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产生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结构性失衡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往往取决于贸易收支状况。如果世界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本国输出商品的结构也能随之调整,改该国的贸易收支将不会受到影响;相反,如果该国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需求而调整商品的输入结构,将使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发生不平衡。由这类因为一国国内生产结构及相应要素配置未能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导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引起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结构性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西方国家经济受再生产周期规律的制约。在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由于人均收入和社会需求的消长,会使一国的国际收支产生不平衡。由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主要西方国家经济周期阶段的更替会影响其他国家经济,致使各国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这类跟经济周期有关,一种因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使一国的总需求、进出口贸易和收入受到影响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情况,称为周期性不平衡。
(三)收入性失衡
一国国民收入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是由于经济周期阶段的更替,也可能是由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所引起的。一国国民收入的增减,会对其国际收支产生影响:国民收入增加,贸易支出和非贸易支出都会增加;国民收入减少,则贸易支出和非贸易支出也会减少。这种由于国民收入的变化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收入性不平衡。
(四)货币性失衡
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下,一国货币如果高估,则该国商品的货币成本与物价水平高于其他国家,必然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使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相反,则出口增加和进口减少。这种由于货币对内价值的高低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货币性不平衡。
(五)政策性失衡
由于一国推出重要的扩张或紧缩的财政或货币政策,或者实施重大改革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六)贸易竞争性失衡
由于一国商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所引起的失衡
(七)过度债务性失衡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民族经济的过程中,违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则,借入大量外债,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实施高利率政策和保护主义措施,结果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国际收支逆差不段扩大
(八)偶发性原因
除以上各种经济因素之外,政局动荡和自然灾害等偶发性因素,也会引起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和巨额资本的国际移动,因而使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就上述各个原因来说,经济结构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率变化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具有长期、持久的性质,而被称为持久性不平衡;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仅具有临时性,因而被称为非持久性不平衡。
⑵ 国际贸易的优缺点
一、国际生产网络研究的文献回顾和评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经济学家认识到产业内贸易大量存在、相同要素禀赋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大量存在,而这种贸易模式是传统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因而激发了经济学家对贸易理论的重新探索,并最终产生了以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差别产品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国际生产网络是与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不同的新的分工模式。国际生产网络则有如下3个特点:一是几个国家参与同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二是在生产过程中,中间投入品按工序在国家之间流转,中间品的贸易成为这种分工模式的一大特点;三是跨国生产活动,有时候由一个厂商在不同国家投资设厂完成,有时候由不同的厂商共同参与完成。
现在国际生产网络这一新的生产、分工与贸易模式又已经激发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热潮。不仅许多在国际贸易理论领域享有盛誉的经济学者在进行探索,而且也吸引了很多刚刚加入研究队伍的新生力量。这是目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最活跃的主题。我国是国际生产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和研究还太少。姚枝仲的《国际生产与分工网络:理论与问题》总结了已有的对于国际生产网络这种新的分工模式进行描述和度量的文献;介绍了其主要的度量方法和度量结果,以及各种度量方法的优缺点;着重指出了目前的分工形态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并指出要理解这一新的分工模式需要解释的主要问题;还对已有的理论进展和与理论有关的经验研究进行评述;同时探讨了需要进一步理解的问题,以及这个领域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从国际分工和生产网络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其中的地位,以及这种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本学科关注的另一个问题。宋泓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了国际生产网络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机遇与挑战。
二、国际收支失衡及其影响、中国贸易不平衡的性质、内涵以及特点
姚枝仲、齐俊研的《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及其变化趋势》以及姚枝仲的《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两篇论文重点讨论了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内在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失衡的变动趋势和可能的调整方向,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文章认为,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以改善国内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调整对外经济政策,是我国应对国际压力、克服外部不平衡以及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最佳选择。姚枝仲、刘仕国的《中国的国民对外贸易差额》,从所有权角度分析了国民贸易的含义,提出了国民贸易统计的一个严格的核算方法,并粗略估算了中国的国民对外贸易额,揭示了现有的海关统计难以显示的许多事实。
宋泓的《美国的霸权地位与中美经贸关系》,从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经济体系出发,指出,历史地看,美国实际上从70年代开始在推行一种有意识的扩大和维持国际贸易逆差的战略,并逐步建立起美元—美国政府债券等为主导的国际经济体制。因此,“对本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赤字”作为分析国际失衡以及中国贸易不平衡的一个预设的前提是不存在的。李向阳的《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则从规范的宏观经济框架出发系统分析了全球经济失衡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加入WTO后,尤其是“入世”过渡期结束以后的进口管理体制以及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的研究
随着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原有国际贸易利益格局发生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部分国家滥用“特保调查”等针对中国的歧视性做法,导致我出口商品遭遇各类摩擦和壁垒不断增多。当前我可采取的反制措施较少,反制措施的灵活性、有效性有待提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建立新的符合WTO规则的进口管理体系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议题。
2006年,社科院世经政所承担“中国进口风险防范管理体系”课题,旨在深入研究WTO后过渡期中,即“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进口管理体系。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情况下,根据WTO一般例外条款和外贸法第十六条等有关法律规定,针对可能对环境保护、消费者健康、幼稚产业发展、农牧渔业发展等造成不利影响的进口风险,建立公开、透明、有效的防范和管理制度,充实、完善现有进口管理体系,该课题的实施和完成将对我国新型进口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社科院世经政所科承担的“国际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课题,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其研究报告是我国国内第一份系统研究国际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的报告。该研究报告对WTO、美国、加拿大、欧盟、英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际组织、主要服务贸易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做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填补了该项研究的空白。该课题不仅研究了上述国家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还对这些国家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方法以及采用的服务贸易统计方法等都做了详细的阐述,这对完善我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完善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新一轮谈判进展、影响和前景的分析
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田丰的《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效率》从对WTO成员违反协定行为的预防作用、WTO成员使用争端解决机制的成本、争端的早期解决情况、专家小组/上诉机构裁决的公正性和争端的政策效果等5个方面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行效率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结果显示,与关贸总协定(GATT)时期相比,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效率总体上有所提高,但是并没有改变缺乏实施能力的旧有缺陷;在实际操作中,改革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而且改革带来的收益也没有被所有WTO成员平等分享。
田丰的《从WTO争端解决机制角度分析多边贸易体系和区域经济组织的互动》则从WTO争端解决机制这一视角出发,对多边贸易体系和区域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该文认为,多边争端解决机制缺乏直接实施能力这一特性导致小国试图通过组成或进入区域经济组织来提高解决争端时的讨价还价能力。而区域经济组织的发展以及其内部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造成了与多边贸易机构的司法管辖权重叠问题,为GATT/WTO成员解决相互间的贸易摩擦提供了选择法庭以获得最有利裁决的机会。
李向阳《国际规则的形成机制》专门分析了国际规则的形成机制。作者从国际经济规则的外部性与非中性出发,分析了规则制定权的收益来源、一国对规则制定过程影响力的决定因素以及规则形成的具体机制,从而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作为全球化时代的霸主,美国仍然主导着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过程,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⑶ 如何应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
一、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势头,进出口总额继续稳居世界第三位,贸易对象已达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保持着对外贸易增速如此之快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是否合理,值得思考,尤其是结构仍比较落后,贸易流向的集中化趋势等较为突出的问题。
世界各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对比我们国家的情况:1970年5.0%,到1990年一跃升为29.8%,2000年又创历史新高43.8%,2004年已达7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过快,而且已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比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变化范围内。而且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趋势,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范围越小。
我国对外贸易近几年来呈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008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56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0.9亿美元,增长18.5%。目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虽然提出了一些调整对外贸易结构的措施,使得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但是,我国对外贸易依旧存在着总体发展水平依旧不高的问题。
二、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增长的不平衡
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包括货物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结构的不平衡。当然这其中有地区性的不平衡,也有贸易额方面的不平衡。
中国是一个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属于内需拉动型国家。所以能在进口贸易中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需求,这也有利于我国在出口贸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劳动密集型相关产品,以达到平衡贸易、缓解贸易压力、避免及减少贸易擦的目的。然而在进口贸易中却要不断考虑到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保护,以及对国内一些重要行业的扶持,引进必要技术,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吸收及利用。中国出口贸易中也要不断得到出口结构的升级,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图实现科技兴贸的目的。国内也要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较高领域中寻找利润。争创有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争得一席之地。
三、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额的不平衡
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其它性质企业的规模在扩大。
第一,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国有企业进出口降幅增大。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174.4亿美元,下降13.7%,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5.2%。其中出口6722.3亿美元,下降15%,占出口总值的55.9%;进口5452.1%亿美元,下降12%,占进口总值的54.2%。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4795.1%亿美元,下降21.6%,降幅居主要类型企业之首,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21.7%。其中出口1910亿美元,下降25.8%,占出口总额的15.9%;进口2885.1%亿美元,下降18.4%,占进口总值的28.7%。
第二,其它性质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除了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因素外,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体制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此外,集体、私营企业及其其他企业2009年进出口5103.2亿美元,下降5.9%,小于同期外贸总体降幅的8个百分点,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23.1%,比2008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新户口3384.4亿美元,下降11.6%,占出口总值的28.2%;进口1718.8亿美元,增长7.9%,占进口总值的17.1%。
四、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建议、措施
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平衡,首先,应注意对外贸依存度的研究,尽快建立和完善外贸评价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全方位、多层面地积极应对和优化解决贸易磨擦,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利用外资,并适时的发展对外投资,特别是在我国贸易增长高耗能的情况下,增加能源、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再次,为解决我国各行业间的贸易增长结构不平衡,必须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在不断增加数量的同时,质量也应同步提升。出口商品的结构要更趋优化,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自主产品的出口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在服务贸易方面,中国的服务行业在面向世界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快外资的注入,及民营资本的注入,引入有序的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提升服务行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外竞争力,最终要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进口能满足国民经济对能源、资源和技术等的需要。使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达到基本平衡的水平。
最后,也要注意外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外资企业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中。我国在迈向新型工业化国家的道路中不应只集中于这个层面,应在更多的领域中打开,比如中国国内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的电信、金融、交通和银行等行业,要注入外资,引入竞争,不仅要在引进外资,更要合理利用外资。所以我国在对外贸易中也要“师以长技以制夷”,对外进行投资。国有企业以及其它性质的企业应建立像外企一样的管理体制及资本运营方式,利用资金、技术及其品牌等,提高加工贸易中间产品的国产化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在充分利用好外部条件,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双赢”或“共赢”。
⑷ 世界各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的主要三个主要原因是什么
国际贸易格局分布不平衡加大经济差距 21世纪初的前5年,国际贸易格局分布的不平衡将进一步拉开不同类型国家间的经济差距。下述几个方面的状况可能在未来5年里继续存在。 (1)发达国家仍将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 (2)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到国际贸易中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在增加;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所占份额下降,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主导地位的丧失。 (3)发展中国家内部将进一步拉开差距。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重要的贸易国,在经济发展上更接近于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水平。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仍处于原料提供国和制成品销售市场的地位。 这些国家由于处在国际生产与分工体系的最底层,受到种种国际、国内因素的限制,因此,从国际贸易的发展中获得的利益将是有限的,经济可能继续处于低水平状态。 (四)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贸易的推动 国际贸易发展中,服务贸易将会有很大发展,在整个贸易中的比重将显著加强,可望由90年代中期的约1/5强,上升到21世纪初的1/3以上。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与商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力,在下世纪初的国际贸易中,必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对贸易的推动也将是十分明显的。无论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还是亚欧经济合作,或者是跨大西洋的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其目标都是推动区内相互贸易的自由化。北美、西欧、日本、东亚和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将保持世界主要市场或重要市场的地位。这是同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 (五)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变化 (1)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银行贷款、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21世纪初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证券投资将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这是信息革命推动下,金融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另外,国际直接投资在下世纪初,仍将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但投资的方式将有很大变化,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显著。 (2)未来几年国际资本的流向仍然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也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输出国。一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吸收国。原因是这部分国家在下世纪初,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自由化和私营化将进一步发展。 (3)伴随国际直接投资在21世纪的扩张,投资部门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即从初级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转而投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将进一步趋向于采用兼并与收购。 (4)跨国共购继续成为外国直接投资(下文简称FDI)的重要方式。东道国吸引投资的目的是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目的则是为了在国际间增强竞争力,两者之间必须进行协调。从国际间的情况来看,能否更多更好地吸引FDI,关键在于能否采取适应跨国公司的政策。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1998年全世界有60个国家对145项涉及外国直接投资的法规进行了修改,其中136项(占总数的94%)的修改是为了给FDI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21世纪前15年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 (-)世界经济的调整完成,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 在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下,世界经济调整的完成,将使各国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在更大范围内追求要素的最佳组合。整个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时期。 (1)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性经济调整将推动各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推动者的发达国家以及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因利用了这次经济调整的契机,不同程度地将高科技、信息和知识作为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所以其发展将是很迅速的。因此,下一个世纪前15年内,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源于高科技,信息和知识在投资、贸易和生产等领域的高度应用。 (2)下一轮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会继续加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对于“边缘化”国家来说,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1971年制订了最初的最不发达国家标准,到1994年进行了5次修订。伴随着每一次修订,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也在增加。按照1994年的标准,到1994年底全世界共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1971年时有25个),分布在非洲(33国)、亚洲(9国)、美洲(1国)和大洋洲(5国)。 上述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是未来15年里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消除贫困,缓和不平衡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贸易自由化成为基本潮流,但仍有变数存在 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在未来15年里将形成机制化。不仅区域经济合作圈内部,贸易壁垒将极大地降低甚至基本消除,而且区域经济合作圈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也将得到极大发展。贸易自由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基本潮流。 在贸易自由化潮流下,发达国家是主要获利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自由化不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本国市场与本国工业将受到发达国家资本强有力的冲击。 从总体趋势上说,贸易自由化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贸易因此将得到迅速发展。但应当指出,一些国家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将会制造出一些新的贸易壁垒,从而对贸易自由化形成障碍。当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努力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还未来得及处理如何将其国内经济政策适应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规则这类严肃问题的时候,发达国家已把更多的新议题,列入世贸组织新的议事日程中去了,使这些国家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例如,贸易与环境保护,贸易与劳工标准以及贸易与竞争政策等等类似的“新贸易问题”,都已列入了世贸组织的谈判议程。这些问题以抵制“生态倾销”、“社会倾销”及“不公平竞争”为借口,必然会给21世纪的国际贸易带来新的障碍,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带来阻力,从而也给未来的多边贸易体制带来几多变数。 (三)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各国进出口贸易中将占很大比重 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产业日益成为产业结构的中坚,高新技术产品将不断涌现并成为未来15年内重要的贸易内容。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经合组织成员,高科技产业在制造业总增加值中的比重增加,在出口中的增加相当显著。 近年来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有2/3来源于美国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产业。美国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已占出口的总额的40%,下一世纪这个比例还将有更大的增加。这种变化在其他国家亦是如此。以中国为例,高新技术产业今后几年内也将保持高速增长,据估计全社会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规模在2000年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2010年可能达到6万亿人民币。中国将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业的强国和全球最大的电子市场之一。 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增加,不仅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而且,其产品生产的扩大会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急剧地降低生产成本,并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形成严峻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发展机遇。 (四)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 (1)绿色贸易成为主流。将在未来获得长足发展的知识经济,可以说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这与传统工业不同,传统工业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因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来15年里,生产、贸易和消费的观念将发生很大变化。高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将遵循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即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裕自然资源,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因此知识经济下的生产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配合。在此基础上,绿色消费将成为潮流,绿色贸易将顺应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而得到极大发展。 (2)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量。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奋斗,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在迈向工业化的目标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其经济结构正在迅速与发达国家趋同,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将发挥重要作用。1995年7月的第28届东盟外长会议表示,与会各国将全力支持在2003年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届时将出现一个约4.7亿人口的大市场。尽管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盟受到沉重打击,但从目前情况看,东盟已从打击中复苏,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时也必定是贸易大国争夺的重要市场。 虽然上述发展中国家(地区)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同等地位,但新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大大促进其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逐步发展,一部分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必定会成为未来国际贸易重要的推动力量。 (五)资本将在全球各地加速流动,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经过对90年代两次重大金融危机(墨西哥危机与亚洲危机)的反思,各国的金融改革将逐步完成,从而有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高科技、信息、知识为内容的国际分工,也将促进资本在国际间的快速流动。资本在全球各地的快速流动,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远远超出20世纪。未来15年里,欧元可望确立其国际货币的地位,并同美元、日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⑸ 分析市场失衡的原因及失衡的具体情况
市场均衡
市场交易行为中,当买者愿意购买的数量正好等于卖者所愿意出售内的数量时,我们称之容为市场均衡,也可以称之市场交易均衡量.
那么当市场中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时,市场就处于失衡状态,造成失衡的原因有垄断、最高限价、最低限价、信息不对称等等。
当市场失衡时,市场上可以会出现供过于求,导致一部分厂商的商品卖不出去;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导致一部分消费者买不到商品。
⑹ 经济评论常常说中国国际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到底怎样的结构才算平衡
简单的说,光是很少的购买别人的产品但是多多的卖出自己产品,这是导致不平衡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只好奖励多多的购买别人的产品,提升自己产品质量,数量减少看起来就大家心里平衡一点咯!
⑺ 造成国际收支长期失衡的是什么因素
产生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结构性失衡
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往往取决于贸易收支状况。如果世界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本国输出商品的结构也能随之调整,改该国的贸易收支将不会受到影响;相反,如果该国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需求而调整商品的输入结构,将使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发生不平衡。由这类因为一国国内生产结构及相应要素配置未能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导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引起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结构性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西方国家经济受再生产周期规律的制约。在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由于人均收入和社会需求的消长,会使一国的国际收支产生不平衡。由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主要西方国家经济周期阶段的更替会影响其他国家经济,致使各国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这类跟经济周期有关,一种因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使一国的总需求、进出口贸易和收入受到影响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情况,称为周期性不平衡。
(三)收入性失衡
一国国民收入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是由于经济周期阶段的更替,也可能是由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所引起的。一国国民收入的增减,会对其国际收支产生影响:国民收入增加,贸易支出和非贸易支出都会增加;国民收入减少,则贸易支出和非贸易支出也会减少。这种由于国民收入的变化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收入性不平衡。
(四)货币性失衡
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下,一国货币如果高估,则该国商品的货币成本与物价水平高于其他国家,必然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从而使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相反,则出口增加和进口减少。这种由于货币对内价值的高低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称为货币性不平衡。
(五)政策性失衡
由于一国推出重要的扩张或紧缩的财政或货币政策,或者实施重大改革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六)贸易竞争性失衡 由于一国商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所引起的失衡
(七)过度债务性失衡 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民族经济的过程中,违背了量力而行的原则,借入大量外债,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实施高利率政策和保护主义措施,结果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国际收支逆差不段扩大
(八)偶发性原因
除以上各种经济因素之外,政局动荡和自然灾害等偶发性因素,也会引起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和巨额资本的国际移动,因而使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就上述各个原因来说,经济结构性因素和经济增长率变化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具有长期、持久的性质,而被称为持久性不平衡;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仅具有临时性,因而被称为非持久性不平衡。
⑻ 简述国际贸易保险业务的发展状况,分析各国贸易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我国贸易保险业务发展的对策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对策分析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是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扩大就业、稳定社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由于原产地规则的差异,也加剧了与美国的贸易摩擦。
⑼ [关键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失衡;结构调整 这些词语用英语怎么翻译,要正式的
我国对外贸易: Chinese foreign trade
结构失衡:structural imbalance
结构调整:structure adjustment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失衡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the question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structural imbalance
毕设论文题目?
⑽ 我国应如何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矛盾
国际收支失衡会出现两种可能 1 顺差 2 逆差
出现顺差应该来说不是什么问题,但有可能内会引起国际矛盾和本过容资源浪费,呢么只要减少出口,就可以了.
出现逆差话比较麻烦可以扩大出口,减少进口,或动用储备资金填补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