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简答题与二战前相比,战后国际贸易发展有何特点
.竞争日益综合化。第一,把货物、服务与知识产权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把贸易自由化与允许的保护结合起来。第三,把关税措施与非关税措施综合使用。第四,把跨国公司的发展与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第五,国内市场竞争与国外市场竞争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六,把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有机地结合起来。
2.竞争日益集团化。第一,加强经贸集团的组建,使地区经贸集团数目急剧增加。第二,地区经贸集团的类型更加多样化。第三,地区经贸集团形成的基础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由相邻国家组成经贸集团走向跨州和地区的国家组成经贸集团;从社会制度相同国家组成经贸集团到社会制度不同国家融于一个经贸集团;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组成经贸集团到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的国家之间组成经贸集团。第四,经贸集团内部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方面的自由化,统一市场,使内部贸易不断扩大,经贸集团内部贸易占其整个对外贸易的比重均在提高。
3.竞争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第一,积极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基础上进行“开放、公平和无扭曲的竞争”。第二,国际贸易法律、规则和标准日益趋同化,它们与各国国内的相关法规的相融性在加强。
Ⅱ 二战后的国际贸易与工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原因何在
1、从形式上,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以直接出口货物为主,而二战后直接在外国投资成主流;
2、从内容上,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具有偶尔、单纯、片面的劳务输出或商品输出,贸易涉及的商品大都是工业成品和初级原料。二战后,国际贸易形式多样、商品层次丰富,涵盖三大产业;
3、从组织上,工业革命时期缺乏国际贸易组织,出口大都业余偶然,很少有专门从事贸易转换的公司,分工不细。二战后,成立了WTO等协调各国贸易,制定贸易原则,而且跨国公司基本垄断国际贸易,分工很细;
4、从范围上,工业革命时期国际贸易往往局限于殖民地和宗主国、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而且牵涉面窄(指民众)。二战后,全世界均受波及,没有哪个国家置身于国际贸易之外;
5、从意识形态上,工业革命时期重商主义较为盛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圈占殖民地;二战后,虽然一度出现冷战两大阵营的贸易互不往来,但基本实现自由贸易。
呵呵,这估计是高中生提的问题,我已经大二啦,也不是学人文类的,难免疏忽,帮你分析一下吧,以后可要自己想喔,多角度一些。
原因:
1、生产力的进步,分工细化,导致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在满足本国之后有剩余出口;
2、科技不断进步,包括交通运输、冷冻技术、重型货轮等,为长途贸易提供必要条件;
3、两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原有的殖民体系,成立了联合国和WTO,为各国自由竞争创造了条件;
4、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
......
呵呵,我暂时只能想这么多啦,你也参考一下别人的意见吧。
Ⅲ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国际贸易的主要特征:
1,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很小,且呈下降趋势。版
2,出口依然以初级产权品为主,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有所提高。
3,主要贸易对象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在上升。
4,制成品的出口集中在少数国家饿地区。
(3)二战后国际贸易结构有哪些变化扩展阅读:
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
1、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2、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
3、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4、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5、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6、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Ⅳ 简述二战后英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
1、英国是以贸易立国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战后,随着 英国经回济和国力的下降,英国答对外贸易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也不断下滑。 2、但到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英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出口商品中 制成品所占比重下降,而初级产品上升。英国对外贸易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Ⅳ 二战后国际商品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
二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国际贸易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出现了许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使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
Ⅵ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1)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重大差异。
(2)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
(3)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贸易的主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流向。
(5)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
(6)二战后国际贸易结构有哪些变化扩展阅读:
相关历史:
1、从形式上,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以直接出口货物为主,而二战后直接在外国投资成主流;
2、从内容上,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具有偶尔、单纯、片面的劳务输出或商品输出,贸易涉及的商品大都是工业成品和初级原料。二战后,国际贸易形式多样、商品层次丰富,涵盖三大产业;
3、从组织上,工业革命时期缺乏国际贸易组织,出口大都业余偶然,很少有专门从事贸易转换的公司,分工不细。二战后,成立了WTO等协调各国贸易,制定贸易原则,而且跨国公司基本垄断国际贸易,分工很细;
4、从范围上,工业革命时期国际贸易往往局限于殖民地和宗主国、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而且牵涉面窄(指民众)。二战后,全世界均受波及,没有哪个国家置身国际贸易之外;
5、从意识形态上,工业革命时期重商主义较为盛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圈占殖民地;二战后,虽然一度出现冷战两大阵营的贸易互不往来,但基本实现自由贸易。
Ⅶ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那些变化急求
(3)1900年以后国际贸易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放在12章中介绍)战后初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社会主义国家所占的比重不大,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从个别国家来看,8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始终是占世界第一位的进出口国家但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50年代起,德国、日本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变化在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反映。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明显地超过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新兴工业部门出现,大量新产品涌现并投入世界市场。第二,科技的进步,使原材料的使用更为经济有效,节约了原材料的使用,导致初级产品贸易的相对下降。第三,合成材料工业有了迅速发展,减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率。第四,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制成品的出口量,减少了初级产品的出口量。第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和鼓励国内农业发展的政策,提高了农产品的自给率,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要。第六,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实行工业化,大量进口资本货物,也增加了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量。第七,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更大,增加了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量。然而,造成在世界贸易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下降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上升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初级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不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不断上升,从而出现了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日益下降的趋势。战后,制成品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机器设备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地位日益重要。其主要原因是:(1)世界工业结构变化巨大,重工业不止不断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2)国际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机器设备专业化生产协作日益加强,使这些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数量和比重大大增加。(3)国际贸易中的新产品绝大部分机器设备产品。(4)居民对汽车、家电等的需求增长。战后在初级产品贸易方面的一个特点是燃料的重要性明显增长。这主要是由于:第一,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量。第二,1973年和1979年世界市场原油价格两次大幅度上涨,是石油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的比重在70年代急剧上升的重要原因。战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初级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发达国家所占比重则明显上升。军火贸易的不断扩大,是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中的一个突出现象。8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革命新高潮的兴起,使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主要有:(1)世界制成品贸易呈进一步上升趋势,深加工、高附加价值产品的贸易增长更快。(2)技术密集型产品,尤其是尖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发展迅速,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3)能源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下降。
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几十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出
1、日本进出口商品结构
自80年代起,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由于地域小,资源贫乏,因此经济贸易定位为“出口替代”,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深受战争创伤加上其自身的资源约束,日本的出口以劳动密集且资源消耗较小的产品为主,如纺织品等。到1960年,纺织品出口占到总出口30.2%的比重,而机械设备只占25.3%;第二阶段,20世纪60-80年代,机械制品的出口迅猛增长,到1970年达到46.3%,1980年达到62.8%;第三阶段,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工业化转变基本完成,各项产品出口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1999-2001年间机械设备的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73%左右。
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日本的进口商品构成与出口商品构成形成了很好的对应关系,进口对出口起着一定的基础作用,其结构变化从整个发展过程看是与日本的总体经济发展相一致的。对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分以下三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上世纪70年代之前,这段时期日本的进口主要集中于原材料,1960年进口原材料占49.1%,接近进口总额的一半,是日本在二战以后寻求增长的积累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70-90年代,这段时期日本的进口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改原材料进口的主体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对矿物燃料的进口,在1980年达到49.8%,其中对原油的进口达到37.5%,而此时的原材料进口只占16.9%,这种转变同出口在这一时期以机械设备为主是分不开的;第三阶段,90年代以后,这段时期进口各产品的比重保持稳定,说明此时的产品结构基本达到一种平衡。
日本的进口结构。由于日本资源贫乏,因此对于矿物燃料、能源等的进口表征了其机械电子产业的发展,而一国的机械电子产业的发展又标志着该国工业化的程度。日本对矿物燃料和原油的进口呈倒U形,1960年之前,是日本进出口发展的潜伏期,1960年原材料的进口比重为49.1%,矿物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比重比较小。同期,日本出口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纺织品。70年代,日本对矿物燃料和原油的需求剧增,这表明其经济处于腾飞阶段,此阶段机械设备的出口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激增到46.3%。80年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对矿物燃料和原油的进口几乎达到了进口总额的一半,机械设备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2.8%。90年代后,日本对矿物燃料和原油的进口下降,这是前段积累的结果,表明其经济进入成熟期,进出口各种产业保持比较平稳的水平。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在1974年至1985年期间平均为4.3%,1986年日元升值,引发经济萧条,1987-1991年年均增长率为5.5%。1991年开始泡沫经济突然破裂,陷入严重经济衰退之中,持续达8年之久。结合前述进出口商品结构变迁的分析可以看出其经济波动周期大致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保持同步。
进口的增长可以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充足的原材料和先进的设备,同时,随着国内工业的发展,产品的多样化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出口,带动经济进一步发展。日本,由于地小物稀,它倡导的是以出口促发展的战略,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其出口的主导产品。70年代以前主要是纺织品,80年代主要是机械制品,90年代主要侧重于电子,汽车等产品。随着出口主导产品的变化,国内产业结构也随之升级换代。
2、韩国进出口商品结构
韩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与日本有着相似之处。从出口来看,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从1980年的11.8%降至2001年的2.7%;重工业产品迅速增长,从1980年的41.4%上升到2001年的80.8%;轻工业产品所占比重连年下滑,由1980年的46.8%降到2001年的16.4%。尤其是纺织品所占比重下降幅度更大,从1980年的29.0%降至2001年的10.6%,这说明韩国向工业化国家过渡,其产业从初级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进口来看,韩国的资本货物进口逐年上升,消费品进口基本保持稳定,总体略有浮动,而对原材料的进口有所下降,从1980年的65.0%下降到2001年的52.3%。
3、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和韩国进出口结构的如下特点:
第一,日本的出口指数大致处于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而韩国的出口指数却趋于下降。形成此特点的原因在于1975年韩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其他制成品,约占66.1%,随后几年,其他制成品的比重有所下降,机械制品有所上升,到1993年时两者的比例大致都在44%左右,因此出口产品的集中度有所下降;而日本在1975年时其他制成品出口和机械制品出口比重分别为38.3%和49.2%,到1993年时两者比重分别为22.1%和68.3%,因此指数有所上升。
第二,日本的进口指数逐步下降,而韩国的进口指数小幅上升后就左右摆动。这一现象说明日本进口的产品多样化比较强,这是为满足国内多样化的需求而进行的,再加上资源贫乏,其进口主要集中在原油和燃料,1975年对原油的进口比重比较大,达到34%,而1994年下降到了11.6%,这是影响日本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韩国的进口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和燃料,其进口比例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指数保持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第三,日韩两国的出口指数普遍高于进口指数。这说明出口的产品集中度比较高,而进口产品比较分散,多样化。
Ⅸ 二战后的国际贸易与工业革命后的国际贸易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原因何在
1、从形式上,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以直接出口货物为主,而二战后直接在外国投资成主流;
2、从内容上,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贸易具有偶尔、单纯、片面的劳务输出或商品输出,贸易涉及的商品大都是工业成品和初级原料。二战后,国际贸易形式多样、商品层次丰富,涵盖三大产业;
3、从组织上,工业革命时期缺乏国际贸易组织,出口大都业余偶然,很少有专门从事贸易转换的公司,分工不细。二战后,成立了WTO等协调各国贸易,制定贸易原则,而且跨国公司基本垄断国际贸易,分工很细;
4、从范围上,工业革命时期国际贸易往往局限于殖民地和宗主国、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而且牵涉面窄(指民众)。二战后,全世界均受波及,没有哪个国家置身于国际贸易之外;
5、从意识形态上,工业革命时期重商主义较为盛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圈占殖民地;二战后,虽然一度出现冷战两大阵营的贸易互不往来,但基本实现自由贸易。
呵呵,这估计是高中生提的问题,我已经大二啦,也不是学人文类的,难免疏忽,帮你分析一下吧,以后可要自己想喔,多角度一些。
原因:
1、生产力的进步,分工细化,导致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在满足本国之后有剩余出口;
2、科技不断进步,包括交通运输、冷冻技术、重型货轮等,为长途贸易提供必要条件;
3、两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原有的殖民体系,成立了联合国和WTO,为各国自由竞争创造了条件;
4、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
......
呵呵,我暂时只能想这么多啦,你也参考一下别人的意见吧。
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何新特点
1.竞争日益综合化。第一,把货物、服务与知识产权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专把贸易自属由化与允许的保护结合起来。第三,把关税措施与非关税措施综合使用。第四,把跨国公司的发展与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第五,国内市场竞争与国外市场竞争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六,把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有机地结合起来。
2.竞争日益集团化。第一,加强经贸集团的组建,使地区经贸集团数目急剧增加。第二,地区经贸集团的类型更加多样化。第三,地区经贸集团形成的基础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由相邻国家组成经贸集团走向跨州和地区的国家组成经贸集团;从社会制度相同国家组成经贸集团到社会制度不同国家融于一个经贸集团;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组成经贸集团到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的国家之间组成经贸集团。第四,经贸集团内部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方面的自由化,统一市场,使内部贸易不断扩大,经贸集团内部贸易占其整个对外贸易的比重均在提高。
3.竞争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第一,积极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基础上进行“开放、公平和无扭曲的竞争”。第二,国际贸易法律、规则和标准日益趋同化,它们与各国国内的相关法规的相融性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