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贸易理论阶段中,为什么说每个阶段是对前一个阶段的继承和发展
请问你是用的哪本教材?我们老师ppt上也给我们布置了呢
2. 联系国际贸易理论知识,谈谈如何发展中国对外贸易论文3000字以上。
论如何发展中国对外贸易
我国近几年采取的对外贸易发展措施主要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进程加快、对外贸易活力进一步增强等。但最关键的是要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多年来中国利用世界经济较长时期繁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国内产业,在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中,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跃升至2010年的29740亿美元,年均增长16.8%,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但是要想在未来取得长足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各方面的政策及措施。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中国出口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和环境成本还比较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等。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进程,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积极主动参与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继续加强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针对中国与贸易伙伴的争端和摩擦,我国要积极主动的采取相应的贸易保护措施。目前我国贸易摩擦涉案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织品、鞋类、轮胎、汽车零部件、钢铁和化工产品,争议问题主要涉及知识产权、贸易平衡、公平贸易、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叙述:
(一)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美国房地产景气状况仍在下滑,次贷危机还在进一步加深和蔓延,已经开始向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纵深发展。受此影响,美国近几个月耐用品订单和工业生产不断下滑,就业形势继续恶化,失业率持续走高,个人消费正趋于疲软,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还在上升,美元对欧元和其他货币继续大幅贬值。如果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下滑的态势还将持续。
受美国经济减速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也将进一步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已将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4.1%调降至3.7%,比1月份预计再次调低0.5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最低增速。其中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由2007年的2.2%回落到今年的0.5%,欧元区由2.6%回落到1.4%,日本由2.1%回落到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将回落1.2个百分点。IMF认为,美国正在发生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几率为25%。同时,IMF还预计,国际贸易增速将由2007年的6.8%回落到今年的5.6%。
⑴美国经济形势与美元汇率走势;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2.2%,为近年来最低水平。2008年美国经济继续呈现疲弱态势。反映制造业发展状况的ISM制造业指数在1、2月连续低于50,处于走弱状态。总体建筑支出1月份下滑1.7%,降幅为14年来最高水平,已连续4个月下降。其中住宅建筑支出较上年同期下降19.4%。新屋销售2月份降至13年来最低水平,下降1.8%,连续4个月走低。个人实际消费增长自去年12月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今年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64.5。在楼市降温、次贷危机恶化、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就业市场严重受挫。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下降6.3万,创5年以来最大跌幅,当月失业率为4.8%,3月份进一步升至5.1%。
自去年9月份以来,美联储已连续7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已累计降低3.25个百分点至2%。美国国会和布什政府已就财政刺激方案达成一致。整个方案分两年实施,2008年落实1520亿美元的退税,2009年落实160亿美元的退税。但是,美联储降息以及政府刺激经济举措对化解美国经济衰退风险的作用目前还不明显。一季度美国经济仅增长0.6%,经合组织(OECD)预计美国经济第二季度为零增长。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已承认,美国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幅度可能很小,甚至出现萎缩。IMF最新报告指出,受次贷危机和金融市场动荡的交叉影响,2008年美国经济将陷入轻度衰退,全年经济增长将只有0.5%。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元汇率持续下跌。2007年,美元对欧元下跌幅度接近10%,2008年以来跌势不减。截至3月底,美元综合加权指数收报于70.31,较上年末下跌4%,其中,欧元对美元汇率收于1:1.5805,美元对欧元较上年末贬值7.6%;美元对日元汇率收于1:99.85,较上年末贬值10.6%。鉴于美国经济衰退风险还在加大,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可能进一步大幅降息,而欧洲央行可能保持中性货币政策,加上新兴市场经济体将继续分流美元资产等因素的影响,2008年上半年美元疲弱态势仍难以逆转。
(二)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持续攀高;2007年,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需求旺盛、生产成本提高、美元大幅贬值等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已连续6年攀升,其中尤以原油和农产品价格涨势最为迅猛。国际原油价格年末比年初几乎翻了一番,粮食、植物油价格大幅上扬,其他农产品如饮料、畜禽产品以及棉花、羊毛、木材、天然橡胶等工用农业原材料的价格也全线上涨。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2007年国际粮价上涨42%。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总体呈震荡上升趋势。原油、黄金及小麦、大米、大豆、豆油等主要农产品价格连创历史新高,加大了各国的通胀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粮食进口国增加采购量,出口国纷纷实行出口限制,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发生扭曲,供应趋紧,刺激国际粮价进一步上涨。预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粮价都将保持在高位。高粮价可能加剧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也将进一步加大全球通胀压力。
从目前情况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初级产品市场供需状况不会有大的改观,美元汇率虽有反复,但总体趋软,加上投机资金炒作等因素,价格仍将继续高位波动。
(三)国内人民币升值加快等影响更加明显;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有人民币升值加快、原材料涨价、劳动力和环保成本上升、利率提高以及去年外贸政策调整等因素产生叠加。从长远来看,这些因素将有利于促进外贸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如工资上涨有利于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国内消费;环保成本上升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从近期来看,企业结构调整和消化成本上升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可能影响企业利润。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步伐加快,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4%。同时,今年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8%,比去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越来越多的进出口企业感受到流动资金紧张和资金成本压力增加。
许多企业反映,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间相当有限,在国际市场低迷的条件下通过提价转移成本越来越困难,出口利润率下降甚至亏损。许多出口企业出现了有单不敢接或长单改短单的情况,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尤为明显。
(四)进出口税收政策调整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近年来,针对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快速扩大,与贸易伙伴摩擦增多,外贸发展对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国家对进出口税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一是调整商品进出口关税,对部分商品实行暂定税率。出口方面,主要针对资源性产品提高或开征了出口关税。进口方面,主要是降低了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进口关税以及国内不能生产又有较大需求的医疗器械、生活用品等商品的进口关税。2008年,我国又进一步调整了进出口关税,主要涉及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和特惠税率等方面。调整后的关税总水平为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降至8.92%。二是调低出口商品退税率。近年来国家几次调低或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2007年7月进一步取消了553项"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同时降低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进出口税收政策的调整,有效抑制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外贸顺差过大矛盾,有利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也明显促进了部分能源和资源性商品、关键零部件、先进技术装备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用品等商品的进口。但是,由于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率较低,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间非常有限,调低轻纺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这些行业的出口竞争优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因此,中国应坚持兼顾和平衡各方利益,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体制内,利用多双边渠道,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来解决争议。近年来,中国在扩大市场开放、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贸易平衡、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规范进出口经营秩序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充分照顾到贸易伙伴的关切。在协商不能解决争端的情况下,中国通过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与贸易伙伴的贸易争端,维护了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和解决我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这是我自己写的,但有些是书上的观点,还有从网上查了点资料,这位仁兄你看着办吧!能不能帮上你!我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
3. 哪些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主指是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内产品时,劳动容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应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 亚当·斯密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他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 绝对成本学说这一学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双赢思想,到现代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成本=机会成本=经济成本,边际机会成本=边际成本。
4.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什么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是以国际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活动为研究对象,阐明国际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活动中的一般规律,并据以研究各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采取的政策措施等的一门科学。具体包括: 1.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 2.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当代世界贸易的具体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 3.各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亦即各个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特殊规律。 4.国际贸易理论。 5.对外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及分配问题,以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性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 (三)对外贸易政策
5. 1.简述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代表理论分别是什么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各个阶段代表的理论。
6.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理论主要有哪些
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集中于规模经济的行业和少数大公司支配的行业特征。对此新贸易理论从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视角进行了解释。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就是来自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收益增加。外部规模经济来自企业的集聚,它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与要素禀赋差异一样提供了国家贸易的基础。为追求内部规模经济。企业就要选择专业化的方式以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并保持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样就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在国内市场上形成只有少数大企业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二是生产的产品种类减少。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假定A、B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如果A国的生产企业少于B国,那么,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A国的这种商品价格就会高于B国,如果发生贸易,A国就会从B国进口该产品,并同时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大企业会采取倾销的手段过模仿性出口,占领别国市场,从而引起国际贸易。可见不完全竞争市场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基础。另一方面,从市场需求来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表现出差异化和多样化,一次,需要企业生产满足其差异化和多样化的产品。但是,对于企业而言,为获得内部规模经济,在生产差异化产品时,总是选择性的生产少数几种满足国内多数消费者偏好的产品,并出口部分产品以满足国外少数人的偏好,那么,国内少数人偏好的差异化产品就只有通过进口别国的产品来获得满足。这样,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就产生了。 由此可以看到,导致国家之间发生贸易,形成分工的原因既有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的作用,也有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作用。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形成了产业分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导致了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了产业内分工。
7. 1.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是什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是以国际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活动为研究对象,阐明国际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活动中的一般规律,并据以研究各个国家在对外贸易中采取的政策措施等的一门科学。具体包括:
1.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各个发展阶段的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
2.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当代世界贸易的具体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
3.各个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亦即各个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特殊规律。
4.国际贸易理论。
5.对外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及分配问题,以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别是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性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
(三)对外贸易政策
(四)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8. 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中国,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竞争理论,产业内贸易 关于指导中国对外贸易理论的争论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步上升,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与投资、需求一起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三支重要力量。然而,探索出指导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思想显得十分紧迫。在这一过程中,围绕比较优势理论能否指导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践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出现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中国的对外贸易应该以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指导。第二,指出亚当·斯密的地域分工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科学合理的成份,中国可以借鉴其中的“合理内核”,但并不主张把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指导中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第三,有人认为比较优势理论长期指导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给这些国家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如果也照搬照抄,中国必将长期处于国际分工中的劣势地位,因此不应该借鉴比较优势理论。 从理论的探索到形成共识是需要时间作为代价的,当人们对此莫衷一是,还没有形成新的共识之前,比较优势理论被经济学界所默认。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发展迅猛,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人们更有理由相信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成功。改革开放的前十几年,人们对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深信不疑。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中国的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明显削弱,外贸出口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趋缓,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幅缩减,出口贸易的后劲严重不足等问题凸现。严峻的形势又迫使经济学界重新思考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比较利益陷阱”论和“国际竞争优势”论。 “比较利益陷阱”理论的主要内容 该理论认为,比较利益理论是不能指导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的。因为比较利益结构的本质是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按照这种格局来进行分工的结果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虽然从理论上分析,劳动或资本密集型主要不是用产品本身来区分的,而是按照投入要素来区分的,但“比较成本”是相对于本国的产品进行比较的,它并不代表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市场就有竞争能力。所以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对外贸易虽然能获得利益,但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而且在现阶段,一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主要取决于产业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如果单纯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自己的国际贸易结构,企图通过劳动密集型的出口来发展国内经济,不仅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而且还可能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即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它进一步强化了该国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该理论的实质是要告诉人们不要静止地看待比较利益理论,它并没有完全否定比较利益的思想,而是要求人们应当动态地看待比较利益理论,并不能以此作为长期发展战略。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这里所指的“国际竞争优势”是指一国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要从全局的高度入手,根据一国范围内可以调度的资源,并以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确立本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竞争能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竞争已不仅仅是单独的企业行为,而是各个领域共同的力量才能实现。“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的代表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的形成,不仅仅是因为一国的比较优势,更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生产效率,而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进一步说,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创新机制、企业的后天努力和进取精神。 根据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创造“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贸易结构导向的转变,过去参加国际竞争主要是依据自身的供给条件,以资源禀赋为导向,现在则要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二是有效地进行由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转变。为了使比较优势成为竞争优势,世界各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争相采用高新技术,以新技术产品打进国际市场
9. 里昂惕夫之谜对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促进发展的作用
为了解开里昂惕夫之谜,西方经济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赫-俄的要素禀赋说进行补充和解释。这些补充和解释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要素禀赋理论前提条件进行修正。例如里昂惕夫本人就提出了劳动效率差异论,修改了要素禀赋学说认为各国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种生产要素之中每一种要素本身都是同一的假定,通过认定美国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是其他国家的三倍而进行释谜;二是对贸易格局及其变动的新的要素进行解释。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凯恩(P.B.Kenen)等人提出的人力资本说和英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V.Posner)提出的技术差距论等。
另外,以“里昂惕夫之谜”为先导,相继涌现了一大批国际贸易的新理论,这些新理论突破了原有理论的模式,从新的角度对有关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战后国际贸易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的理论成果有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Vernon)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H.G..Grubel)克鲁格曼(P.Krugman)等人提出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基辛(D.Keesing)等人提出的需求偏好理论等等。