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国际贸易 > 国际贸易创新

国际贸易创新

发布时间:2020-11-26 00:02:21

A. 香港创新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是干啥的,是不是传销

香港腾飞国际贸来易公司
香港腾飞国际源贸易公司连锁销售的幌子,在没有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情况下,非法从事传销活动的窝点,被冷水滩工商和公安部门一举捣毁,当场查获传销人员15名。
在香港注册一个公司只要10港币,这和内地是不同的,香港实行备案制,10港币就可以叫香港xx国际集团,大家千万不要相信香港公司。
香港腾飞国际贸易公司,就是骗子公司,他就是传销。按照我国法律规定香港公司是不可以直接开展内地业务的!也没有什么叫香港腾飞国际贸易公司!这个是人所操从的!
建议你还是劝家人回来吧,就说家里谁谁有病什么的,把他骗回来,要不就让传销公司骗了。

B. 为什么要自主创新,或者自主创新对国际贸易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自主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分析
纵观当代世界经济,我们可以发现,实行开放经济体系的国家在技术创新方面都比封闭经济国家有较为突出的成就。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技术创新进程比开放之前也明显加快。这说明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仅从作为对外开放具体途径之一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来分析.
一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能够有效地强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国际贸易最主要的作用是将国际竞争引入国内的经济生活,对于出口企业来说,为了能与国外厂家竞争,最有效的途径是开展技术创新,以降低自身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市场前景诱导企业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对于非外向型企业来说,进口商品的竞争会迫使其实施技术创新,只有实施技术创新才是保持生存机会的根本之道。从市场运行的角度来考虑,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其他因素能像国际竞争这样全面地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到强有力的刺激作用。
对外开放初期耐用消费品的大量引进,是促使我国企业重视技术创新的第一轮冲击波。20世纪70年代末,对普通公众震动最大的就是国外的耐用消费品,来自日本等国的彩电进入国内市场,人们对技术创新在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有了直观的认识,进而开始广泛地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80年代中期前,我国从国外输入的彩管生产线达到十几条,这是第二轮技术引进的开端。进入90年代中期,电脑、手机等数字信息技术产品的大量进口,掀起了新一轮技术引进的高潮。尽管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但最重要的是激起了技术创新的意念和勇气,并促进了机制的转变。改革开放后技术引进是以满足轻工业部门的生产需要为先导的,即以产品创新来导入全方位的技术创新,由此而对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影响是空前的。以产品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不仅使公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也为全面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消费产品的全面更新,有利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对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技术创新起到了直接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外国商品较大规模地进入我国的消费品市场,使得国内的生产企业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了市场竞争的压力,也激发了技术创新的动力。整个经济的发展战略由内向型转变为外向型,进而党的十五大确定建设开放型经济,这是近年我国构造出技术创新机制的最有效的催化剂,因为它既强化了技术创新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强化了技术创新的利益,从而有助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
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我国自主创新导入了必要的技术存量。国际贸易本身就包含有技术的相互贸易,技术贸易的比重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通过贸易实现的国家问的有形技术转让,无疑对一国自身的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国际贸易过程本身也包含着无形技术转让,通过参与国际贸易,一国的企业能够学习到国外企业先进的产品设计思路、技术设计标准和质量标准等。国际贸易为一国实施技术创新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导入了必要的技术存量。对外开放以来,在我国的进口贸易中生产资料的比重仍然是相当高的,对于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这是正常的,也是有益的。随着进口规模的扩大,以有形渠道输入的技术存量也在不断地增长。一是通过一般贸易渠道而引进的技术设备和零部件等,使国内企业的生产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提供
有用的技术知识;二是外商投资过程中输入的商品,大量属于技术装备,这不仅直接扩大
了我国物质形态上的技术总存量,而且也产生出一定的技术转移和扩散效应。创新是需要定的前提条件的,尤其是相应的技术装备和经济基础。通过国际贸易引致的技术存量的不断积累,自然增强了我国进行自主创新的物质基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发展对外贸
易的过程中,应当也可以兼顾到保护和培育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当今一些经济高度发
达的国家在保护和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时,有两条主要措施可以借鉴:(1)适当的市场保护。即通过对进口商品的限制,让国内的创新企业能够在国内市场上先站住脚跟,然后逐步地开放市场。这实质上是提供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给本国的技术创新者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假以时日来培养本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当然,政府实行保护的时间是有限的,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同关键性产业长期受制于人相比较,利益是非常大的。(2)必要的经济资助。通过税收减免、信贷优惠和生产者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也是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办法。从经济运行的过程来分析,这些措施都有助于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或者提高其经济效益。由于自主性技术创新面临的风险大,外部经济效益(溢出效应)明显,政府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是最为合理的。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国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企业的有资金规模都相当小,而世界的科学技术水平在加速进步,要求实现创新的规模越来越大。政府提供必要的资助,既是启动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一个必要条件,更对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培育我国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要把重点放在出口领域。一方面,在当今的开放经济
条件下,有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才能真正成为带动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因此,
自主技术创新应当在出口产业中寻求突破口,以使创新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实际上,自主技术创新本身往往也会形成较强的出口竞争能力,比如自主创新产品内所含的自主知识产权就是出口竞争力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自主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应当是出口竞争。技术意义上的创新和突破不一定都有经济价值,当自主技术创新能够形成出口竞争力时,就意味着不仅在技术上实现突破,而且在经济上也获得成功。所以,我们应当将各种自主进行的技术创新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快地转化为出口竞争商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享有的比较利益模式。
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凭借自身
创造的技术优势来参与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才能从根本上拓展国民经济的增长空间,保
证国家经济安全,真正平等地享受对外开放的经济利益,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掌握主动
权。

C. 外贸新业态走出去和促进创新发展有哪些创新做法与成绩的样本

当前我国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迎来重要机遇。这是因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技术群体性突破,加速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兴起,为我国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和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速度加快,创新资源全球流动加速,为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作用奠定了基础。 同时,世界各国的竞争焦点,已从科技创新本身的竞争转化为创新体制机制的竞争,谁能够更快地适应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的需要,更好地释放创新活力、集聚全球的创新资源,谁就会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换言之,在形成国际比较优势的过程中,传统资源要素禀赋的重要性下降,而营造创新生态的重要性显著上升。

D. 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当代国际贸易的创新
提要 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创新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最为显著的

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不仅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也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有利于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思考。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概述

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就是对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现象的集中概括。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标明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如果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一简单的概括,我们就会发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含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 它具体包括:(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2)客观地估价 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 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

(二)格局创新 它具体包括:(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 ,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趋势,全球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3)国际贸易重心已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单一重心的格局。

(三)制度创新 它具体包括:(1)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拥有更强约束性和更高运转效能的世界贸易 组织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2)区域性协调机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断加强;(3)国别的“管理贸易”制度的 推广和普遍化。

(四)政策创新 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开始相对地退 入低潮;(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措 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它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4) 区域内“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形成。

(五)构成创新 它具体包括:(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重大调整;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 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尖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 别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服务贸易、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以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体制以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多边体制的管辖范围。

(六)工具创新 它具体包括:(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2)现 代通讯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工具;(3)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革新更科学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如虎添翼;(5)各国在促进和便利贸易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实际内容还远不止上述这些方面。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已经深入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通过和当代国际金融创新、国际投资创新的日益溶合,产生新的更广泛的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国际经济的全面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这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国际贸易创新局面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

其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由于它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在时间上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并构成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国际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1990——1995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大转换后的5年左右的时期内。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经济贸易大发展的时代的来临。

再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崇尚开放与自由,努力挣脱7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近20年的禁锢,鲜明地高举起了开放和自由的旗帜,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从观念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格局创新到政策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开放与自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对长期猖獗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这一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对保护主义长期抗争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的结果。这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创新方面。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义的胜利,但是,承诺贸易集团成员共同一致的对外保护的合法性本身又标明了这种自由化的浅薄。因此,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相对提高了贸易的自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头。

最后,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特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首先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在国际政治发生根本性变迁后,与此关系最为紧密的西方发达国家既出于争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于维护共同的国际利益才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和深入发展,并直接成为各个创新领域和方面的主要参加者。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一直操纵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全过程,把握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这些都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者。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剖析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为90年代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形成的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浓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深入地剖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加以剖析。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 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的“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把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政治和军事对抗的威胁之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制约。随着苏联的突然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冷战”的政治格局终于被打破。但是,由于旧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发性”,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无法形成,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一个新格局的酝酿和形成的“无格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了政治神经从未有过的松驰,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下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的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在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的位置。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法律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努力。所有这些方面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广宽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最显著的特点。

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具有联结作用。国际经济从一开始就是通过贸易纽带联结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的存在和发挥,整个国际经济才被凝合为一个整体。其次,国际贸易具有渗透作用。它通过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其它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

全面的渗透,进一步地把整个国际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和领域溶合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再次,国际贸易还具有导向作用。贸易往往是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先遣,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总是能够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关系包括其它政治、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建立在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最后,国际贸易还起着助动作用。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助动作用实际上还表现为对外贸易对一国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助动。这种双重助动作用是国际经济相互依赖体系的重要动力来源。 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规模变迁,当代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在其基础还是在其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基础看,单一政治联盟基础正在向以地缘经济联盟为主的多基础过渡。从表现形式看,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表现为包括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还不断产生着迫切要求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各国政策与利益的强烈愿望。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以便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联结、渗透、导向和助动作用,国际贸易必须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当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上的突飞猛进。这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而且还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电子数据交换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和全球范围“信息高速公路 ”计划的推出,以现代技术服务和信息传输为内容的国际服务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高新尖技术产品为交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日益壮大,既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它们本身又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组成部分。

二战后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这不仅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缩短上,更表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国际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当代国际贸易构成的创新,还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其它领域和方面的创新。为了适应和容纳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日益膨胀的需要,同时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更快地增长,当代国际贸易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四)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当各国开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以后,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是它们大都共同面临着下列问题: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溶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

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作为这一强制作用的结果,各国开始了贸易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并就国际贸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国际宏观安排和微观实施进行着少有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的全面创新得到了各国普遍的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挠。第一个方面是国际贸易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而又无法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两难选择。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的摇摆不定人为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残缺与低效能。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所有的贸易行为,而且仅有的管辖能力还表现为“软约束”。这更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第二个方面是国际贸易同时又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制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其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们从国际贸易的内在的最深层次上驱动着国际贸易自身的全面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正是由于这一内在动力的驱动,当代国际贸易才发生了从观念到格局、制度 、政策、构成和工具的全面的深刻的创新。

三、几点启示

从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的初步剖析,可以得出下列启示性的结论,它们能够引发人们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宽松的政治环境不仅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还可能成为经济贸易振兴与腾飞的前提条件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得益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实质性转换,得益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真正到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政治环境的稳定。这是保证中国改革开放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

第二,只有坚决地把中国经济更大程度地溶入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国经济贸易才会有真正起飞的明天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建立在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的基础之上。没有这种依赖关系,国际贸易创新就难以形成。事实上,如果一国经济脱离这种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关系,那么它也就不可能从这种相互依赖中获得利益。尽管溶入相互依赖关系体系需要付出代价和作出牺牲,但对于长期实行封闭经济的中国来说更应如此。从长远利益看,这乃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基本出路。

第三,科技发展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生长点科技进步和广泛应用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中的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并通过各种途径对整个国际贸易产生作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基础。因此,不仅要在观念上,更应该在实践中,真正地把科技看成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强支撑,甚至是根本支撑。

第四,经济贸易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自身发展的不适应性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各国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对国际贸易发展所造成的压力;二是国际贸易自身存在的缺陷对自我完善的驱动。后者是更重要的创新推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不应该依赖于外部动力的供给和推动,更应该从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上找到改革、创新的动力。

第五,对外贸易创新是中国外贸发展的根本出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当代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中国对外贸易要求得发展,必须实现从对外贸易观念的创新,到对外贸易战略、政策、体制的创新,直到对外贸易法制制度、贸易构成和贸易工具的全面创新。

E. 创新对外贸强国的意义

1. 科技创新可以助推生产力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稳固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回建筑,这答是国富民强,提国际地位的根本。
2. 科技创新可以增加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改变我国在国际市场的从属地位,从初级产品到高级产品的转变,增加本国收益,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
3. 科技创新可以减轻我国对外国的技术依赖,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科技自主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国家独立,这一点在军工上尤为重要,这是自保的根基所在。
4. 科技创新还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环境,降低能耗,降低工业产品成本,造福于民的同时也是维护了国家的执政之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任何国家的强盛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只有走科技强国的道路才能使中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F. 国际贸易创新与电子商务论文开题报告选题特色怎么写

就是你选的这个课题,跟别人比,有什么创新?

G.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施外贸创新

外贸企业去向如何呢 ? 笔者认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 国有外贸企业仍然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生力军, 关键是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 加快“四个创新”
, 形成新的优势 , 方能获取长远的发展。一、观念创新 — — — 确立市场化导向, 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当前 , 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形势归纳起来就是 :
企业行为市场化, 市场行为国际化, 国际竞争国内化 , 国内竞争白热化。在这样一个新的环境下, 国有外贸企业首先必须加快观念创新,
从传统的“统购包销”经营模式中彻底解放出来 , 以市场化为导向, 重新确立企业的战略目标 , 进而围绕这一战略目标, 策划相应的对策措施,
方能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 战略目标对于外贸企业 , 犹如航向对于“航船”一样至关重要。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原因时指出,
追逐利润乃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根本内因。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和要求。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这一“一般的、统一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外贸企业的战略目标。从静态来看 ,
外贸企业的利润主要取决于其经营成本(投入) 同销售额 ( 产出) 的关系。其中,
经营成本主要是流通费用和交易费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流通费用分为纯粹流通费用、保管费用和运输费用三个方面。这些费用实际上就是商品流通中的“硬费用”
。根据科斯的论述 , 交易费用包括合同之前获取有关信息、寻找交易对象的费用;合同鉴定过程中的讨价还价、确定交易合同内容的费用;
合同鉴定后的监督和落实贯彻、保护交易双方权益等发生的费用。这些费用实际上就是商品流通中的“软费用” 。企业的销售额则不仅取决于实现价值的数量,
更取决于产品和服务的质的优势及其价格差异。从动态来看, 企业的利润则不仅取决于企业在对外流通各个环节的协作情况及其社会化程度,
而且取决于流通手段的现代化及其效率。市场内部化理论认为 , 企业是在市场缺陷的条件下寻求最大化利润, 当通过缺陷的市场难以组织或通过市场的交易成本巨大时,
企业会“绕道而行” , 改用企业所有权联结并控制各项活动 , 即以内部市场作为代替。这种企业所有权的联结实际上就是通过资本化运作 ,
推进一体化运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 ,
流通手段的现代化也就是以电子商务革命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手段的运用与发展。上述的静态和动态分析都是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的。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
外贸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必须有质的优势, 即市场竞争力。马克思曾经说过, 商品由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过程是一个“惊险的跳跃” 。对于外贸企业—09— 来讲
, 能否实现这一“惊险的跳跃” , 关键取决于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外在表现就是 : 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 , 从根本上说 ,
主要是取决于企业自身是不是真正的“市场有机体” 。此外 , 在 WTO框架下 , 国家的外贸政策体系对于外贸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归结起来 ,
外贸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 , 一是企业自身有机性及其相应的质的优势 (市场竞争力) ;
二是现代流通手段的运用及其相应的量的优势(成本费用的最小化) ; 三是政府的政策体系及其相应的外部催化 (外部推动力) 。总之 ,
国有外贸企业要谋求长远的生存和发展 , 必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 加快观念创新 , 正确确立战略目标。而要实现新的战略目标,
还必须进一步加快组织创新、流程创新、体系创新 , 获取质的优势、量的优势及外部推动力 , 方能取得突破和发展。二、组织创新 — — — 实施资本化运作 ,
获取质的优势国有外贸企业要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生力军 , 就必须具有质的优势 , 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要做到这一点 ,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打独斗”的做法 ,
加快组织创新 , 实施资本化运作 , 集聚外贸群体之优势。(一) 加快改革步伐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外贸企业作为计划经济的一种产物 , 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
因而长期处于惰性经营状态。所以 ,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国有外贸企业首先要加快自身改革 ,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 推进产权制度的改革 ,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强化企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同时 , 国有外贸企业还要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 加强管理 ,
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 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有机体。这是打造有活力的外贸市场主体、获得质的优势的基础和核心工作。(二) 实施多元化重组 ,
进一步做大做强随着外经贸经营权由审批制向登记制转变 , 外贸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 , 同时 , 国际贸易集团也在加紧抢占中国外贸市场 ,
这样国有外经贸企业只有实施多元化重组 , 进一步壮大自身的实力 , 才能应对国内外贸易主体的挑战 , 立足于国际贸易市场之中。为此 ,
国有外贸企业应推进股权多元化 ,实现资源的剥离重组 , 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和经济实力; 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特许经营、托管等方式 ,
使商贸企业无形资产与资本、科技、生产、市场等要素实现重新组合; 兴办自己的实业基地 , 不断向上下游环节扩展 , 与科研企业进行联合 ,
壮大国有外贸企业的根基; 抓好招商引资, 积极做好与国际贸易集团的重组并购 , 进一步做大做强。(三) 推进一体化协作 ,
整合外贸企业的整体优势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 国际贸易市场既充满竞争 ,也存在战略合作的机会。因此 , 国有外贸企业在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
应加强自身与多元化市场主体的一体化协作 , 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调机制。一方面 , 国有外经贸企业应积极推进企业的战略性联盟 , 通过联合、协同、合作
, 进一步推进工商结合、农商结合、银商结合、商商联手 , 实现贸、工、农、技的结合 , 打造外经贸行业的“旗舰”和“航空母舰” , 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另一方面
, 国有外贸企业应实施外向带动战略 , 利用世贸规则 ,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和国际合作 , 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 拓展对外经贸业务。(四)
实施名牌化战略 , 扩大国有外贸主体的影响力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 对国有外贸主体的发展形成重大的障碍, 因此 , 国有外贸企业应积极推进名牌战略 ,
拓展对外贸易的空间, 扩大对外影响力。一方面 , 外贸企业应注重商品品牌, 利用“多层面、专业化、系列化”的名品经营格局 ,
把质量好、价格适当、名气大的名牌商品采购进来,同时 , 还要加强服务方面的创新 ,
弘扬多年营造的商业品牌、商誉、商业网络、员工营销理念、管理经验、特色商业文化等无形资源, 形成服务品牌。另一方面 , 以外贸名牌企业为龙头,
通过商业品牌授权经营扩大名牌市场; 通过吸引国内名牌企业加入外贸流通, 推进本土商业名牌国际化; 通过与国际商团联盟, 推进国外商业名牌本土化;
采用全球化与本土化结合的名牌营销战略 , 拓展国有外贸企业的市场空间。三、流程创新 — — — 推进现代化流通, 获取量的优势推进流通现代化 ,
实质上就是通过业务流程的创新 , 最大限度地降低流通费用和交易成本 , 从而谋取量的竞争优势。(一) 积极拓展连锁经营连锁经营作为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
是我国流通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 也是开拓国内外市场、应对入世挑战的战略举措。一方面, 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应实施“走出去”战略 , 进一步向下游环节拓展 ,
通过多种形式在国外市场发展连锁经营 , 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触角” , 从而摆脱以往仅仅作为“中间商”的被动与尴尬;
另一方面应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 , 推进连锁经营组织技术的创新 , 进一步提高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在规范化管理方面 ,
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树立服务质量品牌为目标 , 推行连锁经营的统一采购、统一品质、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服务标准。(二)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物流状况对外贸企业的成本控制至关重要。我国物流业尽管发展较快 ,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较大。据专家测算 , 物流成本占 G DP比例国外是
10 %, 中国是 20 %多; 货物库存时间国外是 14 天, 国内是 4045 天; 资金流转国内每笔资金每年流转约 12 次 , 国外达 810
次。所以 , 我国外贸企业要以现代物流的发展为抓手, 减少流通成本 , 提高市场竞争力。国有外贸企业应打破采购、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等环节的彼此分割状况 ,
以资本为纽带 , 积极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 塑造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 , 发展现代物流, 从而缩短外贸流程 , 提高外贸流通效率。(三)
稳步推进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突破了时空限制 , 使交易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在网上一次性完成 , 从根本上节约了流通—19— 成本 ,
极大地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国有外贸企业要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与国外企业共建或相互提供自己的市场网络 ,建立合理市场网络 , 尽快步入电子贸易行列;
做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建立健全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 MIS) 、电子订货系统 ( EOS) 以及电子支付系统 , 积极推行网上交易等先进交易方式;
广泛收集外贸信息 , 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 借助电子商务网络载体 , 平等获取和传播信息 , 实现管理和运营信息化;
探索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连锁经营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 , 加强供应链管理。(四)
积极探索会展经济国有外贸企业可以尝试通过会展经济 , 加强国际市场的信息交流, 扩大我国商品与服务的影响。探索会展经济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
一是国有外贸企业在国内或边界举办商品展示展销及综合性的会展活动 , 吸引外商参加 , 促进国有外贸企业与国际贸易集团的合作与发展, 以此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是国有外贸企业应积极参与国外经贸机构组织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活动 , 借此扩大我国外贸品牌的影响。国有外贸企业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
在会展经济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营运模式等方面要有新的突破。同时 , 国家应利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对会展专项活动给予一定形式的资金支持和其他帮助。四、体系创新 —
— — 优化外部环境 , 形成适度催化要推进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 , 除了企业自身的创新外 ,外在的体系创新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体系创新 ,
优化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环境 , 形成适度的外部催化。(一) 建立规划体系国家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国有外贸企业发展规划 , 指导外贸工作, 协调外贸关系 ,
促进外贸发展。具体来讲 , 做好有关外贸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推进新一代高速信息传递骨干网络和宽带高速计算机互联网的建设 ,
构建能够满足国有外贸企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基础平台; 做好电子网络体系建设规划 ,
组建并完善标准化、广域型、基础性的商品订货系统、商品交易网络、商品信息发布等系统 , 使尽可能多的企业、商品和商务活动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同时 ,
国家应政府应在税收政策、电子支付系统、统一商务法规、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电信技术标准等方面研究并制定框架性文件 , 做好协调和政策引导 ,
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条件; 整合与外贸相关的海关、银行、保险、运输、商检等部门 ,
并解决文件交换和网络安全的工业标准和法律问题,保障外贸企业能够真正通过网络完成所有交易程序。(二) 完善市场管理体系国家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外贸发展的要求
, 建立较为完备的外贸流通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 统一对外制度,促成外贸主体的有序竞争。加强外贸商品检测检验体系的建设 , 推行进出口代理制度 ,
确保外贸商品和服务的质量 , 支持国有外贸企业突破国外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阻碍。加强外贸行业管理, 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 , 规范外贸流通的市场秩序。按照
WTO规则的要求, 开展外贸促进工作 , 组织和协调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其他与进出口公平贸易相关的工作,
承担中国与世贸组织相关的事务。促进各类商会、协会的组织和制度建设 , 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 增强其在出口促进方面的集群效应和服务功能。(三)
构筑外贸信用体系外贸信用体系是适应国际惯例要求、推进外贸企业发展的必要“软件” ; 外贸信用体系包括四个层次 : 一是外贸企业信用记录和管理;
二是行业内同业征信 , 即商务流通部门利用公用通信网组建的行业性信息应用系统; 三是社会联合征信体系, 主要由国际性的信用中介机构采集和披露;
四是信用评价体系。在外贸信用体系的建设中 , 政府的主要角色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组织与实施信用立法; 二是建立对信用体系的有效监管及失信惩罚机制;
三是制定并执行信用管理机构与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 四是推动专业征信机构及其数据库的建立与发展; 五是积极培育信用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
六是组织开展系列配套的信用培训 , 培养信用建设急需的人才队伍。(四) 健全外贸促进体系外贸促进体系主要有四个方面 : 一是宏观调控。建立出口促进发展战略,
健全贸易波动预警机制 , 强化贸易救济功能 , 综合运用汇率、利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 , 及时调节进出口总量与结构;
二是政策支持。完善优势产业扶持政策、出口退税等政策 , 改革外贸补贴政策 , 充分利用 WTO 规则内的国内支持空间, 促进国有外贸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是做好服务。组织专家咨询, 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中介机构相配合的多层次的信息服务体系 , 完善对外贸易信息服务功能。改进出口促进的金融扶持措施,
扩充和完善金融工具的服务功能。实施人才战略 , 由政府和社会共同为出口企业提供业务培训, 加快人才储备和培养; 四是沟通协调。向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帮助处理国际贸易纠纷。按照对等的原则 , 实施对应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 , 加强对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等应诉和其它相关工作。

H. 我国在新形势下如何实施外贸创新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复苏的十字路口,欧债危机、局部动荡、通货膨胀、物价高企等,对于全球经济来说不确定性因素仍在增加,无论是对于我们稳定外需还是扩大内需,都要受到不同程序的影响。而我国周边的南海、钓鱼岛,以及亚太经合组织又面临着TPP的挑战。西方国家继续要求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实施双反,碳关税成为新的贸易壁垒,资源的约束性增强与资源稀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PM2.5监测要求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提高技术水平,减少排放和温室效应。实际上,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技术创新、标准壁垒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等各种挑战,所有这些都在考验我国对外贸易。受外需不振的拖累,一方面影响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扩大再生产,另一方面则加大了开拓国际市场需求的压力。最近几年实施的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对扩大内需产生积极作用,而这一政策已经出现政策边际衰减效应,受油价影响和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汽车工业、房地产市场需求也在减少,一些地方政府备受财政压力,又会在一定程序上影响到投资需求的增长。如何建设贸易强国?从目前商务发展的现状来看,内外贸体制好象统一了,但机制并没有完全融合,商务部8年之内经历4次内部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内设业务机构从最初的“3+1”到现在的“6+1”,而现实上内外贸企业的互动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尤其是对于内贸企业还不知道如何从事对外贸易,而外贸企业又不善于开展国内市场。因此,我认为,首先要科学建立现代贸易经济理论体系,着力于研究从顶层解决好制度设计,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研究和制定建设贸易强国的目标、任务和发展思路,并在实践中总结完善,从梳理我国贸易发展的轨迹,寻找贸易发展方向,从内外贸易整体推进上建设贸易强国。

(一)计划经济体制内外贸易分离,贸易只是国民经济平衡中的物资平衡。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面临着短缺经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下闭关锁国,国内外贸易是作为财政平衡、信贷平衡、物资平衡和综合平衡等四大平衡中物资平衡而存在,两者形成两个各自独立的行业,在典型的封闭条件下运行,商贸流通是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负责商品流转,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调剂国内商品余缺,负责进口替代,与国际市场基本上处于隔离状态。显示我国是一个经济贫弱、贸易不兴的弱国。

(二)经济体制转轨促进了商品市场的繁荣与贸易经济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改革开放后,我国渐次改革内外贸管理体制,放开商品市场,恢复集市贸易,逐步取消票证供给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流通新秩序。从实行较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与严格的外汇管制,到引进外资,改革汇率机制,发展“三来一补”工业,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直到全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从国家贸易到企业贸易的转变。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内外贸体制统一,更需要机制融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我国的贸易管理体制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基本统一起来了,而真正要发挥作用更需要机制融合,使内外贸企业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参与全球分工与协作。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成功对接,我国积极履行入世承诺,大量外资商业企业涌入,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投资,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促进了我国加速崛起与繁荣发展。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波及全球,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我国通过实施积极的扩大内需政策,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迅速恢复对外贸易的发展态势,刺激国内消费需求的有效增长。201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19亿元,增长17.1%;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增长22.5%,贸易顺差155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64亿美元[
数据来源:2012国家统计公报],其中出口约占世界贸易总额1/10。以2009年消费为例,美国4.13、中国1.94、日本1.31、德国0.56、英国0.51万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消费和进出口均居世界前列,既是消费大国也是进出口大国,如果内外贸能够有效地联动发展,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共同发力,将会产业放大效应,形成新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合力,这将是十分有意义的事。

(四)建设贸易强国须从理论上突破,着眼于内外贸易整体一体化进行创新。入世之后,我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人为藩篱被拆除,两个市场之间有机对接。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国内商品流通与国际贸易历来被人为的分割开来,形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理论体系和发展机制。由于生产的统一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发展,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左右手”。因此,传统的商品流通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及政策,显然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建设贸易强国就需要着眼国际化的思路,从理论创新上引导我国商贸易经济实践的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国内需求与对外贸易的特点,系统开展理论研究,为就需要对商贸流通与对外贸易这双“左右手”,从整体上进行合理分工,形成新的贸易理论体系,推动各类自贸区建设,指导各类企业在全球建设中国式的商品市场,带动对外出口与投资增长,在全球市场整合供应链,开展物流配送,真正使内外贸融合起来,实行一体化发展。

三、探索创新现代贸易经济理论体系与架构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将内外贸分割开来研究,这是基于计划经济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治的现状。然而,当今时代的贸易环境毕竟不同,这就需要突破现有的贸易理论体系。在我看来,现代贸易经济应该涵盖内贸与外贸,包括理论体系、政策体系、物流体系、规划体系、科研体系等。

(一)关于贸易理论体系。建立世贸框架之下的现代贸易理论,将物质消费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服务消费,进出口与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引进与输出新技术、新工艺结合起来研究与考察。从市场主体的培育与平台建设,全球分销与供应链管理,自贸区建设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贸易合作,综合研究贸易发展趋势与贸易企业建设。从优化贸易结构,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提高贸易经济运行质量,加强贸易认证,培育贸易品牌,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等领域,实现贸易的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品牌化。

(二)关于政策支持体系。在培育市场主体上,鼓励内外贸企业共同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引导内贸企业开展国际认证,支持他们“走出去”投资发展,探索开展国际贸易,促进内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外贸企业运用和引进国际先进经验,参加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积极探索商品流通。政府要积极促进社会消费尤其是政府公共消费,以此引导民间消费,支持内外贸企业参与国际会展和国家间经济合作区、自贸区建设,建立统一的信用担保等机制,使之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

(三)关于物流配送体系。扶持内外贸企业共享物流配送体系,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有全球视野与眼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企业的采购渠道与配送范围。在广交会、京交会的基础上,探索将南京的中国公司零售商采购大会转变成零售商大会,形成三大交易会错位并行发展的格局,以利于各类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贸易,建立起面向世界的物流配送体系。

(四)关于贸易规划体系。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从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出发,着眼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力,着力推动贸易实践的发展,研究制定面向内外贸发展的规划体系,将规划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各时期的发展任务、工作重点与培育市场主体放一个规划格局中,进行通盘规划,统一协调,防止各行其是、顾此失彼,这样国家可以更好的就汇率、利率、税率、物价与调控等进行综合考虑和出台措施。

(五)关于科学研究体系。贸易学术研究由于沿袭了传统的理念研究模式,这实际上不利于统揽全局,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扩大外需与扩大内需的规律性。在外贸研究上,习惯于与西方经济学结合得紧密,在商品流通研究上,习惯于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合得紧密,形成“两张皮”现象。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贸易经济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对于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实践之所以需要快速反应,是因为市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它不因为理论上的不成熟而改变市场行为。同时各大院校的学科建设基本上也是将内贸与外贸学科进行分设。对于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就必要从内外贸结合上进行研究才具有实际意义。

I.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创新有哪些特征

国际贸易理论在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在经济发专展的不同时期,国属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二战后,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释新的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迪可西特、克鲁格曼、赫尔普曼、斯宾塞和布兰德等。其中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克鲁格曼。

阅读全文

与国际贸易创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