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国际贸易量
1、国际贸易量是指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值。
计算方法是:用进出口价格指数去除进出口额,便得出按不同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近似值,也就是国际贸易量。以一定时期的国际贸易量作比较,就得出贸易量变化的物量指数。计算国际贸易量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固定价格(即不变价格)。
2、对外贸易量是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后的对外贸易值。以货币所表示的对外贸易值常受价格变动的影响,为准确地反映一国进、出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一定年份为基期,用进、出口值除进、出口价格指数,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值,即对外贸易量。
(1)国际贸易三个流动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统计不应包括的项目
1、货币黄金。黄金分为货币黄金和非货币黄金两种。货币黄金是掌握在政府主管货币的当局和中央银行金库中的大量纯金和金硬币,这些黄金是国家作为货币储备和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的。因此,货币黄金的流动不属于商货的国际贸易,不包括在国际贸易统计范围之内。
2、流通中的硬币和银行纸币。它们以同样原因不予包括。
3、政府运给驻在外国的外交代表机构和驻军的货物。这类货物的流通按外交上的惯例不作为国际商货的流通。但如以后由外交机构或驻军转移给所在国国民时,应在转移时作为出口,同时所在国应作为进口统计。
4、临时贸易。临时贸易指进口或出口的货物在短期内再出口或再进口的货物。如比赛或育种用的动物,展览物品,旅客和旅游者携带的财物,可以回收的样品和包装用品,为了临时贮存而装运进口或出口的货物,以及专为运载两国货物和旅客的运输工具等。
⑵ 国际贸易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
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
2、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说"和里昂惕夫反论。
3、保护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有国际贸易,以及作为一个国家应当如何对待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2)国际贸易三个流动扩展阅读:
国际贸易的作用:
一、国际贸易对国民的作用
1、增加国民福利。
2、满足国民不同的需求偏好。
3、国际贸易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4、国际贸易影响国民的文化和价值观。
5、提供就业岗位。、
二、国际贸易对企业的作用
1、强化品质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2、在产品品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4、有利于企业自我改进能力的提高。
5、有效地避免产品责任。
三、国际贸易对单一国家的作用
1、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
2、延续社会再生产。
3、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
4、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效率。
5、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6、增加财政收入。
7、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
四、国际贸易对世界的作用
1、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
2、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间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途径。
3、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进行政治、外交斗争的重要工具。
4、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
5、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中“传递”的重要渠道。
⑶ 谁能举个生产要素流动的例子,国际贸易
【摘要】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的贡献不可或缺。本文首先阐明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对生产要素的影响,指出了增强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制度保障——制度创新,最后针对生产要素地域性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生产要素 地域性 效应
一、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对生产要素的影响
1、生产要素地域性特征变迁的发展路径溯源
在古典经济学中,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低下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三类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均很低,生产要素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此时的区域经济处于近似封闭状态,地区(包括一国之内的地区或国家)之间大规模生产要素流动基本不存在。即便存在,也往往驱动原因较为特殊,如以英法等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对于新大陆的开发,其主因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于殖民地的瓜分,而且新航路的开辟与新大陆的发现都是航海技术进步,增强了劳动力与资本流动性的结果。
自18世纪中叶至今的三次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飞跃与社会的明显进步。与此相伴随,经济发展的要素数量多少及其作用的大小也在不断演变。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爆发及发展,传统的生产三要素论并不能全面解释经济的成长。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将科技进步因素导入生产要素理论之中,以致生产三要素变为四要素。科技的日新月异与生产力的极大飞跃以及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更刺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劳动力的流动能力,扩大了劳动力的流动规模。信用制度体系的创立与信用关系的规范加快了资本的流动速度,扩大了资本的流动规模并使其流动井然有序,进一步削弱了劳动力和资本的地域性限制,增强了流动性,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当地资源的依赖性也因此日益削弱。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被急剧放大,并在构成经济成长的诸要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此背景下,信息被作为第五个导入生产要素理论之中。信息作为经济资源之一,既高度共享,又高度分割。共享的信息资源不需支出成本或成本很低,而分割的信息资源则必须支付成本,有些情况下成本很高。目前一般的情况是,发达地区信息资源丰富,而不发达地区则较为贫乏,似乎信息资源地域性特征较明显,但实质上信息的流动性极强,已很少受地域的限制。
一般而言,生产要素的地域性是与其流动性相对应的,某种要素的流动性越强,则其地域性限制愈弱。若一地区生产要素均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则意味着该地区经济成长对区域性资源的依赖性较弱,而发展的变数则较大,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也较强,利用区域外部经济资源发展本区经济的可能性也越大。
产业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科技进步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主导产业发展会依次交替发生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渡,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各类生产要素流动性的提高。区域经济由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变,生产要素由劳动相对稀缺演变为资本相对稀缺,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客观地促进了区域劳动力与资本流动性的增强,即区域发展的非地域性因素增强。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变,意味着技术相对稀缺。每一次主导产业的更替并不意味着该产业所赖以发展的生产要素功能的丧失或弱化,只是表明其相对贡献有所下降。
2、生产要素地域性限制弱化的载体——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增强与地域性的削弱是建立在要素市场成长的基础之上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被称为三大产业生产要素市场。金融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信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货币借贷从双方直接借贷的初级作用形式逐步发展为以银行为中介的借贷形式,这种间接融资形式的出现,又促进了以债券、股票为内容的直接融资形式的发展,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大大增强,而地域性则大为削弱。
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进行流动和交流的场所,其作用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为劳动力的区内、区际合理流动创造了条件。
房地产市场包括房产市场和地产市场,是指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和转让的市场,我国的地产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有自己的特性,土地市场上流通的是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土地所有权的让渡。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使得土地这种生产要素的使用者不必局限于区域之内。
除以上三大产业生产要素市场之外,在现代高技术和信息化的时代,技术和信息更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其所组成的市场也是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技术和信息是市场的发展对经济成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信息的生产、储存、分配和交换日益成为一个专门的部门与行业。信息市场提供的商品是信息,信息的使用价值最终表现为通过信息的使用,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其效益远大于信息自身的价值。信息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它的生产需要大量知识、技术,要消耗人们大量的劳动,技术和信息产业市场的发展为技术和信息的流动与转移创造条件。
总之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丰富了生产要素的内涵,增强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弱化了要素的地域性限制。
二、增强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制度保障——制度创新
经济发展中的制度理论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维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而问题的根源必须从基本制度框架中去探寻。如寻租行为,权力过于集中、市场制度不完善等制度结构方面的缺陷影响了资源的配置和人力资本的发展。制度安排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其表现首要是制度通过影响区域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塑造动力以及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划而扩展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选择。其次,制度结构决定着“矫正价格”的努力成效。如大量的研究表明,欠发达区经济制度的弱点导致了大量的价格扭曲,造成其要素流动受阻,经济增长缓慢。因此通过制度创新矫正价格可以为区域为区域政治发展作出基本的、长期的贡献。再次,技术创新能推动经济增长,但如果区域要素市场欠发达并存在大量寻租活动,那么技术创新将会十分缓慢,而要促进区域制度创新,就必须在产权界定和契约关系及分担外在性风险等方面作出合宜的制度安排,以促进要素市场的建立,消除寻租活动,加快要素流动,弱化要素的地域性限制。
从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看,根本问题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产权界定、人力资本积累的供给、支配交易和风险分担的法规等。正是由于存在这样一些制度方面的限制性因素,阻遏了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要素流动,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促进要素流动的制度建设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三、生产要素地域性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简要分析
目前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要素流动性是有差别的,这是与区域要素市场体系是否成熟和完善相联系的。如果市场制度健全,五大要素市场交易规则规范,市场比较成熟,那么生产要素流动性就较强,反之亦然。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强弱对区域经济发展可谓是一柄双刃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一国之内的区域角度看,经济发达区有可能更多地获“利”,而经济欠发达区则更有可能遭其“害”。
1、生产要素地域性限制弱化对发达区经济的影响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区生产要素的综合禀赋较强,劳动力素质较高,流动能力较强;房地产市场活跃,土地使用权乃至所有权流动顺畅;资本市场相对发达,融资十分便利;科技发展水平较高,专利制度完善,产权制度比较健全,技术市场比较成熟,技术交易量较大;信息产业相对发达,信息量大且流通迅速。所有这一切都为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流动性较强的生产要素使得区域经济更具活力,区域经济成长不仅可以依赖区内资源,也可以利用区外资源。如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佩鲁在其“增长极”理论中谈到的“极化效应”与此类似,缪尔达尔在“区域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中所论及的“回流效应”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况。在缺少非经济(非市场)手段干预的情况下,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增强在一段时间之内更有可能使区域经济“富者愈富”。
2、生产要素地域性弱化对欠发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与经济发达区情况相反,欠发达区生产要素综合禀赋较差,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水平低下,市场的低成熟度限制了生产要素的流动。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状况使得欠发达区经济资源不致于过度流失,有效阻滞了发达地区的极化效应与回流效应的完全发挥,有利于维持欠发达区较低水平上的经济循环。但是,面对经济发达区的市场、收益等多重优势,欠发达区的生产要素既有现实的流失,也有持续流失之虞。如在“回流效应”中,流出人口往往都是最富有事业心,具有良好技能,就业能力强的人,它们的离开只能使雇佣留下来的人更困难,甚至产品的当地市场也会随之萎缩。在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日益开放的今天,不能有效利用流动性较强的生产要素就会为其他区域所用,从而势必导致区域相对劣势的形成与进一步恶化。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增强是不可回避的趋势,欠发达区应正视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增强,加强要素市场体系与制度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才有出路。
四、结语
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生产要素地域性弱化创造了客观条件,生产要素地域性限制的减弱反过来促进了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进一步深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简言之,对发达区而言可谓是“锦上添花”,而对欠发达区则会“雪上加霜”。纵观世界经济及各国经济的发展史,生产要素地域性限制弱化是必然趋势,不可回避。对欠发达区来讲,如何利用要素流动性增强的“利”而去其“弊”,是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在解决欠发达区经济发展这一难题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出一套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行为,促进各类要素市场尽快建成、完善。此外,应制定有关倾斜政策,如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引导欠发达区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 胡佛(Hoover,E.M.):An Introc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s[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3] 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 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⑷ 请问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的流动流程是怎样的啊
流程图:
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pic/item/dbf554ed9806cec7b31cb1ae.jpg
⑸ 描述三个国际贸易主要参与者
国际贸易主要参与者有以下几个:进口商、货运代理和承运人等。
1、是指从事进口贸易的企业或商人。他们以自己的资金从国外购入商品(包括原料、半成品、辅料、零部件等),然后出售给所在国的工矿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或经过加工或稍作贮存,再转口输往其他国家或地区销售。
2、货物运输代理,有些是中间商就是自己没有船或者飞机的 或者船公司、航空公司,都是货代。职责是,把委托者委托的货物,通过制定的运输途径,从一地运往另一地,货运代理是为运输公司(海、陆、空)代理收运货物、揽货,从而在完成货主与客商之间的贸易中起到重要的连接作用的公司。
3、承运人是指本人或者委托他人以本人名义与托运人订立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人。
⑹ 国际贸易的四大定理是什么
国际抄贸易有四大模型:
李嘉袭图模型——比较优势模型
HO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克鲁格曼产业内贸易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
楼主说的四大定理是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系列中包括的四大定理:
H-O定理
斯图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罗伯津斯基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⑺ 世界各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的主要三个主要原因是什么
国际贸易格局分布不平衡加大经济差距 21世纪初的前5年,国际贸易格局分布的不平衡将进一步拉开不同类型国家间的经济差距。下述几个方面的状况可能在未来5年里继续存在。 (1)发达国家仍将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 (2)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到国际贸易中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在增加;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所占份额下降,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主导地位的丧失。 (3)发展中国家内部将进一步拉开差距。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重要的贸易国,在经济发展上更接近于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水平。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仍处于原料提供国和制成品销售市场的地位。 这些国家由于处在国际生产与分工体系的最底层,受到种种国际、国内因素的限制,因此,从国际贸易的发展中获得的利益将是有限的,经济可能继续处于低水平状态。 (四)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贸易的推动 国际贸易发展中,服务贸易将会有很大发展,在整个贸易中的比重将显著加强,可望由90年代中期的约1/5强,上升到21世纪初的1/3以上。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与商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力,在下世纪初的国际贸易中,必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对贸易的推动也将是十分明显的。无论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还是亚欧经济合作,或者是跨大西洋的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其目标都是推动区内相互贸易的自由化。北美、西欧、日本、东亚和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将保持世界主要市场或重要市场的地位。这是同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 (五)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变化 (1)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银行贷款、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21世纪初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证券投资将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这是信息革命推动下,金融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另外,国际直接投资在下世纪初,仍将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但投资的方式将有很大变化,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显著。 (2)未来几年国际资本的流向仍然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也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输出国。一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吸收国。原因是这部分国家在下世纪初,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自由化和私营化将进一步发展。 (3)伴随国际直接投资在21世纪的扩张,投资部门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即从初级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转而投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将进一步趋向于采用兼并与收购。 (4)跨国共购继续成为外国直接投资(下文简称FDI)的重要方式。东道国吸引投资的目的是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目的则是为了在国际间增强竞争力,两者之间必须进行协调。从国际间的情况来看,能否更多更好地吸引FDI,关键在于能否采取适应跨国公司的政策。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1998年全世界有60个国家对145项涉及外国直接投资的法规进行了修改,其中136项(占总数的94%)的修改是为了给FDI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21世纪前15年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 (-)世界经济的调整完成,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 在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下,世界经济调整的完成,将使各国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在更大范围内追求要素的最佳组合。整个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时期。 (1)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性经济调整将推动各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推动者的发达国家以及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因利用了这次经济调整的契机,不同程度地将高科技、信息和知识作为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所以其发展将是很迅速的。因此,下一个世纪前15年内,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源于高科技,信息和知识在投资、贸易和生产等领域的高度应用。 (2)下一轮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会继续加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对于“边缘化”国家来说,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1971年制订了最初的最不发达国家标准,到1994年进行了5次修订。伴随着每一次修订,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也在增加。按照1994年的标准,到1994年底全世界共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1971年时有25个),分布在非洲(33国)、亚洲(9国)、美洲(1国)和大洋洲(5国)。 上述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是未来15年里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消除贫困,缓和不平衡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贸易自由化成为基本潮流,但仍有变数存在 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在未来15年里将形成机制化。不仅区域经济合作圈内部,贸易壁垒将极大地降低甚至基本消除,而且区域经济合作圈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也将得到极大发展。贸易自由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基本潮流。 在贸易自由化潮流下,发达国家是主要获利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自由化不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本国市场与本国工业将受到发达国家资本强有力的冲击。 从总体趋势上说,贸易自由化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贸易因此将得到迅速发展。但应当指出,一些国家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将会制造出一些新的贸易壁垒,从而对贸易自由化形成障碍。当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努力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还未来得及处理如何将其国内经济政策适应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规则这类严肃问题的时候,发达国家已把更多的新议题,列入世贸组织新的议事日程中去了,使这些国家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例如,贸易与环境保护,贸易与劳工标准以及贸易与竞争政策等等类似的“新贸易问题”,都已列入了世贸组织的谈判议程。这些问题以抵制“生态倾销”、“社会倾销”及“不公平竞争”为借口,必然会给21世纪的国际贸易带来新的障碍,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带来阻力,从而也给未来的多边贸易体制带来几多变数。 (三)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各国进出口贸易中将占很大比重 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产业日益成为产业结构的中坚,高新技术产品将不断涌现并成为未来15年内重要的贸易内容。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经合组织成员,高科技产业在制造业总增加值中的比重增加,在出口中的增加相当显著。 近年来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有2/3来源于美国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产业。美国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已占出口的总额的40%,下一世纪这个比例还将有更大的增加。这种变化在其他国家亦是如此。以中国为例,高新技术产业今后几年内也将保持高速增长,据估计全社会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规模在2000年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2010年可能达到6万亿人民币。中国将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业的强国和全球最大的电子市场之一。 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增加,不仅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而且,其产品生产的扩大会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急剧地降低生产成本,并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形成严峻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发展机遇。 (四)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 (1)绿色贸易成为主流。将在未来获得长足发展的知识经济,可以说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这与传统工业不同,传统工业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因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来15年里,生产、贸易和消费的观念将发生很大变化。高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将遵循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即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裕自然资源,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因此知识经济下的生产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配合。在此基础上,绿色消费将成为潮流,绿色贸易将顺应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而得到极大发展。 (2)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量。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奋斗,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在迈向工业化的目标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其经济结构正在迅速与发达国家趋同,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将发挥重要作用。1995年7月的第28届东盟外长会议表示,与会各国将全力支持在2003年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届时将出现一个约4.7亿人口的大市场。尽管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盟受到沉重打击,但从目前情况看,东盟已从打击中复苏,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时也必定是贸易大国争夺的重要市场。 虽然上述发展中国家(地区)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同等地位,但新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大大促进其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逐步发展,一部分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必定会成为未来国际贸易重要的推动力量。 (五)资本将在全球各地加速流动,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经过对90年代两次重大金融危机(墨西哥危机与亚洲危机)的反思,各国的金融改革将逐步完成,从而有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高科技、信息、知识为内容的国际分工,也将促进资本在国际间的快速流动。资本在全球各地的快速流动,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远远超出20世纪。未来15年里,欧元可望确立其国际货币的地位,并同美元、日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⑻ 国际贸易原理的3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问题!!
因为自由贸易条件,所以商品X的在各国的价格都相等,都为世界价格,否则就没有达到回均衡。由于A,B两国的供给答与需求曲线都相同,所以A,B两国必定平均负担C国的需求,这样才能达到整个世界的均衡。
那么在世界的自由贸易条件下,
A国的需求不变,为D=200-20P;供给为A国本身的供给+C国一半的需求,为:S=150+20P+1/2*(100-20P)
利用A国需求与供给达到平衡的等式,解出世界价格为p=2
所以A国供给为190单位X商品,需求为160单位X商品。
B国同理,
也就是说A国和B国各出口到C国30单位的X商品。
整个世界达到了均衡。
⑼ 实例说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
国际物流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同时国际物流也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物流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国际贸易的环境,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世界贸易的飞速增长与国际物流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国际物流的支持,如果国际物流的发展无法跟上国际贸易发展的脚步,将会大大阻碍国际贸易的纵深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发展的关系,并以北美、日本和欧洲这三个世界上贸易活动最活跃和物流水平较为先进的国家和地区的资料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关系做进一步的实证分析。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所谓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是实现货物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间的物理性移动而发生的国际贸易活动。1从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到,国际物流实质上就是国际贸易活动的一部分,是为国际贸易活动服务的。因此,国际物流得以产生的前提就是国际贸易的存在。如果没有国际贸易,也就没有商品的国际间流动,因此也就不需要有国际物流。
1、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产生的前提,同时,国际物流也是国际贸易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国际物流的支持,商品无法在国家间进行移动,国际贸易也就无法完成。因此,国际贸易必然会推动国际物流的产生。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双方对国际物流服务的专业化、一体化要求加强,使得国际物流由早期的仅指将货物由一国供应者向另一国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发展成为今天的集采购、包装、运输、储存、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的系统。可以说,国际贸易产生了国际物流,并且促进了其向现代化国际物流的发展。
2、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物流技术的进步
物流技术(Logistics technology)是指物流活动中所采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方法,以及设施、设备、装置与工艺的总称。国际贸易的发展给企业及社会的物流预测管理等技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促使物流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因之一。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大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虽然质量在消费者眼中越来越重要,消费者关注的不仅仅是价格,但价格仍然是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从各个方面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订单成本、运输价格、库存成本等等。这就对国际物流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国际贸易的这种推动下,国际物流从理论上到技术上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发展。
3、国际贸易的发展不断对国际物流提出新的要求
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需求层次的提高,一方面,使得国家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是贸易量的快速增长,二是可贸易商品种类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也使国际贸易的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初级产品、原料等贸易品种正逐步让位于高附加值、精密加工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变化发展对国际物流的质量、效率、安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4、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发展趋势的影响
由于国际贸易发展到了买方市场,很多贸易商为迎合消费者日益净化、个性化的产品需求,而采取多样、少量的贸易方式,因而高频度、小批量的配送需求也随之产生。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专业的物流服务已形成规模,并有着广泛的发展前途。伴随着国际贸易商经营取向的变革应运而生了物流经营的专业化、集约化、电子物流和绿色物流等。
总之,国际贸易的发展必将推动国际物流在各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当今世界,各国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的贸易量也在不断上升,这必将给国际物流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会给国际物流的发展以更大的推动力。
(二)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成为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保证
国际贸易导致了国际物流的诞生,但是,从其诞生之日起,国际物流就开始了自己独立发展的历程,不断发展壮大,并且,国际物流不息的进步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起到了深远的促进作用。
在大量跨越国境的贸易中,不可忽视的是货物跨国转移所带来的国际物流量的上升。贸易量势必带来更多的物流量,这要求国际物流为货物转移在货物的运输、装卸、仓储、信息传输等各个环节都提供便利。现代物流运用科技手段,使信息快速,准确反馈,采用货物流通的最优渠道,将产品按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来,快速送到消费者手中,提高了服务质量,刺激消费需求,加快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在供应链联结的各企业间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大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加快物流配送速度。企业的物流渠道、物流功能、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集成化,使物流服务扩大化和系列化,并通过规范作业,使贸易过程中延迟交货、送货不及时或货物损坏灭失等不可控制风险大大降低,从而便利各国企业间达成贸易。低效率的物流体系同样会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瓶颈,从事国际贸易带来的利益会被巨大的流通费用开支所抵消。
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一般认为有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各要素充分发挥各自功能,从而合理、有效地实现物流系统作用的目的。
在货物的国际转移中,对物流各功能的要求更高。以运输为例,与国内运输相比,国际运输涉及的环节多,风险较大,线长面广,情况更为复杂。国际运输主要是供应及销售物流中的海运、陆运、空运、管道及多式联运等运输方式的选择,确定合理的运输路线,并对运输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在整个运输过程中,使用多种运送工具,变化不同运输方式,中途还要经过多次装卸搬运,经过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与各国的货主、保险公司、银行、海关和各种中间代理人打交道。各国政治、法律、金融货币制度不同,可变的因素非常多,其中某个环节发生问题,会影响到整个物流的效率。所以,要符合国际贸易对于运输的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运输在整个国际物流系统中的作用,实现安全、迅速、准确、节省、方便的目标。
随着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产品完成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贸易商竞争的重点是如何更好、更快地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和服务趋向于多样化、定制化。生产商用标准化的零件实现规模经济,贸易商获知国际市场上客户的具体要求,通过物流的流通加工功能,对零部件按照多种方式进行组合,形成符合客户要求个性化产品,再经过包装、运输、配送把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中,实现“门到门”的服务。
高效的物流系统为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持,使各国参与贸易的利益提高,使更多的非贸易品变为贸易品。
为了实现成本最低化,很多企业从世界成本最低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同时,又把产成品销往世界各地。跨国企业的采购和销售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跨国企业掌握着全球2/3的国际贸易。在目前的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趋势逐渐加强、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以及日趋激烈的贸易竞争情况下,企业不可能孤军奋战,通过合作伙伴,如供应商、贸易商、零售商、代理商共同参与,才能对产品进行动态改进,不断挖掘客户新的需求,这就需要形成高效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来不断整合全球资源。企业可以凭借高度灵活和快速响应的物流和供应链系统,世界全方位重组、要素进一步优化配置,生产定位和布局,进而实现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在全球供应链的管理中,利用电子商务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首先完成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一体化,然后再向企业外的合作伙伴延伸,达到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以及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整合,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发挥最大效能,把理想的供应链运做变为现实。供应链中的全部物流管理可通过供应链所有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责任分配和相互合作来协调,这样就可以减少链上每个成员的不确定性,减少每个成员的营运成本。企业可以用较少的设备完成库存的周转,减少资金占用量、削减管理费用,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运输、包装、标识和文书处理等活动的效率。
由此可见,国际物流也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物流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国际贸易的环境,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世界贸易的飞速增长与国际物流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三)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存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国际物流的支持,如果国际物流的发展无法跟上国际贸易发展的脚步,将会大大阻碍国际贸易的纵深发展。因此,除了政策支持、全球合作等促进国际贸易的传统方法以外,必须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以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促进国际贸易的持久发展。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实证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揭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因果关系,第二部分将从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国家出发,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采取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对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1、北美地区
下文所用进出口额采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写的《国际金融年鉴》从1983年到2004年的数据,海运运输量数据采自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所编写的Review of Maritime Transport 1983-2004。北美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和贸易货物海运运输量的关系如下图二所示。
利用Eviews对进出口总额和海运运输量的数据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外贸货物海运运输量T和进出口总额E都是一阶单整的,两者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具体检验过程见附录)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下:
在5%的显著水平下,F统计值大于其临界值,可以拒绝零假设,也就是说,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的结论都确认了我们有95%的把握说,外贸货物海运运输量和进出口总额之间具有反馈性的互为因果关系。
2、日本
日本的进出口总额和贸易货物海运运输量的关系如图二所示。
利用Eviews对进出口总额和海运运输量的数据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外贸货物海运运输量T和进出口总额E都是一阶单整的,两者之间具有协整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下:
在5%的显著水平下,F统计值大于其临界值,可以拒绝零假设,也就是说,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的结论都确认我们有95%的把握说,外贸货物海运运输量和进出口总额之间具有反馈性的互为因果关系。
利用Eviews对进出口总额和海运运输量的数据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外贸货物海运运输量T和进出口总额E都是平稳序列,两者之间具备了Granger因果检验的前提。(具体检验过程见附录)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下:
在5%的显著水平下,F统计值大于其临界值,可以拒绝零假设,也就是说,Granger因果检
⑽ 国际投资区域流向变化
21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征。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将深刻地影响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加深和知识经济的推进对新世纪的影响最大。国际贸易、投资与生产的变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晴雨表。反过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又在质与量两方面影响着国际贸易、投资与生产。
21世纪前5年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
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形成的,它同20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紧密相关。20世纪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建立在两次世界大战和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世界之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反映在经济上,实质是两种经济体制的竞争。90年代初,冷战格局随着苏联和东欧剧变而宣告结束。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从衰退到缓慢回升的阶段。发生在90年代后半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也说明现在的世界经济体系并不完全适应变化中的国际经济的需要。
(一)世界经济仍处于调整期,呈现低速稳定增长态势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激烈动荡的阶段,出现了两次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的局面,最终导致90年代的全球平均经济增长率低于80年代与70年代。由此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一方面,在世界不同区域,经济状况的差异比较大;另一方面,这个调整在对世纪的前5年还将继续。
(1)东亚地区的经济调整将基本完成
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最近20年,东亚经济年平均增长8%,远远高于全部发展中国家年平均4.3%、发达国家年平均3%的经济增长率。东亚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同时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与投资市场之一。1997年的金融危机不仅打断了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不同程度蔓延到了其他地区,对90年代末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
因此,我们的一个基本观点是,21世纪的前5年中,东亚经济将进入一个低速、稳定增长的阶段。东亚区域各国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以求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点。东亚区域经济复苏,对我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贸易与投资方面。我国同东亚其他国家的竞争将会加剧。
(2)以欧洲联盟为代表的欧洲经济将逐步走出低谷
欧洲经济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欧洲的不同区域其影响力又有较大的差别。欧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块,俄罗斯、独联体和欧洲其他国家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为一块,这一块除俄罗斯外,其余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甚显著。第二块是前东欧国家(现在一般称为中东欧国家),包括10个国家。它们在政治、经济方面都积极向欧洲联盟靠拢,但自身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小。中东欧国家同我国的经贸合作规模较小,对我国的影响也不大。第三块是以欧洲联盟为代表的西欧国家。这一块是欧洲经济的主要部分,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极大,同我国的联系也很密切。
进入21世纪时,欧盟在经济调整方面将可能加快步伐,其经济增长速度仍将维持低速稳定增长的态势。21世纪前5年,欧盟对世界经济将会产生影响的事件有:欧元完成过渡阶段正式进入流通领域和欧盟的东扩(第五次扩大)。
欧元能否顺利完成过渡正式进入流通,对世界经济将产生很大的影响。1999年1月1日欧元在领定同区内各成员货币汇率的同时,正式亮相。原本各国寄予厚望,预测欧元将是一种强势货币,但欧元一登台很快就开始持续走低。欧元走低是有利于欧盟经济发展与调整的,它可以推动欧盟出口增加,但欧元走低却不利于欧盟形象,也不利于欧元区下一步的扩大。如何提高人们对欧元的信心,是 欧盟进入新世纪时的一项重要任务。欧元的发展必定会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欧盟已经开始了东扩的行动,准备将中东欧10个转轨国家和1个地中海国家分批吸纳到欧盟。东扩如果成功,欧盟将由现在的15国扩大到26国,从长远来说将使欧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尽管欧盟在一体化进程方面进展较大,但它在经济调整方面也存在一些难题。例如,目前的失业率仍处于较高水平(1998年为10.6 %)。降低失业率成为欧盟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还有如欧元区成员同其它欧盟成员之间的经济协调问题。经济一体化的任何措施、行动,都必须首先确保整个欧盟一体化不受到损害。
(3)美国仍将保持世界经济领头羊的地位
美国在21世纪的前5年中,将进一步调整其以全球为目标的政治、安全和经济战略。依据在经济、科技领域的绝对优势,以加强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继续发挥对整个世界绎经济的领导作用。1996年7月,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发表的题为《利国的技术》报告,得出的 一项结论是,“到20世纪结束时,信息将成为世界经济系统中的最重要商品。美国创造知识 的速度以及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将决定下一世纪美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强有力带动下,美国经济已连续增长约107个月。从美国经济目前调整的情况看,只要没有重大偶然因素,未来5年中美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90年代后半期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因此进入到了一个调整阶段。这一调整在下一世纪初的5年里可望完成。整个世界经济将呈现低速、稳定增长态势。发达国家以及受90年代末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调整速度可能会快一些,调整的效益更容易体现。
从经济调整的内容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将处于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水平。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仅仅处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的时期,但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进入“先进经济体”的行列。在21世纪的前5年里,这部分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走向将趋于明确,它们努力在科技、信息、服务和管理等领域推进和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发达国家将真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们的经济调整是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知识与智力资源,借助所拥有的强大经济基础,在世界范围内获取高额利润。
这次世界经济调整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可能到2005年方能结束;二是涉及范围广,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被卷入这一调整的潮流;三是调整内容发生质的改变,不仅要解决产业结构失衡问题,而且要通过科技和信息来推动这一调整进程
(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继续超过生产的增长速度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增长率连续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率。世界贸易增长与生产发展的相关程度不断提高。据一份研究报告称,1960年一1969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1%,世界贸易量增加1.42%;1970年—1979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1%,世界贸易量增加1.25%;1990年—1994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1%,贸易量增长2%。贸易增长与生产发展的相关度达到空前的水平,并且还在不断提高。
世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将使世界各国(地区)的比较利益更加明显,促使各国进行进出口结构调整。如果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得以更好地推进,将使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获得一定改善。国家间的贸易活动将更加频繁,贸易仍将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在21世纪的前5年里,国际贸易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贸易数量将大幅增加,但价格则相对较低且变化无常。同它相对应的是,制成品贸易将大幅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将占世界贸易总额的较大比重。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人口增加的压力将推动初级产品贸易的发展。
第二,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只能依靠初级产品出口量的增加,缓慢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展示知识化经济时代的特征。以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光导纤维、航天工程海洋工程、计算机软件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工业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而推动出口商品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深加工、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将成为制成品贸易的主要内容。
(三)国际贸易格局分布不平衡加大经济差距
21世纪初的前5年,国际贸易格局分布的不平衡将进一步拉开不同类型国家间的经济差距。下述几个方面的状况可能在未来5年里继续存在。
(1)发达国家仍将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
(2)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到国际贸易中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在增加;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所占份额下降,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主导地位的丧失。
(3)发展中国家内部将进一步拉开差距。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重要的贸易国,在经济发展上更接近于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水平。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仍处于原料提供国和制成品销售市场的地位。
这些国家由于处在国际生产与分工体系的最底层,受到种种国际、国内因素的限制,因此,从国际贸易的发展中获得的利益将是有限的,经济可能继续处于低水平状态。
(四)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贸易的推动
国际贸易发展中,服务贸易将会有很大发展,在整个贸易中的比重将显著加强,可望由90年代中期的约1/5强,上升到21世纪初的1/3以上。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与商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力,在下世纪初的国际贸易中,必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对贸易的推动也将是十分明显的。无论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还是亚欧经济合作,或者是跨大西洋的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其目标都是推动区内相互贸易的自由化。北美、西欧、日本、东亚和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将保持世界主要市场或重要市场的地位。这是同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
(五)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变化
(1)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银行贷款、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21世纪初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证券投资将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这是信息革命推动下,金融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另外,国际直接投资在下世纪初,仍将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但投资的方式将有很大变化,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显著。
(2)未来几年国际资本的流向仍然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也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输出国。一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吸收国。原因是这部分国家在下世纪初,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自由化和私营化将进一步发展。
(3)伴随国际直接投资在21世纪的扩张,投资部门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即从初级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转而投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将进一步趋向于采用兼并与收购。
(4)跨国共购继续成为外国直接投资(下文简称FDI)的重要方式。东道国吸引投资的目的是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目的则是为了在国际间增强竞争力,两者之间必须进行协调。从国际间的情况来看,能否更多更好地吸引FDI,关键在于能否采取适应跨国公司的政策。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1998年全世界有60个国家对145项涉及外国直接投资的法规进行了修改,其中136项(占总数的94%)的修改是为了给FDI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