公建等用地性质。轨道交通站点周围的开发强度容积率可提高50%,具体地块的容积率由四周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道路交通情况、轨道站点规模和集疏客运量等共同确定,使土地利用与轨道线协调发展。七星拱月辉映城市未来在构筑大都市进程中,宁波致力于城市现有资源的整合,突出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使城市空间资源合理布局,有效配置,在整个大都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势互补、功能互补,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文化品位。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今后宁波将重点规划建设七大区域。■北仑新区被海岸线勾勒出优美轮廓的北仑新区集中了国家级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岛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历年利用外资占全市的“半壁江山”。未来,这里将成为依托深水良港,以现代物流业、临港大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基地,成为宁波乃至浙江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北仑新区总面积590多平方公里,按照将区域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和大型产业、外向型经济发展核心区的思路,它的中部将集中政治、文化、商业功能;东部将重点发展港口和生态旅游;西部是生活居住和电子、纺织类产业片区;大榭岛以港口、贸易、工业为主导;梅山岛主要供旅游和生活居住。■镇海区镇海区的发展定位是近海物资中转基地,大型临水工业区和生态型现代化新城区。区域规划工业用地1000余公顷,其中,石化工业区主要发展催化裂解及后续加工等项目;镇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发展一二类工业; 浦化工区主要发展重化工项目。另外,区域内还将建设仓储区和物流园区各一处。■东部新城区规划中的东部新城区在科技园区东外环、世纪大道、杭甬高速公路和甬江围合区域,是未来宁波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域。以通途路为界,分为两个部分。通途路北侧将成为城市的科技、信息中心;南侧将成为城市商务和会展中心。这个新区的建设将进一步确立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地位。■高教园区宁波市高教园区从战略角度出发构筑人才培育基地。园区以甬江为界,分南北两个区块规划建设。南区位于鄞州中心区,面积约4.3平方公里。在这块土地上,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华茂外国语学校等7所院校正在崛起,既有普通全日制教育、成人教育,又有高等职业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全部建成后可以容纳6万名学生。与南区隔江而望的北区规划用地23平方公里,将有宁波大学等7到9所院校落户,最多可容纳学生8万人。■杭州湾新区抓住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历史机遇,宁波确立了规划建设杭州湾新区的战略思路。这个新区临杭州湾南海岸线,是以工业为主,融商住、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余慈北部地区最大的新兴城区。构建中整个区域将以大桥景观、新区现代化空间与繁华中心城市形成组合,使未来的余慈北部地区成为宁波接受以上海为中心的杭州湾北岸区域经济辐射的桥头堡。预计四五年后,这里的工业总产值将达200亿元。■慈城古镇位于江北区的慈城古镇有1200多年的历史,人杰地灵、山水风流、世家宅居荟萃。在城市快速扩张和对历史文化的呼唤中,慈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按照规划,这里将成为具有地方名城风范、深厚文化底蕴、良好人居环境的文化旅游和理想居住之地。为减轻古镇人口和传统工业造成的环境压力,并充分发挥古镇保护与开发带来的效应,宁波将建设以古镇为文化核心区的慈城新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尽说西湖足胜游,谁信东湖更清幽。”东钱湖自然山水风光与人文名胜古迹相映生辉。今后,围绕东钱湖将形成一个230平方公里的高级旅游度假区。这个规划中的旅游度假区主要由“一城十景”组成。规划远期,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每年将吸引游客300万人次。大都市在宁波远景中呈现■市域分南北两部分按照新修编的宁波城市总体规划,宁波市域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生态发展区,重点发展风景旅游,适度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风景旅游没有矛盾的产业。北部则全部纳入都市区范围,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上门户和区域经济中心、物流中心和东南沿海重要工业基地,以及以浙东文化、港口文化、商贸文化为特征的文教、科技和旅游基地。■都市区规划中的都市区包括宁波中心城及余姚、慈溪、奉化的部分区域。随着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杭州湾南岸的余慈组团将快速发展,利用地域优势,嫁接上海产业,形成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临海加工工业和创汇农业基地。其中,余姚城区主要向北发展,适当向东发展。慈溪以向北、向东发展为主,并将在北部规划滨海新区。奉化组团在都市区中则被定位为风景旅游、生活居住和服装产业区。■中心城未来的中心城由三江片、镇海片和北仑片组成。三江片沿余姚江、奉化江、甬江,近期重点向东发展,中远期重点向北,适度向西发展。三江片的三江口为商业中心,姚江湾头至三江口两岸为文化中心,东部新城区为商务中心,东钱湖为休闲旅游中心,高教园区为教育中心;北仑片重点发展港口和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镇海片为近海物资中转基地、大型临水工业区和滨海生活区。■对外交通为最大限度地伸展城市的触角,宁波将联网全国,面向世界的要求编织现代化对外交通网络。通过公路建设,宁波到上海、杭州、温州、金华将分别不超过2小时,市域将形成1小时交通圈,都市区将形成30分钟交通圈。通过甬温、甬金铁路建设,宁波将由铁路末端变成区域铁路枢纽。■中心城内部交通三江片和镇海片、北仑片将以快速路相连。三江片区将整合现有道路,镇海片区将形成内环路,北仑片区将解决疏港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混行问题。在客运交通方式上,宁波今后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形成公共交通为主,出租车、私人轿车为辅,多种客运交通方式相结合的综合客运交通体系。■供水供水方面,将完成白溪水库引水工程,建设东钱湖、北渡水厂和工业自备水厂,实行工业民用分质供水,让市民全部喝上优质水。排水方面,将新建江东南区、庄市、鄞西、后海塘、江南、大榭等7个污水处理厂,使城市70%以上的污水通过处理后排放。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堆肥厂建成后,城市所有垃圾都无害化处理,其中两成还将变废为宝。■能源鹰龙山等主力电厂的建设将为宁波提供较为充足的电力资源。2005年进甬的东海天然气,将为宁波提供洁净能源。长丰、江北、镇海等8座热电厂的建设将使部分区域集中供热成为现实。
Ⅳ 宁波的区位是什么
宁波简称“甬”,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浙江宁绍平原东端,即东经°55'至122°16',北纬28°51'至30°33'。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县、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全市总面积936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1033平方公里。
宁波境内主要山脉有四明山和天台山两支。四明山又名句余山,是天台山脉的支脉,横跨本市余姚、鄞县、奉化三县(市),并与嵊县、新昌、天台三县连接。山峦起伏,蜿蜒连绵,危崖壁立,森林茂密。四明山,据志书载:“四明山周围八百里,二百八十峰,峰峰相次,中顶五峰,状如莲花,疑近星斗,山顶极平正,有方石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四明。”这就是四明山名称的来历。天台山,主干山脉在天台县,宁波境内为其余脉,有4大分支从宁海县西北、西南入境,经象山港延至镇海、鄞县东部诸山。
宁波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河流有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余姚江发源于上虞县梁湖;奉化江发源于奉化市斑竹。余姚江、奉化江在市区“三江口”汇合成甬江,流向东北经招宝山入海。整个甬江流域,因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
全市共有大小岛屿531个,面积524.07平方公里。宁波境内有两湾一港,即三门湾、杭州湾、象山港。这些湾港,因有钱塘江、甬江及众多溪河注入,夹带着大量泥沙和营养物质,为滩涂和近海生物繁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宁波有漫长的海岸线,港湾曲折,岛屿星罗棋布。全市海域总面积为975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其中大陆岸线为788公里,岛屿岸线为774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三分之一。
宁波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夏季风交替明显。
宁波的四季是冬夏长(各约4个月)、春秋短(各2个月左右)。若以候平均气温10~22℃为春、秋两季,>22℃为夏季,<10℃为冬季这一标准划分,一般是3月第六候人春,6月第一候进夏,9月第六候人秋,11月第六候人冬。但在西部山区冬季比平原要长1个月,而夏季则要短近之个月,春、秋季比平原略长1旬,是春来迟则秋去早。冬季,由于受蒙古高压控制,在西伯利亚冷空气的不断补充南下,天气干燥寒冷。此时盛行偏北风。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东南风,多连续晴热天气,除局部雷阵雨外,还会受到台风或东风波等热带天气系统影响出现大的降水过程。春季,是冬季风转换为夏季风的过渡性季节,由于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频繁,天气变化无常,时冷时热,阴雨常现,雷雨大风、沿海大风经常出现,秋季,是夏季风向冬季风转换的过渡季节,气候相对凉爽,但有时也会出现秋老虎,由于常有小股冷空气南下,锋面活动开始增多,常会出现阴雨天气。由于宁波倚山靠海,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各地气候差异明显、天气复杂,但同时也形成了多样的气候类型。如各海岛具有气温年较差小、冬暖夏凉的海洋性气候特色、气候湿润、光照条件较好、风力资源丰富等,但易受台风影响;西部山区则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光照、气温、降水随高度变化显著,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也极易产生洪涝或干旱;而广大平原地区受季风影响明显。宁波市如此丰富多样的气候资源,给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宁波多年平均气温16.3℃,7月最热,l月最冷,极端最高气温39.℃,高温天气是北部多南部少、内陆多沿海少;极端最低气温-11.1℃,低温天数不多,稳定通过10℃的初日是3月底,终日为11月下旬未,持续天数约有237天,平均积温5100℃左右。山区与平原相比积温要少1000℃左右。
多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山地丘陵一般要比平原多三成左右;主要雨季出现在3~6月(即春雨连梅雨,月雨日普遍超过半个月)和8~9月(即台风雨和秋雨,月雨日也近半月)。宁波市一般是6月中人梅,历史最早在5月中旬后期,最迟到6月底;出梅大致在7月上旬未,最早6月中,最迟8月初。宁波属湿润、半湿润区,即收支(降水与蒸发)基本平衡;在区域分布上北部比南部相对干燥。
年平均日照1900多小时。由于地域跨度有近1.5个纬度,所以在区域分布上是北多南少;而西部山区由于云雾较多,平均要比平原少一成十。
一年中,由于季风交替显著,常有春、秋季的低温阴雨;汛期的暴雨和洪涝;夏、秋季的干旱、台风、冰雹、大风;冬季的霜冻、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出现,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影响宁波的台风主要集中在7~9月(过程雨量>=50毫米或风速>=17米/秒),平均每年2.8个。可造成严重影响的台风过程雨量>=200毫米)差不多每几年就有1个。1953年以来,在宁波市登陆的台风有共4个。台风带来的风暴潮危害极大,如5612号强台风(又称8月1日大台风)象山损失惨重;又如9711号台风全市损失45亿余元。
暴雨(日雨量)50毫米)年均2~5大,主要出现在6~7月上旬的梅雨和8~9月的台风暴雨,以9月居多;地域分布上宁海最多?暴雨常引成洪涝,如1988年宁海的7月30日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就是一例。
干旱多发生在出梅后的7~9月,以宁海、象山的丘陵山地和降水利用率不高的慈溪为多,一般2~3年发生一次,其他地区4~5年一次:但旱情有时一年四季均可出现,有些年份是夏旱连秋旱,有的年份则是秋旱连冬旱。
冰雹和龙卷风在宁波市出现的机率较低。冰雹一般出现在3~9月的春夏秋季,多数发生在中午至傍晚。宁波市冰雹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的余姚、慈溪、鄞县、镇海等地,其次是奉化;龙卷风主要出现在6~9月其中7月为多。宁波市多数发生在余姚和慈溪。1983年9月16日下午3时42分发生在余姚泗门、慈溪周巷一带的龙卷风造成近2000问房屋倒塌,21人死亡。低温阴雨一般指春季的倒春寒和春秋季的低温。倒春寒是指清明(4月5日)后,出现日平均气温在<=11℃连续3天或以上大气,宁波市一般2~3年出现一次,多数出现在4月的第二候和第三候;春季连续阴雨是指3月下旬至4月底连续4天或以上(降水>=0.0毫米,日照时数<2小时)阴雨过程。平均每年出现1.1次;秋季低温是指9月中、下旬连续3天出现日平均气温<=20℃或22℃的过程,导致粳稻和杂交晚稻灌浆成熟过程延缓,使灌浆不饱满,导致减产,平均是4年一遇,但分布不均,有时会连续出现,有时8~9年才遇一次。霜冻分早霜和晚霜。4月1日后日最低气温(4℃晚霜冻,3年一遇,宁波市出现初霜一般在11月中旬,终霜3月底4月初。雪一般出现在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最多1~2月。平均降雪6~10天,平均积雪2~6天。雷暴一般出现在3~10月问,年平均30~47天,初雷一般在3月初,最早出现在2月下旬;终雷一般在10月中旬,最迟可出现在12月初。
余姚市概况
余姚市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北濒杭州湾,南屏四明山,西连杭州市,东接宁波港,全市共辖14 个镇、1 个乡、6 个街道,总面积1527 平方公里,人口82.59 万。
余姚属浙东盆地山区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中间微陷。南部为四明山区,山峦起伏,散布大小不等的台地和谷地,最高峰大长山青虎湾岗海拔979 米,中部为姚江冲积河谷平原,北部为钱塘江、杭州湾冲积平原,素有“五山二水三分田”之称。
余姚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阳光充沛,雨量丰富,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日照2061小时,平均温度16 度。
余姚经济发达,改革开放以来,余姚一直跻身于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2005 年,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292 亿元 ,财政收入 40.37 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381 元。
慈溪市概况
慈溪位于东海之滨,东离宁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上海、杭州、宁波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区位和交通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给慈溪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2008年建成后,一座比旧金山金门跨海大桥长15倍的双塔钢筋混凝土斜拉桥将横跨广袤而汹涌的杭州湾海域,从此慈溪将一跃成为连接上海、宁波两大都市的“黄金节点”,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这将极大提升慈溪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154平方公里, 年末耕地面积65.2万亩 户籍总人口101.03万人,辖17个镇、3个街道,共297个行政村、28个居委会、46个社区,市政府驻地浒山街道。
慈溪历史悠久。春秋时属越,秦代设县,古称“句章”,至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称慈溪,县治在今之慈城。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传说而得名。1954年行政区域调整,现市境为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组成(俗称“三北”),1988年10月撤县设市。
慈溪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市境东南部为低山丘陵区,林木果品繁多;中西部为辽阔平原,土壤肥沃,特产丰富,盛产果蔬等农特产品;北部为杭州湾,拥有长达77公里的海岸线,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海涂资源,近期可围垦开发的海涂近10余万亩,是全省土地后备资源最丰足的地区之一。
慈溪拥有三大传统的区域特色文化:青瓷文化、围垦文化、移民文化。在晋唐时期,慈溪上林湖青瓷远销海外,架起了通往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慈溪又有“唐涂宋地”之称,悠久的海涂围垦历史,塑造了慈溪人开拓进取的性格,慈溪的移民文化源远流长。慈溪更有对外交流合作的传统,早在秦代,名士徐福在慈溪达蓬山启航,东渡日本,拉开了对外交流的序幕。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三大文化已交织融汇在一起,善于兼容并蓄,注重务实开拓,崇尚合作共赢,讲求开放、诚信,不排他、重吸收,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已成为慈溪新时期无可比拟的人文竞争力。
2005年,市政府针对宏观环境新变化,牢牢把握发展模式转型这条主线,加大对增长方式转变、统筹协调发展和政府管理服务改善的推进力度,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75.2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704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0%和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1.33亿元,增长16.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亿元,其中地方级收入23.56亿元,分别增长23.4%和2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1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445元,分别增长13.5%和15.2%,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5.7%和39.4%;全市综合实力和基本竞争力在全国百强县(市)中分别排名第17位和第7位。
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0.84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5.1%。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启动建设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东部农业科技园区,稳步实施“西菜东扩”战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市场主体,不断完善为农服务新机制。东部地区已累计建成绿色产业基地4.5万亩,其中2005年新增200亩以上绿色产业基地42个,新发展家庭农场、联户小型农场和规模型特色农庄超过100家。加快绿色农产品认证,36个基地通过宁波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近3万亩,新增国家绿色食品7只。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继续实施万名农民培训工程。
出台先进特色制造业发展纲要和产业导向目录,完善“六个扶”为重点的工业扶持政策。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3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4.80亿元,增长24.9%。深入开展“经济规范在慈溪”活动,在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质量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了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只、中国驰名商标2只,浙江省著名商标30只、浙江省名牌产品32只,宁波市知名商标50只、宁波市名牌产品73只。
全市实现自营出口总额31.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8%;实现自营进口总额6.51亿元,增长28.9%;实际利用外资3.01亿美元,增长7.3%;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2.3亿美元,增长61.9%,加工贸易比例达到34.5%;加大选商引资力度,引进千万美元以上投资项目达到24个。
全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2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占GDP的比重为3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43亿元,增长13.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之内;加快以五磊山风景区、达蓬山风景区和杨梅观光园为主体的南山旅游带景区建设,积极推进以筹划大桥见证游和杭州湾滨海湿地游为抓手的北部旅游休闲区开发,全市接待各类旅游者175.64万人次,旅游及相关收入达12.05亿元,增长15.4%。
奉化市概况
奉化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东海之滨,是宁波市副中心城市,全国甲类开放区。全市陆地面积125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47.94万,辖6个镇、5个街道。
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11.0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3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1%和17.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92亿元,增长14.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98亿元,增长35.7%;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51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25元,分别增长11.0%和7.6%。首次进入全国“双百强”县(市)行列,位居“经济百强县”第91位,“综合百强县”排名比上年跃升21位,列第62位。
奉化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溪口雪窦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早在汉代就有“海上蓬莱”之誉,拥有“浙东第一瀑布”千丈岩飞瀑和各种奇峰幽谷、山岚水色,更有被誉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的雪窦古刹和蒋氏故居等一系列人文景观。“全球生态500佳”滕头村是一个集生态环境、效益农业、教育实践、农村示范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江南田园美景,令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市内星级宾馆和高档娱乐、休闲场所等旅游配套设施齐全,2004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390万人次以上,旅游门票收入6464万元,旅游经济综合收入12.5亿元。
奉化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市内自然条件优越,地方特产众多,经济作物品种丰富,形成了水蜜桃、竹笋、芋艿头、花卉苗木、草莓、海水养殖六大主导农产品,“琼浆玉露”水蜜桃、“罗汉圣果”芋艿头等享誉中外。1996年以来,奉化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水蜜桃之乡”、“中国芋艿头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青梅之乡”和“中国花木之乡”,是浙江省重要的海水产品养殖基地。奉化工业经济发达,形成了以电子、服装、机械、食品、生物化工等5大产业为支柱的地方工业体系。奉化是 “红帮”裁缝的故乡,服装工艺精美,拥有“罗蒙”、“爱伊美”等著名企业和服装品牌,享有“中国服装之乡”美誉。以振兴民族信息产业为己任的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手机重点生产企业之一,年产“波导”手机1000万台以上,2004年居品牌手机国内销量首位。
奉化交通便捷,环境优越,是全国最佳投资区域之一。市区距宁波市区28公里,离宁波栎社国际机场15公里,距国际深水良港北仑港45公里。沿海大通道同三高速公路、即将建成的甬金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甬台温铁路横贯境内,五条高等级公路建设全面实施。奉化是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浙江省环境保护优秀城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经济软环境建设,成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和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对所有投资项目实行“一口子”受理、“一条龙”服务,为外商生活提供“一卡通”服务。省级经济开发区内首创“无费区”、“无费企业”制度,实行土地出让最高限价。奉化市连续3年被台湾电机电子同业公会等机构评为大陆最佳投资区,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客商来奉投资创业。
今天,勤劳智慧的奉化人民,正满怀信心、昂首阔步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而努力奋斗。
宁海县概况
宁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门湾之间,天台山、四明山山脉交汇之处,计划单列市宁波市属县。全县下辖17个镇乡,人口58.3万,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海岸线176公里,滩涂2.6万公顷,山林12万公顷,耕地3.5万公顷。
宁海具有悠悠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开篇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劳作,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始建宁海县,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境内山川秀丽,气候温和,旅游资源丰富。县北南溪温泉藏于深山奇幽之处,是全国三大著名温泉之一;雁苍山,气势雄伟,为宁波市新十景之一;县南莲头山冷泉,能疗关节炎等症,自清于今,民间作“仙水”治病,久盛不衰。宁海人杰地灵,名士辈出。古代有藐视灭十族之灾的方孝孺、率众起义的农民领袖王锡桐;现代有“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国画大师潘天寿、著名画家应野平,等等。
改革开放以来,宁海县国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走在了全省前列。农业资源丰富,山有竹木茶桑果之盛,海有鱼虾蟹贝藻之丰,誉称浙东鱼米之乡;全县海洋水产养殖面积达21.8万亩,为浙江省海水养殖面积第一大县;“望海茶”、“望府银毫”茶叶为全国优质名茶,对虾、泥螺、蛏子等水产品闻名海内外。
工业经济是全县国民经济的主体,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食品饮料、橡胶制品、金属制品等行业为支柱的工业格局初步形成。宁海经济开发区是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宁海华联纺织有限公司经济效益在全省同行中名列前茅,宁波一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产销量最大的童装企业,宁海文具行业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西林牌手动液压搬压车、大梁山牌啤酒、爱妻牌压力锅等大批名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的声誉。
宁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通讯发达。同三线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沿海铁路纵贯县境,34省道甬临线是一级公路,和盛宁线、象西线组成陆路交通主骨架,县城距宁波机扬64公里,离北仑港80公里。5000吨级强蛟码头投入使用,北通宁波、上海、大连,南达温州、厦门、香港,水陆客货周转能力大大提高。程控电话容量达到10.9万门,移动电话、无线电话、传呼均与全国联网。电力充足,水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服务优良。开放的宁海正按照宁波市副中心城市规划的要求,大踏步向一个现代化中等城市迈进。
目前,全县上下共同致力于“重科教、强工贸、兴山海、治水患、美环境”,一心一意抓经济,努力把宁海建设成一个经济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社会文明安定、环境优美整洁、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达到小康的生态型经济强县。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宁海,畅开大门欢迎您。
象山市概况
象山县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居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总面积651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17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335平方公里。由象山半岛东部和599个岛礁组成,海岸线长800公里,约占全省海岸线长的八分之一。象山是绿色半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6-17℃,森林覆盖率58%,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级,人居环境良好,素有“海山仙子国、东方不老岛”之美誉。
象山历史悠久。据塔山史前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于此生息繁衍。春秋时,象山为越国鄞地。汉为鄞县、回浦(后改章安)两县地。唐初分属宁海及鄮县。唐神龙二年(706),象山立县,治彭姥村,因村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县以山名,属台州,广德二年(764),改隶明州(明代改称宁波)。民国元年,南田立县,治樊岙,同年4月,划象山东溪岭以南地入南田县,遂迁治石浦。翌年取消划并,南田还治樊岙。1940年,撤南田县,另置三门县,南田为其辖地。
1949年7月8日,象山解放。10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属宁波专区,1952年,南田从三门划归象山。1954年4月,象山改隶舟山专区。1958年10月,宁海县并入象山,隶台州专区。1961年10月,复置宁海县,象山还治原境,回属宁波专区(后称地区)。1983年,宁波地、市合并,象山为宁波市属县。
解放初设4区、2镇、18乡,至1985年,全县辖5区5镇32乡。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全县辖13镇6乡。2001年,在全省率先设立街道,现有10镇5乡3街道,总人口53.32万,城市化水平44%。
近年来,象山人民大力弘扬和实践“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象山精神,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2004年列65位.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中国针织名城、建筑之乡、象山海洋旅游、象山海鲜等已成为象山精美名片。拥有2家上市企业。2005年,全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7亿元,财政收入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0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6900元。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针织服装、汽车零部件、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及关键机械基础件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格局。被中国针织协会授牌为“中国针织名城”。现有各类工业企业5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519家。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54亿元,完成外贸自营出口6.5亿美元。华翔、天安、巨鹰、申菱4家企业进入宁波工业企业纳税50强。以船舶制造、能源为重点的临港工业初具规模,投资超百亿元的240万千瓦大唐乌沙山电厂一期完工并网发电。
建筑经济实力雄厚。拥有资质企业38家,其中特级资质企业1家,一级资质企业7家,建筑从业人员13.5万余人。象山建筑在沪、杭、甬等地久闻盛名,先后创国家“鲁班奖”11项,上海市“白玉兰奖”和省级以上优质工程奖270余项。2005年,全县建筑施工产值255亿元,列全省第四位。实现对外承包和劳务营业额2亿美元,居全省第一。
海洋经济特色明显。以现代渔业及水产品加工业,滨海旅游业和海鲜餐饮业,临港工业和海洋运输业为主的海洋产业初具规模,优势日益凸显。渔业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拥有250马力以上钢制渔轮1380余艘,2005年,水产品总量达到55.5万吨,渔业产值35亿元。中国水产城水产品交易量达到26万吨。拥有水产加工企业254家,年加工总量29.7万吨。滨海旅游业蓬勃兴起,全县初步形成"“一带、三区”的大旅游发展格局,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是浙江省海洋旅游业四大板块之一,也是华东地区发展海洋旅游业的最佳地区之一。松兰山休闲度假区还被评为浙江省十佳度假胜地和上海市民最喜爱的十佳浙江景区之一。2005年,接待旅游人数达200万人次,旅游经济综合收入10亿元。连续举办了八届的中国开渔节,已经成为宁波市三大节庆和全国百大节庆之一。海鲜餐饮业持续红火,象山在外大型餐饮业达到百余家。2005年,县内餐饮营业额达9亿元。海洋运输业发展快速,总运力达到33.9吨,货物运输量达1240吨。
特色农业迅速发展。柑柜、杨梅、出口蔬菜、特种畜禽和大黄鱼、梭子蟹、紫菜等产业,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7大“龙型经济”。全县共有国家、省、市级绿色认证农产品和农产品基地16个,名牌产品79个。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2家。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51.9亿元,居全省第二位。
全国生态县建设步伐加快。已简称4个县级自然保护区、韭山列岛为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85%以上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森林覆盖率为57.5%。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现代化师范村创建蓬勃兴起。城市化步伐加快,交通道路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十一五”时期,象山加快发展正面临极为难得的战略机遇,象山港大桥及接线工程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宁波市决定全面推进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由“大桥效应”催生的大桥经济、港口经济、海洋经济和旅游经济,将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象山特色产业、山海资源、体制机制、生态环境四大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将步入快车道;象山基础设施薄弱、地理位置偏僻的状况将得到全面改观,城乡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为此,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按照“立足科学发展,推进海陆一体,构建和谐象山,实现全面小康”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桥海兴县、旅游富民、和谐惠民四大战略,着力打造现代滨海新城、滨海产业新区、滨海休闲中心和海洋文化大县,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下降15%左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形成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的发展框架。
鄞州区概况
鄞( Yín)州区位于浙江省东部,是宁波市的一个区,疆域在东径121°08′-121°54′,北纬29°37′-29°57′之间。西北与西部与余姚接壤,南部紧邻奉化,东南临象山港与象山隔水相望。东西向最大长度74公里,南北最大宽度32.3公里,版图轮廓呈蝴蝶状。区界周长269公里,其中有海岸线25.66公里。全区总面积1380.5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327.04平方公里,象山港水域面积53.5平方公里)。
全区现有20个镇、乡、3个街道、3个工业区,74.27万人口。自2002年4月19日改名为宁波市鄞州区。 鄞州区人民政府现设在宁波市鄞州新城区惠风东路568号。
海曙区概况
海曙区地处宁波市中心,东临奉化江,北濒余姚江,西南与鄞县接壤。全区面积 28.7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29.3 万,辖 8 个街道办事处。海曙区系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还有好多实在是贴不下了,你可以去以下网站上看看,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