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从哪四大战略定位透析海南未来发展前景
适值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之际,海南迎来了新的四大战略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这为海南下一步发展确立了更高的战略定位,指明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体现出党中央对新时代海南在扩大开放方面闯出一条对全国有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新路的殷切期望。随后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海南描绘了一幅未来发展的绚丽蓝图,同时为实现这一雄伟目标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和线路图。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是唯一一个省级经济特区。与国内其它自贸区和单一城市经济体相比,海南作为单一省级行政区划,整体上是在更大地理空间范围内建设自贸试验区,其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最终的成功将会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更大的带动效应、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所谓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
海南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简单地说就是要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要素都能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下自由流动起来,就是要让国内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切要素出得去,让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货物、资金、人员等外部要素进得来。通过上述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实现资源高效率、高效益的优化配置,满足要素报酬递增和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纵观国际上的各类自贸区,大致划分为自由港型、工贸结合型、贸易型、出口加工型、保税仓储型等多种类型。
与其它类型的自贸区相比,自由贸易港被视为目前国际上开放水平最高的经济特区,其在政策上自由度更高,在市场准入方面门槛更低,在投融资方面也更为便利。由此可见,作为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对所在地区的经济运行的体制和制度设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府管理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对而言,海南的发展基础仍较为薄弱,起点不能说很高,所以困难和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我们既要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改革,也要认识到任务的长期性与艰巨性,通过潜心研究海南省情和国际通行的自贸区建设和发展规律,瞄准自由贸易港这一高水平开放新形态,寻找突破口和着力点,时不我待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第一,以进一步解放思想为突破口,扫除一切不利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尤其是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制度设计为海南冲破现有一切阻碍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固有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提供了契机。海南全省上下应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应通过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所进行的大胆探索和试验,做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逐步形成制度成熟、规范有序、运行高效的自由贸易区(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第二,从理论和政策上厘清改革与开放的关系,只有改革与开放同步推进、相辅相成,海南才能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是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不二选择,也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顺利崛起的不竭动力源泉。就二者关系而言,改革是为了更好更有序地开放,开放也无疑会促进改革进一步深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还是后来设立的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新区,虽然各自肩负的使命不同,但无一不是体现和展示了“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大胆实践。海南作为相对落后和缺乏市场腹地的岛屿经济体,扩大对外开放是海南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样,海南要打造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也必然要改革和扫除一切阻碍开放的体制机制和制约。
第三,要把“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落实到每一个领导干部和海南人的行动中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一前所未有的壮举和崇高使命要求我们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心态和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时刻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致力于在改善营商环境、吸引高端紧缺人才、提升政府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国际化水准等方面取得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质性成果。
第四,要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把海南打造成我国开放层次最高、营商环境最优、聚才优势最强的新特区、新标杆、新高地。建设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需要破除一切不利于深度开放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因为这涉及到各种既得利益的调整和新的用人制度的形成,所以对很多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革命”。同时,形成更加成熟、更加稳定和透明的的制度体系,我们还要逐步探索高度自由化和高度便利化的贸易与投资政策,以及与此相关的土地使用政策、用工政策、外籍人士的长期就业和居留政策、市场准入前的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政策,甚至符合未来海南自贸区(港)特点的公共服务政策等,这些政策设计伊始就应该牢记海南的制度创新应作为将来建设其他自由港或者高度开放的内地自贸区参考、借鉴和推广的“海南经验”这一重要使命。
第五,采取“拿来主义”和自我探索相结合的办法,是现阶段加速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可行路径。结合海南自身特点,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学习借鉴国内外自贸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成功经验,不失为当下海南此类经验不足、人才匮乏和急需“成果效应”示范的一个可行而便捷的路径。自由贸易港形态各异、多种多样,既有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功能复合型的“整体自由港”,也有迪拜、伦敦模式的“腹地自贸港”。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可在充分考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借鉴中国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地的成功经验和实践,建设初期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动投融资和贸易自由化、营造良好的监管和赋税环境、完善商事争端解决机制、便利人员与服务自由流动等领域的改革与制度创新为着力点,逐步达到建设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港城融合型自由贸易港的最终目标。
第六,抓住决定海南改革开放成败的“牛鼻子”不放松。在关键因素、关键制度、关键障碍、关键领域上精准发力、持续发力。以“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和实干家”要求为目标导向,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大无畏气概,去攻克新时代万里长征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堡垒”、拿下一个个“山头”。
总而言之,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能否最终取得成功,高水平、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一流的科技与管理人才、优质的营商环境和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并且是关键因素中的关键。
我们的事业前无古人,我们的事业光荣而艰巨。我们惟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进一步发扬特区精神,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更好担当起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使命。惟其如此,海南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便指日可待。
内容文字来自新华网
『贰』 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使用了“丝绸之路”这个词汇。这让一些学者和地方官员误以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重建历史上的国际贸易路线。其突出表现是一些地区热衷于挖掘自己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曾有的地位,如起点、通道、节点等,以期确立自己在“一带一路”中的某种特殊地位。尽管不能完全否定这种认识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其“借古谋今”的作用,但很显然,这种理解是对“一带一路”使用“丝绸之路”这个概念的误解。
所谓“丝绸之路”,实际上是泛指历史上陆续形成的、以中国为起点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当今世界经济的突出特征是各国间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发达的贸易体系。可以说,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以及人民的生活都已离不开贸易交流。人们如此熟悉当今的贸易,以至于经常忘记古代曾经存在着相当发达的贸易。事实上,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是商周时期),古代中国就与欧亚大陆其他国家存在贸易活动。
汉代之后,这种贸易活动逐步变成由官方主导甚至垄断,贸易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鼎盛时期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历史上,这些跨国长途贸易交流并无一个专有名词来描述,直到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在《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中将其称为“丝绸之路”。李氏所用“丝绸之路”仅指自中原经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到中亚和地中海的贸易路线。因自汉至唐这条贸易路线上交易的大宗商品是丝绸,故命名为“丝绸之路”。此后,这个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名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拓展应用。历史悠久的“南方茶路”和北方草原贸易路线,以及自宋、元开始的海上贸易路线,很多时候也被称为“丝绸之路”。当然,贸易产品并非丝绸一种,不同历史时期主导的贸易产品不同。例如,宋、元、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产品以丝绸、瓷器、茶叶和香料为主。“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古代贸易的代名词,而且也是历史上中国与欧亚大陆各国文化交流的“符号”。伴随商品贸易和人员交流,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文化相互借鉴,产生了灿烂的文明。过去,对于“丝绸之路”的讨论和关注主要局限于史学界、文物学界等,不具有功利色彩。但是,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各地兴起了挖掘“丝绸之路”历史和文化遗迹的热潮,以期确立自己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尽管不能完全否认这种“借古谋今”做法的意义,但这显然误解了“一带一路”倡议使用“丝绸之路”的内在涵义。
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具体线路和空间走向随着地理环境变化、经济发展状态以及政治和宗教演变而不断发生变化。今天,人们试图勾勒的“丝绸之路”是将数千年历史置于当前一刻观察而产生的图景,因而从语意上讲,“丝绸之路”不能被理解为具有固定线路的空间现象。也就是说,“丝绸之路”对于当今社会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抽象意义的文化符号,而非一种带有强烈具象的空间现象。另外,历史上“丝绸之路”主要存在于和平时期(战乱时往往中断),而且商品和文化的交流带来了共同繁荣,因而这个文化符号的内涵可以归结为
●和平
●友谊
●交往
●繁荣
事实上,这也是《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倡导的核心理念。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借用“丝绸之路”这个文化符号向世界传递了一种理念,这就是“和平、合作、发展、共赢”。
『叁』 海南是泛南海合作的中心 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 丝绸之路用引号吗
这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丝绸之路我觉得还是需要加一个引号,主要是为了吸引一下读者的兴趣或者是脚着重的介绍他
『肆』 广西大学2020年中美校际交流项目招生简章
学校简介
广西大学是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是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的“部区合建”高校。现有1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2个“部区合建”一流学科群,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良种培育中心等。有4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培育基地”,1个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有院士1人、双聘院士5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中国科学院“国外引进杰出人才”(百人计划)人选8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7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6人。
学院简介
广西大学国际学院成立于2018年6月,由原中国-东盟研究院,中国-东盟学院、中加国际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广西大学复杂性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研究所等5个单位整合而成,承担着广西大学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任务,主要负责广西大学与美国、法国、加拿大等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全校留学生的招生与管理,对外汉语教学与国际教育事务。
国际学院是广西大学国际化的窗口,学院结合区域发展趋势,坚持特色化办学。目前,国际学院拥有中方教职工117名,外籍教师9名,在读中国学生790名,研究生39名,本科生751名,招收管理全校留学生2267名。
同时,国际学院作为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的创新载体,不断吸收和学习协同创新中心的各项研究成果。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于2015年在北京第二轮组建,中心共有49支共353人的研究团队,分别由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担任主要负责人,分布在10个协同创新平台中。目前,中心已产出了近200项应用成果和900多项高水平理论成果。这些成果均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政府制定有关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的重大项目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持,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经济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构建做出了贡献。
此外,国际学院下属的中国-东盟信息港大数据研究院2018年7月,经自治区政府批准,正式建立。到目前为止,大数据研究院已与阿里云、网络、华为、中科院计算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软件中心、中国—东盟信息港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中国—东盟合作大数据平台。大数据研究院于2018年获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科技重大专项)立项,资助金额1100万元,将建设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大数据平台,构建以数据挖掘为关键要素和以区块链为关键技术的中国—东盟合作数字经济。此外,大数据研究正规划建设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生态与经济大数据平台、中新互联互通陆海贸易新通道数据库、《一带一路海上合作设想》中的“泛南海合作”全息数据库平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数字广西”大数据平台以及全球价值链与中国—东盟生产贸易链大数据平台。
经过长期建设发展,国际学院现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1人,“八桂学者”2人,广西C类高层次人才3人,君武学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创新团队1支、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科类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科技委战略研究基地1个、数字广西建设标杆引领重点支撑平台及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11个。
国际学院拥有一流的海外教育资源,一流的中外教学科研队伍,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国际化学习环境,一流的教学和管理体系,学院不断借鉴和融合先进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同时,利用自身国际化水平以及科研平台优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此外,在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东盟大学智库联盟以及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三大平台的支持下,中美校际交流项目学生将有机会优先于其他学生,参与到两个研究平台的科研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 每个参与项目的本科生都会有1名导师指导,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近年来,广西大学国际学院教学科研人员共发表论文775篇,出版学术专著192册,提交综合研究报告215份,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03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73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自治区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成果奖54项,自治区决策咨询成果奖等其他奖项30多项,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
自十八大召开以来,共有48项“东盟”有关成果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专家建议》、《教育部成果摘报》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参阅资料》、《教育部简报》等中央内参或要报,27项政策建议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国务院、自治区领导批示,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了对外合作特别是中国与东盟合作领域的决策咨询,发挥了重要智囊和参谋作用。
广西大学国际学院下属的中国—东盟研究院拥有多个成果展示平台,主要包括《中国—东盟研究》、《国别舆情周报》、《中国—东盟涉华舆情》、《国别专题分析》、《ASEAN舆情周报》、《中国—东盟舆情半月谈》、《中国—东盟研究观察》、《中国—东盟政治、经济、社会周刊》、《中国—东盟研究成果摘报》等重要刊物,以及《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报告》、中国—东盟研究院文库和学术论坛刊物。
招生信息
广西大学国际学院负责全校国际合作项目以及留学生的招生与管理、对外汉语教学等国际教育事务。国际学院与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共同完成对中美校际交流项目的培养方案实施。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以多种形式引进海内外高端金融人才,组建一流师资团队,依托广西大学金融学科开展高层次人才金融学历教育,与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经济学本科大类培养体系相衔接,为中美校际交流项目提供更加完善的培养体系。
2020年,广西大学在中美校际交流项目2个专业招生:
广西大学中美校际交流项目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
文凭和学位证书
学制(年)
学费
(万元/年)
合作院校
金融学
广西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学生的成绩单、教育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和学位授予信息(备案)系统上将标注“中外校际交流项目”)、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硕士学位证书
3+1+1
4.2
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
工商管理
根据广西大学与美方合作院校的《合作协议》,广西大学将为学习期满并达到广西大学毕业要求和学位授予要求的学生颁发广西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学生的成绩单、教育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和学位授予信息(备案)系统上将标注“中外校际交流项目”]。在广西大学学习期间,学费为4年一贯制收费,每年4.2万元。
中美校际交流项目(中方普通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美方硕士学位证书)
本项目是广西大学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合作举办的校际交流项目,在金融学、工商管理2个专业招生。项目学生将需要在广西大学学习至少三年的课程,前三年学习成绩合格达到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录取条件的学生,第四年赴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接受大学教育。学生在美国学习第一年完成所有要求课程后可颁发美国文化教育结业证书,在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完成的课程可在广西大学进行学分转换,以满足广西大学本科毕业和学士学位的要求。同时,赴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学习的项目学生,在第一年课程成绩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将有资格学习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硕士学位课程,按规定圆满完成学业并达到两校毕业和学位要求成绩合格的学生将能够在五年内获得广西大学普通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学生的成绩单、教育部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和学位授予信息(备案)系统上将标注“中外校际交流项目”)以及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的硕士学位证书。
1.金融学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市场经济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全球化视野,熟悉中国和美国金融市场,在国际化方面具有独特竞争优势,能适应金融学科理论及实践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创新性、国际化”复合型金融人才。
主要课程:英语(雅思标准)、国际金融、商务沟通、微观经济学(全英)、宏观经济学(全英)、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计量经济学、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学、公司金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学等。
培养特色:一是由中美联合培养,在美国的学习经历较好地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实现中美课程的结合与对比式教学。培养方案既依照中国金融学的国家标准制定,又结合了美国对金融专业的培养要求。使学生熟悉中国和美国有关金融、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二强化国际化背景下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既有以雅思为基础的英语课程、跨文化交流课程,又有相当比例全英文专业授课。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熟练读、写、听、说和查阅英文文献, 能胜任专业论文、各类应用文体的写作并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谈判能力。三是注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基础的金融专业课程上,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四是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除了培养方案增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课程外,在增中了社会实践的学分,使学生具有处理经济管理业务的基本能力和运用金融学知识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五是注重与经济前沿问题的结合,在选修课中加入了互联网金融、金融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内容,使学生了解金融理论前沿和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动态。
毕业生适合在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金融办等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交易所、基金公司等金融企业从事管理、研究、业务等方面的工作,也适合在高校、企业、以及世界金融机构从事教学、科研、财务、管理等工作。
2.工商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具备良好的英语交流与应用能力,有国际化的视野;二是掌握国际经济发展与跨国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具备初步的全球化商务能力;三是熟练掌握与运用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工作的概念、理论、方法与技术;四是熟悉与胜任企业营销、财务与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和生产运作管理工作原理与流程;五是初步具备能超出单个企业职能部门、从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规划部门工作的战略管理意识与能力;六是具备良好社会道德情操、敢于创新创业的企业家精神气质,并熟练掌握与运用创业管理过程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一定创业实践体验与操作能力;七是掌握从事工商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与技术;八是初步具备国际化创业的技能与能力。
主要课程:英语(雅思标准)、战略管理、创业管理、综合业务会计调查、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管理研究方法、运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综合管理技能沙盘实训等。
养特色:一是由中美联合培养,在美国的学习经历较好地增强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国管理能力,同时,实现中美课程的结合与对比式教学。培养方案既依照中国工商管理的国家标准制定,又结合了美国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二强化国际化背景下现代化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既有以雅思为基础的英语课程、跨文化交流课程,又有相当比例全英文专业授课。三是注重企业家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基础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上,增加了企业家精神、创业管理等多项课程。四是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除了培养方案增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课程外,在增中了社会实践的学分。五是注重与经济前沿问题的结合,在选修课中加入了互联网金融、技术与创新的战略管理等课程。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政府机关、银行等金融机构、各类大型跨国公司、国企等相关部门工作。由于专业进行的是语言与专业的复合型培养,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各种与涉外管理相关的业务岗位均是本专业人才的主要就业方向。
外方合作学校介绍
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缩称: MTSU)建于1911年的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大学位于美国田纳西州州府纳什维尔市以南35英里的墨弗里斯堡市,现有26000学生,是田纳西州最大的综合性大学。美丽的校园占地面积约500英亩,古老与现代的建筑标志着这所大学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发展。学生来自全美各州,以及世界74个国家。2009年在“福布斯”杂志为所有美国大学性价比排名中位居47,在所有州立大学中名列57,并 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列入250美国大学排行榜。 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是中国教育部认证过的大学, 可授予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学校链接:http://www.mtsu.e/
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已培养许多杰出人才。著名校友包括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40年毕业生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刚卸任的美国众议员戈登(Barton Gordon), 已故的美国众议员老戈尔等。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戈尔(Al Gore Jr.)和尤努斯(Muhammad Yunus)曾先后在MTSU任教。
地理位置:
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位于美国中小型城市默夫里斯伯勒。距离州府乡村音乐之都纳什维尔30分钟车程,开车到“猫王”故居所在的孟菲斯也仅3小时而已。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MTSU既有宁静的大学氛围,同时又靠近便捷都市生活。
现有合作:
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素来与中国农业大学有友好合作关系,近年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建立了与中国传媒大学,湖南师大,杭州师大,西北师大,北方工业大学等交换项目的合作。
住宿生活:
目前有3500多名学生和家庭居住在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的21栋宿舍楼或公寓楼中。每一栋宿舍和公寓都非常独立,并有专门的职员与学生领袖为其他住宿学生提供服务。宿舍与公寓内设有免费的电脑网络室。宿舍有公共的厨房、卫浴系统,公寓则相对更加独立。学校提供的洗衣烘干等服务也很方便。
学校周边方圆两公里内有许多私人公寓出租,一般卫浴、厨房、健身等设施齐全,价格合理,是很多美国学生与国际学生的首选。
学校旁边走路30分钟左右有一家沃尔玛,购物很方便。周边15分钟步行范围内还有各类国际餐馆,比如泰国菜,墨西哥菜,中餐馆等。
校园生活:
学校有专门的学生活动中心(Keathley University Center, 简称 KUC),许多学生社团坐落于其中。同时KUC大楼中还有电影院,邮局,餐厅等服务场所。
各个国际学生组织也经常在这里搞活动,不管学生是来自哪里,总会有适合他们的活动。
健身中心拥有非常全面的健身设备,免费对学生开放。健身中心还经常组织很多户外旅行,每个学生只需交很少的钱,就可以参与登山,划船,滑雪等各种各样的户外运动。
每年的秋季是美式足球的季节,队员,学生,当地群众如火的热情将金秋时节带回炎炎夏日。总之,和其他美国公里州立大学相似,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的校园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
入学要求
1、学术成绩要求:
学生在国内三年的大学平均成绩GPA需达到3.0以上(GPA成绩以美国GPA计算公式为准)。
2、语言要求:
雅思5.5分及以上
注:以上入学要求均为2020年标准,如有变动,请以美方学校最新要求为准。
项目费用参考
1、境内费用
1)本项目前3年在广西大学学习,学费以广西大学收费标准收取,4.2万元人民币/年, 3年后,如果不能出国,且在广西大学继续该项目原专业学习的,学费与之前一致,保持不变,广西大学学习期间学费由广西大学收取。
2)第三年赴美留学服务费,由美方院校合作代理方收取,服务费用为4980元人民币,该服务费用仅限申请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不含接机费用及其他第三方费用,服务内容包括:留学前服务、入学通知书申请服务、留学签证指导服务、行前培训、境外对接与跟进等服务。
3)护照办理费及赴美机票旅费等由学生自行承担。
2、境外费用
1)达到美国绩点GPA 3.0及以上的学生,可享受等同于美国田纳西州内学生的学费标准,学费参考如下: (单位:美元)
学习阶段
州内学生正常学费
减免的学费差价
每学分费用
约$486
(2019年标准)
约$564
赴美学习一年至少修
24个学分
约$14234
约$10966
2)注册费:约$100/年;
3)住宿费:约$5000/学年,以个人实际消费为准;
4)餐饮费:约$6000/学年,以个人实际消费为准;
5)其他学杂费:约$1000/年,以个人实际消费为准;
6)国际学生健康保险费:约$1250/年。
本项目学生在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所需费用总计(以在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修读24个学分计算): 约$27584约合19.31万元人民币
备注:
1)美元汇率按照7.0计算(仅作参考,实际汇率以银行实际公布为准);
2)第四学年到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需修读学分数量应以当年中美两校教学计划为准;
3)以上费用为2019-2020年的收费标准,如有变动请以美方学校最新的收费要求为准。
招生问答
问:国际学院与广西大学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上课地点和宿舍是在广西大学校园内吗?
答:国际学院隶属于广西大学,是广西大学的25个学院之一,所有学生均纳入广西大学统一管理。学院位于广西大学学校内,学生的上课地点及宿舍均在广西大学校本部。
问:中美校际交流项目学生(以下简称项目学生)入学条件是什么?考生如何填报志愿?
答:本项目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入学考试,按照省级招生办公室公布的招生专业、招生代码、招生计划及录取批次进行填报。录取标准按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校第一批次录取分数线择优录取。
广西大学在广西区内招生为本科第一批,包括“10593广西大学(普通类专业)”、 “40593 广西大学(民族班)”和“60593 广西大学 (中外合作)”3个代码,相当于3个学校的代码,如果3个均报考,则需在6个平行志愿中填报3个代码,“10593广西大学(普通类专业)”为非中美校际交流专业,“60593 广西大学 (中外合作)”为中美校际交流项目。
中美校际交流项目,只录取填报有专业志愿的考生,即考生填报了服从调剂也不会调剂到上述两类项目中。
问:超过一本线想读广西大学某个专业,如录取不上则选择“中美校际交流项目”,怎么填?
答:中美校际交流项目单项设置为“60593 广西大学 (中外合作)”,例如有一名考生超过一本线30多分只想报读“10593广西大学(普通类专业)”中的经济学类或者工商管理类较为热门的专业,如录取不上,则可选择中美校际交流项目。
考生应该在平行志愿中依次填报广西大学(普通类专业)和广西大学(中外合作)。根据往年录取情况,中美校际交流项目在本科一批录取批次的征集志愿中可能有计划,请考生关注。
问:外方合作院校发放的证书是否可获得教育部认证?
答:是,我校中美校际交流项目均通过国家及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备案,外方合作院校发放的证书均可通过教育部认证机构认证。
问:中美校际交流项目的优势是什么?
答:1、优化配置全球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我校专业课程计划充分融合,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为有志出国的优秀学生提供理想的求学渠道;2、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中美校际交流项目课程均经双方高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并与国外大学课程紧密衔接,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双语教学或外语授课课程在中外项目的课程中占了一定比例,此外,学校非常重视中外项目师资力量的建设,每年派送项目教师到国外学习,优质的教学资源为项目学生海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海外学习生活;3、中外高校文凭和学位: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且成绩合格者,可获得广西大学和国外合作方院校分别颁发的中外高校文凭和学位证书;4、就业优势:中美校际项目重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与人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视野开阔,具有过硬外语水平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一直倍受世界跨国企业及世界500强企业的青睐与追捧;5、降低留学成本:学生通过国内外分阶段学习来获得国内外双方学校的毕业文凭和学位证书,从时间上来说是最短的,费用方面也比全部在境外学习同类课程整体费用要低很多,是成本最低的、最快捷获得国内外文凭和学位的成才之路;6、优质的服务:学生无论在国内就读还是在国外学习,双方学校都会对项目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提供全程优质服务,解决学生学习或生活上的问题。
学生感言
『伍』 (二)河口海岸缓冲带地区三种混交栽培的生态建设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提出了三种河口海岸缓冲带地区混交栽培的优化模式:生态景观型混交模式、生态型针阔叶林混交模式、生态经济型混交模式。
1.生态景观型混交模式——河口海岸生态景观的构筑
特点是建筑小品和植被有机结合,通过引入水土保持效果较好的常绿或落叶阔叶树种,改善以往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效益差的针叶纯林分层次结构,提高防护林的综合效益。下面以辛安河入海口为例,说明生态景观型混交模式的设计与建设。
辛安河位于烟台市高新园区东侧。是城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防洪生态廊道,更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一山两河”山水格局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一心两翼”城市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辛安河流域已划入城市东翼的高新园区,这条原来仅作为莱山、牟平两区的界河也转变成为园区内部的一条重要景观河流。在高新园区“一心四带”的空间格局中,辛安河作为四带之一的“滨河科技文化观光带”,也成为带动园区整体发展和建设高品质园区的重要载体。
由于辛安河的重要作用,结合国内外高新科技园区、城市滨水区、“生态RBD”等各种专题研究,明确了此次辛安河景观规划的主要问题与设计策略,总结出应把握地域性、多样性、可达性和生活品质这几个成功要素,把辛安河规划成为充满活力和凝聚城市纽带的生态带。
(1)设计策略
辛安河应体现宜居、宜商、宜游的多元互动的发展模式,以科技回归人性,文化融入自然为主题。为此,本次规划设计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开放空间的渗透。通过滨海与滨河水系廊道的相互渗透,将水景空间延伸以赢得高品质环境,带动周边土地价值升值。
与旅游、休闲相结合。从烟台大旅游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辛安河山、河、海相连的特点,根据不同河段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滨河休闲、滨海度假、科技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
多层级中心。充分结合高新园区总体规划,强化滨水空间服务城市功能,沿岸建设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科技与文化主题公园,创造亲水宜人和极具人气的城市公共活动走廊。
多样化居住。本着以人为本和经营城市的理念,沿辛安河发展旅游房产、景观房产等多样居住板块。打造理想生态宜居城市。
在自然中生长。优先生态、尊重自然,最大限度地保护原生态的自然山、海、河环境,充分挖掘和利用景观资源,使城市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
(2)景观设计
辛安河的景观设计与高新园区总体规划及两岸城市设计密不可分,为强化景观与城市的纽带作用,我们分别由北向南引入四个主题概念来突出各河段的景观特征与特色:
第一,北部河口,以“城市引领生机活力”为主题,突显具有现代感、标志性和充满活力的河海景观群。
河口右海岸,结合滨海生态林带,建设水岸休闲娱乐设施,充分体现出具有魅力的现代滨海新景观。
河口左海岸,结合辛安河支流的重塑,设置海上观光塔,成为科技商务金融区的轴线端点。左右海岸这些各具特色的标志性设施,将共同谱写辛安河河口的绚烂美景。
河口西岸,结合原有污水处理厂及中水的排放,在宽阔的河滩地建立生态水循环的湿地景观带,并通过设立青少年生态科普基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
河口东岸,结合原有黑松林并将其延展到滨河绿地,运用自然的设计手法和材料,在保护和保持原有生态风貌的基础上加以适当整理,为游人设置游览栈道和林中休息设施,形成森林氧吧与城市绿洲。
第二,中北部河段,以“城市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为滨河两岸大量居住社区提供休闲、健身、文娱等生活景观群。
在滨河两岸建设林木茂盛、花镜穿梭等多样明快的绿化环境,并完善游路、休憩设施及各种艺术小品的同时,为丰富市民的活动,还设置音乐广场、滨水庆典广场、市民健身广场和各种文化园地等节点空间,营造一处富有生气的滨水活动空间。
第三,中南部河段,以“城市带动科技创新”为主题,突出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动力,形成科技创意景观群性。
结合与本区段相邻的两个科技研发组团,在滨河西岸布置动漫文化创意园、航天科技广场、IT广场等体现现代科技生活的景观主题园,表现科技发展与市民生活的息息相关。各主题园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技术先进等手段对园区未来发展的产业进行充分的演绎。东岸配套展示科技文化的艺术长廊、展览馆及商业等设施等。
第四,南部河段。以“城市延展绿色生态”为主题,强调生态城市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也起到高新园区后花园的重要作用。
结合本区段与山地相依及河滩浅缓等特点,发展科技观光农业园、生态花卉植物园、水塘湿地游憩园等体验田园风情的景观,尤其让市民在节假日尽情体味那花果飘香、阡陌田园、荷塘蛙鸣这些曾经熟悉而亲切的记忆,感受返朴归真的亲切。
(3)生态专项设计
以维护和修复辛安河流域的湿地特征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有效平衡“生态”、“防洪”与“景观建设”之间的利益关系。
海口、河流、湿地向陆地梯度演变的水陆生态格局,为最终实现生境、生物、景观及活动多样性的统一提供了环境基础。
河道整治工程以满足防洪、多层次景观及生态完整作为设计原则,有效的协调好泄洪、景观亲水以及与水上游览之间的矛盾。
结合辛安河综合治理规划,此次设计范围内设置四座橡皮坝。新建橡皮坝与原有橡皮坝一起实施分段蓄水。局部形成不同标高和宽度的常水位水面,满足河道枯水期的景观需求。
我们相信辛安河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将为高新园区和烟台市带来勃勃生机和更美好的明天!
2.生态型针阔林混交模式——沿海防护林改善途径
(1)沿海防护林建设现状与问题
沿海防护林,是沿海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沿海防护林在防灾抗灾、护岸固沙、维护生态、美化景观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建设绿色之岛的第一道防线。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340km,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口,范围涉及沿海11个省(市、区)的195个县(市、区)。沿海地区集中70%以上的大城市、50%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GDP,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但由于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每年均造成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20世纪末的10年间,因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34亿元人民币。为了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1989年,林业部启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该工程东北起自辽宁丹东,西南抵南海的北部湾,包括长山、庙岛、舟山等群岛和海南、台湾及其周边诸岛。
经过近20年的工程建设,沿海地区累计造林381.8万hm2,森林覆盖率由不足25%提高到了现在的34.2%,海岸基干林带总长达1.7万km,初步实现了合龙;营造农田防护林2.2万hm2,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近50万hm2,控制率达80%;沿海地区村镇绿化进一步加快,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初步构建起了以村镇绿化为“点”,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线”,以荒山荒滩绿化、农田林网建设为“面”,点线面相结合,立体配置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基本框架。
森林生态功能逐步恢复,防灾减灾成效初步显现。据调查,沿海防护林带可减弱风速28%~40%,林带内空气相对湿度比空旷地提高10%左右,林内蒸发量比空旷地减少20%,减少枯叶率30%~60%,减少烂秧率37.3%,水稻每亩可减少损失7.5~30kg,风折率可减少37.3%,提高粮食产量5%~15%。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从1988~2000年一期工程营造林249万hm2,建设海岸基干防护林带1.8万hm2。截至1998年,已经累计完成营造林217.8万hm2,建设海岸基干防护林带1.5万hm2,使沿海地区有林地面积从1988年544.3万hm2增加到730.6万hm2,森林覆盖率由实施前的24.9%上升到29.1%,沿海部分地区的生态初步改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烟台市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树种偏少,林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砂岩海岸基干林带组成树种以黑松、刺槐为主,面积比例达90%以上,树种单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潜伏着有害生物大面积发生的危险。这些树种为20世纪50年代栽植,刺槐已进入衰老期,林木开始枯死,防护功能逐年下降,更新改建工作迫在眉睫;泥质海岸多为21世纪初发展的黑杨,树种单一,结构不尽合理,防护效能不高。
二是基干林带缺口断带较重,部分地段宽度偏窄。烟台市大陆海岸曲线长702km,适宜营建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的长度381.4km。其中达到国家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标准的长度298.5km,占适宜营建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长度的78.3%;缺口断带长度63.2km,占16.6%;需加宽造林长度19.7km,占5.1%。沿海基干林带缺口及偏窄长度82.9km,占适宜绿化长度的21.7%,严重地影响了防护功能的发挥。
三是人为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个别区段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违反《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管理规定》,在基干林带内采沙挖矿、围滩养殖、修建公路、违法建筑等行为时有发生,造成基干林带损坏、林地流失,破坏了基干林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四是沿海防护林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沿海防护林建设属于生态公益事业,各级政府是建设和投入的主体。最近几年国家每年向烟台沿海防护林投入200万~3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大致相当,农村主要以投工投劳为主。这些投入显然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求,影响了沿海防护林建设及成果的巩固。
(2)生态型针阔林混交模式改善造林质量
由于树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更能有效的发挥种间的互补效应和协调促进的有益影响,促进林分生长和提高森林质量,收到良好的造林效果。但必须注意混交比例的调配,并在林分生育过程中根据种间关系的发展变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适时进行调节,保证混交林分的顺利生长。
由于林分环境影响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单一的黑松纯林必将导致生物群落的减少,使得森林生态系统脆弱。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角度看,改单一树种为多元树种,改单纯林为混交林,为海防林生物群落多样性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改造第二代海防林工程的一项重大的课题,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以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改单树种纯林为多元树种混交林,为生物群落多样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采取各种营林技术和方法,使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稳定,各种有害生物能够长期得到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典型针叶树有:獐子松、红松、油松、黑松、雪松、白皮松、大阪松、五针松、马尾松、华山松、落叶松、云杉、冷杉等。典型阔叶树有:法桐、鹅掌楸、丝棉木、菜豆树、七叶树、青桐、黄连木、合欢、椴树、栾树、皂角、桷树、枫杨、柳、杨、桃、李、梨、槐、榆、朴、栎等。其中杨、柳、刺槐、泡桐、臭椿是常常栽种的植被。
(3)生态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模式种植与改造的方法
生态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模式种植与改造的方法和原则:树种调整的必要性和树种选择。目前,海防林多为黑松纯林,且为同期林龄,地下水分、养分、地上空间利用形成同步竞争,生态功能弱化。为改变这种状况,改单一树种为多元树种,改单纯林为混交林势在必行。近几年经过实地调查、实验、筛选,我们认为,适宜沿海防护林的树种有:乔木、黑松、刺槐、麻栎、火炬、臭椿、白榆,灌木:单叶蔓荆、牛奶子、簸箕柳、棉槐、酸枣等。这些树种较耐盐碱、耐干旱、耐瘠薄,可以说是胶东营造沿海防护林的先锋树种。
林分改造方式。逐步对黑松纯林实施改造,改黑松纯林为多元树种混交林;变单层林冠结构为主林层、辅佐层和灌草层的立体结构。具体方法:第一,有计划地实施株间间伐,采取留稀去密、留优去劣,适当照顾距离的方法。随即选配黑松、麻栎,黑松、火炬混交造林,麻栎、火炬树与黑松配置形成辅佐层。第二,有计划地实施行间、带间间伐,可根据地形,陵地选配黑松、麻栎混交。沟坡选配黑松、臭椿;黑松、火炬混交。第三,有计划地实施带状、块状皆伐(带状皆伐要结合开防火道进行,伐宽控制在树高10倍以内),带状、块状皆伐可实行松刺混交。第四,实施乔灌混交,无论是株间、行间、带间或块状混交都可选配适当灌木进行混交灌木可采用:单叶蔓荆、牛奶子、酸枣、簸箕柳、棉槐等。棉槐与簸箕柳是条编品原料,与黑松实行带间混交,冬季采收枝条后,既能获得林副产品,又能起到防火道的作用,棉槐有固氮作用,可收到树势旺、条增产、地收良的效果。改造后的混交林分既有利于生物群落多样性,又能提高防护效能。因不同冠层对不同层面的海风产生阻抗作用,林冠上横断面凹凸不平,当海风掠过林冠顶部时形成旋风上升气流,能有力阻抗海风侵蚀强度。
要注意造林密度。密度是影响林分生长和防护效能的主要因子,目前对密度的研究还没有一个最佳的密度值。就防护结构看,如果把海防林带密度分为三部分:前沿林带→中间林带→后方林带,其密度应相应为:稀→较密→密。从流体力学讲,当海风侵入时,这种结构能迅速减少风力静压,减少上升气流,逐级阻抗风力,削弱风的通透性。随着密度的适当增大,树高相对增高,形成一个从前沿林带到后方林带林冠逐渐增高的梯度,当海风掠过林冠顶部时,气流呈斜向上的流向,增大了防护区域。
3.生态经济型混交模式——湿地植被的恢复与建设
生态经济型混交模式是基于生态经济学基础上的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展的一种生态建设模式。围绕着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综合性、层次性、地域性和战略性的角度考虑,生态经济型混交模式适合在湿地植被的恢复与建设中推广应用。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作为多种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具有保持水体、蓄洪防涝、净化水质、降解环境污染物等多种功能,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和重要遗传物质(基因库)的贮存地。
湿地生态系统沿河流廊道分布。主要的湿地类型为浅海滩涂湿地、河口湾湿地、河流湿地、河滩湿地、小型湖泊湿地、库塘湿地、水田湿地等。夹河湿地位于烟台市的中部,是烟台市最大的河流湿地和水库湿地的综合体,夹河湿地水源比较稳定,为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下面以夹河东珠岩生态湿地植被的恢复与建设为例,说明生态经济型混交模式在湿地恢复工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盲目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之人为活动比较频繁,导致湿地面积萎缩,湿地植被减少,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对湿地保护带来严重威胁。为此,湿地恢复工程通过退耕还湿、芦苇等水生植物种植、草皮护坡、人工造林等措施,恢复湿地植被,提高湿地生态功能。
(1)退耕还湿
东珠岩湿地区面积为760亩。其中450.11亩已被开垦为农用地,16.25建有简易临时性建筑,需对其进行征收、补偿退还为湿地,共计466.36亩。
(2)引水涵洞
为控制勤河和朱岩河汇入夹河的水质,在勤河和朱岩河河口处靠近湿地区一侧分别建设引水涵洞,用于控制湿地区的引水和排水,将勤河和朱岩河河水引入东珠岩湿地区表面流湿地区进行生物净化。新建引水涵洞垂直穿过现有堤坝,为单孔胸墙式涵洞,包括进口段、闸室段、洞身段和出口段等四部分。进口段顺水流长度10.0m,采用八字翼墙与底板形成整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室顺水流向长度5.0m,闸门为潜孔式平板钢闸门,孔口尺寸为2.0m×2.0m,闸底板顶高程10.50m;洞身段为钢筋混凝土箱涵,横断面2.0m×2.0m,进口洞底高程10.50m,底坡i=0,洞身长14.0m;出口顺水流长度5.0m,采用八字翼墙连接,钢筋混凝土结构。出口消能采用浆砌石护底。
(3)土方调整
东珠岩湿地区需对工程区现有涝洼地、农用地进行开挖,在湿地区中心开挖滞洪库塘,兼具滞洪、拦蓄和景观综合功能,滞洪库塘占地面积约190亩,设计底部高程为10.00m,水面高程为12.00m。共需进行土方调整152075m3。
河道走廊湿地区需要对部分台田及荒地进行开挖,以还原湿地本来面貌约30.0万m3,共需进行土方调整284080m3。
为减少挖方运输量,挖方可就近用于湿地围堰、巡护道路等工程。
(4)水生植物种植
基于工程区内整治后的地形,根据不同水深栽植不同水生植物;同时对湿地外侧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湿工程,种植芦竹、杞柳及耐湿林木;并对湿地区内的道路实施绿化工程,种植紫穗槐、白蜡、垂柳等植物,护坡栽植草坪,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来保护东珠岩湿地区的生态环境。
挺水、浮叶植物。在滩地及浅水处(0~1.2m),可选择具较强净化能力的植物:湿生植物(水葱、水芹和千屈菜等)、挺水植物(香蒲、芦苇、茭白);水深较深处(1.0~1.5m),选择具有净化能力和观赏能力的浮叶植物(莲、野菱、睡莲和芡实)。通过构建、修复滩地植被,以提高湿地系统的水质净化能力及生态稳定性。
沉水植物。在湿地系统内的深水区,选种常见的喜温、且具较强净化能力的金鱼藻、苦草、黑藻、红线草及喜凉的菹草,不同植物分片进行种植。水生植物种植工程技术路线如图5-4所示。
图5-4 水生植物种植工程技术路线
(5)人工造林、草皮护坡
在东珠岩湿地区和河道走廊湿地区现存部分涝洼地,现被当地农民种植速生杨,经济和景观效益不大。基于以上现状,在涝洼林地开展生态林业,林地树种主要以湿生杨树、柳树、湿地松、池杉、水杉和落羽杉等,构建湿地区稳定生态系统。其中东珠岩湿地区造林面积230亩,河道走廊湿地区造林面积924亩。
在河道走廊湿地区自然土坡种植草皮,草种选用当地常见草类。常见种类包括耐旱、耐湿灌木和草本:蔷薇、结缕草麦冬、狗牙根、苜蓿等。共计进行草皮护坡1386亩。湿地恢复工程主要建设内容详见表5-20:
表5-20 湿地恢复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
(6)植物种类
1)植物种类与区系基本情况。区内野生维管植物104科、395属、688种(含24变种、3变型、3亚种),科、属、种分别占山东野生维管植物科、属、种的70.7%、62.0%、43.0%;野生种子植物91科、377属、663种(含23变种、3变型、3亚种),科、属、种分别占山东省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种的74.0%、63.1%和44.2%。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栽培),国家Ⅱ级保护植物2种;山东特有植物4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植物3种;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植物3种;“山东省稀有濒危植物”20种;中国特有植物5种。区内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详见表5-21。
表5-21 维管植物各门科、属、种统计表
该区从植物区系分区上属泛北极植物区的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地区中的辽东、山东丘陵亚地区。地处鲁东丘陵,具有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而且地形相对多样,区系具有植物种类丰富、优势现象明显、特有物种有分布、分布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古老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区内种子植物主要科含属、种数,详见表5-22。50种以上的科2个,即禾本科(83种)、菊科(77种);20~40种的科7个,即豆科(36种)、蔷薇科(36种)、莎草科(27种)、十字花科(26种)、唇形科(25种)、百合科(23种)、蓼科(23种);10~19种的科7个,如石竹科(16种)、伞形科(15种)、玄参科(14种)、毛茛科(12种)、大戟科(11种)等。10种以下的科75个,共218种。含10种以上的科16个,共238属、445种,属和种数分别占建设区植物区系属、种的63.1%、67.1%,而科数仅占17.6%,表明上述科构成了区系种子植物的主体。含20种以上的9个科均为世界广布科,其中禾本科和菊科是山东省最大的两个科,常成为各种草地植被(草本层)的建群种或优势种;蔷薇科是被子植物进化中由初级到中级的过渡类型,分布于世界各地,但以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成分最多,常被视为北半球温带的典型科;豆科是在温带和热带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世界分布科,是人工草场和牧、草地的重要组成科;百合科和莎草科分布区广泛,但温带地区和寒温带地区的种类较多;唇形科等科分布范围相当广泛,从泛热带至温带都有分布,但地中海—中亚地区是它们分布和多样化的中心。由上可以看出,从建设区植物区系优势科的总体来说,是一个温带性质的区系,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同时兼有北温带区系和亚热带区系的过渡成分。
表5-22种子植物主要科含属、种数统计表
建设区种子植物主要属含种数,详见表5-23。10种以上的属3个,分别是蒿属(16种)、蓼属(15种)、薹草属(13种);5~10种的属16个,如鹅绒藤属(8种)、委陵菜属(7种)、堇菜属(7种)、胡枝子属(6种)、大戟属(5种)、野豌豆属(5种)、早熟禾属(5种)、画眉草属(5种)等。19个5种以上的属占本区系总属数的5.0%,而种数共132种,占本区系总种数的19.9%。其中有世界性大属,如蓼属、蒿属、薹草属等;也有十分进化的属,如禾本科中的马唐属、早熟禾属、画眉草属等一些草本属。植物区系优势科、优势属的分析来看,上述优势科、优势属构成了本区系植物的主体,优势现象明显。
表5-23种子植物主要属含种数统计表
特有物种有分布。该区地处山东半岛东部,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周围没有高山相阻,山东特有植物有分布。据调查,建设区有山东特有植物4种,分别是长冬草(Clematis haxapetala var.tchefouensis)、宽蕊地榆(Sanguisorba applanata)、泰山韭(Alli-um taishanense)、泰山前胡(Peucedanum wawrum)。同时,银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杜仲(Eucommia ulmoides)、枳(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刚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等5种中国特有植物,在建设区均能正常生长。
2)重点保护植物。根据国家林业局、农业部1999年9月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区内维管植物中,有2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分别是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野大豆(Glycine soja)。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植物有3种,分别是黄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朝鲜槐(Maackiamurensis)、杜仲(Eucommia ulmoides),(栽培)。根据《山东稀有濒危保护植物》,区内含“建议”中的“山东稀有濒危保护植物”20种,其中渐危种8种,稀有种12种。详见表5-24。
表5-24 区内山东稀有濒危保护植物统计表
『陆』 一带一路 对海南的影响论文不少于三千字
在2000多年漫长岁月里,海南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海上黄金航道”的兴衰演化。自唐宋以来,海南就是中西商船往来的避风港、补给港,和大陆、东南亚国家及本岛特产的重要中转集散地。明朝郑和下西洋,七经海南岛。南海大量古代中外沉船和出水文物,诉说着古丝路的悠远历史。海南无可争辩地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参与者。
昔日的海南是古丝路上的要冲;今天的海南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
今天的海南,是往来“两洲”(亚洲、大洋洲)和“两洋”(太平洋、印度洋)的必经之地,也是通往“两亚”(东南亚、东北亚)的“十字路口”。作为连接亚太地区与世界最主要的海上运输通道之一,每年经过南海海域的船舶就多达10万艘,中国3/4的外贸出口货物、全球1/3的国
际贸易,都要通过南海航线。这决定了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是中国面向东盟地区的“桥头堡”,也是“环南海经济圈”的核心地区。
今天的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管辖中国2/3的广阔海域,是海洋大省和重要侨乡。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广泛拓展的外交优势,文化相通的人文优势,都使得海南的战略支点地位凸显。博鳌亚洲论坛定址海南,更让海南如虎添翼。
溯古追今,特殊的历史、特殊的区位、特殊的作为,奠定了海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特殊地位。
根据国家作出“一带一路”战略部署:支持海南建设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把海口、三亚列为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强化三亚国际门户机场功能。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像一条珍珠项链,把世界97个城市和港口串起来,共同享受中国和平发展带来的利益。参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海南历史上继建省办经济特区、建设国际旅游岛之后的重大历史机遇,已经来临。
『柒』 大明王朝的生死劫,最后77年,白银流入如何让帝国崩溃
银本位未转变为金本位,国家对货币掌控力度不够
『捌』 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的特征
广西北部湾发展
泛北部湾无疑是世界港口富集区,区域内东盟国家共有各类港口100多个,其中印尼40多个,马来西亚33个,越南43个,菲律宾24个,以北部湾和南海连成的海域为中心呈马蹄型分布,其中越南的胡志明港、海防港、锦普港,马来西亚的巴生港、民都鲁港、柔佛港、槟城港,印尼的丹戎普瑞克港,菲律宾的马尼拉港、新加坡港等,都是年吞吐量超过千万吨的大港,新加坡港更是世界四大港口之一。
泛北部湾中国区域港口涉及广西、广东、海南以及香港等地,包括广西的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广东的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湛江港;海南的海口港、洋浦港、八所港等;香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港口,跻身世界前三名。
如此众多的海港,加上大量内河港,作为泛北部湾地区经济通道的重要节点、产业基地和产品配送中心,对亚太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同时,数量繁多的港口之间,存在着多层面的竞争,为争当所在地区的航运中心或经济枢纽,这种竞争甚至呈现白热化状态。
竞争的最低层面为局部范围的港口之争。最突出的莫过于多年来广西北部湾防城港、钦州港和北海港。由于共同具备“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地域特点,为争夺货源一直明争暗斗。铁矿石一直是北部湾港口的大宗货源,防城港以30元/吨的价格承接业务时,其他两港甚至以这一价格的一半与货主签订合作,抢揽货源。这种竞争直接影响到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定位,从而波及沿海产业布局。为争集装箱,上马集装箱码头,为了不让散货流失,兴建散货码头,各个港口变成典型的“小而全”,这种功能混杂的港口设施虽然缺乏专业服务性,却成为各地对外招商的“优势”,使得产业布局混乱,不能按照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发展。
竞争同样也存在于省际之间。广西三港内部恶斗,同时三港与毗邻的湛江港也存在角逐,由于货源地雷同,服务对象一样,广西北部湾港口与湛江港的公开竞争从来没有停止过。防城港工作人员说,每年在西南各地联系货源,广西广东的人常常碰到一块,互相间“躲躲闪闪”。广西“三港合一”的消息传出时,在湛江港一些人员眼里,成了一种“联手”对付湛江港的对策。
更高层次的竞争出现在国家之间。由于泛北部湾地区港口距离不远,相邻国家的港口往往就成为竞争对手。面对新加坡港口的繁荣,隔海的马来西亚就大兴土木建设巴生港,希望将到新加坡港卸货的马来西亚货轮拉回本国港口。
这种竞争,在一定阶段,无疑对促进港口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增强,但到了一定程度后,其负面效益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变得扁平,产业格局、供应链的架构重组,对港口通过能力以及港口对资源的配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化的港口服务成为全球航运越来越强的需要,那种以我为主,各自为政的港口发展显然与之不相适应,已成为对经济发展的阻碍。马来西亚的巴生港作为东盟国家第二大港,与新加坡港的角逐更加激烈。
——多种因素制约泛北部湾港口合作
专家认为,泛北部湾港口可划分为北部湾港口群、马六甲海峡港口群、菲律宾沿岸港口群。三个港口群目前主要功能各不相同:广西北部湾港、广东湛江港、海南的港口和越南海防港、砚港、胡志明港等呈“S”型分布的北部湾港口群,以大宗散货吞吐为主,集装箱比例逐年上升;新加坡港和马来西亚、印尼的部分港口呈带状分布,形成马六甲海峡港口,是传统的集装箱大港聚集区域,以集装箱运输为主;菲律宾沿岸港口群基本呈带状分布,与马六甲海峡港口群呈平行分布,港阔水深,但内陆交通系统不够完善。
与世界其他大洋海岸的港口“步调一致”相比,泛北部湾港口的整合远为复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使得港口资源作为国家经济重要支柱的基础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除了新加坡、香港等少数港口,到目前大部分仍然属于中小型的港口。
在东盟10国中,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十分突出,既有发达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和相对较好的泰国、菲律宾、印尼,还有正在崛起中的越南,而缅甸、柬埔寨、老挝则明显滞后。经验表明,处于经济不平衡状态的地区,先行者为了保持优势,后来者为了迎头赶上,使得竞争往往大于合作,在港口建设上着眼于“求全”而不是“求专”,参与合作分工往往让位于短期竞争的需要,几成必然。
除了经济不平衡,泛北部湾地区的港口合作,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一是历史上国与国之间存在的领土、领海争端;二是民族、文化、宗教的冲突;三是作为资源富集地,外部政治、军事势力的介入,这些因素在不断变动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容易造成局部不稳定;四是一些国家内部政治矛盾激化,影响对外合作。
东盟各国在政策和法律的制订和具体实施管理中,存在较大差异。而对于提供货物集散服务的港口而言,流畅的物流链,恰恰在信息、技术标准及海事、保险、司法等服务上要求相互紧密衔接。一些专家预测,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海事贸易在2020年的规模将是现在的三倍。技术的发展、贸易的模式、战略、航运议程、路线,对于港口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调整港口结构,进行合理定位,实现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促进港口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成为泛北部湾港口的共同要求。
——以新模式推动“港口一体化”
随着竞争加剧,泛北部湾区域各港口正在寻求制订共同的“游戏规则”,同时,大型船舶增加,港口信息化服务发展,为港口合作也提供了条件。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区域内贸易发展,成为各港口的共同要求。
泛北部湾港口群目前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首先是政治秩序比较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泛北部湾各方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中国-东盟关系不断发展,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在应对公共安全、维护地区稳定和促进区域合作等方面达成了广泛共识,合作领域日趋广泛,合作机制日臻完善。
区域内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合作的动力之源。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快速增长,2006年达1608亿美元,预计将提前于2008年实现2000亿美元目标。区域内各方合作愿望增强,在连续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企业界人士普遍希望彼此市场更加开放,实现产业的对接。
区域内的局部地区已经看到了合作的趋势。广西今年将沿海三港组建国际港务集团,对港口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管理。广西港口加强与深圳盐田港的合作,加强与包括越南海防港在内的信息交流。一些港口通过互相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双边协调机构,加强了港口相关业务的合作。
专家认为,欧盟、北美两大自由贸易区以及西北欧的丹麦-瑞典,都为跨国的港口合作提供了经验。政府主导是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的基本保障,市场运作是港口发展的基本模式;加强宏观调控是促进港口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实现港口一体化,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避免重复建设,防止恶性竞争,提高区域整体效益。
专家认为,泛北部湾港口群合作的重点领域应放在五个方面:一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港口物流与海运安全,三是临港产业开发,四是与海运相关的海洋环境保护,五是港口与海运安全。
对于政府主导,应成立区域性的港口协调机构,如泛北部湾港口群合作委员会,制订区域内港口发展总体规划,拟定具体合作政策,规划合作项目,统筹各方利益,各国政府对于港口公共基础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企业资产经营联合,推进区域内港口多形式多渠道合作。特别是推进检验检疫、海关、海事、边防之间的相互联合、协作,逐步制订区域内统一的标准,简化区域内货物流动手续,提高效率。
在寻求泛北部湾港口合作中,探索新模式尤其重要,如自由港、国民待遇、统一关税等制度。各国可以在重要港口划出一定范围,实行自由港政策;可以参照欧盟方式,在相互投资和人员就业方面给予国民待遇;还可以在业务合作中,采取一次进关,一次出关,不重复办理报关手续;此外还可以建立关税联盟,相互结算,避免双重征税,减轻企业负担
『玖』 保税港区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保税港区?
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港区是海关按照我国国情实际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海关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适应跨国公司运作和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新兴监管区域,是我国目前港口与陆地区域相融和的保税物流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监管区域。是真正意义上的境内关外,是在形式上最接近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模式。
什么是自由贸易港?
真正自由贸易港是指设在国家与地区境内、海关管理关卡之外的,允许境外货物、资金自由进出的港口区。对进出港区的全部或大部分货物免征关税,并且准许在自由港内,开展货物自由储存、展览、拆散、改装、重新包装、整理、加工和制造等业务活动。排名世界集装箱港口中转量第一、第二位的新加坡港、中国香港,均实施自由港政策,吸引大量集装箱前去中转,奠定其世界集装箱中心枢纽的地位。
自由贸易港政策对发展外贸确实极为有利,但综合考虑我国当前的外贸、经济运行态势,税收监管政策等因素,还不宜在全国范围内过快推进。当前保税港更多的是作为航运中心的配套政策实施,因此只有经过国家认定具备国际航运中心资质的沿海城市才可以申请并获得批准。分别对应三个保税港区,上海港定位为“国际航运中心”,天津港定位在“北方国际航运中心”,重庆港定位“中西部国际航运中心”,大连港定位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宁波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税港区政策着眼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拓展相关功能。
――国际中转功能。中国的贸易进出口已经发展到14000多亿美金,但在中国众多的港口城市当中没有具有成熟国际中转能力的港口,中国绝大部分的进出口货物都是通过周边国家进行输送,要想为了更好的参与国际间港口的竞争,首先就要拥有具有国际中转能力的枢纽港口。保税港区的建立首先就要担负起参与国际间港口竞争的功能,使我们自己拥有世界级的航运中心。
――国际配送功能。保税港区由于政策的支持和发展特点,已经具备了国际配送的要求。保税港区不但有现代化的港口,同时也拥有保税物流园区。在该园区内,世界各国的公司都可以开展国际配送的业务。
――国际采购的功能。保税港区的优惠政策规定,国内货物进入保税港区港口或区内卡口即可享受出口退税政策。采购进港口保税区内仓储物流园区的国内货物,可以进行出口集运的综合处理或商业性的简单加工,向世界外分销;采购进区的进口保税货物,同样可以在进行商业性的简单加工后,再向国外分销;需返销国内市场的货物,按规定办理进口手续。将来企业入驻后,不但可以发展进出口贸易,同样也可以发展区内企业之间的贸易,以及保税港区企业和境外企业之间的贸易。
――国际转口贸易的功能。在中国许多个省市,上千个港口开放城市当中,除了上海、重庆、天津、大连,还没有一个具有强大国际转口贸易功能的港口。保税港区的企业就可以从事转口贸易、交易、展示、出样、订货等经营活动。
――出口加工区功能。在保税港区陆上特定区域设立出口加工区,开展加工贸易。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进港可予保税。保税货物和采购进区的国内货物可以在进口加工、装卸后出口。港区的众多优惠政策不是对现有的优惠政策简单叠加,而是从叠加中发挥更大的政策效应。 保税港区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主要税收政策为:
――国外货物入港区保税;
――货物出港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
――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
――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理论研究,可行性论证
――请示文件上报省级人民政府
――省级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
――国务院批转各部委阅办
国务院办公厅批转海关部署牵头阅办。海关总署综合各部委意见形成的《关于建立**保税港区的请示》文件完成10部委会签工作,并正式上报国务院。
――国务院批复请示
保税港区与保税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从发展形态上讲,保税港区是我国保税经济区域的高级形态;从功能上讲,保税港区叠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各项功能政策;从发展趋向上讲,保税港区是未来我国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先行实验区;从运作模式上讲,保税港区实现了保税区域与港口的实质联动。
保税港区正以其最齐全的功能、最优惠的政策、最大的开放度,成为我国继保税区之后,最为特殊的外向型经济区域。“保税区”与“保税港区”,虽一字之差,但内涵相去甚远。
――保税区:功能比较单一
从1990年到2008年底,我国先后共设立了15个保税区,并赋予其最优惠的政策和最大的开放度,即“境内关外”。长期以来,保税区成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结点和桥头堡。
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保税区这种形式已经满足不了中国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的需要。例如,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其产品在研制、生产、销售等环节需要高度的国际化,迫切需要一个具备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中转等功能,且货物能自由、高效流通的区域。而保税区功能较为单一。
与此同时,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全面提高,使保税区原来的政策和功能优势逐步弱化。徐复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内地工业品的平均关税大幅降低,2001年为14.7%,2005年降至约9.5%,并取消所有的非关税措施,使保税区的关税效应不断减弱。
从保税区十多年的运作来看,15个保税区中规模参差不齐,功能也不尽相同,总体看都偏重于贸易和加工,物流功能等相对薄弱。而且,一些优惠政策并没有落实到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伯溪教授认为,一些保税区在实际运作中并没有严格执行“境内关外”政策,相关优惠政策并没落到实处。她认为,这些保税区政策“有很大的改革开放进展和相当的经济自由化程度,但总体上仍是‘境内关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保税港区:整合多种外向型功能区之功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保税区的不足日益显现,保税港区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带动区域发展的试验基地。
与保税区相比,保税港区的内涵更为丰富,功能更为齐全。从字面上很容易看出,保税港区比保税区多了码头和港口的功能。我国设立的五大保税港区,都是依港而建。世界上知名的自由贸易区如德国的汉堡港、荷兰的鹿特丹港,都是与港口相连,并实行区港一体化管理。
专家认为,在港口设立保税港区,就是要使港口发展为国际枢纽港的同时,在港口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发展贸易、海运、海运代理、货代、仓储、商展、金融等业务,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转口贸易提供便利、优质和低成本的物流服务。除了港口的功能外,保税港区还整合了原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外向型功能区的所有功能。保税港区具有的功能主要有:国际物流功能。保税港区不仅能使国外产品快速进入中国国内市场,又可以方便地转口去其他国家,降低经营成本,同时,还能产生聚集效应,使多个跨国公司的物流中心集结在同一保税港区内,带动区内仓储业、运输业、贸易业、金融业、信息业等多种服务业发展。国际贸易功能。工贸结合型或单纯贸易型的企业都可以利用保税港区的区位优势和物流设施开展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等业务。出口加工功能。在保税港区可发展外向型加工工业,主要包括原料零部件在海外及销售市场在海外的产品的加工、依托境外先进技术的高科技新型产品的制造等。商品展示功能。在保税港区可建立大型的商品展示场馆,使国内客户不出国门就可以在区内直接就地观摩世界各国的商品,并可以在看样后当即签订合同,办理进口手续;境外客户也可以在区内看样后与国内企业签订出口合同。
――保税港区:叠加税收、监管等多项优惠政策
专家认为,实际上,保税区与保税港区,其本质是一致的,即“境内关外,自由免税”,只是保税区的优惠政策不足,且一些优惠政策并未落到实处。与传统保税区相比,保税港区不仅是真正的“境内关外”,还享受税收、监管等各项更为优惠的政策。
在税收方面:从境外进入保税港区的货物,海关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保税,或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从保税港区运往境外的货物,免征出口关税;从保税港区进入国内的货物,按照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照货物实际状态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保税港区企业生产的供区内销售或者运往境外的产品,免征相应的增值税和消费税;保税港区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国内货物进入保税港区视同出口,按照规定实行退税。
在监管方面:
据天津海关关长黄胜强介绍说,天津海关正积极探索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创新,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和政策叠加工作。不仅监管更为宽松,而且通关更为便捷,单票货物通关时间仅需要十几秒钟。
可以说,保税港区比保税区的功能更多,政策更优,内涵更为丰富,而且,意义更为深远。保税港区是经济自由区的一种表现形式,向国际先进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区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保税港区是世界自由港在中国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中国化”的自由贸易港。 上海洋山保税港区 2005年6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规划面积8.14平方公里,主要发展集装箱港口运输服务、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同时积极拓展区域功能,大力培育国际航运市场服务,以及为物流和制造业提供支持和配套的其他各类业务,打造国际航运中心。
天津东疆保税港区 2006年8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实现货物、资金、人才自由流进流出,将建成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经济功能区。
辽宁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 2006年8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面积6.88平方公里,将建设成为东北亚资源性商品集散地,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构建以大窑湾保税港区为龙头,以沈阳、长春、哈尔滨等腹地保税物流中心和内陆干港为节点的东北保税物流网络。
海南洋浦保税港区 2007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面积9.2036平方公里,将建成为环北湾地区最为开放的航运中心和石油、天然气、化工、矿产资源、浆纸等能源、原材料保税仓储、中转交易的物流中心及出口加工基地;建成为我国南海油田资源开发提供国际采购、国际配送、保税仓储、保税加工以及开采船舶的维修、补给等提供后勤保障基地;建成为面向东南亚的进出口贸易基地,带动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和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发展。
浙江宁波梅山保税港区 2008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梅山保税港区,这是继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之后的中国第五个保税港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位于梅山岛,规划面积7.7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东到码头岸线(含泊位),南至南峰路,西北以沿港路、梅山大道、港区路围合为界。宁波梅山保港区实行封闭管理,其功能和有关税收、外汇政策执行《国务院关于设立洋山保税港区的批复》的相关规定。
广西钦州保税港区 2008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广西钦州保税港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这是继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宁波梅山之后的全国第六个保税港区,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保税港区。功能定位:广西钦州保税港区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核心平台;是中国—东盟合作以及面向国际开放开发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
福建厦门海沧保税港区 2008年6月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海沧保税港区,规划面积9.5092平方公里。成为全国第七个保税港区。
山东青岛前湾保税港区 2008年9月2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设立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的批复》,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正式获准建设,成为我国第8个保税港区,也是全国唯一一家按照“功能整合、政策叠加”要求,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以及临近港口整合转型升级形成的保税港区。前湾保税港区的设立,对于提升青岛这座百年港城的国际化水平、推动环渤海经济圈竞合发展、辐射带动沿黄流域九省区开发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 2008年10月18日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这是继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后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内第9个保税港区。据了解,该保税港区位于深圳港西部港区,规划控制面积3.71209平方公里,其功能包括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同时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有关“国外货物入港区保税”等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要求,该保税港区将实行封闭管理,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其不仅要按规定程序履行具体用地报批手续,而且要求拟定保税港区的开发实施方案和产业发展规划。此外,该港区将按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关规定组织保税港区隔离监管设施的建设。
广东广州南沙保税港区 2008年10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广州南沙保税港区的批复》,这是继2005年6月以来,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宁波梅山、广西钦州、厦门海沧、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后,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内第10个保税港区。广州南沙保税港区位于广州市南沙区龙穴岛上, 珠江出海口,规划面积7.06平方公里。南沙保税港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并按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关规定组织保税港区隔离监管设施的建设,享受的主要税收政策为:国外货物入港区保税;货物出港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重庆江北寸滩保税港区,2008年1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该保税港区规划控制面积8.37平方公里,唯一一个位于中国内陆地区的保税港区,第一个采取“水港+空港”的保税港区。重庆保税港区包括寸滩港、两路空港两大组成部分,名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的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中西部地区功能最全、效率最高、政策最优的特殊监管区,通过区域通关改革,形成出海大通道,变内陆口岸为开放前沿。 保税港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拥有最齐全的功能政策优势,国家也允许其在许多领域进行改革试验。但由于各地保税港区的港口基础不一、经济腹地不同、国际经贸关系有异,不可能全部铺开所有的政策,必须走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路子。根据自身条件,明确功能定位,已经成为全国保税港区的普遍共识,也是保税港区发展质量高低、辐射效应优劣、国际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前提。从全国保税港区的建设发展实践来看,主要在区域经济中扮演着以下几种角色。
(一)国际航运中心。中国作为世界经济贸易投资中举足轻重的参与者,需要一个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参与更高层次国际分工的高端平台,而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一条具有客观需要和实践可行性的重要路径。国际航运市场发展与竞争的实践表明,航运中心建设主要取决于集装箱中转量,吸引国际集装箱中转业务的关键在于自由贸易政策。中国的贸易进出口已经达到了25616亿美元的规模,但在众多港口城市中还没有具有成熟中转能力的国际枢纽型港口,绝大部分进出口货物都需要经过周边国家进行转运输送。据统计,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港和世界第7大港口,青岛港2008年集装箱吞吐量达1050万标箱,但中转箱量仅有57万标箱,所占比例不到5%。反观青岛港在东北亚地区最主要竞争对手的韩国釜山港,2008年集装箱吞吐量为1432万标箱,而国际中转箱量却高达600万标箱,占其总体业务42%,其中来自我国北方的中转货物超过300万标箱。保税港区的设立,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国际中转功能,健全集疏运体系,拓展增值服务业务,增强政策辐射效应,提升中国港口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打造大通关、大物流、大开放的自由贸易口岸,助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二)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物流成本是出口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的3—5倍,而且由于我国港口国际中转业务量小,严重制约了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据统计,2008年,我国物流总成本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8%,而美国仅为10%,我国的物流成本相比美国要高1.8倍,说明我国物流成本的下降空间仍然很大。特别是随着当前国际物流集约化、协同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深入,物流已经逐渐由传统的货物配送向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方向发展。而依托国际航运中心枢纽港,实行自由港国际惯例政策的保税港区正是全球物流网络中的枢纽集点,也是国际物流的集散平台。通过发挥保税港区的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功能,吸引以跨国航运企业为主体的大型第三方物流,积极挖掘第四方物流,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发展综合型港口物流服务,建设以外贸进出口和国际集装箱中转为主的综合物流基地,打造开展分拨配送业务的国际物流龙头,有利于引领带动周边区域加工贸易、服务贸易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以保税港区为龙头,保税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区为枢纽,保税仓库、监管仓库为网点的多元化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网络,构筑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
(三)制度创新和政策改革的试验区。保税港区是改革的结果,也是推进改革的平台,一些不适宜在其他地区试行或全国铺开的改革政策和制度创新,可以在保税港区内先行先试。保税港区又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区域,是改革开放摸索前行的产物,包括政策的适应性、监管的松紧度、发展的差异化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逐步进行完善。当前,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启运港退税试点”、“内外贸同船同港作业模式试点”、“船舶特殊登记制度试点”、“离岸金融业务试点”等一些特殊的政策,有望在发展比较成熟、具备自由贸易港区试点条件的保税港区进行试验,也将推动保税港区的开放层次不断提高,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2009年3月,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市已经确定把洋山保税港区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综合试验区”,得到了国家在“启运港退税”、“离岸账户从事境外业务”、“航运企业免征营业税”等系列配套政策支持,并积极探索海关监管制度创新,有望成为堪与中国香港相媲美的功能政策密集区。 (一)保税港区是特殊经济区
特殊经济区是一个国际经济法学的概念,起源于各国的经济活动的相关实践。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2条的规定,特殊经济区是指包括边境贸易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其他在关税、国内税和法规方面已建立特殊制度的地区.在特殊经济区内,《WTO协定》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的规定仍然要适用。在世界范围内,这种特殊经济区是较为常见的,由于设立的背景和区域的产业结构不同,各国的特殊经济区的名称并不相同,例如,美国举办自由贸易区(Foreign-Trade Zone)已有近70年历史。1934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对外贸易区法案,开始筹办自由贸易区。此后,美国对外贸易区获得了迅速的发展。1999年全美自由贸易区产值达1500亿美元,出口320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量7%)[1]。
在国际经济法的意义上,《关于简化和协调海关业务制度的国际公约》(简称《京都公约》)可以说被公认为对自由贸易区和其管理作出重要规定的国际条约。这里的自由贸易区,一般译为Free Trade Zone(FTZ),特指一个国家领域内设定的区域,货物进出自由贸易区即被视为于从该国海关完成进出口,这个Free Trade Zone的外延比美国的Foreign-Trade Zone要宽泛些。《京都公约》附约四海关仓库和自由区中第二章定义“自由区”为:自由区系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出口税及其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因保税港区是受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所以不能将保税港区认为是条约所给规定的自由区,仍应该被视为前面所说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2]。
(二)保税港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继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设立的第四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特殊经济区。目前我国设立的这些特殊监管区域分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国际边境经济合作中心配套区七个类型[3]。中国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于1990年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不同阶段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提高中国开放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5】。截至于2008年11月,我国共建立了不同类型的100个左右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4]。
在我国立法中关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规定,首先要谈到的是我国《海关法》第三十四条,该条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监管。依据此规定,特殊监管区域产生的途径是国务院的批准,监管方式由海关负责,监管依据是国家有关规定。
我国已经批准建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是按照《海关法》的这一规定主要由海关进行监管,但是在许多问题上需要其他国家机关的配合或者说联合作执法。例如:海南洋浦保税港区(一期)工程于2008年10月通过了由海关总署、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外汇局等十个部委组成的联合验收小组的验收。这也充分说明了海关特别监管区域的执法权并非专属于海关[5]。
依据《海关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行政机关的监管依据是国家有关规定。关于什么是“国家有关规定”,应该根据我国的《立法法》进行理解,然而这将要求对于国家立法、地方立法、授权立法等诸多《立法法》的技术性词汇做出全面准确的解释。限于文章研究目的,这里仅仅列出笔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这里“国家有关规定” 应当被较为全面的理解,应当使当地包括地方的相关立法和其他规定,但是这应当是有限度地,应该被限于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同时亦应受到国家整体利益、荣誉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认为:目前我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存在功能不一致、政策不协调等问题。为适应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海关总署应该着手就特殊监管区域的名称、功能、法规、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整合,实现功能齐全、政策优惠、效益明显的目标,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东疆规定》第三条规定:保税港区是经国家批准设立、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建立的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行特殊的监管、税收、外汇、贸易、投资和航运政策。《洋山办法》第二条规定,洋山保税港区是实行一体化封闭管理并由海关统一监管的特殊功能区域。
(三)保税港区是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区域
行政管理区域的概念按照通常的理解,容易联想到前文提到的其他特殊经济区,如: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保税港区作为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区域,与以上的特殊经济区是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事实上保税港区与其他特殊经济区也是有着许多重要的联系的,然而,保税港区作为海关特别监管区域,与其他特殊经济区有着明显的区别。具体来说:
第一、保税港区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联系
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我国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
在加入WTO以后,我国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保税港区的设置是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相关功能的传承和创新。
第二、保税港区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有着本质不同。
如前文所述,保税港区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这使今天的保税港区与过去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有着本质不同。具体来说,保税港区有如下几个特征:
(1)保税港区没有居民
(2)保税港区实行“境内关外”。“
(3)保税港区具有较为集中的贸易功能。
第三、保税港区的日常事务管理归地方政府。
保税港区的相关事务是由中央垂直领导的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税务、外汇等有关管理部门负责,其他日常事务管理职能一般由地方政府成立的保税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