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1、进出口商品众多
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为:化工产品、机械、汽车、飞机、电子信息设备、武器、食品、药品、饮料等。主要进口商品是:食品、服装、电子器材、机械、钢材、纺织品、石油、天然橡胶以及锡、铬等金属。
2、主要贸易对象为中国、日本等
2017年美国前五大货物贸易伙伴为中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和德国。美国前五大货物出口市场为加拿大、墨西哥、中国、日本和英国。美国前五大货物进口市场为中国、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和德国。
3、交易额数年增加
2017年,美国货物贸易总额约为39143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6.8%;其中出口额15534亿美元,同比增长约6.6%;进口额约23609亿美元,增长6.9%;逆差8075亿美元,增长约7.5%。
美国对外投资和外国资本
据统计,2017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约3423亿美元,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约2754亿美元。
美国对外援助
据美国国际开发署统计,2018财年美国对外援助预算总额约为273.4亿美元,约占2017年美GDP的0.15%,包括安全援助经费77.2亿美元,医疗援助额68.6亿美元,人道主义救灾52.7亿美元,经济发展援助13.1亿美元等项目。
主要投向南亚、中东北非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阿富汗是接受美经济和军事援助最多的国家,其次是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拉克、印度等。美国国际开发署、国务院、农业部、国防部和千年挑战公司(MCC)等是执行美双边对外援助的主要机构。
⑵ 中国国际贸易的现状及特点是什么
商务部4月30日发布了春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报告指出,从今年一季度情况来看,我国进出口仍处于正常范围,对外贸易运行总体良好。同时,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趋紧,不确定因素还在进一步增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是首要因素
“世界经济和贸易形势的变化将是今年我国出口形势所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商务部综合司副司长刘海泉在媒体发布会上说。
根据《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美国次贷危机还在进一步加深和蔓延,已经开始向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纵深发展。“如果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下滑的态势还将持续。”
2007年,欧盟、美国、日本为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据刘海泉介绍,目前美国占我国直接出口额的17.5%,算上转口贸易在内,我国对美国出口仍要占到我国出口额的五分之一以上。从世界贸易结构看,如果美国经济陷入衰退,那么欧盟、日本的经济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将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4.1%调降至3.7%,为2002年以来最低增速。其中预计美国经济增长今年将回落至0.5%,欧元区和日本回落到1.4%。
我国成为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主要承担者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进口成本,构成通胀压力。同时,也将使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继续增加。通常情况下,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竞争激烈制约,工业制成品价格涨幅远远落后于初级产品,靠提价转移原材料成本上升会越来越困难。
“作为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国成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主要承担者,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将受到挤压,盈利水平将下降,经营压力增加。”报告说。
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原油、成品油、铁矿石、大豆、食用植物油的进口价格分别增长了66%、60.6%、80.6%、77%和69.3%。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说,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小企业的利润不断下滑,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压力非常大。他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当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国内人民币升值加快等影响更加明显
目前国内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有,人民币升值加快、原材料涨价、劳动力和环保成本上升、利率提高以及去年外贸政策调整等因素产生叠加。
报告称,从近期来看,企业结构调整和消化成本上升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可能影响企业利润。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步伐加快,今年1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4%。同时,今年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8%,比去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越来越多的进出口企业感受到流动资金紧张和资金成本压力增加。
许多企业反映,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间相当有限,在国际市场低迷的条件下通过提价转移成本越来越困难,出口利润率下降甚至亏损。许多出口企业出现了有单不敢接或长单改短单的情况,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尤为明显。
报告指出,由于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率较低,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间非常有限,调低轻纺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这些行业的出口竞争优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⑶ 国际贸易的特点和国际贸易的利益分别如何体现
特点
国际货物贸易属商品交换范围,与国内贸易在性质上并无不同,但由于它是在不内同国家容或地区间进行的,所以与国内贸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国际货物贸易要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政策措施、法律体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和冲突,以及语言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带来的差异,所涉及的问题远比国内贸易复杂。 2.国际货物贸易的交易数量和金额一般较大,运输距离较远,履行时间较长,因此交易双方承担的风险远比国内贸易要大。 3.国际货物贸易容易受到交易双方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变动、双边关系及国际局势变化等条件的影响。 4.国际货物贸易除了交易双方外,还需涉及到运输、保险、银行、商检、海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过程较国内贸易要复杂得多。
⑷ 国际贸易的内容特点和方式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版的国际权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 国际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组成,故有时也称为进出口贸易。
主要特点:
1.国际货物贸易要涉及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政策措施、法律体系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和冲突,以及语言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带来的差异,所涉及的问题远比国内贸易复杂。
2.国际货物贸易的交易数量和金额一般较大,运输距离较远,履行时间较长,因此交易双方承担的风险远比国内贸易要大。
3.国际货物贸易容易受到交易双方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变动、双边关系及国际局势变化等条件的影响。
4.国际货物贸易除了交易双方外,还需涉及到运输、保险、银行、商检、海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过程较国内贸易要复杂的多。
贸易方式:
1. 一般贸易方式有:经销、代理、寄售、拍卖、招标与投标。
2. 对销贸易方式有:易货贸易、回购贸易、补偿贸易、互购贸易。
3. 加工贸易方式有: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件装配、进料加工。
⑸ 国际贸易的分类与特点是什么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范畴,主要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托,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政治经济学等。但是在学习这些经济学之前,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比如,会计学原理、统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国际商法、证券投资、财务管理、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在学习完上述课程之后,就要接触到国际贸易最核心的知识了,就是国际贸易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即: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结算、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口语、外贸写作、外贸谈判技巧、国际经济合作、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等,当然最重要的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也称作进出口贸易实务,或对外贸易实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既然是经济学类的,自然离不开对数学的学习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必须要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从事国际贸易,英语应当是相当好的,不仅仅是书面英语,比如外贸英语函电,口语也是相当重要。学习完上述全部内容之后,还要学习譬如工科类的知识,即行业知识,作为对专业知识的补充,为日后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便利。虽然各行各业有各自的专业知识,但掌握了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之后,就可以比较方便的学习行业知识了,从事专职工作也得心应手。综上所述,想要在国际贸易领域取得较好的成绩和长远发展,必须学好英语和经济学知识,了解国内外相应的法律法规。国贸分类
⑹ 当前国际贸易的特点
国际贸易的特点
文章来源:中国凉席网
添加人:admin
添加时间:2006-6-20 16:22:43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较 ,既有一定的共性 ,又有自己的特性。其共性表现为:两者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相同,都处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交换环节,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商品的价值,具有共同的商品运动方式,受商品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两者的区别在于:国内贸易是发生在一国内部或国民经济范围的商品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越过国界、超出国民经济范围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国界为两者划出了明确的界限。
在发展国内贸易、国内市场方面,国家的成立,经济政策、货币制度、税收制度以及法律制度等的统一,保证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通和国内同一市场的形成。而在国际范围,由于各国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不同,从而执行的经济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也不同、因此,国界在客观上成为一种阻碍商品流通的因素。超越国界进行的商品交换,把各国的国民经济联结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经济整体,而国界又把这个整体分割成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国民经济范围,这是一个矛盾。正是这个矛盾决定了国际贸易不同于国内贸易的特点。
1.国家干预,限制严格
国际贸易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即个别主体与国家主体,它既是厂商与厂商之间的贸易,又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国家为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护民族工业发展以及保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等,往往采取一些政策和措施对国际贸易进行干预,或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各国政府都设立有海关,所有进出口商品都必须经过海关,接受海关监管和缴纳必要的税费。否则就是走私,是违法的。由于国际贸易受国家干预,所以我们在对外贸易时,要注意了解、研究相关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以便于更好地制定进出口商品方案。
2.情况复杂,风险很大
国际贸易是跨越国界进行的,遇到的问题既多且复杂,由此带来的贸易风险也比国内大得多。比较显著的有以下几种:
(1)信用风险。这里所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钱货不清的风险。在国际贸易中,从磋商交易到订立合同,再到卖方交货,买方付款,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此期间,买卖双方的财务状况可能发生变化,有时危及履约,给对方造成损失。同时,卖方交货、买方付款存在着时间差,可能出现交货了收不到款,或者不能按期足额收到款;也可能出现付款了收不到货,或收到的货物不符合合同的要求。此类事情时有发生。一旦发生这类事情,双方又在不同的国家,打起官司颇为麻烦 。为了规避信用风险 ,国际贸易中一般采用信用证结算,即在双方交货与付款之间引入银行担保。但这也不能绝对避免风险。
(2)汇率风险。这是指由于币值不稳定 ,从订立合同到成交期间的汇率变动给交易者带来的损失。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各国货币制度不同,买卖双方必定有一方要用外国货币进行计价、结算和支付,这就发生了两种货币按照怎样的比率进行兑换的问题。这样,从订立合同到支付货款期间的汇率变动,必然会给交易者的某一方带来货物本身以外的汇兑损失 。汇率风险 ,不仅直接关系到贸易当事人的盈亏得失,而且会给有关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国际收支、国际储备、物价等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在磋商交易时,用什么货币计价、结算、支付是交易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3)价格风险 。这是指从订立合同到货物到达目的地期间所发生的价格变化而导致的交易者的损失。比如,订立合同后,如果在卖方进货前,货物价格上涨 ,则卖方需承担风险 ;如果在买方收到货物后,货物价格下跌,则买方要承担风险 。当然 ,反之也可能带来利益。但是,一方的利益,也就往往是对方的损失。在国际贸易中,从订约到卖方进货和买方收到货物往往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而世界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 ,所以这种风险 ,相对于国内贸易来讲,突出得多。并且,国际贸易多为大宗买卖,这使得双方面临的价格风险更大。
(4)运输风险 。这是指货物在运输途中遇到突发性事件的风险,如暴风雨袭击、战争、运输工具故障等而导致的货物损失或延期到达造成的损失。当然,在国内贸易中也存在运输风险,但国际贸易中的运输里程一般比国内遥远得多,并且情况也复杂得多,所以其运输风险也大得多 。为规避运输风险 ,国际贸易中一般都要求投保货物运输险,但是即使投保了货物运输险,有的风险则可能仍然要由交易者自己承担。
(5)政治风险。这主要是指贸易对象国发生动乱或革命 ,政府更替 、政策改变以及两国 关系突然恶化等政治原因给交易者造成的损失。
3.强手如林,竞争激烈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范围,这一方面有利于厂商在更大的范围里挖掘资源,开辟市场,另一方面也使其遇到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国际贸易中,将遇到的对手更多、更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他们中间的很多厂商,无论在资本实力、管理手段及技术水平上均居于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将遇到的竞争手段也更多、更复杂,不仅凭借个体实力的竞争,而且有国家的支持;不仅有价格的竞争,而且有非价格的竞争,各种手段纷繁复杂。同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市场,我们不仅遇到“走出去”的竞争,而且也将面临引进来的竞争。国内和国外市场将逐步融为一体,在异常激烈的世界市场上,中国的厂商将如何扬长避短、提高竞争力是应该认真考虑的,应该要有必要的思想准备。
4.地区制约,需求多样=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等不一样,形成了国际市场上千姿百态的需求特点。这也是厂商在对外贸易中要注意的。
(1)经济发展水平对市场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国家 ,市场容量不一样。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国家,具有高收入、高消费、高福利等特点,他们的购买力也高,规模大,容量大;发展中国家则购买力低,市场容量远不如发达国家。同时,不同类型的国家,对商品需求的质量、档次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多数消费者已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上追求享受,对商品的需求表现为高质量、高档次和优质服务;发展中国家的多数消费者则首先要解决生存或温饱问题,对商品需求更多地倾向于经济适用。
(2)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对市场的影响。不同的国家 、民族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这体现为不同的市场环境,决定了市场的需求特点。比如,日本人喜欢吃泥鳅,但黄鳝在日本市场却难销;喜欢吃河鳗,但鳗鱼罐头则不需要。又如,熊猫在世界上很受欢迎,但不能把具有熊猫图案、商标的商品输往伊斯兰国家,他们把熊猫看成与猪相像,很忌讳。诸如此类,说明在国际贸易中要注意了解贸易对象国的风俗民情、宗教信仰,要实地调查,不能想当然。
(3)文化传统对市场的影响。文化传统对市场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语言、文字、图案、颜色、数字等对市场的影响。比如,要注意到语言的一词多义,各个国家、地区对语言的不同解释和习惯用法;要注意到不同的国家、地区对图案、颜色的不同喜好或忌讳;还要注意到数字的使用,有的数字在一些国家、地区受到欢迎,有的数字则要回避。
⑺ 我二战之后国际贸易的特点是
二战之后国际贸易的特点是:
1、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很小,且呈下降趋内势。
2、出口依然以初级容产品为主,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有所提高。
3、主要贸易对象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在上升。
4、制成品的出口集中在少数国家饿地区。
国际贸易在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它是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是由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
(7)根据国际贸易的特点扩展阅读:
双边贸易在两国之间通过协议在双边结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贸易。这种贸易,双方各以一方的出口支付从另一方的进口,这种方式多实行于外汇管制国家。另外,双边贸易也泛指两国间的贸易往来。
多边贸易也称多角贸易,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通过协议在多边结算的基础上进行互有买卖的贸易。很显然,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多边贸易表现的更为普遍。
⑻ 如何针对国际贸易的特点开展国际贸易
朋友 对不起 有点没明白你的意思 贸易有很多种 分国际贸易 边境贸易 对外贸易 转口贸易和很特殊的“过境贸易” 这里差异很大 你指出你做的是那方面的贸易我就能答出你所提出的问题了
⑼ 当代国际贸易特点及发展趋势(要求具体实例)
服务贸易的重要性持续增长,能源贸易变局影响深远;发展趋势是以低碳名义实施新保护主义措施。。
1、服务贸易的重要性持续增长
随着全球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和服务型经济的到来,服务贸易开始加速增长,它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1980年至2012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从3650亿美元上升至43450亿美元,占全球出口的份额也从1980年的15.7%上升至2012年的19.2%。
2、能源贸易变局影响深远
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等,各种新型绿色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都被列入大国国家战略,新能源的开发被看作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危机、走向复苏与繁荣的重要引擎。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全球市场疲弱的状态下,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呈现出新态——以低碳名义实施新保护主义措施。
碳标签是其重要代表。所谓碳标签,即把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量)在产品标签上量化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使用碳标签正在成为全球性潮流。
国际标准组织正积极制定产品碳足迹标准ISO14067,已经完成草案的拟定。碳标签的推行实施,将凸显远洋运输导致的巨额碳排放,显著削弱中国和东南亚等远离欧美市场的国家和地区的低成本优势;
导致欧美投资转向墨西哥、东欧等靠近欧美市场的地区,一些投资和加工制造甚至有可能重返欧美本土,全球贸易和投资布局将深受影响。
面对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格局动荡与变幻,欧美发达国家加速了区域自贸区的商签,建立区域自贸区网络成为它们构建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争夺全球经贸发展空间的国家战略。
2009年,美国高调加入并力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2013年,美欧开始TTIP(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谈判。
TPP和TTIP的共同特点就是广覆盖、高标准,其主要内容包括:消除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消除服务贸易和投资的限制性措施;在知识产权、竞争政策、劳工标准、环境标准、政府采购和技术创新等领域制定高于世贸组织现行标准的规则。
通过TPP和TTIP的构建,欧美国家不仅能够在未来全球贸易发展中有效地控制全球主要的经贸市场空间,而且能够继续牢牢地占据着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高标准的全球经贸规则新体系将强化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遏制新兴国家的赶超态势,并将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置于边缘化状态。
在这样一场新的全球竞争中,如果中国被排斥在外,贸易转移效应与新贸易壁垒将让中国蒙受巨额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TPP和TTIP将可能阻滞中国的东亚区域合作步伐,压制中国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并削弱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因而,需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发展中国主导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并将推进与大国的自贸区建设作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⑽ 国际贸易的优缺点
一、国际生产网络研究的文献回顾和评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经济学家认识到产业内贸易大量存在、相同要素禀赋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大量存在,而这种贸易模式是传统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因而激发了经济学家对贸易理论的重新探索,并最终产生了以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差别产品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国际生产网络是与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不同的新的分工模式。国际生产网络则有如下3个特点:一是几个国家参与同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二是在生产过程中,中间投入品按工序在国家之间流转,中间品的贸易成为这种分工模式的一大特点;三是跨国生产活动,有时候由一个厂商在不同国家投资设厂完成,有时候由不同的厂商共同参与完成。
现在国际生产网络这一新的生产、分工与贸易模式又已经激发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热潮。不仅许多在国际贸易理论领域享有盛誉的经济学者在进行探索,而且也吸引了很多刚刚加入研究队伍的新生力量。这是目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最活跃的主题。我国是国际生产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研究还太少。姚枝仲的《国际生产与分工网络:理论与问题》总结了已有的对于国际生产网络这种新的分工模式进行描述和度量的文献;介绍了其主要的度量方法和度量结果,以及各种度量方法的优缺点;着重指出了目前的分工形态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并指出要理解这一新的分工模式需要解释的主要问题;还对已有的理论进展和与理论有关的经验研究进行评述;同时探讨了需要进一步理解的问题,以及这个领域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从国际分工和生产网络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其中的地位,以及这种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本学科关注的另一个问题。宋泓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了国际生产网络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机遇与挑战。
二、国际收支失衡及其影响、中国贸易不平衡的性质、内涵以及特点
姚枝仲、齐俊研的《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姚枝仲的《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两篇论文重点讨论了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内在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失衡的变动趋势和可能的调整方向,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文章认为,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以改善国内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调整对外经济政策,是我国应对国际压力、克服外部不平衡以及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最佳选择。姚枝仲、刘仕国的《中国的国民对外贸易差额》,从所有权角度分析了国民贸易的含义,提出了国民贸易统计的一个严格的核算方法,并粗略估算了中国的国民对外贸易额,揭示了现有的海关统计难以显示的许多事实。
宋泓的《美国的霸权地位与中美经贸关系》,从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经济体系出发,指出,历史地看,美国实际上从70年代开始在推行一种有意识的扩大和维持国际贸易逆差的战略,并逐步建立起美元—美国政府债券等为主导的国际经济体制。因此,“对本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赤字”作为分析国际失衡以及中国贸易不平衡的一个预设的前提是不存在的。李向阳的《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则从规范的宏观经济框架出发系统分析了全球经济失衡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加入WTO后,尤其是“入世”过渡期结束以后的进口管理体制以及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的研究
随着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原有国际贸易利益格局发生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部分国家滥用“特保调查”等针对中国的歧视性做法,导致我出口商品遭遇各类摩擦和壁垒不断增多。当前我可采取的反制措施较少,反制措施的灵活性、有效性有待提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建立新的符合WTO规则的进口管理体系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议题。
2006年,社科院世经政所承担“中国进口风险防范管理体系”课题,旨在深入研究WTO后过渡期中,即“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进口管理体系。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情况下,根据WTO一般例外条款和外贸法第十六条等有关法律规定,针对可能对环境保护、消费者健康、幼稚产业发展、农牧渔业发展等造成不利影响的进口风险,建立公开、透明、有效的防范和管理制度,充实、完善现有进口管理体系,该课题的实施和完成将对我国新型进口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社科院世经政所科承担的“国际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课题,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其研究报告是我国国内第一份系统研究国际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的报告。该研究报告对WTO、美国、加拿大、欧盟、英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际组织、主要服务贸易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做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填补了该项研究的空白。该课题不仅研究了上述国家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还对这些国家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方法以及采用的服务贸易统计方法等都做了详细的阐述,这对完善我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完善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新一轮谈判进展、影响和前景的分析
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田丰的《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效率》从对WTO成员违反协定行为的预防作用、WTO成员使用争端解决机制的成本、争端的早期解决情况、专家小组/上诉机构裁决的公正性和争端的政策效果等5个方面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行效率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结果显示,与关贸总协定(GATT)时期相比,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效率总体上有所提高,但是并没有改变缺乏实施能力的旧有缺陷;在实际操作中,改革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而且改革带来的收益也没有被所有WTO成员平等分享。
田丰的《从WTO争端解决机制角度分析多边贸易体系和区域经济组织的互动》则从WTO争端解决机制这一视角出发,对多边贸易体系和区域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该文认为,多边争端解决机制缺乏直接实施能力这一特性导致小国试图通过组成或进入区域经济组织来提高解决争端时的讨价还价能力。而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以及其内部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造成了与多边贸易机构的司法管辖权重叠问题,为GATT/WTO成员解决相互间的贸易摩擦提供了选择法庭以获得最有利裁决的机会。
李向阳《国际规则的形成机制》专门分析了国际规则的形成机制。作者从国际经济规则的外部性与非中性出发,分析了规则制定权的收益来源、一国对规则制定过程影响力的决定因素以及规则形成的具体机制,从而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作为全球化时代的霸主,美国仍然主导着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过程,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