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贸易 > 山东大学国际贸易学范爱军

山东大学国际贸易学范爱军

发布时间:2021-02-28 16:07:07

❶ 我要知道韩国企业的特征

中韩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范爱军 金宁

一、中韩贸易发展的简要回顾

中国与韩国为友好近邻,交往历史渊源流长,文化背景极其相似,这为中韩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目前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结构互补,各有所需,也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现实性。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贸易额迅速增加。中国成为继日、美之后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韩国也保持了继日、港、美之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与之相伴随,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韩国企业在华的投资,从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占其海外总投资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韩国直接投资75.7亿美元,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在所有来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中,也占据了第七大投资来源国的地位。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大量原材料、技术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从而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韩贸易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取得这些成就当然可贺,但也属正常。随着中韩贸易基数越来越大,发展渐趋成熟,其间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之策。

(一)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韩双边贸易在宏观层面上存在较直观的问题有:

1.贸易增长乏力直至为负

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后的四年中,双方贸易可谓是大踏步前进,每年贸易增长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外经贸政策法规,加上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使我国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下降。韩国作为我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对其出口必然受到影响。同时,在双方贸易中担当重要角色的韩资加工贸易型企业,在出口利润下降的情况下,进口积极性也受到波及,从而使中国从韩国的进口贸易也有所放缓,致使双边贸易增长率从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势有所好转,双边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增幅达20.3%,但已与1996年以前的增长势头不可同日而语。1998年,双边贸易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韩国还是当事国之一,这样,中韩贸易的增长步伐戛然而止。从1998年年底的统计数字看,双边贸易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负增长,降幅达11.6%。1999年上半年,双边贸易虽有所恢复,但增长速度并不快。

2.贸易不平衡趋势渐大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韩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是越来越大的,到1997年已达到58.1亿美元,占到从韩国进口商品总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韩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纤维制品、农矿产品、电子零部件等跌幅更为突出,1998年中国对韩出口额仅为6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时,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也不及预料的好,半导体、汽车、机床、船舶、通讯设备等工业品及家电等一般消费品的对华出口上半年还有大幅增长,下半年就逐步萎缩,到年底,对华出口总计149.9亿美元,增长仅0.4%。1998年全年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达87.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贸易逆差仍有扩大的趋势,为44.6亿美元。笔者认为,两国贸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这种不平衡持续存在并一味扩大,终将会影响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3.韩国对华投资出现“缩水”

1997年以前,韩国对华投资的整体规模每年都在扩大。正当中韩两国努力促进双方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一演进急速冻结。1998年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项目仅为1309个,实际投入资金18.0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减少了25.3%和15.9%,特别是一些回收期长、规模较大的项目都面临压缩投资、延期投资或予以撤资的情况。此外,大量韩企的驻华分支机构、商社等纷纷撤离。由于中韩双边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在华的韩资企业承担的,投资的大规模“缩水”势必会影响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较直观的、表象化的问题必然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这些原因概括起来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1.亚洲金融危机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祸首

1997年8月一场以韩元加速贬值和股指深幅下泻为表征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整个韩国,使韩国国内经济一片混乱:许多大企业集团相继倒闭或陷入困境;资金周转困难;失业人口激增;银行拒开进口信用证。在此形势下,韩国企业当然无法进行正常时日的进口。而我国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相对增加了出口成本。韩国企业给中国的订单明显减少,而转向从东南亚国家进口,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韩国政府为了增加外汇储备,借韩元贬值之机,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贸易盈余由负变零,越来越大。中国作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必然受到韩国进口产品的冲击,这样就使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理论上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应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由于担负双边贸易的相当多企业是在华从事进出口加工贸易的韩资企业,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其进口积极性也有所降低,进口增幅还小于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国国内需求萎糜,导致进口需求减弱,使韩国的对华出口并未出现大幅攀升,故双边贸易额总体上出现下滑局势。

上述同样的原因,使韩国企业到中国投资的成本增加,而多数韩资企业都把“降低成本”作为来华投资的首选动机,这样,韩国的对华投资必然会大幅减少。况且,韩国企业面临国内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缺少资金来源,也无暇进行海外投资,从而使对华投资出现了“缩水”现象。

2.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是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中韩传统贸易在宏观层面上确实符合这一理论的要旨,即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原材料、农矿产品、纺织服装、皮革等,而韩国则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化工产品、电子通讯设备、机电产品等,即使中国向韩国出口一些电子产品,也多以零部件为主。正是这种较单纯建立在技术层次差异基础上的商品结构,使中韩双边贸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从总体上看,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商品与从韩国出口的商品相比,其价格弹性相对要高。在国际市场发生波动时,前者更易受到冲击或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大量廉价商品充斥国际市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提高必然会丧失较大份额的市场。换言之,即使在韩国不是危机当事国之一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的差异也会使贸易差额更加扩大,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总之,这种以垂直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并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韩国在华投资的特征因素也是双边贸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70、80年代其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工资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削弱,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及部分重化工业(如水泥)也逐渐归入了夕阳产业之列。韩国政府为了鼓励新兴产业如电子、生物工程、航空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而中国与韩国地域相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又低,农矿资源丰富,自然成为韩国进行该类产业投资的首选对象。据统计,韩国对华投资中有60%以上集中于纺织服装业、电器组装业、木家具及鞋类、皮革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是韩国在华投资的产业特点。

再从单项投资规模看,韩国对华投资项目多为中小型项目,投资金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约占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项韩国直接投资平均规模仅为137.8万美元,不仅低于韩国海外投资的平均规模,也低于所有来华投资的平均规模(229.6万美元)。

由于中韩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由在华韩资企业承担的,上述两大特征的存在,导致双边贸易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也导致在华韩资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目前,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竟争越来越激烈,多数中小韩资企业不堪重击,普遍面临经营困境。由于在华韩资企业所表现的这种脆弱性,使由投资所带动的原材料、生产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受到很大影响。此外,由于韩国对华投资的行业及规模特点的存在,必然会出现许多韩资企业在管理中一味强调降低成本的情况,从而导致劳资双方矛盾的激化,这也影响了双方贸易及投资的发展。

三、知难而进,积极应对

从长远看,中韩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目前两国贸易受到重创,但其发展的基础如文化类似、地域相近、经济互补等依然存在。特别是韩国经济,目前虽受一时之困,但那些曾创造经济奇迹的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劳动力、强烈的进取精神、开放的贸易体系等等并未丧失,并将为韩国走出危机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或放弃韩国这一重要市场。并且,两国在彼此对外贸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双方长期努力的结果,因而要本着积极的态度,知难而进,采取相应措施以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当然,要长期稳定地发展中韩贸易,关键还是要扩大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市场,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传统产品多属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这类产品的竞争最激烈,受冲击最大,因此加快我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的结构调整不仅是必然的。近两年对韩出口商品结构虽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仍很明显。为此,一是要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故可加大这类产品如机电产品零部件及产成品(电视机、电话机等)对韩国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尽快从‘‘以廉取胜”和“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在竞争中保住乃至扩大市场份额,使出口产品真正成为高创汇产品。同财,也希望韩国方面结合我国工业化建设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石化产品及成套设备等。总之,双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促进双边贸易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中韩两国的技术贸易

70年代,韩国侧重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如重化、汽车等工业,故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技术已具相当水平。若能从韩国引进该类技术,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都相当有益。而中国在航空航天、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具有自己的优势。因而双方在技术合作中的发展潜力很大,双方可加强技术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研制新产品,提高两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带动双方商品贸易的发展。

(三)推动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韩国的对华投资方面,一是应注意调整韩国企业的投资方向,使韩国企业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能源、交通、农业开发等领域的投资;二是改善韩资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大企业集团来华投资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中国在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搞好政府服务方面多下功夫。这样,韩国大企业集团也会从长远、全球眼光认真研究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继续加快来华投资的步伐。此外,中韩两国也要注意加强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从而使韩国的对华投资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此外,中国也要加快向韩国投资的步伐。目前,双方的资金流动更多地表现为韩国对中国的单向流动,不利于双方合作的持久稳固发展。随着中国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办厂定会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而韩国作为中国地缘相近、文化背景类似的友好国家,也会成为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故中国企业应尽快改变那种仅在韩国设立贸易办事处的作法,加大对韩国的生产性投资,这样不仅可以使双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带动对韩国的出口,减少中方逆差,从而促进贸易的均衡发展。目前,韩国政府正积极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开放本国的资本市场,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为中国企业进入韩国资本市场提供了时机。特别是韩币贬值及工人工资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资成本降低,也为中国的对韩投资提供了现实性。

(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韩贸易继续滑坡

一方面,中国企业除了积极利用已有的优惠政策如纺织品退税率由9%提高到11%等等外,国家也应给传统市场的出口更多的扶植:增加出口信贷规模;简化出口退税手段;为来华投资的韩国大企业集团提供资金支持等等。另一方面,希望韩国政府从双方长远利益出发,减少对中国进口商品的贸易壁垒。值得欣慰的是韩国政府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如韩国财政经济部宣布自1999年1月1日起将征收调节关税的中国38种产品减少为19种,大幅下调对鳝鱼等10种产品的调节关税率,对生铁等不再征收配额关税。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贸易滑坡的局面会得以扭转。

❷ 这个论文<在华韩国企业的现状及分析>怎么写

中韩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范爱军 金宁

一、中韩贸易发展的简要回顾

中国与韩国为友好近邻,交往历史渊源流长,文化背景极其相似,这为中韩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目前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结构互补,各有所需,也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现实性。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贸易额迅速增加。中国成为继日、美之后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韩国也保持了继日、港、美之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与之相伴随,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韩国企业在华的投资,从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占其海外总投资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韩国直接投资75.7亿美元,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在所有来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中,也占据了第七大投资来源国的地位。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大量原材料、技术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从而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韩贸易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取得这些成就当然可贺,但也属正常。随着中韩贸易基数越来越大,发展渐趋成熟,其间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之策。

(一)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韩双边贸易在宏观层面上存在较直观的问题有:

1.贸易增长乏力直至为负

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后的四年中,双方贸易可谓是大踏步前进,每年贸易增长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外经贸政策法规,加上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使我国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下降。韩国作为我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对其出口必然受到影响。同时,在双方贸易中担当重要角色的韩资加工贸易型企业,在出口利润下降的情况下,进口积极性也受到波及,从而使中国从韩国的进口贸易也有所放缓,致使双边贸易增长率从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势有所好转,双边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增幅达20.3%,但已与1996年以前的增长势头不可同日而语。1998年,双边贸易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韩国还是当事国之一,这样,中韩贸易的增长步伐戛然而止。从1998年年底的统计数字看,双边贸易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负增长,降幅达11.6%。1999年上半年,双边贸易虽有所恢复,但增长速度并不快。

2.贸易不平衡趋势渐大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韩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是越来越大的,到1997年已达到58.1亿美元,占到从韩国进口商品总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韩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纤维制品、农矿产品、电子零部件等跌幅更为突出,1998年中国对韩出口额仅为6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时,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也不及预料的好,半导体、汽车、机床、船舶、通讯设备等工业品及家电等一般消费品的对华出口上半年还有大幅增长,下半年就逐步萎缩,到年底,对华出口总计149.9亿美元,增长仅0.4%。1998年全年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达87.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贸易逆差仍有扩大的趋势,为44.6亿美元。笔者认为,两国贸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这种不平衡持续存在并一味扩大,终将会影响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3.韩国对华投资出现“缩水”

1997年以前,韩国对华投资的整体规模每年都在扩大。正当中韩两国努力促进双方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一演进急速冻结。1998年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项目仅为1309个,实际投入资金18.0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减少了25.3%和15.9%,特别是一些回收期长、规模较大的项目都面临压缩投资、延期投资或予以撤资的情况。此外,大量韩企的驻华分支机构、商社等纷纷撤离。由于中韩双边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在华的韩资企业承担的,投资的大规模“缩水”势必会影响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较直观的、表象化的问题必然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这些原因概括起来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1.亚洲金融危机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祸首

1997年8月一场以韩元加速贬值和股指深幅下泻为表征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整个韩国,使韩国国内经济一片混乱:许多大企业集团相继倒闭或陷入困境;资金周转困难;失业人口激增;银行拒开进口信用证。在此形势下,韩国企业当然无法进行正常时日的进口。而我国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相对增加了出口成本。韩国企业给中国的订单明显减少,而转向从东南亚国家进口,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韩国政府为了增加外汇储备,借韩元贬值之机,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贸易盈余由负变零,越来越大。中国作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必然受到韩国进口产品的冲击,这样就使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理论上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应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由于担负双边贸易的相当多企业是在华从事进出口加工贸易的韩资企业,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其进口积极性也有所降低,进口增幅还小于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国国内需求萎糜,导致进口需求减弱,使韩国的对华出口并未出现大幅攀升,故双边贸易额总体上出现下滑局势。

上述同样的原因,使韩国企业到中国投资的成本增加,而多数韩资企业都把“降低成本”作为来华投资的首选动机,这样,韩国的对华投资必然会大幅减少。况且,韩国企业面临国内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缺少资金来源,也无暇进行海外投资,从而使对华投资出现了“缩水”现象。

2.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是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中韩传统贸易在宏观层面上确实符合这一理论的要旨,即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原材料、农矿产品、纺织服装、皮革等,而韩国则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化工产品、电子通讯设备、机电产品等,即使中国向韩国出口一些电子产品,也多以零部件为主。正是这种较单纯建立在技术层次差异基础上的商品结构,使中韩双边贸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从总体上看,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商品与从韩国出口的商品相比,其价格弹性相对要高。在国际市场发生波动时,前者更易受到冲击或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大量廉价商品充斥国际市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提高必然会丧失较大份额的市场。换言之,即使在韩国不是危机当事国之一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的差异也会使贸易差额更加扩大,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总之,这种以垂直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并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韩国在华投资的特征因素也是双边贸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70、80年代其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工资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削弱,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及部分重化工业(如水泥)也逐渐归入了夕阳产业之列。韩国政府为了鼓励新兴产业如电子、生物工程、航空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而中国与韩国地域相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又低,农矿资源丰富,自然成为韩国进行该类产业投资的首选对象。据统计,韩国对华投资中有60%以上集中于纺织服装业、电器组装业、木家具及鞋类、皮革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是韩国在华投资的产业特点。

再从单项投资规模看,韩国对华投资项目多为中小型项目,投资金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约占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项韩国直接投资平均规模仅为137.8万美元,不仅低于韩国海外投资的平均规模,也低于所有来华投资的平均规模(229.6万美元)。

由于中韩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由在华韩资企业承担的,上述两大特征的存在,导致双边贸易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也导致在华韩资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目前,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竟争越来越激烈,多数中小韩资企业不堪重击,普遍面临经营困境。由于在华韩资企业所表现的这种脆弱性,使由投资所带动的原材料、生产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受到很大影响。此外,由于韩国对华投资的行业及规模特点的存在,必然会出现许多韩资企业在管理中一味强调降低成本的情况,从而导致劳资双方矛盾的激化,这也影响了双方贸易及投资的发展。

三、知难而进,积极应对

从长远看,中韩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目前两国贸易受到重创,但其发展的基础如文化类似、地域相近、经济互补等依然存在。特别是韩国经济,目前虽受一时之困,但那些曾创造经济奇迹的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劳动力、强烈的进取精神、开放的贸易体系等等并未丧失,并将为韩国走出危机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或放弃韩国这一重要市场。并且,两国在彼此对外贸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双方长期努力的结果,因而要本着积极的态度,知难而进,采取相应措施以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当然,要长期稳定地发展中韩贸易,关键还是要扩大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市场,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传统产品多属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这类产品的竞争最激烈,受冲击最大,因此加快我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的结构调整不仅是必然的。近两年对韩出口商品结构虽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仍很明显。为此,一是要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故可加大这类产品如机电产品零部件及产成品(电视机、电话机等)对韩国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尽快从‘‘以廉取胜”和“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在竞争中保住乃至扩大市场份额,使出口产品真正成为高创汇产品。同财,也希望韩国方面结合我国工业化建设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石化产品及成套设备等。总之,双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促进双边贸易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中韩两国的技术贸易

70年代,韩国侧重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如重化、汽车等工业,故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技术已具相当水平。若能从韩国引进该类技术,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都相当有益。而中国在航空航天、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具有自己的优势。因而双方在技术合作中的发展潜力很大,双方可加强技术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研制新产品,提高两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带动双方商品贸易的发展。

(三)推动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韩国的对华投资方面,一是应注意调整韩国企业的投资方向,使韩国企业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能源、交通、农业开发等领域的投资;二是改善韩资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大企业集团来华投资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中国在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搞好政府服务方面多下功夫。这样,韩国大企业集团也会从长远、全球眼光认真研究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继续加快来华投资的步伐。此外,中韩两国也要注意加强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从而使韩国的对华投资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此外,中国也要加快向韩国投资的步伐。目前,双方的资金流动更多地表现为韩国对中国的单向流动,不利于双方合作的持久稳固发展。随着中国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办厂定会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而韩国作为中国地缘相近、文化背景类似的友好国家,也会成为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故中国企业应尽快改变那种仅在韩国设立贸易办事处的作法,加大对韩国的生产性投资,这样不仅可以使双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带动对韩国的出口,减少中方逆差,从而促进贸易的均衡发展。目前,韩国政府正积极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开放本国的资本市场,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为中国企业进入韩国资本市场提供了时机。特别是韩币贬值及工人工资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资成本降低,也为中国的对韩投资提供了现实性。

(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韩贸易继续滑坡

一方面,中国企业除了积极利用已有的优惠政策如纺织品退税率由9%提高到11%等等外,国家也应给传统市场的出口更多的扶植:增加出口信贷规模;简化出口退税手段;为来华投资的韩国大企业集团提供资金支持等等。另一方面,希望韩国政府从双方长远利益出发,减少对中国进口商品的贸易壁垒。值得欣慰的是韩国政府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如韩国财政经济部宣布自1999年1月1日起将征收调节关税的中国38种产品减少为19种,大幅下调对鳝鱼等10种产品的调节关税率,对生铁等不再征收配额关税。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贸易滑坡的局面会得以扭转。

❸ 临沂哪有卖山大范爱军老师编的教材《国际贸易学》考研复试用书,(临沂师院书店没有卖的)

到临沂书城看看(广场东北角那个)

❹ 成都东软学院真的可以吗,他有什么不足之处

好吧,作为11级的专科学长,我就来为你讲一讲成都东软。
首先,成都东软的情况大概可以用一段顺口溜来总结:
一流的环境
二流的硬件
三流的老师
四流的学生
五流的学风
末流的生活

接下来,我就分别给你讲讲东软的情况,你自己看看。
1.环境:这个没得说,著名的5A级风景区青城山下,环境宜人,空气清新,学校里面草坪特别的多,一到夏天东软湖里面还会有大片的荷花,草坪上面也会有一群不知道是白鹤还是白鹭的白鸟。是养老,专心学习的好地方。但是周围比较冷清,离成都和都江堰市区都比较远。如果你喜欢环境好的地方推荐你来,如果你喜欢闹市,那最好还是另择良处。

2.住宿:这个嘛,很难说,如果你是妹子,那就还好,是男生的话,当心被坑得你哭不出来。总体而言东软目前有四种寝室,男两种女两种。
女寝D5D6是最好的,有单独的卫生间和单独的浴室,D7只有卫生间无浴室,不过都没热水器,只能自己烧着洗或者去澡堂。
男寝D1是大坑之地,前面一两个月左右开始动工从四人间改为六人间,无浴室无卫生间,公共洗漱池公共卫生间公共澡堂是必备之选。然后就是暂时没有改为六人间的D2D3寝室,条件也和D1差不多。所以,男生慎重!!

3.吃饭:这个嘛,真的想喷又不想喷,失望过顶了。不过还是简述一下。学校内部食堂有老食堂和新食堂两个。老食堂主要是那种拿着一个盘打几个菜的那种,荤素一般5-6块,二楼也有清真饭,稍微贵一两块,和一些比如盖浇饭之类的。
新食堂其实不属于学校内部管理,据说已经被外包出去,前段时间的地沟油事件,我就不多说了,中国人的胃你没得说,学校的管理能力你懒得喷。新食堂一般是聚会或者是在A6A7上课的人去的,主要是干锅,还有粉面,小炒还有一些小吃之类的,价格比较贵一点,没有人长期去吃。
学校外面就主要在后门外,有一个类似小吃街的地方,那里有餐馆,兰州拉面,小KTV和奶茶店等等,当然住宿也有。
总的来说,如果你在东软吃饭的话,如果主要是在老食堂吃,那么一个月是不会有多少消费的。

金融学综合参考书目

专硕:黄达版的金融学和东南大学出版社的《公司金融》,专硕考的金融学综合会涉及金融本科阶段的多门课程,所以跨考的孩子更适合考学硕;

学硕: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三版或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2.尹伯成主编《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复旦大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江可申、刘瑛、邓晶主编《微观经济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复试参考:1、范爱军,国际贸易学(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刘思峰等,计量经济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拓展资料

金融学(Finance)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金融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主要包括四大学术专业领域:银行学、证券学、保险学、信托学。

传统的金融学研究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

❻ 山东大学所有教授名单

学校博士生导师 名单,教授不知道。可以到山大主页查找

--------------------------------------------------------------------------------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傅有德 刘陆鹏 何中华 高鉴国 林聚任 陈坚 刘杰 刘新利 王新春 颜炳罡 刘大钧 林忠军 宋全成 谢文郁 王善波 苗润田 艾里克 刘玉建 李培林
经济学院
于良春 臧旭恒 孙曰瑶 侯风云 张东辉 刘国亮 范爱军 孔庆峰 张宏 刘庆林 樊丽明 李齐云 李文 胡金焱 姜旭朝 秦凤鸣 曹廷求 任燕燕 陈蔚 林平 白景明 刘尚希 戚聿东 张昕竹
经济研究院
黄少安 盛洪 王新军 陈昆亭 孙天琦 洪永淼 魏建 王金利 曹洪军 王天义 史鹤龄 李锐
法学院
范进学 齐延平 肖金明 王德志 柳砚涛 冯殿美 周长军 于改之 刘保玉 王丽萍 徐显明 郝铁川 梁慧星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刘玉安 崔桂田 王学玉 方雷 王建民 王韶兴 郇庆治 杨鲁慧 臧秀玲 曹现强 赵明义 孔令栋 张锡恩 包心鉴 邢占军 葛 荃 张 铭 张全新 朱 锋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田建国 周向军 孙熙国 徐艳玲 费利群 徐国亮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曾繁仁 谭好哲 陈炎 王汶成 仪平策 程相占 盛玉麒 杨端志 张树铮 唐子恒 杨振兰 王平 李剑锋 王小舒 廖群 孙之梅 黄万华 张华 郑春 张学军 贺立华 刘方政 张志庆 袁世硕 周来祥 刘培
国际教育学院
宁继鸣
文史哲研究院
杜泽逊 冯春田 马来平 王承略 王学典 徐传武 叶涛 郑杰文 张富祥 傅永军 庞朴 张士闪
外国语学院
苗兴伟 刘振前 王俊菊 申富英 丛亚平 高文汉 张德禄 李铭敬 李德凤
艺术学院
潘鲁生
历史文化学院
王育济 于化民 张书学 张金龙 晁中辰 胡新生 栾丰实 谭世宝 顾銮斋 方辉 曾振宇 陈尚胜 于海广 刘玉峰 刘平 徐畅 胡卫清 赵兴胜 姜生 李文海 马新 齐涛 江奔东 刘凤君 任相宏 崔大庸 胡正荣 钱乘旦 张海鹏
数学学院
刘建亚 仪洪勋 史玉明 张顺华 杨连中 彭实戈 芮洪兴 羊丹平 王小云 展涛 吴臻 陈增敬 嵇少林 林路 赵卫东 刘桂真 李国君 任秀敏 韦忠礼 司建国 栾贻会 吴建良 魏刚 黄华林 刘华文 叶扬波
物理学院
林兆军 戴瑛 冯存峰 何瑁 胡季帆 解士杰 梁作堂 刘德胜 刘向东 马瑾 司宗国 王春雷 王克明 王新年 颜世申 张家良 张学尧 Rolf_Mueller 冀子武 郑雨军 陈峰 王雪林 仝殿民 张 泽 李卫 强 游 王占国 张瑞勤 宋爱民 焦 军 孙振东 王萌 康仕寿
化学与化工学院
冯圣玉 谭业邦 鲁在君 刘成卜 步宇翔 张冬菊 苑世领 王建武 郝爱友 赵宝祥 李晓燕 孙宏建 马厚义 张树永 杨延钊 焦秀玲 陈代荣 陈晓 侯万国 徐桂英 孙德军 郑利强 沈强 郝京诚 黄锡荣 金文睿 张长桥 曹成波 李希友 马晨 占金华 刘永军 姜玮 马玉道 丁轶 孙道峰 钱逸泰 王琪珑 程津培 徐政和 江元生 孔祥正 周其凤 佟振合 黄崇祺 闫兵 洪茂椿
生命科学学院
曲音波 陈冠军 夏光敏 张玉忠 王金星 赵小凡 李越中 杨爱芳 白增亮 孔健 向凤宁 鲍晓明 肖敏 许平 王仁卿 苗俊英 马翠卿 张举仁 林建强 侯丙凯 谷立川 申玉龙 冯力骏 刘相国 陈靠山 祁庆生 张玉臻 王鹏 张新时 卢雪梅 刘巍峰 黄峰 赵建 陈秀兰 高建刚 张先恩 雷 鸣 石德利 孔祥复 庞秀华 方诩 张伟 徐志刚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袁东风 赵圣之 李康 王洪君 张行愚 王青圃 刘琚 江铭炎 周卫东 孔繁敏 曹叶文 李桂秋 卢霏 连洁 常军 卓壮 金国藩 薛其坤 张小民 刘允才 曹志刚 杨义先
晶体材料研究所
陶绪堂 徐现刚 黄柏标 赵显 许心光 张怀金 胡小波 刘宏 崔得良 郝霄鹏 王圣来 孙洵 于晓强 何京良 蒋民华 王继扬 许东 刘铎 夏盛清 夏海兵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崔兆杰 高宝玉 胡文容 李小明 王曙光 岳钦艳 张建 刘汝涛 王睿 裴海燕 张 波
环境研究院
王文兴 张庆竹 江桂斌 王韬
管理学院
徐向艺 杨蕙馨 王兴元 胡正明 赵炳新 潘爱玲 陈志军 丁荣贵 戚桂杰 温德成 张体勤 张玉明 谢永珍 李海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陈传忠 闵光辉 李胜利 关小军 于化顺 季忠 朱波 吕宇鹏 张玉军 孙康宁 尹龙卫 赵士贵 王成国 武传松 李亚江 孙胜 王广春 王作成 田学雷 边秀房 刘相法 王伟民 赵国群 邹增大 李木森 范润华 张建新 李辉 管延锦 朱瑞富 耿浩然 许斌 鹿晓阳 张希华 刘久荣
机械工程学院
艾兴 张建华 黄传真 邓建新 王勇 张承瑞 冯显英 宋现春 赵军 李剑峰 张进生 周以齐 路长厚 周慎杰 王威强 葛培琪 董玉平 张勤河 唐委校 高琦 刘战强 孙杰 林明星 李兆前 王增才 许崇海 赵正旭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王志明 程勇 李国祥 路春美 孙奉仲 杜广生 韩吉田 程林 田茂诚 马春元 潘继红 陈宝明 栾涛 张树生 过增元 秦裕琨 陶文铨 王立秋 许明田 邹勇
电气工程学院
陈青 高厚磊 韩学山 李庆民 梁军 刘玉田 刘志珍 谭震宇 王秀和 徐丙垠 徐文远 徐衍亮 薛禹胜 张文 赵建国 刘淑琴 唐任远 陈通文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刘伯强 魏守水 杨立才 刘常春 常发亮 刘允刚 李贻斌 隋青美 贾磊 张承慧 张光先 张庆范 张承进 王玉振 孙同景 刘树堂 李歧强 田国会 张焕水 孟庆虎 吴耀华 俞梦孙 付敏跃 邹难 陈冬岩 宋沐民
土建与水利学院
李术才 张强勇 李树忱 曹升乐 王有志 姚占勇 陈卫忠 顾金才 唐春安 朱维申 邬爱清 周学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龚斌 贾智平 李庆忠 李学庆 马军 孟祥旭 屠长河 王海洋 徐秋亮 张彩明 朱大铭 王新军 尹义龙 秦学英 王鲁生 沙行勉 禹晓辉 彭京亮
体育学院
张瑞林
医学院
龚瑶琴 刘奇迹 刘树伟 李振中 张利宁 马春红 苑辉卿 贾继辉 刘传勇 潘芳 陈晓阳 侯桂华 张岫美 郭瑞臣 赵家军 何深一 周庚寅 张运 张薇 张梅 黎莉 安丰双 季晓平 陈丽 侯明 李延青 李兴福 肖伟 曲迅 王传新 迟兆富 程玉峰 胡立宽 胡三元 徐忠华 赵斌 柳澄 刘作勤 张源潮 刘子栋 汪运山 田兴松 卢志明 郝爱军 赵蔚明 陈哲宇 李新钢 庞琦 朱长军 李建峰 刘秀华 高成江 陈有海 钟世镇 王锡岗 韩金祥 高聆 易凡 邵常顺 王向东 鞠秀丽 孙若鹏 张文同 潘新良 许安廷 孔北华 刘培淑 王波 杨兴升 陈玉国 岳寿伟 高海青 于金贵 李春阳 马立宪 王凯 阎明 董亮 卜培莉 张铭湘 钟敬泉 曹义海 康维强 王兴利 纪春岩 陈春燕 孙秀莲 焉传祝 李建民 聂林 徐祗顺 史本康 陈雨信 牛军 徐克森 杨其峰 董家鸿 马榕 刘玉光 朱树干 毕研文 吴树明 田辉 魏奉才 吴欣怡 韩建奎 刘韶平 李淑玲 张继东 赵玉霞 侯应龙 邢启崇 闫素华 段瑞生 李杰 关广聚 毕建忠 赵升田 余之刚 蔡景龙 李桂梅 王玉林 孙玉萍 王海波 陈子江 温泽清 赵跃然 傅志俭 林殿杰 秦成勇 张春清 王欣 杜怡峰 金讯波 吕家驹 金星 曲元明 滕良珠 范全心 邹承伟 王洲 霍然 李安源 刘奇 王锡明 武乐斌 贾堂宏 于金明 洪涛 冯健全 吴荣德 周东生 卢永田 荣海钦 王滨 魏光伟 王月兰 郑成云 刘庆伟 彭志海 刘传聚 王荣 蒋凡
公共卫生学院
赵仲堂 姜宝法 王志玉 谢克勤 徐凌中 薛付忠 李立明 张杰 曹务春 王济川 逄增昌 李德新 梁国栋 徐凌忠
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
孟庆跃 尹爱田 王健
口腔医学院
杨丕山 王春玲 姜广水 徐欣
护理学院
娄凤兰 徐大为 王 辰
药学院
刘新泳 娄红祥 曲显俊 田志刚 王凤山 徐文方 张彩 张建 张庆柱 赵桂森 张典瑞 方浩 凌沛学 刘珂 王炳和 张娜 李敏勇 沈月毛
威海分校
高军 陈金钊 董学立 汪全胜 葛荃 付文忠 仵从巨 张红军 赖晓平 王冰 祝茜 张铭 罗润东 綦建刚 孙基林 陈耀 董恩清 韩圣浩 吕铁良 夏利东 颜毅华 赵刚 赵永恒 郑卫民 薛安克 仝兴华 吴佩林 李波

❼ 山东大学 应用统计学专业 考研大纲及参考资料

硕士生复试方案
一、学术型学位
1.复试方式:
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笔试采取闭卷方式,各专业复试中以笔试方式考一门专业课,满分为50分;面试以专业为单位组织,满分为50分。
复试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95%+外语听力成绩,满分100分,及格为60分。
复试成绩需达到及格以上,方能参加录取排名。
2.复试笔试科目:
政治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
世界经济学专业:世界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
财政学专业:财政学;
金融学专业:证券投资学;
产业经济学专业: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专业:国际贸易学;
劳动经济学专业:政治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专业:计量经济学;
投资经济学专业:投资经济学;
保险学专业:保险学。
3.面试内容:
专业面试用中外文提问和回答问题。
4.拟录取排名:
总成绩=初试成绩÷5×50%+复试成绩×50%,按总成绩排名。
5.复试笔试科目参考书目:
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三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五版),格利高里·曼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第三版),于良春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政治经济学》(第一版),张维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概论》,池元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世界经济学》张幼文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年版。
财政学:《财政学》,陈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政府经济学》,樊丽明、李齐云、陈东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证券投资学:《证券投资学》(第一版),胡金焱、霍兵、李维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投资学》(上、下)(第五版)(中译本),威廉·F·夏普、戈登·J·亚历山大、杰弗里·V·贝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第三版),臧旭恒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现代产业经济学》,戴伯勋等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现代产业经济学》,刘志彪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薛荣久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国际贸易学》,范爱军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基础》,张晓峒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经济计量分析》,(美)威廉H.格林著,王明舰、王永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投资经济学:《投资经济学》,任淮秀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级金融工程学》,周洛华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保险学:《保险学》(第三版),孙祈祥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保险学》,魏华林、林宝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加试科目参考书目:
经济统计:《经济统计学》,宋宪华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统计学》,贾俊平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货币银行学:《货币经济学》(第一版),姜旭朝、胡金焱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货币金融学》(第七版)(中译本),(美)米什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二、专业学位
1.复试方式:
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笔试采取闭卷方式,各专业复试中以笔试方式考一门专业课,满分为50分;面试以专业为单位组织,满分为50分。
复试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95%+外语听力成绩,满分100分。
复试成绩需达到及格以上,方能参加录取排名。
2.复试笔试科目:
各专业笔试科目如下:
金融:证券投资学
税务:财政学
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学
保险:保险法
资产评估:证券投资学
应用统计:经济学基础
3.面试内容:
专业面试用中外文提问和回答问题。
4.拟录取排名:
总成绩=(初试成绩÷5)×50%+复试成绩×50%,按总成绩排名。
5.复试笔试参考书目:
财政学:《财政学》,陈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政府经济学》,樊丽明、李齐云、陈东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证券投资学:《证券投资学》(第一版),胡金焱、霍兵、李维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投资学》(上、下)(中译本)(第五版),威廉·F·夏普、戈登·J·亚历山大、杰弗里·V·贝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薛荣久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国际贸易学》,范爱军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经济学基础:《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三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保险法:《保险法》,石慧荣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保险法》,贾林青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❽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考研都需要准备哪些指定教材还有辅助材料有哪些好的推荐呢

现在山大不复指定参考书了,制建议你参考11年指定的。
807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三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五版),格利高里•曼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辅助材料 :建议你看《张东辉西方经济学习题集萃》这本书一直公认的山东大学807经济学的经典题库,每年都会有上面的原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❾ 韩国企业问题~~

韩国:
中韩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范爱军 金宁

一、中韩贸易发展的简要回顾

中国与韩国为友好近邻,交往历史渊源流长,文化背景极其相似,这为中韩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目前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结构互补,各有所需,也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现实性。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贸易额迅速增加。中国成为继日、美之后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韩国也保持了继日、港、美之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与之相伴随,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韩国企业在华的投资,从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占其海外总投资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韩国直接投资75.7亿美元,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在所有来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中,也占据了第七大投资来源国的地位。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大量原材料、技术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从而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韩贸易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取得这些成就当然可贺,但也属正常。随着中韩贸易基数越来越大,发展渐趋成熟,其间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之策。

(一)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韩双边贸易在宏观层面上存在较直观的问题有:

1.贸易增长乏力直至为负

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后的四年中,双方贸易可谓是大踏步前进,每年贸易增长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外经贸政策法规,加上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使我国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下降。韩国作为我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对其出口必然受到影响。同时,在双方贸易中担当重要角色的韩资加工贸易型企业,在出口利润下降的情况下,进口积极性也受到波及,从而使中国从韩国的进口贸易也有所放缓,致使双边贸易增长率从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势有所好转,双边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增幅达20.3%,但已与1996年以前的增长势头不可同日而语。1998年,双边贸易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韩国还是当事国之一,这样,中韩贸易的增长步伐戛然而止。从1998年年底的统计数字看,双边贸易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负增长,降幅达11.6%。1999年上半年,双边贸易虽有所恢复,但增长速度并不快。

2.贸易不平衡趋势渐大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韩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是越来越大的,到1997年已达到58.1亿美元,占到从韩国进口商品总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韩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纤维制品、农矿产品、电子零部件等跌幅更为突出,1998年中国对韩出口额仅为6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时,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也不及预料的好,半导体、汽车、机床、船舶、通讯设备等工业品及家电等一般消费品的对华出口上半年还有大幅增长,下半年就逐步萎缩,到年底,对华出口总计149.9亿美元,增长仅0.4%。1998年全年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达87.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贸易逆差仍有扩大的趋势,为44.6亿美元。笔者认为,两国贸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这种不平衡持续存在并一味扩大,终将会影响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3.韩国对华投资出现“缩水”

1997年以前,韩国对华投资的整体规模每年都在扩大。正当中韩两国努力促进双方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一演进急速冻结。1998年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项目仅为1309个,实际投入资金18.0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减少了25.3%和15.9%,特别是一些回收期长、规模较大的项目都面临压缩投资、延期投资或予以撤资的情况。此外,大量韩企的驻华分支机构、商社等纷纷撤离。由于中韩双边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在华的韩资企业承担的,投资的大规模“缩水”势必会影响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较直观的、表象化的问题必然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这些原因概括起来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1.亚洲金融危机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祸首

1997年8月一场以韩元加速贬值和股指深幅下泻为表征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整个韩国,使韩国国内经济一片混乱:许多大企业集团相继倒闭或陷入困境;资金周转困难;失业人口激增;银行拒开进口信用证。在此形势下,韩国企业当然无法进行正常时日的进口。而我国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相对增加了出口成本。韩国企业给中国的订单明显减少,而转向从东南亚国家进口,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韩国政府为了增加外汇储备,借韩元贬值之机,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贸易盈余由负变零,越来越大。中国作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必然受到韩国进口产品的冲击,这样就使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理论上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应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由于担负双边贸易的相当多企业是在华从事进出口加工贸易的韩资企业,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其进口积极性也有所降低,进口增幅还小于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国国内需求萎糜,导致进口需求减弱,使韩国的对华出口并未出现大幅攀升,故双边贸易额总体上出现下滑局势。

上述同样的原因,使韩国企业到中国投资的成本增加,而多数韩资企业都把“降低成本”作为来华投资的首选动机,这样,韩国的对华投资必然会大幅减少。况且,韩国企业面临国内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缺少资金来源,也无暇进行海外投资,从而使对华投资出现了“缩水”现象。

2.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是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中韩传统贸易在宏观层面上确实符合这一理论的要旨,即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原材料、农矿产品、纺织服装、皮革等,而韩国则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化工产品、电子通讯设备、机电产品等,即使中国向韩国出口一些电子产品,也多以零部件为主。正是这种较单纯建立在技术层次差异基础上的商品结构,使中韩双边贸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从总体上看,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商品与从韩国出口的商品相比,其价格弹性相对要高。在国际市场发生波动时,前者更易受到冲击或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大量廉价商品充斥国际市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提高必然会丧失较大份额的市场。换言之,即使在韩国不是危机当事国之一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的差异也会使贸易差额更加扩大,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总之,这种以垂直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并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韩国在华投资的特征因素也是双边贸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70、80年代其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工资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削弱,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及部分重化工业(如水泥)也逐渐归入了夕阳产业之列。韩国政府为了鼓励新兴产业如电子、生物工程、航空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而中国与韩国地域相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又低,农矿资源丰富,自然成为韩国进行该类产业投资的首选对象。据统计,韩国对华投资中有60%以上集中于纺织服装业、电器组装业、木家具及鞋类、皮革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是韩国在华投资的产业特点。

再从单项投资规模看,韩国对华投资项目多为中小型项目,投资金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约占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项韩国直接投资平均规模仅为137.8万美元,不仅低于韩国海外投资的平均规模,也低于所有来华投资的平均规模(229.6万美元)。

由于中韩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由在华韩资企业承担的,上述两大特征的存在,导致双边贸易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也导致在华韩资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目前,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竟争越来越激烈,多数中小韩资企业不堪重击,普遍面临经营困境。由于在华韩资企业所表现的这种脆弱性,使由投资所带动的原材料、生产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受到很大影响。此外,由于韩国对华投资的行业及规模特点的存在,必然会出现许多韩资企业在管理中一味强调降低成本的情况,从而导致劳资双方矛盾的激化,这也影响了双方贸易及投资的发展。

三、知难而进,积极应对

从长远看,中韩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目前两国贸易受到重创,但其发展的基础如文化类似、地域相近、经济互补等依然存在。特别是韩国经济,目前虽受一时之困,但那些曾创造经济奇迹的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劳动力、强烈的进取精神、开放的贸易体系等等并未丧失,并将为韩国走出危机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或放弃韩国这一重要市场。并且,两国在彼此对外贸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双方长期努力的结果,因而要本着积极的态度,知难而进,采取相应措施以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当然,要长期稳定地发展中韩贸易,关键还是要扩大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市场,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传统产品多属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这类产品的竞争最激烈,受冲击最大,因此加快我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的结构调整不仅是必然的。近两年对韩出口商品结构虽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仍很明显。为此,一是要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故可加大这类产品如机电产品零部件及产成品(电视机、电话机等)对韩国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尽快从‘‘以廉取胜”和“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在竞争中保住乃至扩大市场份额,使出口产品真正成为高创汇产品。同财,也希望韩国方面结合我国工业化建设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石化产品及成套设备等。总之,双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促进双边贸易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中韩两国的技术贸易

70年代,韩国侧重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如重化、汽车等工业,故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技术已具相当水平。若能从韩国引进该类技术,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都相当有益。而中国在航空航天、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具有自己的优势。因而双方在技术合作中的发展潜力很大,双方可加强技术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研制新产品,提高两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带动双方商品贸易的发展。

(三)推动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韩国的对华投资方面,一是应注意调整韩国企业的投资方向,使韩国企业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能源、交通、农业开发等领域的投资;二是改善韩资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大企业集团来华投资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中国在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搞好政府服务方面多下功夫。这样,韩国大企业集团也会从长远、全球眼光认真研究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继续加快来华投资的步伐。此外,中韩两国也要注意加强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从而使韩国的对华投资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此外,中国也要加快向韩国投资的步伐。目前,双方的资金流动更多地表现为韩国对中国的单向流动,不利于双方合作的持久稳固发展。随着中国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办厂定会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而韩国作为中国地缘相近、文化背景类似的友好国家,也会成为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故中国企业应尽快改变那种仅在韩国设立贸易办事处的作法,加大对韩国的生产性投资,这样不仅可以使双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带动对韩国的出口,减少中方逆差,从而促进贸易的均衡发展。目前,韩国政府正积极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开放本国的资本市场,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为中国企业进入韩国资本市场提供了时机。特别是韩币贬值及工人工资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资成本降低,也为中国的对韩投资提供了现实性。

(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韩贸易继续滑坡

一方面,中国企业除了积极利用已有的优惠政策如纺织品退税率由9%提高到11%等等外,国家也应给传统市场的出口更多的扶植:增加出口信贷规模;简化出口退税手段;为来华投资的韩国大企业集团提供资金支持等等。另一方面,希望韩国政府从双方长远利益出发,减少对中国进口商品的贸易壁垒。值得欣慰的是韩国政府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如韩国财政经济部宣布自1999年1月1日起将征收调节关税的中国38种产品减少为19种,大幅下调对鳝鱼等10种产品的调节关税率,对生铁等不再征收配额关税。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贸易滑坡的局面会得以扭转

❿ 求 范爱军《国际贸易学》,2005版,山东人民出版社,可以是旧书。

你也要这本书的?我也要。。同求啊。留个联系方式吧,你考山师大么?我也考。国际商务专业

阅读全文

与山东大学国际贸易学范爱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