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详细讲解一下中韩两国的渊源和现在的关系谢谢
中韩两国的渊源和现在的关系 自从1992年8月24日中国与韩国建交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近年来,中韩两国在“端午节申遗”“高丽历史归属”问题上却摩擦不断,民间甚至出现互相谩骂,游行示威等激烈举动。这主要关系到中韩两国历史文化渊源和当今经济政治利益关系,而韩国人独特的民族心态也是影响当中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朝鲜 韩 高丽 端午节 排华 引言: 中国与韩国在经济政治方面合作紧密,而在历史文化方面却也摩擦不断,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本文从历史文化渊源与当代关系方面论述了中韩之间利益上的合作与对抗,并由此引申了韩国“排华”心态的影响成因与影响。 一、 中韩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古朝鲜概况与高句丽王朝 朝鲜人从何而来?研究《左传》的人认为:古朝鲜的先祖应是《逸周书·王 会篇》中的良夷,即乐浪夷,居今朝鲜大同江中下游一带。而在公元前的历史中,在良夷附近曾出现过几任汉族人建立的政权,如箕子朝鲜政权,卫满建立的卫氏朝鲜政权。而在朝鲜半岛上,第一个非汉人政权应该是扶余王子朱蒙建立的高句丽王朝。高句丽又称高丽,意思是高大的黑马,以马为族名,正好反应了这个民族崇奉马图腾,史书上便有记载高句丽始祖朱蒙驱马骨城称王的传说。高句丽族是从东北七夷中的一支部落发展而来的,据说可能是马加人的后裔。高句丽政权从建立时起,便不断面临着战争的威胁,且周边环境也是战乱纷飞。331年高句丽占领朝鲜北部,进至大同江一带。朝鲜半岛这时便出现了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便是朝鲜的“三国时期”。 618年中国的唐朝建立,朝鲜半岛各国闻唐兵势强盛,纷纷遣使入贡。但在642年,高丽(隋后改称高句丽为高丽)政变,大臣泉盖苏文杀死国王高建成后自立为王,为巩固政权,又联合百济发动了对新罗的战争。645年,唐太宗亲征高丽支援新罗,不克。660年唐高宗派大将苏定方带兵十万,水路攻打相对较弱的百济,并迅速占领百济首都,百济灭亡。唐不久撤军,但撤军不久百济便爆发叛乱,高丽策应百济叛军,连日本也出兵四万增援百济,但在白江口(今朝鲜锦江)与唐军决战时,被唐军大败,近400艘战船被焚毁,百济之乱也被迅速平定。百济既灭,唐以薛仁贵为元帅会同新罗乘胜追击高丽,668年平壤被克,高丽灭亡。 高丽虽然灭亡了,但高丽时期对中国乃至整个东北亚历史的影响是很大的,并且对今天朝韩国家及民族的形成作出了贡献。高丽国亡后,其国民扶余人,貊貉人,主要流入唐朝和渤海,成为女真-满族的祖先,进入朝鲜半岛的只是一部分,今天的朝鲜族的主体还是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土著三韩族(即马韩,辰韩,弁韩)。因此,高丽对于朝鲜族的影响主要是在精神上的而不是在血缘上,这与拓跋鲜卑人对于汉族的影响只是精神而不是血缘是一样的。现在朝韩均把高丽尊为自己的祖先,进而有人对东北提出领土要求,应该说是相当牵强的。高丽作为东北亚历史上的一个民族政权,其出现与发展与朝鲜民族历史联系并不大,至于其在后期的扩张中与朝鲜半岛等国家发生国家关系及其在灭亡后一部分后人与朝鲜诸族发生的民族融合关系,也显然不能作为理由依据。在918年时也有另一个名为高丽的“王氏高丽”政权,但与前文中的高氏高丽之间并无族属联系,充其量也只是挂高丽之名而已,在此不作讨论。 (二)“韩”的由来 早在公元前后,朝鲜半岛诸韩民族融合,出现了三个小国——马韩、辰韩与弁韩,史称三韩(这才是朝鲜的祖先)。“Han”在古朝鲜语中意为“大”。当时三韩没有文字,汉字传入后便把“Han”写作韩。然而说起今天的韩国(大韩民国),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象想起中国战国时代七雄之一的韩国。这当中是否有什么关联呢?话说中原的韩是当年周武王把儿子分封到韩城(在今陕西省韩城县)。韩因国小而被晋所灭,后来成为三家分晋之韩(也就是战国七雄之一)。在这韩国,韩人是属于亚细亚种族的一支,而且是不断迁徙着。由《诗经·韩奕》与王符的《潜夫论》可以看出,朝韩半岛上的三韩也应属其中一支,也就是说两者应是同源于韩城。 (三)“朝鲜”的由来 今天所说的“朝鲜王朝”一般是指1392年李成桂建立的“李氏朝鲜”。由于李成桂是在明朝的帮助下夺得政权的,并向明称臣,明太祖朱元璋钦定“朝鲜”为李氏政权国号。朝鲜作为国号也曾在中国汉朝之前出现过,但在汉武帝出兵东北灭掉卫氏朝鲜之后,朝鲜便只成了历史名词。今天的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应该是沿用了李氏政权时的“朝鲜”国号。 可见,无论是朝鲜还是韩国,都与中国古代政权是紧密联系的。 一、中韩近当代政治经济关系 (一)“第二鬼子”与朝鲜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当时整个朝鲜半岛已被日本吞并。朝鲜人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影响,充当日本侵华的帮凶。在1931年7月2日,日本唆使朝鲜浪人,在万宝山强占民田,开渠筑坝,当地农民愤起填渠,遭日军枪击,死伤九人,被捕受刑十多人,史称“万宝山惨案”。中朝从此交恶,朝韩半岛各地相继发生排华事件。而蒋介石政权也根本不承认中国境内朝鲜族,下令要“全部遣逐回国”。 二战结束后,苏联与美国以“三八线”为界,分别驻军并扶持亲自己的政权,以解除朝鲜半岛上的日本军队武装与日本的政治经济殖民统治,当然还有“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还有中国的志愿军相继投入战争双方。1951年5月双方打得难分难解,都有停火意图,中、朝与美方代表开始坐在谈判桌上。讽刺的是,李承晚的大韩民国政府在谈判初期可以说是被人完全忽略的,连席位也没有。1953年7月27日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协定》,战争基本结束。但却意味着朝鲜与韩国从此分裂。多年后直至今天,朝鲜方面一直对美国介入战争耿耿于怀,相比之下,韩国民间却对中国没有多少怨恨,当时有的人还称志愿军为“中原义军”,关键在于志愿军军纪严明。当然,后来的教育对韩国人影响很大,留作后文讨论。 (二)中韩建交及外交成果 虽然1953年朝鲜战争已结束,但中韩建交却迟在了1992年。中方所顾忌的,自然是朝鲜反应。由于当时中韩建交的时机已成熟,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对中朝关系的认识发生了转变:“中朝的关系只有战略性而没有建设性(注1)。于是决定不顾中朝摩擦而与韩国建交。建交前不到一个月时间也只是礼节性地“知会”了朝鲜。韩方所顾忌的按韩国前外交代表的权丙铉的说法:“要处理台湾当局“大使馆”的馆产问题。显然,这并不是问题关键所在,韩国政府所顾忌的,是民间的排华情绪。无论如何,中韩建交后两国还是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中韩双方成为了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同意就朝鲜核问题进一步协作,中国成为韩国连续多年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等等。 可见,中韩近当代关系的复杂决定着两国之间的各方面冲突不可避免,现在的合作伙伴也只能是建立在利益之上。 二、中韩文化间的巨大冲突与韩国民众的“排华心态” (一)端午节“申遗”之争 2005年11月24日,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课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韩的“端午之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在韩国人欢呼雀跃之时,中国人有人扼腕痛惜,也有人显得漠不关心。而这时候一些所谓的专家的评论却更让人觉得可笑与反感:“文化遗产的共享对我们而言是一种荣耀。”如果真如所说,当初又何必多此一争?这不得不说是当今中国人的一种病态:平时不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失去后却在大呼小叫,又或是大赞其道,这都只是失败后不平衡心理的自我安慰。 若撇开什么民族国家,单单以事论事,韩国申遗的成功倒是理所当然的,看看当初辩论时双方的话语.韩方:“我们在每年端午节都。。。。。。”而中方却是:“若我们申请成功了,我们将会。。。。。。”孰优孰劣,不已明了? 当然“申遗”此事,韩国人也是别有用心的。韩国人甚至认为割断自身与中国的联系更能凸现其伟大! (三)高丽历史归属与去汉化趋势 近几年,中韩之间关于历史问题的争论与摩擦不断。韩国人经过几十年“民族教育”,韩国人均认为“高句丽”是韩民族的祖先,“高句丽史”是韩国的历史。2004年,中国由于“东北工程”将高句丽史列为中国史的一部分,曾引发了中韩外交冲突。在韩国媒体的推波助澜下,韩国国内反华情绪极为高涨。在中国东北的吉林吉安,间岛(吉林延边)就发生过有韩国人聚众示威,打出“还我高丽”“还我白头山(即中国的长白山)”等字样。令据韩国报纸《朝鲜日报》的调查,竟有过半年轻韩国人赞成“夺回”“满洲(东北)”和间岛。关于高丽(高句丽)的归属问题,我在上文中已经提过,高丽只是存在于我国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与韩国(朝鲜)关系并不大。然而,韩国人却很懂得用影视文化手段来宣传自己的历史文化观。前几年利用《大长今》竟可以扭曲说针灸是韩国发明的,有人还叫喧要把针灸“还给”韩国。而不久前,一个韩国“历史剧”《朱蒙》里面便把“汉朝人”描绘成野蛮的侵略者,又把高句丽变成是朝鲜人建立的。试想一下,这剧要是给一些没多少历史常识的人看了,怕是也会认同剧中的观点。 中韩的历史文化之争又何止端午之争和高丽问题,除了像韩币印制中国的浑天仪,自称发明印刷术之外,更直接的便是其“去汉字”。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汉字曾是朝韩历史上的唯一文字!在汉武帝吞并卫氏朝鲜后,汉字开始传入朝鲜半岛。而韩国现在使用的表音文字却迟到15世纪中叶才出现,但当时统治者仍使用汉字(韩剧在这方面倒是遵从历史客观现实的)。然而韩国(大韩民国)建立后,汉字在韩国便经历了多次存废之争,但历程却基本相同。先是韩国政府为弘扬自身“民族文化”,颁布政令废除汉字,然后却在各种压力下不得不恢复汉字。我在前文中就提到,韩国历史与中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字也可以说融入了韩国的历史,连其古时的书籍都是用汉字编写的。一旦废除汉字,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说起。而且韩国现在所使用的表音文字也有其固有的缺陷:无法分辨同音字。用汉字的例子来说,就相当于把汉字变成用拼音表示。这样一来,同音字无法分辨,也就容易造成混乱。事实上,中国在新文化时期也有人提出把汉字书写变成拼音(指当时的)。这种观点最后被压制下去,这当中想必也是这个道理。可笑的是,被韩国语言专家骂为“卖国贼”和“造成中韩交流的罪魁祸首”的韩国政府官员却一次次地推行“去汉字化”运动。近年来又重新出现所谓的“学汉风”,与其说是韩国人对历史有了清醒认识,还不如说仅是出于社会生活必需和中韩贸易需要! (三)“排华”现象与韩民族心态分析 读到这里,或许有人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韩国明明与中国历史关系极为密切,如今却在不断地割断与中国的关联,不断推行“去汉化”?韩国人的“排华”心态为什么如此之重?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份关于中韩日美四国高中生互评,而某项调查结果近乎滑稽:中国学生对韩国学生评价最高,而韩国学生却对中国学生评价最低!其实所谓中韩文化交流不对等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韩国的教育理念中从小便有贬低中国的倾向! 要研究韩国的“排华”心态,便不得不说这是韩国“排外性”的其中一个表现。韩国的民族心态其实是一种强烈民族自豪感与强烈民族自卑感的结合体。听上去似乎很矛盾,其实不然。在韩国教育中,一直培养的是一种对自身民族的伟大认同感。他们坚持本土国货是最好的,很多货品也卖得比进口货更贵。当外国人批评他们某某货品不好时,他们常常会把其推卸为别国产品。于是,当他们捧着这种强烈民族自豪感去看待历史和现状时,却是无比尴尬。韩国(朝鲜)在历史上要么就是做中国的属国,要么就是被日本侵略吞并,独立自主的和平时期没有多少;韩国的文化源于中国;在六方会谈中最没发言权的却是韩国;韩国在经济上严重依赖中国(本身经济就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军队指挥权属于美国(注2)。等等这些,都是自以“优越”的韩国人所不能接受的。当这自豪感和自卑感两种强烈民族情绪冲撞时,也便扭曲成了现在韩国人的这种排外心态。而中国作为一个关系密切的临近大国,首当其冲也就不足为奇了。 结论: 基于韩国人的这种民族心态,我认为要中韩要在短期内达到各方面都能和谐共处是很难实现的。中韩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令两国关系健康友好的持续发展下去,是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注释: 1. 指中朝交流是出于国家战略安全需要而非经济建设交流需要。 2. 韩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军队指挥权属于别国的主权国家。(已变,指挥权先回归韩国)
『贰』 中韩建交20年国际贸易情况及其原因分析,这个是我们国际贸易地理的大作业,希望大家帮忙
首先,贸易是增长,增速比较快。地理分析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原因:1、地缘因素。中韩是邻居,两国相隔近,在交通运输、费用等方面是贸易的优势。
2、历史因素。中韩在历史上交往频繁,两国贸易历史悠久。
3、政治经济因素。中韩在双边贸易中提供了政治支持,如设立贸易区。经济优惠政策。
回答的不是很完整,就是要掌握答题思路,从哪些方面分析。地理的自然因素无非就是气候、水、土地、地形等,社会经济因素也就是劳动力、资金、科技、政策等。地缘政治方面应该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
『叁』 中俄、中韩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中韩贸易发展的简要回顾
中国与韩国为友好近邻,交往历史渊源流长,文化背景极其相似,这为中韩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目前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结构互补,各有所需,也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现实性。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贸易额迅速增加。中国成为继日、美之后韩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韩国也保持了继日、港、美之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与之相伴随,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特别是韩国企业在华的投资,从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占其海外总投资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韩国直接投资75.7亿美元,成为韩国的第一大投资对象国,而韩国在所有来华进行直接投资的国家中,也占据了第七大投资来源国的地位。双方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大量原材料、技术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从而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韩贸易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取得这些成就当然可贺,但也属正常。随着中韩贸易基数越来越大,发展渐趋成熟,其间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之策。
(一)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韩双边贸易在宏观层面上存在较直观的问题有:
1.贸易增长乏力直至为负
1992年两国正式建交后的四年中,双方贸易可谓是大踏步前进,每年贸易增长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于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外经贸政策法规,加上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使我国企业的出口积极性下降。韩国作为我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对其出口必然受到影响。同时,在双方贸易中担当重要角色的韩资加工贸易型企业,在出口利润下降的情况下,进口积极性也受到波及,从而使中国从韩国的进口贸易也有所放缓,致使双边贸易增长率从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势有所好转,双边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增幅达20.3%,但已与1996年以前的增长势头不可同日而语。1998年,双边贸易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韩国还是当事国之一,这样,中韩贸易的增长步伐戛然而止。从1998年年底的统计数字看,双边贸易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负增长,降幅达11.6%。1999年上半年,双边贸易虽有所恢复,但增长速度并不快。
2.贸易不平衡趋势渐大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韩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是越来越大的,到1997年已达到58.1亿美元,占到从韩国进口商品总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韩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纤维制品、农矿产品、电子零部件等跌幅更为突出,1998年中国对韩出口额仅为6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时,韩国对中国的出口也不及预料的好,半导体、汽车、机床、船舶、通讯设备等工业品及家电等一般消费品的对华出口上半年还有大幅增长,下半年就逐步萎缩,到年底,对华出口总计149.9亿美元,增长仅0.4%。1998年全年双边贸易中中方逆差达87.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贸易逆差仍有扩大的趋势,为44.6亿美元。笔者认为,两国贸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这种不平衡持续存在并一味扩大,终将会影响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3.韩国对华投资出现“缩水”
1997年以前,韩国对华投资的整体规模每年都在扩大。正当中韩两国努力促进双方经济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时,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一演进急速冻结。1998年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项目仅为1309个,实际投入资金18.0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减少了25.3%和15.9%,特别是一些回收期长、规模较大的项目都面临压缩投资、延期投资或予以撤资的情况。此外,大量韩企的驻华分支机构、商社等纷纷撤离。由于中韩双边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在华的韩资企业承担的,投资的大规模“缩水”势必会影响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较直观的、表象化的问题必然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这些原因概括起来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
1.亚洲金融危机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祸首
1997年8月一场以韩元加速贬值和股指深幅下泻为表征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整个韩国,使韩国国内经济一片混乱:许多大企业集团相继倒闭或陷入困境;资金周转困难;失业人口激增;银行拒开进口信用证。在此形势下,韩国企业当然无法进行正常时日的进口。而我国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相对增加了出口成本。韩国企业给中国的订单明显减少,而转向从东南亚国家进口,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对韩国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韩国政府为了增加外汇储备,借韩元贬值之机,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贸易盈余由负变零,越来越大。中国作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必然受到韩国进口产品的冲击,这样就使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理论上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应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但由于担负双边贸易的相当多企业是在华从事进出口加工贸易的韩资企业,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其进口积极性也有所降低,进口增幅还小于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国国内需求萎糜,导致进口需求减弱,使韩国的对华出口并未出现大幅攀升,故双边贸易额总体上出现下滑局势。
上述同样的原因,使韩国企业到中国投资的成本增加,而多数韩资企业都把“降低成本”作为来华投资的首选动机,这样,韩国的对华投资必然会大幅减少。况且,韩国企业面临国内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缺少资金来源,也无暇进行海外投资,从而使对华投资出现了“缩水”现象。
2.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是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原理,中韩传统贸易在宏观层面上确实符合这一理论的要旨,即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原材料、农矿产品、纺织服装、皮革等,而韩国则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化工产品、电子通讯设备、机电产品等,即使中国向韩国出口一些电子产品,也多以零部件为主。正是这种较单纯建立在技术层次差异基础上的商品结构,使中韩双边贸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从总体上看,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商品与从韩国出口的商品相比,其价格弹性相对要高。在国际市场发生波动时,前者更易受到冲击或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大量廉价商品充斥国际市场,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对提高必然会丧失较大份额的市场。换言之,即使在韩国不是危机当事国之一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的差异也会使贸易差额更加扩大,不平衡局势更加严峻。总之,这种以垂直分工为基本特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并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韩国在华投资的特征因素也是双边贸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韩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70、80年代其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国内工资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逐渐削弱,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及部分重化工业(如水泥)也逐渐归入了夕阳产业之列。韩国政府为了鼓励新兴产业如电子、生物工程、航空等产业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而中国与韩国地域相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又低,农矿资源丰富,自然成为韩国进行该类产业投资的首选对象。据统计,韩国对华投资中有60%以上集中于纺织服装业、电器组装业、木家具及鞋类、皮革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这是韩国在华投资的产业特点。
再从单项投资规模看,韩国对华投资项目多为中小型项目,投资金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约占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项韩国直接投资平均规模仅为137.8万美元,不仅低于韩国海外投资的平均规模,也低于所有来华投资的平均规模(229.6万美元)。
由于中韩贸易中有相当部分是由在华韩资企业承担的,上述两大特征的存在,导致双边贸易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也导致在华韩资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目前,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竟争越来越激烈,多数中小韩资企业不堪重击,普遍面临经营困境。由于在华韩资企业所表现的这种脆弱性,使由投资所带动的原材料、生产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受到很大影响。此外,由于韩国对华投资的行业及规模特点的存在,必然会出现许多韩资企业在管理中一味强调降低成本的情况,从而导致劳资双方矛盾的激化,这也影响了双方贸易及投资的发展。
三、知难而进,积极应对
从长远看,中韩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目前两国贸易受到重创,但其发展的基础如文化类似、地域相近、经济互补等依然存在。特别是韩国经济,目前虽受一时之困,但那些曾创造经济奇迹的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劳动力、强烈的进取精神、开放的贸易体系等等并未丧失,并将为韩国走出危机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或放弃韩国这一重要市场。并且,两国在彼此对外贸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双方长期努力的结果,因而要本着积极的态度,知难而进,采取相应措施以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当然,要长期稳定地发展中韩贸易,关键还是要扩大中国对韩国的出口市场,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传统产品多属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这类产品的竞争最激烈,受冲击最大,因此加快我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的结构调整不仅是必然的。近两年对韩出口商品结构虽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仍很明显。为此,一是要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故可加大这类产品如机电产品零部件及产成品(电视机、电话机等)对韩国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尽快从‘‘以廉取胜”和“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在竞争中保住乃至扩大市场份额,使出口产品真正成为高创汇产品。同财,也希望韩国方面结合我国工业化建设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石化产品及成套设备等。总之,双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促进双边贸易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中韩两国的技术贸易
70年代,韩国侧重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如重化、汽车等工业,故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技术已具相当水平。若能从韩国引进该类技术,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都相当有益。而中国在航空航天、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上具有自己的优势。因而双方在技术合作中的发展潜力很大,双方可加强技术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发研制新产品,提高两国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带动双方商品贸易的发展。
(三)推动两国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在韩国的对华投资方面,一是应注意调整韩国企业的投资方向,使韩国企业依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能源、交通、农业开发等领域的投资;二是改善韩资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大企业集团来华投资的积极性,这就需要中国在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搞好政府服务方面多下功夫。这样,韩国大企业集团也会从长远、全球眼光认真研究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继续加快来华投资的步伐。此外,中韩两国也要注意加强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从而使韩国的对华投资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此外,中国也要加快向韩国投资的步伐。目前,双方的资金流动更多地表现为韩国对中国的单向流动,不利于双方合作的持久稳固发展。随着中国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办厂定会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而韩国作为中国地缘相近、文化背景类似的友好国家,也会成为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故中国企业应尽快改变那种仅在韩国设立贸易办事处的作法,加大对韩国的生产性投资,这样不仅可以使双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带动对韩国的出口,减少中方逆差,从而促进贸易的均衡发展。目前,韩国政府正积极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开放本国的资本市场,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为中国企业进入韩国资本市场提供了时机。特别是韩币贬值及工人工资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资成本降低,也为中国的对韩投资提供了现实性。
(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韩贸易继续滑坡
一方面,中国企业除了积极利用已有的优惠政策如纺织品退税率由9%提高到11%等等外,国家也应给传统市场的出口更多的扶植:增加出口信贷规模;简化出口退税手段;为来华投资的韩国大企业集团提供资金支持等等。另一方面,希望韩国政府从双方长远利益出发,减少对中国进口商品的贸易壁垒。值得欣慰的是韩国政府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如韩国财政经济部宣布自1999年1月1日起将征收调节关税的中国38种产品减少为19种,大幅下调对鳝鱼等10种产品的调节关税率,对生铁等不再征收配额关税。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贸易滑坡的局面会得以扭转。
『肆』 中韩贸易时常发生逆差的原因
我本身就是学贸易的,我认为应该从这些方面考虑:
一,两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
中韩贸易仍是以商品贸易为主,故应先从比较优势这个原理出发。由于中韩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比较优势原理,中韩传统贸易是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或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原材料、农矿产品、纺织服装、皮革等,而韩国则向中国出口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如化工产品、电子通讯设备、机电产品等,即使中国向韩国出口一些电子产品,也多以零部件为主。我国在对韩贸易中,在工业制成品领域与韩国产品存在较大差距。
二,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引致的对韩国产零部件的进口增加:
韩国国内市场相对狭小,在完成工业化进程后,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企业需要通过投资开拓海外市场,保持或提高国际竞争力,而中国为加快工业化进程,需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韩国对华投资有利于扩大双边贸易和提升贸易结构,韩国对华投资不仅增加了资本的出口,而且带动了化工、塑料、化纤、电子零部件等产品的出口。2001年韩国对华贸易顺差超过100亿美元,其中有一部分与在华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中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一类韩国企业在华投资是以开拓中国市场为目标的,也有一类韩国企业把中国作为加工基地,而产品的最终市场在第三国,如美国、欧盟。这两种类型的投资虽然都会扩大韩国对华贸易顺差。
三,韩国政府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
在关税保护方面,韩国措施名目繁多,形形色色,韩国政府政策只注重向海外出口产品,而限制从国外进口商品,也是造成我国贸易逆差迅速增加的原因。他们的民族主义很强烈,韩剧近几年在亚洲的蓬勃发展与政府的鼓励电视剧出口措施是分不开的。
四,香港中转功能的变化
近年来中韩两国贸易往来频繁,而经香港再出口(re-export)的比重逐渐减少。根据韩国方面统计,1992—2001年期间对中国的直接出口增加了6.9倍,而同期经香港再出口只增加了2.3倍。另外,韩国经中转香港出口的比重由1992年的69.8%降到2002年的22.2%,10年间下降到原来的1/3。韩国对华出口的这种由“隐蔽”到“公开”的变化,是双方在统计上都反映出来的韩国对华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作为其结果的中方贸易逆差剧增的一个技术方面原因。
呵呵,不知道能不能算是还凑合的答案。
『伍』 急急急!!!!毕业论文:从中韩关系看中韩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不用从中韩关系看,直接选用
近年来中韩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韩贸易结构分析
对韩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中韩货物贸易发展的近况分析(可以延伸如服务贸易)
『陆』 过去二十年的中韩贸易对比分析~~急求
1993-1999年,韩国服务贸易总额略高于中国,但相差不多。1999年以后中国服务贸易发版展迅速,总额权超过韩国,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是韩国的1.54倍。1993-2005年中韩两国在服务贸易上均表现为逆差,但可以看出韩国的贸易逆差远小于中国。1993年韩国服务贸易逆差是中国的3.9倍,而到了2003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却是韩国的1.11倍,2005年韩国逆差明显加大,为中国逆差的1.53倍。1993-2005年中韩两国服务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表现为韩国高于中国。1993年韩国为14.08%,中国为10.33%到了2005年韩国为18.6%,中国为11.7%。
中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速度快于韩国,所以中国在服务贸易总量上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中国要想在未来的世界贸易中取得突破,必须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升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提高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
『柒』 研究中韩贸易有什么意义
1.韩国经济实力强、产业结构合理,是中韩贸易发展的有力支撑
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成功地实施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经济上一直保持双位数的增长,被称为“汉江奇迹”。1996年韩国正式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迈入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虽在1997年的经济危机受到了重创,但在韩国政府的带领下,经济很快得以恢复。1999年增长10.9%,2000年增长9.3%,2002年增长6%,2001年GDP已经达到4422亿美元。
韩国的工业结构十分合理,尤其在电子产品业、信息及通信业、半导体业、汽车业、钢铁业、造船业、纺织工业、零件和材料工业上具有无可比拟的国家和企业竞争力。韩国是世界上第四大电子产品制造国,大字、三星等公司拥有数字电视和等离子显示器等关键技术。韩国钢铁工业就钢产量而言居世界第六位。POSCO是世界上最好的钢铁公司之一。韩国的汽车总产量居世界第五位。韩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韩国造船工业以建造技术尖端的LNG船闻名世界。自1999年的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将信息和通讯产业培育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
韩国也是一个贸易大国,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增长率居世界前列。从1964-2000年,韩国出口平均每年增长22.4%。自1992年以来,半导体已占到韩国出口产品的最大比例,汽车和船只也是主要的出口产品。随着信息全球化和IT技术的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计算机和无线通讯设备的出口有了突发性的增长。2001年,韩国出口总额达到1504亿美元,进口总额达到1411亿美元,贸易总额列世界第13位。2001年底的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5.6%。
但在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另一些矛盾也日渐突出。韩国面积9.9万平方公里,人口4800万,市场相对狭小,其发达的产业与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需要通过贸易等渠道解决。韩国的人力成本已相当高,据有关资料显示,韩国的薪资水平差不多是中国的8倍左右。韩国工人每小时平均薪资为7.75美元,而中国劳动力资源充沛,中国工人平均数为0.92美元。韩国也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来解决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因此,两国通过贸易关系的发展进行资源组合,将有利于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2.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景为两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中国属于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经济总量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高很快。2002年GDP为11587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市场容量大,现有13亿人口,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经济发展快,发展潜力大,机会多。中国已连续7年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2002年利用直接投资居全球第一,对外贸易额超过62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5贸易大国。
加入世贸组织后,为韩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契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逐步取消贸易壁垒,全面开放市场,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将逐步实行零关税,这些非常有利于韩国产品对华出口,尤其是IT产品出口规模的扩大。根据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的报告,中国入世后,韩国对中国的IT产品出口将平均每年增加6亿美元。
中国经济稳定而快速增长将使两国贸易扩大。21世纪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今后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为我国的出口提供了丰富的货源,也为进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据分析预测,中国未来10年,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态,市场容量会越来越大。韩国只要继续保持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预计到2010年时,两国的贸易额将突破1000亿美元。
北京申奥成功、上海申博成功,中国开发西部战略等等,都将为韩国贸易提供巨大的商机。北京申奥成功后,将投资338亿美元进行相关建设。韩国有过成功主办1988年奥运会、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经验,且邻近中国,因此,韩国企业将获得许多投标的机会。韩国产业资源部分析,由于北京奥运会的需求,韩中贸易规模将达到1000亿美元。特别是韩国对中国出口将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对中国出口额将达到565亿美元,为现在的3倍。同时,中国开发大西北战略正在实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市场巨大,而且在开发初期,有着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此,随着我国西部地区和韩国的经贸规模将扩大,包括在利用西部劳动资源、西部基础设施以及西部能源开发等投资项目中,韩国都很有可能占据一定份额。
此外,中国正在逐步开放金融、商业、旅游等服务领域,可以预计,两国服务贸易也将会得到较快地发展。
3.两国贸易结构存在巨补性
由于中韩两国经济发展及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形成了产业结构不同优势,从而使得贸易结构存在着互补性。中国对韩国出口的最大商品是纺织原料及制品,矿产品也是对韩出口的主要产品。2001年中国纺织原料及制品、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贱金属、矿产品、化工和谷物等六大类商品占我国对韩出口总额的78.20%。
韩国对我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有机化学品、电子产品、油类制品、编织物、钢铁制品、工业用电子产品、一般机械、皮革及皮革制品等。近年来,韩国电子产品、钢铁制品、一般机械等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出口量稳步上升。2002年,韩国对华出口大幅度增加,主要增长点来自计算机、半导体等IT产品,其中,半导体出口增长96%,计算机增长160%。
此外,两国地缘接近,文化相似,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经济联系历史悠久,这种渊源使中韩两国贸易合作十分容易。
『捌』 如何做中韩贸易
中国特产
『玖』 如何做中韩外贸
if you want import ,you must apply for a import licence or find a forword agence.also a way throug an express company that sent a patch makeup goods from korea.
『拾』 中韩之间的关系
中韩两国1992年8月24日建交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快速发展。政治上,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并在国际多边活动中会晤,增进了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经济上,两国互利合作不断深化,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成果。两国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与协调也在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