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做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公司股票代码
北大荒
❷ 中国粮食进出口
一、粮食国际贸易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粮食进出口贸易逐渐放开,我国粮食价格体系从政策调控逐步转向市场调控。并且随着粮食贸易水平的提高,国际粮食贸易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也越发明显。正确把握国际粮食贸易对我国粮食价格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发挥国际粮食贸易的积极作用,对稳定国内粮食生产、调整粮食价格、维护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❸ 中国粮食进出口从国际上看收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中国粮食进出口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还有政治博弈的影响,需要做很多协调努力。
❹ 2008中国粮食进出口情况
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2008年前3季度我国出口粮食(包括谷物及谷物粉、豆类、淀粉块茎及薯类)299.4万吨,价值16.4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67.3%和27.1%。同期,我国进口粮食3181万吨,价值185.3亿美元,分别增长16.2%和1.2倍。 亚洲地区是主要的出口市场,进口主要来源为美国和巴西。今年前3季度我国对亚洲地区共出口粮食182万吨,下降了7.6%,占同期我国粮食出口总量的60.8%。其中,韩国、东盟和日本位居我国粮食出口市场前3位,三者合计占同期我国粮食出口总量的39%。 小麦、玉米出口急剧下降,大豆进口占主导地位,各品种粮食进出口价格均大幅上涨。今年前3季度我国出口小麦和玉米27.2万吨和18.7万吨,分别下降87.1%和95.9%。同期,进口大豆2870万吨,增长32.3%,占同期我国粮食进口总量的90.2%。 资料来自“中国报告大厅2008-12-31”
❺ 怎样开展粮食进出口贸易
代理进出口粮食、谷物类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资格资质: 中国企业要从事进口谷物业务除了一般经营性企业所必需的工商、税务等手续外,在注册的营业范围内还应包括谷物类经营资格,具备进口谷物经营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所以建议还是找一家具备粮食进出口代理 业务 资质的进出口公司,可以把一整套进出口粮食代理流程完美承包。在这里我建议看下
❻ 怎样开展粮食进出口贸易
我认为由于我国粮食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调节能力弱,政府用政策干预弥补市场失灵在所难免。而正是这些不太恰当的政策干预或者说是制度供给导致了我国粮食国际贸易的。政府制定粮食调节政策时应把握住粮食市场的运行规律,运用政策去弥补国内粮食市场机制的不足,以便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而不是去替代市场;在我国已加入WTO的背景下,政府应加快粮食市场化的进程,减少干预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资源来发展本国的粮食经济。
❼ 现今我国粮食进出口到底具不具备大国优势
从1949--2002年56年中,我国只有23年是粮食净出口国,而且在时段?戏植荚谕肺擦蕉恕4?1961年到1984年,从1987年到1992午,一直是粮食净进口国。
1997年是粮食进出口形势逆转的关键一年,此后维持了60年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粮食净出口局面。这是因为1997年以来,国内粮食供大于求,开始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供求,减少或基本停止了国内供大于求的产品的进口(如小麦和玉米),增加了国内需求旺盛的产品的进口(如大豆和大麦),增加了国内供大干求的产品的出口(如玉米和大米)。因此,1997年后粮食进出口趋势表现为一种从粮食的连续净进口转变为粮食的连续净出口的态势。这改变了多年来我国一直是大米和大豆的重要出口国的局面,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小麦的出口在粮食出口中快速增长并占有相当比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进出口形势的逆转 粮食进出口贸易,不仅在于总量平衡,而且在于粮食品种间的调剂。
在粮食进口方面,1997年前,品种结构单一,小麦是最主要进口品种。我国小麦进口占世界小麦进口的比重很大,最高时的1989年为13%,较低年份也在4%以上。1978-1997年,小麦进口20013万吨,占同期全国粮食进口总量81.06%,大米、玉米和大豆等其他粮食进口不足20%。1995?1996年进口小麦占进口粮食的比重分别为55.89%、69.75%。但1997年后进口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小麦的进口数量和比重都急剧下降,而大豆的进口数量和比重都急剧上升。1997年进口小麦占进口粮食的比重下降为27.38%。1998年至今最低年份小麦进口不足50万吨,只有最高年份的3%。与此同时,大豆进口取代了此前小麦在粮食进口中的主导地位,从1996年开始,大豆由净出口变成净进口,且净进口量逐年加大。1995--1996年中国大豆的进口量分别为29万吨、111万吨,分别占当年粮食进口的1.39%、9.25%,但1997年大豆的进口量为273万吨,占当年粮食进口的39.5%。1998年大豆进口量为412万吨,2001年大豆进口达到了最高的1394万吨。
在粮食出口方面,玉米、大米和大豆是主要的粮食出口商品,1978--1997年,三种粮食出口占全部粮食出口的81.26%。我国玉米大规模出口是在80年代中期,最高年份玉米出口达到1047万吨,最低年份也达到431万吨。1993年我国玉米出口量占全球玉米出口总量的17.18%。20年来玉米出口总计为7277万吨,占全部粮食出口的58.53%;其次大米(1513.9万吨,12.18%)和大豆(1312万
吨、10.55%)。1997年我国粮食出u品种结构变化最明显的是玉米出口大幅度增加,全年出口66l万吨,占当年粮食出口的76.95%。大米的出口也呈缓慢的增长趋势:从1997年开始,大米由净进口变成了净出口。1997?1999的3年大米净出口分别为61万吨、351万吨、253万吨。2000年,大米市场疲软,中国大米出口总量仅占总产量的2%多,仍然达到了295万吨。2001年出口大米186万吨。
2、加入WTO后我国粮食进出口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1999--2001年连续3年粮食减产。
2001年我国大米出口186万吨,进口27万吨,净出口159万吨;玉米出口600万吨,进口3.9万吨,净出口596万吨;小麦出口71.3万吨,增长了278.6%,进口73.9万吨,净进口2.5万吨。2002年是我国进入WTO的第一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5.6亿亩,同比减少2%,但单产比上年提高3%,粮食产量达到45710万吨,比2001年增加448万吨,增长l%。其中小麦、水稻略减,玉米增产。并没有出现预计的大规模粮食进口,而表现为出口增长,进口减少。2002年1?11月份我国累计出口粮食125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480万吨;进口25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43万吨。粮食净出口999万吨,增幅110%。
小麦进出口双双快速增加。
我国是世界小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小麦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5。但长期以来,我国加工专用小麦主要依靠进口。加入WTO后,小麦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部分小麦产品的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如2002年1--7月份累计进口了硬粒小麦42.5万吨,占小麦进口总量的87.6%。经过多年对小麦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大幅度压缩东北、南方劣质小麦,各小麦主产区引进推广优质专用小麦,使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短缺的状况明显改观。2001年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发展到9000万亩,比上年扩大2000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22.5%,占当年全国小麦种植总面积的1/4。按亩产400公斤计算,替代了部分进口,使我国小麦净进口量逐年大幅度减少。1995--1999年,净进口量分别为1157万吨、831万吨、186万吨、149万吨和45万吨,1995到1996年平均每年进口小麦994万吨,1999和2000年全国共进口了小麦132万吨。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小麦出口的大幅度增长。此前中国出口的春小麦主要是储存时间比较长的陈麦,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韩国等周边国家作为饲料用麦。2002年11月我国首次出口食用小麦运往印尼。中粮集团开辟了河南、黑龙江及江苏的小麦出口基地,形成了南北三个港口,出口新西兰、东南亚并辐射南北美洲等国际市场的新局面。2002年我国首次成为小麦净出口国。2003年1月,我国小麦出口达4.071万吨,开始成为东南亚地区越来越重要的小麦供应商。
1997年后我国由玉米净进口国变成了净出口国。
1997年和1908年分别净出口662万吨和469万吨。1999年为431万吨。2000年我国玉米在政府高额补贴下出口1047万吨,达到我国玉米出口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对韩国出口602万吨,对马来西亚出口210万吨,在这两个市场上的占有率分别达到了70%和87%。2001年以来,由于国内玉米价格的连连上扬,出口量比2000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1年我国出口玉米600万吨,其中273万吨出口到韩国,103万吨出口到马来酉亚,35万吨出口到日本,我国在这两年能出口如此多的玉米主要得益于政府每吨高达44美元的补贴,使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2002年玉米出口显著增长则归因于国际市场上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和国家免征大宗谷物铁路建设基金以及玉米出口增值税零税率的政策效应,这使我国玉米出口报价较低,增强了我国玉米出口竞争力。
大米出口持续下降。从1997年开始,大米由净进口变成了净出口。1997--2001年大米净出口分别为61万吨、350万吨、254万吨、271万吨和159万吨。2002年1--7月份,我国大米出口比上年同期又减少76万吨,其中对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马来西亚出口减少了68万吨。主要原因是我国大米的品质较差。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进出口逆转的性质分析 50年代粮食净出口的性质主要是服务于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但90年代中后期逆转的粮食净出口形势的性质则完全不同,它主要体现了市场机制上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同时,粮食进出口结构明显改变,进出口方向也由创汇型转向调剂国内市场型。
在粮食消费水平很低,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粮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政治问题。
长期以来,通过广泛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中国粮食生产的取向一直以高产为主。在社会总体粮食消费水平赶超过温饱线,粮食问题的政治性就显著降低而主要成为经济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粮食供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出现总体平衡、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2002年粮食总产达到45711万吨,比上年增长1%。粮食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经济问题。粮食政策及进出口贸易政策转向了效率目标,由总量平衡、品种调剂向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来推动粮食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效率水平的方向转变。但这并不意味着粮食生产要素的供给会逐步减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如粮食生产转向经济作物、牧业的生产,不是减少耕地而是储备了耕地。在粮食过剩时,农民可以把生产要素转而投向效益更高的其他农产品生产;在粮食紧缺时,农民又会把投向其他方面的生产要素转向粮食生产。90年代中后期,中国粮食流通格局一度由“北粮南运”演变为“南进北出”。北方剩余的玉米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俄罗斯市场,而南方要从国外进口玉米,这是符合比较优势的经济规律的。其?,因为南方近海,从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口有地缘优势。而从东北把玉米运到南方,其运费高昂,且运输的损耗比较大;其二,东北生产区的玉米水分、杂质含量比较高,低于国外的玉米质量,所以南方商家更喜欢进口玉米。2001年广东等八省区市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引导粮食和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实现资源高效率配置。从目前来看,泰国大米生产成本低于我国,更低于广东等南方省区,具有较强的价格及品质优势,关税降到l%有利于泰国大米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市场。同时,南方省区可以把置换出来的生产粮食的土地转向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农产品。国内粮食需求的增长,尤其是食物结构转型所需的商品饲料粮和缺乏比较优质的小麦等,主要依靠国际市场和其他国家的耕地资源来解决,显然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我国大米一直以来是拥有比较优势的,但是正在逐步下降;而玉米和小麦呈现出明显的比较劣势,其中玉米的比较劣势逐步增强。1983至1995年,世界农产品出口价格一直处于平稳状态,但我国国内农产品价格节节攀升,十几年间增加了五六倍。根据农业信息调查,1998年12月中国小麦定购价、保护价和集市贸易价分别比美国市场小麦价格高71.9%、55.9%、62.8%。玉米三种收购价格比美国价格高69.9%、55%和72.5%。1998年12月大米三种收购价格与曼谷市场价格相比分别高0.1%、低10.9%和低2.7%。单就小麦和玉米来看,在同一时期,国外小麦和玉米的市场价格加上运费和增值税运到国内,也比国内三种收购价格便宜。2002年我国粮食收购价格、批发市场价格和零售价格均比2001年有所下降。
❽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及其全球影响
1990—2050年中国粮食需求预测: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在广泛地比较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和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的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对1990—2050年期间中国的人口和GNP的增长情况做了预测,预测结果列于表1中。目前,许多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认为中国的人均GNP被低估了,为了更加充分地估计中国未来的人均谷物和粮食需求量,将1990年中国的人均GNP提高一倍,上调到740美元,以此为基数进行预测分析。将各预测年份的人均GNP预测值带入前面从国际经验分析中得到的经验公式,就可以得到对应年份的人均谷物需求量的推测值。当人均谷物需求量推测值小于1990年的实际值时,预测值取两者中较大的数值。假定谷物占粮食的比例不变,由人均谷物需求量预测值可以推出人均粮食需求量的预测值。由此方法得到的全部预测结果列于表2中。
决定一国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它的人口和自然资源的比例;二是它的经济和技术水平;三是它的资源配置机制。因此,当两个国家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时,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低的国家,其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也应当较低。中国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意味着用国际经验公式推测的人均谷物需求量必然是偏高的,再考虑到预测值是从推测值和1990年的实际值中取大的,因此我得出的预测值只能偏高,不会偏低。认为未来20年中中国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会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是错误的。我们的政府不应该不负责地向人民许诺为他们提供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食品消费水平,我们的人民也不应该不切实际地期待享受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食品消费水平。中国目前的低收入-高食品消费模式没有持久存在的根据。由总人口和人均粮食需求预测可以得到粮食总需求预测,结果列于表3中。
2
❾ 有谁知道粮食进出口都有什么要求,我的营业执照上有粮食进出口业务,只是还没做过。请老师赐教。
中国粮食的进出口对子粮食安全的影响
鉴于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适量的进口粮食,以缓解中国国内粮食的缺口。
按照2005年的中国进口的棉花、谷物和大豆三种产品总量,如果这些全部在国内生产,需要占用土地2亿亩。而中国的耕地面积仅为18.3亿亩。2005年,中国大豆的播种面积为1 .5亿亩,但进口量大约是2400万吨,相当中国产量的1.3—1.4倍。再加上需要进口小麦500万吨,总共3000万吨的进口量,相当我国粮食消费总量的6%左右。应该说这个数字不算高,但是要看到,尽管人口增势已经放缓,可人口的总数还在增加,粮食的消费也会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工业化过程,工业用地也在增加,农业用地逐步减少。
我国海关总署2004年12月下旬公布的数字,2004年前11个月,我国小麦进口量达到了661万吨,是2003年同期的17.83倍。根据美国农业部12月份的统计数字,12月份我国装的美麦数量超过了30万吨,再加上其他国家的小麦,全年我国进口小麦的数量将超过700万吨,远远高于2003年的42,42万吨,并将跃升全球首位。
自1999年以来,我国小麦进口量连续5年不足100万吨,而且2000年—2003年,我国粮食连续四年减产之后,国内粮食市场掀起了一波关于粮食安全的讨论,小麦的供求出现了拐点,极大的刺激了当年小麦的价格。同时,国内小麦库存量大幅度的下降。2003年底,到2004年春夏,国家大量的拍卖库存陈麦,仅河南省就出库400万吨,全国出库数量估计超过了500万吨。另外,即使2004年,小麦当年的产量仍然难以满足国内需要,这些都促使我国大量的进口小麦。
四、我国粮食安全有保证
针对国际上的“中国粮食安全威胁论”,我国政府早就明确中国的粮食安全立足于“自力更生”。一般情况下,我国自给率能够达到95%。这体现了中国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上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同时也不排除利用国际资源作为必要的补充。适当的进口粮食不仅符合比较优势原则,而且可以调剂品种,实现区域平衡,保障粮食安全。同时还可以作为实现区域平衡的手段,化解贸易摩擦。我国在充分评估自身获取粮食能力强弱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享受国际贸易的福利,以合理成本保障粮食安全。
一般情况下,我国粮食供给渠道有三方面:
第一、国内粮食生产。2003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43070万吨,比1997年的49417万吨减少了6347万吨。但水果、水产品、猪、羊、牛肉等粮食转化品的产量均有较大增加。即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总量并没有减少。而且食品的结构改善了。预计未来中国粮食需求量在2010年将达到5.5亿吨,此时人口接近14亿。2030年达到6.4亿吨,人口接近16亿。按照国家过去20年的人口增长和粮食消费情况推算,我国土地可以负载人口最多不超过17亿。也就是说,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基本自给,不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危机。而且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及国家宏观政策对于农民的引导,我国长期粮食自给率很难下降到粮食安全警戒线以下。
第二、从国际市场进口。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美国等农业大国要求中国开放粮食市场,增加粮食进口。美国要求中国粮食进口配额不断上调,2004年已经达到2100多万吨。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外汇能力大大提高,我国适当的进口一些粮食已具备条件。另外,由于国际形势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粮食产量从6.3亿吨增加到22.6亿吨,年均速2.6%,而同期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仅为1.7%,粮食的增长快于人口的增长。根据《中美农业合作协议》,我国已经撤销一项已实施长达30年的不允许进口美国北部各州小麦的禁令,但这不会对于我国小麦生产带来致命的冲击。我国粮食的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每年进口2000多万吨粮食大都是用来调剂品种的,不是用来解决口粮的。我国小麦紧缺的品种是硬小麦,而美国西北七州生产的小麦品种,主要是白软小麦,故允许其进口也不会对我国小麦生产造成很大冲击。例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农业结果调整,可以调剂进出口品种,使其保持相对稳定平衡。
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我国已经在2004年将重点农产品进口关税降至14.5%到15%。这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有一定影响,但并不严重。
目前,我国有关的部门也在制定相关的农业保护政策,这种保护是利用WTO框架内的贸易保护手段,尽量的多给粮食保留较高的关税水平,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WTO框架下,我国农业每年补贴近500亿元,这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空间。过去国家的这笔补贴基本上都用在农业生产产前购买生产资料上,而今后的补贴将集中用在农业产后所产出的农产品上。这就为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客观环境。
第三、粮食的储备供应。我国从1990年开始,建立了粮食储备制度,粮食储备已经达到XXXX亿公斤,这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