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在合同履约阶段
进口商方面的工作是申请进口许可证、进口签证,开发信用证,以FOB交货条件成交的洽船(专订舱),以及FOB或属C&F等条件成交的投保水险等;出口商方面的工作是备货,境内运输,以C&F或CIF条件成交的洽订船位,以CIF条件成交的投保水险,出口签订,商检和报关。在交货阶段,出口商根据信用证规定。备齐装船文件于信用证规定的时间内向指定银行结汇(或押汇)收回货款,或请银行托收货款(D/P,D/A);进口商应备齐提货文件,准备报关提货,并处理公证检验等事宜。
㈡ 国际贸易合同有哪几部分及主要条款
国际贸易合同主要条款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种类较多,各类合同内容都不尽相同,它们都有着各自特点,但也都有其共同点,从法理上可把合同的基本内容分为三部分:
(1)效力部分
①合同的开头部分。主要包括买、卖双方的全称、住址、订约日期、地址以及同意订约的词句,合同的名称、编号等。
②合同的结尾部分。包括生效日期,合同使用的文字和文本,正本份数,双方当事人的签字。
开头和结尾部分规定了合同的效力范围和有效条件的主要问题,全称为效力部分。如在合同中开头部分注明的订立合同中的时间和地点,它在法律上就表明:第一,除非法律或合同中对合同生效的时间另有规定,否则应以该日期为合同的生效日期;第二,如果合同中对该合同所应适用的法律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发生法律冲突时,按国际私法的法律冲突原则,关于该合同的有效性的问题,一般应由合同成立地法律来确定。
(2)权利与义务部分
此部分是合同内容的主要成份:
①标的物条款(也称商品条款)。主要包括:商品名称、规格、质量、性能、质量、包装等。对有些商品还要商品的生产国别、制造厂商加以规定。
②价格条款。合同中规定的标的物单位和总价的各条文,属于价格条款。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总是以"贸易术语"为基础和一个特定数额的货币单位来表示商品单位的。如"铝锭FOB安特卫普港每吨640英镑"单价乘以交易商品的数量,即为总价。价格条款一般应包括价格的计量单位,单位价格金额、计价货币、交货地点的贸易术语。
③保留所有权条款。卖方在收到用现金支付的货款以前,保留货物的合法所有权;如果买方对卖方的货物作出处分,则买方仍是作为卖代理人或受信托人持有此项收益,卖方有权获得此项收益。
④装运和保险条款。主要规定装运时间、装运港与目的港以及装运通知事项。这一条款主要是规定由谁负责投保和支付保险费用、投保险别、保险金额等。此条款规定与所采用的贸易术语有着直接的联系。
⑤支付条款。是指合同中有关买方支付货款的各个条款。包括:支付工具、货币的种类、支付时间、支付的方式,以及卖方为取得货款应提供的单证等各项规定。在国际货物销售合同中,一般采用跟单信用证的付款方式,但也有些情况下采用托收方法。
⑥商检条款。是指合同中有关商品检验的条文,通常规定:检验权、检验机构、检验证书、检验时间、地点、检验的方法、检验标准等内容。
⑦负责条款。主要包括:
a.规定构成不可抗力的条件(哪些条件属不可抗力);
b.说明因不可抗力,当事人不能按合同规定履行义务,不应承担责任;
c.规定发生不可抗力的事项时,当事人应如何处置(力争减少损失)。
⑧法律适用条款。以上条款,是双方当事人为一笔买卖交易而明确记载于合同中的权利、义务条款,但这些约定不可能涉及合同权利、义务关系的各个方面,通常在合同中规定该合同适用的法律,如"本合同适用于××国法律"。
(3)索赔与争议的解决部分
此部分是关于程序问题的规定。主要包括:
①索赔的手续;
②提出索赔的期限;
③提出索赔所需单证;
④索赔的方式。
如索赔遭到拒绝,在当事人之间就会发生争议。在国际贸易中,双方当事人一般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选择用仲裁的方式解决争议。因此,合同条款应明确约定是到××仲裁机构仲裁?还是到××法院诉讼。二者选择其一。当事人还可根据实际情况,约定将争议提交国际法院解决。
㈢ 国际贸易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一)手工工场时期
(二)第一次产业革命到第二次产业革命之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
(三版)第二权次产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
(一)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
(二)二战后的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地位相对下降,人工合成材料、高科技产品的地位相对上升。
(三)二战后的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
发达国家地位相对上升,美国地位相对下降
㈣ 国际贸易签合同前有哪些环节流程
先是准备阶段:如国情调研,产品的市场调查,客户信誉调查等等
然后交易的磋版商:大致有询盘权,发盘,还盘,接受等等。
然后是订立合同:合同条款的内容包括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装运,支付方式,检验检疫,索赔,不可抗力的争议与处理方法等等
最后履行合同。。
希望有用
㈤ 1.简述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代表理论分别是什么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各个阶段代表的理论。
㈥ 国际贸易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国际化经营的阶段,可以从历史发展和企业发展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1.历史发展的角度 从历史发展来看,国际化经营经历了一个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疑分为三个比较典型的阶段。 (1)初始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从19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1865年,德国拜尔化学公司在美国纽约州投资开设了一家苯胺工厂;1866年,瑞典制造炸药诺贝尔公司在德国汉堡开设了炸药厂;1867年,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建立了缝纫机装配厂,从而拉开了跨国经营活动的帷幕。但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方式主要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跨国投资的方式较少且所涉及的国家和行业也十分有限,此时的跨国投资主要被当作各发达国家的企业保卫各自海外市场的防卫手段。 (2)高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国企业纷纷以主动的姿态开展国际化经营。这一阶段突出的特征在于,国际化经营的产物——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组织者和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导方式,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在这一阶段,虽然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纷纷崛起,并成为国际化经营中的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 (3)全球竞争阶段。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纳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革命和各国市场的日趋开放,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当今,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化经营活动最主要的载体。通过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并形成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 2.企业发展的角度 从企业的发展来看,国际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乔纳森和威施米普尔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分为五个阶段:国内经营阶段,零星出口阶段,经常性出口阶段,国外销售阶段和直接投资阶段。邓宁认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可以被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间接、被动地参与国际贸易阶段,直接、主动地参与国际贸易阶段,非股权安排阶段和国际直接投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