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国际贸易是不是必须要英语好呢
这是肯定的,至少这是个结果,要想做好国际贸易,必须要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很多版的时权候别人可能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但通过别人翻译可能就成了另一个意思,或者没有翻译得那么到位,可能就没有挖掘到应有的契机。所谓翻译工作的信、达、雅,你从事贸易,可能你对贸易有自己的理解,只有得心应手地表达出自己的本意,听懂别人的意思,才会做出最合理的决定,也许以前是有人可以带个翻译,但我认为,到了现在,英语必须作为驰骋商场的最基本的技能。
⑵ 中国加入wto的两个苛刻条件
1、必须按章程规定的程序和期限履行接受世贸组织章程和乌拉圭回合各项多边协定的手续;
2、必须按乌拉圭回合各项多边贸易协定作出关税减让表和各种非关税承诺表;
3、必须在服务贸易领域作出具体的市场准入承诺表。
WTO(TheWorldTradeOrganization的缩写,即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是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在关贸总协定第八次谈判即“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时于1995年1月1日成立的。
该组织自成立以来,其成员已达136个,各成员间的经济贸易约占世界经济贸易的95%,有利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中国经过13年的交锋和努力,终于于1999年11月15日与美国就中国加入WTO签署了《中美WTO双边协议》,从而为中国“入世”扫清了最大障碍。
WTO 即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英语: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简称WTO),中文简称是世贸组织,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 ,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 拥有164个成员,成员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8%,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世贸组织的宗旨:
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
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方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
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建立一体化的多边贸易体制;
通过实质性削减关税等措施,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活力的、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
以开放、平等、互惠的原则,逐步调降各会员国关税与非关税贸易障碍,并消除各会员国在国际贸易上的歧视待遇。
在处理该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为目的,努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大幅度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障碍和政治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⑶ 2,请用英语描述国际贸易理论有哪些
国际贸易理论试图解释为什么有国际贸易,以及作为一个国家应当如何对待国际贸易。
目录
1概述
2古典派
▪ 重商主义
▪ 重农学派
▪ 绝对优势
▪ 比较优势
▪ 保护贸易
▪ 相互需求
3新古典派
▪ 要素禀赋
▪ 里昂惕夫
4全新派
5新兴派
6当代变化
7著作
8国际贸易专业自考
▪ 专业概述
▪ 培养目标
1概述编辑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2古典派编辑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重商主义
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重农学派
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绝对优势
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亚当·斯密认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
比较优势
鉴于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理论。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遵循“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认为国家间技术水平的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的差异,构成国际贸易的原因,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
保护贸易
1841年,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提出基于国家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理论,指出保护制度要与国家工业的发展程度相适应,又称幼稚产业保护论。
与重商主义不同的是,他从保护生产力的高度把贸易和国家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以国家主义为基调的贸易保护理论,在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观实际。
相互需求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论证了建立在各国专业化生产前提下的互利贸易基础和利益所在,没有说明总的贸易利益如何在贸易双方进行分配。
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从相互需求角度出发,确定了国际间商品交换的价格问题,以解释两国间贸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
相互需求理论实质上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和补充。
该理论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解释双方获利的范围; 用贸易条件说明在利益的分配中双方各占的比例; 用相互需求强度来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
3新古典派编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要素禀赋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
19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
与古典贸易模型的单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较优势为贸易基础并有所发展,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用总体均衡的方法探讨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
其核心内容为: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的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的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样的贸易模式使参与国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纪40年代,保罗·萨缪尔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数学方式演绎了H-O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将必然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
这一定理潜在地认为,在没有要素跨国流动的条件下,仅通过商品的自由贸易也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生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和这一理论相关的还有另外两个基本定理。
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的长期影响,由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归纳为: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罗勃津斯基定理认为,在两种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对价格固定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长会减少另一种商品产量。表明要素禀赋的变化决定着资源配置的变化。
这些定理均对H-O理论进行了重要拓展。
里昂惕夫
按照H-O理论,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其对外贸易结构应该是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20世纪50年代初,美籍苏联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根据H-O理论,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一难题称为里昂惕夫悖论。
里昂惕夫悖论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但它对原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发了对国际贸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动了二战后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
4全新派编辑
二战后,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
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新生产要素理论
新生产要素理论赋予了生产要素除了土地、劳动和资本以外更丰富的内涵,认为它还包括自然资源、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从新要素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1、自然资源理论
1959年,美国学者凡涅克(J. Vanek)提出了以自然资源的稀缺解释里昂惕夫悖论的观点,认为美国进口自然资源的开发或提炼是耗费大量资本的,会使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度上升。扣除资源的影响,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就会小于其出口。
2、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以基辛(D. B. Keesing)、凯南(P. B. Kenen)、舒尔茨(T. W. Schultz)为代表,对H-O理论作了进一步扩展,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引入。
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提高其素质和技能,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
人力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往往趋于出口人力资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的产品。
3、研究与开发学说
格鲁伯(W. Gruber)、维农(R. Vernon)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和该种产品中的研究与开发要素密集度之间存在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
各国研究与开发能力的大小,可以改变它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进而改变国际贸易格局。
4、信息要素
信息虽然是一种无形资源,但它能够创造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强,对信息的利用状况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一国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地位。
偏好相似理论
1961年林德(S. B. Linder)在《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第一次从需求方面寻找贸易的原因。
他认为,要素禀赋学说只适用于解释初级产品贸易,工业品双向贸易的发生是由相互重叠的需求决定的。
偏好相似理论的基本观点有:
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 两国的贸易流向、流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需求结构越相似则贸易量越大; 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动态贸易理论
动态贸易理论主要从动态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1、技术差距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M·V·波斯纳(Michael V. Posner)和胡弗鲍尔(G. G. Hufbauer)将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侧重从技术进步、创新、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扩展了资源禀赋论中要素的范围。
技术差距指一国以技术创新和控制技术外流而形成的一种动态贸易格局,会对各国要素禀赋的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贸易格局的变动。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将市场营销学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阐述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1966年他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指出,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产品生命周期有密切关系。
这一产品生产的国家转移理论,假设国家间信息传递受到一定的限制、生产函数可变以及各国的消费结构不同,指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要是不同的,而不同国家具有的生产要素富饶程度决定了该国的产品生产阶段和出口状况。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论与资源禀赋论动态化,很好地解释了战后一些国家从某些产品的出口国变为进口国的现象。
3、“技术外溢”与“干中学”学说
这种观点将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罗默提出的“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技术外溢中获得的,即从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输入了技术。
经克鲁格曼(Krugman)论证,若引进国将外溢国的技术用于比较优势产业,则对两国均有利;反之对两国均不利。
假设国内技术外溢的速度高于国际技术外溢,国家原先的领先产业有加速发展的可能,原有的比较优势会增强。技术的传播使各国的差异不断扩大,强调了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的动态影响。
4、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林毅夫等提出,一个国家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从根本上取决于国内要素禀赋,其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
资本存量的变化对一国要素禀赋的影响最大。
资本存量的增加来自于积累,积累取决于储蓄倾向和经济剩余的规模。
制度性决定的储蓄倾向是固定的,因而影响资本存量的关键是经济剩余的规模。
如果一国的产业和技术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优势,则其生产成本就较低,竞争能力就较强,进而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积累量也就越大。
因此,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能够较快地实现资源结构的升级,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经济为前提,从动态角度出发考虑需求情况,更符合实际。由于产业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陆续建立模型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1、新张伯伦模型
在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克鲁格曼(Krugman)的模型具有开创性作用,他将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
模型证明了当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变为不完全竞争,达到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的时候,即使两国间没有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产品水平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也可推动国际贸易,增加两国的福利。
2、兰卡斯特模型
这一基于简单的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以产品特性和消费者偏好的唯一占优选择性为基础解释两国贸易。
兰卡斯特(Lancaster)认为,在具有相同特点的经济体之间,如果不存在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在规模收益最大化和消费偏好差异的影响下,两个经济体间仍能进行产业内分工和贸易。
3、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基于垂直产品差异,弗尔维(Falvey)等人通过对H-O模型假设前提的调整,将产品差异与劳动和资本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但仍用要素禀赋来预测贸易,因而又称为“新要素比例学说”。
这一理论认为,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出口同种产品中资本密集的高质量品种,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则出口劳动密集的低质量品种,由此形成的产业内贸易实质上还是垂直分工的结果,在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最小偏离下,同时解释了产业间和产业内的贸易模式。
4、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
为解释标准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现象,布兰德(Brander)和克鲁格曼构造了一个“相互倾销模型”(差别垄断模型)。
模型指出各国开展贸易的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的市场销售战略,国际贸易的结构既不受要素禀赋、产品成本差别的限制,也不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追求的限制。
此模型表明,贸易是扩大竞争的一种方式,不完全竞争的企业可以通过贸易向别国的国内市场倾销以扩大销售,即使存在运输成本,也会存在双向贸易,并由两国间需求弹性的预期差异决定贸易量。
这就为两国相互倾销的行为提供了解释途径。
5、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模型
与新H-O模型所不同的是,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模型以寡头垄断市场假定为前提。弗尔维研究认为,一个产业包括依质量高低排列的一个“产品链”,即垂直差异性产品。
弗尔维(Falvey)和凯克斯基(H. Kierzkowski)建立的F-K模型表明,在完全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完全没有这类贸易之间有许多过渡类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程度与特性依赖于要素禀赋、技术和收入分配情况对不同国家的相对影响。
费莱姆(Flamand)和赫尔普曼(Helpman)
建立的费—赫模型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假设有两国均生产某种产品,生产效率不同,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国际分工以产品差异性的形式体现,一国生产高质量的
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另一国相反,决定产品质量的是劳动投入,这里指“人力资本”。如果两国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不吻合,就可能发生产业内贸易。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el E. Porter)提出的这一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一微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有关问题论述中的不足。
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与行业的竞争优势,一国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而竞争优势的形成有赖于主导产业具有优势,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源泉就是国家是否具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
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基本因素、两辅助因素模型”中,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机遇都是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波特根据以上各大要素建立了钻石模型,说明了各个因素间如何相互促进或阻碍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
从发展阶段来看,一个国家优势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即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
该理论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和贸易格局进行了理论上的归纳总结。
5新兴派编辑
新兴古典经济学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的经济学流派.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依托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新框架,将贸易的起因归结为分工带来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相互作
用的结果,从而对贸易的原因给出了新的解释思路,使贸易理论的核心重新回到分工引起的规模报酬递增,是一种内生动态优势模型,是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统一的
模型,是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统一的模型,能够整合各种贸易理论,是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法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思想形式化,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合二为一,发展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该理论使研究对象由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的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转向技术与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力图将外生的比较利益因素引入到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贸易理论模型中,把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框架之内。
此理论的内生分工和专业化新兴古典贸易模型(Sachs, Yang and Zhang,1999)表明,随着交易效率从一个很低的水平增加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均衡的国际和国内分工水平从两国都完全自给自足增加到两国均完全分工,在转型阶段,两种类型的二元结构可能出现。
经济发展、贸易和市场结构变化等现象都是劳动分工演进过程的不同侧面,贸易在交易效率的改进过程中产生并从国内贸易发展到国际贸易,两者之间有一个内在一致的核心。
6当代变化编辑
当
代国际贸易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所谓产业内贸易(intra-instiry
trade)是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stry
trade)相对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之间的贸易,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
这些现象的出现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占世界贸易额相当大比重的一部分贸易并不是因为比较成本的差异或者
资源禀赋的差异而发生的。为了解释这些国际贸易的新现象,以克鲁格曼、雷蒙德·弗农等为代表的大批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新的学说。这些学说与传统国际贸易理
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把这些学说称为新国际贸易理论。
⑷ 有关国际贸易的问题
Porter认为一国产业竞争优势源于:要素、需求、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和机会六要素综合的结果。应用Porter钻石模型分析:我国机械、通讯设备、软件行业国际竞争优势将迅速提升,市场份额将快速提高,诞生世界级的厂商和品牌。
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将快速提升
从低端到高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仍将维持,但优势结构发生变化。低端劳动力成本优势将缩小,但高端人才的性价比优势在持续扩大,有利于产业升级;政府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中国制造企业开始重视研发投入、技术创新,随着系列高端技术的突破,技术差距迅速缩小;制造业向中国转移速度在加快,中国企业已具有国际化视野,开始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展开海外投资、海外营销,分享全球化的红利。
电力设备: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发电设备海外订单将迅速增加;电网升级提升输变电行业竞争力,进口替代、出口升级同步推进;风电市场需求迅速增加,进口替代正在进行,国产份额将迅速提升。
船舶制造:中国时代来临
造船产业向中国转移趋势在加速,中国新接订单已经超过韩国,位列世界第一。
工程机械:进口替代走向出口升级。
要素成本优势明显、龙头企业已走上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海外营销、海外投资之路。各子行业呈现进口替代到供应全球梯次推进态势。
机床行业:进口替代正在加速。
未来我国机床、数控机床国产需求年均复合增长率将分别超过30%、50%。
通讯设备:后发优势,逐鹿世界。
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强烈扶持通讯设备制造业,我国通讯设备技术具有后发优势,行业龙头具备国际化视野,已经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软件行业:服务产业升级,参与全球行业分工。
要素优势明显;信息化进程中,内需快速增长;软件外包,中国软件(17.39,-0.59,-3.28%)服务全球。
估值与评级
中长期推荐未来国际竞争优势逐渐提升的子行业:船舶行业、工程机械、输变电设备、数控机床、通讯设备、软件。推荐中长期配置:广船国际(94.23,8.57,10.00%)、中国船舶(294.17,7.37,2.57%)、三一重工(56.52,0.77,1.38%)、山河智能(58.77,-2.73,-4.44%)、中联重科(53.70,1.56,2.99%)、沈阳机床(25.20,-0.18,-0.71%)、中兴通讯(53.98,-1.00,-1.82%)、东方电机(81.04,-1.91,-2.30%)、特变电工(26.20,2.38,9.99%)、天威保变(62.39,5.67,10.00%)、平高电气(22.77,-0.18,-0.78%)、用友软件(45.15,-2.09,-4.42%)。
重要假设
中国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劳动力成本优势,高端劳动力成本优势更加突出;中国劳动力生产效率继续保持快速提升态势;从中央政府到企业层面的自主创新政策将得到贯彻执行,从低端到高端,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升级将持续深入推进,在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中,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比例将显著上升。
与大众的不同
在全球背景下,中国制造国际竞争优势逐渐提升,未来将逐渐提高国内、世界市场份额,出口快速增长,周期性特征将显著得到改善,未来仍将呈现业绩增长、估值提升的喜人景象。宏观调控,中长期有助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对中国制造构成利好。
股价表现的催化剂
国内市场,进口替代逐渐完成;国际竞争优势逐渐提升下的世界市场份额逐步提升;拥有世界范围内的定价权,从而获得较高的毛利;净利润稳定增长的态势得到确认。
核心假设风险
如果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显著放缓、国际政治形势、贸易环境发生恶化,人民币升值过快,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进程受阻,将直接影响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周期性行业公司如果不能制定恰当的竞争战略,合适的运营策略,可能将被市场淘汰,从来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
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源自六个关键要素
一国的产业为何能够取得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取得竞争优势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未来20年我国哪些行业能够取得竞争优势。
Porter认为国家是最基本的竞争优势,国家不但影响企业所作的战略,也是创造并延续生产与技术发展的核心。一个国家为什么能在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中暂露头角,Porter认为,答案必须从每个国家都有的四项环境因素来讨论。我们试图用Porter钻石体系来解释以上几个问题。完整的钻石体系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结构、机会和政府,如表2所示,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如图9示。以下理论来自Porter《国家竞争优势》。
6个关键要素形成的“钻石体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产业或者产业环节能否成功。钻石体系是一个双向强化的系统,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
生产要素:高级要素重要性与日俱增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前者是被动继承的,后者是通过人力和资本的持续投资获得的。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与半技术工人、融资等;高级生产要素则包括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以及大学研究所等。生产要素也可以分为一般性的和专业性的生产要素,专业性的生产要素是产业决定性和持续能力的竞争优势基础。高级和专业性的生产要素是被创造出来的,初级和一般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在逐渐没落,高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在不断加强,如表3示。
需求条件:产业崛起的基础和动力
内需市场助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力而提高效率,它提供企业发展、持续投资与创新的动力。重要的需求条件主要包括国内市场的性质,客户的需求形态,国内市场的大小和速度,国内市场需求转化为国际市场的能力。具体而言,如表4。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休戚与共的优势网络
很多产业潜在的优势是因为他的相关产业具有竞争优势。相关产业的表现会带动上、下游的创新和国际化,这里主要是因为扩散效应和提携效应在起作用。当上游具备国际竞争优势时,下游可能因为上游在成本、效率、反应速度上具备国际竞争优势。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
企业的目标、战略、组织结构往往随产业和国情的差异而不同。国家环境会影响企业的管理和竞争形式。推进企业走国家化竞争的动力很重要。这种动力可能来自国际需求的拉力,也可能来自本土竞争者的压力或者市场推力,还有管理者的态度、政府政策、对外语的态度。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利于产业获取竞争优势。
机会角色:产业崛起的重要催化剂
机会将打破原来的状态,促进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升级,提供一国超越另一国企业的机会。可能形成机会、影响产业竞争的情况包括:基础科技的发明创新、传统技术出现断层、生产成本提高、汇率发生重大变化、全球或区域市场需求剧增、外国政府重大决策、战争。
政府角色: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
政府的行为将影响到其他几个要素,政府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可能影响供给及需求,教育发展可以改变生产要素,政府的保护收购更可能刺激相关产业兴起。
钻石体系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内部每个因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因素的表现。下面将使用钻石体系来分析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正逐渐提升
生产要素: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
中国在初级生产要素上优势明显,其中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来说,最大的比较优势,即劳动力优势。
劳动力成本仍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地区,短期这种优势仍将持续。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报告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低工资”新兴经济体仍是世界上最具成本竞争优势的地区,我国制造业雇员工资水平处于较低位置,从表中看仅高于印度。
但考虑生产率的因素,优势并不如工资差距大。中国制造业员工的工资虽然只及美国制造业员工工资的1/20,但在生产中的价值增加量也仅及美国制造业员工的1/8,因此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为美国的2/5。也就是说中美制造业中,生产同样的产品,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为美国的40%。
此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很长时间内占总人口的比重将处于很高的水平,并且2005—2015年期间,仍然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是低廉的。但伴随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迅速缩小,“民工荒”和民工劳动力成本正快速上升,国内的劳动力价格面临重估。因此我国初级劳动力成本在世界上仍然具备优势,但是优势在逐渐缩小。
资源要素禀赋优势在弱化,对资源的依赖降低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世界第二电力消费大国的时候,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显现。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资源与劳动密集型发展道路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要远高于发达国家。这种高投入、高耗能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也消耗了未来的发展潜力。另外一个巨大的成本就是环境污染的代价
土地和其他能源资源价格的上升削弱竞争力。据预测,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每涨10美元,美国、日本、欧盟经济增长率将回落0.2%、0.4%、0.5%,而发展中国家将平均回落1.5%。2004年,原油价格上涨给中国带来的直接成本代价是136亿美元,其中原油进口方面多支出75亿美元,石化产品多支出61亿美元,而这个数字是2004年GDP总量的0.9%。
高级要素差距缩小。与初级要素相比,高级生产要素对竞争优势的重要性高多了,企业要获得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凭借高级生产要素。但高级生产要素不如初级生产要素普遍,因为它需要国家、企业持续地投资。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创新对要素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促进劳动力供给的结构出现明显改善。生产要素也可称之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与劳动力成本有很大区别。人力资源除了包括劳动力成本之外,还包括劳动力熟练程度、高级专业化人才等方面。低劳动力成本要建立在高素质的劳动力和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基础上,才能将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高级劳动力的供给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正加速加入产业劳动力大军。中国高度重视教育,高等教育规模全世界最大,过去10年里大学入学人数提高了一倍以上,中国良好的教育资源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储备。
教育部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495万。并且我国高校毕业生中38%为工科类学生。毕业生就业后在生产中得到培训,成为掌握必要劳动技能的产业工人,将构成比较大规模的素质较强的劳动力供给群体。
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已经有了相当的提升,产业结构也正在朝着高级化方向发展。中国利用国内外有利的环境,在机械、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中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摆脱对国外技术的片面依赖,创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了相关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此外,在中国制造业的初级要素比较优势不断缩小的产业环境下,技术创新成为维持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自主研究与开发(R&D)方面,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市场竞争需要,近年来我国对研发的资本投入逐年增加。我国的技术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91年的0.69%上升到了的1.4%。
需求:国际代表性的广阔内需求
在机械、通讯设备、软件行业,我国市场需求广阔、并且快速增长;整体而言,国内需求具备国际代表性;;我国工程机械、造船、机床行业具备国际代表性;我国客户还不够挑剔,但要求正在提升;多数产业并不领先;低端产业提前饱和,高端产业供应不足,企业产业创新、产业升级压力大,迫使企业从本土走向国际市场。具体子行业如表7。
相关产业:相关产业初具国际竞争力
整体而言,机械制造、通讯设备上下游、相关产业都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而且国际竞争优势在提升,如表和图。中国黑色、有色金属加工行业出具国际竞争力,国内钢铁价格、铝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中国海运、造船行业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芯片制造行业快速崛起,通讯设备行业已经开始在逐鹿世界通讯市场。
企业战略:海外营销、海外投资的国际化战略
中国制造业已经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已走上了自主创新、品牌经营、海外投资、海外影响的国际化的道路。中国制造业的企业家具备强烈做强民族产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内部宏观调控、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促使中国民族制造业纷纷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将竞争的舞台移向国际市场。我国造船行业早已国际化,工程机械行业出口快速增长,通讯行业大举进入海外市场,软件外包业务快速成长。
在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部分中国制造业公司中,许多公司对企业战略的制定也是格外重视。例如中兴通讯,就分别在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成本领先、差异化、质量、国际化、品牌和物流等八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正因为中兴通讯坚决贯彻和实施了成本领先战略,使得公司在低成本尝试方面屡试不爽。波特的国家竞争理论中,还特别强调竞争对手的表现。中兴的竞争对手华为公司,总部就是在同一座城市不远的地方。业内就有评价说,如果没有华为公司,中兴通讯不可能保持着活力。正是因为两家公司都被对方确立为一个追赶或努力摆脱的标杆,才使得两家公司有如此让业界感到震撼的发展速度。
政府:财税政策重点扶持装备制造业
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05年1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纲要》提出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的核心思想;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一条主线,并在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投入、扩大开放等很多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将自主创新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
06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出台(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10年,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装备制造集中地。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大技术装备工程中心,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2007年5月国家关于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在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要求率先做强通信制造业,对中兴通讯这样的企业无疑也是政府会优先给予重大支持。
在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2006年10月联合发布《关于发展软件及相关信息服务出口的指导意见》,要求不断完善税收扶持政策。要加强对软件出口现行各项鼓励政策的宣传,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效应,软件企业出口软件、进口自用设备等按照现行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
⑸ 请用英语描述国际贸易理论有哪些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ies】
【国际贸易的各种理论】
【Adam Smith's model】Adam Smith displays trade taking place on the basis of countries exercising absolute advantage over one another.
【Ricardian model】The Ricardian model focuses on comparative advantage, which arises e to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y or natural resources. The Ricardian model does not directly consider factor endowments, such as the relative amounts of labor and capital within a country.
【Heckscher–Ohlin model】In the early 1900s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as developed by two Swedish economists, Eli Heckscher and Bertil Ohlin. This theory has subsequently been known as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 (H–O model). The results of the H–O model are that countries will proce and export goods that require resources (factors) which are relatively abundant and import goods that require resources which are in relative short supply.
【New Trade Theory】New Trade Theory tries to explain empirical elements of trade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based models above have difficulty with. These include the fact that most trade is between countries with similar factor endowment and proctivity levels, and the large amount of multinational proction (i.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at exists.
Gravity model:The Gravity model of trade presents a mor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rading patterns. The gravity model, in its basic form, predicts trade based on the distance between countrie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 countries' economic sizes. The model mimics the Newtonian law of gravity which also considers distance and physical size between two objects. The model has been proven to be empirically strong through econometric analysis.
【Ricardia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odern development)】The Ricardian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became a basic constituent of neoclassical trade theory. Any undergraate course in trade theory includes a presentation of Ricardo's example of a two-commodity, two-country model. A common representation of this model is made using an Edgeworth Box.
【Neo-Ricardian trade theory】The merit of neo-Ricardian trade theory is that input goods are explicitly included. This is in accordance with Sraffa's idea that any commodity is a proct made by means of commodities. The limitation of their theory is that the analysis is restricted to small-country cases.
【Ricardo-Sraffa trade theory】Economist John S. Chipman observed in his survey that McKenzie stumbled upon the questions of intermediate procts and postulated that "introction of trade in intermediate proct necessitates a fundamental alteration in classical analysis".It took many years until Shiozawa succeeded in removing this deficiency.The Ricardian trade theory was now constructed in a form to include intermediate input trade for the most general case of many countries and many goods. Chipman called this the Ricardo-Sraffa trade theory.
【International proction fragmentation trade theory】In his chapter entitled Li & Fung, Ltd.: An agent of global proction (2001), Cheng used Li & Fung Ltd as a case study in the international proction fragmentation trade theory through which proc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re allocated a specialized slice or segment of the value chain of the global proction. Allocations are determined based on "technical feasibility" and the ability to keep the lowest final price possible for each proct.
⑹ 急求论文大纲,题目国际贸易中英语的作用
刚刚在网上帮你找了一篇范文,你可以参考一下内容摘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其经济发展已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就是赋予人们更多的机遇,在科学技术和商贸经济各领域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英语在这种合作中起着主要的桥梁作用,同时,这也对英语人才的质量担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既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又要懂得一定的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了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英语、重要性、国际贸易、商务英语。 导言:随着外资企业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外企里工作。虽然工作性质,工作场地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就是如何从事涉外的国际贸易活动,如何在外商经营的企业里有一席之地。语言的差异无疑是这些人所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在我们熟知的生活中,贸易活动中,英语是现代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例如说:当今社会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人士,一般文化修养水平都比较高,其中适时开展公关活动就是以语言作为通道来加强对外联系和交往,因此掌握一定的商务英语知识,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未来世界里一体化格局将使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近,语言也正是拉近这个中距离的桥梁。所以说英语在贸易领域中有着重要作用。 一、 英语的重要性。 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说英语,毫无疑问,英语已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现今大概有3亿多人在使用。并且很多国家已经使用它作为母语,作为第一语言,同样英语在很多国家的官方事务、教育、信息和其他活动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联合国仅用的几种工作语言之一。人们说英语已经成为国际商贸和交通运输语言。大部分飞行于各国间的飞行员使用英语来与飞机场联络。在大洋上航行的轮船都用英语发出求救信号。据说世界上百分之六十的无线电广播和百分之七十的邮递业务用的是英语。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和国际科学家大会上,英语使用得最多也最为广泛。事实上,英语已成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的通用语。太空、核能及计算机方面最先进的研究成果都用英语来发表。会用英语交谈和写作的科学家比不会使用英语的科学家,与其他国家的同行们联系要密切得多。 现在的中国已真正步入国际化,生存、机遇、挑战和竞争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通行证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国民的重视,全社会学英语,用英语的高潮也一浪高过一浪。对于从事外贸业务的工作者来说,英语在她们肩上的担子是不轻的。 有的时候,我们朋友坐在一起聊天的便会聊到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业问题,聊到我们的专业,聊到国际贸易的发展问题,谈到国际经济流向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随着中国的企业走向世界,外国的企业走进中国,在多元文化的共处与交际中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对于人们的求职、工作发展该是多么重要啊! 二、 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 国际贸易具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特点,其交易过程、交易条件、贸易做法及所涉及的问题,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具体表现: (1)交易双方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洽商交易和履约的过程中,涉及到各自不同的制度、政策措施、法律、惯例和习惯做法,情况错综复杂。稍有疏忽,就可能影响经济利益的顺利实现。 (2) 国际贸易的中间环节多,涉及面广,除交易双方当事人外,还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金融、车站、港口和海关等部门以及各种中间商和代理商。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笔交易的正常进行,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另外,在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较大,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它外来风险。所以通常还需要办理各种保险,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 (3)国际市场广阔,交易双方相距遥远,加之国际贸易界的从业机构和人员情况复杂,故易产生欺诈活动,稍有不慎,就可能受骗上当,货款两空,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4)国际贸易易受政策、经济形势和其它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尤其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定、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磨擦愈演愈烈以及国际市场汇率经常浮动和货价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的不稳定性更为明显,从事国际贸易的难度也更大。 可见,国际贸易具有线长、面广、环节多、难度大、变化快的特点。因此,凡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与方法,而且还应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以确保社会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存在着争夺市场的激烈竞争,有时甚至达到白热化的程度,竞争的形式虽表现为商品粮竞争、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但归根结底,竞争的实质还是人才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外经贸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参与国际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发展对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越来越快,同样商务英语信函,尤其是进出口英语、英语函电的使用也越来越多,据调查各高校也都开设了与国际商务有关的专业和课程,商务英语函电的学习都骤然增多,但是针对进出口交易过程的商务英语图书却不多,这就集中反映出进出口交易过程中常用术语的图书更是凤毛麟角。 现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能更有交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应高度重视语言的发展态势,认真研究和探索国际贸易发展规律及其对英语对其产生的影响,以便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新型人才,使我国对外贸易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保持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三、 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 (1)商务英语在国际国本地的人才资源,可是,由于中国的人才资源缺乏(指高级管理人才),不能满足这些交往及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全球五百强企业有三百家在中国有分公司,都主张利用中国际一流企业的要求,而转向利用外国高级管理人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很难同国外的管理人员竞争,从而失去了在中国本土的世界一流企业工作的机会。 就拿现今我们系来说,我们系现有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专业、报关等专业,其实这些专业都是息息相关的,像我们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学好英语,还应该学好更多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同样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同学也应当在他们的基础上把英语学好,因为就算一个你懂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但你对英语一窍不通。那样你在外贸易公司里面也会难以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因为:“在我们熟知的生活中,贸易活动中,英语是现代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在货物的进出口贸易的程序中,商务英语在交易蹉商与签约环节上至关重要,那么下面是一封商务函电信: Example: Dear Sirs, We own your name and address to the Commercial Counselor’s Office of the chiness Embassy in Malaysia, from whom we learn that you’re in the market for textiles. We avail ourselves of this opportunity to approach you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de relation with you. To give you general idea of the various kinds of cotton piece goods now available for export. We enclose our latest brochure for your reference .quotations will follow upon receipt of your Specific enquiry. We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soon. Yours faithfully, He X X Export manager 从上述可以看出交易磋商是买卖双方通过函电或口头方式进行业务的洽淡,它是整个业务的关键阶段。在交易磋商的每个环节运用商务英语时,都应做到内容明确完整、文字简洁明了。尽可能采用习惯用语,力求措辞准确、严谨、行文简洁,避免解释上的分歧。 记得曾经在书上看到一个例子就是说一家美国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进行外贸业务谈判。在谈判中,美国人很高兴地发现,每当他提出一个意见时,对方就点头说:“Yes”,他以为这次谈判特别顺利。直到他要求签合同时才震惊地发现日本人说的“Yes”是表示礼貌的“I hear you”的“Yes”,不是“I agree with you”的“Yes”。而“No”的表达方式也很复杂。有些文化的价值观反对正面冲突,因此人们一般不直接说“No”,而用一些模糊的词句表示拒绝。例如,巴西人用“Some what difficult”代替“impossible”。如果说不了解英语,不了解文化背景,没有经验的谈判者若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就会浪费时间,延缓谈判进程。因此,我们必须掌握基础的英语,尽量了解对方的文化,对方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无误地传递和接受信息。 (2)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用词规范正式。 商务英语信函经常以意义相同或详尽的书面词语代替基本词汇和口语词汇,如以inform 或 advice 代替 tell ,以 plicate 代替 ,以 dispatch 代替 send ,以 otherwise 代替 or, 以 therefore 代替 so ;以介词短语代替简单的介词和连词,如以 as for 、 in respect to 、 in connection with 和 with regarding to 代替 about 等。例如: We are pleased to advice you that your order No.103 has been dispatched in accordance with your instruction. 我高兴地通知你们:第 103 号订单货物已遵照你方指示运出。 We will meet you half way by offering a discount of 5% in view of our long pleasant relations. 鉴于我们之间长期愉快的业务关系,本公司将酌情考虑给予 5% 的折扣。 All offers and sales are subject to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printed on the reverse side here of. (here of = of the offer letter) 所有报盘和销售均应以本报价单背面所印的条件为准。 (3)表意准确、专业性强。 商务信函用语另一特点是表意准确、专业性强,主要表现为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行话、外来借词、缩略语、以及一般词语在商务语境中的特殊用法,如: trimming charges (平仓费)、 insurance policy (保险单)、 coverage (险别)、 premium (保险费)、 underwriter (保险人)、 establishment (开证)、 counter-offer (还盘)、 counter-suggestion (反还盘)、 bid (递盘)、 surcharges (附加费)、 preformed invoice (形式发票)等等。由于经过长期的使用时间或相关的规定,这些术语的内涵特定,意思清楚明确,成为实现商务信函英语准确表达的有效手段。例如: We shall cover TPND on your order. 我们将为你方的货物投保。 It would be appreciated if you would let us know by return your lowest possible price for the following goods FOB London. 请报下列商品伦敦船上交货之最低价。此句使用了 FOB 这一有关价格的商贸术语。 在21世纪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函电简便、快捷的优势,提高业务量和效率。商务英语的广泛应用凸现了商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之“在整个世界领域,贸易已自由化,贸易英语知识将会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英语作为世界性的通用语,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贸易信息的发布,双方之间的沟通,磋商等到进出口流程中的报盘,还盘,成交以及主单据的制作和填写,相关银行职能的履行,报关检验等都必须用英语来同意和规范,英语正逐步在国际贸易中成为一个外贸企业的成败兴衰的重要因素,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网站: (1)邹建华(著)实用进出口英语函电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年 11页 (2)黎孝先(著) 国际贸易实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8页 (3) http://1.book..com/apabi/m0/w13/h46/4d03b92e55.1.html
⑺ 国际贸易关系,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顺差逆差,国际贸易争端,国际贸易壁垒的定义,要英文的。
1 .贸易顺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 “ 出超 ”.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例如,美、日两国双边关系市场发生波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状况。与此同时,大量外汇盈余通常会致使一国市场上本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贸易逆差( Un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所谓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俗称 “ 入超 ”,反映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样,一国政府当局应当设法避免长期出现贸易逆差,因为大量逆差将致使国内资源外流,对外债务增加。这种状况同样会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⑻ 国际贸易 英语
呵呵,我就是学国贸的。
国际贸易英语主要涉及专业术语,词汇。知识背景。知识运用:如合同拟定,信用证,汇票等商业票据的缮制,电文、通知等外贸电文。
参考书:没有一本书可以全部概括国际贸易专业所用的英文。学校里的所谓专业英语课程也不过是一些背景知识,词汇的教授,不要想学了之后就会制单、报关了。国贸的英语要求,是需要有计划的学习多门课程的,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结算,商务英语BEC(一般自学),外贸函电。这几门课程是最起码的。
如果你是要考制单员,外销员,报关员这一类的职业资格,不如直接去买考试参考书来看吧。
如果是要考英语资格的,有BEC的初中高级考试可报。不过这个和实际的国际贸易操作实际上联系很少。
总之,国际贸易就是要学很多东西的专业。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交流语言,在这个专业的要求也很多。
⑼ 国际贸易英文翻译
如果国家间没有官方特定协议签署,贸易条款将根据国际商会与1936年引进并后续多次更新的贸易术语定义,该术语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有些诸如是本土交易发生在美国的贸易仍在以1941修订版美国对外贸易定义报价,好似外界依然在流通使用该定义。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六条以“FOB”开始的条款。但这些条款已经满足不了当今的复杂运输模式。国际货运中贸易条款的使用是以明细清晰度和贸易的安全性为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